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优秀教案(精选1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行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行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完成课后的习题
山行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
3、介绍诗的作者:杜牧,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于 径 斜 枫
3、说说记字方法:
于:同“干”比较。
枫:用旧字“风”带出“枫”。
4、描红、临写。
5、再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⑴ 自学:
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⑵ 小组交流。
⑶ 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⑴ 读诗,从那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根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⑵ 看图想象: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不禁停车观看,发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
⑶ 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
指导背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四、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山行优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背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教学过程
(一)入境赏景,体验激趣。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师引:(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组图片,然后谈谈你的感想。(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重点如下: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秋天早晚比较凉,所以称之为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3)斜:两种发音──可根据诗的.意思画一画。
(4)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5)坐:因为。
(6)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7)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肯定学生的理解)同学们学会了很好的合作,那请你根据你们已经所理解的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
(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同学们真不错,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配音乐):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现在,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的理解吗?
5、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师:多美的秋天,多美的枫树林,多美的诗啊?能美美地再读一遍吗?试试——提出要求:注意节奏感。
(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扮角色读──齐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这里的读是在进一步感受美的意境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读的,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为后面背诵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外拓展,意境延伸。
1、杜牧用他那美妙的诗,表达了他对秋天傍晚枫树林的无限爱意。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以后,也被感染了,也写了一首描写红叶的诗,让我们一起读读。
2、师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增加了课堂信息量的输入,可以扩大生的知识面,让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3、两位诗人都借助秋天的枫叶把秋天描绘地如火、如花,那么霜叶为什么会红于二月花呢?看资料,你就会明白了。
4、美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把它记在心里。
5、练习:
下面有两个练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作为作业。
(1)画一幅秋色图。
(2)根据古诗,扩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
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如何的一个检查,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课后有针对性的帮助。
山行优秀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初步感知古诗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习生字
1、字理识字,学习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习远。
师出示近、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说近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习。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
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B、根据动作猜词并举卡片。(例如老师做一个停车的动作,学生说出一个词语,并举出相应的卡片。教师还可以让一个学生来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但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字。)
..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亭(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教师教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4、学生自主学习车、霜后,汇报识记方法并运用。(师出示车的图片,说明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字一般都有雨字头。)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前两句诗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诗。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1、把这首诗背给诵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2、画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图,并写几句话。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以实物导入,可快速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山行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
(1) 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赤壁》等。
山行优秀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对古诗诵读活动有兴趣。
2、会有表情地朗诵七言绝句,初步有顺序地摆放诗句。
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山行》音乐磁带,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大拇指上画红娃娃(绿娃娃),大号字四份。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这儿有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书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书时从后面一页页往前翻。
2、告诉你们,这本书里还藏了一首古诗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翻书并念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个大诗人写的?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3、你们想来学这首古诗吗?
出示大号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第二遍)
我们连起来念,会念的小朋友声音响亮一点。(第三遍)
我们再来一遍。
4、这张纸上还有几幅图画。你们猜猜看,这些图画里藏的是哪个字宝宝?(认识“山、石、白云、车、花”)
5、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颜色标记念。
我是黄娃娃,黄颜色画的`字宝宝我来念。那红颜色的字宝宝谁来念?绿颜色画的字宝宝呢?(四张纸)
6、红娃娃、绿娃娃真能干!
