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时间:2023-01-25 09:25:33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优秀教案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优秀教案1

  教 案

  第一章 有理数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夯实基础

  (1)序号为几的零件最接近标准?

  ④-(-) 0.025.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推理训练.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思考:在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有哪些运算律?它们的内容是什么?能否举一两个例子来?那这些加法运算律还适用于有理数范围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计算:20+(-30)与(-30)+20两次得到的和相同吗?

  得出结论:20+(-30)=(-30)+20

  换几组数去试:得到加法交换律:a+b= (学生填).

  其实,学生在小学中就已经接触到运算律,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小学中除了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还学习了加法的哪种运算律?(结合律)

  计算:(1)[8+(-5)]+(-4);

  (2)8+[(-5)+(-4)].

  得出结论:加法结合律:(a+b)+c= .

  【例1】计算:

  16+(-25)+24+(-35)

  【例2】课本P20例3

  说明:把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结合起来相加,可以使运算简化,这种方法是使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总结:在进行多个有理数相加时,在下列情况下一般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简化运算:①有些加数相加后可以得到整数时,可以先行相加;②有相反数可以互相消去,和为0,可以先行相加;③有许多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可以先把符号相同的数相加,即正数和正数相加,负数和负数相加,再把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 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计算,使运算简便.

  (1)(+9)+(-7)+(+10)+(-3)+(-9)

  (2)(+0.36)+(-7.4)+(+0.03)+(-0.6)+(+0.64)

  (3)(+1)+(-2)+(+3)+(-4)+…+(+20xx)+(-20xx)

  【例4】某出租司机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人民大道上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单位:千米)+15,+14,-3,-11,+10,-12,+4,-15,+16,-18.

  (1)他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该司机与下午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若汽车耗油量为a公升/千米,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公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互为相反数的数相结合,同分母的分数相结合,能凑整数的数相结合,正数负数分别相加,从而使计算简便.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计算(+6)+(-18)+(+4)+(-6.8)+18+(-3.2)最适当的是( )

  A.[(+6)+(+4)+18]+[(-18)+(-6.8)+(-3.2)]

  B.[(+6)+(-6.8)+(+4)]+[(-18)+18+(-3.2)]

  C.[(+6)+(-18)]+[(+4)+(-6.8)]+[18+(-3.2)]

  D.[(+6)+(+4)]+[(-3.2)+(-6.8)]+[(-18)+18)]

  2.计算:(-2)+4+(-6)+8+…+(-98)+100.

  提升能力

  3.小李到银行共办理了四笔业务,第一笔存入了120元,第二笔支取了85元,第三笔支取了70元,第四笔存入了130元.如果将这四笔业务合并为一笔,请你替他策划一下这一笔业务该怎样做?

  4.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某天自A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走路线(单位:千米)为:+10,-3,+4,+2,-8,+13,-2,+12,+8,+5.

  (1)问收工时距A地多远?

  (2)若每千米路程耗油0.2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第3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2.会熟练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温度计:

  你能从温度计看出4℃比-3℃高出多少度吗?

  学生普遍能直观地看出4℃比-3℃高7℃,进一步地假定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4℃,那么温差(减最低气温,单位℃)如何用算式表示?

  按照刚才观察到的结果,可知4-(-3)=7 ①,而4+(+3)=7 ②,∴由①②可知:4-(-3)=4+(+3) ③,上述结论的获得应放手让学生回答.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观察、探究、讨论:从③式能看出减-3相当于加哪个数吗?

  结论:减去-3等于加上-3的相反数+3.

  (三)类比探究,总结提高

  如果将4换成-1,还有类似于上述的结论吗?

  先让学生直观观察,然后教师再利用“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去验算.

  计算(-1)-(-3)就是要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得-1,因为2与-3相加得-1,所以x应是2,即(-1)-(-3)=2 ①,

  又因为(-1)+(+3)=2 ②,

  由①②有(-1)-(-3)=-1+(+3) ③,

  即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试一试:如果把4换成0、-5,用上面的'方法考虑0-(-3),(-5)-(-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加上+3的结果相同吗?

  让学生利用“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得出结果,再与加法算式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的结论.

  再试:把减数-3换成正数,结果又如何呢?

  计算9-8与9+(-8);15-7与15+(-7)

  从中又能有新发现吗?

  让学生通过计算总结如下结论:减去一个正数等于加上这个正数的相反数.

  归纳:由上述实验可发现,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字母表示:a-b=a+(-b).

  (在上述实验中,逐步渗透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

  (四)例题分析,运用法则

  【例】计算:

  (1)(-3)-(-5); (2)0-7;

  (3)7.2-(-4.8);(4)-3-5.

  (五)总结巩固,初步应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你能说一说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补充完善,使学生更加明晰所学的知识.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4、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5、[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6、信息反馈: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优秀教案3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4、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5、信息反馈: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优秀教案4

  【授课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发明性阅读品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溢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小朋友/小小朋友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

  生:(纷纷举手)司马光砸缸(生笑)

  师: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假设你在场,面对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生:大家一起用力把缸推倒。

  生:扔条绳子把他拉起来。

  生:掷根木棍让他爬出来。

  师:砸缸的司马光是机智的,同学们能不局限于故事自身,有自身的创见更机智。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两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是谁呢?请阅读《世说新语》两则。

  二、品读《咏雪》

  师: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请放声朗读《咏雪》。

  (生放声朗读、师同时板书: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下面请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哪位同学先来试试。

  生: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她读得对吗?(生点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谢太傅在大雪天里举办家庭聚会。

  师:喔,原来是根据文意读准节奏的。(板书:读准节奏)。下面请两人为一组再读课文,希望和这位同学一样读准节奏。

  (生再读课文,一生举手提问)

  生:文中的最后两句该如何去读准节奏?

