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时间:2023-01-08 15:29:09 教案 我要投稿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三、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侵华历史资料,查阅有关雨果资料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出示目标:(投影仪)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赃(zāng)物箱箧(qiè)制裁(cái)给(jǐ)予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

  晨曦(xī)瞥(piē)见劫(jié)掠

  4、解词: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

  教师投影思考题,并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5、“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6、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7、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8、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六)拓展延伸:

  1、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明确】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第一种是奴隶,或者叫顺民;第二种是盗贼,或者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奴隶是被人欺压的,是欺压别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做盗贼的暴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1860年,当英法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奴才们在旁观、迎接。

  2、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明确】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录象: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3、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七)学生质疑

  (八)师生作结

  (九)布置作业:

  1、注音,解词,巩固

  2、想象,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3

  内容预览: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

  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

  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

  zhuì chóu fà láng piē xī qiè cái

  缀 满 绸 缎 珐 琅 瞥 见 晨 曦 箱 箧 制 裁

  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答案: 总评:“世界奇迹”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 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问题二答案: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说明:教师在归纳完学生答案后,用多媒体展出遭受空前劫难后的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并了解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及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7、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体会到本文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进而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PPT展出)

  (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来看,雨果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二)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但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也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说明:此处是由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教师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8、教师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4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 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悟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 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5

  课型:新授课时:2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态度?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拔。

  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四、自主评价

  教师导学。学习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后的感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六、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彩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2、教师:准备配乐朗读课文。

  四、教学内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小说。今天学习他另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投影学习目标。

  2、教师配乐朗读,投影思考题,学生听读思考: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3、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4、预期达到:

  (1)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思考问题。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3、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4、预期达到:

  (1)用圈点法精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了解反语的作用。

  (2)自主评价。

  (四)教师导学。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1、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3)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4)雨果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时期,正在成长的你,打算怎样做呢?

  2、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考虑读后感的内容。

  3、预期目的: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升华思想情感。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读后感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8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拓展:

  课本前插图有两幅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历史书八年级上册中也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和相关图片,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把握主题: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2.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评价雨果:

  (中国是被掠夺国,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也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时发表他的'议论,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因而也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崇敬。)

  三、课堂练习:

  1.朗读、识记,积累以下词语:

  琉璃珐琅晨曦瞥见箱箧荡然无存丰功伟绩

  2.指名学生用以下词语造句:

  眼花缭乱丰功伟绩荡然无存

  3.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2)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3)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识记这句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是何意思?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新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9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

  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整体把握文章,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点拨法为次。

  教学媒体:CAI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请问: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CAI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背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0月,英法联军在焚掠圆明园。后与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3、圆明园CAI

  三、品味赏析(正课)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个别朗读),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2。齐读文中第三段:

  雨果是怎样赞美(或评价)圆明园的?(教师提问)

  明确:

  代表性句子有:(CAI演示)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总结:(CAI演示)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请大家阅读课文(5—10段):(方法:自由讨论)

  ①雨果在信中怎样描写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

  明确:(CAI演示)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②这是雨果对巴特勒上尉参加远征中国的评价,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CAI演示)

  明确: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讽刺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全部赞誉”有极其尖刻的嘲讽意味

  4、通过阅读课文我们能感觉到语句上形成鲜明对比:(方法:点拨法)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反语修辞的运用使语言尖锐深刻。

  5、在鲜明的对比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他作为法国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方法:自由讨论)

  明确:(CAI演示)

  人类的立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四)教师总结全文:

  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愤怒的谴责了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他对被侵略、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也体现出他所具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令我们深深感动。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CAI演示)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出发点: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0

  这是一节留下遗憾的课,成功之处已表现在教学设计并在说课稿中进行了分析,现在谈留下遗憾的原因:

  第一,高估学生。由于对教学对象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他们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所以,在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用“反语”表达讽刺,学生不能解决,让教学发生了困难。同时,又因为要赶进度,又没有给学生将知识分析清楚。

  第二,取舍不当。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书信,文本也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进行一些大胆取舍。我想,在这节课中至少可以舍去如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语,直接开门见山,切入正课。

