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大班数学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看分合式列算式,计算出未知数的答案。
2、学习9的第一组加减,并看算式编应用题。
3、学习归纳、整理已获得的经验。
活动准备:
1、数字,加、减、等号、分合号。
2、点子图、9的第一组分合式
活动过程:
一、复习9的组成游戏:碰球。
二、看分合式列算式,学习9的第一组加减。
(1)出示8的'第一组分合式:"这道分合式怎么读?""谁会用一道算式来表示这个分合式?"(1+8=)"你是用哪道算式来表示哪个分合式?"(用1+8=这道算式来表示1和8合起来是9这个分合式))"请你把这道算式的得数算出来。""这道算式的得数正好是分合式中的哪一个数?"(分合式中少的那个数)"请把分合式填完整。"
(2)出示分合式9可以分成8和?。"这个分合式怎么读?","列出算式并算出分合式中少的那个数是几?"(9-8=1)
三、小组活动第一、二、三组:根据点子图的变化写算式。
第四、五、六、七组:填分合式列出算式。
四、活动评价。
(1)出示4道分合式和相应的4道算式,幼儿重点讲述这两个分合式与列出的算式意思。
(2)归纳分合式。
"可以用哪一个分合式来表示这4道算式。"
(3)看算式编应用题。
"这4道算式还可以表示其他的什么事呢?"
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熟悉的情景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感知了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和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减法来解决。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游戏导入:
1.今天小超市开业了,你们想去逛逛吗?
2.逛超市买东西需要什么呢?(出示装有硬币的小包,请 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
3.取款机里有很多的硬币,请小朋友不用眼睛看,用手摸出6个硬币。
4.跟好朋友检查一下,是不是都摸对了。
二.游戏“抛硬币”
1.看看硬币是什么样的吗?它两面的图案一样吗?
2.正面是什么样的?反面有是什么样的?
3.你们知道一个硬币是多少钱吗?那你们手里有多少钱呢?
4.现在时间还早,超市还没开门呢,我们来玩个抛硬币的`游戏吧!
5.请小朋友回到座位上,把6个硬币轻轻撒到盘子里,
6.看看有几个正面?有几个反面?然后把它记下来。
7.幼儿游戏,并记录操作结果。
8.展示记录情况。你玩出了几种情况?你是怎样记录的?游戏“猜硬币”
9.我手里有6个硬币,我将他们藏在两只手上,你们猜猜每只手里藏了几个?
10.和旁边的小朋友玩一玩。
三.购物
1.小超市开门了,超市里的商品真多,它们的价钱是不一样的,请小朋友用6元钱买两样东西,每个人都要把自己手上的钱用完。2.幼儿自由购物。教师做营业员检查幼儿活动结果。
3.送礼物。跟客人老师讲讲6元钱买了几元和几元的东西。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正确读写数字5,并能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字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小圆片、小正方体、数字卡、铅笔、多媒体课件、白纸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
师:小朋友,喜欢漂亮的小金鱼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金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们有多少条,好吗?播放课件。课件内容:鱼缸里有四只小鱼游来游去的玩耍,换一幅场景后,一个小男孩又放了一只小鱼。出示问题:现在有几条鱼啊?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鱼缸:(里面有4条鱼)师:小朋友,我们来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好吗?(老师边引导数边在黑板上贴小圆片)
2、教学认识"5"教师又出示一个里面有1条金鱼的鱼缸,将两个鱼缸并列放在一起,问:现在一共有几条鱼啊?教师用另一种颜色的`圆纸片在4后加1个。(让幼儿认识到比4多1就是5和4过后就是5)
3、认识5的组成数出下列每组图形中物体的数量。
4、找一找让幼儿相互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身体哪些部位的数量是5?
