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桥教案范文集锦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读3个字。
2、浏览课文,了解心理实验的起因、经过、结论。
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
思品
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重点
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难点
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要求:
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走过独木桥吗?什么时候走过?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和你们一样大小的小伙伴们在走独木桥后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通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放慢速度多读几次。
2。交流初步感受。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文章段落。
三、细读体会
(一)默读课文,结合表格把文中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口头填表。自学后,主动与小组同学交流。
实验目的 实验次数 桥下状况 学生表现 实验结论
(二)全班交流。
抓住重点的词语“很快穿过、异常小心、战战兢兢、慢慢爬过、心有余悸”进行指导体会。
四、情感升华
读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先写下来,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 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
“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
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怎么“飞夺”的?
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指导自学,讨论交流。
1、 自读课文,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2、 交流:A、“飞夺泸定桥”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
B、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究竟是怎么“飞夺”的?
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 题目“飞夺”的含义。
“飞”就是抢夺,“夺”就是攻下天险。“飞夺”就是神速地,像飞一样地攻下天险。
2、 交流“飞夺”的原因。
A、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读读第一自然段。
B、 读读第二自然段,弄清抢时间的原因。
(1) 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画下来。
(2) 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画出有关词语。板书:20多小时,120公里。
3、 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A、 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1)、分别用“ ”和“~~~~”画出有关句子。
(2)、理解“困难”、“克服”:
困难:A、饥饿和疲劳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C、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不顾吃饭B、冒雨前进C、点火赛跑D、智斗敌人E、敌宿营,我照进。
B、 画出我军抢时间的词。
“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面到达泸定桥。
(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读有关词句。
(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
(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
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敌人在桥头放起火来,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红军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词语。
“千钧一发”: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紧扣文章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谈谈学习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后自己的感受。
四、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琢磨表达方法。
桥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家乡桥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读写“血脉”、“撷取”、“飘逸潇洒”等词语,能给名词加上合适的动词以组成动宾结构的词组。
3.能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环境中的意思,体会用词要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五节。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用词要准确。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课时目的: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缀”、“撷取”、“刚劲雄健”、“飘逸潇洒”等词语意思。
2.通读课文,理清层次。
3.初步理解江南桥多的原因,造型和名称的特征,作者把家乡桥称作“我们的乐园”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了许多雄伟壮观的大桥。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与桥有关的课文,题目叫(板书)1、家乡的桥
2.齐读课题
3.审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预习3的词。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①缀——连接,组合。课文指石阶一阶一阶连接上去。
②撷取——摘取。课文指如意桥的桥名是从王维的诗句中摘取而来的。
③刚劲雄健——强劲有力。课文指石桥上凿就的桥名字体强劲有力。
④飘逸潇洒一一自然、大方、洒脱、不拘束。课文指石桥上凿就的桥名字自然、大方、洒脱、不拘束。
3.通读课文,了解各节的大意。
①故乡江南的小河多。(板书:河多)
②小桥的数量多。(板书:小桥多)
③小桥的造型千姿百态。(板书:造型多)
④小桥的名称美,来历多,字体各不相同,关于小桥的故事多。(板书:名称美)
