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3、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
重难点突破
重点: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自读点拨法:结合学习过程,点拨学生研读文章,感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2、情境设置法:利用视频和图片,给学生以情境感,引领学生感受勃朗峰景色之美。
学法:
1、阅读品味法:通过反复研读与细致品味等活动,深入文本,感受这篇游记的独特魅力。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合作,充分准备,学习游记的语言和技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CAI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
学生: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勾画语句,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约5分钟)导入法一:
出示勃朗峰的图片,介绍: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90米(20xx年9月15日),它是西欧的峰。
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等等,勃朗峰也深深吸引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前去游赏。今天,让我们随着这位大作家走近勃朗峰。(板书课题:登勃朗峰)
导入法二:
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本文的作者是美国小说作家马克?吐温。他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有一次因为看不惯国会议员在国会通过某个法案,因此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广告,上面写着:“国会议员有一半是混蛋。”报纸一卖出,许多X电话随之而来,这些国会议员可不认为自己是混蛋,纷纷要求马克?吐温更正。马克?吐温于是又刊登了一个更正:“我错了,国会议员,有一半不是混蛋。”
有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回答:“那没关系,你电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这位幽默大师真是机智幽默啊!今天,他给我们带了怎样的惊喜呢?请看他的散文《登勃朗峰》。
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观性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同时运用图片导入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趣闻轶事导入,可激发学生对作者作品的阅读兴趣,同时加深对作者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
(约16分钟)1.学生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读音。(投影)
翌日(yì)尘埃(āi)络绎不绝(luòyì)
辚辚(lín)焦炙(zhì)俯瞰(kàn)
蠼峻(chán)独踞(jù)苍穹(qióng)
纷至沓来(tà)霓裳(cháng)骤然(zhòu)
皑皑(ǎi)拾阶(shè)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投影)
(1)翌日:指第二天。明日,明天。
(2)络绎不绝: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3)美不胜收: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4)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5)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6)名副其实:副,符合,彼此相称。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7)霓裳羽衣:以云霓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的装束美丽。
(8)骤然:来得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发生了,没给任何准备。
(9)拾阶:拾,轻步而上。逐步登阶。
3、介绍作者及著作。(投影)
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演说家。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他被誉为“文学的林肯”。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主要作品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等。
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
①文章记叙了作者一行登勃朗峰的过程。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6段):描写作者登上勃朗峰的见闻
第二部分(第7~11段):叙述作者一行下山的`经历。
5、具体分析:
(1本文是一篇游记,请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梳理作者登勃朗峰的过程。
学生在默读的同时进行圈点批注,探究答案:
明确:
早晨八点多,徒步上路,路上见到很多坐车的男女。
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看到诸多美景。
拾阶而上,看到巍峨壮观的勃朗峰及其周围的山峰。
就地而坐,饱览美景,心有所悟。
雇了马车,美餐畅饮。
车夫车技高超,一路颠簸疾驰,先于其他人到达沙蒙尼,住进旅馆的上等房问。
(2)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写作重点是什么?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登勃朗峰途中所见美景。凉爽的树林,巉峻的岩壁。巍峨的勃朗峰,奇形怪状的山峰,色彩斑斓的彩霞,瞬息万变的光影,无不令人神往。
(3)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写作重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写人叙事。这一部分主要刻画了车夫的形象:他性格豪爽、车技高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夯实基础,因为语言文字是感情的载体。
介绍作者,加深学生对马克?吐温的印象,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入文本,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各种符号标记、批注、勾画,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文段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逐层深入把握学习重点,结合文章内容,由整体到具体,
三、合作探究。
(约18分钟)l.理解重点句子。
①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作者为什么认为乘坐马车的和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学生交流后回答:旅游,本就是置身自然、亲近山水。作为游客,应该尽可能脚踏实地,徒步而行,感受自然的魅力。而这些人乘车、骑骡,不但“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不能“在树林中避暑纳凉”,而且失去了旅游的乐趣和意义,岂不“可怜可悯”!
②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朗读?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学生交流后答:这段话要读得轻松、轻快。作者为自己感受到了旅游的乐趣而喜悦。“物有所值”一词褒义贬用,表达了作者对乘车、骑骡的人的含蓄嘲讽。
③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学生交流后答:这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和感慨:生活中美丽精致的东西,都是过眼云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就像美丽的肥皂泡终会破裂。因此,我们要珍惜当下,乐活当下。
④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交流后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由于车夫的技术高超,他们才能够赶上并超过长长的游客车队,得以住进上等房间。作者对此欢欣庆幸并对车夫驾车的技术表示赞叹。
2、归纳写作技法。
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
小组合作交流后,教师明确:
作者写上山,用的是散文笔法,绘景抒情:通过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和变幻的光影,表现勃朗峰周围的奇妙景色,引出作者的无限感慨;写下山,用的是小说笔法,写人叙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幽默风趣,吸引读者。
3、小结:
本文记述了作者一行人登勃朗蜂的过程。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勃朗峰美不胜收的景物,并刻画了一个驾车技术高超、性格豪爽的车夫形象。研读、揣摩句子含义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揣摩语言,养成揣摩语言的习惯可以加深其对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理解,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文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小结能有效体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突出教学重点,为学生复习巩固提供导向性。
四、对照梳理。
(约6分钟)本文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为游记,但阅读后的感受大不相同,请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同桌讨论并回答)
教师归纳:
1、两篇文章都是游记,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景。不同的是,本文写景重在表现自然的赏心悦目,令人热爱与赞美;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重在表现自然的庄严神圣,令人敬畏与崇拜。
2、两篇文章都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展开全文。本文运用变化的笔法,先以散文手法描绘景物,抒发感慨;再以小说笔法叙述事件,刻画人物。细细读来,感受到一份别样的幽默。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则巧妙地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突出了雪域高原的壮美、神圣,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崇敬,给人印象深刻,让人久久回味。这一环节,通过比较阅读把两篇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鉴赏,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识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能从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从文章中的抒情和议论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3、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叙述议论中作者观点的表达和思想感情的流露;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随笔,揭示了现代都市不见鸟雀的现实,表现现代文明的发展要考虑到与自然和谐,要对自然界的生灵给予保护和尊重,以优化人类的生活环境。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不是很难,因此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从课文提供的材料去揣摩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体味文章语言蕴含的感情和道理。其次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体验来正确认识课文所提出的问题,真正从思想上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由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掌握下列生字词:
栖(qī)息黄鹂(lí)老鸹(guā)硕(shuò)大
肆(sì)无忌惮(dàn)围剿(jiǎo)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精灵”原指反抗上天统治的“恶魔”,你读了课文后是否有新的认识?
明确:
联系课文内容看,精灵指可爱的动物。文中主要写的“精灵”有喜鹊
等鸟类,红嘴鸥、鸽子、海兽、海鸟,还有小松鼠等动物;因为它们
活泼、机灵、聪明,讨人喜爱,给人的生活增添了情趣。作者以“都
市精灵”为题,它提出了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如果你是一个令人喜爱的都市精灵,你能给城市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2、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为我们展示了几幅反差强烈的生活图景,你能从中找出几幅,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何理解“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明确:
1、都市动物可以成为都市居民的伙伴,给都市带来生机,成为都市的一种景观,使人感到欢欣,享受生活的乐趣,从而提高都市生活的质量。
(1)北京城的今昔进行对比:过去乌鸦“遮天蔽地”“成群结队”“一飞就是乌压压一大片,总是几百上千只”;如今“连乌鸦都久违了”“居然有野生的小松鼠,简直是奇迹”、听到鸟几动人的呜叫,以为是难逢的幸事;
(2)不同城市之间的对比:北京:“连乌鸦都久违了”、“院中的大鸟大白天无所事事,而且不敢肆无忌惮地大叫,老鸹不老呱了,怪可怜的;
昆明:成千上万红嘴鸥飞来过冬;上海:城市广场上放养鸽子美国:许多城市可以称得上是小松鼠王国、野鸭子王国、鹿的王国。
3、通过对比,倡导每座城市应该有自己钟爱的小动物,人类应该与鸟、鱼兽友好相处,从而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
3、城市的“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指的是以“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来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和“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不以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作为城市衡量标准,而以有无其他生灵来衡量,可见城市里拥有某种值得钟爱的小动物是多么难得而又重要。
四、探究学习,增强意识:
欣赏短片《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讨论:
短片中快乐的小鸟为什么要流泪?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林中的小鸟真正快乐起来?
