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4、 初步了解航天飞船的有关知识及人类登月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
(2)昂首挺立:
(3)遥遥在望:
(4)可望而不可即:
(5)里程碑:
2.上网查登月的有关资料,了解登月的有关知识
3.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检查预习(显示幻灯片)
1词语解释
(1)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5)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2、字词读音
椭圆( tuǒ ) 铁锹 ( qiāo ) 着陆 (zhuó ) 飞跃( yuè)
海域 ( yǜ) 狭窄 (zhǎi ) 畅谈 (chàng ) 供给 (gōng jǐ )
3、交流资料,回答
(1)地球到月球有多远?38万公里
(2)航天飞船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轨道上运行,且可以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它由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共两枚,发射时它们与轨道器的`三台主发动机同时点火,当航天飞机上升到50千米高空时,两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并与轨道器分离,回收后经过修理可重复使用20次。外储箱是个巨大壳体、内装供轨道器主发动机用的推进剂,在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之前主发动机熄火,外储箱与轨道器分离,进入大气层烧毁,外储箱是航天飞机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航天飞机的轨道器是载人的部分,有宽大的机舱,并根据航天任务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房间”。有一个大的货舱,可容纳大型设备。轨道器中可乘载3名职业航天员(如指令长或机长、驾驶员、任务专家等)和4名其他乘员(非职业航天员)。其舱内大气为氮氧混合气体。航天飞机在太空轨道完成飞行任务后,轨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机那样在预定跑道上水平着陆。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3)从地球到月球的飞行轨道是怎样的?
三、导入
小时候,你们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嫦娥挥动长袖轻飞入月的潇洒曾让我们以为登月只要一颗仙药就可以达成,但是你知道人类真的踏上月球是什么时间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月球时的情景,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四、快速默读课文,并回答: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
1)升空前的准备
2)飞向月球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3)登月成功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4)返回地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时间)
4、作者为什么将时间精确到了秒? 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6、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 )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与尼克松总统通话
7、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喜悦、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8、这是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留在月球上的脚印,他为什么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因为这一步标志着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宇宙空间。当人类活动领域扩大到宇宙空间后,人类将开始利用和开发空间蕴藏的极其丰富的资源,并使人类能利用整个宇宙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这势必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势必会促进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长足进步,势必会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3、感受人类勇敢的探险精神,培养科学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2、难点: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准备工作】
1、上网查阅与月球,尤其登月有关的科学文字,图片。
2、学生准备登月示意图并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3、学生画一幅画,题为《未来的月球》。
4、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活动:陈秀媚同学背诵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导入:(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请大家看到我们荧幕上面的图片,看到了什么?(学生答:脚印)。可以告诉大家这个脚印不是普通的脚印,它所踩着的这块土地也不是普通的土地,想知道是哪里吗?(学生答:月球)真聪明!有人已经登上过月球了,大家想不想上啊?(学生答:想)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踏着《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到月亮上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93页。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文章这么长,我们怎样才能把文章读短?这时候大家就要学会找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了。(一段时间后)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
生:时间。
师:对,时间在文章里就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把握住了时间线索,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内容。那么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什么主要人物?这件事又是怎么发展的?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小组交流意见,看能否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学习小组交流意见,老师巡视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答疑。部分学生回答,教师做适当点评)。
师:经过大家的合作,我们了解了登月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简单概括出来。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接着教师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
1、飞船升空前准备
2、飞船飞向月球
3、登月舱登月成功
4、飞船返回月球队
师:登月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做了这个预习工作,请大家把示意图拿出来,很多同学画得都不错,哪位同学大胆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且给大家解说一下你的示意图。
(两位学生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附录一》教师作适当点评)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示意图,基本上把登月全过程复述下来了,做得非常好。接下来老师也把收集到的图片跟大家一起分享,大家看看能否在里面找到与我们课文相照应的内容,有的话请大声告诉老师。
展示图片并解说:第一张大家看到的是广袤无垠的宇宙,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所以它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站。可是登上月球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容易,它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人的生命,在一次试验中,由于发射台着火《第二张》,图片上这三位宇航员不幸牺牲了《第三张》,从阿波罗1号到11号,中间有多少的泪水和汗水啊!(老师用深沉的语词讲述)接着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师: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习小组交流意见。(学习小组交流意见后,部分学生谈感想)
师:的`确,阿波罗11号的成功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个意义大家能否在课文找出来?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师:非常好,现在大家集体把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对于登月的意义,如果大家觉得书上写得不够全面或者你有自己的理解的还可以讲一讲。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并补充—登月的成功使人们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发达的科学技术使人类活动的空间不只局限在地球,可以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以后我们还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居住,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师:由此可见,这一步的意义非常重大,可是这第一步是美国人走的。一直以来,美国在航天领域上就一直遥遥,这是美国人的骄傲。那么,在航天领域上我们国家有没有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呢?
