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时间:2024-12-06 15:36:45 活动方案 我要投稿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精神,有效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逐步形成学校的活动特色。

  二、活动目标:

  1、活动主题:实现整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整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2、活动形式:体现多元。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努力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校外与校内结合,集体与个体结合,自主与创新结合。

  3、活动过程:常态规范。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要求做到课前有准备,课中有指导,课后有反思,力争每堂课都实实在在。

  4、活动评价:不断完善。注重过程性评价,继续展开以现场观察、学生座谈,成果展示为主要形式的督查评价,促使活动深入开展。

  5、活动资料:注重积累。每位任课老师要及时记录活动中的成败得失,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优秀成果,不断更新活动网页。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学习,提升活动课程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随着课改应运而生的。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充分认识开设此课程的重大意义,才能真正明确此课程的目标及实施操作的方法。

  1、加强自身学习。期初全体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每位教师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精神,以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每位教师要善于从报刊杂志、教育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课改信息,明确活动动态,学习优秀案例,汲取成功经验,边学习边实践,不断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2、重视同伴互助。同年级的老师要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教师之间要经常切磋交流,形成合力。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教学中出现的热点与难点,人人要出谋划策,寻求对策,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活动内容的开发、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途径的展开等等,老师们要不断反思,不断跟进。

  (二)注重整合,丰富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必须立足校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现多方整合,以拓展活动的实施空间。各年级在制订活动方案时,要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结合起来构想。开展活动时,力求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研究;启发学生从数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深入调查;与劳动技术教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开展学习技能、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上查阅资料,网页制作等……各任课教师要善于发现,重视引导,努力寻找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点。

  2、与特色活动相结合。教师要用心抓住时令特色,关注校园动态,挖掘课程资源,开展主题系列研究。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指导学生进行考察、研究、体验等活动。

  3、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围绕学校“依托社区资源开展劳动技术研究”这一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走进红豆”、“走进红豆杉林”、“走进香樟苗木基地”、“走进养蟹养虾场”等体验性活动。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成长。

  (三)关注常态,规范活动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与实施的.课程。要扎扎实实开展好活动,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从细节着眼,从实效入手,关注平时,关注问题,关注专题,关注典型,把握好活动的全过程。本学期,我校将特别关注常态下活动的开展,做到规范,有序。

  1、期初,精心制订计划。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块内容(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结合学校的校本特色,多方整合,制订好详细、全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形成系列,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2、期中,常态实施计划。每位教师要严格按照期初计划上好每堂课。课前重准备,及时备好每节课,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课中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学生观点争鸣,组织学生分工探究,教师要全程参与,全面指导;课后重延伸,督促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开展活动,不可“放任自流”。同时,要及时记录活动点滴,设计活动方案,及时向“小能人网站”推荐优秀活动成果,积累收集相关资料上交教导处。继续开展教研活动。

  3、期末,全面总结活动。结合期初制订的活动计划和学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六个一”的考评要求,认真反思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结合亲历活动的体会,认真撰写活动案例;及时做好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工作、资料的整理工作。学期末,每位任课老师向教导处上交一份有质量的活动资料。

  四、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召开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会议,贯彻活动计划。

  3、围绕下发材料,各班讨论活动内容,制订本学期班级活动方案。

  4、综合实践年级负责教师会议,整理形成一学年研究系列。

  5、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三月份:

  1、抽查各年级各班开展活动的情况(主要看是否按计划进行)。

  2、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准备参加区级评比。

  3、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4、参加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研讨活动。

  四月份:

  1、更新综合实践活动网页制作。

  2、组织全体师生春游活动。

  2、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五月份:

  1、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堂展示。

  2、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六月份:

  1、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2、上交活动总结与案例。

  3、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师生考评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2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必修课之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给学生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信息时代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开展教育教学系列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贯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有章可循,并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

  1.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依托,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科研能力;以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办学特色项目,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带动学校教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4.以学校现阶段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通过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具有本校特色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目标

  1.以“体验”为主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针对现时段我校学生实际,我们提出通过活动体验,获得丰富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即为人之道、为事之道。这是实施以“体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目标,具体是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下列目标。

  第一,学会认知。通过经历文本资料的搜集、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实践,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从活动中总结经验,逐步养成方法论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关注自我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展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问题意识和创新品质。

  第二,学会做事。通过对各种复杂的活动情景的体验,学会合理地应对各种具体的、现实的冲突和问题,妥善地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逐步学会在现实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借助必要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第三,学会交往。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指导教师应引导初中生在活动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学生自己应总结在活动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得失,学会表达、交流与合作。

  第四,学做完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心灵启迪。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学会对自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我负责的责任感,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

  2.以信息技术为主体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对学习和生活,对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2.1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2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4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2.5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一支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需求的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

  2.6构建学校新型的课程体系。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体系。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每学年开学初至9月底)

  1.1成立组织机构,制订《黎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1.2建立校园网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页;

  1.3落实柳亚子纪念馆、黎里敬老院、社区活动中心三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1.4准备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各种表册。

  2.组织实施阶段(第一学期10月~第二学期5月)

  2.1以教务处、德育处、班团队组织为主体逐步实施以“体验”为主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2.2以教务处、教研组为主体逐步实施以信息技术为主体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2.3以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机构为主体,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动态管理和调控;

  2.4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总结;

  2.5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参观学习和培训活动;

  2.6及时收集有关数据,积累资料和活动经验。

  3.总结阶段(第二学期6月)

  举行综合实践活动会课评比及成果展示活动,进行总结交流活动,编印案例、学生子课题设计方案、学生心得,评选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小组;完成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确定下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思路。

  四、探索有本校特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措施

  1.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其中,初一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信息技术课,初二安排1课时,在完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调配使用信息技术学科,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体验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的学习研究中去;初一年级每周单独安排1课时劳技课,初二、初三每周在校本课程课中安排0.5课时,主要学习中国结的编织、折纸等技能,配以布艺、陶艺、雕刻等制作,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不断提高发展;活动课安排与公益活动、社会服务、劳动课相结合,由学校德育处、班团队组织根据德育工作安排,从小事出发,以低起点为要求让学生体验为主体的'公益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每月安排1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框架内,有分有合安排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由学校德育处、教务处、班团队组织、思想品德老师负责,明确活动主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安排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2.团结协作,分块到位,职责明确。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探索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基础上分块到各处室,并各负其责。

  2.1组织保障:由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指导并督促每个教师、每个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活动任务。从下学期起,在初一年级各学科组先挑选一名教师开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以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

  2.2资源保障: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素材信息库,并经常性地、有意识地补充资料,以确保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的信息来源,定期开放综合实践成果展览室和信息中心资料室及实验室。校电视台及时报道综合实践活动的热点、亮点课题,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3安全保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原则上由学生自行组织,独立研究,针对学生身边、学校周边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研究,部分课题组如需要利用节假日外出活动的,必须征得各自家长同意,并尽可能由家长陪同进行,由家长负责监护,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2.4后勤保障:总务处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后勤保障。

  五、组织管理

  1.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校长室负责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统一的协调;教务处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信息中心负责信息技术教育;德育处负责开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落实好活动基地。

  2.加强过程管理。加强研究、分工合作。期初,由校长室负责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教务处负责各年级组、信息组和科技教师认真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以及本学期的主题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各年级组应加强平时的研讨,每周开展集体备课,相互了解情况、分析情况、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思对策,并及时记录每一次的活动情况,由教务处负责平时的监督调控,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交流做法,解决问题,提高实效,并及时反馈给校长室。

  附:黎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XXX

  六、教学评价

  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要求其教学评价也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

  1.教师评价

  1.1每个教师都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方案策划课和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义务,这作为教师职评、评先、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1.1.1从下一学期开始,学校在每个班(初一、初二年级)定期开设“活动”指导课、方案策划课,同学科教师观摩学习,观摩课等同于校级公开课,教务处将记录备案。学校将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开放周,对开放周的指导课、方案策划课按市级公开课计分(有外校教师参加观摩、学习)。

  1.1.2每学年学校将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览,开展一次活动成果评比,并在每个年级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编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文集,从中选出成果突出课题参加上一级相关单位评比。对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获奖的,第一指导教师在评先、评优和职评中以同级论文获奖计分,第二指导教师减半计分;对指导多个学生课题获奖的教师,可累计得分。学校每学年将在每个年级中取3~5名分值较高教师给予表扬、奖励。

  1.2每个学科组都安排一位教师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工作,时间为两年,在初二学年末写出结题报告,对研究成果,学校组织人员从中分选一、二档次,按校一、二等奖计入年度考核分值。

  2.学生评价:

  2.1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对每个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登记,作为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之一,纳入学生成绩考核范围。

  2.2以“重过程、轻结果”为评价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每个环节,进行激励性评价,遵循发展性原则,对有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展示的课题小组及时给予表扬、奖励。

  2.3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作为学生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必要条件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3

  一、活动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钱越来越来成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而,家长给学生零花钱也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养成了看不起小钱;部分家庭用金钱代替了对子女的教育,让孩子们形成了不正确的的价值观,也使一些学生从小养成了追求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以及会养成孩子们相互攀比的坏习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手中的零花钱来之不易,挣钱很辛苦,及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我想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规范小学生的消费行为,正确引导消费方向,培养良好的金钱观,更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活动方案

  1、活动主题:我对零花钱的体验

  2、活动目标:

  ⑴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手中的零花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⑵通过活动,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自主、合作、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通过活动纠正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引导学生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3、活动形式

  ⑴、组织形式

  ①个人、小组、班级活动相结合

  ②邀请家长

  ⑵、实践形式

  ①调查访问

  ②研究、设计和劳动

  ③小组合作交流

  ④规划、表达、反思

  4、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分组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深入实际调查、访问,总结交流。

  第三阶段:体验赚钱,体会赚钱的艰辛。

  第四阶段:花自己赚的钱,说说和花以前父母给的钱有何不同。

  三、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制定活动计划

  1、课题的确定

  最近发现一种现象:每当上学、放学的这段时间,学校商店里总是挤满了学生,争着购买各种各样的零食。我心中产生了疑问:“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零花钱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可不可以把这个现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于是,我就把这情景拍下来,再组织大家谈论。实践活动课上,我让同学们看这情景,发现同学们也都有同样的疑问,因此我决定以此开展《小学生零花钱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实践活动。

