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10-17 23:59:35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总7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蔬菜分类

  2、Ppt课件—奇妙的蔬菜造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有一个蔬菜大棚里种了好多好多的菜,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都种了些什么菜呀?

  二、展开

  ppt课件—蔬菜分类 ,图片演示: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那些蔬菜?

  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

  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2、我们先来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组成的?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小朋友知道了蔬菜都是有那几部分组成,那么你能猜出老师说的谜语吗?

  4、猜谜语:

  又红又圆象苹果,酸酸甜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

  (西红柿)

  谁能说一说西红柿是什么样子的?

  (颜色、形状、皮是怎样的、还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

  那我们应该吃西红柿的哪一部分?(果实)

  还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实部分?

  (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胡子)。

  5、谜语:

  一个胖娃娃,埋在地底下,头顶绿巾穿红褂,夏天播种秋天拔,我们人人都爱它。(萝卜)

  说一说萝卜的样子?

  (形状、颜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

  师告诉小朋友萝卜还有土人参之说。因为萝卜中含有淀粉酶,能助消化,

  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民间自古就有萝卜是土人参之说。我们应该吃它的哪一部分?(根)

  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可以吃它的根?

  6、看图中有哪些蔬菜?

  (白菜、菠菜、油菜)

  老师可以说说白菜的样子。我们该吃它的哪一部分?(叶)

  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吃它的叶。

  7、这是什么 ?

  (土豆也叫地蛋或马铃薯)

  土豆发了芽时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围的肉削干净,才可以吃。我们吃它的茎。

  小朋友告诉老师,我们平时吃的是土豆的哪一部分呢?

  8、我们来玩一个强大游戏好不好,看谁答的.又快又对。

  问题:

  (1)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

  (2)哪些蔬菜既能当水果吃又能当蔬菜吃?

  (3)为什么称萝卜为土人参?

  (4)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

  (5)为什么要小朋友们多吃蔬菜?

  三、总结

  欣赏:奇妙的蔬菜造型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二、活动准备

  1、充气玩具(气球、塑料袋、皮球、充气棒等)

  2、吸管、气球打气筒、气门针、打气筒、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以自由玩的形式让幼儿认识充气玩具

  1、导入:歌曲表演《河马先生》。

  2、师幼共同玩充气玩具。(播放音乐:鱼儿水中游)

  (二)观察充气过程,并讨论

  1、说一说充气玩具的名称。

  2、讨论

  (1)我们玩的气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2)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在哪里见过气球。(出示课件)

  3、师幼共同探索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出示没有充气的气球,引导幼儿说出他们的不同。

  (2)讨论怎样让它变大呢。(用嘴吹气)

  (3)师幼共同探索多种让气球变大、变小的方法。(提供工具,可以合作。)

  (4)猜想:如果一直充气,气球会怎样?

  (5)请幼儿尝试给充气玩具充气(不要充的过满)。

  4、总结

  (1)气球充气呼——变大了,漏气哧——变小了。

  (2)充气的时间长,漏气的时间短速度快。

  (三)用动作表示气球大小(注意安全及充气、漏气的.速度)

  1、幼儿用自己的动作变大变小,知道充气变大,漏气变小。

  2、师幼共同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

  (1)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气球,教师给气球充气,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牵手拉个圈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3)幼儿手牵手拉个圈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3、鼓励幼儿随音乐变一变。(播放音乐:拿昆乐器曲)

  请幼儿随着音乐表现气球逐渐膨胀和越来越小的情形。

  四、延伸活动

  现在就让我们用睁得大大的眼睛到外面发现更多变大变小的东西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制作泡泡水的兴趣,从中体验探索游戏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观察比较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认识制作泡泡水的材料,探索制作泡泡水的方法,并从中了解泡泡的特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糖、盐、洗衣粉、洗餐净、水、盆、吹泡泡工具(每人两种)、

  瓶子(每人一个)、记录表(每组一张)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刚才洗手时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展开

  1.出示泡泡水杯和吸管。

  教师:小朋友吹过泡泡吗?谁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

  2.观察了解泡泡的`大小、特征。

  教师与幼儿一起吹泡泡,请幼儿说出泡泡有大小和各种形状。

  3.操作体验,发现问题。全体幼儿人手一份,观察大小、形状和颜色。

  4.选择有阳关的地方吹泡泡,看泡泡颜色。

  讨论:为什么泡泡会有颜色?