生:有,航天英雄杨利伟20xx年10月15日驾驶着航天飞船环绕地球飞行。
师:在此之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这种技术,现在我们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全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可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还没有登上过月球,大家是不是都很想上去啊?
生:是(大声回答)
师: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但我们可以想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将来我们登上月球了,月球上会是怎样一翻景象呢?老师让大家把想到的东西画成一幅画,请拿出来。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出来,并讲讲自己的构思。
(五位学生展示作品〈附录二〉,教师随机点评)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下面老师也把别人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屏幕上投影五幅图片)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登月的过程,明确了登月的意义。还有几位同学通过示意图,为我们复述了文章内容,做得很好。刚才大家也通过想象把未来的月球画了出来,大家希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变为现实啊?(学生答:希望)老师认为,我们初一(1)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一粒伟大的种子,只要能在知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扎下深根,这一定会茁壮成长,实现你们这些伟大的梦想。
作业:上课前陈秀媚同学背诵的诗歌中,有一句与月亮有关,(“我寄愁心与明月”)课后,大家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月亮的诗词。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啊,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时我说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师:对!是月亮!平时我们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啊?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我们古代,人们对于月亮有着不尽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传说故事。大家知道流传最广的是故事是什么故事吗?
生:“嫦娥奔月!”
师: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产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在探索着这个问题,渴望揭开月球的秘密。20xx年10月24日18点1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迈开我国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对于人类对于月球的真正探索我们整整迟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类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类庆贺的时刻!虽说时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悦,至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的到。下面说让我们共同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那种悲震憾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示意图如下。
时间
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语言方面
①恰当的描述:
例如: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争光,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这样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②用数字说明;
例如:写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别用6.8、7.67、10.5等数字,令我们遐想不已。
还有写火箭升空后的时间词,也同样让我们遐想万千。
③叙述中有议论。
如第4段中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这足以说明这次登月之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
还有第11段中在两名宇航员登月之后,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里再次强调了此次登月的意义。
总之,这些议论性文字深化了我们对叙述的问题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国航天技术也已达到空前的进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月球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对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还得靠不断成长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中获取文中的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还要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的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明月,总会产生无尽的情思与遐想。古诗词中,就有许多歌咏月亮的诗句,你能说出一两句吗?(学生回答)还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以及“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月亮的神往,人们幻想有一天能够登上月亮。1969年7月21日人类实现了这一梦想,首次登上了月球。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那令人难忘的、惊心动魄的一刻。本节课我们学习一篇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学生自学字词。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大屏幕显示。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⑴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⑵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⑶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⑷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⑴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⑵采集月壤和月岩。
⑶树立登月纪念碑。
⑷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⑸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⑹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展示图片)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4、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
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联系“神六”来谈。
五、想象力训练
1、假设你成为中国第十代宇航员,经过漫长的宇宙飞行,看到了一颗陌生而美丽的星球……展开想象,描述这一情景。
2、展开想象,设计一个更新的登月计划。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
六、课堂总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今天上午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始在准备时,我本不是采用今天的'教学方法的。当我拿到这篇课文,一看课文是一篇通讯报道式的说明文时,我脑海里就想起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我想要是用央视连线前方记者的形式来讲述登月的四个过程,效果肯定很好的,但是我一想,我们农村初中学生这方面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而一时要达到这个要求有点困难,这启发在经后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和概括信息能力训练。于是,今天我采用学生自主阅读,主要训练学生概括信息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思考习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非常的好。同学原来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课文中问题。当然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很重要的。这节课给我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作好安排,怎样导入,怎样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时间安排好。如果把上课比作打仗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仗。战前要根据敌我双方情况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安排各部分兵力,才能取得胜利。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不主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作用是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题材新颖,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点来进行启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储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揭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段:从“这一年的7月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提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开始作业,3个小时后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人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丢弃登月能,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
