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案

时间:2023-02-23 16:08:3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跷跷板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跷跷板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跷跷板教案

跷跷板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跷跷板教案2

  第一单元 常见的力

  一、教科书说明: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

  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

  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

  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四、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跷跷板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律动感应旋律的高低变化。

  2、模唱唱句的.上行和下行。

  3、能愉快地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石头、木琴、钢琴琴键卡、飘带、琴槌。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应回旋曲式ABACA。

  活动难点:通过语词与肢体律动,感应A段中的重音。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场,初步感应高低间旋律。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公园玩一玩,教师带领幼儿以高人走矮人走进入活动场地。

  幼儿听辨音响,做也跷跷板、滑滑梯、荡秋千的律动。

  辅助语言:咦,公园里有跷跷板之舞,在跳舞之前,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二、跷跷板之舞

  师:我闪来表演一个跷跷板之舞 ,在跳舞之前,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1、高低律动,再次感应高低音旋律。

  幼儿随着鼓声拍手慢跑,当钢琴弹高音低音时,幼儿创造性做出高、低造型。

  2、歌曲律动

  师:现在,我们开始表演跷跷板之舞,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进行律动。

  3、双从律动

  师:刚才我们表演的是跷跷板单人舞,现在请小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两人表演跷跷板双人舞。

  幼儿互找好朋友进行双人律动,鼓励幼儿以不同的方式进行。

  三、模唱唱名的上行与下行

跷跷板教案4

  设计意图: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平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平衡的规律。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

  2、有关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平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跷跷板)

  (二)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 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4、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 “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5、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学生汇报)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系列资料

  第3课《跷跷板》教学设计脚本样稿

  教学流程 素材说明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需要课件或图片“玩跷跷板”

  (二)制定方案 实验探究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3、进行探究实验。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4、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出示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有关天平的资料和生活中平衡的图片,如走钢丝。

  (一) 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出示 “蜡烛跷跷板”。

  (五)总结评价 拓展活动 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跷跷板教案5

  教学目标:

  1、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 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 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 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 怎样帮它改正呢?

  5、 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 师生互动探究

  1、 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 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 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

  4、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 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 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2 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吗? 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 你找到规律了吗?

  11、 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 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 生活中的平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平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平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 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

跷跷板教案6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1.大鼓。

  2.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一上一下翘起来。

  1.师:我们都坐过跷跷板,现在用动作来表演好吗?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两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动。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在强拍上击鼓。

  二、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

  2.师:歌曲中唱了什么?小朋友的“跷跷板”翘到了哪里?太阳和我怎么样?

  3.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4.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为什么有的“跷跷板”合作得很和谐,有的“跷跷板”总是翘不起来。(应该默契配合,站立者用力一拉,蹲着应该顺势立起,于此同时,站立者下蹲)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听歌曲拍手,拍出三拍子的强弱变化,教师在重拍处击鼓配合。

  2.听歌曲摇动身子,每三拍子摇动一次,幼儿也可用身体的其它动作(手臂摇动、双腿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3.轻声哼唱歌曲几遍。

  4.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5.幼儿两两结伴,边唱歌曲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活动反思:

  跷跷板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总是对面对面你上我下,一高一低乐此不彼。然而在音乐世界中这一上一下的动作更是把节律体现的活灵活现。

  《跷跷板》这首歌曲简单易学,我把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唱《跷跷板》这首歌,难点是让幼儿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活动导入我让幼儿学学跷跷板的动作,并在音乐声中玩玩跷跷板的游戏。通过欣赏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尝试用身体各部位拍拍三拍子的节奏,从而化解了难题,幼儿的兴致也较好。在学唱环节,幼儿非常投入,最后的表演,也能想出各种动作,为整个活动增色不少。

  不足之处:整个活动过程逻辑有些混乱,条理不是非常清晰。

  需要调整的方面:1.在幼儿说出歌曲是三拍子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让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来拍拍三拍子的节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2.在记忆歌词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更利于幼儿记忆歌词,让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3.在活动导入的时候就重点指出理解跷跷板一上一下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幼儿最后的表演活动。

