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学教案范文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尝试用小容器浇水,激发宝宝对小花小草的关爱,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若干只大桶,各色小桶若干只。数学“3”卡片。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浇水尝试——结束部分。
一、 激发兴趣
老师念儿歌,引起宝宝的兴趣;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乎乎,我们宝宝做好操,喝口开水解解渴。
1、 师:天气热了,除了我们还有谁会口渴啊?
幼:小狗、小猫、小兔、老师...
师:我们宝宝真聪明,知道小狗小猫小兔会口渴。还想到了老师也会口渴的。真是有爱心的好宝宝。
2、 师:我们幼儿园的小草呀,漂亮的小花呀,也晒得干干的,渴了,小草小花对朱老师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小花小草要喝水,哪个宝宝会帮忙?”今天我们欢欢班的宝宝和朱老师一起去给小草小花喝水了。
二、 浇水尝试
1、 讨论:我们要去给小草小花浇水,要有什么东西呀?
幼:水、水桶。
师:现在朱老师来变变变、变出了什么呀?(水桶)这水桶是什么颜色的呀?(幼:红色的)。
师:什么形状的呀?(圆圆的`)师: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蓝色的师:朱老师再来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黄色的师: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只水桶?
幼:1、2、3,3只水桶师:对了,是3只水桶(出示数字3)这是3、3、3师:哎呀,这3只水桶还不够呢,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变出了许多的水桶了。宝宝,我们每人拿一只水桶吧。
2、 师:宝宝,我们看看这只大桶里有什么呀?(幼:水)对了,朱老师先到大桶里舀水了,然后拿去给小花小草喝水了“小花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要呛的。”“小草你也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也要呛的。”
3、 师:宝宝也要给小花小草喝水了。(鼓励每位宝宝参与活动)三、 结束1、 宝宝我们休息一会儿,看呀,小花小草在笑了,在谢谢我们宝宝了。我们怎么说(幼“不用谢”)我们宝宝给小花小草喝水出了许多汗,看看额头上是汗,小脸上淌着汗,是不是感到口渴了。幼:口渴了。
2、 用儿歌引导宝宝喝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我们宝宝浇好花,喝口开水解解渴。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小班幼儿对水的了解,从中体验幼儿合作玩的乐趣,初步感知水的特征。了解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在操作中玩泡泡,我特设计此课(玩泡泡)。
【活动目标】
1.体验玩泡泡的乐趣。
2.激发想象力,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3.能想出多种办法吹出有变化的泡泡。
【活动准备】
四个盆中溶解有餐洁净或洗衣粉的水,塑料杯、瓶、塑料吸管、音乐磁带(汽车开来了)、图形若干、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汽车开来了》入场
老师开车带你们一起去玩吧!双手转动做开车状入场。
(二)来到这里,老师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瞧!它们是谁?出示:教师吹
泡泡,说出名称(泡泡)。
(三)引导幼儿观察自己试一试(提醒幼儿吹泡泡时,注意不要含在嘴里)
泡泡长得什么样?(大、小)(圆)你看到什么颜色(红黄等)总结泡泡是彩色的,怎样吹出许多泡泡。
鼓励:自己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吹法。
(四)引导幼儿思考
1.你用什么方法让泡泡越飘越高?越飘越低?
2.泡泡飞到高的地方会怎样?说一说泡泡为什么会破?