⑤小桥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是孩子们的“乐园”。(板书:乐趣多)
⑥作者最忆家乡的桥。(板书:忆桥)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故乡江南的小河多。
第二段:(2—5)介绍故乡小桥的特点。
第三段:(6)作者最忆家乡的桥。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查字典作业。
2.抄写读读写写的词,每词抄四遍。
3.读课文三遍。
板书:
河多
小桥多
家乡的桥--造型多
名称美
乐趣多
忆桥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学习课文1——3节,重点训练学生分三步体会用词的好处。
2.朗读课文第三节,完成课后练习三填空(1)。
3.准备背诵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讲段意。
2.重点训练体会作者用词的好处。
3.出示学习方法:
查字典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想想带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体会带点词语的运用好在哪里。
按三步学习法学习第一节。
(1)指名个别讲。
①网布——布,分布;网布,像网一样纵横交织地分布。
②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地分布在大地上。
③“网布”把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的样子写得十分形象,给读者留下具体而清晰的印象。
(2)小组讨论练习讲。
(3)请两个小组汇报讲。
二、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用摘句法概括节意。
2.“连接”写出了什么?(小桥的分布情况。)
3.“赶集要经过八座十座小桥”说明什么?(家乡的小桥多。)
4.小结:第二节介绍小桥的数量多。作者用两个“连接”写出了小桥的分布情况,又以“赶集要经过八座十座小桥”说明家乡的小桥多。
三、学习第三小节。
1.默读第三小节,准备填空。
2.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讨论。
课文第三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分别写了和的姿态。
3.分男女生读填空答案。
4.给第三小节分层次,概括层意。
5.按层次指导背诵,学生相互试背。
6.指名试背。
四、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三节。
2.熟读第四、五节,准备背诵。
3.完成练习册填空的第一部分。
第三课时
课时目的:
1.学习课文第四一六节,并能初步背诵。
2.继续练习体会用词要准确。
3.练习动宾词搭配。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思考:这节告诉我们哪些内容?(桥名多;桥名的由来;桥名字体各异;关于桥的故事多。)
2.轻声读,用“——”划出描写家乡小桥美妙名称的句子;用“()”括出这些名称各是怎么来的句子。
3.讨论答案
4.男女生分别读“小桥名称美”和“桥名由来”的内容。
5.指名读描写“桥名字体各异”的句子。
6.出示句子:
有趣的是,请石匠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①回顾体会用词要正确的方法。
②出示三步学习法:
7.用三步法理解“相衬相映”,“平添”。
①相衬相映:相,互相;衬,映,衬托。互相衬托的意思。平添;自然而然地增加,增添的意思。
②课文指在青石上凿就的各种字体的桥名与各种姿态的桥互相衬托,让人觉得又增添了几分情趣。
③“相衬相映”把桥名字体与桥的姿态两者之间的关系写得十分准确;“平添”把这种景物造成的情调和乐趣表现得很形象,给读者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先指名讲,再小组讲,最后请一个小组汇报。)
8.指导试背第四节。
(二)学习第五节。
1.默读出示课后练习4(2)填上适当的动词。
例:(讲)故事
()篮子()谜语,
()螺蛳()胆量
()毛蟹()小船
2.轻声读,理层次。(总一分结构)
3.出示课后练习3填空,讨论。
课文第三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分别写了和的姿态。
课文第五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是从、、和四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的。
课文第五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是从哪几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的?
板书:
乐趣多
下棋、猜谜、讲故事比跳水本领,练胆量
钓鱼、摸螺蛳、捉毛蟹荡舟进桥洞休息
4.齐读填空练习。
5.出示课后练习2(2)用三步学习法讨论。
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①荡:荡漾,一起一浮地波动。
送:陪送。
②小船在水波±荡漾,玩累了的孩子们平躺在小船上随着凉风的吹拂与水波的荡漾,一转眼就进入了梦乡。
③“荡”把小船在水波上移动的情景表达得十分准确形象;“送”把孩子们在凉风与水波的“陪伴”下不知不觉入睡的情景写具体了。
6.指导,试背第五节。
(三)学习第六节。
1.“忆”是什么意思?(回忆)
2.“长相忆”是什么意思?(长时间的回忆)
3.作者为什么要长时间地回忆家乡的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课文。
1.齐声感情朗读。
2.师小结。
四、作业:
1.填空练习:课后练习3(3)课后练习4(2)。
2.熟读课文三~五节。
板书:
河多
小桥多
家乡的桥--造型多
名称美--来历、形状、字体故事
下棋、猜谜、讲故事、比跳水本领,练胆量
乐趣多:钓鱼、摸螺蛳、捉毛蟹、荡舟进桥洞休息
桥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通过图片和平安故事,让学生对不自觉利用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过马路表示厌恶,提高避险意识。
(二)行为技能训练
认识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的标识图,地下通道过马路。
(三)知识经验积累
下通道的作用。遵守交通法规,
二、教学重点
熟悉当地的人行天桥或地下通
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养成自觉利用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过马路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1、活动参与法:先让学生自己查阅人行天桥的资料的基础上,了解人行天桥的人性化设计,丰富同学们的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2、情境感悟法:了解现实中的'不走人行天桥而造成交通事故,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感受人行天桥的重要,并自觉利用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过马路,珍爱生命,提高避险意识。
3、多媒体展示法:
通过直观的图片,欣赏美丽的人行天桥,从而自觉走人行天桥。
4、评价激励法:自评,他评,激励说得好又做得好的学生。
四、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人行天桥你能自觉走吗
地下人行通道没人走 百度百科:人行天桥
横穿马路险象环生
陕西日报新闻导读:人行天桥你能自觉走吗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质疑为什么是“上上下下过马路”?