  4.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唱法,提高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跷跷板教案7

  设计意图: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跷跷板教案8

  活动目标:

  1、大胆探索翘翘板的多种玩法,发展平衡能力,提高动作灵活性、协调性。

  2、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良好品质。

  重点:通过玩跷跷板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难点:能通过不同摆放的`跷跷板路

  活动准备:

  跷跷板每人一个,小木桩4个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5分钟)

  1、每人拿一个跷跷板四散站立,跟随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准备操

  2、跟随教师一起冲浪(站在跷跷板上左右摇晃,前后摇晃)

  二、自由探索跷跷板的玩法(5分钟)

  1、刚刚潘老师带大家一起在跷跷板上玩冲浪,那么现在请我们小朋友想想,我们和跷跷板还有其他玩的方法吗?

  2、幼儿分散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方法如:站在跷跷板上摇晃、跪在跷跷板上摇晃、盘腿坐在跷跷板上摇晃、俯卧在跷跷板上摇晃、仰卧在跷跷板上摇晃、将跷跷板竖放跳跃、将跷跷板倒放站在上面等等。

  3、集合,请不同玩法的幼儿示范,其他幼儿学做。

  三、自由探索多人合作的玩法(5分钟)

  1、小朋友的本领真大,想出来了那么多好玩的方法,那我可要增加难度了,现在我要求你们2个或者3个小朋友一起来玩,看看哪一组想的方法最多?

  2、幼儿分散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方法如:两人面对面站在跷跷板上手拉手一起摇晃、两人同向站在跷跷板上手拉手一起摇晃、两人背对背站在跷跷板上手拉手一起摇晃、多人将跷跷板排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从上面走过等等(跷跷板可排列成横向、纵向、间隔等类型)。

  3、在探索的同时,教师选出1-2个特别的玩法请幼儿一起来尝试。

  四、游戏:勇敢者之路(10分钟)

  1、按照幼儿能力的强弱分成四组

  游戏方法:

  1)、保持身体平衡,走过勇敢者之路,一次也没有从翘翘板上摔下来的孩子,可以到前方裁判老师那里敲一个章。

  2)难度由易到难分成4条小路,要求幼儿每一条都要去尝试一下。

  2、一个跟着一个走跷跷板,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改变跷跷板的摆放,来增加难度。

  3、最终数一数谁的图章最多,谁就是今天的勇气之星。

  五、放松

  1、拍拍手拍怕脚,深呼吸。

  2、游戏结束,幼儿自行归还跷跷板。

跷跷板教案9

  活动目标:

  1、用等量代替法理解物体重量间的关系。

  2、用判断推理法灵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教具:天平一个、塑料水果、实物图片

  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天平介绍原理

  1、天平干什么用的?

  2、介绍原理:指针在中心时,左右两个托盘平衡时说明什么?

  左边高右边低说明什么呢?

  右边高左边低又说明什么呢?

  3、示范用天平称塑料水果

  称一个苹果和一个草莓,苹果那边的托盘低,草莓那边的托盘高,说明谁重谁轻呢?

  称一个苹果和两个草莓,两边的托盘平衡,又说明什么呢?

  小结: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草莓的重量。

  二、出示实物图片了解重量关系

  一个西瓜等于两个菠萝的重量

  一个菠萝等于三个苹果的重量

  一个西瓜是几个苹果的重量呢?

  幼儿先索,教师介绍用等量代替法换算。(用图片演示)

  (即把西瓜和菠萝全换成苹果的数量)

  三、出示跷跷板图片进一步换算

  图片:一个长方体积木等于两个正方体积木等于三个圆柱体积木的.重量。

  1、跷跷板左边放两个长方体积木右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平衡呢?

