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孩子总讲条件要买玩具不做家务怎么办
由130个2-11岁的孩子,100个家庭,30位神奇的老师组成的创新学校,6年时间里一直在努力让孩子们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30 老师
2002年开始跟随人类学纪录片摄制组在滇川藏秘境做资料收集和整理,有丰富的户外经验。2005年联合创建了四十朵花花希望小学,作为首任校长在维西支教四年。猫猫果幼儿园创建人之一,是一个7岁孩子的妈,热衷带娃旅行,已经带娃走了20多个国家啦!
孩子讲条件,只是在复制家长的行为
小朋友做事情跟家长讲条件挺常见的。这个其实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方式在孩子身上的一种反射。与孩子的长期陪伴中,家长经常对孩子讲条件。
“妈妈,我要看动画片。”
“要先把饭吃完,才可以去看动画片”。
“我想吃冰淇淋了”
“那你也吃完要吃这个蔬菜,才可以去吃冰淇淋”
对孩子来说,吃饭和看动画片完全是两回事。但是日常生活中,家长经常把这两件不相关的事作为条件放在一起。孩子的所有社交行为,其实就是对成人的一种模仿。你想让他做家务,她就会提要求“给我买变形金刚“,”让我多看几集动画片”。
表扬和批评带来的“讲条件”
和孩子日常相处中,大家经常会表扬或者批评孩子。在猫猫果儿,我们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而是会表达对这件事情的重视或者只是描述实际的情况。因为,表扬更进一步可能就上升到了物质刺激,批评更进一步可能就是惩罚。
“如果你考试考好了,我就给你买这个玩具。”
“因为你这件事情没做好,所以取消你看动画片的时间。”
家长无形中又开始和孩子讲条件了。
别人家的孩子“也会带来“讲条件”
往往批评之后,不自觉的”别人家的孩子“就会出现:
“你看,别人怎么怎么样。那你是不是也要和他一样啊?”
”别人会做家务,那你要不要和他一样去做家务。”
家长要求孩子要和别人一样,孩子可能也会有相应的要求:那别人有这个变形金刚,我也要有。
“别人家的孩子”还会带来更麻烦的情况:孩子对自己的亲子关系不确信了。所以有时候当你对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孩子会提出一个相对更高的要求。他只是为了确认我和妈妈或家人的亲密关系依然在,获得安全感。
如何让孩子不讲条件
家长在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就事论事,不要把无关的两件事情强行地联系在一起。
同时也是要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比如孩子想要买玩具,背后的需求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1)有可能他就是单纯想玩这个玩具。
(2)可能是为了社交:”我的好朋友(们)有这个玩具,他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我也希望加入。
(3)”物质的不满足感“:我就是想买或者是我要通过买东西,来确认我和父母的亲密关系。
了解了背后的真正需求,就可以就事论事来解决问题。
延伸问题1如何引导四岁孩子做家务?
四岁孩子只会把做家务当做短暂的游戏
对4岁孩子来说,哪怕是在做家务,也是当一个游戏。他只是对这个游戏感兴趣,并不是要为这个家庭做贡献。“我觉得扫地很好玩,我想来试一试。”所以很难变成一个持续的常态存在。
目前大多数的家庭让孩子做家务还是以教育为目的,做家务是希望孩子有一些良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不能理解二者的内在关系。
也有例外,边远山区的孩子,出生以后作为家庭成员,自然而然就需要承担起一部分的家庭责任。比如放牛放羊,他不做,羊可能就饿死或者饿瘦了。还有城市里,如果父母比较忙,也需要孩子承担起部分的家务。这种真实的家庭需求(并非以教育为目的),孩子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做家务是一个进阶的过程
这是一个进阶的过程,首先是照顾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东西,然后慢慢才有外延,参与家里的公共家务活动,再之后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比如饭后帮妈妈洗碗。四岁的孩子普遍能做到在家长的协助下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和房间,所以可以先从这一步开始。当孩子还没有办法整理自己的物品时,也有可能帮助妈妈洗碗,但这时洗碗对他来说是游戏,一种真实版的过家家,他就是想体验一下大人的工作生活。
对孩子的成长给予肯定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对他表示关注和重视,对他的成长给予一个真实的肯定和反馈。孩子是非常愿意为了成长而努力的。
他能够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就是一个成长,这时家长给予充分的(真实的)肯定,孩子就会非常愿意去承担一些他认为只有大人才会做的事情(比如家务)。当孩子(有能力)做家务的时候,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成长了,作为家庭成员,也能分担一些大人才能做的事情了。
延伸问题2孩子提出要买玩具的时候是否应该满足?