为了行人的交通安全,在城市的繁华的路段,政府修建了人行天桥或人行地下通道。同学们,你走过人行天桥或地下人行通道吗?这些设施都是为人们安全过马路而建造的。为了你的生命安全,请自觉利用人行天桥和地下人行通道过马路。可是有人不自觉利用它过马路,造成交通事故,同学们来听一个故事吧。
(二)读议平安故事
告诫同学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成的事故。
(三)学习平安指南
各式各样的天桥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
了解一般在什么地方修建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知道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有哪些作用;认识行天桥、地下通道的指示牌、标识图。要自觉利用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过马路。
(四)读背平安歌谣
朗读背诵:“马路护栏作用大,莫找捷径去钻跨。人行天桥过马
路,地下通道也到达。”强化马路护栏的作用,告诉学生过马路的方法要找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
(五)平安演练
第一题:连一连。把交通标识图跟所表达的意思连起来,学习交通规则。
第二题:填一填:开展一次调查活动,了解本地有几处人行天桥人行通道。
第三题:议一议。行通道过马路。还有几人走人行
(六)总结提升
如果在没有红绿灯,怎么过马路?有时找不到人行天桥或地下通对的,也是很危险的。我们坚决要改掉“中国式过马路”的交通陋习,养成好习惯。
六、演练设计
1、认识图标连一连。
利用书中的图,把交通标识图跟所表达的意思连起来,学习交通规则。
2、这样对吗议一议。
利用书中图,评议他们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3、上上下下演一演。
首先创设环境,在室外架设一座象征性的人行天桥,让同学们“上上下下过马路”演一演。
然后开展一次调查活动,可以分组讨论,桥或地下人行通道,重点是说一说,再推荐全班
桥教案 篇6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读《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话,该段话介绍的是赵州桥的特征。“(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听后请同学们画出该桥的示意图,并体会加点词的准确性。(准确的介绍了大拱的形状和小拱的数量及在大拱上的位置。)然后明确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
(一)明确目标
1.复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2.体会本文运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3.学习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感受文中的语言特色,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语言特色:简朴。简朴在遣词炼字方面很突出。如介绍赵州桥的成就,用“最伟大”;介绍其历史,用“最古”;说明其外形,用“横跨”“雄伟”“雄姿”;介绍其施工技术,用“巧妙绝伦”,无一字不自然贴切。简明朴实而妙趣横生,绰约多姿,准确和严密,这主要表现在运用词语、造句和组织句群上。关于运用词语,如在第一段的三句话中,分别用了“桥”“拱桥”和“石拱桥”这样三个范围大小不同的词语。在列数字说明时,数字准确,语气肯定,毫不含糊,这是准确的表现。文中也用了一些“概数”,如“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路面平坦,几乎与桥面平行”,这些句中的“左右”“大约”“几乎”是表示约略的词语,用上这些词语反而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也正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关于造句,如说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在这个句子中,用“可能”表示估计,用有记载表示确实存在,用“最早”表示程度,使全句的意思既准确又严密。再如说赵州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个复句极为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赵州桥的最伟大、最坚固和最古老。关于组织句群。如第九段对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的分析,用“首先”“其次”“再其次”分条说明。这三条由人到物、由主到次,既严密又全面。再如第十段,除开头一句和最后一句以外,是一个用事实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飞跃发展的句群。这个句群可分为两个句组。第一、二句是一个句组,第三、四句是又一个句组。两个句组从量和质两方面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
