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案

时间:2024-11-14 10:27:19 俊豪 教案 我要投稿

《老山界》教案(通用1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山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山界》教案(通用18篇)

  《老山界》教案 1

  教材分析

  作为一篇老课文,本文有许多值得重点学习的特点:内容上是关于历史和世界奇迹的长征的回忆,可以以小见大,感受这一奇迹的伟大之处,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写法上有基本的记叙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精彩的描写对叙事的帮助和作用等值得学习。

  学情分析

  作为远离战争与动乱的新时代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可能不容易感同身受。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宏伟的题材,是教学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精彩的描写如何做到,需要在分析与体会中琢磨运用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大概情况

  陆定一(1906—1996),江苏省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2.了解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的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老山界就是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活动过程

  1.积累字词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惊惶()苛()捐杂税缴()点缀()

  呜咽()酣()然入梦蜷()咀嚼()

  盛饭()落()得很远

  B.理解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惊惶:

  呜咽:

  攀谈: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惊惶(huánɡ)苛捐杂税(kē)缴(jiǎo)

  酣然入梦(hān)蜷(quán)呜咽(yè)

  惊惶:惊慌,恐惧。

  攀谈: 本文中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呜咽: 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2.背诵(或学唱)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五岭”之一越城岭,山高三十里,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就是本文中的老山界。

  合作探究

  1.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下午山脚下(山沟)长征中的全体红军动身爬山

  傍晚瑶民家“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的工作同志交谈,吃粥,贴标语,烧水喝

  天黑山脚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继续爬山

  夜里山路上(山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露宿

  半夜山路上(山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被冻醒,看夜景

  第二天黎明山路上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继续爬山,写标语帮助伤病员

  下午山顶,宿营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看景致,煮粥吃

  3.在文中勾划出最能反映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的语句,并说说你的感想。

  示例:

  (1)“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一句,形象地表现了老山界山高谷深的特点,说明了红军的行路之难。

  (2)“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及“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等语句,则形象地表现红军的睡觉之难。

  (3)“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一句,体现了红军吃饭之难。

  4.仔细品味下列语句,并指出其表达效果。

  A.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示例:“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示例:“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路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

  D.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两次写火把,第一次写火把是以“之”字形状,暗示山高路陡;第二次写火把,侧重于展示“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山峰越是险峻,越能展现红军行军场面的“惊心动魄”;越是“惊心动魄”的场面,越是能够彰显红军的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E.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慣”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照着习惯”说明这里的百姓经常受到官兵、土匪的欺压,男人“躲”起来是怕红军也像原来的队伍一样抓壮丁。同时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F.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既表现出敌人对红军战士的无可奈何之情,也表现出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既构成了对敌人的嘲讽,同时暗示了红军北上抗日的目的。

  G.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合适。说明对饭的要求不高,而且时间紧迫。

  归纳总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拓展探究

  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打算怎样具体地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示例:我从红军的身上学到了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到底的精神,正如毛主席的名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敢于接受困难和挫折的挑战,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断奋进。

  《老山界》教案 2

  [设计思路]

  这个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红军一起长征,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是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合理地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抓往重点语句进行赏析背诵。最后一块是片断仿写。对阅读的训练应该多角度、有层次。仿写可以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写促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生动描写的作用。

  3、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品味鉴赏——以写促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你睡觉的感觉如何?组织学生交流。

  我们的红军战士在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的夜,而且还饿着肚子,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的《老山界》。

  二、分析文章,体会精神,默读课文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 篱笆 骨碌 酣 蜷 缀 矗 咀嚼 澎湃

  多音字:呜咽 落得很远

  词:攀谈 苛捐杂税 奇观 绝壁 骨碌 酣然入梦 蜷 呜咽 澎湃 身手

  2、思考下列问题

  (1)毛主席在《七律 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看一看,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面对这些困难,战士们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困难情况战士的态度

  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山路险峻,悬崖峭壁。“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

  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露宿峭壁,半夜冻醒。“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

  吃饭难“肚子很饿,气力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

  处境难“伤员病号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感受。

  三、研讨课文,绘制行军图

  1、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的方法。

  2、学生展示绘图,教师引导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哪里,为什么?