(五)我们认识了解了泡泡后,让我们一起和泡泡玩游戏《玩泡泡》
泡泡累了,我们也累了,我们快和泡泡说再见。把相应的彩色泡泡送回家。孩子们快坐上我的汽车回家了。
说课:
本课是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设计的,本课题是科学课《玩泡泡》,我把此课分成了
1、认识泡泡
2、体验泡泡
3、引导思考
4、玩游戏四个过程,逐步让幼儿在玩中体验快乐的`情绪。我入场选择了汽车开来了,让幼儿坐上汽车去找一找泡泡并玩一玩,认一认。认识的同时让幼儿自己去体验吹泡泡并观察,充分观察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观察想象能力,再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变化,从而培养幼儿的思考力;在玩游戏中让幼儿再喜欢泡泡;泡泡累了,让幼儿知道把泡泡送回家,从中让幼儿自己去操作送泡泡,幼儿体验了泡泡回家的乐趣。
最后,幼儿听音乐《汽车回家》达到本节课的前后呼应,连贯性,整体性的一面。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一些常用的颜色,知道颜色存在于多种事物之中,甚至知道颜色的相互混合变化。本活动以解决小熊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情境,通过为小熊制作有颜色的果味酸奶的任务,让幼儿探索、发现植物中的颜色,知道可以把植物中的颜色提取出来加入到其他食物中,使食物增色,以此来引发幼儿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环保意识,同时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探索能力,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活动目标
1.知道从水果里可以提取各种颜色的果汁。
2.发现果汁可以作其他健康食品的原料。
3.体验用榨汁器榨取果汁的乐趣。
4.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小熊的家、小熊买水果、有害色素食品、有颜色的糖果相关图片。
2.每组一份新鲜的水果:橙子、猕猴桃、西瓜(活动前清洗、切碎);每人一份原味酸奶(装在透明杯子里)。
3.榨汁器(每两名幼儿一个),餐盘、小勺、吸管、湿巾若干。
4.集体记录单,深浅不同的红色、黄色、绿色卡片,彩色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出示 "小熊的家" 图片。
师:这是谁的家?小熊家的颜色漂亮吗?小熊在干什么?
师:小熊想,我的家里有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如果我的这杯酸奶也能有颜色就好了。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小朋友,你喝过有颜色的酸奶吗?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幼儿回顾并讲述自己的经验。
师:我们怎样帮助小熊做一杯有颜色的酸奶?(可引导幼儿说说平时吃的哪些东西里边有颜色。)大多数幼儿的回答是水果。
2. 出示 "小熊买水果" 图片。
师:小熊从商店里买来了什么水果?他和小朋友们想的一样,也想到了用漂亮的水果来给酸奶加颜色。那能不能加上呢?
说明:通过故事情境自然引出问题,便于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及探索欲望。
二、集体猜想1. 教师出示集体记录单,引导幼儿用色卡记录猜想结果。
师:猜一猜这些水果会帮助小熊变出什么颜色的酸奶?选一个你觉得最可能的颜色,我们把它贴起来。
说明:集体猜想环节在于帮助幼儿聚焦探究问题,引发幼儿根据猜想进行验证的兴趣。
三、交流讨论1. 讨论提取颜色的方法。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把水果中的颜色取出来?
2. 学习使用榨汁器。
教师出示榨汁器,介绍榨汁器的'名称、用处,并演示榨汁器的操作方法。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可以有效解决活动中的难点,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榨汁器榨取果汁。
四、操作榨汁1.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1)幼儿两人一组,选择一种水果榨汁;(2)将切好的水果放到榨汁器里,然后用力转动顶盖挤压,尽量把果汁全部挤压出来;(3)观察果汁是什么颜色。
2. 个别幼儿操作示范。
3. 幼儿合作实验。
4. 观察交流。
师:西瓜、橙子、猕猴桃榨出来的汁是什么颜色?
说明:合作操作榨取果汁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探究中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幼儿观察。
五、制作有颜色的果味酸奶每名幼儿一杯原味酸奶,请幼儿将榨出的果汁倒入奶杯里搅拌,观察并讲述酸奶颜色的变化。
师:果汁倒入酸奶中颜色有什么变化?颜色是变深了还是变浅了?
总结:因为酸奶是白色的,所以有颜色的果汁倒入酸奶中颜色就会变浅些。
说明:对比观察果汁的颜色和果汁与酸奶混合之后的颜色,完成教学目标。
六、交流讨论1. 出示集体记录单。
师:你为小熊做出了什么颜色的酸奶?请选一张代表你的结果的颜色卡片粘贴在"我的发现"表格里。
2. 交流讨论师:我们从水果里都找到什么颜色?你是怎么为小熊做出有颜色的果味酸奶的?