三、我是小画家教师展示自己用5个图形组合的图形,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个物体,但图形的数量必须是5个。
四、游戏活动:(站圆圈)教师在室外操场上画若干圆圈,幼儿围成一个大圆,然后师生一起数:1、2、3、4、5,当数到5时,幼儿迅速站到圈里,每个圈只能站5人。给站得快又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体验猜出主人后的成功喜悦。
2.能分辨怪物的差异,并依据标志进行分类,提升细微辨别能力及分类概括能力。
3.理解绘本内容,学习绘本中分类排除法,在模仿的基础上能设计提问的问题。
活动准备:
1.数学绘本《小熊和吵吵闹闹的怪物们》
2.怪物图片(20个)
3.标志图片(10个)
活动过程:
1.教师演示故事绘本,边讲故事。
——随故事进展,出示一幅许多怪物的黑板。
提问:(1)是谁啊?(狼、猫等)好像都不是,给起个好听的名字——怪物
(2)怪物是什么样的?(花花绿绿、有鞋或没鞋等等)
——幼儿边讲边出示标志:彩色——无色、有角——无角、有胡子——没胡子、有鞋——无鞋、有牙齿——无牙齿。
——找出标志带幼儿集体辨认讲述一次。
2.继续讲故事。
——讲述怪物要求小熊猜“谁是城堡的主人”,五次机会——要求幼儿猜
——幼儿猜出并说明理由。允许幼儿猜4次。教师启发幼儿“有20个怪物,才猜4个,只有一次机会了,还有16个,能不能一个一个猜?”
3.继续讲故事。
——小熊问出了第一个问题:请问城堡的主人头上有角还是没角?得出第一个条件——头上有角(出示标志卡)。
——根据第一个条件排除出一些小怪物,剩下有角的一部分。
同上,教师拿出第二张标志卡,鼓励幼儿设计问题,并根据条件排除一部分怪物。接着第三张、第四张等标志卡。同上设计问题,运用排除法。
4.知道城堡的主人
——“只有最后一张标志卡,能不能找到呢?我们来听一听故事是怎么讲的?”——从头讲述故事,其中让幼儿填充式答话,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提问:小熊的五个问题就知道答案,我们为什么猜不到呢?(幼儿自由回答)
5.继续讲故事。
——怪物们送小熊很多礼物,这些礼物有什么区别?(幼儿区分)
6.师:今天在我们班很荣幸的给小熊过生日,我们给他送个生日礼物吧——唱生日快乐歌(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1.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大班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分类经验,他们能按照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肯定与否定标准的分类。在本次活动中需要幼儿用提问的方法来提出自己的分类标准,所以之前我们做了一些游戏来积累提问经验。
2.利用多媒体解决重点
活动中对幼儿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寻找物体的特征,幼儿用提问的方法来提出自己的分类标准,利用多媒体“出现”“消失”的动画来让幼儿更形象地理解如何提问能将怪物分成两类,从而进一步理解层级分类。
3.记录的呈现突破难点
由于层级分类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用记录的方式来呈现,这样更直观,便于幼儿理解。幼儿提出问题,教师分成两类记录,又根据怪物的回答来排除掉一个,再逐级进行分类。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并找出上下两幅图中8个不同之处。
2、巩固按一定顺序和区域进行观察的方法和习惯。
3、乐于和大家分享自己找不同的经验。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展示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52。
活动过程:
1、简单的找不同,为后面复杂找不同积累经验。
2、通过找不同,巩固幼儿按一定顺序和区域进行观察的方法和习惯。
(1)打开幼儿用书页面,请找出上下两幅图中8个不同之处,全出来并说一说哪里不同?
(2)观察室,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观察,不要这边看一下,那边看一下,那样找得慢而且容易遗漏。
(3)幼儿操作,教师巡视,并提醒幼儿找到或完全找出来后不要说出答案,以免干扰同伴答题。
(4)幼儿互相检查操作结果,并纠正。
(5)集体验证答案。
3、请幼儿互相分享找不同的经验。
(1)你是怎么很快找到答案的?出处你的技巧是什么?
(2)找不同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3)你觉得谁的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4)你想学习谁?为什么?
