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

时间:2023-05-09 16:59:14 教案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教案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船借箭》教案范文汇总9篇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草船借箭》教案 篇2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3`

  幻灯片,填空(略)

《草船借箭》教案 篇3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①学习第一段。

  【师生活动】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点拨】周瑜明知故问;假惺惺说;狡黠地说;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

  ②思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点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设计说明: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提高了读的质量。)

  (四)小结:

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 二 课 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②问题:“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请同学们运用“读、画、思、议、悟”的五字学习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研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点拨】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动声色,并想出只要“三天”就可交箭,而且还遂了周瑜的心愿立下军令状。

  因为他算准了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三天后有大雾,他已成竹在胸了。

  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知道周瑜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也知道了前面周瑜说的“军中缺箭”是假话,从这一段更能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③问题:周瑜步步紧逼,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但周瑜算到了诸葛亮的主意了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点拨】周瑜没有算到诸葛亮的主意,从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小结: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不仅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而且也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讲义气。

  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①问题:那么在草船借箭过程中他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请大家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读后交流。

  出示投影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诸葛亮笑着说的话,想一想他当时已充分估计到哪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听录音,感悟文中描述情境,探究交流。

  (设计说明:以开放性的活动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点拨】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③问题:听到擂鼓呐喊声,曹操究竟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吗?

  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一下,当年草船借箭的情景。(播放“草船借箭”画面)

  【学生活动】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形,再回头看课文8—9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想:你们又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

  【点拨】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真是神机妙算。

  ④问题: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投影显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点拨】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设计说明: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发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学必有疑,疑须有问,问才能知”的道理。)

  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⑤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

  ①问题:事情的结果怎样?

  【师生活动】齐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②出示投影: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问题:文末一句与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诸葛亮神机妙算挫败了周瑜的险恶用心,那么周瑜到底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造”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两人的差距在于创造思维,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求新求异,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文中已知,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宽宏大量,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请同学们用心揣摩各人心理,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说明:还课堂给学生,探究深读,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探究问题,做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五)作业(三题任选一个):

  1、本节课的收获(知道怎样提问题,从哪提问题,如何评价人物)

  2、我最想对诸葛亮说……(教育学生想成功就要认真学本领)

  3、读《三国演义》试评三国人物(通过学习,会评价人物)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忌妒设难 诸葛亮受命“借箭”

  诸葛亮

  (知天)三天之内大雾弥漫

  (知地)顺风顺水

  (知人)周瑜妒忌故意为难

  鲁肃老实诚恳帮助

  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神机妙算

  (勇于创新)

《草船借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瑜、诸、葛、督、惩、罪、寨、呐、丞”等会认字,“委、惩、吩、咐、罪、私、擂、呐”等会写字,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语言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习课文]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东吴都督周瑜心胸十分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课文内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作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教学前,先让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大致了解,三国鼎立时,孙刘联合抗曹,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对于重点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阅读,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课文中着力赞美诸葛亮这一人物,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想要加害自己的用心,十天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的,但他不动声色,反而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的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

  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寻求帮助,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不了解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让周瑜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阴谋惨败。

  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他算准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有大雾;借箭返回时,船顺风顺水。借箭妙计安排巧妙,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在谈笑风生中,诸葛亮轻松取胜,没有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从而让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对全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色。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课文中体现得很充分。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如: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学生可边读边议。

  [词句积累]

  生字中,注意诸葛的“葛”字读音,应读“gě”。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惩罚:严厉地处罚。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教学设计]

  (课前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有条件的学生课前读一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大致了解人物及其关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谁来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2.结合预习,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从课题、从内容中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生简单交流《三国演义》。(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及其关系。)

  2.学生质疑,能够解决的可以当场进行交流解决。

  二、自读课文,把握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了解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课文大意,清楚课文的脉络。

  3.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口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惨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草船借箭》写了一件什么事,起因与结果是什么。

  2.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使事情发生了改变。(草船借箭成功)

  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惨败。

  二、感悟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阅读,思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里哪些地方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画下来读一读,

  2.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3.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1.学生读书自悟后在班内交流所得,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从草船借箭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借箭的经过,体会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

