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律教案

时间:2024-08-12 09:15:09 晓凤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加法运算律教案(精选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法运算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法运算律教案(精选12篇)

  加法运算律教案 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习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加法运算律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小组竞赛)

  前两组口算,体会凑整的好处;

  后两组口算,体会加法运算律给计算带来的方便。

  二、探究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

  谈话:你会计算这道题吗?请你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展示。

  比较:

  1)观察这两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2)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

  提问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的?

  谈话:这种方法的使用,使你想到了整数加法的哪些运算律?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2、提问: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集体交流,注意说一说使用的运算律。

  补充一题,问,这题为什么不可以用简便方法?

  提问:我们在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一审:审清题目(特别是运算符号)。

  二看:观察数字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

  三算:认真计算。

  四查:查运算顺序;查数字;查每一步的计算。

  2、完成第2题。

  提问:求接力赛的总成绩,就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

  小结:看来加法运算律用到小数加法里,果然很简便。

  3、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谈话:下面进行个比赛,请一二两组同学计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的同学计算第二题。

  这两题做完,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整数减法的性质是什么吗?

  你掌握了这个性质后,这一组题,你会选择做哪题?

  小结: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减法也同样适用。

  4、判断下列算式,能简便运算的,在()里打√,不能简便运算的打×。

  2.7+6.6+3.4()

  5.08-0.8-4.2()

  7.5-3.87+2.13()

  6.02+4.5+0.98()

  6.17+28+3.2()

  6.59+9.32-2.59()

  小结:简便运算的时候,是不是光看数字就可以了?

  5、填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四、课堂作业: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

  完成练习九的3~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的整数加法运算率的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顺利将加法(及减法的性质)的运算律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中来,使得计算简便,难点是知识延伸中,学生的再建构。对于加法的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学生已有基础,因此我本节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探索中寻求答案,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探索中学会技能,避免了学习的单一性。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1、竞赛。本课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因此在口算题目的处理中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时,我创设了小华买文具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他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能做事情的快乐,不仅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而且让学生享受到助人的乐趣。计算时让学生自行探究,从比较中得到简便算法,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题目,在本节课中,我另外编排了一些调动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质的提升。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比如,板书受学生影响,没有列出更合理的,导致板书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几处重要小结也没有做到水到渠成,显得不自然。

  加法运算律教案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7册p59—6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单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发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P57的场景图

  师:看图后,你知道了什么

  (四,五,六年级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分别是:29人,46人,54人)

  知道这些条件,你可以自己出些数学应用题吗?

  (学生举手回答,只要对就行)

  二、新授

  1、教学P57的例题

  师说:那么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跳绳比赛呢请你解答在你自己的本子上。

  (教师巡视后,让不同算法的.学生都上黑板板演:29+54+46;54+29+46;46+54+29……)

  请你们比较黑板上的算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学生算法可能有:

  29+46+54 29+46+54 29+46+54

  =75+54 =29+(46+54)=46+54+29

  =129(人)=29+100 =100+29

  =129(人)=129(人)

  (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数相加时,54+46的和是一个整百数,先算54+46比较方便,所以29+54+46按加法结合律为29+(54+46)计算起来也就比较方便;46+29+54也按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29+(54+46)进行计算,学生初步体会加法运算律可使运算简便。)

  2、教学P59的试一试

  出示69+75+25和78+(47+22)师说:你能运用所学的运算律,使这两题的计算简便吗请做在本子上。

  (思路:找出两个相加是整百数的加数后,再通过运算律,使这两个加数可最先进行计算。较对时,学生要一步一步说明自己的思路)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的1

  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答案,比比谁写得又快又对,交流时学生要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什么,体会到把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比较简单。(第一题既可以先算18+32,页可以先算38+32)

  2、"想想做做"的2

  学生独立思考后,做在本子上,同桌交流,全班较对时,再次强调要把可凑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先加起来。

  3、"想想做做"的3第一行

  (1)讨论175+201怎样算简便。(把201分成200和1,先做175+200得375,再做375+1)