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
11号”飞船溅浇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4.提问: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③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③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③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③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5.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6.提问: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小结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这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精确地运
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个词语表达。
1.仰着头直立着。()
2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3.距离远但可以望见。()
4.不停地运动行进。()
(二)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7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快速阅读课文,较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依据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和按时间发展的阶段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3.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4.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5.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程序顺序(依托时间发展)--登月全过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
学习侧重点
1.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2.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和当今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
3.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自读程序】
1.梳通了解
①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平实的语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点"。
②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计时。
③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所列的),查阅字典,弄清它的读音和意义,并读熟写熟记牢。
2.理解分析
①结构分析
A.默读课文,按概说--评说的格局,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B.默读第二部分"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把该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②精读第一部分(1、2自然段)
A.把课文朗读两遍。
B.分析第1、2自然段之间的.关系,何为主,何为次。
C.归纳该部分大意。
③精读第二部分(3~18自然段)
A.第一阶段(3~5自然段)
a.先归纳各自然段大意,再概括此阶段的大意。
b.画出第4自然段中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c.画出第5自然段中含有数字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B.第二阶段(6~9自然段)
a.朗读课文一遍,概括大意。
b.根据此阶段和上阶段的内容,画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航行路线,并标出时间、距离、速度等。(见后面练习六)
c.画出此阶段宇航员的行为,体会他们的心情。
d.赏析第8自然段,想像此时的空间美景。
C.第三阶段(10~15自然段)
a.朗读课文一遍,再默读一遍,概括大意。
b.宇船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请在书上画出。
c.体会第11自然段时间数字的作用。
d.背诵第13自然段的碑文,体会其中的豪迈、胜利之情。
D.第四阶段(16~18自然段)
《月亮上的足迹》自读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a.朗读一遍,概括大意。
b.体会第18自然段结语的作用。
④精读第三部分(20、21自然段)
A.反复朗读阿姆斯特朗的话,能背诵。
B.概括此部分大意。
3.小结迁移
①把对各部分和第二部分各阶段的内容概括写在笔记本上。
②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③课本作业第三题。
(解说:上述自读过程重在对登月过程及其意义的理解和体会,学习它的基本写法,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科学精神。)
【自读点拨】
1.总体把握
①在思想上要感到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影响,从而受到鼓舞,努力学习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为科教兴国和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②各部分及第二部分各阶段的大意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
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
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2.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课文的结构方式;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②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3.表现手法解说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要点点拨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解释词语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小心翼翼:
二、整体感知
2、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三、理解探究
6、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7、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8、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9、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大量的数字,时间精确到分秒,在文中画出来,说说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10、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
1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五、学习小结
1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áng()首挺立(2)轨道()(3)椭圆形()
(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课内阅读
①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②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在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距离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③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④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⑤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几个语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2、“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是;“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吗?为什么把它叫做“引力的静止点”?