  三、结束

  教师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吹泡泡》

  活动反思:

  在进行幼儿的盥洗活动时,肥皂泡泡满手飞的现象,曾经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孩子们非常喜欢看泡泡飞,也非常喜欢捏破一个个的小泡泡。就在这五彩的泡泡世界里蕴藏着很多的科学道理,何不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自制泡泡水”来打开探索泡泡世界的大门呢?在这个活动中,重点是幼儿探索制作泡泡水的方法。活动以幼儿探索、教师发现为主。引导幼儿在尝试多种材料制作的过程中感知材料遇水后的不同现象,由此观察比较出像洗衣粉、餐洗净这样的洗涤用品可以制成泡泡水。通过感知操作法和观察比较法进行突破。难点是幼儿能够投放适量的材料,吹出泡泡。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运用尝试法一次一次进行试验,直到能达到幼儿满意的效果为止。圆形吹泡泡工具会吹出圆形的泡泡,那不同形状的泡泡工具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在延伸活动中,幼儿将继续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教案部分活动目标:

  1、通过安装电池的活动,了解一些电池的基本知识和安装电池的基本常识。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探索兴趣。

  3、了解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各种电动玩具:汽车、飞机、电子琴等。

  2、不同种类的电池(充电电池、手机电池、纽扣电池等)小电灯泡、铜线。

  3、有关电池正负极、不同种类电池的幻灯片、正确安装电池的视频。

  4、废旧电池回收桶。正负极的符号图片“+”“-”

  活动过程:

  一、玩没有电池的电动玩具,引导幼儿发现电动玩具没有电池不能动。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科学探索。

  2、师:探索活动室有好玩的电动玩具,现在小朋友可以玩你们喜欢的电动玩具了。

  3、幼儿自由的玩电动玩具。

  4、师:小朋友,你们的电动玩具他们动起来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他们没有电)怎样就有电了呢?(安装电池)

  二、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1、师:安装电池后就能动吗?请小朋友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2、幼儿自由的进行安装,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安装电池的情况。

  3、幼儿安装好电池后再次玩电动玩具。

  三、帮助安装错误的幼儿,引导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并认识正负极的标志。

  1、教师针对安装错误的幼儿进行引导,师:刚才电动玩具不能动是因为没有电池 可是现在安装了电池为什么还是不能动呢?谁知道为什么? (电池没有安装对或电池没有电。)

  2、师,说的对,现在我们先来认识电池再来学习如何正确安装。(引导幼儿发现安装电池后电动玩具还不能动是因为电池的正负极安装不正确所致)

  3、播放幻灯片。师:杨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幼儿和老师一起在黑板前坐下来);电池有正负极。小朋友请看,有凸起的一端象带着一顶小帽子的就是电池的正极,在电池正极的.边缘通常都会有一个符号,一般用“+”号来表示(出示“+”号图片)。没有凸起,平平的一端就是电池的负极在电池的边缘都会有一个符号,用“-”表示(出示“-”号图片)。引导幼儿了解电池上正负极的标志。

  4、我们知道了电池的正负极,现在,我们看看应该怎样安装电池?

  5、师:刚才谁的电动玩具动起来了?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请安装正确的幼儿描述自己的安装方法。

  6、师,你的玩具刚才动了吗?(没有!)哦,原来是这样。你也把你的安装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对物体飘落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2、能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物体飘落的样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观察过落叶的情景.

  2、各种叶片、羽毛、纸条、自制降落伞。

  3、纪录单、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材料,摆弄落体。

  请幼儿自选一样物体玩一玩,观察这个物体飘落的情景。

  请个别幼儿描述自己所玩物体飘落的样子,并用动作加以表现。

  二、继续摆弄并表现落体。

  让幼儿充分操作其他材料,观察不同物体飘落时的有趣现象。

  请幼儿一起用动作加以表现。

  幼儿间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三、尝试记录。

  师幼共同观察纪录单。

  请幼儿把看到的情景用水彩笔记下来,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通过科学活动《什么东西飘下来》,萌发了对物体飘落现象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了不同物体飘落的快慢特点,并鼓励孩子们乐意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物体飘落的不同样子。正是这样的活动目标,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才一步步地感知了各种物体飘落的特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教学准备:

  各种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没发芽的马铃薯和发了芽的马铃薯实物, 马铃薯生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这些是什么?你们都吃过吗?这些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马铃薯",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土豆"。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 出示发芽和没发芽的马铃薯实物请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请看老师手中两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结出新的马铃薯呢?