  2、跷跷板右边放四个正方体积木左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平衡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可有多种方法,让跷跷板平衡。

  四、操作游戏“我是小小天平”

  老师出示图片:一棵白菜等于两个萝卜等于三只茄子的重量

  要求:幼儿的身体做支点,左右手做托盘,到操作蓝里找两种蔬菜,要使左右手托盘中的蔬菜种类相等。

跷跷板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阅资料法、交流法、观察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哪些游戏?(秋千、滑梯、跷跷板)

  2、在跷跷板游戏中,为什么跷跷板一会儿跷上去,一会儿又落下来呢?(生自由说)

  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生活中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感觉,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跷跷板”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新授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很熟悉,都很喜欢玩跷跷板。老师这儿有玩跷跷板的资料,你们想欣赏吗?(想)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谈话:同学们都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奥妙。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当然,对“平衡”这个词语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提不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一问题,但只要学生能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两端一般高?”等问题就可以。

  4、谈活: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 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来说一说,结合我们刚才看到的资料来说。

  5、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的玩跷跷板的经验回答。(给予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 谈话: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听了同学们说出这么多种可能,老师很高兴。

  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针对性的对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比较分散,说出来的办法会很多,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善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好习惯。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学生汇报交流。

  2、认识杠杆尺。

  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3、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小组同学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各组探究过程中的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4、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便于相互取长补短,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交流,自已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1、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2、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而随时调整教学思路的灵活性。

  三、练习

  1、天平是根据 平衡原理制成的。

  2、距杠杆尺中心一样长,两边的钩码挂得 时平衡;杠杆尺左右钩码挂得一样多,距离 时平衡。

  3、一般来说,一个小孩与一个大人玩跷跷板时,如保持平衡大人坐的位置要比小孩坐的位置距离中心

  四、总结

  总结: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制成的。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五、作业

  仔细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平衡的现象。也可以利用杠杆平衡的原理做一件玩具。

  六、板书

  跷跷板

  杠杆尺 天平 平衡原理 物重 左右一样

  结构:指针、游码、镊子、托盘、底座、砝码

  距离

  注意:左物右码

跷跷板教案11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跷跷板》,感受音乐的高和低以及音阶的旋律。

  2、能设计相应的动作,能跟随音乐做相应的游戏,喜欢与同伴互动,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3、初步掌握学唱儿歌的技巧,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游戏快乐。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音乐及伴奏、图谱、娃娃、玩游戏用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律动:高人矮人

  1、带领幼儿听音乐玩“高人矮人”游戏进场。

  2、幼儿跟随老师在教室以圆圈队形转圈,随音乐变换动作,高低起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发声练习

  玩吹气球游戏,练习用“呜”发长短音、高低音。

  教师示范:双手空中比划气球,一边发音,一边变化气球大小,运用音阶,“123”,“12345”,“1234567”逐步由低到高音,气球变大,由高到低音,气球变小。幼儿学习模仿,达到初步练声效果。

  三、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了解跷跷板。

  1、谈话引出游戏内容。

  指导语: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样玩的?

  教师用动作讲解跷跷板的外形和玩法,用身体动作表现跷跷板。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跷跷板,体现出跷跷板高低不同的变化。

  2、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表演玩跷跷板的'游戏。

  引导幼儿学会两人合作找朋友,共同表现跷跷板的样子,在游戏过程中,初步导入儿歌内容。

  四、幼儿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说说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1234567i天上摘星星。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i7654321一下碰到地。

  教师先示范演唱一遍,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了解歌词内容,对儿歌有初步的认识。

  2、教师示范演唱第二遍,出示图谱熟悉歌词。

  教师对照图谱讲解歌曲内容,让幼儿在认识图谱的过程中熟悉歌词,并激发幼儿对图谱的记忆。

  3、帮小娃娃唱出音乐台阶。

  指导语:小娃娃上的这个台阶叫做音乐台阶,每一步台阶都有不同的发音,请小朋友跟随小娃娃边上音乐台阶边唱出来。引导幼儿学唱并认识音阶的从低到高,及从高到低。

  4、完整的学习演唱歌曲。

  教师一边唱一边教,引导幼儿带上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五、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歌表演。