  2、分组制定计划

  课题确定后,与全班同学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决定分为两组。一组用问卷调查、采访的形式对全校学生的零花钱来源、数目、用途进行调查;二组用问卷调查和采访的形式对家长的收入及给孩子零花钱的态度等情况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

  1、学生情况调查

  ⑴问卷调查各年级学生零花钱来源、用途

  制定完计划,一组几位同学对中高年级的20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见附件一),并对问卷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同学们发现在调查的200人当中有194人的零花钱是从父母或长辈那里要来的,没有自己试着赚过零花钱;200位同学中竟有150位用零花钱买了零食或玩具。统计完后,同学们都惊讶不已。

  ⑵采访调查同学们零花钱来源、数目、用途的情况

  采访中,被采访的同学都觉得零花钱来的非常容易,因为每次向父母要父母就给了!而且父母给的钱还不是少数,每次至少是五元以上,更让我们惊讶的是父母很少问他们用来干什么,好像这点钱不放在眼里一样。我们采访小组成员在采访后产生了疑问:这零花钱真的就象同学们说的来的那么容易吗

  2、家长情况调查

  在放学后,采访小组成员在校门口对家长进行采访。调查后进行统计,令他们吃惊的是家长的收入并不是象同学们调查前想象的那样收入很高。宁愿自己受点苦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调查完家长后,同学们一起交流时,心灵上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3、交流探讨

  调查结束了,全班同学坐在一起交流。几个小组的同学反应:在调查的过程中被调查的同学都认为零花钱来的很容易。采访组的同学还对我们班的同学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本班的同学大多数也都用零花钱买了零食或玩具,大家自己也说不出赚钱到底有多辛苦,忽然有一位同学说:“我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呀,体验赚钱。”新的实践内容又产生了,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赚钱,在我的指导建议下,自己去赚钱,体验零花钱的来之不易,感受父母挣钱的辛酸。

  第三阶段:体验赚钱

  1、组织讨论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捡废纸、卖蔬菜、卖水果等。同学们自愿组成了赚钱小组,制定了行动计划,做了一些行动前的准备工作。开始行动以前,要求学生在体验劳动中随时写好体验日记。

  2、交流赚钱的体会

  同学们每个双休日去体验赚钱,终于到了集中活动的时间,同学们坐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体验是那么的深刻: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烦恼(见附件二)

  第四阶段:花自己赚的钱

  “用自己赚的钱,感觉怎么样”

  学生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消费,活动后同学们在一起畅谈了自己购物感受。有的同学说:“花自己的钱,很有些舍不得,不像以前爸爸妈妈给钱的时候想也不想就花光了。”有的说:“到商店里买东西总是觉得东西太贵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妈妈给我买衣服的时候总会给我买些便宜的了,因为赚钱太不容易了。”

  四、活动反思与评价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都长大了、懂事了。懂得关心、体贴父母了,懂得如何合理利用零花钱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同学们打算怎样做有的说:“我们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去赚零花钱,把它花在有用的地方”。有的说:“我们可以把这些零花钱积攒起来把它捐给失学儿童,让他们像我们一样快乐地学习、成长。”

  1、学生的评价(见附件三)

  2、教师评价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是全方位的,本活动让学生回归真实的生活,力求把学生生活的环境变成一个大课堂,让学生在对零花钱的调查和自己挣钱的过程中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德育评价上,本活动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次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从生活中以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为着眼点,取材、定题,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中进行实践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此次的活动中动手动脑的地方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平时一些学习成绩差,但又聪明好动的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更是表现出色,动手实践能力相当强,可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习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并不是没有能力,关键是如何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同学们采访、调查、设计统计图,遇到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显示了他们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此外,能邀请家长参与这次活动,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变化,更使学生有了深深的体验,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蔬菜,并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营养价值,食用方法,以及栽培方法等。

  2.让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并动手实践,亲身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统计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方法:观察法,询问法,上网查询,实验法等。

  活动对象:

  二年级2班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

  一大自然的馈赠——认识各种蔬菜(分组进行)

  1.让学生走近大自然,搜寻身边有哪些蔬菜?(包括名称及基本形状)

  2.收集各种蔬菜的图片(也可以画下来),并向有经验的老农询问其生长过程(最好是自己能从始至终观察一种蔬菜的生长),写下观察日记或了解到的内容。二我和蔬菜交朋友——了解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统计大家最喜欢的蔬菜。

  1.各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蔬菜的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让同学们能认识更多的蔬菜,了解关于蔬菜更多的知识。

  2.游戏:猜一猜出示一些蔬菜的图片或特征,让同学认一认,猜一猜。

  3.统计”最喜欢吃的蔬菜”性别茄子黄瓜白菜番茄红萝卜冬瓜南瓜扁豆空心菜土豆生菜男生女生

  4.上网查询:它们的营养价值(分组查询→汇报,交流)提示:要多吃蔬菜,促进健康!

  实践活动:

  今日我当家

  1.根据蔬菜的食用方法,选择一样或几样蔬菜来烹饪一种食品(主要是拼盘等简单的菜,要在父母帮助下进行)

  2.品尝并请父母指导评分

  3.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烹饪经过和自己做菜的感受。

  活动总结反思

  1.是否积极去参与实践(观察,询问,查询)。

  2.是否能积极与人合作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4

  临近期末,为切实搞好总复习,真正实现复习课的有效性、科学性,我校将举行“切实提高复习课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

  活动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月27日—12月31日。集体研讨,同伴互助。各教研组分年级分学科组织教研活动,讨论并形成本学科复习课的有效教学设计。

  第二阶段:1月4日—1月8日。骨干教师复习课观摩,专业引领。各教研组安排一位教师按照讨论的教学设计上一节复习研讨课,然后是互动评课,对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最后再安排另外一名教师按照修改后的教学设计继续上复习研讨课,之后再讨论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1月9日—20日。自我深化,自我反思。各教研组成员在集体研讨,观摩的基础上按照相对统一的教学模式上复习课,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改革。学校教研处进行听课检查。

  备注:各教研组成员在活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写好发言提纲,活动结束后,教研组长须将每位教师的发言提纲、活动记录、实施方案(复习课设计讨论稿、复习观摩课具体安排)于本周五上午下班之前交教研处。

  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

  一、把握好准确的复习方向

  无论是大小考试的考前复习还是上完一章的章节复习,都要根据《课标》要求,紧扣重要考点、紧扣考试题型、紧扣考试动向,做到有的放矢,不盲目练习,不做无用功,不引学生入歧途。

  二、安排好合理的复习进度

  一旦进入复习阶段,事先要根据复习时间、复习内容合理安排好复习进度,用几轮复习、每轮复习用多长时间、每节课复习多少内容、……。千万不可走到哪算到哪、那黑哪歇店。

  三、设计好复习思路与方法

  每节复习课前,对本节课复习的重要知识点要进行规划,针对这些知识点,用什么样的思路、方法去复习和巩固。是“讲练讲”式(先复习回顾知识点,再用习题进行针对练习,最后讲解习题再次回顾),还是“练讲练”式(先针对重点内容设计一至二道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再通过分析解题过程回顾所学知识点,最后再次进行练习)。前者属于“用法练题”型,后者属于“见题思法”型。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用前一种方式复习,而笔者更主张多用后一种方式复习,因为后者更多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落实好典型练习题

  习题的`选择一定要针对重点、要少而精、要体现学科性和时代性。“宁缺勿滥”是落实练习题的重要原则。若复习时间有限,宁可放弃一些次要知识点不复习、不练习,也绝不照着一份资料从头做到尾。当然,要针对重点内容设计落实好一份习题,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而且更要注重习题的平时积累,同时还需要教师投入足够的精力。

  五、强调好答题技巧与格式

  答题技巧是能否准确、迅速答题的关键。很多老师都有“某种题课堂上讲了无数次可学生考试时总不会做”的同感,其实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善于总结、缺乏答题技巧,从而学到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复习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引导学生总结答各类题的技巧,如何抓住“题眼”、如何切入、如何用少而准的语言或步骤解决问题、如何总结“做一个知一类”的经验。同时,复习过程中要强化答题格式的训练,尽量不要让学生把本不应该丢的分弄丢了。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5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磨练我校学生的学习意志,强健其体魄,培养其吃苦精神,强化集体意识、纪律观念和环保意识,并对其进行耐挫教育,特组织本次远足活动。同时,通过参观抽水站工程,了解跨流域综合性调水工程概况,增进学生对我县水资源情况的感性认识,培养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远足活动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传统特色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面向社会实际、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活动时间:

  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星期六)。遇下雨天气,顺延。

  三、活动口号:

  不怕苦,不怕累,不流泪,不掉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齐心协力,战胜自我。

  四、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高一各班主任

  高一体育组教师及部分课任老师 xx

  五、准备工作:

  1.和大套抽水站管理处取得联系,协调有关工作。

  2.路线考察:活动开始前一周开始考察路线,一是要考察远足距离,一般在30—40华里;二是要考虑学生的安全,要选择车流较少的乡间小路,但宣传车和救急车辆必须能够通行;三是要考虑休整地点,要有利于学生席地休整,有利于学生入厕方便。

  3.宣传配置:宣传车辆一部,便于统一协调指挥;组织人员手持小喇叭;学校电教室人员备好摄像机和照相机随行;持校旗、团旗、班旗、宣传标语。

  4.医疗保障:救急车辆一部,校医务人员随行,带好常用急救药品、氧气袋,以备急用。

  5.通讯器材:活动总指挥、组织人员要配备对讲机或手机等通讯联络工具,以便组织指挥。

  6.饮料食品:学生自备,每人准备午餐食品及饮料。建议:矿泉水3瓶,面包2—3个,鸡蛋2—3个(走读生要为住宿生友情提供),榨菜1包。

  六、宣传鼓动:

  1.活动前召开班主任会议,讲清活动的目的、意义、要求、纪律工作及注意事项等问题,并对班主任提出具体要求和希望。

  2.活动前班主任召开班会,对学生进行宣传鼓动,准备好口号和歌曲的内容并对具体事项进行安排、布置、要求。

  3.各班要准备丰富多彩的小型活动。

  4.各班要组织摄影小组,拍摄以反映农村变化或人们治理通榆河所取得的成绩为主题的作品。

  5.利用主题班会时间学习孙云晓撰写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并展开讨论,文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如何迎接各种较量的挑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和昂扬斗志。

  七、路线及活动时间安排:

  1.路线安排:上午由学校南大门出发,经幸福路→S327→204国道→大套方向,到达目的地,行程14华里;下午,沿s327返回。

  2.活动时间安排:上午8:00在中心广场校训石前集合,由活动总指挥长进行全体总动员,8:10出发。到达之后,各班不解散作半个小时休整,然后参观翻水站工程和船闸;之后,高一年级在广场草坪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11:30左右午餐,13:00左右返回。

  八、纪律要求:

  1.全体学生要做到令行禁止,维护滨中的社会形象,要以实际行动,展示滨中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

  2.注意交通安全,二路纵队,女生在前,男生在后。

  3.队容严整。行进中队伍整齐,口号响亮,精神饱满,情绪高涨,要做到一路歌声,一路口号。

  4.除要求学生配带统一规定的食品、饮水外,不提倡学生另带食物、饮料。行进途中不吃零食、口香糖。

  5.行进途中不搭车,不插近路,不离队,不掉队,不要家长接送。

  6.行进途中不乱扔废弃物,到达目的地不向水中、闸内抛掷物品,不践踏草坪,不留任何废弃物,注意环境保护。

  7.行进途中不你推我挤、追逐打闹,在过204国道时,听从命令,步调一致,注意安全。

  8.在规定地点休整,不远离,不下水嬉戏。

  9.参观水利枢纽设施时,服从指挥,听从安排,依次有序,不追逐、不皮闹、不推搡、不离队,确保安全。

  九、注意事项:

  1.要穿平底运动鞋,不宜穿高跟鞋、硬底鞋、薄底鞋和新鞋。

  2.学生可自带照相机、录音机及其它娱乐器材,要随身携带。

  十、活动总结:

  1.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要对本次远足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弘扬正气,树立典型,凝聚人心,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有生命价值的人,他的精神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2.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书写心得体会或征文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各班于20日前挑选5篇优秀文章,送政教处参加远足心得体会评比。

  3.每班于20日前交5篇摄影作品参与赴大套翻水枢纽工程管理处摄影作品评比。

  4.利用主题班会活动时间集体学习孙云晓撰写的另一篇文章《千年警世钟》,结合远足活动进行讨论引导。

  5.班主任要对本班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以书面形式上报政教处(16K打印)。政教处要通过橱窗、校报、校园广播节目对活动感想、感人。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6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的有关要求,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拟以“生存教育”为主题,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生存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掌握一定的生存技巧。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自主” ,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二、总体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懂得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在校内和社区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3、提供若干综合实践活动备选主题,每个班各选择一个进行研究,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

  5、数学科教师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全程指导各班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师要积极配合数学教师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四、课程内容框架:

  本学期开始,我校将紧紧围绕“生存教育”为主题开展活动,各年级任课教师根据学校计划,明确本学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基本思路,进而认真制订好“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开展活动。

  课后反思1

  我在设计课程中没有将课想得那么复杂。而是创设一种全新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体验与思考,从发现中提出问题,然后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

  对教师来说课最好不用“上课”或“教”这样的字眼,而是用“做”“实施”或“开展”更合适。因为综合实践课不是“上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在这个空间里,我让学生尽情地观赏一切,分析一切,这一切原本对他们来说,确实是陌生的,但正因为陌生,恰恰给了他们以新奇的感觉,学生透过疑云看本质,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开展广泛的交流,并对获得的种种信息和现象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争辩,在争论中认识,在争辩中深化。这对于我们也提出了一个严厉的挑战,因为通过活动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学生带着问题来研究,带着准备来探索,一切也都是新的,这样一来,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得到提高,也有利于拓展文化结构和自身素质。在活动中,一些学习并不是很好的学生,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激情和能力,让人欣喜而欣慰。他们那种敏锐的洞察力,那种高超的探究能力,那种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充分展示出了,活动给了他们欣然求知的乐趣,活动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

  二、给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舞台

  本学期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我将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对于我设计的这些主题,一节课完成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一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在准备阶段,在学生对身边的社会、自然现象有了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在教室里讨论,由我来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做出活动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孩子将模糊的问题有效合理地表述出来,并帮助与指导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在实施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经历与体验。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还有安全问题,活动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我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一些指导,对一些必要的专题讲解和方法的介绍,并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

  课后反思2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组织活动小组,确定好自己研究的主题及内容,确定研究的目标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我精心设计过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调控。在综合实践中,研究方式的选择,学习小组的组成,活动过程中的计划、活动成果的构想,都完全在学生自己手上。

  一、在现有的条件下相信自己行,相信学生行。

  四年级学生“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却是个“大”课。这个问题曾经一直困扰着我。一学期的实验表明,以前的理解太狭隘了。综合实践课无所谓大小,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路子,意识是培养出来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

  二、要改善课堂中的“收与放”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教”,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 “教” 就是指导。尤其是课程启动才短短几年,学生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况,一上来就放由学生所谓“自主选题”,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经过实践的摸索,我指定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制订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要“放”就必须先“扶”,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但老是“扶”而不敢“放”,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我一开始就布置他们写方案,由于有生活中的基础,很快方案就出来了。但是在方案的实施阶段,一开始担心他们第一次在校外自己活动,安全问题是我比较担心的,还有一点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是不够的。但是实践下来,现在的小学生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应在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

  三、要改变旧的观念,增强新的血液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要有新的师生观、新的教学观。而以前自己以教学主宰者自居惯了却浑然不觉,依赖讲授法多了却秉性难移。课程实验刚开始,我还是不知不觉地老用讲授法,介绍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结果两节课下来,学生就兴趣全无了。这时,我才发觉:不对劲!活动课不能这么上!活动活动,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旧的单一的讲授法必须淡去,必须采用新的“活动教育法”来“活动育人”。

  四、“单兵作战”与“集体协作”

  教师只是个召集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决不是一个教师就能全部包下的。综合实践课是集体课!怎么不叫学生去请其他指导老师呢?后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教师间的集体协作才能高质量地教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探索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开放性思维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不重结果,而重过程,只要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起来了,这就是我的成功。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7

  一、活动目标:

  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发挥教师特长、才艺,拓展学生视野,并普及相应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师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形式:

  1、发展型课程班:(人数:20~25人左右)

  以学校推荐、教师自荐形成相应的课程活动内容,由有兴趣、特长的学生自愿报名,相应课程指导老师面试,择优录取组成,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学生实行优胜劣汰。

  该类课程班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某一主题系列的探究或实践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在发挥和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同时,发现和推出为学校增光添彩、有鲜明特长和特色的优秀学生。

  2、普及型课程班:

  由若干班级中未能加入发展型课程班的学生组成,由学校安排参加相应主题内容的普及性宣传教育活动。

  该类课程班将通过参加一个个相应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各类基础知识,激发和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提高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期末将安排进行相应的综合性应知应会测试。

  三、活动对象:

  初一、初二全体学生,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外聘的社会教育资源人员。

  四、活动时间:

  1、初一年级每周二下午第七、八课。

  2、初二年级每周四下午第七、八课。

  五、活动地点:

  初一、初二各班级和各专题活动教室,以及学校和社会适合课程活动开展的各种场所。

  六、管理考核:

  1、学生认真参加每次活动,指导老师对其参与情况进行考评,以积分形式累计,期末结合其成果、材料情况进行汇总评比,并将记录于学生成绩档案。

  2、教师或参与课程活动的组织、指导,或参与课程活动的管理、检查。其参与情况将以积分形式累计,结合相应成果、材料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作为学期、年度考核推优的依据之一。

  3、校长室将安排人员实时巡视活动开展情况,及时进行协调、指导。教务处也将及时反馈各种信息情况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4、管理体系:校长室——教务处——初一管理小组和初二管理小组——课程班指导老师与课程班长——课程活动小组组长——课程班参与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8

  一、 指导思想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往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却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1)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即获娶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实际,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给学生让出创造的空间。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富有生命力。

  3、实施步骤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成败的关键。这

  不是几个担任该课程教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事。通过学习和研究,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

  (2)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是一种新生事物,必须动员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以协调和组织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必须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与协作小组,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名单:

  组长:黄学明

  副组长:刘仕梅

  成员:蓝鲸 魏玉英 唐伏刚 李长福 刘亚敏 冯江

  (3)选好主题,落实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选题既要体现学校特色(文学)和社区实际情况(城乡结合部),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我校的具体活动主题如下:

  一二年级:我是好孩子

  三四年级:走进蒲草,美化校园

  五六年级:辨别广告真伪,谨防上当

  (4)加强联系,取得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探究建立社区、家长有多效参与实践活动的新机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实施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它应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进行多样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鉴赏。以形成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情感表现,注重实际环节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9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江都区第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课程实施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参与专题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切身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第一部分: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大概分类如下: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

  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2、课程特点

  (1)开放性

  实施主体开放(师生、专家、家长); 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 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 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 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 成果表达开放(论文、报告、方案、展品……)。

  (2)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3)探索性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完成。

  (4)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说明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研究学习的'实施步骤

  1、培训教育。特别是对于七年级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2、选择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3、制订计划。课题小组确实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4、搜索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5、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做出处理,如发现缺少材料,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6、交流评价。

  各班每个课题组把自己的成果以各种方式在班中进行展示,同时学生小组展开互评和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推荐出优秀课题参加级的优秀成果展示。

  第二部分:社区服务课程内容

  社区服务属义工或志愿活动性质,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包括:

  1、社区宣传教育活动,如

  (1)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及系列主题宣传日活动;

  (2)所在乡镇、街道居委(村委)文化管理、文化宣传,布置文化宣传长廊、展版,进行文化咨询;

  (3)进行城乡科技、科普宣传活动;开展城乡文体活动;

  (4)组织同学在所在乡镇、街道开展文化宣传,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破除迷信。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

  (1)城乡环境卫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

  (2)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公园、学校等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管理;

  (3)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某一道路、厕所公共清洁卫生管理;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政管理助理,帮助维护街道卫生、清理牛皮癣;

  (5)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

  (6)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街道交通管理助理,协作交通管理。

  3、帮贫助困活动,如

  (1)进行社会福利院的“爱心接力”,为所在乡镇敬老院孤寡老人提供服务;

  (2)开展扶贫捐赠活动,为所在乡镇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提供服务;

  (3)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帮组有困难的低年级学生;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学习困难学生校外辅导员。

  4、行业辅助性活动,如

  (1)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

  (2)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

  (3)担任所在乡镇、街道某一企业管理助理或义务监督员;

  (4)在厂家或商家的产销旺季进行帮忙;

  (5)支援农忙等。

  社区服务的实施程序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纪守法,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主体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