小鸟流泪的原因:
要点:人类随意猎杀动物;人类滥砍滥伐树木,破坏动物生存的环境;人类随便排放废气、污水;人类随意丢弃垃圾;
小鸟快乐的要求:
要点:人类不要随意猎杀动物,要善待我们;人类不要滥砍滥伐树木,要破坏我们生存的环境;人类不要随便排放废气、污水,要让我们有新鲜的空气;人类不要随意丢弃垃圾,要让我们误食;人类不要明知故犯,要加强你们的环保意识;
五、布置作业,培养能力:
前不久,昆山以全票入选“中国最佳十大魅力城市”,这是全市人民的骄傲。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昆山在城市建设中的不足。
根据你已掌握的环保知识,请以一名中学生的名义向本市市长写一份建议书,城市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建设,更能使昆山魅力四射,声名远扬。
要求:建议内容要具体,指出问题要有理有据,改进意见要切实可行。
同步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⑴shuò()大xuān()闹荒dàn()鹈hú()
⑵觅()食栖()息围剿()抿()嘴
2、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射入水中()称赞()看见()难过()
百发百中()对称()看守()遇难()
3、成语填空。
居高下无所事肆无忌退三舍空见惯
4、选词填空(A、感叹B、感觉C、感到)
⑴我常为现在我院中的那两只大呆鸟________难过。
⑵我常常________生物界生命力之顽强。
⑶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________。
5、按要求改写下边的句子(不改变原来的意思),体会一下原句的表达作用。
⑴将下边划线的句子改为肯定句。
听者无不惊讶,点头称赞,都觉得小松鼠在北京城里真是不容易。
⑵将下边划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我佩服上海人,他们开始在城市广场上放养鸽子,绿草地上漫步着白白胖胖的大鸽子,小孩子们伸着小胖手给大鸽子喂食,多可爱!
6、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填空。
⑴“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一句中“孤城寡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该词系化用“______”一词而来,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一句中“与狼共舞”的原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在北京,在喧闹繁忙的三环路旁边,居然有野生的小松鼠,简直是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麻雀经过大围剿也元气大伤,都构不成北京的景致了,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乌鸦)并不叫,呆呆地蹲着,居高临下地瞧着这忙碌的大城市,像两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⑴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现代大都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许多城市可以称得上是小松鼠王国,或者野鸭子王国,或者鹿的王国。
⑵它们似乎已经没有了日升飞出日落飞回的习惯,大白天都蹲在城里无所事事……
答:
9、根据文意,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补入相应的内容。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①,因为他②;第二种人应该③ ……不过事实上却④,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①:
②:
③:
④:
阅读分析: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现代大都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许多城市可以称得上是小松鼠王国,或者野鸭子王国,或者鹿的王国。旧金山是最有代表性的,简直是个海兽海鸟城。在它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居然卧着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海滨饭馆都把临海的座位当成一等雅座来招待顾客,甚至搭起高高的木板大看台,可以登高检阅。靠近金门大桥则有一处观海鸟的胜地,太平洋海湾中有三个小岩石孤岛,栖息着上万只大嘴鹈鹕、鱼鹰、海鸥。只要鱼群一到,这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a)空,作低空(b)翔,然后,一(c)翅膀,像炸弹一样,(d)入水中,百发百中,(e)出水面时,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这个地方每逢节假日,能引来成千上万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他们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看海鸟,看海兽,便成了旧金山人的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位置排得很靠前,和上博物馆有着差不多同等的崇高地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鱼、鸟、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这么看来,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10、用“|”将第一段划分为两层,并说出划分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一段第二层的结构关系是()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关系
12、给文中a、b、c、d、e五处选择正确的动词()
A、升、飞、抿、钻、弹
B、腾、飞、抿、钻、射
C、升、滑、拢、射、钻
D、腾、滑、抿、射、钻
13、第一段中有一处句子的语序有问题,请你找出来在原文中改正,并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你就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联系其中几个词语,说说这句话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首先”与“其次”后面的内容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是否是好事?作者说“未必是好事”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为你所熟悉的城市拟一条保护“都市精灵”的标语。
(二)智慧鸟
①入夏以来的清晨,我总是习惯于在鸟的啁啾声中睁开惺忪的双眼,忙三火四地穿衣,刷牙,洗脸,狼吞虎咽地食菜吃饭,机械地从车棚里取出自行车,不假思索地加入车水马龙的行列,像一个小陀螺一样,被生活的鞭子不停地拍打着。
②周日的早晨,我从一个沉重而有些迷离的噩梦中醒来,在悦耳的鸟语声中伸了伸懒腰。走进阳台,一阵有些凉意的风透过纱窗的缝隙款款拂来。
③窗外是一个宁静的世界。晨露未唏的花草与枝叶扶疏的树木相互衬托,绿色的草坪与纵横交错的曲径相连,沟勒出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彩画。一阵阵持续不断的鸟语远远传来,循声望去,三五成群的小鸟在追逐着什么,寻觅着什么。一时间,它们不约而同地停留在一棵树上。树对小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栖身之地,但它们似乎并不满足,它们从树上飞到电话线上、高压线上,甚至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向人类居住的阳台拓展。望着它们被欲望之绳牵动而忙禄奔波的身影,我有些担心它们会不会被电流击伤,会不会被狡猾而贪婪的人类捕捉食用,我不晓在鸟的世界里是否有流通领域,是否有喧嚣的都市和豪华的住宅,是否有时髦的歌舞厅,是否有高档的名牌商店,它们是否有贫和富的区别或名利场的诱惑。
④我没有捕鸟的经历和体验,但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许多作家的作品里,从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意的交谈中得知,人类用食物作为诱饵,许多小鸟都在劫难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对此真实的`写照。
⑤胡思乱想之际,我发现有一只鸟很安静地伫立在树枝头的顶端,面对种种朴朔迷离的诱惑,仿佛是在闭目养神,或者是在打坐,是那么样的与众不同。
⑥随着秒针的嘀嗒声,曲径上开始有晨练的人在散步。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挽着一位童颜鹤发的老头在缓缓而行,他们的脚步虽轻,却使有的小鸟如临大敌,惶惶不安。倏然,有出租车的行驶声远远传来,有骑自行车的人每每走过,在车轮交错或碾压声中,惟有那只小鸟像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我找了一个小螺丝向树上掷去,那小鸟瞧了有些摇晃的树枝却安之若素。
⑦我有些惊诧。它肯定是一只智慧鸟,我想。
18、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19、通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0、开篇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21、第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22、文中三五成群的小鸟在追逐着什么,寻觅着什么?
23、小鸟已经有了栖身之地,为什么还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向人类居住的阳台拓展?
24、如何理解“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25、倒数第二自然段描写了什么情景?
26、结尾一句采用的是句式。
27、阅读此文有什么感想?
