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后一课教案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述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潜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情绪,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1.引导学生掌握透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题目导入法。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状况你期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样上
2.背景知识介绍法。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情绪,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应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
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能够帮忙我们了解都德。(幻灯片)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述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头发从头上一向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3.本文从题材上来看是小说,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描述。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能够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下面老师为大家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一方面注意生字、生词,同时也要感知文意。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请大家自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4.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仔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5.师生互动,理清文章思路。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三种划分方法:
(1)全文可分四部分。
上学路上(1~6)上课之前(7~10)上课经过(11~23)宣布散学(24~29)
(2)全文可分三部分。
上课之前(1~10)上课经过(11~23)宣布下课(24~29)
上学路上(1~6)上课(7~23)下课(24~29)
教师明确:这三种划分方法都有道理。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最后一课”为本文的主要事件,以此为中心,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是有道理的。结构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课文正是透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高度的民族职责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教师把六个小组分为两大组,一、二、三小组为一组,研讨小弗郎士,四、五、六小组为一组,研讨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一、四小组代表为主要发言人,二、三小组和五、六小组分别作补充,学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情绪、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在上学的路上: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宛转动听,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搞笑;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有辨别是非的潜力,也有必须的自控潜力。
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里有许多不平常的状况。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里十分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对此,小弗郎士感到吃惊。
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这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期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懂得了怎样爱国;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他敬爱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齐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这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情绪很难过。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情绪、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激发想象,联想拓展
根据课文结尾,展开合理想象,假如你是小弗郎士,请以“散学以后”为题续写一段话,不少于350字。
学生可先就情节构想讨论交流,然后互相评议,选出较好的合理的想象。
六、布置作业
1.文章是如何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写一段文字描述韩麦尔先生。
2.整理《散学以后》,把它收到《成长的足迹》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透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这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继续品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
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述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述方法
明确:外貌描述、神态描述、动作描述和语言描述。
外貌描述:“我们的老师这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述:“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述:“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述:
(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示例:“我们务必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证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情绪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职责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之后,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过程,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2.变换视角,激发想象,创新写作。
教师要求: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资料。
教师提示: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想象要贴合文中的具体情景和人物的身份,应着重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三、环境描述在本文中的作用
1.找出小说开篇的两处环境描述。
明确: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述,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述又证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此刻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情绪。“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证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好处的深刻理解,也证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遭受列强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人们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述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侵略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六、布置作业
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七 最后一课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布置预习:指导阅读
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
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活动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为激起学生的共鸣,可由中国历史上清末时期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并鉴定不平等条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上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内心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加入适当想象),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特别是补充人物内心独白部分)。
三、研读课文内容:
(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托)
1、明确:
韩麦尔先生:平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七 最后一课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每个角色分别做一种最富代表性的动作,说几句最能表达内心感情的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二)师生互动,理出故事情节。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本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正是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完善起来的。
1、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
这一层要表现小弗朗士的贪玩、幼稚及对先生的惧怕。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2、故事的发展:上课之前
小弗朗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里就感到了异样。
①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
②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静了,注意观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③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正常的严肃的气氛,使小弗朗士有些吃惊了。
3、故事进一步发展:上课之中
写动人的最后一堂课,以及小弗朗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4、故事的高潮、结局:宣布下课
对这部分的讲解应以朗读为重。
四、课堂练习:
当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之后,韩麦尔先生异常激动。“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韩麦尔先生这种欲言又止的激动状态,包含了他的多少爱与恨!那么他到底还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为韩麦尔先生补上这因悲愤而难以表述的潜台词。
第二课时
一、课堂讨论: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提倡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
2、下面几句话是从课文中摘出来的,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说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的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②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上似的。
明确:这几句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的理解和同情,使人感到小弗朗士已经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③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换的戒尺,可怜的人!