  3、精心规划。学生必须首先联系好将要前去服务的地点或单位,制定活动计划,报告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填在《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对活动的计划与地点进行考察分析,并对服务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社区服务活动要在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认可并签字表示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4、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服务区负责人的领导。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每项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填写《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可收集一些活动相片,还应该撰写一些有关活动的经历、收获、感受或体会等内容的文章。

  5、总结交流。每学年各班级安排一次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交流。交流的内容应有《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或视频等。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6、学生汇总。每项社区服务活动的原始材料,把填写的《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及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粘贴在一起装订成《江都区第一中学社区服务登记手册》上交,由学校组织考核评分。

  第三部分:社会实践的内容

  1、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也是社会实践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社团活动:可以郊游,参观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

  3、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

  活动实施的过程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规,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3、活动实施。新学期开学的第三周召开开题报告会,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成员职责,制订活动计划。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服从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每班推荐最好的一个活动小组参加级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评选出10个活动小组参加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交流大会,评选出优秀活动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时间安排在初二第二学期期中考后(5月上旬)。

  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评,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学分认定,教务处完成学分登记。

  四、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乔志军校长

  组员: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负责人及年级组长

  综合实践活动由下列部门和机构进行管理: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备课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由以上相关人员或代表组成的课程学习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各部门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使课程顺利进行。

  五、教学的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员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核心课程。它向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将来的生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目前,此项工作在我们学校还未成熟。下面谈谈我校对此项工作的初步设想:

  一、课程目标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校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 “考察”、 “探究”、 “设计”、 “想象”、 “反思”、 “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 课程内容

  我们立足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各种发展需求。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入手,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立志改造社会的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提出各自感兴趣的活动话题,归纳分类后投票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主课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确定各自的活动内容,自动生成了课题。活动思路为“自己确定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自己的所得所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服务、帮助、指导。

  三、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3)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材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一)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即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赋予劳技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给学生让出创造的空间。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富有生命力。

  (四)研究性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重点进行小课题研究。

  3、课时安排

  各年级每周二课时。

  4、师资保障

  (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组成,负责领导、协调和指导工作。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大队辅导员组成,负责学生的活动指导工作。

  四、课程评价方法

  1、过程性评价

  本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而非知识和技能。所以评价时,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困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为每位学生自己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夹”,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2、自主性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其中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由于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同时,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

  3、开放性评价

  本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1

  一、实施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新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

  二、实施内容

  1.研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两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2.社区服务。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社区文化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拥属、文娱活动)、社区环境建设(如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社区学校辅导、板报橱窗制作、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和其他志愿者活动。

  3.社会实践。内容包括军训、社会回乡调查、素质教育基地实践、值周班管理实践、社会考察、社团活动等。

  三、实施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一般每生三年参加并完成2个课题研究(含项目设计,下同),其中高一完成的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每个课题10个学分,高二为5学分。

  2.时间安排。每个课题研究时间总量90课时,课题研究开始和结束阶段集中进行;中间研究过程分散落实,高一第一学期每周安排3课时,以后减少课时。

  3.课题研究:可以学生自行申报课题,组成6—8名学生的课题研究小组,实行分工合作制,自行聘任教师;也可由学校推荐,填写申报表,由教务处和年级组负责协调。

  课题研究一般应经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每一步骤工作情况必须记录,以备学分认定。

  (二)社会实践

  1.组织形式:学校或班级统一组织和小组组织相结合,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

  2.时间安排:三个学年总数不少于三周。其中“军训”安排在高一(上)开学前,“社会回乡调查”安排在高一(下)的暑假期间,其他形式的安排在高二寒假进行。

  3.活动记录:由政教处统一记录。

  (三)社区服务

  1.组织形式: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由安排。

  2.时间安排:利用学校规定时间、课余、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3.活动记录: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团委统一记录;学生自行组织的,由学生本人在活动结束后将《社区服务记载卡》交社区记录,后交团委以确定学分。

  四、学分认定

  由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年级组初步认定学分,教务处组织公示并确认,对认定结果有异议的,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复议。

  1.研究性学习。必须具备五个条件。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②研究过程记录完整;③有符合课题成果报告;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⑤实际参加的活动时间达到规定时间以上。以小组上交的《使用手册》为考评主要依据。

  2.社区服务。具备三个条件,可得2个学分:①三年内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②《社区服务记载卡》记录完整;③经抽样回访、成果展示、公示无异议。服务时间10个工作日以上。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修6个学分。其中“军训”、“社会回乡调查”、“素质教育基地实践”和其他活动分别计2个学分。

  本方案自20xx年9月开始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各另行制定具体详细的操作细则。在实施过程中若有改进,以届时公布的实施细则或年度实施计划为准。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2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是基础课程改革中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它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然而现实中,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狭窄、抽象思维能力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都决定了,在这一课程实施中要统筹设计,周密计划。

  二、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各种经验、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实践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改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强调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的亲历和体验。基于以上理论结合我校的生本理念,确立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利用各种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在劳动技术中学会花卉的种植与管理,制作折纸花卉、小动物。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研究内容知识,学会制作活动方案、多种研究方法、策划各种展示活动。在湿地文化节中,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了解湿地、观察湿地、保护湿地;在学生课堂中,学习各类课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方案设计更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并掌握各种实践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在各活动载体中,发展学生的多方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综合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要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以及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

  三、年段分目标

  四、课程内容

  五、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保障

  1、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学校校长为组长,教务处、级部长共同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各年级各阶段活动策划负责人,落实相关的责任任务。

  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长:胡顺利 副组长:张兰英 李雪梅 三到六年级的级部主任 组员:三到六年级的综合实践任课教师和班主任。

  2、课时设置

  根据学校特点,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安排采用固定课时每周2课时。根据需要可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办法。

  3、师资力量

  我校特别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区率先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化,将年轻、求知欲、上进心强的三名教师来担任综合实践老师。三名教师,在区内优质课评选中都获得一等奖,两名获得市一、二等奖。其中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省市创新大赛中纷纷获奖

  (二)课程实施措施

  1、准备阶段

  (1)成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学习专项理论。

  (2)召开教师会议,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方案。

  (3)以年级为单位,选择子课题内容,撰写年级活动计划。

  (4)对教师进行案例撰写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培训。

  (5) 分析学情,确立主题,设计教案。

  2、实施阶段

  (1)制定学校实施计划。

  (2)分年级组按计划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收集记录学生体验、反应。

  (3)定期召开综合实践老师碰头会,对活动进行交流、探讨,对案例进行反思和评价。

  (4)开展学生评价指导、探索并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评价指导体系。

  3、成果展示阶段

  (1)积累资料,创造性地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2)举行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反思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完善机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课程评价

  1、评价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它应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进行多样性地评价。坚持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2、对学生的评价

  采用:成果汇报式、作品评价式、展示与交流式。

  3、对教师的评价

  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规划、管理、指导并方面的能力和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3

  一、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往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

  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却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4

  一、课程背景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它适合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

  目前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上,强调学生多样化的发展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强调加强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再纵观我校学生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学生对社会缺乏认识,对家乡缺少了解,对处理问题缺少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这一理念及创建一流中学的信念,本学期将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与实践中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2、建立实践第一的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我们要大胆放手地让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探究课题,各年级可让学生畅谈自己最常做的事与自己最想做的事,由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入手,自主开展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考察、访问、宣传、调查、收集材料等活动,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研究的课题,寻找研究的.方法,自主进行总结,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提高。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新课改的教育平台上,它有着更大的创新空间。全体老师要树立教育创新的观念,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学校的特色建设等设计方案、科学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

  三、活动步骤

  1、制定《墩欢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分层次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做好教师培训;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理解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3、召开课题中心组成员会议,确定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

  4、准备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各种表册。

  5、分年级按计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每月坚持开展一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交流和成果汇报观摩活动;

  7、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

  8、总结、交流,编印案例、活动设计集,档案袋,典型个案追踪集等。并争取拿出高质量论文向有关教育刊物投稿。

  四、组织管理

  1、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校长室负责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统一的协调;教务处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负责课题组各成员、学校相关的各部门、各子课题组的协调工作和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和课题档案管理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组负责信息技术教育,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保障,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辅助管理软件的设计、编写。

  (1)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2)专业指导小组

  组长

  成员(农科站农业技术员)、xx(农科站淡水养殖技术员)、xx(工业管理中心工程师)

  2、组建课题研究中心小组。以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为主体,小组设立组长各一名(各年级组长)负责召集本年级各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协商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详案。各班主任负责整体协调、管理本班各小组的活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点拨、督促,提供条件。

  3、课题研究组员:各年级全体老师

  五、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研究、分工合作。期初,由校长室负责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教务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学生培训工作,并负责协助各年级制订综合活动课程计划。在此基础上,各年级组应加强平时的研讨,每周开展集体备课,相互了解情况、分析情况、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思对策。并及时记录每一次的活动情况,由教务处负责平时的监督调控,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工作例会,交流做法,解决问题,提高实效。并及时反馈给校长室

  六、教学评价

  本课程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要求其教学评价也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学生评价。

  (1)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j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5

  一、课程前言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路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的实际,达到“学校传统”与“现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订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中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选择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初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反思生活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处理与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分析、归纳、总结、反思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获取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感体验,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习惯,形成崇尚真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爱生命、认真实践、敢于思考、大胆探索、不怕挫折、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个性品质。

  三、课程内容

  本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与兴趣爱好,立足校本,开发乡土教育资源,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拟定以下活动参考主题:

  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

  1.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2.组建活动小组;

  3.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活动方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方法、活动的具体过程、任务分工、保证条件等)

  这一阶段的活动流程一般是:

  (1)激发兴趣,产生主题

  (2)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生成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并归纳指导。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

  (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

  A.小组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C.小组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5)实践活动方法的指导

  (6)强调注意事项

  这一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主题的选择:主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宜过大,要小、近、实,具有可操作性。

  2.计划的制定: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制作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或计划。

  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按着制定好的活动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考察、收集资料、讨论、服务、宣传、公益活动、生活实践、劳动、技术设计、制作),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的实践体验。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活动流程一般是:

  (1)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采访有关人员,也可个人实践。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

  (3)实践过程的指导

  (4)交流阶段成果,指导完善

  这一阶段要注意以下问题:

  1.跟踪指导

  2.关注进程

  3.指导方法

  4.随时调整

  5.注意安全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09-19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0-04

小学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09-18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0-11

