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时间:2024-10-14 06:25:57 教案 我要投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健全的双脚总渴望踏在坚实的土地,康健的双手总期盼握住永远的幸福.

  曾经有这么一个诗人,写了一首《断指》,据说,这位断指的革命者是诗人的友人,他为了不再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业当中去,当众砍下一根手指,请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为见证,以志警醒。可是,十多年后,诗人被日军逮捕用酷刑审讯,在狱中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军蹂躏的国土,身体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灵魂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他是谁?“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来读一读在特殊的年代里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听一听,他唱出了什么样的心声。

  (板书课题)

  二、听读,品意象

  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人摸到了一片怎样的土地?

  预设:黑暗、残损、被侵略军蹂躏等

  三、想象,知情感

  1、用残损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

  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希望)

  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可以调换吗?

  通过学生的比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

  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

  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

  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

  预设: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

  间接的有:“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那里是太阳,是春。太阳和春"来比喻这一角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教师板书关键词

  再问:诗人手掌先后抚摸到的地方是迥然不同的,你们能否帮以上的关键词找到相反的词语,说说先前摸索到的土地是怎样的土地?

  预设:温暖—冷、凉;明朗—阴暗、蓬勃—憔悴、坚固---化为灰烬、血和泥

  3、想象,描写画面

  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真的在想像中他描绘了冷冷的色调与灰灰的死寂,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前半部分选择你最能引起你联想看到沦陷区的现状的句子,描述想到的画面与感受(感时花)

  例: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我联想到了: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地方的景物通过想象加以描述。“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4、齐读,品精神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日本铁蹄蹂躏下的沦陷区人民像牲口一样的活,像蝼蚁一样的死,诗人通过强烈的对比慷慨激昂的告诉我们,他想要怎样做?

  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不像牲口一样的活,蝼蚁一样的死……希望,有永恒的中国!

  你从这些诗句中你看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形象?

  预设:不屈不挠的坚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对美好的未来充满这无限的憧憬

  引入资料:

  啊!在这血染的岛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断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偶成》)

  苦难的岁月不会再迟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号》)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蝼蚁苟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残害下也不供出一个文艺工作者,他在《狱中题壁》: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诗人戴望舒终于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时代中也有这样高亢的歌号召着每个爱国者的心。

  5、拓展,知时代

  配乐齐读,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发出铮铮誓言: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萧红在《生死场》中宣誓道:

  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田间在《给战斗者》歌唱道:

  我们要活着———在中国/我们要活着/———永远不朽!

  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因为我们知道/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们一定要/高举双手/迎接———自由!

  在朗读中结束这堂课

  6、作业布置:推荐读望舒的《雨巷》和《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借此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

  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找一句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

  在师的指导下,生理解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迁移。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3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目标2: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反复诵读文章,直至背诵。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同学们: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预习时你做到了吗?

  1、反复诵读文章,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

  3、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预习展示

  (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1、自主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

  2、进行小组有感情的诵读比赛。

  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合作交流

  1、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2、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

  要求:诵读是贯穿其中,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三、我的收获

  学生总结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

  四、课后作业

  自主选择作业

  1.积累: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或者几句诗,抒发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我的成功之处:

  诗歌的艺术,一切的活动均围绕“读”来展开,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与作者进行无声的交流,用朗读不同的语调与表情诠释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爱国思乡,本文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的经典篇目,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赞歌。诗人以虚拟和想象的手法,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一“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作者运用冷暖色调生动的表现出了自己对沦陷区和解放区的的感情,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题材,同时也是教给学生用意象去解读诗歌典范例文。

  学情分析

  1、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还很稚嫩,要不断灌输赏析理论,让学生结合学习世间理解诗歌创作及赏析的方法、策略,让学生会学诗歌,从而克服畏难情绪,产生学习兴趣。

  2、作品时代感鲜明,与学生距离较远。要创设好情境,阐述好背景,引领学生进入角色。

  3、现阶段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习惯、方法、合作意识等都有待提高,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精心策划,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形成素养,积淀基础。

  4、针对现在学生爱国情感淡漠现状,要充分教材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三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者的哀痛,对解放区的热情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能有情感、节奏正确的.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处理字词。

  2、学生听赏课文朗读,感悟诗歌内容,把握情感。

  3、简介作家作品,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三、研读诗歌,分析内容

  1、大家看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为一个句子完整吗?

  2、问:他触摸到哪些土地?请大家在诗中标注一下。

  3、这些地方都沾染了什么?

  4、师:还触到什么地方?那一角又如何呢?

  5、对比两种心情,讨论其产生的原因。

  6、学生根据自己理解感情朗诵片段,比拼谁更富情感和感染力。

  四、品读诗句

  1、下面我把大屏幕上的诗句改成这样的诗行:

  东北三省沦陷,

  华北平原遭摧残,江南、岭南被侵占,

  就连南海也有了敌人的战船。

  这些诗句就是为了表达这些意思,请大家评价一下,老师改的怎么样,好坏要说出理由,请大家讨论。

  2、给予学生诗歌赏析的理论,让学生理解诗歌特点,从而学会去赏析诗歌。

  五、小结,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做课后练习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

  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借此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归纳点拨:

  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

  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找一句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

  在师的指导下,生理解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迁移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6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总第4课时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

  领会其艺术魅力。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

  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发现(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

  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

  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相关文章: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01-2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02-20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5篇03-31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15篇02-16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通用16篇)02-14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汇总9篇10-23

实用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4篇05-31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锦集5篇07-09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锦集六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