明确:“可怜的人!”这句感叹不是一般的同情老师,理解老师,可怜老师,而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火花的迸发。
3、课文结尾极为精彩,仔细揣摩这些描写的精妙之处。
①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②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用这样的动作结尾,好在哪儿?
明确: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了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二、课文的结尾很有特色,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没有结束,请你发挥想像,以“下课以后”为题,续写课文。
要求:1、时间不应拉得过大,写到放学路上或至家即可;
2、通过人物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
3、字数在300字左右。
(写完后自由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两三篇优秀习作交流,讨论心得)
三、课堂延伸: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我们的祖国,祖国的汉字有了什么新的体会?(交流、 讨论、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
文学作品中描写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很多,而小说家都德却别出心裁将这一重大 社会历史题材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 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创 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五、作业:
请同学们以“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且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 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六、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
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够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是他还能够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非常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非常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够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够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且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够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2、受到老师的影响,
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
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 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够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够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非常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三、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 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一、(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最后一课教案 篇4
〖创意说明
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由老师抛出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变换“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顾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
按下列次序设计追问: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的中心→两类环境→情节阶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
(屏幕显示)
二、读析解惑
1、理读课文,明确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情节四阶段。
2、析读课文,重点分析体会文中刻画人物的几种方式,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值得玩味的词、句并进行品析。
4、诵读课文,选自己最欣赏、体味最深的文字来朗读,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处理朗读细节的。
5、挑读课文,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文章中有价值的、估计其他同学难于发现的亮点互相有疑而问,挑起同学研读课文的兴趣。
6、写读课文,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视觉塑造了韩麦尔的形象,请同学们试转换角色,站在韩麦尔的视觉角度来写小弗朗士。譬如:“唉,这个小弗朗士,他总是迟到,可怜的孩子,他一定不知道这是他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7、比读课文,比较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完成下面填空题:
(引文见“资料整合平台”)
两文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_______为主题。不同点很多,两文的教师都离开了岗位,课文的离开是_______的,选文则是________的`;两文中的人们都向侵略者做了抗争,课文以上好最后一课为抗争,选文则是_______作为抗争;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选文表达的感情是没有伤感,没有悲哀,没有迟疑,没有顾虑,有的只是________地抗争;课文体裁是_______,文中的“我”(小弗朗士)是虚构的,而选文体裁是________,文中的“我”则是_______。
最后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练读课。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
(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什么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
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三)品读“宣布散学”这部分。
1.品读基础上讨伦:钟声、号声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样的震撼?
2.纵观全文,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佯的人?
(四)按小说的要素。请同学总结全文。
情节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经过 宣布散学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贪玩 幼稚 诧异
难过 懊悔 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 穿上礼服 度和? 耐心
语言、表情、动作) 哽咽
郝叟老头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激动。
(表情)
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 画眉 草地
社会环境 布告牌 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读指导(主要指导要领):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读;
2 边读边想象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层次。
最后一课教案 篇6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2、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写。表现了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
(2)完成课后练习二。
①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他是在万分悲痛之际,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表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平时严厉,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②可能在想:“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③作者是从第三人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分别从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人物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
形成板书:
情节人 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描写方法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①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④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5、问题探究
◎1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2小男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以小男孩我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表现他在自己成为亡国奴后的悲愤与沉痛。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6、 拓展阅读: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被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最后一课》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请以例句为范,列举中国人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所表现的高昂气节的句子。
民族气节是韩麦尔“法兰西万岁”呐喊声中的坚定信念!
民族气节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民族气节是陆游“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情操!
民族气节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凛然不惧!
民族气节是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豪情壮志!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案 篇7
课 时 计 划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xx年 上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最后一课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
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
五、作业
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09-08
寒假前最后一课教案12-17
寒假小学最后一课教案12-22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6篇)01-13
最后一课教案七篇04-11
【精华】最后一课教案三篇04-18
【实用】最后一课教案3篇04-10
【必备】最后一课教案4篇09-22
最后一课教案模板5篇04-13
公开课《最后一课》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