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运算教案

时间:2023-03-10 09:49:2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运算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运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运算教案

四年级运算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2398-188090555

  42062034641036+60

  1004214080-2830800

  (2)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163+2056042

  学生在作业纸上直接进行口算。

  集体核对。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随堂作业本上。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王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

  2、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3、问:你能帮王老师算一算:她一共要付多少钱吗?

  你会列分步算式计算吗?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5、提问:你能说出每步求出的是什么吗?

  6、谈话: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教师板书:

  123+154154+123

  比较:和复习(2)有什么不同?

  7、小结:像这样含有三步运算的综合运算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学生看图说一说:

  (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

  (2)王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

  指名说算式。

  学生回答,明确数量关系、运算顺序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指名板演算式。

  学生回答:复习(2)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现在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出示:

  123+154154+123

  (1)思考讨论:先算什么?为什么?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吗?

  (2)小结:有加法和乘法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这样的两次乘法还可以同时计算。

  2、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1)思考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校对答案。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1)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

  (3)独立计算。

  独立思考并交流。

  独立计算。

  学生归纳并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应用

  1、说一说、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集体订正。

  2、啄木鸟诊所。(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说一说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3、比一比、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比较每组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4、对比练习(做想想做做第6题)

  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桌互说。

  独立做题。

  (1)独立观察、判断、改正。

  (2)汇报、交流

  (1)独立计算

  (2)比较,交流。

  (1)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2)比较条件、问题和计算方法。

  五、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六、作业设计。

  1、用递等式计算。

  28070+15818+9425

  461283-73453-254

  2、一枝钢笔28元,一本练习本2元,小华带了100元,打算买2枝钢笔和9本练习本,钱够吗?

  3、一辆快客3小时行驶了315千米,一辆普通客车4小时行驶了320千米,快客每小时比普通客车多行驶了多少千米?

  教后反思:

四年级运算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 练习本

  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 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 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 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 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 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 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 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5、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较典型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级运算由高到低。

  2、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教具准备: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媒体演示复习题

  15×8÷6 29+34-21 72÷8×6 64-56+58

  请四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二、教学实施

  1、学习例3

  (1)多媒体出示例3的挂图

  (2)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3)师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购买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4)这道题应怎么列式解答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5)放开让学生独立解答。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较这个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三、达标测评:

  1、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5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一第6、7题。

  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算法一:24+24+24÷2 算法二:24×2+24÷2

  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混合运算P10-12例4、例5。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难 重 点:四则运算顺序

  教 具:挂图

  教学教程:

  一、 复习24点游戏,引入新课。

  1、师准备扑克牌,带领学生玩“算24点”游戏,分组竞

  教师抽出四张牌,根据扑克牌上四个数用加减乘除把它列为得数为24为胜。

  2、有24个苹果,每6个苹果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二、 学习新课

  1. 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 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 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 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练习P11做一做。

  3. 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 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 书

  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270÷30=9(名)180÷30=6(名)9 — 6=3(名)270÷30—180÷30= 9 – 6=3(名)270 – 180=90(位)90÷30 =3(名)(270 – 180)÷30=90÷30=3(名)答:下午要比上午多派3名保洁员。 例5、先说出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

  1. 42+6×(12 – 4)=

  2. 42+6×12 – 4=

  总结四则运算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

  2、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面八方则运算中的特性。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一步对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2、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4、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5、教学过程

  i. 导入

  1、 出示口算卡片

  150+90= 43-0= 52-25=

  0 +50 = 0×135= 0÷12=

  学生口算后两题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前两道已学过的'含有0的加减法算式来对乘除法算式中含有的0的算法进行归纳。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任何一个数加0或0加任何一个数和0减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它们所得的结果都是原来的那个数而不是0,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如果要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我们以前学习的含有0的减法只说了任何数减0得任何数,但如果是0减任何数还得任何数吗?