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总结:水果变成的多彩果味酸奶不只好喝,还多了水果的味道,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酸奶,既漂亮,又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处。
说明:此环节在于创造幼儿相互交流、表达探究结果的机会,同时对于幼儿运用图式符号进行记录等探究能力也有一定的挑战。
七、迁移延伸师:水果、蔬菜营养丰富,除了可以吃以外,还可以把它们身体里的颜色取出来,做成天然、环保的颜料,加工后放到我们吃的食品当中。但是有一些有颜色的食品(可出示一些样品)看起来很漂亮,却对身体有害。这个鸭蛋黄看起来颜色非常鲜艳,但加进了"苏丹红"这种有毒的染料。小朋友如果想吃有颜色的食物,可以像今天这样在家里自己制作。
说明:将活动延伸到社会热点话题,有助于幼儿健康饮食意识及习惯的养成。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在尝试自制饮料的过程中对溶解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学会了与人交流,丰富了生活经验,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发展不一,在合作制作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交流各自的做法,学习同样的经验,促进语言交流,合作学习等能力的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还可以将延伸活动作一调整,鼓励幼儿尝试将饮料制作过程制作成说明书,这样不仅可及时帮助幼儿梳理自制饮料的经验,还可引导幼儿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表达。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聪明的黑猫警长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游戏感知淀粉遇碘会变色,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思维的发散性及操作的协调性,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面团、盘子、碘酒、黄瓜、胡萝卜、洋葱、土豆、西红柿。
五、活动过程
(出示黑猫警长头饰)小朋友,你们好,我是黑猫警长,今天请你们帮我一个忙,好吗?坏老鼠一只耳带领一群坏蛋在森林里搞破坏,可是我们警察学校人手不够,你们愿意加入警察学校当一名警察吗?
做一做:自己做淀粉。
我们先练爪子和眼睛,请警士将盘子里的面团放在清水中抓一抓,一直把面团抓小,等盆中淀粉水沉淀一会后,轻轻倒掉上面的清水。
幼儿把面团放在清水里反复抓,看到清水变成白色,还有白色的东西沉在盆的底部。
试一试:碘酒滴入淀粉水中会变颜色吗?
教师:(出示碘酒)这里有一瓶消毒用的药水叫碘酒,我们打针时用它来消毒,现在把碘酒滴人揉过面粉的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碘酒滴人淀粉水中,淀粉水变成蓝色了。
幼儿讨论:蔬菜中有淀粉吗?
试一试:哪种蔬菜中含有淀粉?
幼儿将碘酒滴在各种蔬菜(黄瓜、胡萝卜、洋葱、马铃薯、西红柿、藕片)上,观察颜色的变化。
说一说:我的发现。
(1)马铃薯片、藕片遇到碘酒,变成蓝色。
(2)黄瓜、洋葱、西红柿、胡萝卜滴上碘酒后没有变色。
游戏:捉小偷。
(电话铃声)警长接听电话:“不好了,森林中的粮仓被偷,我们马上过去检查现场。”警长手拿“喷射枪”(装了碘酒的喷壶)冲向门外。
(1)寻找脚印。带领幼儿进入仓库现场,仔细检查现场,不放过小偷留下的任何痕迹(幼儿在泡沫板上寻找脚印)。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幼儿讨论回答:粮仓被偷,地上有小偷的痕迹,用“喷射枪”可以找到小偷。
(2)寻找罪犯。我们随着脚印找一找,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发现老鼠)?这里有两只老鼠,但它们都说没有偷仓库的东西,你们有什么办法查出谁是小偷?(讨论并启发幼儿用碘酒检查小偷的爪子,幼儿实验。)
六、背景资料
面粉和碘酒是我们生活中常接触的东西。面粉里含有大量的淀粉,当它和碘酒相遇时会产生化学变化。在许多的食品中,如蔬菜、水果中都含有淀粉,只是含量有多有少。在生活中,把切好的'土豆放在水里一段时间后,在盆底就会有沉淀物,这就是淀粉。碘酒中含有碘,常常作为消毒用品,用来清洗伤口和打针前的消毒。
活动点评
聪明的黑帽警长活动方案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化学原理设计的。活动的材料是碘酒和淀粉,它们都是幼儿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而且无毒无害,实验现象明显。在活动中,幼儿通过亲手揉面粉、找淀粉等活动,感知变化的现象,了解活动的过程,增加了对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活动不要求幼儿了解变化的原理。从活动过程来看,教师运用了先实验,再感知,最后用游戏活动结尾。活动各个环节紧凑。
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可以结合体育活动设计成“算题赛跑”,用淀粉事先写好算术题,贴在黑板上,幼儿拿着装有碘酒的喷壶把题喷出来,用彩笔写出得数。活动可分几组完成,也可以结合语言和美术活动设计成“奇妙的画家”,事先用淀粉画出一幅幅有故事情节的画,再用碘酒喷出来。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用常见物品制造声音的乐趣。
2、发现通过碰撞、敲击、摇动物品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敢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
4、学习使用"摇"、"敲"、"碰"等动词。
活动准备:
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勺子、木珠、塑料盒、瓶子、豆子、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引发幼儿好奇与探索的愿望。
2、提问:"你们喜欢熊宝宝的宝盒吗?为什么";"熊宝宝的宝盒都有什么?为什么会发出声音?";"你们想不想也有这样一个宝盒呢?"