  2.师生共同归纳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表现在: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3.学生边读边议,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第三课时

  一、深入理解,分析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体会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2.你对其他的几个人物是怎么看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聪明、机智、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的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平时多观察、多思考的结果。

  2.学生讨论,分析: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3.分角色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复述课文。

《草船借箭》教案 篇5

  学生视角:

  草船是什么样的船?为什么文章中用了借箭?整个故事发生在原因、经过、结果怎样?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学生边读边思,激发着学生学习热情。

  难点:抓住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教师思考:

  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学《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的过程中,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知过人。文章内容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活,人物关系微妙,中心突出。教学中应把握好文章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中心,结合学生对文章已有的认知基础,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

  重点:从草船借箭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设计特色:

  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读中感悟。

  信息资料: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之所能神机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为他具有知自己知彼、知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认识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的宽广胸怀。

  2、帮助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方法一:

  理由: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程序:

  一、提示课题,点出借字。

  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突出哪能个字?

  二、理出脉络,围绕借字。

  A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B借箭的经过怎样?

  C借箭的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并据以上问题给文章划分段落。

  三、掌握重点,突出借字。

  借箭的经示是第三段(按三段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A、在借箭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强调不能让周瑜知道?

  B、等到什么时候才去开船借箭?为什么等到这个时候?

  C、把船停在哪里?怎样停的?为什么?

  D、借箭时,诸葛亮表现怎样?说明什么?

  E、你认为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知天---预测准三天内必有大雾,回来时顺风顺水。

  知地----大雾中能所船信在受箭最佳的地方。

  知人------鲁肃忠厚(保密备船)曹操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意出击。

  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才华卓越。并通过周瑜与诸葛亮的语言、行动的对比,表现出诸葛亮顾全大局,豁达大度的风范,反衬出周瑜气量狭窄,妒能忌贤,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加害诸葛亮的卑鄙行径。

  四、复述巩固,抓住借字。

  五、演读欣赏,体会借字。

  方法二:

  理由:文章中心主要是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贯穿在文中的主要线索。

  程序:

  一、复习导入。

  组织学生进行补题练习,

  练习分清前因后果,训练有条理地表达。

  ( )草船( )借箭。

  二、抓住中心词,突出重难点。

  1、引导通读全文,思考: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神机妙算)结合中心词进行质疑,师生共同梳理。

  (1)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分组研读课文,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建议,从知天、知地、知人三个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强调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体会。

  (抓住中心词,读书质疑,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交流汇报,互相补充。共同操作,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复述课文。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互相补充、评价,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利用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演示借箭过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复述课文。

  (培养合作交流意识,评价意识,动手实践能力。)

  4、小结: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空。诸葛亮是一个( )的人。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整体回顾全文内容,理解故事深层次的前因后果。(周瑜妒忌设局陷害;孔明大败失败周郎。)

  四、再回课题,学后质疑、解疑。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五、拓展表演,综合实践。

  利用手中搜集的关于三国人物的资料,表演文中的故事。

  资料:

  1、《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罗贯中著。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名本,号湖海散人,杭州人。《三国演义》的内容是描写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之间的历史事件,重点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及兴衰过程。它以三国历史为骨架,其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与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具体内容和血肉部分则出于虚构创作。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群众中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2、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山东琅琊的一个官僚世家。

  3、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死后,他总督东吴兵马。

  5、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献帝时为丞相。

  6、原著中对大雾的描写: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反白昼为昏黄,变丹青为水黑。

  7、原著本章小结:

  浓浓雾露满长江,天地难分水渺茫,二十舟船能摆列,万余弩弓尽施张,

  飞蝗透草摇天影,孔明今日伏周郎。

《草船借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裁词?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

  (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

  (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

  (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

  (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接受任务: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作好准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时交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 学生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妒忌心强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鲁素: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识天象,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诸葛亮晓地利,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回来时顺水顺风;

  c、诸葛亮知人心,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 篇8

  【指导思想】

  其一,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

  其二,导读必须定向。导向何方?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习能力?这至关重要。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 (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

  其三,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 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

  其四,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是跨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个范畴的内容,在导读过程中应遵循阅读理解和识字教学的规律灵活处理。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