  四、作业:完成《训练与检测》第一、二、三、四题。

  课后反思:

  略

  第二课时

  一、走入《老山界》

  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本文记叙的是的故事。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品味鉴赏

  再读课文,从事件、段落、句子、细节四个角度感知文章。

  1、品事件,了解红军的革命豪情。

  红军战士是依靠 翻越老山界的。

  明确:乐观、团结、不怕苦、关心群众……

  2、品段落,反复吟诵,感知形象。

  品读你喜欢的段落,理解其内容,并揣摩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

  我最欣赏第 段,理由是: 。

  3、品句子,仔细体会,触摸感情。

  本文的句子有些质朴自然,如同红军战士纯朴的内心世界;有些则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情怀。

  例:“只得裹着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面对艰苦的环境,红军战士毫无怨言,而是用意志和勇气战胜困难。“横着心”朴素自然地写出红军战士不怕艰苦的顽强意志。

  我喜欢的一个句子是:

  我喜欢的理由是:

  4、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它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三、摘取精彩片断,进行仿写练习

  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然后进行交流评价。

  四、作业

  1、完成本课的思维导图。

  2、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

  3、比较阅读:《六月雪》与《老山界》(B组、C组同学完成)

  课后反思:

  试阅读下边这篇《六月雪》(有删节),然后与《老山界》作比较,回答问题。

  渡过金沙江,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行军,到了雪山地区。

  天黑以后,我们借着朦胧的月光,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径向上爬去。队伍拉得很长,抬头看,头顶上有人;低眼瞅,脚底下也有人。战马在嘶叫,拉拉队在前呼后应。喊声,歌声,震荡着草木丛生的山谷,发出欢乐的.回响。同志们的情绪实在高,但都走不快,因为路太难走了,又看不清,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险。

  我们艰难地走了一夜,直到天亮还没有到达山腰。前面传来休息的命令。我们在道旁停下来,吃了点炒面,又继续前进。

  越向上走,山势越陡,小道儿几乎要笔立起来了。山路虽然由前面的部队做一番修补,但是骡马走起来,仍然相当不便。道旁绝壁上悬着的石块,若不注意撞到了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山涧里的水,湍急地向下倾泻着,溅起几尺高的白沫子,发出哗哗的吼声,真叫人胆寒。

  将近中午,我们才爬上半山腰。刚一拐弯,便见到两座高山,好像要紧紧地偎依在一起似的,把小道夹在中间。两边石壁上伸出几棵葱绿的青松,路旁青嫩的小草刚长了两寸高,几棵黄色的小花骄傲地随着温和的山风摆动。这里完全是一片春天的景色。而背阴的地方,微风徐来,凉爽宜人,又给人一种秋天的感觉,使人完全忘记了当时正是夏天。

  又往上走两个小时,就好像进入冬天。白皑皑的积雪,越来越厚,道路滑溜溜的,行动更困难了。走在我后面的一个贵州籍同志,由于年岁大,身体弱,越走越喘,越走越吃力了。我顺手去接他的枪,副班长也赶上来要帮助他拿背包,可是他说什么也不肯,还是艰难地支撑着身子前进。

  再向上走去,好几层雪冻在一起,差不多有两尺多厚。雪底下的水还是在哗哗地流着。山势更加陡峭,道路更加崎岖狭窄,要是一步走不稳滑下去,那就再没办法爬上来。草鞋早就被雪水浸透了,十个脚趾冻得又麻又木,深一脚浅一脚的,也不知道是冷是热。

  空气也越来越稀薄了。胸口上好像压着千斤重担,透不过气来,走几步就得喘半天。我后面那位贵州籍的同志,额头上汗直流,看样子连往前爬的劲都没有了。不得已,就坐下来。指导员忙抢到他的身旁,像慈祥的老妈妈一样,把他的手架在自己肩上,慢慢地把他扶起来,耐心地对他说:"同志!在坚持一会儿,过了雪山就是胜利!在这里,说什么也不能停呀!"