二、制造声音
1、观察材料,提问幼儿材料的名称。
"老师也有宝盒,看看一看里面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探究"用他们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观察、指导"用两件物品怎样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的?""试一试其他东西看看能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三、分享与交流1、教师请小朋友演示他们的发现。
"你们真能干,制造出了那么多好听的声音,哪个小朋友表现一下,你是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的?"
2、引导幼儿归纳:用敲一敲、摇一摇的方法,可以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色,并根据色彩标记匹配相应的瓶子。
2、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红、黄、蓝三种基本的颜色并能说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红黄蓝的。
难点:感知红、黄、蓝两两不同组合后会变出橙、绿、紫三种不同的颜色。
活动准备:
1、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一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黄蓝颜料。
2、红黄蓝颜色标记分别固定在塑料筐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哇,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看,瓶子里有什么?这个水有没有颜色?
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
2、看好了,水宝宝是透明的。水宝宝要和我们玩变变变的游戏,我们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
(教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
师:哇,水宝宝怎样了?会变色呢!好玩吗?你们想玩吗?
二、探索激趣
师: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听好,每个宝宝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学老师摇瓶子,要说:“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哦”。
1、请幼儿自行取一个瓶子,用力摇,使其变色。(老师鼓励孩子用点力,再加加油)
师:“你们变出来了吗?变出什么颜色了?”
2、颜色对应
师:水宝宝要休息了,请给它找个家(与框子对应放)
三、解读秘密
师:我们的瓶子怎么能变颜色呢?
请一幼儿上来尝试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再换上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
师:这个怎么都变不出来,那个却变得出?好奇怪哦!
师小结:哈哈,其实老师把一个秘密放在了瓶盖里。这个盖子里有什么?盖子里有颜料,水宝宝就可以变出颜色了。
四、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老师手里有一瓶*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2、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
(3)教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活动反思:
在活动预设时,考虑到科学领域的特点,也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更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一节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这节课的目标是1、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玩色游戏,初步感受颜色的变化。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色的乐趣。整个活动我以变魔术贯穿始终。
我安排了三个环节:首先以老师的小手有魔法“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玩色兴趣,从简单的“摇摇摇变变变” 一边摇一边念“魔语”,充分调动幼儿的多方面感官参与活动,使幼儿兴趣高昂。此环节幼儿感觉我的`手真有魔法会变出黄颜色。
第二个环节尝试配色,感知体验色的变化。以再次变魔术的方式,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调配在一起就会变出另一种颜色,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老师拿出另外一个瓶口已涂上蓝色颜料瓶子里有黄色颜料的瓶子又一次变,顿时变出了绿色,幼儿十分的兴奋,感觉很神奇。
第三个环节梳理归纳,初步了解颜色变化的秘密。
一个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得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这是非常开心的,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最后环节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在幼儿尝试配色,体验色的变化时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正确对待黑暗和噩梦,能克服害怕。
2、知道害怕是人类正常的情绪,并了解一些正确面对害怕的方法,愿意勇敢面对。
【活动准备】
故事ppt;调查表。
【活动过程】
一、调查了解幼儿睡觉情况。
1、开展调查活动,按要求找座位
师:自己一个人睡一个房间的孩子坐在右边,不是一个人睡一个房间的孩子坐左边。
2、交流不是一个人睡觉的原因。
师:你为什么不是一个人睡的呢?
二、倾听故事前半部分,理解黑暗与魔鬼并不可怕。
1、出示夜晚汤姆在哭的图片,猜测汤姆哭的原因。
师:有一只叫汤姆的小兔子,晚上她准备睡觉了,可是她怎么啦?她为什么会哭?
