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3页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1)我们学校的综合楼准备粉刷和装修,工人叔叔正准备做一些数据的测量,我们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去,好吗?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请大家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呢?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 60 90 120
40的倍数:40 80 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 120 180;90的倍数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第25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系统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
[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
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
二、探索规律,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
(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引导学生得出: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
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
[(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三、掌握算法
[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
四、归纳整理
[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
五、口算练习
[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习。]
4、做练习六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要求每分钟完成8-10题。]
5、完成练习六第1题,夺红旗比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6、完成练习六第2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运用退位减法表中的.规律,掌握得数相等的两个减法算式的特点。]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
练一练和练习六第48题,先直观看图计算,再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前面所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上述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在练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书学得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观察直观图形,认识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找出这两个图形的底面分别是哪两个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涂色呈现出底面。
提问:这两个图形的底面积是哪两个面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底面积定义。
再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计算公式。
[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探索底面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体现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
2、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提问:在小组中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整理
4、请同学们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活动。在这里,先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借助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凭借他们自己的经验,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合作,在探索、比较中充分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推理过程。]
三、分析、比较加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⑵、讨论: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2、出示练一练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中,关注这种计算公式与原来计算公式的不同与联系,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练习六第4题
⑴、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的实际含义
⑵、使学生明确所占空间就是储物柜的体积
⑶、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用底面积高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感受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2、做练习六第5题
⑴、结合图让学生指一指这根横截面的位置
⑵、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将这根木料竖起来,木料的横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的哪个面?木料的长与竖起来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这一方法,理解用横截面面积长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3、做练习六第6题
⑴、使学生明确黄沙铺成的形状是长方体,铺的厚度是长方体的高
⑵、明确要求用方程解
[评:这是一个在长方体沙坑铺黄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以及长和宽(或底面积),求它的高,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做练习六第7题
⑴、弄清题中两个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⑵、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花坛所占空间大小以及花坛内泥土体积所需要的条件
⑶、提示:从里面量,花坛的高没有变,但底面正方形的边长只有1.3-0.32=0.7(米)
[评:通过让学生计算花坛所占的空间和花坛里有多少泥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体积和容积的不同意义。]
5、做练习六第8题
⑴、合理选择相应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⑵、独立思考,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通过跑道上铺三合土和塑胶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解决有关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谈话: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知道的?回家后选择你身边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测量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计算它的体积。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2、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能说明所得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服装问题。
1、师生谈话,直接说明本节课要解决的服装加工问题。
(教师谈话引出服装厂加工服装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
教师谈话引出服装厂加工服装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
2、请学生读题和观察情境图,了解文字及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试做。
(让学生全面了解题中所蕴涵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经历用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计算思路和方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展示、分享解题的思路,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1)、提出“把分步计算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改写。
(自主改写综合算式,是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自主建构过程自主改写综合算式,是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自主建构过程。)
(2)、交流学生改写的算式。先让学生汇报改写的算式,再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讨论:为什么要给660-75×3加上小括号?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说法的机会,然后,自己完成脱式计算。
(在交流个性化的算式和先算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二皮球装箱问题解决
1、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检验的时间和充分交流不同检验方法的机会。
(在讨论“为什么加小括号”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发展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说明:把分步计算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只有小括号不行要用中括号,并边读边写出混合算式。
(在讨论“为什么加小括号”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
级运算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发展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读题,说一说了解到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答。
(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自主建构过程。)
巩固练习
1、根据分步计算的过程,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计算。
2、反馈练习、师生总结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带小括号和中括号的运算顺序,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已有知识背景下,归纳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学会正确计算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昨夜:书中练一练.)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大家喜欢玩捉迷藏吗?老师把我们学过的两个平面图形藏在了这两张图片里,一张是数学书的封面,另一张是邮票,你能找出来吗?
生:数学书封面后面是长方形,邮票的后面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
生: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长方形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
生:长方形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那到底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看看它们的边和角都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了解,再通过对“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问题的回答,更好的了解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程度,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体验、加深理解
1、长方形特点。
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请大家找出一张长方形纸。
(课件出示要求)要求:你可以借助直尺和三角板,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都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出边和角)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长方形两条短边的长度一样,两条长边的长度一样。
生:我用折一折的方法,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两条边一样长;再将长方形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这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大家通过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都发现了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边是相对的边,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对边,除了上下这组对边外,还有左右也是一组对边,所以在长方形中,也可以说是,对边相等。(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2、正方形特点。
认识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
要求:请你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我用了折一折的方法,先将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左右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对角重叠,发现相邻的两条边一样长,所以说,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教师板书:四条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太棒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都找了出来,请再仔细看一下黑板上它们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它们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同时加强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体验,降低了对特点认识的难度。
3、认一认
师:其实,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请你自己看答题卡的认一认,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长长的边叫做长,短短的'边叫做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叫做边。(教师板书:长、宽、边)
师:长方形中有几条长?几条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中,只有这一条叫边吗?