  2、看图片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师:把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想象。

  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了。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芽朝哪里长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幼儿讨论,给出正确的答案: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师:什么时候长叶子?露出地面就会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幼儿讨论

  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看看宝宝长在哪的?长在根的最前端。地下宝宝在长,地面什么在长?开出漂亮的花了!

  师: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幼儿讨论

  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它的宝宝可真多啊!

  3、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师: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这个位子有毒素要把它去除掉才可以吃。

  师: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幼儿讨论

  师:教师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幼儿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如今,孩子手中会动、会唱、会亮的玩具应有尽有,大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摆弄、重复操作,他们常常会冒出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动。它的肚子里有什么,怎么弄它才会跑得更快……甚至会产生拆开看看的欲望。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我们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过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激发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欲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充分的直观经验想表述出来。教师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发现的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概念,帮助幼儿将所见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经验。)

  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评析:民间惯性玩具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上一环节所获新经验的延伸,又帮助幼儿拓展了经验,激发了幼儿对惯性玩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反思:

  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在《有趣的陀螺》这节绘画和操作相结合的美术活动中,色彩缤纷的陀螺让孩子们眼花缭乱,充满了好奇……

  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玩陀螺、看陀螺、说陀螺、画陀螺、制作陀螺”来感受陀螺转时色彩的变化,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并在玩的过程中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说到“玩陀螺”,孩子们在情境游戏活动中都很感兴趣,他们都能各显神通的用自己的方法玩着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观察:陀螺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再看一看陀螺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说陀螺”这一环节中,我运用集体讨论法,让孩子们大胆讨论,说出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转之前,陀螺有齿轮,转的很快的时候,齿轮线变圆了)(颜色变了)等。“画陀螺”和“制作陀螺”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运用讲解、示范法让孩子们了解陀螺的制作过程。(涂色、剪、做)

  在大家共同制作陀螺的过程中,部分孩子存在的问题是陀螺转不起来,经讨论原来是陀螺卡片中间的点被弄大了,所以小棒松了导致转不起来。如果改用火柴棒而不用牙签,效果会更好。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美术活动,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制作得也很开心!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总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2

科学活动教案05-31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8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怎么写04-14

(通用)科学活动教案07-28

科学活动教案[热门]07-21

科学活动教案【通用】07-25

科学活动教案[实用]07-23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07-2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总7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蔬菜分类

  2、Ppt课件—奇妙的蔬菜造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有一个蔬菜大棚里种了好多好多的菜,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都种了些什么菜呀?

  二、展开

  ppt课件—蔬菜分类 ,图片演示: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那些蔬菜?

  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

  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2、我们先来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组成的?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小朋友知道了蔬菜都是有那几部分组成,那么你能猜出老师说的谜语吗?

  4、猜谜语:

  又红又圆象苹果,酸酸甜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

  (西红柿)

  谁能说一说西红柿是什么样子的?

  (颜色、形状、皮是怎样的、还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

  那我们应该吃西红柿的哪一部分?(果实)

  还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实部分?

  (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胡子)。

  5、谜语:

  一个胖娃娃,埋在地底下,头顶绿巾穿红褂,夏天播种秋天拔,我们人人都爱它。(萝卜)

  说一说萝卜的样子?

  (形状、颜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

  师告诉小朋友萝卜还有土人参之说。因为萝卜中含有淀粉酶,能助消化,

  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民间自古就有萝卜是土人参之说。我们应该吃它的哪一部分?(根)

  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可以吃它的根?

  6、看图中有哪些蔬菜?

  (白菜、菠菜、油菜)

  老师可以说说白菜的样子。我们该吃它的哪一部分?(叶)

  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吃它的叶。

  7、这是什么 ?

  (土豆也叫地蛋或马铃薯)

  土豆发了芽时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围的肉削干净,才可以吃。我们吃它的茎。

  小朋友告诉老师,我们平时吃的是土豆的哪一部分呢?

  8、我们来玩一个强大游戏好不好,看谁答的.又快又对。

  问题:

  (1)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

  (2)哪些蔬菜既能当水果吃又能当蔬菜吃?

  (3)为什么称萝卜为土人参?

  (4)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

  (5)为什么要小朋友们多吃蔬菜?