教师小结:
并表扬今天表现积极或其他方面取得进步的幼儿。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生成:
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二、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三、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四、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五、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幼儿:愿意。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玩具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平时老师请一两个孩子帮忙数玩具就已经让多数孩子羡慕不已了,所以,我的这个求助马上得到了全班孩子的强烈回应,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感知探索,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了解幼儿的前经验及当前的想法,是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的基础。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尝试记录玩具的数量,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正确判断幼儿的水平和需要。而幼儿在原有经验和想法上发展和建构的新经验或概念,往往更具有生命力。这个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就有很大差别,有的幼儿可以较为完整地记录出玩具的数量,如:画出一个套筒,在它的后面点了7个点或7个对勾,这是来自中班时一节统计图形数量的活动的经验。也有的孩子将数学的记录概念表现为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如:在一张纸上满满地画了12个穿线板、9个机器人、7个套筒。也有的幼儿没有完成记录任务。陈鹤琴先生的教育观认为:儿童也可成为传授者,即“儿童教儿童”。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这些孩子从同伴那里获取到了新的经验,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了基础。)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在师幼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明确和支解,将其放大抛给幼儿,聚拢幼儿的探究视点,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引发幼儿进行新的探究。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由于孩子没有书写数字的经验和能力,对记录出的玩具数量还要再通过点数来比较数量,这时我的一个问题“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让孩子的探究欲望再次燃起,并将孩子的视点引入到条形统计图上。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幼儿自己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通过讨论两种记录表的不同,自己找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孩子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说出自己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以促进幼儿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以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学习,进一步感知、体验了条形统计,使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获得简单的数学经验。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幼儿园的延伸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延续,为孩子更好地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契机。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根据观察天平能区别比较物体的轻、重,理解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2、能用清晰的语言说出推算出的结果。
一、活动准备:
1、《有趣的数学》p8、铅笔。
2、视频展示台、电视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观察天平能区别比较物体的轻、重,理解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操作法、讲解示范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师:小猪开了一个水果店,今天他要出门去旅行,想叫小朋友来帮他看一下店,出发前,小猪想教小朋友们一些本领。你们想不想学啊?那我们今天就先跟着小猪一起来学本领吧。
仔细听老师讲话,回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情景导入的方法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其对今天的内容有初步的印象
二、出示《有趣的数学》进行讲解示范。
1、(1)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猪给我们提了什么问题。小猪要我们看看当天平不平衡时,比较两种物体的轻重。请你看图比一比,一个西瓜和一个苹果谁轻谁重,告诉我你的理由。请在重的水果下打钩,轻的水果下打三角。
(2)教师示范一题后,请一名幼儿上来做一题。
(3)全体幼儿完成《谁轻谁重》第一部分。
2、(1)现在小猪给我们提高难度了,请你看看这时候天平是什么状态?当一个苹果和两个香蕉一样重的时候请你比较数量相同的两种物体的轻重。这个需要小朋友开动脑筋,请你们好好想想,想好后告诉我为什么你是这么觉得的?
(2)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下进行讲解示范。在重的水果下打钩。
(3)引导幼儿完成《有趣的数学》操作。
3、经验延伸,比较四种水果,谁最重,谁最轻。在最重的下面打钩,最轻的下面打三角。
1、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听清老师的`要求完成第一部分中剩下的比较,在重的水果下面画勾,轻的水果下面画三角。
2、观察图片。理解当天平平衡时数量不同的水果一样重时,把他们单独一个进行比较情况是如何的。独立完成未完成的比较。
3、讨论交流,观察图片,然后两个两个进行比较,找出最重和最轻的水果。
1、观察称不平衡时的状态,通过实验、比较知道称的两边不平时,沉下去的一边比较重。
2、引导幼儿观察当称平衡时,比较出数量不同的两种物体的轻重。进一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鼓励能用语言完整表述结果,然后说出相互比较的结果。
三、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跟着小猪学习了一个新本领,我们学会了通过观察天平来判断谁轻谁重,我们以后在玩大卖场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进行测量。