  "我自己还能走!"那个同志轻轻地推开指导员的手,激动地说了一句,又摇摇晃晃地走起来。

  下午三点钟我们到达了山顶。大家多么高兴啊!

  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块乌云,迅速挨着山头压过来。接着暴雨挟着冰雹,劈头盖脸地打来。不一会,又变成了鹅毛大雪。真是瞬息万变。我们身上的单军衣浸透了,有的地方还结了一层薄冰。冷风一吹,把大家冻得上牙直打下牙。指导员和连长忙着叫大家打开被子,披在身上。

  风好像故意和我们闹别扭似的,越刮越大。我们的脚陷在一尺多深的雪里,费老大劲才能拔出来。被子被风吹鼓起来,像船上的蓬,拖得我们来回直晃荡。我们几个人就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

  这时指导员自言自语地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简直比蜀道还难!"后边的小通信员不知道把这句话听成个啥,就接着说:"指导员,我们不是已经上天了吗?咱们的脚早就站在云彩上面啦!"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1、《六月雪》与《老山界》的叙事有什么相似之处?

  2、《老山界》写夜景,主要烘托红军行军的气势,而《六月雪》写夜景主要突出什么呢?

  3、《老山界》以地名命题,《六月雪》则表现自然景象,以现成的戏目命题。你认为"六月雪"这个题目好吗?为什么?

  《老山界》教案 3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写出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并学习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交流、总结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热情)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讲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预习情况,掌握字词)

  1、同学们在课前早已预习了文本,想要表现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来,展示一下吧! 二次备课

  教学步骤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惊惶(huáng)、篱笆(líba)、缀(zhuì)、酣然入梦(hān)

  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

  呜咽(yè)、打着颤(zhàn)、马匹(p?)、澎湃(péngpài)

  (以上环节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了呢?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跳读、勾画,意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讨论、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

  3、本文的结构已经很明显了,你们说说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

  1、决定翻越老山界(1段),

  2、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

  3、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4段)。

  注: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与习惯。

  教学步骤

  四、合作探究

  1、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从中我们看出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回答。

  《老山界》教案 4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

  蜷缩( )呜咽( )点缀( )

  澎湃( )咀嚼( )

  篱笆( )酣然入梦( )苛捐杂税( )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间

  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积累、联想

  1、背诵第22节。

  2、阅读《草地晚餐》,比较回答:

  (1)顺序一样(时间)

  (2)重点不同(重记事、重写人)

  《老山界》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观察方法;

  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布置预习: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点题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

  八年级语文组教案执笔:陈惠玲 教者见解(内容增删、步骤调整、方法改变、教学后记等)

  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

  1.攀登雷公岩;

  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四、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

  (六)布置作业:读全文,重点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语。

  《老山界》教案 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老山界》教案 7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细腻描写生动表达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

  准确分析细腻描写的句子运用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全面概括细腻描写的多层方法。

  教学过程:

  一、熟读文本找细节

  默读课文,勾画出细腻描写的句子,想象作者翻越老山界的情景。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2、“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3、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二、活用技法析细节

  自由朗读出示的三个句子,多角度进行赏析。

  1、描写对象是“火把”,“之”字的`形容准确传神,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形象地写出山路的陡峭,侧面表现红军行程的艰难。用“奇观”来评价,蕴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运用语言描写,每句末以感叹词和感叹号收尾,有强调意味;每句独立成段再次强调,同时由个体到群体,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质溢于字里行间。

  3、描写对象是声音。一是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远与近,大与小。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句子短小而整齐,形象丰富又生动,易于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三、启发思维总细节