4、第①③④自然段中加点的“他们”所指代的内容是一样的吗?请具体说明。
5、第⑤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是四个短句,很有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请你换一种方式,以便更能突出作者这种心情,应该怎么说?
6、你知道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是在什么时候吗?对我国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活动你有什么看法?
(三)拓展阅读
人类为何对月球情有独钟
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每当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把酒赏月,其乐融融之时,苏东坡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们对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愿。
②人们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丽动人的月光,但可能并不知道,月亮原来与人类的生命还息息相关呢。美国谢鲁皮尔逊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阳系最初形成时,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牵引,成为它的卫星。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正是这一“超巨”磁场,对地球形成了一个“保护盾”,减少了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因而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如果没有这个“保护盾”,外来的射线会将最初出现在地球上生命幼体全部杀死,使生物根本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长、繁殖。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成了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
③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心理变化也和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这是因为人体约有80﹪的液体,月亮引力也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从而造成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一般在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因此最易出事。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发作。人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连人类的谋杀、毒害、抑郁和心脏病的发作也都与月亮的盈亏有关,并认为月亮产生的阳离子能诱发人的反常行为。人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必将更多地揭示出人类与月亮的深层次的奥妙。
④月球也是解决日益困扰着人类的能源问题的理想基地。因月球表面近于真空状态,太阳辐射可以毫无阻挡地到达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并联式的太阳能发电厂,能长期获得稳定的电能。由于月球既无磁场,又无大气,太阳风离子可以毫无阻挡地抵达月球表面。加上小天体的撞击,致使月球表面覆盖的5—10米厚的月壤层都富含太阳风成分,如氢、氦、氖、氩、氮等,其中作为核电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蕴藏量极少,容易取用的估计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层5—10米的土壤内就含有氦-3总量达到100—500万吨,可成为人类万年以上长期使用的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1、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其乐融融
(2)息息相关
2、“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举出实际的例子吗?
3、根据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是怎样形成的?
4、月球对地球的“保护盾”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5、“精神不正常者”为什么多在月夜发作?
6、从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从哪两个方面为人类提供能源?
7、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谁。
如:从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答案19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过程
1、昂首挺立:仰着头挺着胸站立.
一叶孤舟:单独的一艘小船.
遥遥在望:在望:可看见。远远地可以看到。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2、略
3、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4、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5、略
6、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7、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8、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9、准确,科学,真实。这也是写实报道的特点。
10、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
11、略
12、略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1)昂(2)guǐ(3)tuǒ(4)翼翼(5)qiāo(6)窄
2、(1)只能老远的看到,却无法与之接触,形容月亮力地球很遥远,要登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很形象得说明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意义重大。(3)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表明人类对月球探索的想法由来已久。
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二)课内阅读
1、时间顺序;依据是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发射后13时30分;19日晚上8点33分;19日晚上9点32分;7月20日上午7点32分;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21日上午11点39分;11点51分等。
2、比喻;描写。
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因为月球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
4、不完全一样:第①③自然段都指的是“三名宇航员”;而第④自然段中的“他们”是指“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
5、可以把四个短句都单独各起一段,这样更有气势,更能表达作者那种无比激动、自豪之情。
6、20xx年杨利伟;开放性题,可以从增强国防、国力、世界和平利用太空等角度去说即可。
(三)拓展阅读。
1、(1)形容一家人在一起和睦欢乐的样子。(2)形象地说明了月亮同人类生命的关系非常地密切。
2、如:我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等。
3、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
4、减少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使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
5、因为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
6、(1)太阳辐射形成的太阳能;(2)核电燃料氦-3。
7、(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2)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3)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9
【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⑴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星空奇观
⑵月球之谜
⑶中国航天
⑷登月计划
⑸阿波罗之旅
⑹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设计(三)(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投影:
(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8.想像训练: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
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四、课堂小结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五、课堂练习
阅读文段,完成1~4题。
投影:
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竟全功。“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叙述,是为了说明什么?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第二自然段中的“习惯”具体是指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飞”的含义是什么?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1.说明“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2.具体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
3.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起始阶段。
4.克服不良习惯(摆脱习惯的引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1.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查阅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2.阅读文段,完成题目。(分发讲义资料)
7月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________(喊、救、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________(均速、减速、加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发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________(安稳、平稳、很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1)按照原文在短线上选词填空。
(2)解释加线的词语。
①凌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神往已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写了登月前夕哪几个工作程序?