2、倾听故事前半部分、观看影子图片,理解影子其实是生活中的东西
师:汤姆为什么会哭??汤姆看到的黑影其实是房间里的什么东西?汤姆家里还有一些黑影,我们来看看有可能是谁的影子?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光线照上去就会有影子。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影子会千变万化,有的影子会让我们有点害怕,但是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一些平常的东西。
3、讨论“魔鬼”的`真实性,观看人们化妆成“魔鬼”的图片。
师:汤姆把黑影看成了魔鬼害怕得哭了,世界上真的有魔鬼吗?电视里怎么会有魔鬼呢?人是怎么扮演魔鬼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张图片。
教师小结:其实魔鬼都是人们幻想出来的,电视里看到的都是化妆师巧妙地化妆出来。
三、继续倾听故事,了解梦不是真实的,克服对噩梦的恐惧心理。
师:听了你们的话,汤姆不再害怕黑暗与魔鬼,安心地一个人睡着了。睡着后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继续来看。
1、继续观看图片并倾听故事。
师:汤姆为什么哭喊着从床上掉了下来?他为什么会做这个梦?
2、交流自己做过的噩梦,以及如何克服害怕的方法。
师:你做过可怕的噩梦吗?汤姆被噩梦吓醒了,是在妈妈的怀抱里睡着的,你被噩梦吓醒了,是怎么做的呢?
教师小结:小朋友都做过各种各样的噩梦,等我们醒来的时候这些噩梦其实都没有发生,所以我们不必害怕,我们还想到了很多克服噩梦的方法,真是勇敢的孩子。
四、交流自己睡觉时候害怕的原因,尝试同伴间帮助解决,鼓励幼儿独立睡觉。
1、第二次调查并调整座位,并询问孩子害怕的原因,尝试尝试同伴间帮助解决。
师:如果现在觉得自己愿意尝试一个人睡的孩子可以调整自己的座位。你们还有点害怕,害怕什么呢?告诉大家,我们一起来帮助你。
2、播放采访的视频,请幼儿帮助中班弟弟妹妹克服害怕,寻找解决的办法。
师:中班的弟弟妹妹晚上睡觉也有害怕的事情,听听他们害怕的事情,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
科学教案 篇8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比较检验材料的硬度,金属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金属的特性
四、教学准备:
黑色不透明塑料袋,毛巾,水泥砖,木头、卡纸、铁尺,塑料尺,空饮料罐,记录表,信封等。
核心思想:
1.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应硬强调实验的公平性。从游戏,和实验过程共同体现。
2. 相对性,材料比较时的软和硬,是相对的。
3. 硬度是材料的重要特性(重要物理性质)。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硬度,即使是同一种材料,硬度也不一定相同。
材料准备:
绳子。Ppt,涂色的跆拳道表演板。青砖碎片、表演板碎片。记录纸、木块、卡纸、铁尺、塑料尺、榔头、金属爱心两个、金属垫板、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个黑色袋子
师:上课之前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谁还记得上一节的科学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周围的材料
师:谁能来说一说那我们周围有哪些材料啊
生:金属,木头。。。。。。。(叫两个学生)
师:恩,还有很多同学举手,这说明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材料,是不是啊现在呢老师这里有两样材料,出示木头和毛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回答:木头硬,毛巾软等(师一边让学生说用什么方法判断出的)
师:那么这两种材料同学们一摸就知道毛巾很软,木头很硬,这两者之间的软硬很明显。不过,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材料哦,举起水泥砖提问:请看这是水泥砖(下去让学生摸一摸)提问,怎么样,生回答,很硬。
师:举起木头,那和木头比这两者又是谁硬呢
生:水泥砖或者木头(不能重复回答,所以提问时要问谁有不同的看法)
三、比较硬度
1.师:看来大家对砖和木头有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砖和木头哪种材料硬。
你认为谁硬?为什么?(用生活经验来解释方法)
2.师: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猜测认为,砖比木头硬。1.猜测:砖>木头(可追问:大于符号是什么意思?——砖的硬度可能大于木头的硬度)我们在科学课上,就要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哪种材料硬。
3.师:在课堂上,你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砖和木头谁硬呢?
生:用手指在上面刻划、掰、摔、撞、劈。(让学生说说他的判断标准:说说看,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怎么样算软的,怎么样是硬的?)
(先让学生说完,再逐一分析)
4. 师:学生分析几种方法的优劣:
撞、劈、摔:海绵是软的,但用这些方法都不能辨别出来。
捏:看材料有没有变形?排除
掰:掰的过程中,我们对材料用力,材料会变形,这个叫做材料的柔韧性。
Ppt:划:划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因为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6.师:ppt!图上就是铁尺在刻泡沫,你看到了什么?
在刻的过程中,你看到的泡沫表面留下了凹进去的痕迹就是划痕,这种判断物体软硬的方法叫做刻画法。
7.师:你觉得用刻画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吗?