  教师:“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行探讨。”同时并夸讲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好。

  2、 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28+570÷3×2 112-47×2

  ii. 教学实施

  1、 回忆

  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 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 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2、 质疑

  (1) 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

  (2) 引发思考

  (3) 小组交流

  (4) 举例说明观点

  观点1:如果被除数不等于0,如5÷0,它的高商不论等于几,与除数0相乘后的结果都不等于5。

  观点2:我们来讨论“0÷0”,它结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学认为“0÷0=0”。也有的同学认为“0÷0=1”(相同数相除,商是1)。实际上“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的积都来等于0,也就是说“0÷0”的结果有无数个。

  观点3:根据上面同学的分析,我认为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确定的结果,要么有无数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3、 拓展练习

  (1) 教师让学生先明确题意。

  (2) 分组探究

  (3) 交流反馈

  iii 课堂作业设计

  计算

  0+8= 22+17×0= 0+7+7=

  0×8= 56×27×0= 74-74+19=

  iv. 思维训练

  巧算

  3300÷25= 1320×500÷250

  v.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年级运算教案3

  教学目标

  1. 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 引导观察。

  谈话:下面是某新华书店销售的三种图书的价格。

  出示:

  书 名

  每本书的价钱(元)

  《数学故事》

  12

  《成语故事》

  15

  《科幻故事》

  18

  提问:观察表格,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买一本《数学故事》和一本《成语故事》要用多少元?买三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买3本《数学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2. 解决问题。

  提问: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你想解答哪些问题?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想一想才能怎样比较快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解决自己所选择的问题,教师巡视。

  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计算的?(着重交流是怎样运用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

  板书:12 + 15 + 18 12 3 5

  12 + 18 + 15 12 5 3

  比较:观察上面的两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3. 揭示课题。

  谈话: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你想怎样复习?通过复习达到什么要求?

  [说明:从现实情境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注意对复习方法进行指导,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 合作交流,知识梳理

  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过的运算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你整理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整理方法有:举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组活动: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请把你整理的结果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分享,并讨论一下,能把你们小组同学的各种方法整理在一张表格里吗?试一试。

  组织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整理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举 例

  文字描 述

  字母表示

  加

  法

  交换律

  结合律

  乘

  法

  交换律

  结合律

  [说明:让学生自己整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便于学生加深对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同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 填一填。

  出示题目:

  下面的计算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在括号里填一填。

  86 + 35 = 35 + 86( )

  72 + 57 + 43 = 72 + (57 + 43)( )

  76 40 25 = 76 (40 25)( )

  125 67 8 = 125 8 67( )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 辨一辨。

  出示题目:

  先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再连一连。

  81 + ( ) = 0 + 81 乘法交换律

  16 4 25 = 16 ( )加法交换律

  184 + 168 + 32 = 184 + ( )乘法结合律

  a 56 b = ( ) 56 加法结合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 比一比。

  下面每组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1) 88 + (24 + 12) (2) 28 15

  (88 + 12) + 24 7 (4 15)

  (3) 856 - (656 + 120) (4) 540 45

  856 - 656 - 120 540 9 5

  要求: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 算一算。

  出示题目:

  你能分别算出三角形、正方形中几个数的和,圆中几个数的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算法,并说一说怎样算比较快。

  [说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填一填、辨一辨、比一比、算一算等数学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地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为灵活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四、 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 下面是某校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根据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求出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分组汇报怎样算比较快。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2. 下面是四(2)班马小平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问:怎样分别求出每本课外书一共有多少页呢?怎样算比较快?自己先想一想,再独立解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

  师生共同评价各种算法,并总结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方法。

  [说明:本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问题中没有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学生通过分析题中的数据,会发现这些题具备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特征,通过计算、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运算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五、 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学生交流,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表现。

  [说明:让学生适时反思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所得,及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学习行为、态度,大胆地说出遇到的困惑或困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六、 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95 + 996 + 997 + 998 + 999 125 (17 8) 4

  1 + 2 + 3 + 4 + 5 + 95 + 96 + 97 + 98 + 99

  25 32 125

  [说明:课后安排富有挑战性的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本课学习内容,更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

四年级运算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资源:

  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说在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怎样算吗?(生答)那么,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个问题。

  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计算300-(120+25×4),说说:这道题有什么样的特征?

