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的教案

时间:2023-03-06 17:34:30 教案 我要投稿

运算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运算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运算的教案

运算的教案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

  2、帮助学生掌握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除的计算法则,数学教案-整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在除法中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除的计算法则。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点拨、巩固。

  教学内容:第60页例2。

  课前准备:课件、本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1、直接揭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课件1)

  2、复习:(1)9.5-3.6÷5+0.18 (2)1.3×(8.2-7.32) (课件2)

  二、新授:

  例2 计算6.9 ÷[(0.4+0.5)×0.6] (课件3)

  1、 读题。

  2、 讨论:(1)你发现了什么?(A.有+、×、÷三种运算符号;B、括号有中括号与小括号)(2)根据刚才的发现,你准备怎样来运算这道题目?(突出——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3、 计算:请学生在本子上操练后,选一位学生的练习投影在银幕上。

  6.9 ÷[(0.4+0.5)×0.6]

  =6.9 ÷[0.9×0.6]

  =6.9 ÷0.54

  =12.777……

  4、 评价:让学生评价,重点突出——(1)运算顺序(2)计算中的发现---本题答案是循环小数。

  5、 出示下列一句话: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如果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课件4)

  根据上述新的知识,例2的运算结果应该是“12.78”。但是,“12.78”是取商的近似值,因此,“12.78”前应该用什么符号?为什么?

  6、 出示下列第二句话:

  切记:在运算过程中,除到哪一位的商是无限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时,应该在那一位上用“≈”。 (课件5)

  因此,例2的'运算应该是——

  6.9 ÷[(0.4+0.5)×0.6]

  =6.9 ÷[0.9×0.6]

  =6.9 ÷0.54

  ≈12.78 (课件6)

  (二)试练:3.6÷(0.5+0.3×4) (课件7) (试练后让学生联系新知识进行评价,其中突出运算过程的最后一步用“≈”,并且保留两位小数)

  (三)做一做:12.6÷[14-(1.7+7.8)] (课件8) (做完后让学生联系新知识继续评价,其中进一步突出运算过程的最后一步用“≈”,并且保留两位小数)

  二、 判断:(课件9)

  5×[63.9÷3×(7.5-5.5)] 25÷3-(2.6+3.44)

  =5×[23.3×2] =25÷3-6.04

  =5×46.6 =8.3-6.04

  =233 =2.26

  操作顺序——先计算,再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整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其中突出第二题的第二步应该是,在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时,必须用“≈”。即运算过程为:

  25÷3-(2.6+3.44)

  =25÷3-6.04

  ≈8.33-6.04 (进行直接取换)

  =2.26 (课件10)

  三、 游戏:(选项)

  1、 0.8×[(5-0.68)÷0.2×6] (课件11)

  A、 =0.8×[4.32÷1.2] B、=0.8×[4.32÷0.2]

  C、=0.8×[4.32÷0.2×6]

  2、 [9.08-(1.325÷13+6.08)]×0.9 (课件12)

  A、≈ [9.08-(0.101+6.08)]×0.9

  B、≈[9.08-(0.10+6.08)]×0.9 、

  C、≈ [9.08-(0.1+6.08)]×0.9

  操作中,要求学生:(1)先独立计算,(2)再小组讨论 ;(3)然后全班交流。每一步必须突出本教时讲的新知识。

  四、 列式计算: (课件13)

  3.8与6.5的和除2.9,再乘6.7,积是多少?

  计算完后,选一位学生的练习投影在银幕上,请他讲这样列式与计算的依据。

  五、 应用题: (课件14)

  一次,小明到农贸市场上去,看到青菜每千克1.2元,又听到3千克黄瓜2元的叫卖声,他想,每千克黄瓜比青菜便宜多少呢?