综合实践的活动总结01-24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03-12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12-30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01-03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01-23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3-28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精神,有效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逐步形成学校的活动特色。

  二、活动目标:

  1、活动主题:实现整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整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2、活动形式:体现多元。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努力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校外与校内结合,集体与个体结合,自主与创新结合。

  3、活动过程:常态规范。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要求做到课前有准备,课中有指导,课后有反思,力争每堂课都实实在在。

  4、活动评价:不断完善。注重过程性评价,继续展开以现场观察、学生座谈,成果展示为主要形式的督查评价,促使活动深入开展。

  5、活动资料:注重积累。每位任课老师要及时记录活动中的成败得失,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优秀成果,不断更新活动网页。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学习,提升活动课程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随着课改应运而生的。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充分认识开设此课程的重大意义,才能真正明确此课程的目标及实施操作的方法。

  1、加强自身学习。期初全体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每位教师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精神,以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每位教师要善于从报刊杂志、教育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课改信息,明确活动动态,学习优秀案例,汲取成功经验,边学习边实践,不断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2、重视同伴互助。同年级的老师要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教师之间要经常切磋交流,形成合力。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教学中出现的热点与难点,人人要出谋划策,寻求对策,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活动内容的开发、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途径的展开等等,老师们要不断反思,不断跟进。

  (二)注重整合,丰富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必须立足校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现多方整合,以拓展活动的实施空间。各年级在制订活动方案时,要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结合起来构想。开展活动时,力求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研究;启发学生从数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深入调查;与劳动技术教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开展学习技能、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上查阅资料,网页制作等……各任课教师要善于发现,重视引导,努力寻找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点。

  2、与特色活动相结合。教师要用心抓住时令特色,关注校园动态,挖掘课程资源,开展主题系列研究。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指导学生进行考察、研究、体验等活动。

  3、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围绕学校“依托社区资源开展劳动技术研究”这一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走进红豆”、“走进红豆杉林”、“走进香樟苗木基地”、“走进养蟹养虾场”等体验性活动。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成长。

  (三)关注常态,规范活动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与实施的.课程。要扎扎实实开展好活动,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从细节着眼,从实效入手,关注平时,关注问题,关注专题,关注典型,把握好活动的全过程。本学期,我校将特别关注常态下活动的开展,做到规范,有序。

  1、期初,精心制订计划。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块内容(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结合学校的校本特色,多方整合,制订好详细、全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形成系列,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2、期中,常态实施计划。每位教师要严格按照期初计划上好每堂课。课前重准备,及时备好每节课,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课中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学生观点争鸣,组织学生分工探究,教师要全程参与,全面指导;课后重延伸,督促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开展活动,不可“放任自流”。同时,要及时记录活动点滴,设计活动方案,及时向“小能人网站”推荐优秀活动成果,积累收集相关资料上交教导处。继续开展教研活动。

  3、期末,全面总结活动。结合期初制订的活动计划和学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六个一”的考评要求,认真反思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结合亲历活动的体会,认真撰写活动案例;及时做好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工作、资料的整理工作。学期末,每位任课老师向教导处上交一份有质量的活动资料。

  四、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召开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会议,贯彻活动计划。

  3、围绕下发材料,各班讨论活动内容,制订本学期班级活动方案。

  4、综合实践年级负责教师会议,整理形成一学年研究系列。

  5、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三月份:

  1、抽查各年级各班开展活动的情况(主要看是否按计划进行)。

  2、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准备参加区级评比。

  3、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4、参加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研讨活动。

  四月份:

  1、更新综合实践活动网页制作。

  2、组织全体师生春游活动。

  2、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五月份:

  1、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堂展示。

  2、上交每月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资料。

  六月份:

  1、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2、上交活动总结与案例。

  3、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师生考评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2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必修课之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给学生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信息时代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开展教育教学系列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贯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有章可循,并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

  1.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依托,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科研能力;以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办学特色项目,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带动学校教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4.以学校现阶段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通过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具有本校特色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目标

  1.以“体验”为主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针对现时段我校学生实际,我们提出通过活动体验,获得丰富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即为人之道、为事之道。这是实施以“体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目标,具体是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下列目标。

  第一,学会认知。通过经历文本资料的搜集、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实践,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从活动中总结经验,逐步养成方法论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关注自我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展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问题意识和创新品质。

  第二,学会做事。通过对各种复杂的活动情景的体验,学会合理地应对各种具体的、现实的冲突和问题,妥善地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逐步学会在现实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借助必要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第三,学会交往。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指导教师应引导初中生在活动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学生自己应总结在活动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得失,学会表达、交流与合作。

  第四,学做完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心灵启迪。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学会对自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我负责的责任感,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

  2.以信息技术为主体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对学习和生活,对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2.1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2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4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2.5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一支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需求的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

  2.6构建学校新型的课程体系。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体系。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每学年开学初至9月底)

  1.1成立组织机构,制订《黎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1.2建立校园网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页;

  1.3落实柳亚子纪念馆、黎里敬老院、社区活动中心三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1.4准备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各种表册。

  2.组织实施阶段(第一学期10月~第二学期5月)

  2.1以教务处、德育处、班团队组织为主体逐步实施以“体验”为主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2.2以教务处、教研组为主体逐步实施以信息技术为主体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2.3以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机构为主体,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动态管理和调控;

  2.4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总结;

  2.5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参观学习和培训活动;

  2.6及时收集有关数据,积累资料和活动经验。

  3.总结阶段(第二学期6月)

  举行综合实践活动会课评比及成果展示活动,进行总结交流活动,编印案例、学生子课题设计方案、学生心得,评选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小组;完成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确定下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思路。

  四、探索有本校特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措施

  1.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其中,初一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信息技术课,初二安排1课时,在完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调配使用信息技术学科,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体验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的学习研究中去;初一年级每周单独安排1课时劳技课,初二、初三每周在校本课程课中安排0.5课时,主要学习中国结的编织、折纸等技能,配以布艺、陶艺、雕刻等制作,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不断提高发展;活动课安排与公益活动、社会服务、劳动课相结合,由学校德育处、班团队组织根据德育工作安排,从小事出发,以低起点为要求让学生体验为主体的'公益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每月安排1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框架内,有分有合安排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由学校德育处、教务处、班团队组织、思想品德老师负责,明确活动主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安排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2.团结协作,分块到位,职责明确。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探索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基础上分块到各处室,并各负其责。

  2.1组织保障:由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指导并督促每个教师、每个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活动任务。从下学期起,在初一年级各学科组先挑选一名教师开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以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

  2.2资源保障: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素材信息库,并经常性地、有意识地补充资料,以确保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的信息来源,定期开放综合实践成果展览室和信息中心资料室及实验室。校电视台及时报道综合实践活动的热点、亮点课题,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3安全保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原则上由学生自行组织,独立研究,针对学生身边、学校周边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研究,部分课题组如需要利用节假日外出活动的,必须征得各自家长同意,并尽可能由家长陪同进行,由家长负责监护,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2.4后勤保障:总务处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后勤保障。

  五、组织管理

  1.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校长室负责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统一的协调;教务处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信息中心负责信息技术教育;德育处负责开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落实好活动基地。

  2.加强过程管理。加强研究、分工合作。期初,由校长室负责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教务处负责各年级组、信息组和科技教师认真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以及本学期的主题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各年级组应加强平时的研讨,每周开展集体备课,相互了解情况、分析情况、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思对策,并及时记录每一次的活动情况,由教务处负责平时的监督调控,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交流做法,解决问题,提高实效,并及时反馈给校长室。

  附:黎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XXX

  六、教学评价

  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要求其教学评价也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

  1.教师评价

  1.1每个教师都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方案策划课和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义务,这作为教师职评、评先、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1.1.1从下一学期开始,学校在每个班(初一、初二年级)定期开设“活动”指导课、方案策划课,同学科教师观摩学习,观摩课等同于校级公开课,教务处将记录备案。学校将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开放周,对开放周的指导课、方案策划课按市级公开课计分(有外校教师参加观摩、学习)。

  1.1.2每学年学校将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览,开展一次活动成果评比,并在每个年级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编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文集,从中选出成果突出课题参加上一级相关单位评比。对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获奖的,第一指导教师在评先、评优和职评中以同级论文获奖计分,第二指导教师减半计分;对指导多个学生课题获奖的教师,可累计得分。学校每学年将在每个年级中取3~5名分值较高教师给予表扬、奖励。

  1.2每个学科组都安排一位教师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工作,时间为两年,在初二学年末写出结题报告,对研究成果,学校组织人员从中分选一、二档次,按校一、二等奖计入年度考核分值。

  2.学生评价:

  2.1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对每个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登记,作为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之一,纳入学生成绩考核范围。

  2.2以“重过程、轻结果”为评价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每个环节,进行激励性评价,遵循发展性原则,对有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展示的课题小组及时给予表扬、奖励。

  2.3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作为学生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必要条件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3

  一、活动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钱越来越来成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而,家长给学生零花钱也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养成了看不起小钱;部分家庭用金钱代替了对子女的教育,让孩子们形成了不正确的的价值观,也使一些学生从小养成了追求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以及会养成孩子们相互攀比的坏习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手中的零花钱来之不易,挣钱很辛苦,及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我想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规范小学生的消费行为,正确引导消费方向,培养良好的金钱观,更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活动方案

  1、活动主题:我对零花钱的体验

  2、活动目标:

  ⑴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手中的零花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⑵通过活动,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自主、合作、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通过活动纠正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引导学生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3、活动形式

  ⑴、组织形式

  ①个人、小组、班级活动相结合

  ②邀请家长

  ⑵、实践形式

  ①调查访问

  ②研究、设计和劳动

  ③小组合作交流

  ④规划、表达、反思

  4、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分组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深入实际调查、访问,总结交流。

  第三阶段:体验赚钱,体会赚钱的艰辛。

  第四阶段:花自己赚的钱,说说和花以前父母给的钱有何不同。

  三、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制定活动计划

  1、课题的确定

  最近发现一种现象:每当上学、放学的这段时间,学校商店里总是挤满了学生,争着购买各种各样的零食。我心中产生了疑问:“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零花钱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可不可以把这个现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于是,我就把这情景拍下来,再组织大家谈论。实践活动课上,我让同学们看这情景,发现同学们也都有同样的疑问,因此我决定以此开展《小学生零花钱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实践活动。