(三)云雀
讲究养鸟的人,有的爱养百灵、八哥。这些鸟会学别的鸟叫,会学狗吠猫唤、驴鸣马嘶。会几套直至三十几套,套类越多越值钱,那是不消说的了。
我听这些鸟的学舌,一回两回还可以,多了就厌烦,因为造作,因为只有点“形似”,没有“神似”,只有“模仿”,没有“创造”。听一两回也只是新奇,没有叫人动心的欢喜。
教会学舌,有时还要使用残忍手段。比如抓只小猫来,拿盆扣住,把鸟笼放在盆上边。小猫憋得难受,当然连声叫唤,哀求呼救。这样三天五天,直到鸟儿学会才算完。鸟儿学会的,不是猫撒欢的叫法,而是小猫的哭泣。
大个子画眉,小个儿洪子,都是亮嗓门。画眉洪亮,洪子清亮,我都爱听,又都不怎么感动。我心里有最美好的鸟叫,想起那样的叫法,心里都要飞起来似的。
小时候我在南方住过竹山,常是竹林里“哇”地一声,箭般射出来一只鸟,直上半天空。同时叽啾叽啾叫个不住,越叫越快,越叫越欢,越欢越旺跳。到了半天空,摊开翅膀,一边滑翔一边撒下来串串生命的欢腾。
这是南方的叫天子,学名云雀。
我在北京常见笼子里养着画眉,体态丰满。洪子则小巧玲珑。百灵脖子上一道黑项圈,也有气派。后来见着一种鸟,像百灵又小一号,没有项圈。一身毛色更加黄里带灰,土名“娥勤”,学名却也是云雀。它的叫声像百灵,但不会学舌,绝没有南方的叫天子的拼命叫出欢喜来。
毛色的不同,可能因环境而异。我打听它在大自然里的叫法,据说从麦田或杂林子里,箭一般地直射天空,飞得有多快,叫得有多欢势……那么这是北方的云雀无疑了。
如果养鸟也是社会需要,对丰富文化生活有好处,那么请养百灵吧,它会学舌。请养画眉吧,它蹲在笼子里多富态。请养小巧的洪子吧,它的嗓子清亮。
请不要养云雀,它在笼子里,就丧失了全部长处。让它箭一般射向天空,让它叫尽欢腾的生命。我反对把云雀关在笼子里。
28、本文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29、作者厌烦“学舌之鸟”的原因是什么?
30、文中写了哪几种鸟?
31、从文中任选一种鸟,写出它们的特点。
32、作者为什么单单喜欢云雀?
33、北方的云雀有什么特点?
34、请你分析最后两段的含义。
写作
请以“我最喜爱的”为题,选择你喜欢熟悉、喜欢的一种鸟填入题目中,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答案:
1、⑴硕喧诞鹕⑵mì qī jiǎo mǐn
2、zhōng zhòng chēng chèn kàn kān nán nàn
3、临事惮避司
4、⑴C ⑵A ⑶B
5、⑴听者都惊讶。
⑵小孩子们伸着小胖手给大鸽子喂食,难道不可爱吗?
6、⑴一座城市里只有人没有动物“孤家寡人”比喻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⑵比喻与恶人在一起,随时都有危险,须特别谨慎人与动物共处。
⑴在繁华喧闹的北京城里能有一只小松鼠是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事。
⑵麻雀在急剧减少,再不见往日的景象。
⑶只能置身于人群之外,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了。
8、⑴“许多”说明数量很多,但不是所有,删去了不合实情。
⑵渲染了欢乐和睦的气氛。
9、“大迟了”表达“我”对春天久盼不至致使一些老年人经不住严冬折磨而死去的怅恨之情,也交织对自己母亲身体担忧和焦虑之情。“挺不住”表达了对用了很大努力也没有挺过严冬的老人的惋惜;“总算”表达“我”催春春至的欢喜之情。“熬过”表现出对身体不好的母亲终于经受酷冬考验的庆幸之情。这几句话表达了一位中年人对老年人尊重和关切。
10、“……或者鹿的王国。”|“旧金山是最有代表性的……”前面总写美国的许多城市,后面具体写旧金山个例。
11、C
12、D
13、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看海鸟,看海兽”应改为“看海兽,看海鸟”,这样与“简直是个海兽海鸟城”一句相照应;而且,上文写旧金山时也是先写海兽后写海鸟的。
14、“传统节目”、“享受”、“崇高”等词语,表明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旧金山人热爱动物,与其和谐相处的意识很强。
15、不能。因为“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决定“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16、不是好事,没有鸟鱼兽说明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作者说“未必是好事”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17、(略)
18、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富有人生哲理的境界。
19、对比。突出人生的追求和目的。
20、比喻
21、景物描写
22、寻找食物和栖息场所。
23、为了追求物质富有而不惜扭曲心灵。
24、这句名言己被现实证明了,为了追求物质财富,人类不惜一切代价。鸟类是为了生存而冒险寻食。
25、街头晨练特景。
26、倒装27。读后使我感到:面对当今诱人的“名利场”,我是否具有了这种“智慧”,是否确立了这种淡化物欲、追求崇高的生命意识?
28、为下文做铺垫。
29、因为学舌之鸟只学得皮毛,并无自己的特色。
30、有云雀、百灵、八哥、画眉、洪子。
31、画眉鸟:大个子、声音洪亮,体态丰满。其他鸟的特点也可以从文中各段提炼出来。
32、因为云雀的叫声是发自内心的,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动感。
33、像百灵又小一号,没有项圈。一身毛色更加黄里带灰,叫声像百灵,但不会学舌。
34、号召人们对动物的亲近要以适合动物的生活习性为宜。
反思
这节课从题目,以学生的提问确定学习的内容、方向,目标明确。一方面,使整节课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另一方面,引导他们主动、独立的去学,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更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节阅读课,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知道,如提示关键词的寻找,因不同的阅读任务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师生都已养成评价的习惯,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这一习惯的养成是离不开平时的不断引导和训练的。值得商榷的地方是:探究“保护动物的生存能够,与动物友好相处”的方法这一版块的适当与否。有看法认为,这一环节脱离了文本,我却认为这篇文章既主要是表达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优化生活环境的质量的愿望,其实也是对人类的一种呼吁、醒示,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发现问题后我们要反思如何改进,今后应怎么做,第五版块正是对文章主题是深化和延伸。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看法,敬请批评指正。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品中的仁爱精神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课时数:2
教学方法:
勾画圈点法批注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杨绛认识了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老王,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我们都知道,杨绛是文学大师,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坛都享有盛誉,那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课文的题目《老王》可不可以改写《王老》?
学生可以自由作答:答案可能会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应该集中在用《老王》比较亲切,而且显得与作者很熟悉,用《王老》的话就显得在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交往,不符合作者原意。
设计说明:改写题目入题,轻松自然,降低了课文的沉闷感,让学生有话可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体会从学识上讲,老王与杨绛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与下面的环节接轨。
二、温故知新:
同学们的态度很明确,文章的题目决不能改成《王老》,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这个人?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引出文章最后一句话:(出示幻灯片)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试着让学生去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老王》,去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又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愧怍呢?
三、合作探究,深入文本。
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形容老王的一生的?
答案:不幸。
老王那个的不幸集中体现在那几个自然段?