  计算完后,选一位学生的练习投影在银幕上,让同学进行评价。

  六、 小结:(操作中以学生为主对本教时进行小结)

  通过本教时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再次打出课件4、课件5)

  七、练习:

  1、 第61页2中下面3题 2、第61页第3题

  数学教案-整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运算的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

  预设:

  生:青藏铁路

  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814+1142=1956

  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预设:

  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预设:

  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加法定义)

  7.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

  8.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9.学生列式计算。

  (2)1956-814=1142

  (3)1956-1142=814

  10.师:同学们计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

  生:参考加法算式解可以。

  11.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预设:

  生:因为知道了两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减去另一段。

  12.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13.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

  预设:

  生: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

  (板书:减法定义)

  14.师: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小组交流,明确关系

  1.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数都一样,运算不同

  2.师: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的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加、减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看来我们这节课除了要知道什么是加、减法,还需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师: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4.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

  生: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加数+加数=和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7.师: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算式814+1142=1956、1956-814=1142、1956-1142=814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

  8.师: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预设:

  生1:加法是减法的相反运算,

  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

  生2: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9.学以致用:数学书P3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不计算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

  3043-2468=(),3043-575=()

  10.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初步了解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验证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共同归纳出了如下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中,引导学生对加、减法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的逻辑性。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数学书P3练习一1

  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②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其中上午卖出86张,下午卖出多少张?

  ③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④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综合练习:数学书P33

  猜猜我是几?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设计的问题,努力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堂总结

  1.师:通过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

  (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设计意图】适当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更可以唤醒学生对数学方法乃至数学思想的感悟意识。

运算的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在乘坐公共汽车的过程中是否发现了哪些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指名汇报。分小组交流在乘车过程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可能会说,在途中有下车的,也有上车的。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车25人,又上来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这道题该如何解答?

  (3)、指名列式解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这道题的竖式能不能直接用简便写法呢?

  让学生在练习上写出连写竖式,然后指名板演。 2练习。

  三、总结提升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1)、观察主题图。 小组交流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尝试解答。

  (3)、汇报并板演竖式

  2、完成课本p28的“做一做。

  3、与老师共同小结,自由说一说。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例3: 67-25+28=70(人)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大部分学生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就在我们的身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 强化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达到巩固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目的。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过,在教学习题的过程中,学生上台习题花费的时间太长,很多弄懂了的学生没有事情做,而个别没弄懂的学生又跟不上节奏,所以这个环节要改进。

  同时,我发现,学生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运算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1/6+5/6

  4/7-2/7

  2/9+4/9

  9/10-3/10

  1/2+1/3

  1/8+1/8+3/8

  2.算一算。

  100+25-18

  75-25+15

  24-(18+3)

  学生计算,完成后提问计算的顺序。

  3.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了分数加、减法,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97页例1的表格。

  (1)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3)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板书:1/2+3/10-1/5

  (4)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让学生将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看出哪一种更简单,确定自己喜欢的方法。

  (5)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出示例1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7/20是什么意思?

  (2)请学生列出算式

  1-11/20-2/5或1-(11/20+2/5

  (3)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运算的教案5

  教学内容: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你们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 合你的购物经验,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一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小军说: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绝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3.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4.(教师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

  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

  53+20

  =15+20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

运算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训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

  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些加法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L口算。

  (1)用门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四第1题.指名学生说出口算结果。

  (2)用卡片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口算。

  5.2+2.8 3.63+6.37 O.72+O.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提问:在整数加法里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谁来说—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两个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

  追问:我们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第16复习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板书: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从左往右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在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里,没右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现在我们来看例6;

  (2)出示例6。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要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

  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师板书用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口述运算过程和结果,老师板书。

  (2)追问:谁说—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的?

  4、教学例7。

  (1)说明:我们已经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那么,刚才我们复习的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是不是适用于小数加法呢,请看下面两组题。

  出示教材中两组题。

  要求学生算一算、比一比,看看每组算式里圆圈两边的结果是不是相等,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提问:第—组结果相等吗?(板书等号)第二组结果相等吗?

  (板书等号)

  你从这两组算式小发现了什么规律?这里字母表示的加法运算定律里,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2)说明:从这里可以看出,加法运算定律里的字母可以表示整数和小数,也就是说,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3)出示例7。

  请大家仔细看—看这里的4千加数,想—想可以怎样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4.8+5.2)+(8.63+0.37)

  追问:为什么这样算可以简便?