  (2)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175+201

  =(175+200)+1

  =375+1

  =376

  (3)师: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律生:这里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本来是200和1加在一起的先把175和200先相加,改变了运算顺序。

  (4)学生独立做354+102,105+216,两人上黑板,集体订正。

  (5)师:为了反映出思考过程,在做这类题目时还要像刚才做题一样写出运算过程,等到以后遇到这类题目时,只要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可以用这种方法口算,直接写出得数。

  4、"想想做做"的4

  (1)默读题目

  (2)师:看谁能很快得填出合计数。

  (3)指名说出三户各自用电得合计数,共同校正。

  (4)师:你是怎样计算得

  (5)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们运用了简便算法,这很好。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所以今后遇到加法计算,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的就用简便算法计算。这种情况,计算过程只要在心里,不要写出来,直接写出得数。

  5、"想想做做"的6

  出示P60第6题的表格

  各自填表。

  从左往右观察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与和,看他们变还是没变,怎样变的,你发现了什么?

  从左往右观察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第2行,第3题第2行,第5题。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所有的加法计算都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什么样的题目适合简便计算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要知道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进行简便计算,要弄懂简便计算的根据,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今后做题时,只要题目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时,就要写出简便计算过程,如果不要求简便计算,先要看看题目是否合适用简便方法计算,如果合适,就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但不必写计算过程,只要直接写出得数。

  加法运算律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三、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

  小明沿着一条直线,先走两米,又走了三米,能否确定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请把你们认为可能的所有答案说出来。

  把学生的分类抽象成数学问题,有以下几种思路。

  (二)、讲授新课

  1、大家开始画数轴,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想走的方向为负方向。

  (1)若两次都是向右走,很明显,一共向右走了5米。记作:(+2)+(+3)=+5

  (2)若两次都是向左走,很明显,一共向左走了5米。记作:(-2)+(-3)=-5(3)若第一次向右走2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左方1米处。记作:(+2)+(-3)=-1(4)若第一次向左走2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右方1米处。记作:(-2)+(+3)= +1

  2、从刚才画数轴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加法实际上是相继活动的合并。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来得知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结果。请模仿刚才演示的过程,向右表示加数中的正数,向左表示加数中的负数,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相加的过程,得到结果。(1)(-4)+(-1)(2)(+5)+(-3)(3)(-4)+(+7)(4)(-6)+3

  3、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能借助数轴很方便地得知有理数加法结果。但对于如1700+(-1800),+(-)这样的数字在数轴上就不容易表示出来了,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来呢?只有找出规律。师生讨论、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把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除此之外,有理数相加,还有其他情况

  (1)第一次向左走3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则小明仍位于出发点。记作:(-3)+(+3)=0

  (2)第一次向右走3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则小明仍位于出发点。记作:(+3)+(-3)=0

  (3)第一次向左(向右)走了3米,第二次在原地不动,则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左方(或右方)3米。记作:(+3)+0=+3或(-3)+0=0归纳为:

  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④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运用举例教科书例1,例2

  (四)、巩固训练

  (-5)+(-7)

  (-10)+6

  +12+(-4)

  +6+(-9)67+(-73)

  (-56)+37

  (-84)+20

  (-30)+(-20)(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对于这节课你有什么困惑?

  (六)布置作业教科书练习1题,2题

  五、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时教材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不过我们学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基础比较差,根据实践,很多学生根本弄不清净胜球数是怎么回事,非但没有帮助其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还给部分学生造成了阻碍。因此在设计情境时放弃了净胜球数,而改用了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并且与数轴联系起来,切实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如温度变化,盈利亏损等。过去处理这节内容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这种设计的教学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近期效果较好。本设计则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稍微差些,但我想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学生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而且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相信能够让学生熟悉掌握法则的。

  加法运算律教案 5

  设计理念:

  根据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用学生熟悉的情景作为学习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时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究新知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口算导入,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九第1题,指名口答。

  2、算一算,比一比。

  (6.4+1.3)+8.7= (2.8+5.5)+4.5=

  6.4+(1.3+8.7)= 2.8+(5.5+4.5)=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小数加减法习题,复习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两组习题,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应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加法的简便之外,从而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孕伏。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回答的这么准确,看来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那下面老师想拜托大家一件事情,你们愿意接受吗?