  师:这两句确实是全文的难点,要读准这一句,首先我们要弄清前面“与儿女讲优秀论文义”中的“儿女”与今义是否相同?

  生:与今义不同,文中的'“儿女”指的是侄儿侄女,即谢安的哥哥的儿子和孩子。

  师:谢安何许人也?

  生: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师:喔,文中的“公”原来指的就是鼎鼎有名的谢安。那最后两句话又是介绍谁的?请用自身的话讲出大意。

  生:那个兄女就是谢安哥哥谢奕的孩子,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根据文意便可读准节奏,下面谁来攻破这两句?

  生: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师:好,攻破了难点,有谁来挑战全文?(生陆续举手)

  生:读全文(摇头晃脑)。(生笑,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最高的肯定。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生:全文的节奏他不只掌握得比较好,而且他读得很是陶醉。

  师:噢,高山流水遇知音,你很善于倾听。确实这位同学不只读准了节奏,而且还读出了音韵味。(板书:读出韵味)文言文,读准了节奏就读懂了一半,还有一半则需读出韵味。看来,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咏雪》。还有哪些同学想向他挑战,请再读课文,像这位同学一样摇头晃脑读出韵味来。

  (生边笑边摇头晃脑地朗读)

  师:下面就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出它的音韵味来,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摇头晃脑)公欣然曰:“大雪纷纷何所似?”

  师:你的朗读再现了当时谢安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吗?

  生:大雪纷飞,谢安即兴提问,很有生活情趣。

  师:说得好,你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便有多广阔。(生笑)

  生:我喜欢兄女的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白雪比作了轻盈的柳絮。

  师:多有诗情画意。你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古诗词呢?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这句诗写的是梨花呀?

  生:是以梨花喻冬雪。

  师:聪明!看来这位同学平时善于积累。我也摘录了几首古诗词,请大家朗读,看看这些诗句中各是怎样写雪的。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

  生:“这些诗句分别把雪花比作飞花、玉蝶、玉龙、天女散花,生动形象。

  师:那么大家见过雪吗?(生摇头)没见过,那给我们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见见吗?(生齐答:想!)那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吗?(生闭上眼睛约30秒)下面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_____________差可拟”

  曰:“未若_______________”

  请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进行效果展示交流。(生分组讨论,师作行间指导,并参与一小组讨论)

  生1曰:“撒糖空中差可拟。”

  生2曰:“未若槐花迎风飘。”

  生3曰:“未若鹅毛当空舞。”

  生4曰:“棉絮纷飞差可拟。”

  生5曰:“未若梨花漫天飞。”

  生6曰:“未若天仙散百荷。”

  生7曰:“樱花飘落差可拟。”

  生8曰:“未若玉屑静静落。”

  老师曰:“未若白蝶翩跹舞。”

  (仍有不少小组举手)

  师:刚才我们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九句,加上兄子、兄女们的两句,你认为哪句对雪花的描述最为贴切、生动、新颖?

  生:我认为还是兄子的那句话:撤盐空中差可拟。

  师:你认为这句话对雪花的描述好在何处?

  生:盐和雪花都是白的,而且下落方式是相同的。而柳絮、棉絮,鹅毛,槐花等都是往上扬的,且颜色上有的是淡黄色,与雪的颜色和下落方式不大相似。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抓住了盐和雪花的形似之处。有没有观点不同的?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 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总结】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优秀教案6

  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 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优秀教案7

  一、导语

  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这样一句名言:“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获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三克镭》中居里夫人的话)居里夫人之所以能成为一位真正的科学家,是因为她有坚定的`人生信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她的一篇文章──《我的信念》。

  二、提示学法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应怎样阅读?

  (用眼用心,读思结合。)

  三、自主学习

  1、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课文(默读、小声读、朗读均可)。

  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顺,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从居里夫人身上,你知道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边读边想边圈画,圈出关键词,画出重点句,还可以做批注,写写自己的体会。做到不动脑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

  2、交流检查:

  ⑴ 指名读课文。

  ⑵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面向全体,集思广益,尽可能多地找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坚韧不拔、信心、勤奋、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安静、不谋利、自由、克制、科学之美……)

  四、合作学习

  1、明确要求:

  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还比较凌乱,现在我们分小组梳理概括一下,尽可能写得简单些,提纲挈领。

  2、小组合作探讨,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并选一代表准备汇报。

  3、全班交流。分类方法可以多样,但一定要合理,要概括,不能过于复杂。以下仅供参考。

  ⑴ 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于科学之美。(为什么工作?)

  ⑵ 环境:自由、安静、时间。(需要什么条件?)

  ⑶ 工作:目标、信心、坚韧不拔、勤奋努力、克制。(怎样工作?)

  五、探究学习

  1、快速阅读全文,提出自己还有疑惑的问题。

  2、全班交流解决,教师相机点拨。

  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因翻译的原因令人费解,如有学生提出,教师可酌情讲解。

  ⑴ 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

  ⑵ 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

  ⑶ 我估量过在法国得到自由的代价。

  ⑷ 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3、总结质疑探究的经验。

  六、积累语言

  七、布置作业

【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春教案优秀02-22

七年级上册复习教案09-13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0-28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06-15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25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2-14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5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03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