为了把我国石拱桥的特点说得明晰、具体,特别要把赵州桥、卢沟桥的艺术价值说得生动形象,本文还适当的运用了一些描写方法。如对卢沟桥两旁石栏石柱头上石狮子的神态,寥寥几笔,就刻画得神态逼真、活灵活现。
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就是举出典型事例来进行说明。如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中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就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给人的印象具体、深刻。数字说明就是用准确的数字来进行说明。比如对赵州桥存在的时间、长度、宽度、拱圈的道数等都用了具体数字。有的虽然只是概数,但也能收到很好的说明效果。比较说明就是用与同类的或相关的事物作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说明,文中在说明卢沟桥的坚固时,讲到“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是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这种说明方法,使人印象很深。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回答明确:
(1)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练、平实、生动。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等。
2.研讨课文内容。
(1)阅读课文后.总结课文最主要的写法?
答:①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②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石拱桥的特征。
(2)在第2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是什么关系呢?如果删去“不但”“而且”,是不是可以呢?或者改为“不但结构坚固,而且形式优美”,是不是可以?
答:“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是递进关系。不可以删去。如果删去,就失去了原来的递进关系。先后次序不可以颠倒,颠倒后就会改变作者的原意。
(3)提问: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都介绍了它什么内容?
答: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首先交代了它的位置——“横跨在洨河上”,接着介绍了它悠久的历史——“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提问:如果把此句中的“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去掉,行不行?
答:不行。这是“石桥”的定语。有些桥历史更悠久,只不过没有保存下来罢了。这样写准确。
提问:如果把“石桥”改成“石拱桥”,行不行?
答:不行。赵州桥不仅在石拱桥中历史最悠久,而且在所有石桥中历史也是最悠久的。
介绍了赵州桥的位置和历史后,作者重点介绍了赵州桥的构造。这四个方面的特点非常具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如“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一句中,把“可算”换成“一定”行吗?
答:不行。那就太武断了,原句是表示估计,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态度。
再如:“像一张弓”“两肩”“各有”等也非常准确,写出了大拱的形状和小拱在大拱上的位置和数量。
提问:介绍赵州桥特点的四个方面,顺序能否颠倒过来?如先介绍“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后介绍“全桥只有一个大拱”,行不行?
答:不行。因为(一)、(二)、(三)、(四)的顺序是按照主次重轻排列的。换句话说,之所以按此顺序安排,是由赵州桥的特点决定的。
提问:作者介绍完赵州桥后,为什么还要介绍桥的设计者李春?为什么不一开始介绍?
答:因为赵州桥是杰出的石拱桥,读者会很自然的联系到桥的设计者。这符合读者的心理。因为主要介绍的对象是桥而不是人。所以补充介绍。
(4)第9自然段对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的分析,能否调换顺序?