(用尖角刻、力气不能太大、相互刻。)引导,生:应该刻两次,互相刻画,互相证明,这样才能得到公平的结果。
8.下面我们就用刻画法来比较一下砖和木头的软硬。
9.学生实验并交流:(拿出一号信封)
10.你觉得谁硬?为什么?
砖刻画木头有划痕。而木头刻画砖没有划痕,所以,砖比木头硬。(材料装信封放回桌子)
11.思考:砖上的痕迹是划痕吗?
四、更多材料的硬度比较
1.老师这里还有四种材料请大家来比较。Ppt:分别是铁尺,塑料尺,木头、卡纸。
2.猜测一下,硬度从大到小排队?学生猜测
实验的时候,老师提供了记录用的表格,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用铁尺分别去刻画、铁尺和铁尺是同一种物质,没有划痕)
3.这个表格完整吗?(用铁尺刻别的材料的同时,也要用其他材料来相互刻)
4.实验开始前,再次强调几个实验要求。
用一种材料依次去刻画其它材料,并把实验结果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有划痕的打钩,没划痕的打叉。
划的时候,用力大小要一致,这是为什么?
5. 学生实验。下面我们就用刻的方法来比较一下砖和木头的软硬,(拿出2号信封和记录表,请及时记录),(完成比较早的组,建议用刻画法比较一下身边其他材料的软硬。)
6. 学生交流。教师在大表格上打钩。
7.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铁尺>塑料尺>木头>卡纸
8. 处理:纸头比木头硬。(他们为什么结果是这样?你有什么想法?)
9. ——请这一组的同学上来演示(相互刻)。——再找其他一组的木头来和它的木头对比。——说明:方法对,而同样是木头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硬度。
10.师:思考,在这里,什么最硬?那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吗?这四种材料中什么最软?它是自然界中最软的吗?说明:硬和软是相对的。铁是相对比较硬的材料。
五、认识金属。
1. 师:铁硬,所以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铁。你在生活中,看到哪里用到铁了呢?
2.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起来看看PPT。
3. 你看到的铁制物品,除了利用了铁的坚硬,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导热、导电、光泽)
4. 4. 我们以铁为中心,记录了更多和它有关的内容,像这种简单的网状图,我们把它叫做气泡图。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5. 生活中还有很多有铁类似性质的材料,它们有光泽,能导热、导电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金属。不仅这样,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特性。(延展性实验)
6.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金属吗?(现在你知道易拉罐为什么用金属做了吗?看视频)
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共上了三次,一次是我们科学组老师一起听,一节是请来了教研员一起听,最后一节是浙江省校长培训班的老师来我们学校参观听课。想起上这节课的最初想法是因为之前刚听了丁言君老师的这节课,随后又在宁波市基础改革展示课上听了一遍,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等各方面都上的很不错,所以想把这节课的听课内容整理一遍然后自己学校上几次,加深印象。结果正等我想按照丁老师的教学设计上课时被通知下周四省级培训班的校长要来听课,校长还请了教研员贺老师来帮我指导,一听这情况,心里就很着急,总感觉教研员要来我总不能完全按照丁老师的教案去上,因为丁老师的教学设计是贺老师一起帮他设计出来的,如果我现在完全按照这设计上,不改变一下,总觉的难为情,所以迫不及待情况下,我就试着去改变教学设计,其实我本来就觉得有些设计上丁老师的上课风格我学不来,再导入上已经有所改变,现在看来个别细节上也还得改变一下,但是改下来还是和原来的设计出入不大,毕竟丁老师的设计已经很好了,所以最后没办法我还是这样上了。
贺老师一听我的课就指出了很多细节,这恰恰是我平时教学所忽略的,比如上课时不能把身体的背影对着学生,这样是不尊重学生的,我们老师应该站在讲台周围,让全体学生看到你说话,而不是背着听课。还有比如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尊重学生,有时候错了应该以委婉的方式反问等等。另外在课的设计上贺老师又帮我理了一遍,思路就更加清楚了。在整个的指导过程中,贺老师一直强调“以生为本”,指出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提问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实我反思在之前的备课过程当中,我设计每一个问题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总是考虑我提的问题学生会不会大范围回答不然我就接不上,课就上不好了,本节课在提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木头和砖的软硬,为了防止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办法甚至有些方法根本是错的,我担心到时学生一乱说我就应不过来,所以索性干脆提问的时候给学生限制了方法,要求不能借助其他物体,这样一来,虽然学生的回答会在你的设计预料之中,但是仔细一想其实这是限定了学生的思维,不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认为自己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而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去进行限定,这样就明显违反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所以通过这次的课我认为自己今后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吗,而不是从老师自己出发。
最后总的感言上一节课很折磨人,上好一节课更折磨人,回想自己接到这个上课任务,每天总是牵挂着,但是我觉得经历每一次上课和评课的过程,自己对课的理解和理念以及上课的水平都会得到提升。设想着到哪一天我才不会对上课产生恐惧。或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多上课,多反思。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兴趣观察风和云等自然现象,注意它们的不同变化。
2、初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引导幼儿用身体各个不同的部位,从参照物上感受风的存在和风的大小,并体验风和人植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有关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有关天气的图片
1、图片上你看到有哪些风?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到户外找一找风在哪里;
(1)用眼睛找风,从参照物上感受风的存在:如小草在摆动,树叶在摇动,衣服在飘动
(2)用自己的身体 找风:如头发飘动起来,脸上有点凉。用自己的耳朵招风:区别不同的.风声。
二、讨论:我们喜欢什么样的风,害怕什么样的风?