  提问:这里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接下去怎样做?(老师板演)

  小结:在小数的连加算式里,如果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数,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先加。这样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5、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四、组织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小黑板山示,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习四第4题前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习四第5题。

  读题。

  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四第3题后两题。

运算的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内容及第2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混合运算(一)(二)》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较复杂的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利用线段图来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来解决较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和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及乘法运算律在分数混合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画图分析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法设计: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总结。

  教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①五月份比四月份节约了1/6,五月份占四月份的。

  ②八月份比七月份增产1/5,八月份占七月份的。

  ③五年级人数比六年级少1/9,五年级人数是六年级的。

  2.说一说下列的等量关系。

  ①五月份用水20吨,是四月份的6/7.

  ②跳舞的有24人,占晨练人数的1/5。

  ③实际投资24万元,占计划投资的7/8.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①出示P27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图中的数学信息。

  ②反馈信息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师板书问题:淘气家8月份用水多少吨?

  ③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个月用水多?哪个月用水少?你怎么知道的?九月比八月节约了1/7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再带领学生想一想,哪个月的用水量是单位“1”?你能找到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吗?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①学生自主尝试,师巡视辅导。

  ②展示学生所画线段图,进行评价。

  ③师生共同完成数量分析,并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画图时,让学生想一想:应先画哪个月份的?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要先画出单位“1”的量,即八月份的线段图,然后再画九月份的线段。

  3.结合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学生回答,师板书:

  八月份用水吨数—节约的吨数=九月份用水吨数

  八月份用水吨数×(1-1/7)=九月份用水吨数

  4.列方程解决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以上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②指生板演。

  ③集体交流,让学生说思考过程。

  5.检验

  ①怎样知道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进行检验,验证刚才的估算结果是否正确。

  ②指生说说验证方法。

  6.这道题除了可以用列方程解题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12÷(1-1/7)=12÷6/7=14(吨)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计算方法。

  2.第3题

  四、作业:

  1.P28“练一练”第2题。

  2.补充:一个饲养场,养鸭1200只,养鸡的只数比鸭多1/6,鸡有多少只?

  五、课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

运算的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58~59“分数混合运算(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整数运算变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揭题

  1.计算。

  2.引入新课分数混合运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第十届动物车展”情景图,从情悦图中,找出有关信息及问题,并估一估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

  2.理解题意,用图来表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解决问题

  ①统计图,让学生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此第一天增加了1/5” 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增加的是第一天的1/5。

  ②用线段图来表示第二天和第一天成交的汽车辆数之间的关系。

  4.把握算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一题。总结: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二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分数混合运算(三)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二)

  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运算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复习用四舍五入法进行凑整。

  2.复习大数的读写。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你去过黄山吗?见过哪些景色?请游览过黄山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生:回答。(参照书P4。)

  师:今天我们在游览黄山的景点时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中心阶段

  1.数的组成、读和写。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人吗。本国的游客和外国的.来宾。如果要计算一年有多少人参观,这个数目一定很大。,我们学过大数的认识和凑整,请谁来做小老师说一说。

  生:我们学过数位顺序表,由个级、万级和亿级。个级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

  师:10个千是()。100个千是()。10个()是一亿。

  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35个百是()。

  师:读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写数呢?

  生:先分级,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数中间的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0,数末尾的0不读。

  2.读出下面的数,再用线连一连。

  30000052三千万五千二百

  350002000三千万零五百零二

  30500200三十五亿零二十万

  30052000三千万零五百二十

  30005200三千万零五十二

  30000520三千零五万二千

  30000502三亿五千万二千

  3500200000三千零五十万零二百

  校对。

  3.凑整。

  师:我们学过哪些凑整的方法?

  生: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

  师:它们各有什么不同?举一个生活中的运用。

  师:出示两组题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

  45678 3454321 76328067 1032009

  师:这组题完成后,就游完了猴子观海这一景点。(媒体演示)

  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亿位。

  630008214 7860700431 629980679821 30927816782

  师:用四舍五入法凑整要注意什么?用

  生:回答。练习。交流。

  师:我们到黄山的著名景点迎客松去游一游。

  三、提高

  1.2 9183万2 9182万

  可以填几?