生:1、2、3、4段
齐读。
师:圈点勾画出重要的信息,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不幸,至少概括出四点,一会我们要给老王填写一份简历。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与老王的身份差异,带着“大作家何以关注小人物”的疑惑和对老王各种各样的猜测齐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在文章中作记号写旁批,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不幸?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更好的走近文中的“老王”,带着疑问读书会更有目的更有效果,朗读是对课文语言的及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作记号写旁批是为了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回答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瞎
哥哥死了,两个侄子没出息。打了一辈子光棍。——孤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穷
说到这一句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形容词的作用:哪些词很传神?去掉读一读,效果有什么不同?体会修饰词语的妙处。
通过对老王基本情况的介绍,我们来填写一份老王的简历。(出示幻灯片)
个人简历
姓名:性别:民族:
职业:婚姻状况:
健康状况:居住状况:
用一个词来概括老王的人生经历:苦、不幸。
老王是不幸的,但是通过作者的描写留给我们更深的印象是老王的什么?(善良)
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不幸者唯一的抒情诗歌,就是吁请“正义”与“善良”,来否定他的蒙受冤屈的裁判。(出示幻灯片)
师:你如何理解“吁请”的意思,我们来猜一猜。
生:呼吁请求
师:也就是说,对于不幸者,我们只有呼唤她们的正义与善良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赞美和回报,课文中作者提到的不幸者是谁?(老王)那么课文中那些事情体现了老王的是善良?快速从课文中找到,看谁找的最准确,语言最简练。
生:1、送冰。哪里体现他的善良?找出文中句子并赏析。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分析前任一词,大词小用,写出了作者对老王的尊敬同时也幽默风趣。)
2、送钱先生看病。哪里体现他的善良?找出文中句子并赏析。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3、送老先生。
他欣然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的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欣然一词表现了老王的什么性格特征?(乐观)
4、送香油和鸡蛋
师:四件事情中那一件最让你感动,并且最能体现老王的善良?
(出示幻灯片)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很差,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怕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裹着一层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咋成这样了?”
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幻灯片上的内容与课文是否一致,替换的是否恰当,说出不恰当的原因。
1、 “镶嵌”两字能否换成“站”?为什么?
“镶嵌”这两字这是拟物、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强调了老王已经病入膏肓。
(在这里要对镶嵌一词进行分析,或者借助字典,查找镶嵌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镶嵌用于没有生命的东西,暗示了老王的结局,说明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这一时刻的老王就像是一个活标本,就像是一幅遗像。)
2、面色很差,一层干皮,一堆骨头与原文相比,去掉了颜色,失掉了形象性。
3、“说的可笑些”能否改成“说的可怕些”?
可怕是陌生人之间用的,体现不出作者的担心,可笑,实际上体现了杨绛内心深处深深的悲哀,作者以乐写哀,哀更哀。
4、“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能否改成“啊呀,老王,你咋成这样了?”
这句话中好些了吗,体现了作者对老王的近况很是关心,只是没想到会如此之惨,但是得同时也有吃惊,换成幻灯片中的话,好像是一个旁观者的口吻,体现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不符合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再一起读一遍这一段,认真体会这些词语。(出示幻灯片)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老王的善良,其实我们还看到了作者的善良,作者的语言好像不善良,但是她的情感很善良。有一个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杨绛的语言: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个中矣。——李健吾
我们细细品味,应该可以明白其中的意思,杨绛的语言,朴素有味。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只要你信心的去发现,就会获得至宝。
我们来总结一下,如何在文章中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
板书: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2)、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立体展现人物形象。
3)、刻画真实生动的细节。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独到的体验,在共同的交流与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完成对文章个性化的理解。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第8和16自然段,结合课文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插图与课文是否相符?
2、老王为何而来?
第一题学生自由发言,可以提到一些动作描写的地方,加以分析。
第二题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让学生领会到老王是为报恩而来,是为了在临终前完成自己的心愿,把自己最需要的香油和鸡蛋送到作者家,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深深的感动。
三、入木三分,难点突破:
(出示幻灯片)再看课文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你有没有新的认识?能不能理解杨绛的心情?
老王留在了我们心里,但是他的人却离我们远去,也离作者远去了,每当想起这件事,作者的心中都会感到深深的不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愧怍。她为什么会愧怍?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对人间的苦难总是充满同情和悲悯的,作为一个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之所以感到愧怍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对自己内心的剖析。
老王一直对杨绛一家对他的关心心怀感激,心里把杨绛一家看成真正的朋友,尊重他们,也理解他们艰难时期的处境;而杨绛一家对老王只是出于同情,给予他的多为经济上的帮助,并不是对纯朴忠厚的老王以更多心灵上的理解与帮助,没有把他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多年之后,作者体会到了这一层,发现自己对老王远不如老王对自己,所以心感愧怍。(亦可见:人与人之间要突破界限,建立真正的平等友谊,有些困难,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真正的反思。)
师:杨绛真的幸运吗?
(出示幻灯片)
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在宿舍的大院里挨斗,有人用束腰的皮带向我们猛抽。默存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我的头发给剪去一截。斗完又勒令我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伛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发号施令的是一个“极左大娘”——一个老革命职工的夫人;执行者是一群十几岁的男女孩子。我们在笑骂声中不知跑了多少圈,初次意识到自己的脚底多么柔嫩。等我们能直起身子,院子里的人已散去大半,很可能是并不欣赏这种表演。我们的鞋袜都已不知去向,只好赤脚上楼回家。
他的专职是扫院子,我的专职是扫女厕。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我给默存找出一块长方的小木片,自己用大碗扣在硬纸上画了个圆圈剪下,两人各按规定,精工巧制;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
所以我们知道杨绛也是不幸的,深怀苦痛的杨先生,却把自己放在幸运者的地位上自责,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这是一种“因了别人的苦难而忘了自己的辛酸”的情怀。
板书:老王
不幸愛善良
杨绛
我们要怀着一颗悲悯的心,用爱心去唤醒爱心,用善良去体察善良,让我们做一个老王那样的善良人,做一个像杨先生那样的善良人。用爱去点亮心灯,让爱之花遍地盛开。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出示幻灯片)
(带领学生贴近文本,深入文本,在对文本的挖掘中,体会出先生用灵魂的正义,良知的激情,理性的崇高,超越自我苦难的意志,升华为对他人苦难的郑重关切。更重要的是先生在这种常态的选择中,还深深为自己愧怍,而这,更显示出杨先生淡泊中的伟大。)
五、小试牛刀:
作业: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出示幻灯片)
总结: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还有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记住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愿你们都能够用爱心去唤醒爱心,用善良去体察善良,让你们的生命之花因为有了真诚与爱的浇灌而绚丽多彩。同学们,请付出爱,你就会收获爱。
设计意图: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结尾的说话练习旨在升华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学会用语言表情达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最后的寄语给整个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期中考试我们班有位同学写了篇作文,题目是“我欣赏农民工”。他写了“10月23日南昌农民工抬车救人”这件事,突出了农民工“总不能见死不救”的信念。表达了这位同学对于善良的农民工的敬意和热爱。小小年纪他便懂得尊重生活中所有值得尊重的人,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发现一颗颗金子般的心,让我们为他鼓掌。而著名作家杨绛关注的同样是一位只有姓、没有名的普通人,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杨绛,了解老王。(板书课题)
(1)解题
1、作者简介(ppt演示)
2、写作背景(ppt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本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一家的善良,学会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3、品味文章语言的深意。
三、字词和释义(ppt展示)——齐声朗读2遍
四、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下列3个问题:
(1)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对老王进行刻画?)——苦、善
(2)别人是怎样对待老王的?
(3)你认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2、分段朗读,归纳段意
(1—4)(5—7)(8—22)
五、研讨探究:
1、研讨老王之“苦”
(1)精读课文1—4自然段,学习明确文中交待了老王的哪些情况?
课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职业————谋生手段
课文第2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家庭情况————孤苦无依
课文第3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身体状况————生理缺陷
课文第4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
(2)老王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单干勉强谋生,生理的缺陷对他偷蹬三轮车谋生无疑是雪上加霜,困难重重,由于老王收入少,所以居住条件极差,这些写的是老王生活之“苦‘。
(3)课文第3自然段写老王的生理残疾,还介绍了人们对老王的态度。别人如何对待老王?
(4)老王除在生活上“艰苦”外,还在精神上“凄苦”。我们说,老王是一个苦的人。
2、研讨老王之“善”
(1)朗读读课文5——2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老王品质(为人)如何?(填下表)
事件老王的品质
②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通过这三件事充分体现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善心,关心人,知恩图报等特点,说明老王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善良的。
③最能打动你的片段是什么,为什么?