  本文将叙述和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的句子是“登山时、中途休息”的三个节点,从“物”“事”“人”三个角度进行细腻的描写,其中运用到了多感官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比喻。在句式上有排比式的短句,有独立成段的短句。这些技法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微课主要是复习学过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再次让学生感受它生动形象表现主题的效果。七年级学生在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整体运用的自觉性还有所不足。在阅读时,对文句的赏析易出现遗漏;在写作时,易就事论事,语言直白浅显,缺乏布局和描写习惯。因此根据微课的特点,选择文本中较具有借鉴性的三个句子,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完成赏析,落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主要由教师完成,交给学生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技法整体运用的意识,以便在写作中更好地谋篇布局,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同时落实相关的语文核心素养。

  《老山界》教案 8

  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自学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IO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查工具书,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惊惶、欺侮、呜咽、咀嚼、酣然入梦、矗立、蜷、陡、落得很远、苛捐杂税。缀。

  三、 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 下午

  傍晚

  天黑

  上半夜

  半夜

  第二天 黎明

  下午

  四、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 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逼真、动人。

  2、 在写法上,前面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后面处处呼应,层层相连。

  3、 围绕中心,多方面描写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课堂练习(解决难点)

  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惊惶(huāng) 缴(jiǎo)租 欺侮(fu) 呜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 浑身打着颤 (chàn)

  2、红军翻山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

  3、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4、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 )视,又有( )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删去“照着习惯”行不行?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老山界》教案 9

  一、导入

  PPT出示翻阅老山界“之”字形照片,介绍陆定一。

  导入简介,从作者切入把听众拉进翻山的现场。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跟随作家陆定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活动目标

  1.理清线索,概括文意

  2.品读语言,理解内涵

  3.领悟情怀,传承精神

  (生齐读明确目标迅速进入文本)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

  讲述一次翻越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并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PPT展现要求

  1.生读文,圈画

  2.生分享路线(PPT展示路线变化)

  师:请大家回顾课文,如果用文

  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内容,你认为用哪一句最合适?

  生:找,并读。

  师:九个明显的时间,七个地点——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屏幕显示)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师:什么样的老山界?

  生:难翻的。

  师:山难翻在哪里?请大家跳读文章,圈画出相关语句。

  生:找

  师:好,谁来说一下?你来说。

  生:我找的12自然段。火把.......写出了山的崎岖

  师:山很陡崎岖,好请坐。“之”字形是什么样的那?大家比划一下。(师生共同比画)

  师:对对。就把山路的崎岖陡峭写出来了,非常好,谁再来读?你来!

  生:读第一段

  师:哦一一。重读了30里。啊还有一个地方继续。

  生:第二段倒数第三行

  师:把说的不陡圈出来很好。30里。坐下,你知道30里有多少?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平常的人就在平坦的路上走,30里没有任何障碍,还得两个多小时。

  师:谁继续?你来说。

  生:22段。山峰像巨人一样的

  师:是的。我们感受到峭壁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大家标一下。因为昨天把这段文字给大家省略了,这个生字词没有处理。那猜猜这个“矗立”什么意思?

  生:说。

  师:有小孩说直里的直放在一起。你比划一下这个字的写法,在三个直接放到一起又高又直。好来。谁再来说一下?啊你补充。

  生:第20段。读......写出了山路的窄和不平

  师:山路的窄和不平,一尺来宽,看一尺来宽,圈出来。

  坐下,一起来,宽有多?是这么宽吗?这么宽?最多也就这么款。(师比画)要在这上面睡觉,要在这上面走路。好,还有吗?你来

  生:25段......

  师:觉得这儿写出了山的深也是怪吓人的`。你能结合几个词给大家分析,圈几个词语?