  2、先独立计算,并指名一人板演;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4、在班内汇报交流算法;

  5、小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2人板演;

  (2)指名板演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任选其中一组独立进行计算,想想:这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同时指名2人板演。

  (2)集体订正;

  (3)分别比较这两组题,说一说:各组中的3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指出: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与三步混合运算中,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1)分别先了解清楚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3)汇报交流解题的思路;

  (4)学生口答列式。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和第5题。

  板书设计: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00 -( 120 + 25×4)

  =300 -(120 + 100)

  =300 - 220

  =80

  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四年级运算教案5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四年级运算教案6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情境,呈现知识起点

  师:你们喜欢购物吗?这是小军在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出示购物

  情境图,先呈现小军来购物的情境,改动教材小军和小晴同时呈现的购物情境)。

  师: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呈现三种学习用品的标价)

  生:一本笔记本5元,一个书包20元,一盒水彩笔18元。

  师:小军想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请你替小军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

  生:53=15元,15+20=35(元)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有没有列不同算式的?

  有个别同学列成如下算式,并进行了计算。

  ①53+20=15+20=35

  ②53+20=15+20=35

  师:板书学生的算式作为后面交流的素材。

  师:黑板上这两个同学列的是一个算式,你同意他们这样的写法吗?你们也试着写一写(有了分步列式的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列出53+20的算式)。

  师:这一道算式能包含上面的两个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能,算式53+20中,第一步计算53的积是15,第二步计算15+20的和是35。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出第一步、第二步,也就是说53+20这个算式要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哪两步?

  生:第一步是算乘,第二步是算加。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结合情境图谁能说一说53+20,第一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再算什么?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一步先算53,表示买3本笔记本用的钱。第二步再加上买书包的20元,表示一共用去多少钱。

  师:结合情境图说一说53+20,能先算3+20吗?(学生基本上能结合实际情境说出不能先算3+20的道理)

  师:对比分步与综合算式,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生:分步算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算式的后面,而综合算式要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写在算式的下面。教师配合学生的发言在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算法中相机用红笔标出。

  【设计意图】:新教材融计算于解决问题之中,这是源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需要计算。因此,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也应是这样的。整改情境图分层出示数学问题,既便于突出学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又便于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联系,实现为了解决问题用综合算式需要运算顺序需要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运算顺序的建构过程,实现计算与应用交融的目的。

  二、丰富算、用材料,再次感悟运算顺序

  师:投影增添小晴来购物的动画情景。

  师:小晴付50元钱买2盒水彩笔,请你帮小晴算一算她带的钱够不够?(生马上回答:够了)

  师:为什么?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基本上能分步口算得出结果)

  师: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并尝试解答。

  生:50-182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又表示什么?

  生:第一步先算182,表示买2盒水彩笔的钱。第二步再用50去减182的积,表示应找回的钱。

  师:现在老师写两个算式,你能结合情境图说说分别在解决什么问题吗?

  师:18+53;182-20

  (由于情境图信息比较简单,学生都能结合情境图说出每道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师:请同学板书上面三道算式。

  师:比较53+20和18+53;182-20和50-182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体验不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道理。

  【设计意图】创设丰富的算、用材料,让学生通过情境提炼数学问题,;根据算式寻找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以用引算,以算激用的过程。尤其是两组算式的对比,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实质,拓展了运算顺序的认知。

  三、抽象概括运算顺序

  师:黑板上有几道两部计算的综合算式,观察它们的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乘加(减)

  师:谁能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

  四、拓展延伸

  师:继续增添情境图信息:一套3本《格林童话》共36元。①小明买4本。②小红买2套。

  师:谁能结合情境图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分别是解决什么问题?该怎样去计算呢?

  3634 3626

  生:3634是小明买4本《格林童话》要多少元?算式3626表示小红买一本《格林童话》要多少元?

  师:结合情境图说一说,算式3634要先算什么?能先算什么?

  师:算式3626呢?