老王“临死前送鸡蛋、送香油”知恩图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最能体现老王心地善良,最能令人感动。
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片段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肖像、神态、动作、语言……
3、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问题一:老王之所以在离世前的一天还抱病来到作者家里送来香油、鸡蛋表示感谢,说明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照,老王至死不忘。通读全文,思考作者一家人对老王的“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按照课文顺序概括回答)
①②③④⑤
问题二: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关爱够了没有?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同情和怜悯。对他的关爱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感到愧怍,呼吁关爱不幸人。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怎样理解?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三: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
1)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眼中,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包括了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得出感悟: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作者才会对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而感到抱歉。
2)人道主义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总是感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六、品读精短,换位体验
教师提示:老王与“我”一家的交往正体现了“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用心阅读“老王送蛋、送香油”这一片段,请同学们换位体验。
①假设你是作者“我”,生命垂危的老王给你送蛋时,你会怎么做?
②试揣测“我付钱给老王”时老王的心理:杨先生那样对我,我会怎么想?
七、品味语言
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表达效果最好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①②③
八、关注我们周围的“老王”,不要有旁观者效应和从众心理,善待他人。
九、作业布置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㈠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㈡三痴解意“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痴心”
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有神态?(彼此彼此……)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五、课堂练习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人,独往湖心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自我问答语文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要融汇古今,旁征博引,方能扩大学生视野。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领略美景与趣事。
2、学习本文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并用的写法。
3、感受文章语言略带幽默与书卷气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朗读古诗词)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也是一种阅读,在旅行中去认识未知的这个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绚烂。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爬山,我们可以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绮丽。登顶,可以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今天,我们随着马克吐温的脚步,去勃朗峰来一次绮丽之旅。
二、预习反馈
1、说一说,交流你所知道的作者和勃朗峰
(1)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有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具有幽默和讽刺的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激烈。
(2)勃郎峰
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的旅游中心。
2、写一写,你所掌握的字音
字词注音,抽生到黑板上完成。
翌日(yì)辚辚(lín)巉峻(chán)拾级(shè)霓裳(ní)隧道(suì)
俯瞰(kàn)穹顶(qióng)皑皑(ái)缭绕(liáo)沟壑(hè)打嗝(gé)纷至沓来(tà)
3、考一考,词语正确的一项
三、交流展示
1、跳读课文,理清思路。
过渡语:可怜可悯,教师引导为什么说乘客可怜可悯呢?物有所值的旅行是什么样的呢?请跳读课文,找一找这一路写了哪些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又在这一路遇到了什么人和事?梳理课文之后,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预设(奇),沿途奇美,主峰奇伟,山峰奇险,云朵奇幻;车夫“奇人”经历“奇遇”
2、品读语言
(1)这一路奇丽的风景,经历的奇人奇事,都被我们的作者写进了精彩的文字里。下面请同学们划出文中你觉得最精彩的句子,品读分析说说你的阅读感受。(分组合作,一大组风景,二大组人物)
【交流点拨】①取道黑首欣赏瀑布,“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一连串四字词语,语言整齐,极富文学意味;②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时,用了“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四字词语连用,词藻华丽且用词准确,令人耳目一新。③“车王”赶马车“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等句子,无不暗含着诙谐与幽默,读来饶有兴味,让读者感受到奇人及奇事之乐。
(2)揣摩文中“车王”和“勃郎队长”的说话语气,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来,抓描写,品性格和生活态度。
四、质疑辅正
为什么用了一整段文字描写肥皂泡?
【交流点拨】眼前的绚丽色彩,正像人们透过肥皂泡看到的世界,那样精彩,色彩斑斓,但却转瞬即逝,它们又在无穷地变幻着,不能长久,不能永恒,作者感悟到历史变迁,人世沧桑,个人在时光的长河中非常渺小。
五、拓展延伸
1、国学经典诵读,谈启示
2、小练笔,说感悟
你一定也登临过很多山,也一定遇到过人生中的一座座“山”,也曾生发出无数的感慨吧!请打开记忆的匣子,选择你所遇到的“山”,把你登山的感悟写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关范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第二课时
一、故事复述,再现芦花荡。
复述故事情节,再现老头子的英雄事迹。(主要复述故事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二、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自读品析,想像体验,揣摩体会。例: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或家乡的景物。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四、语言品味,升华情感。
感受、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若能谈到其中的二、三个方面即可)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语言美。
例:
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节奏。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是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地进行着,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具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一点。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练、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2、课外延伸: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1、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2.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话……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据此,我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由于本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我采用多媒体引入了大量有关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为学生顺利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保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将古诗词拓展到现实生活,深刻领悟词中的感情能初步鉴赏品评名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准备
flsh配乐朗读,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配《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为营造典雅的气氛作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学习氛围中)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这些诗句,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结合旧知导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起到了对比理解、融合贯通的效果)
二、倾听作品,整体感知
1、欣赏课文的音画朗读,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2.、ppt作者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及其风格
3、关于宋词的基本常识,学生简析这首词的结构
三、反复诵读,走进诗词
1、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读准字音
2、全体同学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节奏与韵律来
3自由朗读体验,并请个别学生展示朗读,集体评议
(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这首词的内容)
4、老师读小序,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先跟读,后自由诵读再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明月几时有》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5、这首著名的中秋词中,苏轼借吟咏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在探讨文意之初就抛出主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又统领全文的教学活动)
(1)学生探讨交流: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2)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
学生讨论并展示显示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3)品读词句,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学生自由朗读,并勾画表达思念的语句,自由回答,发表观点教师点拔追问)
语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4)、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6、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
(这一问题的设计紧紧承接上一问题,层层推进,探寻作品的深层涵义)
(1)学生探词索句发现:从小序“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
(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联系背景,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
学生交流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学生自由表述: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5)苏轼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冷应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6)“何似在人间?”这句中“人间”作何理解?这句词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学生:虽然政治失意,但对生活的热爱依旧远离了尔虞我诈的官位要职,在自己贬官的卑微职位上,尽心尽责,造福一方百姓
四、品味诗歌,体会情感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自主诵读体会之后再讨论回答)
(现代的诗词教学中,背诵理解是基础,赏析诗句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要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1:乘着酒兴,他举杯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
学生2:“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想象着作者端着酒杯在月下舞蹈,无拘无束,感情奔放豪迈
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并作分析
3、小结: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在前面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
4、学生再次朗读全词,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语气和语调
五、情境说话,能力迁移
(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这首词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对话诗人,情感升华
(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1、用心聆听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再次回到诗词的意境之中,情感再现)
2、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谈出一种感受即可)
3、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4(《望月》的曲声渐起,“望着月亮的时候,就想起你、、、“婉转而感染人的乐曲,将对作品的理解感知,上升到了对作者人生境界的理解)
老师诵读:(投影)你,从遥远的北宋走来,衣袂飘飘,把酒问月你留给我们的`何止是这几个名句呢?你像我们一样刻苦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但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你也买了房子——“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却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léixiè)之中”你也娶了妻子,可是刚至而立之年,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你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你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有人这样总结你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学生集体诵读:
啊,苏东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不幸,可是你却能以你广阔、博大的胸怀一一化解,为后世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
七、内容迁移和写作实践
1、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2、课后随笔《我眼中的苏轼》
3、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
教学反思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新课改探索了多年,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回顾备课过程,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一、基础知识
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 )环( )佁( )然不动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往来翕( )忽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犬牙差( )互寂寥( )无人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⑸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A、⑴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_______________)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_______________)
B、⑴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
⑵ ……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_____)
C、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_______________)
D、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⑵同游者:吴武陵…… (游: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7.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8、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9、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景物描写逼真,说一说作者描写游鱼和潭水抓住了什么特点?