  生:一个90度的垂直的大圈

  师:好,圈出来继续。

  生:一尺多宽悬崖

  师:好,请坐。90度。是这样吗?是这样吗?是这样吗?是这样吗?比这还直,因为它这几乎就是一尺多宽,刚才说了旁边就是悬崖。我们要在这里行军,大家照的特别好。山的陡、山的峭,山的高、山的险全部分析出来,回头我们再读这个句子。难翻的老山界一二。

  生: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思路小结:

  1.(屏显)速读课文,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并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2.生概括

  3.师:出示图片理清时间和线路

  4.概括内容: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齐读这句话

  5.分析“难”方法:跳读文章,圈画出相关语句。

  活动二认识一支队伍

  师:什么样的队伍?PPT长征照片

  生:笨重的队伍

  师:队伍怎么笨重那?怎样理解这个笨重呢?请你在文中标画出相关的语句。

  生:圈画。

  师:好,我请同学来。你来

  生:第二段......人很多

  师:嗯很好,感觉这支队伍特别庞大。把“挤”圈出来。还有吗?

  生:人很多,

  师:如果是几个人的话说走就走起来了。嗯很好,有道理,还有吗?

  生:还有第五段

  师:这个尺码。而且疾尺码前,一个词啊还有补充。的吗?你来。

  生:29段。

  师:有很多伤员、病员。所以这支队伍话是笨重的。还有啊你的跟那个理由是一样的,好勒,坐下。你也刚才要说这个要。

  生:走的特别慢。

  师:好勒,坐下。你好像也有话说。

  生:29段。这个地方还有。

  师:还有伤员这个伤员好像挺严重的,还要搀扶着走。

  师:特别好啊特别好,有小孩说过了,还有没说过的,我都没不如你们找的全。你来说。

  生:21段......这个条件太简陋了。

  师:说得真好,坐下,啊就是这样一支有着伤员,有着病源,有着马匹,有着这些装备,有着刚才你说的那么好。

  来,齐读这一句话,难翻的老山解一二,

  生齐读:难翻的老山界就我们这样稳重的队伍战胜了。

  师:如果这支队伍仅仅是笨重的话,能翻越这座老山界吗?这还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请大家记住,研读课标出相关的语句。这还是一支怎样的队伍?(PPT)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一下。

  师:好,谁来说一下?

  生:读......

  师:好大家把勇气圈出来。好,你来。

  生:第30段,我们完成任务,把一个兼职灌输到中对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人一直克服了,然后这个地方写出他掉队坚强。

  师:画出来坚强。你不仅表达的好,读的也好(鼓励评价)

  生:不要掉队呀,不要做乌龟呀......这个是。这支队伍非常乐观。

  师:对。乐观。好,请坐,那咱看能不能啊先别急着回答,来读一下这这句好吧?都挺喜欢的,那个总共四段。前两排读14段,后两排15段。你们两排16段,咱们一起再读17段。好不好看?(融入理解和情感)

  生:读

  师:觉得刚才在刚才这一遍就像彩排了,那正式的放声。一下能读出这种乐观的感觉吗?好,一二,

  生:不要掉队的,不要......

  师:好的,谢谢。那我想问大家,他们真的一点都不紧张吗?

  生:不是。

  师:她用我们的这种体验来揣测他们的心情,谁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他们紧张吗?

  生:......

  师:坐下,你来说。

  生:他也亲自来,担心在路上的

  师:那你觉得从这个环境的险恶感觉他们是紧张的。我们看到了峭壁,在这有一个绝壁,什么样叫绝壁。有的说比峭壁还陡。

  师:我还专门查了字典。字典说即陡峭不能攀岩的山崖。但是他们就这样攀援上来。那在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那么紧张。

  生:在第13个就,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写出他们紧张。

  师:唉浑身圈出来,浑身换个词来给它换个词。你说一下,把这个词。全身,你说一下。我的形象很紧张,还是有点紧张。很紧张,非常紧张,只是一个人紧张吗?

