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欢迎阅读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
1.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要以亲切、和蔼、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想法。例如,在课堂上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像“你回答得非常棒,还有新的思路吗?”“你的想法很独特,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2. 创设轻松课堂环境
可以通过布置温馨的教室环境,如在教室里摆放绿色植物、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等,让学生在舒适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数学故事和小游戏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比如在讲解乘法口诀时,可以玩“乘法口诀接龙”游戏,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1. 利用数学史培养意志品质
教材中的数学史内容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素材。例如,在介绍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时,讲述祖冲之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数学的热爱,经过无数次的计算才得出了精确的圆周率。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为追求真理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激励他们在面对数学难题时不轻易放弃,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2. 从数学知识中培养理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在解决应用题时,让学生逐步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这种理性思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保持冷静、理智,避免冲动和情绪化的反应。
三、结合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例如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如测量校园内物体的长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工负责测量、记录、计算等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集体荣誉感。
2. 在评价环节关注学生心理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状态。在评价时,要注重正面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同时,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以温和、引导的方式指出,避免批评过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当学生计算错误时,可以说“你这次计算出现了一点小失误,可能是粗心了,我们一起看看怎么改正”,而不是严厉地指责。
四、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1. 了解学生心理特点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教师要通过观察、与学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比如,对于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多给他们一些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2. 设置分层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设计分层教学内容和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三个层次,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基础题巩固知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挑战拓展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避免因学习任务过难或过易而产生焦虑或厌学等不良心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其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健康;人格;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健康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而课堂教学活动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采取适当、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数学只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时候,它是枯燥的;当数学只能用一堆概念原理公式呈现时,它是抽象的;当把学习数学变成了做不完的练习题时,它肯定又是乏味的。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感化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社会和学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与期望变为学生自己内在学习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避免使用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要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进行对话交流,以亲切而信任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身心轻松,思维也就开放,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因此,教师应主动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放松的时间,使身心愉悦,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二、合作交流、善于交际,加强责任感的培养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他也能被他人所理解,被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性格上也很自私和好强,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相反意见,而合作交流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对学生来说,能在游戏、学习、生活中,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学习的顺利进行,每个人都从互相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接受他人,善于交际,也让他们在与人相处中明白自己的责任。比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这样小组成员为了争先会全力合作,积极探究讨论,量的量,记数的记数,算的算,很快达成了共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理解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人际交往,使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与同伴交流、沟通中,既学会与他人交流,又弄清所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
三、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现在很多学生自信心不足,总是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不敢和别人接触。心理学认为:这是自卑心理所产生的一种孤独状态,所以教师应该从点滴中树立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特征。
1.正确评价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了解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这两个工具。
2.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就要从发现、表扬学生的长处和优点着手。尤其是后进生,批评多了,会使之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会自暴自弃,所以教师要设法挖掘、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真诚地予以鼓励,帮助其建立自信。
3.要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任何人只有制订合理期望值和适合自己的目标,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能不断地体验成功,自卑心理就会慢慢消除。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快乐才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才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不断增强。当学生有了新的进步,教师就一定要不吝鼓励、溢美之词,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使大家备受鼓舞、情绪高涨、信心大增,向新的目标进取、超越。
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渗透、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章: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4-14
浅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08-23
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德育教育07-22
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04-12
如何在高中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07-21
如何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06-08
幼儿心理健康如何教育教案07-15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04-19
如何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2-08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