  幼儿在初步熟悉歌曲的前提下,加上跷跷板的动作,进行歌曲演唱。

  六、两个小朋友合作,加上跷跷板的游戏进行歌表演。

  游戏:跷跷板。玩跷跷板的游戏结束活动。

跷跷板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跷跷板教案13

  活动目标:

  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培养幼儿排队走步的能力。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条布条。

  游戏前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10——15米的平行线为河岸。

  导入活动:

  一、教师:“老师跟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好!”老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们扮演小老鼠,现在我们先把这条布条塞到裤腰来,做老鼠的尾巴。

  二、 把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各组成一列纵列站在河岸(平行线)一边。

  三、 说明游戏规则:教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扮演小老鼠,我们一起过小河,除了第一只小老鼠外,其余小老鼠都要抓住前面小老鼠的尾巴。由第一只小老鼠带领走到对岸。到了对岸也要排队站好,小老鼠过河之前还有两个要求:⑴听到妈妈说:小老鼠一起过河吧!小老鼠才能过河。⑵过河时,小老鼠一定要拉着前面小老鼠的尾巴,一个跟着一个走。

  四、 排队往回走。(同样的规则和要求)

  五、 结束活动。

跷跷板教案14

  教学意图:

  跷跷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里,幼儿园里,游乐园内都有,也很受幼儿喜爱。何不利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初步理解跷跷板的制作原理——杠杆原理。许多和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都蕴含着这个科学原理。而利用制作跷跷板这个有趣的实验就像搭建起一座学习的桥,让小朋友可以很容易理解杠杆原理的最基本内容。我们力图通过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形象,培养幼儿关注生活,并在生活中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索科学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初步了解平衡原理。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

  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玩的乐趣。

  活动准备

  长蜡烛、针、盘子两个、杯子两个。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引导幼儿说出跷跷板。

  教师:谜语是“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马儿虽然不走路,两人骑得笑嘻嘻。”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幼儿:跷跷板。

  教师:对,谜底是跷跷板,跷跷板有两头,一人做一头,一边上来一边下去。

  2、出示实验要用的材料,制作蜡烛跷跷板。

  教师:今天我要做一个特殊的玩具,首先请小朋友边看边说制作玩具的材料,有一长根蜡烛、一根针、两个杯子和两个盘子(幼儿一起说)。

  教师:现在要开始制作这个跷跷板,首先把蜡烛的尾部削掉一点,拉出灯芯,接着在蜡烛的.中央插一根针,并把它横放在两个杯子的中间,然后将两个盘子放在蜡烛两端的下面。这个时候蜡烛是平衡的。

  3、请幼儿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说一说原理。

  教师:我将蜡烛的两头点上火,看看出现了什么现象?

  幼儿:蜡烛的两端上下压动,像跷跷板。

  教师:恩,这个玩具就是蜡烛跷跷板,为什么将蜡烛的两头点着之后会出现上下压动这种现象呢?(请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大家说出了许多答案来解释这种现象,蜡烛两边的重量是一样的,用来支撑的针是在蜡烛的中间,两边的长度就一样了。将两头点上火之后,一定会有边在下面有边在上面,但是火焰始终是向上的,所以在下面的一端火焰直接烧在蜡烛的蜡上,所以烧得快,上面的一端就烧得慢,这样下面一端就相对上面一端越来越轻,所以就跷起来了。这个时侯下面这端的火变成直接烧在蜡上,也烧得快,变轻了往上翘,就这样反反复复,像跷跷板一样。

  4、幼儿动手制作平衡玩具,体验玩的乐趣。

  给每个小朋友人手一份积木制作平衡的玩具,为幼儿的探究指明方向。

跷跷板教案15

  第一单元 常见的力

  一、教科书说明: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 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 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四、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创设情景

  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那些有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