能够做到安静倾听老师总结,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印象,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用到。
用进行总结的形式帮助幼儿巩固今日所学内容。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
2.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购买文具的游戏,掌握简单的付钱方式。
活动准备:
1.布置一个“文具店”,分别摆放各种文具及价格牌,价格均为1元、5元钱、10元。
2.教师教学资源(认识人民币)。
3.幼儿每人自备小钱包,内装有1元、5元、10元的硬币和纸币。
4.每人一存折(见幼儿活动资源包)。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钱包里的人民币,初步了解人民币的外形特征及名称。
(1)引导幼儿自由观察,与同伴交流,发现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小结:这是我们买东西用的钱,我们穿衣服、用的家电,吃的菜等都是要用钱买的。外国的钱叫人民币,上面都有国徽、“中国人民银行”的汉字以及表示钱数的数字、汉子等。他们也有许多不同点,如有硬币和纸币之分;上面的图案、数字和文字也不同等。
(2)游戏:看谁找得快。
玩法:教师说出人民币的面值,请小朋友快速地举起相应的人民币,看谁举得又快又准确。如教师说:“请找出1元的硬币。”幼儿取相应的人民币。
2.出示教师教学资源,了解1元、5元、10元之间的换算关系。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教学资源,初步理解5元=5个1元的换算关系,鼓励幼儿自主探索10元与1元和5元的换算关系。
3.第一次“文具店”购物,初步了解购物付钱的几种方法,巩固1元、5元、10元之间的换算关系。
(1)玩法:幼儿带着钱包,到“文具店”选购文具,没人一件,并到收银员处付钱。收银员由教师担任,幼儿只有付钱正确才能拿走商品。
(2)建议提问:5元(10元)的商品有几种付钱方式?如5元的两种付钱方式:用1个5元或5个1元来付钱。10元有三种付钱方式。
4.第二次购物,发现很多种付钱方法,初步探究最简便的付款方式。
(1)玩法:幼儿到“文具店”选购文具,每人两件,收银员可由能力较强的幼儿或老师担任,教师重点观察提升幼儿付钱方法。
(2)集中讨论,梳理多种付钱方法。
可以涉及以下问题:“你买的'是什么?一共多少钱?你是怎么样付钱的?”如6元的商品的两种付钱方式;用6个1元的来付钱,或用1个5元和1个1元合起来付钱。第二中付钱方法简便多了。
5.出示“存折”,介绍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每位幼儿一个“存折”,教师根据幼儿日常的各种表现,奖励小印章,每个小印章在角色游戏时可以到“银行”兑换“1元钱”,并在游戏中使用。
活动延伸:
1.活动后,教师及时督促幼儿洗手,并提醒幼儿人民币上有许多细菌,要认真洗手。
2.引导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⑥第6~7页,巩固人民币的换算关系及使用方法。
3.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进一步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各种付钱方法。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观察比较,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它们的特征。
2、培养观察能力和比较、辨别能力。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事先认识了圆形、长方形
(材料准备)手表、1圆硬币若干、钥匙圈、皮球、木珠、画有圆形的纸、电池、小鼓、杯子、药瓶、胡萝卜、图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球体:
1、出示手表、1圆硬币、钥匙圈,让幼儿观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圆形)
2、转转——将1圆硬币竖起在桌上快速转动◆思考:这圆圆的硬币在转动时象什么?(象球)
重点:3、摸摸——硬币:平平的木珠:鼓鼓的
4、滚滚——将硬币扔在桌上,发现它不会滚动将木珠、皮球扔在桌上,发现它会滚动
5、说说——小结,归纳:平平的圆是圆形;立体的`圆,会滚动的圆,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的是球体。
6、找找——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哪些是球体?哪些是圆形?
7、添添画画——出示画有圆形的纸,引导幼儿思考,添画几笔,看看象什么?其中几个圆形变成球体了?
二、认识圆柱体:
1、叠叠——出示1圆硬币,引导幼儿说出其形状
将硬币叠起来,让幼儿观察硬币叠起来后像什么形状?(圆柱体)
2、看看——圆柱体是怎么样的?让它躺下,会怎么样?(滚动)
u小结:两端是两个一样大小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是圆柱体。
3、找找——教师出示全部实物,让幼儿寻找哪些是圆柱体?
重点:讨论:药瓶和胡萝卜是圆柱体吗?(不是,因为它们两端不一样大,中间部分不一样粗。)
4、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体?
5、做做——出示长方形的图画纸,引导幼儿思考:能把它变成圆柱体吗?(讨论)
幼儿动手操作:引导幼儿注意将它制成两头一样大小,中间一样粗的圆柱体(望远镜)。
三、结束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辨怪物的相同与不同。
2.能进行小组交流和操作,尝试大胆提问和复合分类。
3.感受从观察、思维与表达等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故事PPT、怪物图片若干4组、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故事
你们见过怪物没有?猜猜看,怪物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呢?
怪物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
请你根据故事的名字和怪物们的样子,猜猜故事中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根据线索,寻找大王
1.教师讲述故事,引出重点
(1)为什么熊哥哥、熊弟弟、熊妹妹要哭哭啼啼?
(2)看到丰盛的晚餐,小熊一家是怎么做的?
(3)怪物们说了什么?小熊一家感到怎样呢?
(4)怪物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是什么?
2.倾听录音,学习提问
(1)教师边讲述故事并示范提问:提什么问题能找出大王呢?幼儿思辨并倾听录音。
(2)接下来又该什么问题呢?幼儿第二次讨论,倾听验证。
(3)幼儿小组合作提问并分类记录。
(4)幼儿讲述记录表,操作验证。
三、挑战自我,萌发探究欲望
你们能用更少的次数找出大王吗?
幼儿讨论,自主讲述。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7-20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8-28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10-06
大班数学教案07-20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8-24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8-15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9-18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9-23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9-20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