  哪开始?大家都都紧张,都想努有把力,明明都紧张,却全都选择迎难而上。这是一支有钢铁般意志的坚强的队伍。(师动情评价)

  师:带着理解,一起把13段读一下。我们都知道,一二。

  生:齐读....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将努力......)(生回读体会)

  师:好,来继续说道,哪里?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生:29段。好,互相帮助。

  《老山界》教案 10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后生字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①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②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研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图导入

  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讲:大家看到我们红军是从这里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完成了长征的壮举,而这其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爬的山,就是——老山界。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老山界》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陆定一,参与了“长征”整个过程,当时是在“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本课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词,并注意在该时段与地点发生了哪些事情。

  2、学生们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

  3、师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经过”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气儿跑下山去。

  (四)再次浏览课文,找出“总写句”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有没有一句话能高度概括本文的所有内容?

  学生们可能会找第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第一段是“决定要”,事情还没有发生,不具有总结性;也可能会找最后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这一段只有评价,没有人物地点等信息,不具有概括性……

  2、找出该句——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为什么此句能概括全文?时态是完成时,有主要人物,有主要事件。

  3、分析该句的组成部分,并从这几个部分入手,撬动对整篇文章的分析。

  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有哪些呢?(难翻的、笨重的、战胜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如何“战胜”“难翻的”老山界。

  1、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预估学生们能答出:山高、路陡、睡不好、吃不饱

  老师稍加提示再总结出:有伤病员、有敌军追赶

  老师再让同学们分析一开始接触到瑶民的句子,抓住“照着习惯、躲、请、惊惶”等字词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出一个隐形的困难:当地的民众害怕与躲着红军

  2、分析如何克服民众害怕红军的困难?

  ①瑶民怕红军,所以红军是如何做来消除这些害怕的?

  讲解介绍红军、送米、保护房子和篱笆

  ②我们做的这些,最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军民关系呢?

  展示这些句子:

  那女人哭起来了。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总结:我们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们与瑶民之间的关系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的,而且军民之间相互理解。

  ③总结:是军民一心的作风让红军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3、分析如何克服山高、路陡、睡不好等困难?

  ①句子分析: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抓住“都想”

  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抓住“横着心”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抓住“坚强意志”

  结论:红军就是靠“你争我赶、不服输的劲儿;咬牙坚持下定决心、坚强勇敢”等的意志战胜了诸多困难。

  ②句子分析:

  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总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发现没有人懒惰、懈怠,大家是分工合作,靠着团结一致战胜了诸多困难。

  ③句子分析: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抓住“奇观”的含义分析,这里既是指见到的奇特壮观的景象、也只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业、还有一种革命必胜的乐观心态。

  “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抓住搞笑的语言分析出乐观。

  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抓住“矮子”分析得胜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态。

  总结:这是一支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的队伍。

  (二)分析“笨重”与“难翻”之间的矛盾之处。

  1、“笨重”强调的是我们自身方面的困难:大家并不是轻装上阵,相反,队伍庞大、有伤病员、有马匹、有随身的行李,更有追击的敌人。

  2、“难翻”是在侧重表述客观方面的困难。

  3、总结:自身条件如此差,要翻越的山如此难,越是笨重,越是难翻,越是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而这一切,我们的红军队伍做到了。

  (三)情感表达

  1、如果你是队伍中的一员,当你翻越了这么难翻的山之后,你会如何直接表达你内心的情感?

  预设学生答案:我好骄傲啊!我好自豪啊!我们真的太厉害了!

  2、作者并没有如此直接说,可是我们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呢?