  三、总结

  欣赏:奇妙的蔬菜造型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二、活动准备

  1、充气玩具(气球、塑料袋、皮球、充气棒等)

  2、吸管、气球打气筒、气门针、打气筒、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以自由玩的形式让幼儿认识充气玩具

  1、导入:歌曲表演《河马先生》。

  2、师幼共同玩充气玩具。(播放音乐:鱼儿水中游)

  (二)观察充气过程,并讨论

  1、说一说充气玩具的名称。

  2、讨论

  (1)我们玩的气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2)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在哪里见过气球。(出示课件)

  3、师幼共同探索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出示没有充气的气球,引导幼儿说出他们的不同。

  (2)讨论怎样让它变大呢。(用嘴吹气)

  (3)师幼共同探索多种让气球变大、变小的方法。(提供工具,可以合作。)

  (4)猜想:如果一直充气,气球会怎样?

  (5)请幼儿尝试给充气玩具充气(不要充的过满)。

  4、总结

  (1)气球充气呼——变大了,漏气哧——变小了。

  (2)充气的时间长,漏气的时间短速度快。

  (三)用动作表示气球大小(注意安全及充气、漏气的.速度)

  1、幼儿用自己的动作变大变小,知道充气变大,漏气变小。

  2、师幼共同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

  (1)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气球,教师给气球充气,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牵手拉个圈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3)幼儿手牵手拉个圈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3、鼓励幼儿随音乐变一变。(播放音乐:拿昆乐器曲)

  请幼儿随着音乐表现气球逐渐膨胀和越来越小的情形。

  四、延伸活动

  现在就让我们用睁得大大的眼睛到外面发现更多变大变小的东西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制作泡泡水的兴趣,从中体验探索游戏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观察比较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认识制作泡泡水的材料,探索制作泡泡水的方法,并从中了解泡泡的特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糖、盐、洗衣粉、洗餐净、水、盆、吹泡泡工具(每人两种)、

  瓶子(每人一个)、记录表(每组一张)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刚才洗手时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展开

  1.出示泡泡水杯和吸管。

  教师:小朋友吹过泡泡吗?谁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

  2.观察了解泡泡的`大小、特征。

  教师与幼儿一起吹泡泡,请幼儿说出泡泡有大小和各种形状。

  3.操作体验,发现问题。全体幼儿人手一份,观察大小、形状和颜色。

  4.选择有阳关的地方吹泡泡,看泡泡颜色。

  讨论:为什么泡泡会有颜色?

  三、结束

  教师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吹泡泡》

  活动反思:

  在进行幼儿的盥洗活动时,肥皂泡泡满手飞的现象,曾经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孩子们非常喜欢看泡泡飞,也非常喜欢捏破一个个的小泡泡。就在这五彩的泡泡世界里蕴藏着很多的科学道理,何不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自制泡泡水”来打开探索泡泡世界的大门呢?在这个活动中,重点是幼儿探索制作泡泡水的方法。活动以幼儿探索、教师发现为主。引导幼儿在尝试多种材料制作的过程中感知材料遇水后的不同现象,由此观察比较出像洗衣粉、餐洗净这样的洗涤用品可以制成泡泡水。通过感知操作法和观察比较法进行突破。难点是幼儿能够投放适量的材料,吹出泡泡。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运用尝试法一次一次进行试验,直到能达到幼儿满意的效果为止。圆形吹泡泡工具会吹出圆形的泡泡,那不同形状的泡泡工具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在延伸活动中,幼儿将继续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教案部分活动目标:

  1、通过安装电池的活动,了解一些电池的基本知识和安装电池的基本常识。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探索兴趣。

  3、了解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各种电动玩具:汽车、飞机、电子琴等。

  2、不同种类的电池(充电电池、手机电池、纽扣电池等)小电灯泡、铜线。

  3、有关电池正负极、不同种类电池的幻灯片、正确安装电池的视频。

  4、废旧电池回收桶。正负极的符号图片“+”“-”

  活动过程:

  一、玩没有电池的电动玩具,引导幼儿发现电动玩具没有电池不能动。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科学探索。

  2、师:探索活动室有好玩的电动玩具,现在小朋友可以玩你们喜欢的电动玩具了。

  3、幼儿自由的玩电动玩具。

  4、师:小朋友,你们的电动玩具他们动起来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他们没有电)怎样就有电了呢?(安装电池)

  二、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1、师:安装电池后就能动吗?请小朋友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2、幼儿自由的进行安装,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安装电池的情况。