11、这篇文章有不少地方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第四段的景物写得幽深凄清,也与作者贬官后那种孤寂凄凉抑郁的心情一致。是找出文中一例其他的情景交融的写法,试做分析。
四、拓展延伸。
1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五、课堂小结
收获:
疑问:
六、达标测试
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
《小石潭记》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9-12题。(15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注】[1]鄂版教材为句号。[2][3]鄂版教材为逗号。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卷石底以出( ) (2)佁然不动(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乃记之而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文:
1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2.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4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9.(4分)(1)弯曲(或翻卷)(2)呆呆的样子(3)像狗的牙齿一样(4)离开
10.(4分)(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11.(3分)C(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12.(4分)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2分)。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小石潭记》同步训练
●作业导航
1.把握课文的顺序;
2.品味写景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ɡ)清冽(liè)
B.为坻(chí)为嵁(kān)
C.参差(cēn cī)佁然(yí)
D.俶尔(shū)翕忽(xī)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10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填表格
方式所见所遇感慨
上山徒步登山
(1-6)勃朗峰美丽景色惊叹
美好联想
下山雇车旅行
(7-11)幽默风趣的“车夫”幸运
轻松愉快
2、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踪怎样,体会本文行文顺序。
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
可见,本文以作者的行踪到展现作者旅行的所见所遇。
1、作者登山时是徒步进行,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呢?
见课文第1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因为路都是山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下,乘车骑骡反而极不方便,所以显得“可怜可悯”。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
(1)远望勃朗峰:穹山顶呈V字形,耸入蓝天,巍峨壮观;
(2)登山勃朗峰:望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3)逗留高地:仰面遥望美景独特,满目华彩,变幻无穷,如同肥皂泡(仙境)。
3、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联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作者由勃朗峰美丽景色,尤其是神奇变幻无穷的云彩联想到肥皂泡。
肥皂泡的色彩也是变幻无穷的,且转瞬即逝,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见到的奇美景象相似。作者这种特别联想,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如勃朗峰神奇美丽一般景观的赞叹;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转瞬即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人们应好好珍惜吉时美景,人们也应积极投身大自然,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4、下山作者写的是遇“车夫”一事,怎样理解作者的安排,这一内容和题目“登勃朗峰”有联系吗?
作者下山写雇车去旅馆,塑造了一位车技娴熟、幽默风趣的车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内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紧密相连,展现了旅行的另一面。写美景,令人陶醉留恋;写人,风趣幽默,让人倍感轻松愉快。这样的旅X程真是一个完美的身心之旅。
5、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描写峰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
(3)“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这个大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华丽、奇幻无比的肥皂泡泡,联想丰富、独特,也赞美了勃朗峰的景观真是如梦似幻,可望不可久留。
(4)“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生动描写出车夫说话的特点。语言幽默风趣,气氛轻松愉快。
本文记叙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换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表现了旅途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奇山异景的赞美之情。
1、全文以作者的行踪和观察点的移动为线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见和所遇之事。
2、作者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3、文中语言优美又不乏幽默风趣。马克·吐温是语言大师。即使本篇文章是篇游记散文,也体现了他语言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如“有些顶端尖峭……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一组句子,就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多样的形状;而所选的喻体都来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读者阅读后产生轻松愉悦之感。
登勃朗峰上山观峰远望:V字形壮观周围山峰形状多样美景独特:华彩变幻,如肥皂泡(联想)下山遇车夫车技娴熟说话风趣轻松愉快
读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我们丝毫不觉得作者同他朋友一道登山旅行的劳顿之苦,有的只是观赏美景,享受旅行的轻松愉快。那么,我在教授这一课时,力求也能让同学们轻松地读,愉快地学。学习的过程也好比旅行的过程,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目标,端正我们的心态,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像作者游勃朗峰一样,既能观赏沿途的美景,又能享受出行的乐趣,从身和心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都要力求贯彻这一教学理念。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t(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àn)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t/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1)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 )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 绝t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 故渔者歌曰(所以)
(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5、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问题展现
问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它有 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三峡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
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 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 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二)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
静景:山 动景:水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五、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布置作业
1、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2、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
3、从文章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它们的意境相同吗?
(1)【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t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2)【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北魏
山:长、多、陡、高峻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斓、景色清幽
秋:悲寂凄凉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1、学会写开场白2、学会写串联词
教学重点难点: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明确学习重点。
2、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1)、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2)、能紧扣节目内容。(3)、不冗长。(4)、生动风趣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营造氛围,重情感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二、教师活动:
1、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是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它的作者是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二、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 chāi 使 狼藉 jí
簌簌 sù sù 蹒跚 pán shān
颓 tuí 唐 拭 shì 擦
举箸 zhù 踌躇 chóu chú
三、介绍作者
四、熟悉文本,整体感知: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3.“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4.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5.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五、师生重点研读课文第六小节
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教师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爬月台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问题探究: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体味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言语里面蕴涵了怎样的深厚感情?(学生指出句子后,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二、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这篇文章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
三、问题探究。
1、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
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2、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
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四、热点争鸣。
以下两个论题自由选择一个,结成小组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①、由于多数学生反对,20xx年9月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故将《背影》逐出中学语文新教材。对此你有何看法?
②、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五、总结梳理,归纳小结
见面背景 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悲哀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
三次流泪 感动之泪(望亲买橘 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四个背影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六、分层练习
A层练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 ( )使 狼藉 ( )
簌簌 ( ) 蹒跚 ( )
颓 ( ) 唐 拭 ( ) 擦
举箸 ( ) 踌躇 ( )
B层练习
1、找出文中让你最受感动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2、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说说你的理由。
3、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c层练习
请仔细观察你的父亲或母亲的外貌、动作,运用准确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词语,对其进行描绘。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小作文: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你? 请将事件的经过写出来。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从“形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赏析诗歌。
2、诗文赏析学会运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通过阅读与品味深入领会文本,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在语言学习和鉴赏能力获得同步发展。
说明:
诗歌通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对诗歌的鉴赏实际就是从文本出发去探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意的过程。本文赏析先从解读诗歌的常识开始,利用想象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的形象,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到的部分补充出来。再利用背景资料,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重点是学习第四节细致地赏析方法,这是作者赏析文字中最见功夫的部分。教材的示范,旨在通过阅读探讨、思考对话等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把握内容,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
针对本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运用电影术语进行细致入微的赏析,在阅读中需要用心体会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找文中关键句理清作者赏析诗歌的基本思路。
2、难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词句的品读中,体会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通过对比、联想,点染、放大等方法作细致入微的赏析。
说明:
本文篇幅较长,针对九年级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抓关键句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还是不难的,教学中需要给学生阅读思考活动的时空、同时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体会作者评析的深刻之处。
本文难就难在作者细致的评析诗人艺术匠心上: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等方法作细致入微的赏析,这种专业的评析距离学生较远。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文本读懂内容并进而学得其法。
思路点拨
通过预习柳宗元的简介,可以更好的理解文中背景资料的作用。通过抓关键句,理清文本的行文思路。通过圈划、交流和归纳,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然后指导学生仿写,学习并运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提高鉴赏能力。
练习举隅
1、对作者信息的质疑:吴小如确切是“当代文学评论家”?(著名文史学者)
2、作者说这样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是柳宗元“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并且说这也“反映了诗人思想感情上比较严重的局限”。这样一个“寒江独钓”的情境真是幻像吗?“严重的局限”是指什么?(这两个问题可以见仁见智,不必设置“标准答案”。最好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甚至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和商榷都是值得肯定的。)
3、文中的哪些分析和想象给你一种“茅塞顿开”的印象?
4、在分析“独钓寒江雪”一句时,作者的笔触很细腻,你还能提供更好的理解吗?