答:不能。因“首先”“其次”“再次”分条说明。这三条由人到物,由主到次,既严密又全面,层次清楚。所以不能调换。
(5)文中在说明事物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答:举例子: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的主要特征,作者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作者在文中举这两个典型的例子,起到了互相对照和补充的作用。
列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些精确的数字,准确说明了这座桥的规模。
打比方:文中对石拱桥的比喻很多,集中起来,就是比作为是虹,是弓。这两种事物既能表现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美的感受,又便于对石拱桥在建筑上的特点给以形象的说明。
作比较:第6自然段,用“卢沟桥两岸河堤常被冲毁而桥本身却从没出过事”作比较,说明桥的坚固。
(6)学生质疑问难。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运用准确语言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同时也认识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从文中的引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最少读了哪些书(包括传说、诗文)?进行思想教育。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南北朝)
2.“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安济桥铭》作者张嘉贞(唐朝)
3.“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马可·波罗行记》作者马可·波罗(意大利)
从这篇短短的说明文中我们体会出作者严谨治学的精神,而这正是我们学生应该好好学习的。
(五)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
1.判断下面语句表达的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1)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2)赵州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石拱桥。
(3)赵州桥是有不朽艺术价值的石拱桥。
(4)赵州桥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5)赵州桥的桥洞不是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大拱上没有斜坡,便于车马上下。
(6)卢沟桥修建于13世纪。
(7)卢沟桥很早就成为北京的名胜。
(8)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好像母子相抱,交头接耳,倾听水声,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9)石拱桥的特点是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
(10)“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没有的。
引导回答如下:
(1)和(3)是对的,其余都是错的。
(2)“伟大”一词用以修饰桥不恰当,可改为“古老”。
(4)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最长的石拱桥,如果删去这个限制词就不准确。
(5)“大拱上没有斜坡”是不对的,文中是说没有“陡坡”。
(6)卢沟桥修建于12世纪。
(7)北京的名胜很多,卢沟桥只是其中之一。
(8)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各具情态,删去“有的”似乎一律一样,不能表现千姿万态的特征。
(9)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之外,还有其他。
(10)这句话是错误的,可把“没有”改为“仅有”。世界上都没有,中国自然也没有。
2.完成课本练习第二题。
引导回答:
表示程度的有:比较、几乎
表示估计的有: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示限制的有:当时
(六)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明
桥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运动技能过小桥,锻炼身体的平衡能力以及协调性。
2.能不怕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宽窄不同的平衡木3至4种;各种辅助材料,如沙包、小塑料圈、塑料碗、小球、小篮子等。
活动过程
1.搬运活动材料,布置活动环境幼儿和教师一起将平衡木和辅助材料搬运到活动场地上,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布置活动环境。
2.听音乐做准备活动
幼儿在活动场地上四散开来,听音乐,与教师一起做身体的`准备活动。
3.分散练习“过小桥”
幼儿自选一座“小桥”,有秩序地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练习过“小桥”(从平衡木上走过)。
4.尝试“花样过桥”
(1)集中幼儿,请幼儿想一想:除了站着正面走过“小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过“小桥”,看看谁能想出过“小桥”的新花样。
(2)幼儿四散开来尝试过“小桥”的新方法。
(3)待幼儿尝试一段时间后,集中幼儿,请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5.尝试“运货过桥”
(1)请幼儿帮助教师解决一个难题:“小桥这边有这么多的物品,老师想把它们运到小桥的那一边,你们愿不愿意帮助老师?”并请幼儿“用你们刚才过小桥的新方法把这些物品运过小桥。”
(2)幼儿用新方法运货过“小桥”。教师观察并及时。
(3)集中幼儿,教师总结活动过程,感谢幼儿帮助教师解决了难题。
6.收和搬运活动材料
活动结束,幼儿与教师一起搬运平衡木和辅助材料。
桥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谈读书》教案。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书吗?都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请说出你读过的名言
(1)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6.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名人论读书: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都德 引自1984年第1期《夜读》
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难是非常精湛的。——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
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
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
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这样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造力。
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
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找出精彩的语句: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教案《《谈读书》教案》。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体会: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四、学习论证方式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七、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
桥教案 篇9
桥梁远景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
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四、本课小结.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桥教案 篇10
[设计理念]
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真正统一。
[设计特色]
融合课内外信息,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情感,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想象。
[教学流程]
一、 交流歇后语,导入新课。
歇后语导入:
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说说歇后语吧。(略)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句歇后语的意思是……(卢沟桥的狮子很多)(板书:多)就是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石桥,曾被世界闻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你能读懂马可·波罗这句话的意思吗?