  师:你觉得乘除在一起运算,他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结合情境图中的解决问题,大部分都能说出运算顺序)

  师:算式3634与算式3626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乘除运算。

  师:对比黑板上的几道只有乘加(减)和上面两道乘除算式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乘加(减)两部计算的,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或减;乘除两部计算顺序,要按照顺序(从左到右)计算。

  生:暂时不计算的数要把它移下来。

  生:等于号要在算式的下面写,两个等于号要对齐。

  师:配合学生的叙述,在算式的相应位置相机标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再次通过增添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再次以用引算、以算激用,为进一步拓展岸生对两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认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沟通了练习题中的题组对比题之间的联系。

  五、突出重点训练

  第层次:质疑运算顺序,下面各组算式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1.15+32 2.100-253

  23+15 255-100

  3.6484

  6442

  第二层次: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233+50 166-9

  38+415

  第三层次:下面计算对吗?不对的请改正。

  50+507 44-74

  =l007 =28-40

  =700 =8

  153-25 3682

  =45-25 =364

  =20 =144

  六、全课总结

  1.有什么收获?

  2.有什么问题?在计算混合运算时,你想给同学哪些友情提示?

  3.你认为两步混合运算还会出现哪些情况?课后你能应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尝试解决吗?

四年级运算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56-57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习知识与能力

  1、能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探究学习 自主观察,发现问题。

  1)、3×10+5×10=(3+5)×10=

  2)、4×8+6×8=(4+6)×8=

  我发现:

  2、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3、用简便方法计算。

  (60+25)×4 78×69+22×69 28×99+28 69×102 85×98

  【导学解惑】:

  1、请提出你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答。

  2、请记录下你认为特别有意义的题。

  【当堂检测】:

  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34 = 34×25 ( )

  7×2×5 = 7×(2×5)( )

  2×4+2×6=2×(4+6)()

  用简便方法计算。

  76×62+24×62 156×99+156 127×101

  【课后反思】:

  1.想一想,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2.问一问自己:“今天,我主动学了吗?”

  板书设计

  根据老师讲课适当板书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题。第四单元运算律

  课题

四年级运算教案8

  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 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 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 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

  143-45-57 24×5÷30 434÷7×8 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 345-164+36

  =950÷50 =345-200

  =19 =145

  1、 课本P 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

  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 236+70= 237+263=

  125×14= 1750÷25= 25×36=

  20+1750= 943-306= 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 练习一 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

  【拓展练习】

  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 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2)

  2、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39+46-18= 49÷7×4= 73-45+27= 18×4÷9=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四年级运算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四年级运算教案10

  内容分析

  课本54-55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题。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初步理解乘法结合律。

  2、初步感知应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解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迅速口算下面的算式。

  23×3= 70×5= 13×100= 25×4= 125×8=

  师:有谁愿意试一试,直接告诉我答案

  生1:69;350;1300;100;1000。

  师:好!请坐,太棒了!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说:含有相同的乘数,积相等;都用乘法计算,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任意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都不会变吗我们来找出三个数,算算看。

  先独立举例子,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想法。为了节省时间,遇到较大的数可以借用计算器。

  生汇报列举的'等式。先展示,再板书。

  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的算式,三个数相乘,虽然运算顺序变了,但结果怎样(不变)

  师:同学们来观察这些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算式的意义吗

  学生尝试回答。

  师:其实把大家刚才说的共同点总结起来,就是数学中的乘法结合律。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

  学生口头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

  (a×b)×c=a×(b×c)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过程用语言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板书设计

  根据老师讲课适当板书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题。第四单元运算律

  课题

四年级运算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2~103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师:在正式进入课堂前,我们先来做几道口答题热热身,好让我们的脑筋灵活起来。请抢答。

  1、口算下列各题。

  2、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改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度,通过分数改写小数练习,为下面小数的混合运算埋下伏笔。]

  一、导入

  同学们,在智慧国里有一颗智慧树,这是它的树桩。今天就让我们用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帮它吸收能量,从而长出叶子、结出果实,你们有信心吗?(板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巩固练习

  师:树桩上的每根树枝,都含有一个问题,同学们只有解决了每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能量,长出叶子和果实。

  1、锦囊袋一: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教材P103第9题)

  问:你能把每道算式里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吗?(学生口答)

  问:你能口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吗?(学生汇报)

  过度:通过这个练习,我们知道,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

  简便。第一枝丫的叶子获得能量长出来了。还有其它的枝丫等着我们的帮助呢,我们要赶快去看长二个锦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意识到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简便。从而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2、锦囊袋二:我会算

  ①6.07+0.4-0.08②4.013.5+0.31

  ③40(2.75+0.86)④85.7(15.34.8)

  师:课前让同学们回去做了预习,谁来说说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完成这些题。

  过渡: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算;有括

  号的先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它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你们的努力下,这枝丫也长出叶子来了。我们要加油,看最后一个锦囊。

  [设计意图: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教学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通过本题练习,使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3、锦囊袋三:我能解(书本P102第8题)

  问:从图里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怎样计算现在储蓄罐里有多少钱?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过渡:同学们,当我们熟练的掌握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大家请看,最后一根枝丫的叶子也长出来啦,现在智慧树充满着朝气。那我们再一起帮它结出果实,好不好?