  请大家看,小华在文具店买了一些文具,那他一共用了多少元钱呢?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8.9+3.6+6.4+1.1=

  2、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请同学先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注意选择所采用不同方法的学生)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做。算完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同桌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算法。

  我们来看一下黑板上几位同学的板演。有两种不同的算法,结果都等于20元,计算的正确吗?看来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

  3、比较。

  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小华算出了一共用的钱数,小华让我代他向大家表示感谢。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们个个都是好样的。那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种算法,你有没有什么想法想要和大家分享的?

  (其中一种方法更简便)

  我们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这样算的依据到底是什么?说得再简单点就是你在计算的时候用的是什么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通过刚刚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整数加法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律?你能字母将它们表示出来吗?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买文具的情境,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知识迁移,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便算法。这样既让学生题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了优化意识,体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迁移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3)谈话: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在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规律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拓展练习。

  (1)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请选出来。

  2.7+6.6+3.4 7.5—3.87+2.13 6.17+28+3.2

  5.08—0.8—4.2 6.02+4.5+0.98 6.59+9.32—2.59

  (2)填上一个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 7.58-2.66-( )

  4、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九第3-5题。

  加法运算律教案 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9—6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从课题出发:“加法运算律”是哪些运算律?说出相应的字母表达式及其意思

  板书:a+b=b+a (a+b)+c=a+(b+c)

  2、抢答小比赛:比比谁最快说出三角形角上三个数的和。

  并说说先算什么,体会“凑”的思想。(板书:凑)

  3、举例:46

  师:你能说出哪些数和46凑成整十,整百……?

  师:看来连加中也藏着不少学问,可不是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使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更加简便。

  [复习分为两部分,一是运算律,二是渗透简便运算中“凑”的思想。抢答比赛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带动新知学习,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一开始能有一个比较活跃的氛围。]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将题意说一遍?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写在练习本上。

  交流各自算法并相应板书:

  29+46+54 29+46+54

  =75+54 =29+(46+54)

  =129(人) =29+100

  =129(人)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再次强调“凑”)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优化算法,体验简便运算的优点

  2、试一试

  出示题目:69+75+25 78+(47+22)

  师:先观察,怎样才能简便运算?

  师:你想将谁和谁凑在一起?怎样才能凑在一起?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谁能具体地说一说?谁再来说一说?

  着重讲第二题的运算律的应用:先运用加法交换律,将78和22靠近,再运用加法结合律,使78和22先算。

  师:请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

  展示交流

  [试一试,先让学生说,再完成在练习本上。主要是想通过说,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不总是停留在“完成作业”的层次上。在明确了每一步的意义及所用的运算律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练习。]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比一比,看谁能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和?

  调换书上气球的顺序:64 19 36 38 18 32 79 59 21

  师:你是先算谁和谁?为什么?

  38 18 32 师:你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79 59 21师:你有不一样的.想法吗?哪一种更好呢?(当方法多种时,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拓展:361+72+439+128

  师:这一题,你想如何解决呢?

  2、“想想做做”第4题

  师:打开书,完成第4题。只观察,用小弧线将先算的两个数连起来,比比哪组完成得又好又快。

  独立完成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A:出示:175+201

  师:这一题你能简便运算吗?

  只有两个数,如何凑呢?

  换个思路,可不可以先“拆”?

  拆谁?

  出示:175+199

  师:你想对哪个数动个小手术?

  出示:238+402 354+102 105+216

  354+298 204+499 216+99 (对书上第3题稍加改动)

  师:同桌先互相说一说,你打算对每题中哪个数动手术,怎么动?哪一种方式更好?(体会对接近整百的数动手术的优点)

  分组完成在练习本上

  B:拓展:361+72+439+128

  师:这一题,共四个数,你又想如何解决呢?

  C:拓展:1+2+3+4+……+100

  师:一百个数呢?