生:长方形中有两条长,两条宽。(边指边说)
生: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叫做边。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后,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法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边的认识。
三、实践应用、巩固概念
1、你能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在格子图中)
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
2、、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正方形,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操作折一折,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最后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得出结果。
【设计意图】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三道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第三道题目是巩固对长方形特点的理解,可能稍微有些难度,但通过动手折一折,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进一步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知道一、两位小数的含义,能初步应用,会读,会写一位小数。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发现意识。
3、让学生认识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教学关键:
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物品,彩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他要到文具店去买东西,不一会儿就买了一大袋东西。每件物品上都有价格标签,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每一件物品的标价,按照物品标价的特点分类。
(目的:通过分类让学生把整数分为一类,小数分为一类)
师:那一小组起来汇报,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一类是整元的,另一类物品不是整元的)
第二组数是小数。(用课件分物品)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小数有一定了解,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发现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小数,通过自己观察,讨论行到小数的'含义。)
1、认识零点几,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出示课件
师:一支铅笔的价钱是0.1元,你们去买这支铅笔需要多少钱?(一角钱)
我们可以发现什么(1角可以用力0.1元来表示)
出示一角钱,这是多少钱,帮我数一数有几个一角(10个),也就是多少钱(1元),那么1角是一元的几分之几,1角就是几分之几元( 元),我们就可以得到1角就是 元。
元与0.1元有什么关系呢?(意思一样,写法不同)
师:1 角可以用 元表示,1角还可以用0.1元表示,那么 元还可以怎样表示( 元还可以写成0.1元)板书
2、出示2角钱
2角钱用元做单位可以怎样表示(0.2元),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表示的(小数)还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 元)
3角呢、6角呢?
观察: 元还可以写成0.1元。 元还可以写成0.2元,从中可以发现什么(零点几的数就是十分之几的数)
三、通过米尺量,发现一米几分米
1、(学生动手操作,巩固零点几的数就是十分之几的数,然后给整数、分数、小数分类)
师:同捉两位同学合作,用米尺量一量,每一根彩色的长度是多少分米?
绿色彩条长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米)
还可以用小数怎么表示(0.1米)
红色彩条长3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米)
还可以用小数怎样表示(0.2米)
课件出示:1角就是 元,也可以写成0.1元
2角就是 元,还可以写成0.2元
1分米就是 米,也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就是 米,也可以写成0.3米
师:上边这些数,你们能不能分类
1,2,3是整数, 是分数,0.1 、0.2 、0.3叫做小数。
出示小数,观察他们 的共同点
(都是小数,都有一个点,小数前一位都是零点几,它们都是一位小数,小数点后面是一位小数)
师: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对口令(说分数对小数,说小数对分数)
2、在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认识两位小数。
(引导学生学习1厘米= 米=0.01米)
出示厘米尺
师:米尺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1小格,1小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说,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一百分之一)写成:1厘米= 米
讨论:用小数这样表示?
3厘米呢?
观察
从中我们又发现了什么(小数点后边有两位数的叫两位小数,用百分之几来表示)
3、认识几点几
用课件让学生认识几点几
师:象几角不够1元,几分米不够1米,如果用元、米来做单位,可以用小数零点几来表示,但生活中呀我们常常遇到超过1元,1米的事,用小数该怎样表示呢?接着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件
1、这儿有一个小朋友它叫小明,他每年都要量身高,上学前班的时候量的身高是7分米,用小数该怎样表示(0.7米)
现在他长高了,一年级时身高正好是1米,现在他已经是三年级了超过了1米,他的身高是1米几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用小数怎样表示?(1.4米)
2、怎么想的?
(先想4分米是0.4米,再想0.4米和1米和起来就是1.4米)
3、出示钱币图样
师:这道题在大家又会做又会想,我们来观察这些钱币。
1元3角=( )元,怎样想
(3角就是0.3元,1元和0.3元合在一起就是1.3元)
5元3角=( )元
50元3角=( )元
100元3角=( )元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4-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2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31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