  [设计意图: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学生也有与价钱打交道的经验。通过这道题设计,让学生回忆并体验到小数加减法实用性。]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书本P102第7题)

  师:从图里,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同学们提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不错。老师也提了些问题,你们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果实能量,有信心吗?

  问题一:买一副乒乓球拍用去35.50元,买2个乒乓球用去1.60元。应找回多少元?

  问题二:怎样买最便宜?应找回多少元?

  过度: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帮助智慧树获得了果实能量。接下来是一道富含大能量题目,同学们可要努力啦。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通过本题,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

  2、思考题

  一个物体从高空下落,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4.9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

  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介绍相关知识)

  师:要求物体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我们可以先列表整理一下数据。(师生共同列表整理)

  师:通过列表整理,我们可以知道第一秒下落多少米?第二、三、四秒呢?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该怎么列式计算?(4.9.7.5.3总78.4)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过渡:一个物体从78.4米高的地方下落只要4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人是很难作出及时反应的,为人为己,我们要极力杜绝高空砸物行为。

  [设计意思:科学是神秘,是学生极为好奇而又极为迷惑的领域。这一道题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方面是为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增长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要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策略,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满树的智慧果吗?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智慧树长出了叶子,结出了果实,你们真棒。也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看着这棵满是果实的智慧树,你能根据刚才由树桩,到长出叶子,再到结出果实的整个过程,结合自身来说说你的想法吗?

四年级运算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30-60 8×5×10

  20+30÷3 120÷3×5

  12×5-40÷2 150-100÷5×4

  100×(38-31)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年级运算教案13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6、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172-328= ○( ○ )

  a-b-c=a○( ○ )

  213-○-○= ○(68○32)

  2、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运算教案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学习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1×25×4 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

  ①61×25×4

  ②61×25×4

  ③…… =61×100 =1525×4 =6100 =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③…… =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

  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全班反馈。

  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3.练习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4.练习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习四第8题。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习

  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2。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6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年级运算教案15

  一、万以上数的认识

  第1课时万以上数的读法(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1,第5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经历用万以内数的读法迁移至万以上数的读法过程,会正确读出万级以上的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读数中的相关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多位数

  【教学过程】

  _、复习引入

  1.复习。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排列的?

  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教师可以抽学生回答,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再适当板书数位顺序表。

  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千百十(一)个

  2.激发认知需求。

  投影仪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这里是两名同学在网上查阅到我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些资料,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完图后,教师抽学生回答。

  如果学生不会读出资料中的大数,教师可以顺势引出并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如果学生会准确读出资料中的大数,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这样读的理由是什么?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学习验证一下。”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识

  (一)认识数位顺序表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引导学生用数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借助黑板上的数位顺序表,让全体学生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九万后是十万,如何在数位顺序表上表示出来?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并认识: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万、千万、亿的认识。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引导: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

  是一百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

  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教师适时板书完善表格)

  数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计数单位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个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这里需特别强调“??”表示的具体意思。

  2.数位和数位顺序表的认识。

  (1)认识数位。

  借助已经填好的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介绍什么是数位。

  完善数位顺序表:

  数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计数单位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个

  明确这里的“??”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观察并熟记。

  从右起第五位是什么位?第十位是什么位?