  2.用3个5,4个0组成七位数,

  一个0也不读的数()。

  只读一个0的数()。

  读出两个0的数()。

  3.拓展:

  把下面各数按要求填在相应的位置上。

  702709 6000006 200408 10005900 3001030 99008800 40302010 850010309

  一个0也不读的数是:

  只读一个0的数是:

  只读两个0的数是:

  读3个0的数是:

  最高位是十万位的数有:

  与1亿最接近的数是:

  位数最多的数是:

运算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

  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29+38 =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运算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学习有关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初步感知连加连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连加连减,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教学难点:

  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

  学习有关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师:放假时,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去外游玩吗?有一位叫小明的小朋友,去乡下的奶奶家玩了。(出示图片:小明)

  一大早,小明的妈妈就带着他一起乘上“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来,我们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来算一算吧!

  4+1 5+2 5-2 8-2 10-4 3+4

  5+3 7+1 3-1 6-2 6-6 7+3

  师:小明看到路旁的小鸡正在吃米。你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吗?

  生:原来有5只小鸡,又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5+2=7

  生:原来有5只小鸡,又来了1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7+1=8

  师: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院子里喂鸡呢,小明可是个懂事的孩子,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鸡。引出例1。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理解情境

  师:看,有几只小鸡在吃米?(演示5只小鸡在吃米)然后来了几只?(演示来了2只)最后来了几只?(演示来了1只)

  师:你能将喂鸡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提出数学问题吗?(如果说不好,可重复演示课件)

  生: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师:口才不错,你说得真完整。

  (2)列式

  师: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5+2+1=8

  (3)理解列式的意义

  师:真聪明。我们来读读这个式了。

  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

  师:原来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还可以直接把5、2、1三个数加起来。

  师:这样三个数或三个以上的数加在一起叫做连加。(板书)

  小结:刚才的5+2=7相当于5+2+1的第几步?(第一步)

  7+1=8相当于8+2+1的第几步?(第二步)

  看来今天我们学习的算式更加简单,更加直接。

  (4)探究计算方法。

  师: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齐)先算5+2=7,再算7+1=8(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演示“搭桥”法,即在5+2的下面画横线并在线下写出得数7)

  师:1与谁相加?

  (5)练一练。师:请看图,会一边摆一边说图意吗?(一个学生上来演示。)生:先摆4根小棒,再摆3根小棒,最后摆1根小棒。现在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呢?

  列式:4+3+1=8

  师:然后打开数学书72页,填一填。

  1与谁相加?怎样得到的?

  小结: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算出前两个数的得数后,再加上第三个数。也就是说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板书:从左往右)

  学生齐说计算方法。

  三、突破难点,巩固练习

  (1)演示情境

  看,小鸡们吃饱了。(演示小鸡跑走图)

  (2)合作探究

  师:看了这幅图,你会编个数学问题来考考大家吗?(同桌交流,再回答)

  师:要求还剩下多少只小鸡,怎样列式更简单呢?(板书:8-2-3 )

  师:这个算式就叫做(生:连减)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连加、连减)

  师:这道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8-2=6,6-3=3

  师:3从哪里减(6),6是什么?(8-2的结果)(师同时板书演示“搭桥”法)

  小结:连减的计算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得出小得数后再减去第二个数。

  (3)练一练

  师:什么意思?谁上来摆一摆?说一说

  生:原来有10个三角形,先拿走3个,再拿走5个,还剩多少个?

  师:我们也来摆一摆,说一说。

  小结:喂完小鸡后,小明也认识了今天的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从左往右)

  书第73页第2题,第74页第5题同桌说图意,先不做。汇报,再做。

  小明真是个好孩子,妈妈买三种食品给他吃,请你帮小明想一想,算一算,小组合作,先说题意,再说算式。(连加)谁来试一试?

  生说师在黑板上摆:我买了……一共多少元?

  妈妈没空,给了10元钱给小明,记得剩下的钱要还给妈妈。谁来试一试?(连减)

  生说师在黑板上摆:我用10元买了……还剩多少元?

  小组合作,汇报。

  四、总结

  今天小明去了奶奶家,收获多吗?你也说说学会了什么?