这儿还有字卡,你们会把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诗吗?那请你来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给后面的老师听。摆对了,念得好,老师还会奖你一个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将字卡收起来,坐在椅子上,跟着录音机一起唱《山行》这首诗。(放音乐磁带)
附: 古诗《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优秀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
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
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
3、讨论。(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山行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赏析诗画艺术,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巧妙构思构图,画面体现古诗意境。
2.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体现诗情画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古诗配画,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绘画。
2.画面的巧妙构思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范画 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你喜欢秋天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欣赏秋天的美景(课件),感受秋天的美。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诗,并来画一画诗中的内容。板书:《山行》。
二、感知古诗大意,吟诵古诗
1.(课件出示)
山 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课件)范读
3.(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
(2)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学生感知古诗大意(自主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3.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谁来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生评价。
4.自编动作吟诵古诗(男女分组读,红黄蓝绿队赛读)
三、欣赏激趣,构画古诗
出示范画,欣赏
1.画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3.谁来说一说古诗配画的要求?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 )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
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
师:这么美的画面,我们想不想立刻把它画下来。
四、作业超市
关于秋天的古诗:《山行》、《望洞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瞑》、《秋夕》等。
1.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
2.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
3.学生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4.分红、黄、蓝、绿四个队进行比赛,看看哪个队画得好,而且更有创意。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展示作业,师生评价。
2.教师小结
3.请同学们办一期关于秋天的手抄报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山行》与《赠刘景文》相比而言,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老师点拨,例如:“坐”,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本诗中是“因为”的意思,“于”是比的意思,“红于”是“比……红”;“径”是指小路;“斜”是指弯弯曲曲的意思。抓住这些关键词,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很容易就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感轻松,课后拓展两首诗,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夕》,与《山行》形成对比,《秋夕》描写的是一幅孤单寂寞的深秋景象;另一首小诗选自《圣言善语》节选:……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山行》中霜叶和二月花相对比的写作特点。语文教学既抓住课本教学,又拓展课外阅读与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山行优秀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四、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
3、介绍诗的作者:杜牧,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于、径、斜、枫……
3、说说记字方法:于:同“干”比较。枫:用旧字“风”带出“枫”。
4、描红、临写。
5、再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1) 自学: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2) 小组交流。
⑶ 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1) 读诗,从那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根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2) 看图想象: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不禁停车观看,发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
⑶ 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1、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
2、指导背诵。
3、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四)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山行优秀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由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身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示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身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由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绩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山行优秀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
读一读。
演一演。
画一画。
写一写。
(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山行优秀教案 篇12
设计思路: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山行》描写了诗人行走在深秋时节的山中看到的美景。教学时将多媒体课件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诗句。
3.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有四季,分别是哪四个季节呢?(学生回答)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比方说: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梅花。(展示PPT图片)因为有了春、夏、秋、冬的不同美景,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2、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动画,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呢?这幅优美的画描绘的是哪首诗?(学生回答)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动画)。大家都猜得很准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秋天的经典之作——《山行》 。
3、理解题目,了解诗人。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4、资料展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
2、你们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呢?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出示“径、斜、枫、霜”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哪位同学来给这些生字找个好朋友,组个词?
3、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4、指导全班齐读古诗。(提醒: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师读一句,学生跟读。 5、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感。然后分别请女生、男生比赛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1、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杜牧一起欣赏着秋天的景色。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2)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寒山、石径……)
(3)寒山是什么样的山?为什么觉得寒山美呢?
我们经常说,距离产生美。那么,从远处看,寒山是什么样的?大家做一个比较了再回答:什么东西矮矮的、短短的,让人感觉丑丑的。
寒山,让人感觉。
(4)复习《七律·长征》中描写山的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理解“径、斜”的意思。(展示PPT:石径图片)
(6)除了寒山、石径,诗中还有什么景色让你感觉到非常美?(白云)
“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什么颜色的?云是厚厚的还是薄薄的?)
云在空中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我们用一个成语怎么说?(若有若无。)
(7)在这若有若无的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隐隐约约的人家。)
(8)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学生有感情练习朗读。
(9)学生说说一二句诗意。
2、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前面一二句写的是远处的景色,接着诗人杜牧把笔锋一转,由远到近,他又写
了什么呢?(学生齐读三四句。)
(2)诗人原本是坐在车上欣赏着深秋时节的美景,可这会儿诗人却停下车来了,为
什么呢?用诗句怎么说?(停车坐爱枫林晚。)
①“坐”是什么意思?
②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情感?(“爱”。)
③老师依次问“爱”、“晚”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 ④学生说说第三句诗的意思。
(3)诗人在这些景物中,最喜欢哪种景物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①老师依次问“霜叶”、“于”、“红于”的意思,学生思考。
②学生说说第四句诗的意思。
(4)请大家思考一下:美丽的景物这么多,为什么他独独最爱枫林的霜叶?
诗人拿霜叶和二月花作(比较),我们来比较一下。
①对比:“霜叶”是深秋时的枫叶,二月花是春天的鲜花。从气候来看,深秋的气温降低,春天的气温回升,这说明枫林霜叶所处的环境比二月花要……?