  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

  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间接抒情的句子,同样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还使这种情感的表达很丰富。

  (四)批注分享

  文中还有几处句子,在现今读来,还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请任选一句,完成批注并分享。

  1、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可以从“模模糊糊的梦境”的角度去解读这种奇妙的感受。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可以从拟人、嘲讽去解读。

  3、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可以从人生路上的苦难重重,我们该如何去克服解读。

  总结:学生们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全班)

  2、写写读后感,200字左右(部分)

  (六)板书设计

  老山界

  笨重的我们 战胜了 难翻的老山界

  革命乐观 山高路陡

  团结互助 吃睡不好

  坚强勇敢 敌人追赶

  军民一心 伤病员多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句贯穿于整篇文章的解读,并注重具体字词、语句的分析,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揣摩能力。可是在情感渗透、革命传统氛围的熏陶上做得不够,在革命情怀的解读上存在欠缺。

  《老山界》教案 11

  教学重点: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重点)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三处景物描写)(难点)

  3、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5000里的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亘古不变的英雄气概和不折不挠的坚毅精神浓缩在毛泽东笔下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然而此山此水真的寻常吗?今天一起学习《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老山界,五领之越城领,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三、内容精析

  1、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的交流

  2、根据找出的时间地点,试着复述课文

  3、用简短的话概述课文的内容

  4、由同学的复述体会你对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感受(难、艰难、辛苦等)

  5、再读课文,找出难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

  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横着心躺下去” ……

  吃饭难“肚子很饿,力气不够”、“鼓着勇气前进”……

  处境难“伤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由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6、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表现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面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打笑逗趣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他们:顽强不屈,艰苦乐观,昂扬奋发,不怕困难,没有丝毫的胆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注:包括几处典型的景物描写,并分析作用

  四、拓展延伸

  老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启示我们“活到老,学到老”,那么我们的学习道路只是万里长征刚起步,在这条路上也可能钱难万险,试想我们该如何走好学习这条长征路。

  五、总结

  学生小结(内容、特色、启发、探索、疑问……)

  漫漫长征画卷就像是一篇神话,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仅是学习,都需要我们发扬长征精神,一路搏击!

  六、作业

  1、背诵景色描写的句子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老山界》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当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当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过程: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

  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

  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

  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

  《老山界》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红军战士在翻山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分析文中精彩的描写片段,提高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作用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梳理红军翻山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领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中。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红军长征相关的影视片段或展示长征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对长征的了解,提问学生长征中红军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从而引出本文《老山界》。

  (二)知识讲解

  1. 作者介绍

  介绍作者陆定一的生平事迹,包括他在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以及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

  2. 背景介绍

  详细讲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以及长征途中面临的重重困难,使学生明白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众多艰难行程中的一段。

  3. 字词学习

  展示文中重点生字词,如“惊惶”“苛捐杂税”“酣然入梦”等,带领学生认读、理解并书写,强调易错字词的写法和读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红军翻山经过了哪些地方,在文中圈画出表示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尝试梳理红军翻山的全过程。

  2. 回答问题,理清线索

  请学生回答红军翻山经过的地点,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是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来叙事的,按照这样的线索将红军翻山的经过清晰地呈现出来。

  (四)精读课文,分析内容

  1. 分析环境描写

  找出文中描写山路、山势、天气等自然环境的语句,如“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光”。

  让学生分析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从烘托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表现翻山的艰难等角度来理解。

  2. 分析人物描写

  找出文中对红军战士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语句,如“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人物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风貌,体会红军战士在艰难处境中积极向上、乐观豪迈的品质。

  (五)拓展延伸

  1. 情感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红军战士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坚持翻山的动力是什么,让学生深入体会红军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

  2. 联系实际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面对,鼓励学生学习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课堂小结

  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红军翻山的经过、文章的线索、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等。

  2. 再次强调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文中描写夜景的段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老山界》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惊惶”“苛捐杂税”等。

  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分析文中精彩的描写片段,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体会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梳理红军翻山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

  2.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表现红军战士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红军长征的相关视频片段,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画面,如雪山、草地、河流等,同时配上激昂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红军长征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的意义和艰难,从而引出课文《老山界》。

  (二)知识讲解

  介绍作者陆定一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惊惶(huáng)”“苛捐杂税”“酣然入梦”等,通过让学生朗读、书写、造句等方式加深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问题: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是怎样的?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句,梳理红军翻山的过程。