二、 品读课文、启发想象。
卢沟桥的狮子到底怎么样?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请你说说读课文后的感受。
(一)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卢沟桥的狮子怎么样?(有意思 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
2. 略读“大小不一”的段落。
(1) 卢沟桥的狮子怎么大小不一?请你用朗读告诉大家。
(2) 自由读描写狮子“形状不一”的句子。
3. 指名读最喜欢的一句,教师指导朗读。
(1) 狮子会怎么长吼?它吼起来多么威武、神气。读得再有力一些。
(2) 这是一只文静的狮子。找个文静的女孩来读。
(3) 偎依在妈妈怀里时是什么感觉?让你的朗读唤起我们大家的美好回忆。多幸福的小狮子。轻一点,你会吵醒它的。
(4) 你有过调皮的时候吗?妈妈怎么对付你?
(5) 读着读着,我们似乎觉得这些狮子是有人性的,让我们连起来读这段话。
4. 小结。在和平的岁月里,狮子们尽情地嬉戏,玩耍,正享受着天伦之乐呢。
(二)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1. 欣赏画面。配画外音:可爱的狮子,美丽的石桥,在柔和的月色里如诗如画,想去欣赏一下吗?
2. 在这么美丽祥和气氛中,还有些狮子会在干什么呢?你能帮作者再想下去吗?
填空:有的狮子( ),好像( )。
3. 这些千姿百态的狮子,为这座古老的石桥增添了无穷无尽的生趣,怪不得马可·波罗要由衷地赞叹:“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三、 了解历史,渲染气氛。
(一) 交流信息,了解历史。
然而,就是这么一座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却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
1. 读课文最后一段。
2. 跟朋友交流自己查找的关于“七七事变”的资料。
3. 通过互相交流信息,请说说最令你气愤的是什么?你最感到欣慰的又是什么?
4. 老师也找到了一段录像资料。看录像。(战士们士气高涨、同仇敌忾。)
5. 理解“挑衅”。你理解什么叫挑衅了吗?日寇就是这样故意找借口挑起了战争。
(二) 联系情境,改写课文。
1. 看录像:枪林弹雨中的狮子。(你觉得这时这些狮子还有快乐吗?还有幸福吗?失去了快乐和幸福的狮子,它们都在干什么?)
2. 让我们联系当时的情境来改写或补写课文好吗?拿出作业纸,任选一句写。
有的狮子,蹲坐在石柱上,朝着远方长吼,好像( )。
有的低着头,好像( )。
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 )。
有的小狮子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好像( )。
有的( ),好像( )。
3. 交流:学生怀着悲愤的心情连起来读自己改写的课文。
4. 小结:饱经沧桑的卢沟桥的狮子,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无理挑衅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亲耳听到了这震惊全世界的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它们是最好的见证人啊。
四、 总结全文,升华延伸。
1. 学完课文,你对马可·波罗的.这句话(“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有什么新的体会?
小结: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更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深情地赞美它——“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把最好的感受读出来,把独一无二的感受读出来。)
2. 学完了课文,老师写下了这么几句话,和大家交流我的感受,愿意读一读吗?
卢沟桥,是一页永远展开的历史,
一页凝固的历史,
一页光荣的历史,
一页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历史。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09-09
《桥》的教案02-25
桥教案大班教案10-25
友谊桥教案11-07
桥教案模板11-12
有关桥教案11-16
关于桥教案11-16
《友谊桥》教案09-07
《家乡的桥》教案09-26
《桥》教学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