(“独钓寒江雪”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是诗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我们首先会产生一个疑问:难道“雪”是可“钓”的吗?按说这并不符合生活常识,但却符合诗歌语言的“反常性”,甚至成就了这首诗的灵性和美感。试想,这么一个渔翁坐在一片白茫茫的雪的世界里,当然是为了钓鱼——钓鱼是他的生活必需,但是,为什么在诗人的眼里却成了“独钓寒江雪”呢?我们只能说,此时此刻,这个渔翁已经不是事实存在的那个渔翁,而成了诗人心目中、理想中的一个“意象”,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已经倾注了诗人此时此刻的主观情感,所以,在诗人看来,渔翁所钓之鱼是不存在的,让他牵肠挂肚的,是这满山满江满眼满心的大雪。雪是洁白的,掩盖了这个世界的所有芜秽和黑暗,而这个渔翁在此孤独垂钓,不正应了屈原所说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绝、高洁的理想人格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词,标举“境界说”,并且指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如果说这首诗的前三句都是“无我之境”,那么“独钓寒江雪”一句,就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所以,本来与己无关的渔翁也“着我之色彩”,这是地道的“有我之境”。当我们读到这一句时,现实世界便被理想世界所取代,那个“雪”字弥合了诗人、渔翁、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我们在一刹那间,荡涤了世俗的一切杂念,进入到了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境界。)
《江雪》课堂实录
一、寒江独钓图
师:“蓑笠翁”(板书)怎么念?什么意思?
生:蓑是蓑衣、笠是斗笠。“蓑笠翁”就是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
师:蓑衣斗笠有什么用呢?
生:是用来遮雨遮雪的。
师:见过蓑笠吗?
生:(齐)没有。
师:蓑衣斗笠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消失了,但在诗歌中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却给我们独特的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那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渔翁在哪里?请结合诗中语句加以解说。
生1:在船上。
生2:在孤单的船上(孤舟)。
生3:在江面上,从。“寒江雪”三个字中看出的。
生4:在乌飞不到的地方,在人的脚印消失的地方。
生5:不是鸟飞不到,而是雪太大,小鸟都躲在巢里不出来了;“万径人踪灭”也是说雪太大了大家都不出来,因此,雪地里就没有了脚印。(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不错。那么这么冷的天,连鸟儿都不出来,这个老翁跑出来干什么呀?
生1:钓鱼。
生2:能钓到吗?
生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生笑)
生3:钓雪。因为诗歌的原句就这样写——“独钓寒江雪”。
生4:不对!这句话应该是说“在大雪纷飞的寒冷的江上独自钓鱼”。
师:不管钓什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老翁在。“钓”(板书),而且是——
生:“独”钓(齐声)。
师:大家对这个“独”字怎么理解?
生1:应该是孤独,因为没有人钓,只有他一个人在钓。
生2:不仅孤独,还有一股傲气与清高。这么大冷天,谁都不愿意钓,但他却独自来钓。
生3:应该是特立独行,因为他一个人来钓很独特,他是故意要来钓的。
生4:我觉得应该是孤苦,因为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在这样的天气来钓鱼。他可能是为了生计而钓,或者是为了逃离别人而来到这个安静的地方。
生5:我觉得是孤芳自赏,因为读诗歌时,没觉得钓鱼翁很苦或孤独,也看不出他是否特意来钓,而是觉得他在这样的环境中,虽然无人理解,但他自己却好像很愿意在那里钓,而且好像不需要别人理解,他自己能理解自己就行了,而且很自在的样子。
师:是的,大家理解得都很有道理。老师也有刚才这位同学的感受,诗歌中的老翁也许由于什么原因,他觉得别人理解不了他,就干脆不要别人来理解了。
师:古人说,好诗经常有个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根据刚才大家的赏析,哪位同学描绘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时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1: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
生2: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生3:我看到的是寂寞江雪图。连绵的群山连个鸟也没有,千万条的路没人走,江面上有一叶孤舟,有一个披蓑衣戴笠帽的老头,独自在钓鱼,此刻天寒得很,江面的雪花在飘落。
生4:我看到的是一幅孤芳自赏图。漫天大雪覆盖了千山万径,天地之间迷蒙一片,鸟不飞,人不行。在这宁静幽独的环境里,穿蓑戴笠的渔翁独坐舟中,垂着鱼竿悠闲地钓鱼,忘记了尘世中的一切忧伤和悲痛。
二、诗人心境图
师:假如把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文字画成一幅画,画面的中心应该画什么?
生:(杂声)蓑笠翁。垂钓者。
师:蓑笠翁到底是指谁呢?在文字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人。
生:这首诗歌是作者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所以可能指作者自己。
师: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吧。(教师发放作者生平资料)从柳宗元的生平中,我们是否会读到更多的'东西甲结合资料与诗歌,说说。“鸟飞绝”“人踪灭”这样的环境,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1:有可能指政治环境。仕途的落寞与改革之路的绝灭。
生2:还可以指身世环境。文中说是作者身世坎坷、命运多舛、晚年生活凄惨的人生之路。
生3:也可以是社会环境。当时社会混乱,朝廷腐败,他不但不被别人理解,还遭到诽谤。
师:好!有这么多的理解。请问:你站在作者的角度,结合诗歌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垂钓的渔翁呢?他要表达些什么呢?
生1:作者有一种冷眼看世事的清高和孤独。这是由于作者仕途的失败与寂寞造成的,但他又不想与腐朽的政治同流合污。所以他很孤单,他要保持人生的理想,决不向现实低头。
生2:结合材料可知,作者与外面世界隔绝的自我孤闭,是由他的仕途很不顺利造成的。
生3:诗歌写出了老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一切,悠闲专心地垂钓。从材料中,可看出作者即使没有任何人理解自己,即使现实社会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他也要在孤独中坚持自己的信仰。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形体虽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他在孤芳自赏。
生4:这里作者的孤苦是他壮志难酬的苦闷。
师:很好。背景的无限广阔,环境中了无的生命气息,白茫茫雪的世界,作者在纤尘不染的世界里孤芳自赏。客观世界的寒冷更衬托出了精神世界的孤傲。除了孤独,作者还有一种心情是——寒(板书)——这仅仅是自然环境之寒冷吗?
生1:也是社会环境、政治改革的失败令他心灰意冷。
生2:他命运多舛,身世凄冷。
生3:他的人生抱负与志向不被人理解,是一种彻骨的寒心之冷。
三、寄语柳宗元
师:最后让我们对柳宗元或者对自己说几句话吧,或劝慰或自嘲或激励,或知音般的嘘寒问暖,都行。
生1:柳宗元,从《江雪》中,我读出了你有大江东去浪淘尽般的人生幻灭感,读出了你有西北望千山可怜无数山的无奈。
生2:柳宗元,从《江雪》中,我读出了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与孤傲,读出了在“高处不胜寒”的江面上你有壮志难酬的苦闷。我也知道了怎样不让自己在困难面前趴下。
生3:柳宗元,从《江雪》中,我还读出了你有屈原般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愤。你在不被人理解中独钓,你在绝望中垂钓希望。因此我知道了如何珍惜自己所处的幸运时代。
师:(结语)也许我们从《江雪》中可以读出更多的东西,也许我们永远也不能完全读懂柳宗元的《江雪》,还是让我们随着阅历的丰富永远走在理解这首诗歌的路途中吧!
《江雪》诗歌鉴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
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15
教学重点: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
(5) 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 明确说明对象
(2) 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 了解使用的说明方法
(5) 明确说明顺序
(6)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 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探究感悟的能力,组织材料的方法及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意见:导入时间过长。可直接入题,下面不需要自由发言。否则局面不好控制。)
同学们,在记忆中,有没有令你难忘的人呢?他有什么事情令你难忘?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有因感动让你难忘,有因开心让你难忘,有因惭愧让你难忘。女作家杨绛永远都忘不了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力车夫,他就是老王。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抓住中心(10分钟)(10分钟问了六七个问题,很难做到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然后,告诉我,文中哪句话最关键?(4分钟)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2、愧怍是什么意思?(惭愧)
不幸者是指谁?(老王)
3、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身体残疾;以蹬三轮为生;住着塌败的屋子;经常被撞得半面肿胀、没有亲人)
4、面对自己的不幸,老王是怎样做的?