②提问引出枫叶精神:可是,被秋霜打过的、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枫叶却比温暖的春天中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这说明枫叶具有怎样的精神。(枫叶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5)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
(因为“红如”不过是说霜叶和二月花一样红,而“红于”是说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更经得起风霜考验。)
(6)那么,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更深层次地说,《山行》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
引领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句。两个大组赛读古诗。
四、古诗新唱,拓展阅读
1、大家喜欢唱歌吗?古诗也是可以编成歌曲的,下面让我们跟随动画视频一起唱一唱《山行》吧!
2、其实以前也有很多诗人写过秋天的景色,大家比较一下,和诗人杜牧写的有什么不同?PPT展示:
①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宋玉《九辩》。)
本句大意是:秋天所形成的肃杀气氛多么令人悲伤啊!萧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败景象。
②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③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以前的诗人常常把秋天写得很凄凉萧条,流露出消极伤感的情绪。而诗人杜牧却把深秋的景色写得(充满生气、没有一点伤感之情。)
3、也有一位诗人和杜牧一样,一反常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PPT展示:秋词唐代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杜牧和刘禹锡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希望同学们也留心观察生活,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4、其实,一切诗境皆心境。不管是以前的诗人写的凄凉的秋天还是杜牧写的充满生气的秋天,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情感。
5、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山行》 。
总结: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去外面旅游时,如果欣赏到枫林的美景,能吟诵出诗人杜牧的诗句,或者在心中默念自己即兴创作的诗,唱一唱也行,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叶子都掉地上了,有啥好看的呀!”刚才给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希望学习古诗可以陶冶你们的情操,丰富你们的想象,提高你们的素养!
五、作业
想象《山行》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象,并把它画出来。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山行优秀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山行优秀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温庭筠
二、鉴赏《商山早行》
1、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2、理解诗意。
3、品味两幅画面。(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用笔写,交流)
(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 “凫雁满回塘”。“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品味佳句:(自由鉴赏)
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
5、小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羁旅思乡诗回顾
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飞蓬等。
2、表达情感:旅途艰辛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 思乡思亲
四、作业设计
用以上方法自己鉴赏一首羁旅思乡诗。
山行优秀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身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同学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同学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同学发现交流,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黄昏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身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身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山行优秀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PPT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
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
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优秀教案 篇17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老师引入: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板书)。(设计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主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著《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学生朗读,老师和其他学生评价。
3.四人一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第一句学习。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着重让学生自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二句学习。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半放开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山行优秀教案 篇18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为古诗配画。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感知古诗的画面美,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练:自主探索,激发情趣
师:各位小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扬帆旅行社(2),今天,导游老师将带领小游客们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一段朗读,一边听一边想,你听出了什么?(播放《山行》)[板书:山行 杜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山 白云 人家 枫林 枫叶]
1、出示《山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山行》(生齐读:山行)讲解多音字“行”。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山行》[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行人]
2、跟范读读诗,读准生字读音。
二练:自主交流,质疑释难
1、出示图片,理解诗意。小朋友们,你们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山、小路]
2、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理解“径”和“斜”意思。根据图片理解诗意: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3、出示图片,说一说: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白云,房子)。[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白云,房子]
4、出示:白云生处有人家,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5、结合两句一起理解: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指导朗读。(师范读,生跟着齐读)
这一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远方[板书:远景])既然有远景,那就应该有近景[板书:近景],近景是什么?(枫林)
6、出示图片说一说: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枫树、枫叶)[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枫树、枫叶]跟踪提问:你觉得这红色的枫叶像什么?(二月的花朵。)
7、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红于”的意思是“比……还要红”的意思,根据图片理解诗意: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结合图片,理解: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
结合两句理解,师范读,生跟着齐读。
8、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师教读,生朗读)生跟范读朗读,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诗人杜牧喜欢这个季节吗?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出来?这首诗写的是(秋天),诗人杜牧(喜欢)这个季节。我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中体会出来的。(朗读)
9、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诗,进行朗读评比。
三练:自主展示——提倡合作
小组各选一名同学上台朗读。学生进行点评:我觉得小朋友读得好。老师对六个小组的朗读进行客观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练:自主拓展——创新潜能
再次理解诗意:学了这首诗,我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是: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叶,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布置拓展任务任务:画一幅《山行》图,把你们对这首诗的感受全都画进图里。
【山行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山行优秀教案01-31
山行优秀教案最新01-31
山行优秀教案(精选20篇)03-28
山行优秀教案(精选15篇)04-17
《山行》教案03-13
杜牧《山行》教案11-07
山行古诗教案01-13
古诗山行教案01-30
山行教学反思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