这个事情还是要具体场景具体对待。我们一般建议,幼儿园的孩子可以以周为单位给他一定的玩具基金。(他们对一个月还没什么概念,一周还是可以感知的。)
以我儿子为例说说。大概从四岁开始,每周会给他十块钱的玩具基金。大人不做任何干涉:想买什么都可以,他要存着没问题,一次性用完也可以。刚开始拿到这十块钱,他必须要用完的,不用完就难受。他会去超市里,买各种十块钱以下的东西。刚好超市里有9块9的车,他就每星期都去买一辆,哪怕重复的也要买。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没有做任何干涉。这样过了两三个月,他自己就感觉到买了一堆不喜欢玩的玩具。再后来他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99块钱,就开始存钱了。(他当时对数字也不是很有概念,只是知道要好多周不买玩具。)
爸爸妈妈会在生日、圣诞、新年,六一这四个节日,送礼物给他。除开这四个节日礼物,他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来把握的。在给他这个玩具基金以后,在我们家就没有再出现过因为买玩具产生情绪波动,或者是让他觉得很不舒服的情况。
这里还有一个意外惊喜:大概到了五岁半,在我们从来没有教他任何数字,数数的情况下,他自己就能掰着手指头进行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的。
延伸问题3对零食可否借鉴玩具基金的做法?
吃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特殊和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一般建议家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要让孩子有匮乏感,尽可能的满足他。
有些家长觉得零食吃多了不好,可能会让孩子生病。我们看来,这也是一个让孩子充分体验试错的过程。孩子出现吃零食过量,导致身体不适,这个时候就让他自己来感受这个因果关系:我是因为一天吃了三个冰激凌,导致肚子不舒服。这是孩子能够真实体验到的因果关系,他自然而然能够对零食有一个控制。(前提是,孩子对零食并没有匮乏感。)
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爱护自己身体的,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是有管理能力的。小一点的孩子,只要他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吃零食过多导致的不舒服,再配合家长语言上的告知,经过几次重复后,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也有特殊情况,有些孩子因为亲子关系不满足,有焦虑感,他会通过吃零食和吃东西来满足自己,补偿自己。
延伸问题4孩子总是要喝奶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家长们通常在吃饭这件事上比较焦虑,在孩子吃饭过程中有比较多的干预。这导致孩子对吃饭这个事情有太大的压力,还阻碍了孩子对食物建立基本的连接和感情。
当孩子能够用手去抓取物品时,就可以让他自己用手去抓食物吃。这个过程中孩子会用的触觉,味觉,视觉和嗅觉体验食物,建立连接。这时孩子一定会吃的很乱,衣服桌面都一塌糊涂,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家长可以在他吃完后,让他看到收拾的过程,孩子是可以理解这个真实场景的因果关系的,会慢慢改进自己吃饭的状态。
3到6岁的孩子是天然会渴望模仿成人的。当孩子与食物的基本连接已经建立,并且顺畅的情况下,他自然而然会模仿大人吃饭的样子。
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要减少干预,保护孩子的自主性。而且对三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吃饭是最容易建立起自主性和自信心的事情。
延伸问题5:五岁孩子遇到困难总会怪家长
有几种可能性:
(1)小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干预过多,孩子没有办法自己从头到尾完成一件事情的经验。
(2)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责怪的情况比较多。
(3)在小细节上、小事情上的对孩子的指责和批评过多,而且这些指责和批评可能是孩子并不能理解的。
延伸问题6三岁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总说肚子疼
我们会相信孩子说的每句话,认为它们都是真的。
确实有些时候孩子因为不想上幼儿园,会觉得肚子痛,然后肚子真的就疼了。我们的一个处理方法是,相信孩子说的话都是真的,当孩子说她肚子痛的时候,我们就按照肚子痛来处理:带他回家,如果肚子还痛,我们可能就要去医院看一看。这么做的话,貌似成本很高,但是好处是孩子能确认父母信任我,同时他也能了解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这件事情过去,或者孩子的情绪已经过去,有机会的话,家长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他当时肚子痛的具体感受是怎样。这是给孩子一个出口,可以让他在成本很低的情况下跟家长聊一聊自己的感受。
延伸问题7那该如何表扬激励孩子呢?
表扬,不能笼统地说“这件事情做的很好”,而是要尽量具体。无论是表扬他很有创意,还是态度努力,或者有趣,总之越具体越好。比起笼统地听到“你做的好”,“你很棒”,孩子会觉得父母真正地看到了我做的事情,看到了我。
猫猫果儿一般不建议直接用物质对孩子的行为做奖励。当孩子完成了某些事情,证明他已经成长了,我们会给他更多的权力,以促进他更好地成长。比如说,三年级的孩子,如果他已经证明能够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完成了回家作业,那么他就可以自己来安排在家的时间了。
另外,物质奖励一般会变为惊喜,作为礼物来给孩子,来满足孩子的一个心愿。但是不会把物质和一件具体的事情直接去挂钩。
【孩子总讲条件要买玩具不做家务怎么办】相关文章:
不做家务给老婆的检讨书05-12
皮肤总过敏怎么办03-21
给孩子讲的童话小故事05-07
给孩子讲的童话故事02-28
女朋友总提分手怎么办08-04
手机总自动安装软件怎么办03-15
给孩子讲的睡前童话故事03-30
给孩子讲的睡前童话小故事03-25
适合给孩子讲的童话故事05-12
睡前给孩子讲的童话故事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