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吃什么传统食物

时间:2024-02-04 11:56:39 嘉璇 健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立春吃什么传统食物大全

  立春吃什么传统食物,立春是我国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位于24节气之首,立春一到,自然界阳气开始上升,人体内冬天蕴积阳气也开始发散。那么,立春吃什么传统食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立春吃什么传统食物,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立春吃什么传统食物大全

  立春饮食习俗

  1、春盘

  春盘又称“五辛盘”,是细切五种辛辣的生菜盘装而成。《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宁津一带用葱、蒜、椒、姜、芥切而调食之,称为五辛盘,它既可以下酒佐餐,又可以作为礼物相互馈送。也有馈送青韭、黄柑的。

  2、春饼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清《调鼎集》一书中曾记载了春饼的制法:“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应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现在的春饼在制作方法上仍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视个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时,有些人喜欢抹甜面酱、卷羊角葱食用,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3、春卷

  除了春饼之外,春卷也是立春日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节庆美食。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宋代有一种“卷煎饼”,是春饼与春卷的过渡类型。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已经出现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到了清代已出现春卷的名称。

  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

  4、萝卜

  据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一书记载,我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萝卜,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立春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之阳气步步升发,讲究食补的中国人,此时选定了具有辛甘发散之特质的食物,以让身体顺应天时。苏东坡有诗云:“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李时珍对萝卜更是赞誉有加,认为它“根叶皆可生,可熟,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萝卜还有祛痰、通气、止咳等药用价值。这或许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时吃萝卜的本来用意吧。

  现在,吃春饼、春盘之俗已很少见,一般吃饺子和面条,谓之“迎春饺子打春面”。立春日,还有不少习俗。在鲁北和鲁西一带,立春这天,母亲会用彩色碎布头缝制成“春公鸡”、“春娃娃”等小玩具,送给孩子作为节日礼物。在滕州、惠民等地,凡是没有种牛痘的儿童,春公鸡的嘴上还要叼一串黄豆粒,几岁叼几粒,意为鸡吃豆,可吃掉天花、麻疹等病。

  5、咬春

  清代,一般人家立春节一到,就要咬食生脆萝卜,认为这样可以却除春困。

  北京民间立春节咬萝卜的习俗极为流行,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个大而匀称的萝卜来咬食。这种萝卜,有的是“皮心都绿”,有的“皮红心白”,有的“紫皮白心”,通称为“水萝卜”,只可供生食。这种萝卜,“极甘脆”,有诗人赋诗赞誉日“咬春萝卜同梨脆”,的确诱人。而仔细品来,不仅滋味好,情调好,还能提精神、解气闷,难怪它如此受人偏爱。另外,一些富足人家,还要吃春饼和春盘(春饼与春盘的构成与制作见“人El太平宴”一节),也叫做咬春。较之单纯咬个水萝卜,要文雅和讲究多了。

  6、煨春

  主要在温州等南方地区流行,可以代表清代南方的立春节饮食特色。

  所谓煨春,就是烧食春茶。起初,人们是将朱栾切碎,掺上白豆或黑豆,同茶一起加水煮食。后来,改用红豆、红枣、柑桔、桂花、红糖与茶一同入水煮。这就是春茶。这种茶专供立春节食用,当地人称之为煨春。煨春时,还要同时吃一些糕、例之类的茶点。届时,往往还要先敬家中六神祖先,然后全家人再尽情分享。煨春的益处,据说可以明目益智,还有大吉大利及富贵荣华的寓意。所以,煨春活动在民间广为流传。

  7、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席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平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席,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席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席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习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中国饮食习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习俗。

  立春风俗习惯

  首先是迎春。迎春也叫行春。清代上自皇城北京,下到各地方县城,人们都要在这一天隆重热烈地举行迎春大典。各地的仪式大同小异,我们这里仅以苏州立春节的迎春活动加以说明。