(4)这段文字分别交待了三个关键数字,分别标识三个关键的工作程序,请把两者用连线标出。
7月19日晚9点32分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上
7月20日上午7点32分从飞船换乘登月舱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中心发来呼叫准备登月
(5)“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和“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是本文中两个精确到秒的时间数据,这是为什么?
(6)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请实话实说。
参考答案:
(1)呼减速平稳
(2)①天快亮的时候②内心向往已久
③时间地面指挥中心发出登月指令、两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执行登月计划、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登月成功。
(4)略
(5)因为这两个数字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6)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课题叫做“月亮上的足迹”,好不好,能不能想出更鲜亮的?
2.把课文的第三部分移前至第一部分后,好不好,为什么?
3.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
4.搜集、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一期介绍月球奥秘(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等)或月亮文化为题的手抄报。
选题中以及搜求材料、办报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统筹,给予指导,以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太空中的日常生活
失重是太空中最显著也是最奇妙的环境因素。它会使人产生某些不适反应,也会使简单的操作变得非常困难。不过它也会使航天员单调艰苦的生活充满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给航天员带来一种全新的、奇妙的感受和体验。
行走
人在地球上走,而航天员在太空里飘。人进入了太空,就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计),进入了一个无所谓上和下、几乎没有重力作用的世界。你可以轻松地飘来飘去,但你必须学会如何用手指的轻轻动作来控制好你的身体。比如只须用手指在舱壁上轻轻一点,你就能飘起来。如果有人用手指轻轻点你一下,你就会飞过整个机舱。你可以睡在天花板上。你必须习惯身体姿态的任何变化。你还必须对自己手、脚的位置特别小心,以免出现问题。
服装
航天器入轨后,航天员便脱掉航天服,换上工作服。他们不用穿鞋,只穿袜子。航天员的工作服一般根据飞行时间长短来准备,有专门定做的,也有在商店买来的。工作服没有固定的款式,但最常见的是连身工作服,颜色可由航天员自选。航天员的服装一般都是纯棉制品。除工作服外,还有长袖和短袖运动上衣、运动短裤、短袜和半长筒袜。
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般都是要进行长期飞行的,所以工作服的种类和数量就较多。有长袖连身工作服、无袖连身工作服、防寒连身工作服、马甲式连身工作服。航天飞机的航天员,在飞机入轨后一般会换上衬衫和短裤。在他们的裤褪上有带钩的尼龙条带,以便放置餐盘和活动手袋。
吃饭
飞行中,每天进餐的次数、间隔时间、每餐食品量等都要根据航天员的生活、工作和锻炼情况来合理安排。早期的航天食品均制成糊状装入软管内,吃时像挤牙膏一样。如今,在航天飞机上就餐,基本上与在地面上一样。每人一个托盘当作餐桌,把托盘放在腿上,用钩刺式胶带粘住,将食品盒嵌在托盘的凹槽里,即食食品则用托盘一角的钢夹夹住。托盘上有一块磁条,使餐具不致飞走。
吃饭程序和餐具与地面上的大致相同。航天员也用叉子或勺子吃饭。这有赖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喝水
在容积小的飞船乘员舱里,饮用水常采用增压式水箱贮存和供给。航天飞机的电力系统备有液氢和液氧供发电用,发电的副产品是水,供航天员饮用和备餐。在飞行中,航天员不能喝啤酒、葡萄酒或含酒精的果汁。
在太空中喝水,不能采用我们在地面上常用的方式,而必须用吸管吸。此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喝水方式。因为在失重环境下,所有液体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自由飘浮在舱内时都呈球状。因此,航天员拿起一听罐状饮料,可以将饮料往外挤,挤出的饮料迅速变成一个滚圆的小球,航天员可以飘迎过去,把它一口咽下。
睡觉
航天器里没有床,因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姿势睡觉,但要用特制的睡袋。睡袋每人一个,内衬可以更换。航天员将它固定在舱壁上或天花板上,然后钻进去,拉上拉链。这样既保暖又不会飘走。在太空中睡觉最有趣、最奇怪的一个现象是:人睡着了,两臂却会自己摆动。
生理变化
在飞行的头几天,航天员出现食欲减退,嗅觉和味觉敏感度降低,以及腹胀、排气和打嗝等胃肠道不适反应。因此,航天飞机上备有各种香辣刺激的调味品供航天员选用。当然,这些调味品都是液体状,装在像眼药水瓶一样可挤压的瓶子里。
除此以外,航天员的外观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因为在失重环境中,人的各个脊椎之间会变得比较松弛,因而身高会有所增加,所以飞行时航天员穿的航天服都比平常训练时穿的要长一些。只要你在失重环境里待上两小时,血液就会平均分布到身体各个部位。你会发现,腿变细了,上半身却膨胀了,每块肌肉都鼓鼓胀胀的,面部也肿胀了,长脸变成了圆脸,皱纹也不见了。
(选自“载人航天科普”丛书之一《超凡生活》,大象出版社出版,有改动)
月亮上的足迹
二、活动课成果展示
咏月诗话
天高气爽,月朗星稀,良辰美景,吟赏咏月的名诗,一定别有情趣,其乐融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全诗通俗流畅,琅琅上口。诗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下思乡图”。诗人以“静夜思”为题,但全诗不着一个“静”字,而是以白霜为喻,侧面写出清静幽寂的环境。“低头”两字,表现出诗人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
李白还写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通过描写、歌咏峨眉山月,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蜀地的依恋心情。山巅秋月高悬,江中月影沉沉。诗人一会儿仰望秋月,一会儿俯视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倾注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船进三峡,诗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诗人那种惆怅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是唐朝李商隐的《霜月》诗。此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巧。首句写雁来蝉无,点明时令属秋。第二句描绘了霜和月争辉的景色:凭栏远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辉给人一种“水接天”的感觉。三、四两句运用神话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们在“月中霜里”比喻各自的美姿。这种“诗意”给人带来美妙的遐思。