  3、幼儿安装好电池后再次玩电动玩具。

  三、帮助安装错误的幼儿,引导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并认识正负极的标志。

  1、教师针对安装错误的幼儿进行引导,师:刚才电动玩具不能动是因为没有电池 可是现在安装了电池为什么还是不能动呢?谁知道为什么? (电池没有安装对或电池没有电。)

  2、师,说的对,现在我们先来认识电池再来学习如何正确安装。(引导幼儿发现安装电池后电动玩具还不能动是因为电池的正负极安装不正确所致)

  3、播放幻灯片。师:杨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幼儿和老师一起在黑板前坐下来);电池有正负极。小朋友请看,有凸起的一端象带着一顶小帽子的就是电池的正极,在电池正极的.边缘通常都会有一个符号,一般用“+”号来表示(出示“+”号图片)。没有凸起,平平的一端就是电池的负极在电池的边缘都会有一个符号,用“-”表示(出示“-”号图片)。引导幼儿了解电池上正负极的标志。

  4、我们知道了电池的正负极,现在,我们看看应该怎样安装电池?

  5、师:刚才谁的电动玩具动起来了?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请安装正确的幼儿描述自己的安装方法。

  6、师,你的玩具刚才动了吗?(没有!)哦,原来是这样。你也把你的安装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对物体飘落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2、能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物体飘落的样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观察过落叶的情景.

  2、各种叶片、羽毛、纸条、自制降落伞。

  3、纪录单、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材料,摆弄落体。

  请幼儿自选一样物体玩一玩,观察这个物体飘落的情景。

  请个别幼儿描述自己所玩物体飘落的样子,并用动作加以表现。

  二、继续摆弄并表现落体。

  让幼儿充分操作其他材料,观察不同物体飘落时的有趣现象。

  请幼儿一起用动作加以表现。

  幼儿间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三、尝试记录。

  师幼共同观察纪录单。

  请幼儿把看到的情景用水彩笔记下来,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通过科学活动《什么东西飘下来》,萌发了对物体飘落现象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了不同物体飘落的快慢特点,并鼓励孩子们乐意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物体飘落的不同样子。正是这样的活动目标,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才一步步地感知了各种物体飘落的特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教学准备:

  各种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没发芽的马铃薯和发了芽的马铃薯实物, 马铃薯生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这些是什么?你们都吃过吗?这些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马铃薯",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土豆"。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 出示发芽和没发芽的马铃薯实物请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请看老师手中两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结出新的马铃薯呢?

  2、看图片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师:把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想象。

  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了。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芽朝哪里长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幼儿讨论,给出正确的答案: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师:什么时候长叶子?露出地面就会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幼儿讨论

  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看看宝宝长在哪的?长在根的最前端。地下宝宝在长,地面什么在长?开出漂亮的花了!

  师: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幼儿讨论

  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它的宝宝可真多啊!

  3、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师: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这个位子有毒素要把它去除掉才可以吃。

  师: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幼儿讨论

  师:教师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幼儿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如今,孩子手中会动、会唱、会亮的玩具应有尽有,大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摆弄、重复操作,他们常常会冒出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动。它的肚子里有什么,怎么弄它才会跑得更快……甚至会产生拆开看看的欲望。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我们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过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激发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欲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充分的直观经验想表述出来。教师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发现的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概念,帮助幼儿将所见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经验。)

  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评析:民间惯性玩具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上一环节所获新经验的延伸,又帮助幼儿拓展了经验,激发了幼儿对惯性玩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反思:

  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在《有趣的陀螺》这节绘画和操作相结合的美术活动中,色彩缤纷的陀螺让孩子们眼花缭乱,充满了好奇……

  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玩陀螺、看陀螺、说陀螺、画陀螺、制作陀螺”来感受陀螺转时色彩的变化,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并在玩的过程中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说到“玩陀螺”,孩子们在情境游戏活动中都很感兴趣,他们都能各显神通的用自己的方法玩着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观察:陀螺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再看一看陀螺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说陀螺”这一环节中,我运用集体讨论法,让孩子们大胆讨论,说出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转之前,陀螺有齿轮,转的很快的时候,齿轮线变圆了)(颜色变了)等。“画陀螺”和“制作陀螺”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运用讲解、示范法让孩子们了解陀螺的制作过程。(涂色、剪、做)

  在大家共同制作陀螺的过程中,部分孩子存在的问题是陀螺转不起来,经讨论原来是陀螺卡片中间的点被弄大了,所以小棒松了导致转不起来。如果改用火柴棒而不用牙签,效果会更好。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美术活动,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制作得也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