  2、分组制定计划

  课题确定后,与全班同学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决定分为两组。一组用问卷调查、采访的形式对全校学生的零花钱来源、数目、用途进行调查;二组用问卷调查和采访的形式对家长的收入及给孩子零花钱的态度等情况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

  1、学生情况调查

  ⑴问卷调查各年级学生零花钱来源、用途

  制定完计划,一组几位同学对中高年级的20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见附件一),并对问卷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同学们发现在调查的200人当中有194人的零花钱是从父母或长辈那里要来的,没有自己试着赚过零花钱;200位同学中竟有150位用零花钱买了零食或玩具。统计完后,同学们都惊讶不已。

  ⑵采访调查同学们零花钱来源、数目、用途的情况

  采访中,被采访的同学都觉得零花钱来的非常容易,因为每次向父母要父母就给了!而且父母给的钱还不是少数,每次至少是五元以上,更让我们惊讶的是父母很少问他们用来干什么,好像这点钱不放在眼里一样。我们采访小组成员在采访后产生了疑问:这零花钱真的就象同学们说的来的那么容易吗

  2、家长情况调查

  在放学后,采访小组成员在校门口对家长进行采访。调查后进行统计,令他们吃惊的是家长的收入并不是象同学们调查前想象的那样收入很高。宁愿自己受点苦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调查完家长后,同学们一起交流时,心灵上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3、交流探讨

  调查结束了,全班同学坐在一起交流。几个小组的同学反应:在调查的过程中被调查的同学都认为零花钱来的很容易。采访组的同学还对我们班的同学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本班的同学大多数也都用零花钱买了零食或玩具,大家自己也说不出赚钱到底有多辛苦,忽然有一位同学说:“我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呀,体验赚钱。”新的实践内容又产生了,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赚钱,在我的指导建议下,自己去赚钱,体验零花钱的来之不易,感受父母挣钱的辛酸。

  第三阶段:体验赚钱

  1、组织讨论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捡废纸、卖蔬菜、卖水果等。同学们自愿组成了赚钱小组,制定了行动计划,做了一些行动前的准备工作。开始行动以前,要求学生在体验劳动中随时写好体验日记。

  2、交流赚钱的体会

  同学们每个双休日去体验赚钱,终于到了集中活动的时间,同学们坐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体验是那么的深刻: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烦恼(见附件二)

  第四阶段:花自己赚的钱

  “用自己赚的钱,感觉怎么样”

  学生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消费,活动后同学们在一起畅谈了自己购物感受。有的同学说:“花自己的钱,很有些舍不得,不像以前爸爸妈妈给钱的时候想也不想就花光了。”有的说:“到商店里买东西总是觉得东西太贵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妈妈给我买衣服的时候总会给我买些便宜的了,因为赚钱太不容易了。”

  四、活动反思与评价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都长大了、懂事了。懂得关心、体贴父母了,懂得如何合理利用零花钱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同学们打算怎样做有的说:“我们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去赚零花钱,把它花在有用的地方”。有的说:“我们可以把这些零花钱积攒起来把它捐给失学儿童,让他们像我们一样快乐地学习、成长。”

  1、学生的评价(见附件三)

  2、教师评价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是全方位的,本活动让学生回归真实的生活,力求把学生生活的环境变成一个大课堂,让学生在对零花钱的调查和自己挣钱的过程中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德育评价上,本活动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次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从生活中以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为着眼点,取材、定题,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中进行实践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此次的活动中动手动脑的地方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平时一些学习成绩差,但又聪明好动的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更是表现出色,动手实践能力相当强,可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习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并不是没有能力,关键是如何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同学们采访、调查、设计统计图,遇到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显示了他们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此外,能邀请家长参与这次活动,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变化,更使学生有了深深的体验,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蔬菜,并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营养价值,食用方法,以及栽培方法等。

  2.让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并动手实践,亲身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统计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方法:观察法,询问法,上网查询,实验法等。

  活动对象:

  二年级2班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

  一大自然的馈赠——认识各种蔬菜(分组进行)

  1.让学生走近大自然,搜寻身边有哪些蔬菜?(包括名称及基本形状)

  2.收集各种蔬菜的图片(也可以画下来),并向有经验的老农询问其生长过程(最好是自己能从始至终观察一种蔬菜的生长),写下观察日记或了解到的内容。二我和蔬菜交朋友——了解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统计大家最喜欢的蔬菜。

  1.各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蔬菜的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让同学们能认识更多的蔬菜,了解关于蔬菜更多的知识。

  2.游戏:猜一猜出示一些蔬菜的图片或特征,让同学认一认,猜一猜。

  3.统计”最喜欢吃的蔬菜”性别茄子黄瓜白菜番茄红萝卜冬瓜南瓜扁豆空心菜土豆生菜男生女生

  4.上网查询:它们的营养价值(分组查询→汇报,交流)提示:要多吃蔬菜,促进健康!

  实践活动:

  今日我当家

  1.根据蔬菜的食用方法,选择一样或几样蔬菜来烹饪一种食品(主要是拼盘等简单的菜,要在父母帮助下进行)

  2.品尝并请父母指导评分

  3.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烹饪经过和自己做菜的感受。

  活动总结反思

  1.是否积极去参与实践(观察,询问,查询)。

  2.是否能积极与人合作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4

  临近期末,为切实搞好总复习,真正实现复习课的有效性、科学性,我校将举行“切实提高复习课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

  活动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月27日—12月31日。集体研讨,同伴互助。各教研组分年级分学科组织教研活动,讨论并形成本学科复习课的有效教学设计。

  第二阶段:1月4日—1月8日。骨干教师复习课观摩,专业引领。各教研组安排一位教师按照讨论的教学设计上一节复习研讨课,然后是互动评课,对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最后再安排另外一名教师按照修改后的教学设计继续上复习研讨课,之后再讨论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1月9日—20日。自我深化,自我反思。各教研组成员在集体研讨,观摩的基础上按照相对统一的教学模式上复习课,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改革。学校教研处进行听课检查。

  备注:各教研组成员在活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写好发言提纲,活动结束后,教研组长须将每位教师的发言提纲、活动记录、实施方案(复习课设计讨论稿、复习观摩课具体安排)于本周五上午下班之前交教研处。

  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

  一、把握好准确的复习方向

  无论是大小考试的考前复习还是上完一章的章节复习,都要根据《课标》要求,紧扣重要考点、紧扣考试题型、紧扣考试动向,做到有的放矢,不盲目练习,不做无用功,不引学生入歧途。

  二、安排好合理的复习进度

  一旦进入复习阶段,事先要根据复习时间、复习内容合理安排好复习进度,用几轮复习、每轮复习用多长时间、每节课复习多少内容、……。千万不可走到哪算到哪、那黑哪歇店。

  三、设计好复习思路与方法

  每节复习课前,对本节课复习的重要知识点要进行规划,针对这些知识点,用什么样的思路、方法去复习和巩固。是“讲练讲”式(先复习回顾知识点,再用习题进行针对练习,最后讲解习题再次回顾),还是“练讲练”式(先针对重点内容设计一至二道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再通过分析解题过程回顾所学知识点,最后再次进行练习)。前者属于“用法练题”型,后者属于“见题思法”型。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用前一种方式复习,而笔者更主张多用后一种方式复习,因为后者更多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落实好典型练习题

  习题的`选择一定要针对重点、要少而精、要体现学科性和时代性。“宁缺勿滥”是落实练习题的重要原则。若复习时间有限,宁可放弃一些次要知识点不复习、不练习,也绝不照着一份资料从头做到尾。当然,要针对重点内容设计落实好一份习题,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而且更要注重习题的平时积累,同时还需要教师投入足够的精力。

  五、强调好答题技巧与格式

  答题技巧是能否准确、迅速答题的关键。很多老师都有“某种题课堂上讲了无数次可学生考试时总不会做”的同感,其实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善于总结、缺乏答题技巧,从而学到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复习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引导学生总结答各类题的技巧,如何抓住“题眼”、如何切入、如何用少而准的语言或步骤解决问题、如何总结“做一个知一类”的经验。同时,复习过程中要强化答题格式的训练,尽量不要让学生把本不应该丢的分弄丢了。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5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磨练我校学生的学习意志,强健其体魄,培养其吃苦精神,强化集体意识、纪律观念和环保意识,并对其进行耐挫教育,特组织本次远足活动。同时,通过参观抽水站工程,了解跨流域综合性调水工程概况,增进学生对我县水资源情况的感性认识,培养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远足活动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传统特色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面向社会实际、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活动时间:

  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星期六)。遇下雨天气,顺延。

  三、活动口号:

  不怕苦,不怕累,不流泪,不掉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齐心协力,战胜自我。

  四、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高一各班主任

  高一体育组教师及部分课任老师 xx

  五、准备工作:

  1.和大套抽水站管理处取得联系,协调有关工作。

  2.路线考察:活动开始前一周开始考察路线,一是要考察远足距离,一般在30—40华里;二是要考虑学生的安全,要选择车流较少的乡间小路,但宣传车和救急车辆必须能够通行;三是要考虑休整地点,要有利于学生席地休整,有利于学生入厕方便。

  3.宣传配置:宣传车辆一部,便于统一协调指挥;组织人员手持小喇叭;学校电教室人员备好摄像机和照相机随行;持校旗、团旗、班旗、宣传标语。

  4.医疗保障:救急车辆一部,校医务人员随行,带好常用急救药品、氧气袋,以备急用。

  5.通讯器材:活动总指挥、组织人员要配备对讲机或手机等通讯联络工具,以便组织指挥。

  6.饮料食品:学生自备,每人准备午餐食品及饮料。建议:矿泉水3瓶,面包2—3个,鸡蛋2—3个(走读生要为住宿生友情提供),榨菜1包。

  六、宣传鼓动:

  1.活动前召开班主任会议,讲清活动的目的、意义、要求、纪律工作及注意事项等问题,并对班主任提出具体要求和希望。

  2.活动前班主任召开班会,对学生进行宣传鼓动,准备好口号和歌曲的内容并对具体事项进行安排、布置、要求。

  3.各班要准备丰富多彩的小型活动。

  4.各班要组织摄影小组,拍摄以反映农村变化或人们治理通榆河所取得的成绩为主题的作品。

  5.利用主题班会时间学习孙云晓撰写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并展开讨论,文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如何迎接各种较量的挑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和昂扬斗志。

  七、路线及活动时间安排:

  1.路线安排:上午由学校南大门出发,经幸福路→S327→204国道→大套方向,到达目的地,行程14华里;下午,沿s327返回。

  2.活动时间安排:上午8:00在中心广场校训石前集合,由活动总指挥长进行全体总动员,8:10出发。到达之后,各班不解散作半个小时休整,然后参观翻水站工程和船闸;之后,高一年级在广场草坪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11:30左右午餐,13:00左右返回。

  八、纪律要求:

  1.全体学生要做到令行禁止,维护滨中的社会形象,要以实际行动,展示滨中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

  2.注意交通安全,二路纵队,女生在前,男生在后。

  3.队容严整。行进中队伍整齐,口号响亮,精神饱满,情绪高涨,要做到一路歌声,一路口号。

  4.除要求学生配带统一规定的食品、饮水外,不提倡学生另带食物、饮料。行进途中不吃零食、口香糖。

  5.行进途中不搭车,不插近路,不离队,不掉队,不要家长接送。

  6.行进途中不乱扔废弃物,到达目的地不向水中、闸内抛掷物品,不践踏草坪,不留任何废弃物,注意环境保护。

  7.行进途中不你推我挤、追逐打闹,在过204国道时,听从命令,步调一致,注意安全。

  8.在规定地点休整,不远离,不下水嬉戏。

  9.参观水利枢纽设施时,服从指挥,听从安排,依次有序,不追逐、不皮闹、不推搡、不离队,确保安全。

  九、注意事项:

  1.要穿平底运动鞋,不宜穿高跟鞋、硬底鞋、薄底鞋和新鞋。

  2.学生可自带照相机、录音机及其它娱乐器材,要随身携带。

  十、活动总结:

  1.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要对本次远足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弘扬正气,树立典型,凝聚人心,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有生命价值的人,他的精神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2.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书写心得体会或征文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各班于20日前挑选5篇优秀文章,送政教处参加远足心得体会评比。

  3.每班于20日前交5篇摄影作品参与赴大套翻水枢纽工程管理处摄影作品评比。

  4.利用主题班会活动时间集体学习孙云晓撰写的另一篇文章《千年警世钟》,结合远足活动进行讨论引导。

  5.班主任要对本班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以书面形式上报政教处(16K打印)。政教处要通过橱窗、校报、校园广播节目对活动感想、感人。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6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的有关要求,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拟以“生存教育”为主题,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生存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掌握一定的生存技巧。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自主” ,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二、总体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懂得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在校内和社区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3、提供若干综合实践活动备选主题,每个班各选择一个进行研究,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

  5、数学科教师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全程指导各班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师要积极配合数学教师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四、课程内容框架:

  本学期开始,我校将紧紧围绕“生存教育”为主题开展活动,各年级任课教师根据学校计划,明确本学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基本思路,进而认真制订好“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开展活动。

  课后反思1

  我在设计课程中没有将课想得那么复杂。而是创设一种全新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体验与思考,从发现中提出问题,然后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

  对教师来说课最好不用“上课”或“教”这样的字眼,而是用“做”“实施”或“开展”更合适。因为综合实践课不是“上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在这个空间里,我让学生尽情地观赏一切,分析一切,这一切原本对他们来说,确实是陌生的,但正因为陌生,恰恰给了他们以新奇的感觉,学生透过疑云看本质,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开展广泛的交流,并对获得的种种信息和现象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争辩,在争论中认识,在争辩中深化。这对于我们也提出了一个严厉的挑战,因为通过活动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学生带着问题来研究,带着准备来探索,一切也都是新的,这样一来,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得到提高,也有利于拓展文化结构和自身素质。在活动中,一些学习并不是很好的学生,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激情和能力,让人欣喜而欣慰。他们那种敏锐的洞察力,那种高超的探究能力,那种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充分展示出了,活动给了他们欣然求知的乐趣,活动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

  二、给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舞台

  本学期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我将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对于我设计的这些主题,一节课完成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一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在准备阶段,在学生对身边的社会、自然现象有了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在教室里讨论,由我来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做出活动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孩子将模糊的问题有效合理地表述出来,并帮助与指导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在实施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经历与体验。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还有安全问题,活动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我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一些指导,对一些必要的专题讲解和方法的介绍,并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

  课后反思2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组织活动小组,确定好自己研究的主题及内容,确定研究的目标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我精心设计过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调控。在综合实践中,研究方式的选择,学习小组的组成,活动过程中的计划、活动成果的构想,都完全在学生自己手上。

  一、在现有的条件下相信自己行,相信学生行。

  四年级学生“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却是个“大”课。这个问题曾经一直困扰着我。一学期的实验表明,以前的理解太狭隘了。综合实践课无所谓大小,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路子,意识是培养出来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

  二、要改善课堂中的“收与放”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教”,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 “教” 就是指导。尤其是课程启动才短短几年,学生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况,一上来就放由学生所谓“自主选题”,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经过实践的摸索,我指定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制订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要“放”就必须先“扶”,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但老是“扶”而不敢“放”,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我一开始就布置他们写方案,由于有生活中的基础,很快方案就出来了。但是在方案的实施阶段,一开始担心他们第一次在校外自己活动,安全问题是我比较担心的,还有一点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是不够的。但是实践下来,现在的小学生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应在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

  三、要改变旧的观念,增强新的血液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要有新的师生观、新的教学观。而以前自己以教学主宰者自居惯了却浑然不觉,依赖讲授法多了却秉性难移。课程实验刚开始,我还是不知不觉地老用讲授法,介绍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结果两节课下来,学生就兴趣全无了。这时,我才发觉:不对劲!活动课不能这么上!活动活动,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旧的单一的讲授法必须淡去,必须采用新的“活动教育法”来“活动育人”。

  四、“单兵作战”与“集体协作”

  教师只是个召集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决不是一个教师就能全部包下的。综合实践课是集体课!怎么不叫学生去请其他指导老师呢?后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教师间的集体协作才能高质量地教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探索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开放性思维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不重结果,而重过程,只要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起来了,这就是我的成功。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7

  一、活动目标:

  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发挥教师特长、才艺,拓展学生视野,并普及相应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师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形式:

  1、发展型课程班:(人数:20~25人左右)

  以学校推荐、教师自荐形成相应的课程活动内容,由有兴趣、特长的学生自愿报名,相应课程指导老师面试,择优录取组成,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学生实行优胜劣汰。

  该类课程班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某一主题系列的探究或实践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在发挥和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同时,发现和推出为学校增光添彩、有鲜明特长和特色的优秀学生。

  2、普及型课程班:

  由若干班级中未能加入发展型课程班的学生组成,由学校安排参加相应主题内容的普及性宣传教育活动。

  该类课程班将通过参加一个个相应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各类基础知识,激发和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提高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期末将安排进行相应的综合性应知应会测试。

  三、活动对象:

  初一、初二全体学生,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外聘的社会教育资源人员。

  四、活动时间:

  1、初一年级每周二下午第七、八课。

  2、初二年级每周四下午第七、八课。

  五、活动地点:

  初一、初二各班级和各专题活动教室,以及学校和社会适合课程活动开展的各种场所。

  六、管理考核:

  1、学生认真参加每次活动,指导老师对其参与情况进行考评,以积分形式累计,期末结合其成果、材料情况进行汇总评比,并将记录于学生成绩档案。

  2、教师或参与课程活动的组织、指导,或参与课程活动的管理、检查。其参与情况将以积分形式累计,结合相应成果、材料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作为学期、年度考核推优的依据之一。

  3、校长室将安排人员实时巡视活动开展情况,及时进行协调、指导。教务处也将及时反馈各种信息情况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4、管理体系:校长室——教务处——初一管理小组和初二管理小组——课程班指导老师与课程班长——课程活动小组组长——课程班参与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8

  一、 指导思想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往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却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1)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即获娶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实际,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给学生让出创造的空间。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富有生命力。

  3、实施步骤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成败的关键。这

  不是几个担任该课程教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事。通过学习和研究,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

  (2)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是一种新生事物,必须动员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以协调和组织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必须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与协作小组,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名单:

  组长:黄学明

  副组长:刘仕梅

  成员:蓝鲸 魏玉英 唐伏刚 李长福 刘亚敏 冯江

  (3)选好主题,落实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选题既要体现学校特色(文学)和社区实际情况(城乡结合部),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我校的具体活动主题如下:

  一二年级:我是好孩子

  三四年级:走进蒲草,美化校园

  五六年级:辨别广告真伪,谨防上当

  (4)加强联系,取得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探究建立社区、家长有多效参与实践活动的新机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实施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它应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进行多样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鉴赏。以形成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情感表现,注重实际环节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9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江都区第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课程实施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参与专题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切身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第一部分: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大概分类如下: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

  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2、课程特点

  (1)开放性

  实施主体开放(师生、专家、家长); 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 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 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 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 成果表达开放(论文、报告、方案、展品……)。

  (2)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3)探索性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完成。

  (4)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说明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研究学习的'实施步骤

  1、培训教育。特别是对于七年级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2、选择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3、制订计划。课题小组确实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4、搜索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5、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做出处理,如发现缺少材料,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6、交流评价。

  各班每个课题组把自己的成果以各种方式在班中进行展示,同时学生小组展开互评和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推荐出优秀课题参加级的优秀成果展示。

  第二部分:社区服务课程内容

  社区服务属义工或志愿活动性质,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包括:

  1、社区宣传教育活动,如

  (1)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及系列主题宣传日活动;

  (2)所在乡镇、街道居委(村委)文化管理、文化宣传,布置文化宣传长廊、展版,进行文化咨询;

  (3)进行城乡科技、科普宣传活动;开展城乡文体活动;

  (4)组织同学在所在乡镇、街道开展文化宣传,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破除迷信。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

  (1)城乡环境卫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

  (2)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公园、学校等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管理;

  (3)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某一道路、厕所公共清洁卫生管理;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政管理助理,帮助维护街道卫生、清理牛皮癣;

  (5)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

  (6)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街道交通管理助理,协作交通管理。

  3、帮贫助困活动,如

  (1)进行社会福利院的“爱心接力”,为所在乡镇敬老院孤寡老人提供服务;

  (2)开展扶贫捐赠活动,为所在乡镇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提供服务;

  (3)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帮组有困难的低年级学生;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学习困难学生校外辅导员。

  4、行业辅助性活动,如

  (1)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

  (2)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

  (3)担任所在乡镇、街道某一企业管理助理或义务监督员;

  (4)在厂家或商家的产销旺季进行帮忙;