  2、预习的.检查。

  3、压缩谈圈点词句的感悟。

  4、对“难能可贵”的认识,将之融合到第二个问题之中。

  如果舍去了这样几个问题,就能够留出时间进行朗读训练。

  第三,节外生枝。有这样两处,导语时对学生进行的一番说教,分析“难能可贵”时教师谈到的题外话。

  另外,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教师代替的讲解过多了一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1

  比较鉴赏

  创意说明: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表现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色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掠劫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一.比较鉴赏

  1.自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整段的内容都是雨果在评价园明园,代表性的句子有: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作者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2.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雨果讽刺侵略者一直贯穿5-10段的`始终,有代表性的句子有: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抨击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和狡猾。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运用反语写出了掠劫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得失,表现出了一代伟人的骨气。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运用事实加以对比,批判了欧洲人自鸣得意的心态。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富丽堂皇”应该是艺术的本来面目、本真状态,而掠夺已使它们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荡然无存,当然相比之下变成了破烂,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整体探究

  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和对侵略者的嘲讽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赞美圆明园,表现了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对侵略者的嘲讽,表现出雨果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三.深层反思

  1.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我们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3.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

  4.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1.课文背景资料 影片《火烧圆明园》

  2.课文扩读材料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水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霹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使用建议: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 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地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读将课文和《哭泣的圆明园》联合起来阅读,然后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2

  教学目标

  1、情感诵读: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2、语言品读:体会这封信精彩的反语特色。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反思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圆明园。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相关圆明园图片)看着这些图片,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法国作家雨果得知圆明园被毁,不无悲痛的说:“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

  为什么圆明园毁灭了,中国就跌得粉碎了呢?今天让我们来解读雨果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看看他是怎么来评价这件事的。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位正直的法国人的声音吧。

  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二、诵读感知

  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诵读中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展示:在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一方面表达了对圆明园的____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____之情。)(赞叹、谴责)

  三、合作探究,诵读体悟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

  (“世界奇迹”)

  ⑴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⑵具体讲园中之物;

  ⑶耗费了巨大劳动;

  ⑷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圆明园介绍: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2、请生诵读,读出作者对圆明园的赞叹之情。

  (圆明园复原图片)

  3、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读。

  找出作者讽刺谴责英法联军的语句。

  “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美”。

  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见课本)。

  反语,产生极其尖锐的讽刺意味。

  4、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对强盗进行了愤怒的谴责,这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胸怀博大。)

  四、拓展延伸,主题深化

  1、“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1860年10月18日,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火。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圆明园毁灭了,中国在地上跌的粉碎!1988年我们建成了圆明园遗址公园,江泽民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圆明园被毁图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也许应铭记这段历史,但更重要的也许是应思考:圆明园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必须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

  2、情感渲染,诗歌朗诵:

  那也许是

  一杯苦酒的诉说

  那也许是

  亘古艺术之园的凋落

  但这一切的也许

  都无法抹去

  游人心头沉重的负荷

  那歪扭的石柱

  还有那殿宇的基座

  都在印证

  这里曾被强盗燃过一把

  毁灭人类文明的大火

  遗迹在哭泣

  岁月如穿梭

  圆明园昔日盛况

  无奈成为历史的过客

  今日春风啊

  再也难以激荡起

  福海的潋滟春波

  侵略者的魔爪

  在此留下洗不掉的罪恶

  但愿屈辱的一页

  永远永远翻过

  华夏儿女用双手

  建起强大的中国

  拿破仑曾经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着的雄狮,当它醒来时,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的确,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尽艰难坎坷,正大步走向繁荣富强。圆明园虽然毁灭了,但毁灭不了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应该毁灭的是我们身上的劣性。反思历史,躬身前行,让我们努力学习,发愤图强,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五、作业

  给圆明园遗址管委会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圆明园遗址保护的看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3

  教学目标:

  1、赏析课文精彩的语言;

  2、体味雨果的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

  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

  1,体味雨果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 导入。

  2, 检查预习。

  3, 整体感知。

  4, 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5, 感受雨果精神。

  6, 小结。

  7, 布置作业。

  二,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2分钟)

  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顶峰之作,是万园之园。但是却在1860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上。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悲剧。而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的指挥官法国的巴特勒上校还希望通过远在巴黎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吹捧自己的战绩,便给雨果写了一封信,咱们今天一起拜读的便是雨果给他的回信。