三、和 风爷爷做朋友
1、老师介绍游戏名称和玩法。
2、幼儿开始游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四、延伸活动:
1、谈话活动:谈谈远足活动后的感受
2、远足时的安全事项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平衡"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在幼儿园平时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走走平衡木,玩玩跷跷板,自转几圈不让自己摔倒"等等都是平衡现象的体现。但是,孩子对此类现象的认识多为无意识的,为了激起孩子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关注,特设计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探索,了解两边重量相等能使物体保持平衡。
2.鼓励幼儿运用习得的科学经验制作玩具。
3.体验尝试过程的快乐,感受活动成功的'愉悦情绪。
活动准备:
1.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器材(将一根长约30cm的钢丝分别绑在两根筷子上连接成斜线,筷子的一头插入在装有沙子的罐子里,制作成一个架子)、人形纸卡、橡皮泥。
2.教具:利用平衡原理制作的玩具(一块方形胡萝卜、三根牙签、一些橡皮泥制作而成)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课题。
1.小朋友见过杂技表演"走钢丝"吗?他们是怎样的?
2.(出示人形纸卡)瞧,有一位冒险小子,它也想来学走钢丝,它想先学着让自己跨在钢丝上不摔下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鼓励孩子运用以往的经验进行发散思维、联想回答)
(二)教师介绍材料,探索"冒险小子"跨钢丝的方法。
1.用教师准备的一种材料--橡皮泥,帮助冒险小子跨走钢丝。
2.操作后交流:你是怎样使"冒险小子"跨在钢丝上不摔下来的?(绑、粘等固定的方法)
(三)探索"冒险小子"跨走钢丝的方法及奥秘。
1.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冒险小子跨在钢丝上平衡地滑动呢?
2.幼儿尝试后演示:
(1)请将冒险小子固定在钢丝上的幼儿上台演示交流;
(2)请将橡皮泥包裹在冒险小子两只脚上,两边重量相等的幼儿上台演示交流;
(3)请将橡皮泥包裹在冒险小子两只脚上,两边重量不等的幼儿上台演示交流。
3.讨论交流:为什么用同样方法(都是将橡皮泥包裹在冒险小子两只脚上),有的成功了,有的却没有成功呢?(让幼儿了解两边重量相等能使冒险小子保持平衡的道理!)
(四)幼儿第三次尝试,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延伸: 为幼儿在区域中投放材料,制作平衡小玩具继续探索科学奥秘。
活动建议:活动结束不是结束,而是探索的开始,建议教师在探索区为幼儿材料,让幼儿自制平衡玩具继续探索平衡的奥秘,逐步养成幼儿爱探索、爱操作的习惯和不成功不罢休的。
活动点评: 此活动借助橡皮泥这一材料,让孩子通过多次尝试、交流,在操作摆弄、做做玩玩中使一些本来含糊的、处于半意识状态的东西慢慢变得明晰起来,不知不觉就习得了平衡的经验。而活动中反复不断的探索和尝试让幼儿最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一种不成功不罢休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在眼前,只要自己善于尝试,敢于实践,成功就会属于自己!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经典)10-02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