  (5)支援农忙等。

  社区服务的实施程序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纪守法,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主体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

  3、精心规划。学生必须首先联系好将要前去服务的地点或单位,制定活动计划,报告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填在《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对活动的计划与地点进行考察分析,并对服务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社区服务活动要在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认可并签字表示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4、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服务区负责人的领导。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每项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填写《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可收集一些活动相片,还应该撰写一些有关活动的经历、收获、感受或体会等内容的文章。

  5、总结交流。每学年各班级安排一次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交流。交流的内容应有《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或视频等。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6、学生汇总。每项社区服务活动的原始材料,把填写的《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及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粘贴在一起装订成《江都区第一中学社区服务登记手册》上交,由学校组织考核评分。

  第三部分:社会实践的内容

  1、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也是社会实践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社团活动:可以郊游,参观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

  3、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

  活动实施的过程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规,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3、活动实施。新学期开学的第三周召开开题报告会,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成员职责,制订活动计划。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服从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每班推荐最好的一个活动小组参加级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评选出10个活动小组参加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交流大会,评选出优秀活动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时间安排在初二第二学期期中考后(5月上旬)。

  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评,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学分认定,教务处完成学分登记。

  四、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乔志军校长

  组员: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负责人及年级组长

  综合实践活动由下列部门和机构进行管理: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备课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由以上相关人员或代表组成的课程学习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各部门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使课程顺利进行。

  五、教学的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员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核心课程。它向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将来的生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目前,此项工作在我们学校还未成熟。下面谈谈我校对此项工作的初步设想:

  一、课程目标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校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 “考察”、 “探究”、 “设计”、 “想象”、 “反思”、 “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 课程内容

  我们立足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各种发展需求。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入手,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立志改造社会的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提出各自感兴趣的活动话题,归纳分类后投票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主课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确定各自的活动内容,自动生成了课题。活动思路为“自己确定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自己的所得所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服务、帮助、指导。

  三、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3)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材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一)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即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赋予劳技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给学生让出创造的空间。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富有生命力。

  (四)研究性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重点进行小课题研究。

  3、课时安排

  各年级每周二课时。

  4、师资保障

  (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组成,负责领导、协调和指导工作。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大队辅导员组成,负责学生的活动指导工作。

  四、课程评价方法

  1、过程性评价

  本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而非知识和技能。所以评价时,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困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为每位学生自己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夹”,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2、自主性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其中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由于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同时,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

  3、开放性评价

  本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1

  一、实施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新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

  二、实施内容

  1.研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两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2.社区服务。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社区文化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拥属、文娱活动)、社区环境建设(如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社区学校辅导、板报橱窗制作、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和其他志愿者活动。

  3.社会实践。内容包括军训、社会回乡调查、素质教育基地实践、值周班管理实践、社会考察、社团活动等。

  三、实施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一般每生三年参加并完成2个课题研究(含项目设计,下同),其中高一完成的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每个课题10个学分,高二为5学分。

  2.时间安排。每个课题研究时间总量90课时,课题研究开始和结束阶段集中进行;中间研究过程分散落实,高一第一学期每周安排3课时,以后减少课时。

  3.课题研究:可以学生自行申报课题,组成6—8名学生的课题研究小组,实行分工合作制,自行聘任教师;也可由学校推荐,填写申报表,由教务处和年级组负责协调。

  课题研究一般应经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每一步骤工作情况必须记录,以备学分认定。

  (二)社会实践

  1.组织形式:学校或班级统一组织和小组组织相结合,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

  2.时间安排:三个学年总数不少于三周。其中“军训”安排在高一(上)开学前,“社会回乡调查”安排在高一(下)的暑假期间,其他形式的安排在高二寒假进行。

  3.活动记录:由政教处统一记录。

  (三)社区服务

  1.组织形式: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由安排。

  2.时间安排:利用学校规定时间、课余、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3.活动记录: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团委统一记录;学生自行组织的,由学生本人在活动结束后将《社区服务记载卡》交社区记录,后交团委以确定学分。

  四、学分认定

  由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年级组初步认定学分,教务处组织公示并确认,对认定结果有异议的,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复议。

  1.研究性学习。必须具备五个条件。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②研究过程记录完整;③有符合课题成果报告;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⑤实际参加的活动时间达到规定时间以上。以小组上交的《使用手册》为考评主要依据。

  2.社区服务。具备三个条件,可得2个学分:①三年内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②《社区服务记载卡》记录完整;③经抽样回访、成果展示、公示无异议。服务时间10个工作日以上。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修6个学分。其中“军训”、“社会回乡调查”、“素质教育基地实践”和其他活动分别计2个学分。

  本方案自20xx年9月开始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各另行制定具体详细的操作细则。在实施过程中若有改进,以届时公布的实施细则或年度实施计划为准。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2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是基础课程改革中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它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然而现实中,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狭窄、抽象思维能力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都决定了,在这一课程实施中要统筹设计,周密计划。

  二、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各种经验、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实践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改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强调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的亲历和体验。基于以上理论结合我校的生本理念,确立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利用各种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在劳动技术中学会花卉的种植与管理,制作折纸花卉、小动物。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研究内容知识,学会制作活动方案、多种研究方法、策划各种展示活动。在湿地文化节中,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了解湿地、观察湿地、保护湿地;在学生课堂中,学习各类课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方案设计更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并掌握各种实践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在各活动载体中,发展学生的多方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综合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要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以及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

  三、年段分目标

  四、课程内容

  五、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保障

  1、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学校校长为组长,教务处、级部长共同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各年级各阶段活动策划负责人,落实相关的责任任务。

  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长:胡顺利 副组长:张兰英 李雪梅 三到六年级的级部主任 组员:三到六年级的综合实践任课教师和班主任。

  2、课时设置

  根据学校特点,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安排采用固定课时每周2课时。根据需要可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办法。

  3、师资力量

  我校特别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区率先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化,将年轻、求知欲、上进心强的三名教师来担任综合实践老师。三名教师,在区内优质课评选中都获得一等奖,两名获得市一、二等奖。其中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省市创新大赛中纷纷获奖

  (二)课程实施措施

  1、准备阶段

  (1)成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学习专项理论。

  (2)召开教师会议,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方案。

  (3)以年级为单位,选择子课题内容,撰写年级活动计划。

  (4)对教师进行案例撰写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培训。

  (5) 分析学情,确立主题,设计教案。

  2、实施阶段

  (1)制定学校实施计划。

  (2)分年级组按计划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收集记录学生体验、反应。

  (3)定期召开综合实践老师碰头会,对活动进行交流、探讨,对案例进行反思和评价。

  (4)开展学生评价指导、探索并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评价指导体系。

  3、成果展示阶段

  (1)积累资料,创造性地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2)举行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反思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完善机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课程评价

  1、评价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它应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进行多样性地评价。坚持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2、对学生的评价

  采用:成果汇报式、作品评价式、展示与交流式。

  3、对教师的评价

  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规划、管理、指导并方面的能力和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3

  一、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往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

  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却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4

  一、课程背景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它适合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

  目前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上,强调学生多样化的发展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强调加强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再纵观我校学生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学生对社会缺乏认识,对家乡缺少了解,对处理问题缺少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这一理念及创建一流中学的信念,本学期将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与实践中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2、建立实践第一的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我们要大胆放手地让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探究课题,各年级可让学生畅谈自己最常做的事与自己最想做的事,由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入手,自主开展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考察、访问、宣传、调查、收集材料等活动,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研究的课题,寻找研究的.方法,自主进行总结,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提高。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新课改的教育平台上,它有着更大的创新空间。全体老师要树立教育创新的观念,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学校的特色建设等设计方案、科学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

  三、活动步骤

  1、制定《墩欢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分层次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做好教师培训;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理解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3、召开课题中心组成员会议,确定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

  4、准备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各种表册。

  5、分年级按计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每月坚持开展一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交流和成果汇报观摩活动;

  7、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

  8、总结、交流,编印案例、活动设计集,档案袋,典型个案追踪集等。并争取拿出高质量论文向有关教育刊物投稿。

  四、组织管理

  1、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校长室负责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统一的协调;教务处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负责课题组各成员、学校相关的各部门、各子课题组的协调工作和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和课题档案管理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组负责信息技术教育,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保障,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辅助管理软件的设计、编写。

  (1)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2)专业指导小组

  组长

  成员(农科站农业技术员)、xx(农科站淡水养殖技术员)、xx(工业管理中心工程师)

  2、组建课题研究中心小组。以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为主体,小组设立组长各一名(各年级组长)负责召集本年级各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协商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详案。各班主任负责整体协调、管理本班各小组的活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点拨、督促,提供条件。

  3、课题研究组员:各年级全体老师

  五、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研究、分工合作。期初,由校长室负责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教务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学生培训工作,并负责协助各年级制订综合活动课程计划。在此基础上,各年级组应加强平时的研讨,每周开展集体备课,相互了解情况、分析情况、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思对策。并及时记录每一次的活动情况,由教务处负责平时的监督调控,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工作例会,交流做法,解决问题,提高实效。并及时反馈给校长室

  六、教学评价

  本课程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要求其教学评价也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学生评价。

  (1)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j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5

  一、课程前言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路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的实际,达到“学校传统”与“现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订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中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选择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初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反思生活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处理与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分析、归纳、总结、反思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获取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感体验,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习惯,形成崇尚真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爱生命、认真实践、敢于思考、大胆探索、不怕挫折、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个性品质。

  三、课程内容

  本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与兴趣爱好,立足校本,开发乡土教育资源,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拟定以下活动参考主题:

  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

  1.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2.组建活动小组;

  3.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活动方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方法、活动的具体过程、任务分工、保证条件等)

  这一阶段的活动流程一般是:

  (1)激发兴趣,产生主题

  (2)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生成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并归纳指导。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

  (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

  A.小组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C.小组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5)实践活动方法的指导

  (6)强调注意事项

  这一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主题的选择:主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宜过大,要小、近、实,具有可操作性。

  2.计划的制定: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制作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或计划。

  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按着制定好的活动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考察、收集资料、讨论、服务、宣传、公益活动、生活实践、劳动、技术设计、制作),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的实践体验。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活动流程一般是:

  (1)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采访有关人员,也可个人实践。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

  (3)实践过程的指导

  (4)交流阶段成果,指导完善

  这一阶段要注意以下问题:

  1.跟踪指导

  2.关注进程

  3.指导方法

  4.随时调整

  5.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