  ①认识数位分级。

  教师介绍: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数级亿级万级个级

  数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计数单位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个

  ②观察完整的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全班汇报,引导总结:

  个级、万级、亿级都有四个数位;每个数级从第二个数位起,都是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级多了个“亿”字。

  从右起,数位顺序表里的数位是按从低位到高位的顺序排列的。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二)学习万级数的读法

  教师:刚才通过对数位顺序表的学习,让我们了解这么多新知识,现在我们能否运用这些知识以及原来的读数知识来正确读出下面资料上的大数呢?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学生尝试读数。

  自己独立试读或同桌交流。

  全班汇报,抽学生独立回答,其余学生可质疑并完善答案。

  尝试方法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从高位读起,万级上的数要按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读完加“万”字;个级上全是0都不读。

  抽学生读出教科书例1中的大数。

  学生再次正确读出例1中3个大数,并把正确的读法写在书上。

  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尝试,抽学生回答,全班总结。

  62和620000读作:六十二和六十二万。这两个“62”所在数级不同,所以读法就不同。309和3090000读作:三百零九和三百零九万。虽然都有“309”,但后一个“309”是万级的数,所以读完后要加“万”字。

  580和5800000读作:五百八十和五百八十万。

  全班总结方法。

  抽学生归纳,全班小结方法。

  引导学生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要正确读数,一定要掌握数位顺序和数级。

  先把大数分级,从高位读起;万级上的数要按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读完加“万”字;个级上全是0都不读。

  三、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一第1题的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汇报,学生自我纠错。(对错题说明错因。)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2,题(做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全班汇报。

  学生自我纠错。

  五、反思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独立回答,其余学生补充完善。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

  第2课时万以上数的读法(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2,第5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一第4题。

  【教学目标】

  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万以上数的读法,能够根据数级正确读出万以上的数。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能力。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万级以上数的读法。

  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准备2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_、复习引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上数的读法,下面

  我们来检验一下同学们是否忘记了。

  课件出示:781252457866017560000

  抽学生独立回答,其余学生评价质疑,完善答案。

  你们的读数方法是什么?

  学生独立回答。

  教师引导小结:先分级,从高位读起;万级上的`数要按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读完加“万”字;个级上全是“0”都不读。

  复习数位顺序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数位顺序表。

  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二、自主探索新知识

  看来同学们对这些多位数都能准确读出来,下面再看这几个数,它和上面的数又有什么不一样?它的正确读法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例2:(教师在数位顺序表下快速写出例2中的3个大数)

  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2050006读作:

  307000490读作:

  1800020000读作:

  学生尝试读。

  学生看黑板上的数据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读,教师巡视。

  学生看书上提示,修正自己的答案,把例2补充完整。

  小组交流。

  组长关注组员的答案,组内修正答案,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请小组汇报组内统一的答案,关注这样读的理由。再请其他小组完善补充。

  小结读法。

  从高位读起;乙级读完加“亿”字,“万”级读完加“万”字;乙级和万级上的数要按个级

  上的数的读法来读。

  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不读?学生尝试归纳。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1个零。

  教师适当板书。

  及时练习。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页例2的“读一读”,学生独立完成。

  亿位万位个位

  1374689读作:

  120900085读作: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评,小组交流,修正组内答案。

  错题汇报,关注学生错因分析。

  7回头总结,引出并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二、巩固运用

  1.教科书第5页“课堂活动”第2题。

  (1)请8位同学各自拿着课前准备的其中一张数字卡片上黑板前排成一排,抽下面同学读出这个大数。

  再让9个同学各自拿着一张数字卡片排成一排,抽学生读。

  小组游戏,抽出数字卡片读数。

  课件出示练习题单。

  ()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一个()位数,它的

  最高位是百万位。

  70385600的最高位是()位,这个数中3表示3个(

  )。

  选择。

  320600000读作()。

  A.三亿二千零六十万B.三亿二千六十万

  C.三亿二千零六十万零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是()。

  A.计数单位B.数位C.七位数

  用数字3个0和4,5,7,按下面要求写出七位数。

  一个零都不读。()

  只读一个零。()

  要读三个零。()

  学生独立完成题单,教师巡视。

  小组交流形成组内意见。

  全班交流。

  学生纠错,交流错因。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修正答案;小组内修正答案;各小组错题汇报,关注错因分析。

  四、反思总结

【四年级运算教案】相关文章:

运算的教案03-06

《混合运算》教案09-29

混合运算教案04-26

《不含括号的运算》教案08-29

小学数的运算教案11-04

分数混合运算的教案02-27

加法的简便运算教案02-25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03-03

加法运算律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