明朝的边贡写了首《嫦娥》诗:“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这首诗以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为题,描写清凉沉寂的月宫,实际上是秋夜望月的感兴之作。三、四两句,用语平易,但蕴藉深沉,是历来吟咏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是唐朝刘方平的《夜月》诗。首句是绝妙好句,写得宁静如画,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园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第二句写星斗,更增添一份静穆神秘的意蕴。但诗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写月,而是写生机勃勃的春意;三、四两句写诗人惊喜地感受到春天来临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声虫声破窗而入。以虫声的“闹”反衬月夜的“静”。后人称这首诗写得“春意盎然”,是十分中肯的。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近来数夜飞霜重,只喂婆娑树叶凋。”这是唐朝戎昱的《戏题秋月》诗。秋夜赏月,天高气爽,月色如水,一片寂寥。诗人喜爱“秋宵月色胜春宵”,但诗人更喜爱那婆娑的绿树,而秋夜的飞霜会使绿叶凋零。这是诗人心中的矛盾,诗虽四句,却写得有波澜,不平淡。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中秋之夜,天清气爽,圆月高悬,寒露凝珠。诗人触景生情,写出了这首望月怀人之作。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对朋友的怀念,而是写月下的景物:树、鸦、露、桂花,以及洒满院中的似水的月色。通过对一系列凄清肃穆的景物的描写,写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作结,含蓄地写出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这和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自《语文报》总第1325期,作者:宋子伟,有删节)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比较阅读法
阅读一篇文章时,与另一篇相关的文章相比较,从中发现问题,进行辨析,从而获得深入的理解,新鲜的体会。这是常用的一种精读方法。比较,从方向来说,有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从作用来说,有比较质疑和比较辨析;从内容来说,有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类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对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比较质疑是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较辨析是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单项比较是就某一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较大方面比较,也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乃至开头或结尾等具体方面比较。综合比较是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比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后就不同的方面,追问究竟,提出问题,进行辨析。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叙事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把握叙事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1、理解阿姆斯特朗关于“一小步”的评论。
【教学准备】
1、查找1969登月图片资料。
2、录制20xx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情境。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我国古代的飞天梦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2、播放20xx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情境。
3、展示登月图片。
老师讲述:飞天,这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在今天的课堂上,让我们再来感受那成功的喜悦。(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在文中标出来。
明确: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并在文中勾画出标志性的`词句。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作者所介绍的时间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明确:介绍的时间很精确。这说明科学探究的精度要求高,同时也说明了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真实性。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关于“一小步”的评论?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阅读本文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四、小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随着我国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我国的“嫦娥一号”正在向月球而去。(再次播放20xx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情境)让我们祝福她的成功吧。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三、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四、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
教师
