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船借箭》教案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从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草船借箭》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裁词?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
(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
(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
(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
(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接受任务: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作好准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时交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板书设计
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诸葛亮准备造箭
14 草船借箭
诸葛亮借箭
诸葛亮借箭成功
《草船借箭》教案 篇6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3`
幻灯片,填空(略)
《草船借箭》教案 篇7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4、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2、讲读第一段。
(1)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3、讲读第二段
(1)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4、讲读第三段。
(1)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讲读第四段。
(1)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结果呢?
(3)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五)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六) 引导课外阅读。
1、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瑜、诸、葛、督、惩、罪、寨、呐、丞”等会认字,“委、惩、吩、咐、罪、私、擂、呐”等会写字,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语言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习课文]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东吴都督周瑜心胸十分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课文内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作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教学前,先让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大致了解,三国鼎立时,孙刘联合抗曹,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对于重点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阅读,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课文中着力赞美诸葛亮这一人物,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想要加害自己的用心,十天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的,但他不动声色,反而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的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
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寻求帮助,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不了解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让周瑜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阴谋惨败。
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他算准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有大雾;借箭返回时,船顺风顺水。借箭妙计安排巧妙,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在谈笑风生中,诸葛亮轻松取胜,没有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从而让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对全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色。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课文中体现得很充分。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如: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学生可边读边议。
[词句积累]
生字中,注意诸葛的“葛”字读音,应读“gě”。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惩罚:严厉地处罚。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教学设计]
(课前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有条件的学生课前读一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大致了解人物及其关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谁来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2.结合预习,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从课题、从内容中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生简单交流《三国演义》。(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及其关系。)
2.学生质疑,能够解决的可以当场进行交流解决。
二、自读课文,把握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了解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课文大意,清楚课文的脉络。
3.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口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惨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草船借箭》写了一件什么事,起因与结果是什么。
2.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使事情发生了改变。(草船借箭成功)
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惨败。
二、感悟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阅读,思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里哪些地方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画下来读一读,
2.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3.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1.学生读书自悟后在班内交流所得,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从草船借箭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借箭的经过,体会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
2.师生共同归纳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表现在: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3.学生边读边议,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第三课时
一、深入理解,分析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体会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2.你对其他的几个人物是怎么看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聪明、机智、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的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平时多观察、多思考的结果。
2.学生讨论,分析: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3.分角色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复述课文。
【《草船借箭》教案】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案10-10
《草船借箭》教案10-27
草船借箭教案03-02
《草船借箭》教案[精华]10-27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3-21
《草船借箭》教案八篇06-23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4-11
《草船借箭》教案 15篇05-04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5篇)03-11
《草船借箭》教案(通用25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