  2,检查预习。(5分钟)

  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拼音表示的字:

  (珐)琅 晨曦(xi) 箱(箧) 缀(zhui)满 (瞥)见 给(ji)予

  恍(huang)若 朱鹭(lu)

  3, 整体感知。(10分钟)

  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在课本上划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以及批判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语句。体会雨果的态度及思想。

  [提问]雨果对巴特勒的要求是肯定还是否定?(否定)

  [提问]文中什么地方说明是否定的?(指称其为强盗等)

  [提问]雨果对圆明园又是怎么认识的?(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典范等)

  4, 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20分钟)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一代文豪,文章中许多语句体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深厚底蕴。

  1,“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圆明园。”(比喻)

  2,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排比)

  3,“人们常说希腊有……而东方有圆明园。”(引用)

  4,“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反语)

  反语是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词格叫反语。运用反语可以产生讽刺的效果。“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諷刺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魯迅)。

  1, 以正当反。“从前对……荡然无存。”

  2, 以反当正。“你坏死了。”“你个杀千刀的。”

  ①, 讽刺类:“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

  ②, 非讽刺:“你个杀千刀的。”

  举例:

  1)你努力作弊,終於得到高分,真是辛苦啊!

  2)作業都不寫的孩子,得好好「疼」一下了。

  3)他這個人最有義氣﹐那次東窗事發﹐他第一個逃了。

  4)秦始皇焚書抗儒的豐功偉績。

  5)你的理論非常『高超』﹐實在『可敬可佩』。

  6)“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7)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的《藤野先生》

  8)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9)你长得很有创意,活着是你的勇气,丑并非是你的本意,只是上帝发了一点脾气,你要勇敢的活下去,如果没有了你,谁能衬托世界的美丽。

  10)你长得很抽象!你长得很朦胧!你长得很模糊!

  使用反语应注意:1,区分对象不可滥用。

  2,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对圆明园美丽的.描写: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2,“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3,“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4,“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5,“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5,感受雨果的高尚精神。

  [提问]通过课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雨果的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站在人类的立场,人民的立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表现出雨果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提问]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篇课文中看到,我们祖国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观点合理即可)

  6,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们领略了法国文豪雨果的文风特色,从中学习了反语的修辞效果。此外,文章强烈渗透着雨果崇高人格的魅力,他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惋惜,为本国侵略军的不齿行径而愤怒,体现了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7,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第二题,明天交。

  2, 预习《亲爱的爸爸妈妈》,理解文章,疏通文字。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反语——讽刺效果:“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

  “野蛮”、“全部赞誉”

  1, 以正当反。2,以反当正。

  讽刺类:“丰功伟绩……装满了箱箧。”

  非讽刺:“你个杀千刀的。”

  赞美圆明园  同情中国  人类的立场

  “赞誉”(反语)

  嘲讽巴特勒  谴责英法  正直的立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5.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学生朗读所划的语句,细细体味语言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五、拓展练习

  1.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能够这样做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请具体说说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有哪些?

  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创造者。

  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六、小结全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心: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3.预习下一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

  ▲教学背景

  适逢深圳市读书月活动进行快速阅读比赛,学校亦邀请专家举办了相关讲座,学生当中燃起了一定程度的快速阅读兴趣与热潮。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皆为记叙文,如散文.小说重点皆在于“情”,而本文相对而言在“情感”之外还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雨果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圆明园的评论),而且篇幅适中,较为适宜当堂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然后再通过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及雨果独具魅力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标的

  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性目标: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文本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和代替学生进行感知。而课堂在赛读过程中频频响起的掌声也说明了学生在其中的收获,形成“亮点”。

  3.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其丰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教学过程

  一.快速阅读测试

  包括课文及注释约1400字,3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500字/分钟而定),要求看得快,记得准。

  1.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法国,《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2.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____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4.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奇迹)

  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答出四样即可过关)

  6.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7.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

  8.英法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小额尔金)

  9.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洗劫,放火,行窃。)

  10.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

  二.感性认知圆明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

  不能忘却的思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相关文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反思11-05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篇01-0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读后感12-21

《中国石》教案07-21

《大中国》教案09-05

中国的节日教案03-14

中国石教案04-01

中国功夫教案08-15

中国功夫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