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A、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B、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C、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D、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E、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8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A、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B、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C、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D、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E、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
(合作探究)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8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1)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4)你对月亮知多少。(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
(2)月球之谜
(3)中国航天
(4)登月计划
(5)阿波罗之旅
(6)登月图集
(5)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6)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速读课文,能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②提高理解、归纳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交流、探究
②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坚信有梦想去努力就一定能实现。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
2.激发学生探索月球乃至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相信只要有梦想最终就可以实现。
教学方法
1.师生间和同学间的讨论式多向交流
2.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3.(开放式)探究法
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
2.了解月球及宇宙知识;做好课件并搜集与太空相关的网站。
3.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并上网查询资料。
教学设想
本文为一篇科普小品文,教学中以正确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科学氛围。利用文本提高理解、筛选、归纳能力的同时,激发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引导学生创新,教师首先要创新,所以,我在处理这篇看似平淡无奇的文本时,脱出窠臼,挖掘出了一个不同于常规思维的主题──只要有梦想,(去努力)总会有成真的一天!并将其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合文本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营造出民主氛围。
教学过程
【导入】
(寻梦的)鸟儿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却在人类心中唤起亘古不变的梦想(课件: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先萌生飞天梦的民族,追寻着梦想,我们已经在奥妙无穷的太空中留下串串足迹(课件:“神六”升空──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神舟傲苍穹!神舟六号宇宙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环绕地球在太空中飞行77圈,胜利归来)。伴随着不懈的追求,凭着智慧和勇气,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这千古神话变为了现实!30几年前(1969年)三位人类的精英已经将足迹踏上了月亮,今天,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探寻──《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打开自读课文第19课)
【新课学习】
1.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本
(1)(阅读文章,要善于把握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归纳文本主题词:登月里程碑梦想成真
(课件)有梦想就一定能实现吗?(师生交流。我们正是多梦的年龄,我们却不知道自己的梦想到底能飞多高、多远)
同学们,请快速浏览课文,在感受人类登上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感悟人类寻梦之旅,梳理人类登月这一故事梗概,然后用一句最简明的话表述文章内容(1969年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强调抓住要素)
时间:公元1969年7月16日至25日(1969年7月21日上午1l点56分20秒)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州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
要素中,哪一点最富于变化?──时间要素
(2)登月、圆梦,多么美好的记忆。登上月球又是多么庞大而又细微的工作,作者却能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讲述得清清楚楚。同学们自读课文──依据富于变化的时间要素,小组同学共同用文字完成“宇航员登月流程示意图”。(看谁最会读书,最善于捕获信息并重组信息)
(与学生交流并指导学生依据时间推移完成“流程图”)
准备升空
↓
1969年7月16日
↓
加燃料吃早饭登上飞船
↓
飞向月球
↓
当地时间9点32分点火腾飞
↓
每秒6.8公里──每秒7.67公里──每秒10.5公里
↓
19日晚上8点33分,飞过月亮与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
7月20上午7点32分,登月舱开始降落。
↓
登月成功
↓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降落月球
↓
1969年7月21日上午11点56分20秒登月里程碑
↓
开始工作……
↓
返回地球
↓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
(引导学生将“流程图”与课文相结合,)整个过程历时195个小时,漫长的过程,却能写得有条不紊。思考文章条理清晰的原因?