  (四)精读课文,分析内容

  研读文中描写红军翻山艰难的段落,如山路险峻、夜晚宿营、粮食短缺等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困难的,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如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难险阻时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品质?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在描写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时,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描写老山界的环境?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对红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思考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描写传达出来的。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红军长征中的其他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长征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克服困难。

  (七)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遇到的困难、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等。

  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克服的,体现红军长征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老山界》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圈点批注等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红军翻山的艰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

  2. 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理解红军在翻山过程中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圈点批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引出红军长征途中翻山越岭的艰难,进而导入课文《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和意义。

  2. 请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红军翻山的经过,包括时间、地点的变化。

  (三)文本研读

  1. 分析红军翻山过程中的'困难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教师引导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困难包括山路险峻、环境恶劣、粮食短缺、敌人追击等方面,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困难的程度。

  2. 赏析精彩语句

  找出文中描写红军战士言行、心理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

  例如“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语句,通过朗读和分析,体会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写法探究

  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如何安排层次的,让学生找出表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句。

  2. 教师总结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好处,使文章条理清晰,能更好地展现红军翻山的过程。

  (五)拓展延伸

  1. 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红军长征中的其他感人故事,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2. 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红军翻山的艰难、红军的精神品质以及文章的写法,强调长征精神的价值。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文中描写红军战士翻山艰难的精彩段落。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

  《老山界》教案 1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描绘的老山界的自然景观与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历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以及学习红军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对老山界自然景观的描写,感受其壮美。

  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乐观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老山界的图片、视频资料。

  《老山界》课文及配套阅读材料。

  教学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老山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提问:你知道红军长征吗?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标注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学生简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完善。

  三、深入研读,理解内容

  分析文中对老山界自然景观的描写,感受其壮美。

  学生找出描写老山界自然景观的段落,朗读并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感受作者的情感。

  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学生找出描写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的段落,朗读并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态度,感受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乐观主义精神。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小组讨论: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有哪些启示?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归纳。

  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乐观主义精神。

  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谈对红军精神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

  标题:《老山界》

  教学内容:自然景观描写、红军长征历程、红军精神

  教学重点:自然景观的壮美、红军的艰难险阻

  教学难点: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深化学生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老山界》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体感知、品味鉴赏、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仿写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掌握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 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生动的描述和贴切的比喻来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体会红军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背景,引出《老山界》一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注意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识记和理解。

  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 细读课文,品味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伏笔与照应,体会文章结构的严谨性。

  4. 讨论交流,深化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的。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红军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5. 仿写练习,提升能力:

  教师提供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要求学生仿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学生展示自己的.仿写作品,并进行互评和修改。

  6.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红军精神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并写一篇关于红军精神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仿写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老山界》教案 1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掌握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学习并理解生动的描述和贴切的比喻在表达中心思想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体感知、品味鉴赏、以写促读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总结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2. 难点:

  学习并应用生动的描述和贴切的比喻来表达中心思想。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并背诵精彩的语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老山界的图片、红军长征的背景资料等。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出《老山界》一课。

  提问:你们知道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吗?引出课题《老山界》。

  2. 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提问: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 深入研读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并概括红军的'相应活动。

  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的?

  分析文章结构,明确文章层次。

  4. 品味鉴赏

  找出文中生动的描写和贴切的比喻,分析其在表达中心思想中的作用。

  提问: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时,有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描写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5.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革命精神?

  提问: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6. 拓展延伸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红军长征故事,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

  7. 课堂总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红军精神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中的精彩语段,并写一篇关于红军精神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

  要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贴切的比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老山界》教案】相关文章:

《老山界》教案07-27

《老山界》教案优秀03-10

《老山界》教案(精选15篇)03-09

《老山界》教案10篇02-11

《老山界》教案(通用11篇)08-08

《老山界》教学反思04-20

《老山界》优秀教学反思(精选8篇)10-22

迷人的张家界教案12篇01-21

形容张家界句子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