运算的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 2×3=6(元)

  6+7=13(元)

  学生2: 2×3+7=13(元)

  生3: 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二、 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① 2×3+7

  ② 7+2×3

  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 5×9-40= 54÷9—4= 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 练习

  1.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 25—3×7= 72÷8—4= 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 5÷5+5=6 9—3×2=12 48÷8—4=2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运算的教案13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1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做到能正确口算10以内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经历自主探索及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引导提出问题,初步学会有条理思考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交流算法过程中,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学习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2、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学习难点:连加减混合意义和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看一看,好吗?2、课件出示一:观察图片

  图上都有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说清楚数量的变化)

  学生独立编出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设计意图:锻炼孩子们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的.概括能力3、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原来有4只天鹅,过了一会飞来了(

  )只,又飞走了(

  )只,现在有几只天鹅?

  先让学生结合图中的说明,理清思路,再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求出有几只天鹅?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每组出一名同学汇报本组的意见。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分别列出各种算式。

  算法:——————————————————————————————(只)

  让学生看算式,每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总结:加减混合运算也是先算前面的(也就是加法在前先算加法,减法在前先算减法)。

  课件出示图片二:(天鹅的变化)原来有4只天鹅,过了一会飞来了(

  )只,又飞走了(

  )只,现在有几只天鹅?学生能说出天鹅只数的变化,列出算式。算法:————————————————————————————(只)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能有条理的解决问题,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4、还有其他的问题吗?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全都说出来。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连加、连减一样,都是从左面开始,分两步计算。

  三、训练与总结

  1、

  67页做一做仔细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出图的意思,提出问题,并列算式。

  2、练习十五

  1、

  2、33、小组内交流,编一个趣味性强的故事,要有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1、小结全课: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运算的教案1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四则混合式题。

  2、使学生能够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相遇问题,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2、列综合式解答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相遇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内容:

  式题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云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四则混合式题。

  2、培养学生计算四则混合式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

  (1)250-200+50

  (2)250×200÷50

  (3)250+200×50

  (4)250-200÷50

  提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运

  算的顺序是什么?

  如果只有乘除法,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么做?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式题

  2、概括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级运算时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1:(1)460-180+270-320

  (2)250×40÷125×8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

  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

  法,按什么顺序计算?

  师:我们通常把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把乘法和

  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问:(1)题里只有加减法,我们就说它只含有什么运算?

  (2)题呢?

  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当按什么

  顺序进行计算?

  结论: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的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

  3、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2:(1)480-126×5÷21

  (2)136÷17+12×4

  问:第(1)题中含有哪些运算?第(2)题中含有哪些

  运算?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

  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

  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

  4、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6+24-31+19(3)260+125×8÷10

  (2)190÷5×10÷10(4)20xx÷25-20×4

  5、出示例3:(1)20xx÷(25-20)×4

  师: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2)3024÷[(23+19)×6]

  师:“[]”叫中括号。

  这道题有哪几种括号?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板书:3024÷[(23+19)×6]

  =3024÷[42×6]

  =3024÷252

  =12

  总结: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320÷[(200+120)÷32]

  (2)[45-(13-7)]×6

  三、巩固练习:

  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50-50+25-5150×50-25×5150÷50×25×5

  150÷50+25÷5150+50÷25+5150-50+25×5

  四、作业:p35-1、2、3

  五、板书设计:

运算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步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法启发:

  思考法 学法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教具:

  情境图 学具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学生1: 23=6(元)6+7=13(元)

  学生2: 23+7=13(元)

  教师:这2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二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 教师提出:我们应该怎样算?

  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综合算式53-24+38 1535

  =29+38 =55

  =67 =25

  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脱式计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

  例2 7+43

  =7+12

  =19

  观察这个算式,你发现什么?

  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53-24+38 1535 7+43

  =29+38 = 5 5 =7+12

  =67=25 =19

【运算的教案】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教案09-29

混合运算教案04-26

《不含括号的运算》教案08-29

小学数的运算教案11-04

分数混合运算的教案02-27

加法的简便运算教案02-25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03-03

加法运算律教案03-20

运算定律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