──详尽的时间变化(精确到秒,严谨的科学态度,另数据如6.8、7.67、10.5公里每秒)──以时间为序,是一种安排条理的好方法。
让你记忆最深的是哪个时间?(人类记住那一刻犹如母亲记住我们的生日!人类有多少梦想可以成真?)
(齐读“1969年7月21日上午11点56分20秒”所在的一段)
(3)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了哪些足迹?
①检查登月器;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
⑤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
⑥安装激光仪;
⑦安装月震仪;
⑧插星条旗;
(提问:五星红旗什么时候能插上月球?由谁去完成?──“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横空出世,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五星红旗插上月球的日子为期不远了;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实现飞天梦的英雄,如今,伴随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的成功,中国人实现登上月球的千古梦想指日可待!今日中国,因为更高,所以更美!)
⑨和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2.交流合作·赏析文章
3.品味·升华
登月成功,仅仅是美国人的骄傲吗?
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们,成功固然是英雄,失败也是英雄,是他们驾驭着人类的梦想,足迹踏上了月球。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一个叫万户的中国人第一次用火箭尝试了飞天──生命换理想!三位美国宇航员的成功代表人类的成功,这是人类的`文明。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4.拓展延伸(联想与想象)
自从人类把足迹留在月球,“广寒宫”不再给人一幅冷漠的面孔,我们在地球之外又多了一片播撒希望的沃土!如果你是画家,你会为宇航英雄画一幅神采奕奕的特写吗?;如果你是歌唱家,你会为航天英雄唱一首赞歌吗?……作为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少年,当我们慨叹“月亮上的足迹”时,你的思想是否正在叩击着未知世界的大门?是否正邀游于广袤的太空世界?──“月亮上的足迹”给我们什么启示?(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提示:远古人类的未知世界乃是整个神秘的自然界,对日月星辰的神往与探索便成了千古梦想;人类发展到今天,所面对的未知世界难道仅仅局限于月球吗?“宏观”与“微观”世界)
备选答案:
(1)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总生活在摇篮里。──去未知世界里寻梦!
(2)飞天不再仅仅是梦想,人类已经能够自由地翱翔于天地之间。人类的足迹,将会延伸向何方?
(3)──建立太空家园建设太空城建立月球基地移民火星建设黑洞城市。
是啊,世界从来不缺乏成功的喜悦,人类却永远需要构思着灿烂的梦想。当梦想成真的时候,人类最需要──创造新的梦想!面对未知世界,请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简短的文字写出你心中的梦想……
(提示:今天,我们固然没有能力创造未来,却能创造梦想!30个字左右)
小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创造梦想;明天,让梦想燃烧,让人类的足迹遍布宇宙!
【结束语】
人类播撒着希望、耕耘着希望,也收获着希望!让我们顺着阿波罗宇航员的足迹,怀揣梦想“可上九天揽月……谈笑凯歌还”!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相关文章: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07-23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12篇09-09
月亮船教案08-14
《月亮船》教案10-08
走月亮教案09-15
《找月亮》教案12-19
《月亮船》教案11-07
月亮的味道的教案11-14
《看月亮》教案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