  讲数学王子高斯7岁时运用简便运算计算1加到100的故事

  D:(100+a)+(100+a)+(200+b)+(200-b)

  师:你能迅速说出这一题的结果吗?

  4、“想想做做”第6题

  师:独立完成第6题,并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各自的发现:

  1、加数都是200,另一个加数越大,和越大

  被减数都是200,减数越大,差越小

  2、把两个得数加起来,结果都是400

  把两个结果相减,结果分别是20、40、60……

  [在练习的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通过“先观察不动笔”“同桌相互说”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而不总是“笔动”。用“思维的动”代替“笔动”,并用语言将思维的过程表述出来,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课堂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第5题

  2007-11-13

  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一人一课。课前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本课结束之后,感受比较深的有这样几点:

  1课堂语言要多“磨”

  数学课堂的语言以科学,简洁,严谨为第一要义。另外还要富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启发性。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表扬,一个过渡,一个追问,都要做到言而不废。

  《张兴华和他的弟子们的座谈会——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就提到了对于课堂语言的磨练。徐斌老师为了将自己的课堂语言更能为低年级学生所接受,坚持每天听鞠萍,孙敬修的童话朗读磁带,我们又为何不可在课前将课堂上所讲的每句话磨上几遍呢?

  2教案设计要多“思”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学会多向自己提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一定要有吗?有没有更好的?明确每个环节的作用,杜绝课堂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环节的现象,使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可是启发,可是新授,可是练习……

  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另外还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要让每一个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不仅仅让教案成为一纸空文。

  3学生思维要多“动”

  数学是思维的运动。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许多学生仅仅停留于完成作业的层次上,因为思维过程不是一个可以量化衡量的物体。所以只有通过学生的说,通过学生的看来体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述得清晰,完整,同样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

  另外在设计练习过程中,我强调学生不动笔,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再讨论。观察也是一种帮助学生思考的方式。而许多学生并未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也未曾认真观察过,以致在作业中常有题目未读,或读不懂就下笔的情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让学生多观察,以察促思。

  加法运算律教案 7

  教学内容:

  P21: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

  加法运算律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a、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

  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

  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

  38+76+24(88+45)+12

  38+(76+24)45+(88+12)

  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加法运算律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

  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

  如35+20=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

  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四)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3、“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五)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加法运算律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试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全部举完,这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有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为什么会相等呢?因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三、应用成果,巩固知新

  1.“练一练”

  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2.“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四 、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意义论证)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 )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加法运算律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2) 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运算律教案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李叔叔在旅行途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教师:李叔叔记录了他第一天骑的'路程,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请大家帮他算一算,他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40+56=96(km)56+40=96(km)

  (3)教师:他们算得都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明确:上午骑的路程加下午骑的路程或下午骑的路程加上午骑的路程,就能计算出李叔叔一天一共骑的路程。

  (4)提问: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分别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填出下面的等式并板书:

  40 + 56 = 56 + 40

  2、归纳定律。

  (1)你还能举出这类等式吗?

  学生会依次举出很多这样的等式,教师选择其中一些写在黑板上。

  (2)从这些等式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

  组织学生先观察等式,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互相讨论,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加法交换律。(板书并出示课题)

  3、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方式。

  (1)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可选择其中一些板书在黑板上。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a + b = b + a

  (2)教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对,他们都可以表示加法交换律。你们认为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

  引导学生认同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比较科学、简便,教师将用字母表示的方式画上着重号。

  a + b = b + a

  4、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一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填在教材上,然后指名说一说怎样填,为什么可以这样填。

  5、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1)教师: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用到过,在哪里用到过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算一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7+365 181+238 423+175 324+56

  指四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加法交换律,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289+346=()+()235+()=128+()45+36=()+()

  a + b =()+()()+137=()+63 415+185=()+()

  2、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3题。

  指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集体订正。

  四,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五、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内容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对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加法运算律教案】相关文章:

《运算律》教案05-28

加法的简便运算教案02-25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02-13

加法结合律教案05-06

运算律和简便运算教学反思01-29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加法结合律的反思05-23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03-25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04-22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