  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习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习,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

  二、主要教法

  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

  课前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3.联系课文结合解释词语: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抽查字词预习情况。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

  2.导入 :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 );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

  3.引导就课题质疑:见此课题,可能或应该想到些什么问题?(见板书设计 )

  4.带着上述问题听读(或自读)课文。着重考虑“为什么借箭”这个问题;经过和结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处理。

  5.反馈课文大意后,着重以问题导读,弄清“为什么借箭”的问题。

  教师引导看课后习题1(1)(2),联系课文开头一段,默读、思考、圈划,然后展开讨论。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由表及里地认识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这一教学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和讨论。

  6.引导运用板书提示,默读课文,每人自练复述故事起因,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反馈。

  7.请学生找出“诸葛亮为借箭所做准备工作”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课文段落,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借船)。再引导学生读书,弄清借船方式(秘密)、数量、其它要求。

  8.复述“借船”这一部分内容。练习方式:个别学生示范与群体操练相结合。

  9.小结:以承上启下式终结该课时。课外作业 :练习复述故事;给课文试分段。

  板书设计 :

  △小黑板板书设计 :

  东汉末年三国状况: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学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中“借箭”和“结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类生字字形记忆及书写时须注意之点,如“忌”(上声下形),“督”(字形上宽下窄)等。当堂练习难写易错的几个字3~4遍,组词写一遍。

  2.以上课时“就课题质疑”中已解决的问题“起因”与“借船”导入 新课。

  3.以复述为手段,重点引导读懂“借箭”这部分课文。

  (1)找出这部分课文的起讫处(6~9自然段)。提出读的要求:看谁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式,复述这部分内容。引导督促每个学生认真看懂课文后再练习复述。组织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2)教师根据复述反馈情况,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自然段要点(用谈话法)。注意理解关键性词语“虚实”、“顺风顺水”等。引导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用~画出与图意相应的语句;讨论:这幅图着重表现了什么意思?

  (3)根据板书,再次自读课文,练习复述,(巩固性练习)中、优两位学生反馈复述,组织评议。

  4.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草船借箭的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结尾与开头有无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启发性问题:(1)课文写了几件事?我们该按怎样的思路(顺序)给课文分段?(2)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段技中,比较适合这课分段的是什么?(先找出事情的经过部分,再看事情经过可分几段)。学生分段,写段意,交流。反馈。

  6.结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练习简要复述整个故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上讲台复述。

  7.引导学生小结,简要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预告下节课内容:评论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请学生给这两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就如老师给学生下评语(课外作业 )。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做口头笔头练习,着重完成书面造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评价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以完成总目标4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出示书面造句词语,先进一步引导准确理解词义、运用范围,后完成书面造句。教师巡回,搜集“妒忌”一词的好造句备用。

  2.以这些问题引出对诸葛亮的评价:

  (1)诸葛亮约鲁肃上船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杰出才干:准确预计天气和曹军反应)(2)诸葛亮会不会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难或陷害他?既然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气愤、不与周瑜论争?(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请学生修改给诸葛亮下的评语。

  3.请学生说说对周瑜的评价。教师相机引起讨论:妒忌的害处?

  (1)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形势来看,瑜妒忌亮的才干有何危害?(削弱蜀、吴联合抗曹的力量,与己有害)。(2)推论一般:如我们对学习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采取妒忌的态度会怎样?因此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对?最后拿学生有关“妒忌”的造句,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4.布置本周内完成的小作文练习,略加指导:(1)我曾经妒忌他(她)……(记叙文);(2)妒忌——无能的表现(读《草船借箭》的感想)。任选一题。

  5.启发、教育、鼓励性结尾,终结该课。

《草船借箭》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诸葛亮) (周 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时 第一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投影

  教 学 过 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4、反馈。 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 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1)(2)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3) 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 第二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案】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案03-02

《草船借箭》教案08-27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02-08

《草船借箭》教案八篇07-20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0篇)03-02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3-21

《草船借箭》教案 15篇05-04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8-29

精选《草船借箭》教案3篇09-23

精选《草船借箭》教案4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