(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同样的价钱,送的冰大一倍;送钱先生上医院,执意不收钱;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5、杨绛一家也是善良之人,几年过去了,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是因为觉得对老王关心不够,关照不够)
6、特别是哪件事情触发了他的这种感情?(过渡)
(送香油和鸡蛋)
三、精段品读,感悟人物(12分钟)(这一块是很关键的,但是显得拘谨,没有想办法深入下去,也没有想办法让教学的思路更加舒展。)
1、指名朗读8至22自然段,请找出关于老王的描写。
肖像:直僵僵、面如死灰、眼上结着一层翳、枯黄的干皮
语言:我不吃、我不是要钱
动作:镶嵌、直着脚、赶忙止住我、攥着钱、滞笨、一级一级下楼去
2、从老王的肖像、语言、动作,我们可以想象老王当时是怎么想的?
(感谢杨绛一家,知道自己的时日不长)
四、迁移拓展,主旨升华(16分钟)(这里拓展的时间太长,如果有迁移16分钟的作法,那课文的学习就很成问题了。)
1、老王走了,一个不幸的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人世,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4分钟)
2、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幸者,他们正在劳苦奔波,却还饥寒交迫。请看:
(展示:几幅感人的不幸者的感人画面)
3、教师配乐解说,创设情境,亮点突现。(2分钟)
4、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将你的内心表达出来,请加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肖像描写,我手写我心。(5分钟)
5、配乐朗读自己的作品(5分钟)
五、总结:(2分钟)(播放歌曲是不大好的,这样一篇情感深沉的课文所引起的人们内心的震撼,不是歌曲能够渲染出来的。)
让世界充满爱,愿我们的真爱以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和无情,那么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盎然!让我们在歌声中祝福老王:一路走好!(播放歌曲)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的说话。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
2.教学难点: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小时
【教学设计】
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人格理想的集中反映,它蕴藏着学生的真实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应先帮学生建立情感系统,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出使儿童的作文产生那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相关的情境、选取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抒发自己的心声,表达真实的思想,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方法,学会相关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使学生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进入初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感觉好象越来越紧张忙碌。
师:假如你要与一位美国中学生通信,你将如何表现这紧张忙碌的一天呢?是不是要把整个一天的生活全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以选取一天中早晨、中午、晚上三个片段加以表现。如紧张的早晨、忙碌的中午、疲倦的晚上。
教师继续引导:像紧张的早晨你是不是一定要把整个早晨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只进行片段的刻画,表现出早晨上学的紧张。
教师引出课题:片段组合出佳篇。明确片段组合的含义。所谓片段组合就是根据文章的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几个相关的片段进行刻画表现。并举柯达广告的例子使学生对片段组合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进行片段选取的练习。教师:我国神六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假如让你用片段组合的方法表现整个神六载人飞行,你选取哪几个片段?学生表示可选取“发射----巡天----返回”这三个片段进行刻画。
二、明确片段组合写法的要领
教师:我们同学感觉到初二生活的紧张忙碌,那么我们看看高三的师兄师姐们对高三生活又什么感受。出示例文《生活写真》。学生仔细阅读例文。
教师:作者对高三生活有什么感受?他是如何来表现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截取片段的方法。)
学生:作者觉得高三生活既紧张忙碌又有价值和意义。截取了三幅片段进行描绘加以表现。
教师:在第一幅片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早晨的紧张呢?(引导学生学习片段刻画的方法。)
学生:作者选取上学这个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教师:三幅片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引导学生意识到片段的组合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学生: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片段与片段之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衔接呢?(请学生注意片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学生:文章是通过用镜头一、镜头二的方式进行。
教师进一步引导: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衔接?
学生: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片段组合式作文的要点。教师:片段组合作文写作的几个关键,同学们能看得出来吗?
学生:
1、先要确定好文章的中心;
2、要围绕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片段;
3、要对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4、片段的安排要注意顺序和衔接。
三、进行作文练习
教师:我们平时的生活是紧张、忙碌的,但如果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我们会发现在紧张忙碌的同时,爱也在我身边。请同学们想想看,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爱?
学生:有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等。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成长。
教师:对于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分别可以选取哪些片段来表现。学生进行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自选一个角度进行片段刻画训练。学生当场作文。请部分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评。
四、学习片段对比组合
师引导:刚才我们选取的片段都是同一角度类型的,有时我们将两个不同情况的片段放在一起会很有意思。比如说,同学们现在最怕什么?
学生:最怕考试。
教师:是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考得不好……考得好…
请同学分别想象考得好时和考得不好时的结果场景,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教师:通过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刻画,可见分数对我们同学是多么的重要。难怪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五、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片段组合式文章的写法,生活有如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如果我们能学会裁剪生活,经常将生活的一个个片段放在一起来比较、把玩,我们会对生活有更深的领悟,同时我们会发现同一个片段与不同的片段放在一起会截然不同的效果,它是多么的有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好玩的事情。希望同学们能早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和课后听课教师的评价来看,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较为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本节课中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入手,选取话题,注意了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讲,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写作训练之中去。
2、教学的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做到了“一课一得”。在本节课上紧紧围绕“如何进行片段组合”这个中心逐层深入,使学生基本掌握了片段组合式作文的写法要点。
3、范文引路,讲练结合。在本节课上注重以范文引路,对范文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写法要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训练时有了“描红”的底子。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片段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反思本节课,还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还不够充分。当学生在进行作文交流后,仅是教师进行了点评,还可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评点,使得训练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深化。
2、教师的追问意识不够强烈。当学生进行了片段的截取之后,教师没有进一步追问一句“为何选取这个镜头”,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18
学习目标:
1、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2、理解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
3、依据课文,延伸阅读,培养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任天津市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神鞭》,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示文章的自然段。
2、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冯骥才( )平庸( )纯粹( )嵌入( )载体( )
了无痕迹( )倒行逆施( )黯淡无光( )刻骨铭心( )
了无:侥幸:
倒行逆施:
个案:致力:
3、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日历”,但文章显然不仅仅是写日历,那么文章究竟是写什么?想告诉人们什么?
(2)请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文中运用精妙的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朗诵《春》里的语段,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朱自清常识,从“导游”这一角色切入,引出课题《绿》。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完成达哪些任务呢?(屏幕显示目标)请同学读,加深印象。
三、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生默读课文。要求:
1、标识生字难词,结合注释理解、掌握,注释中没有的随时询问;
2、注意开头结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过渡句。
学生完成后,老师结合学生询问补充生字难词。师生共同梳理课文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赏景悟情。
重点朗读第三段,欣赏令作者惊诧的绿、体会作者对绿的深情。
1、老师对朗读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2、深情朗读后,你感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绿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绿,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然后请该生朗读,师生对朗读情况点评,对于朗读不到位的要有示范。
3、梅雨潭的景观很多,也都很美,作者为什么最爱梅雨潭的绿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尤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去欣赏、品味。。
1、老师对赏析方法作指导并示范。
2、同桌合作,挑出你们喜欢的句子,写出喜欢的理由,然后反复朗读直到会背。
3、课堂展示,师生点评。
六、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1、回顾这节课,反思收获,提出疑惑。
2、老师总结: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了。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大家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外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八、板书设计。
瀑布、亭子等--衬托→绿←写、赞--比喻、排比、拟人、对比、想象等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07-26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6-15
2023上册语文教案01-04
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12-01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08-18
初二上册《苏州园林》教案07-19
初一上册语文《理想》教案03-25
中学初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参考06-18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