  据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立春前一天,本地郡守都要率领群僚出外迎春。迎春的仪式,一般设在楼门外柳仙堂。在前往迎春的队伍中,前有各色旗帜导引,鸣驺开道。临时雇佣的乞装扮演出观音朝山、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牌、西施采莲之类的“社火”,热热闹闹,春牛殿后。四处都是前来观看的人流,熙熙攘攘,如同赶大集一般。每当春牛从身前经过,男男女女都争先恐后地用手去触摸春牛,据说这样可以“占新岁造化”。当地流传的谚语说:“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这可以说是自周代以来流行的迎春仪式的清代版本了。

  其次是打春。所谓打春,就是鞭打春牛的简称。所谓春牛,就是在立春节前,人们用黄泥或纸做成一个牛的形状,牛肚里填上五谷杂粮等物。春牛,应当说是迎春队伍里一个十分特别的角色。一般由一个手执彩杖的农夫赶着。如果立春日在头年腊月,农夫要走在春牛前;立春日在正月十五日左右,农夫则走在春牛之后;立春日恰在正月初一,农夫就与春牛同步。春牛被赶到“府堂”,时值立春,就用鞭子将它打碎,人称打春。在场的百姓,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前捡起春牛肚里流出来的五谷和砸碎的泥片。拿回自己家中,五谷放于粮仓,泥片放于牛棚或涂在墙上。据说,这样可以保佑一年粮食丰收,马牛满棚,大吉大利。当然,有些地方的打春活动,与此有些小小区别。如苏州等地的春牛,往往空心。待春牛被鞭碎之后,围观百姓要将提前准备在手的“麻、麦、米、豆”等,“抛打春牛”。官府小吏,将一种被称为“春球”的物品赠给前来参加活动的百姓,用以预兆丰年。

  再次,就是张贴芒神春牛图。京城里,由顺天府给皇上呈送春牛、芒神图,向皇上敬贺立春之喜。民间百姓,则纷纷到集市上去购买这类纸图,恭恭敬敬地张贴到中堂,祈求神灵保佑一年农事顺利、丰收吉祥。

  再有,就是拜春。这种活动,主要在江南苏杭地区流行。每逢立春日,老百姓都要互相登门致意,庆贺立春,共祝新春吉祥,祈求一年丰收。拜春的百姓,人来人往,犹如春潮涌动。人人春风满面,个个喜气洋洋。

  此外,还有歌舞庆祝活动流行于各地。前面所说的苏州立春“社火”,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歌舞庆贺活动。只是它被纳人迎春队伍中,用以制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吸引百姓的关注,但它歌舞庆祝的作用仍是十分明显的。东北地区,就十分流行在这天演出各种戏,吸引附近百姓观看参与,以热闹红火的气氛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立春节。

  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政府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政府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平“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政府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平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平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平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政府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政府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政府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的由来及意义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度。当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便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便是“立春”,时间一般在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所以,人们把“立春”视为一年春天的开始,也视为新一年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讲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春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从这天开始,万物复苏,阳气生发,冰雪开始消散,气温、日照、降雨等等也开始趋于上升、增多,民间有谚语“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所以不管是对于日常生活还是农事生产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气候变化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约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三候

  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即: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一候对应的花信为迎春,二候为樱桃,三候为望春。所谓“一候东风解冻”,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而在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这就是所谓的“二候蛰虫始振”。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这就是“三候鱼陟负冰”了。

  立春时节,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只有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令人不由得赞叹我国古人敏锐精准的观察力。

  立春南北吃什么

  河南民国《林县志》所载“:民国后礼废,民间于是日食薄饼、萝卜丝,谓之咬春。”即使节日食品相对简单,立春的饮食习俗依然传承。这与官方礼俗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北方立春饮食习俗的基本情况。

  在广大南方地区,立春吃生菜的习俗由来已久。清末广东《开平县志》和《新宁县志》记述了迎春礼仪,也记载了民间立春饮食习俗“:啖生菜、春酒,以迎生气。”在广东人们至今仍然十分喜欢吃生菜。但时间并不是仅限于立春,而主要是在春节。在正月二十六日朝拜观音时,人们要吃生菜会,也就是会友们聚在一起吃蚬肉、生菜、韭黄做的生菜包。

  拓展: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习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