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创意说明: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童年之“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泛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10~14小节,了解这部分内容所写的两件事情。
三、用视频展台、投影仪将张洁的《挖荠菜》的第10~13小节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考虑:
(1)这部分内容与课文的'10~14小节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写到了采摘的过程和吃的过程)
(2)这两部分内容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柳叶儿》主要告诉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挖荠菜》告诉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还提出了子女教育的问题)
(3)体会两段文字中景色描写的作用。
(《柳叶儿》写出了乡间景色的优美,当时的“我”丝毫不觉得生活的苦涩,而读者却体会到“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挖荠菜》写出了“我”自由快乐的心情)
四、讨论总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拮、寐”等6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父亲诚实、讲信用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道德难题”之“难”。
教学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2~3遍。
2、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3、想一想每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板:中彩
中彩是什么意思?假如有一天你中奖了,奖品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你可能会有
什么样的表现?
2、可是有一个人中奖了却没有这样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
课——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把握,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词。
(1)【课件出示】 奔驰 馈赠 迷惑不解
捎信 拮据 梦寐以求
(2)指名领读。
(3)指导读好多音字“据”。
A多音字组词。
B指导读好带多音字的句子。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C“拮据”是什么意思?
D你从句子中的哪个地方读懂的“拮据”的意思?
小结: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词语的意思就读懂了。
E齐读带“拮据”的句子。
(4)指导理解“梦寐以求”的意思。
A指名读。
B指名读“寐”字在字典里的意思:睡觉。
C“梦寐以求”是什么意思?(做梦都想要就叫“梦寐以求”。)“梦寐以求”仅仅是指晚上做梦想要吗?还在什么时候想?
小结:查字典理解了关键字的意思,词语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
D指导朗读:朝思暮想,日思夜想,愿望多么强烈呀!谁来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得 留 道德难题 还(父亲得到了一辆汽车,但这辆汽车是为库伯买的彩票中的,于是父亲面临着一个难题:是把车留给自己还是把车还给库伯。最后父亲选择了把车还给库伯。)
(3)小结:叙事性的文章通常都会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得车是故事的起因,父亲遇到了一个难题是故事的经过,还车是故事的结果,把起因、经过、结果巧妙地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5)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6)同桌两个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道德难题”之难,学习表达之方法。
1、把车留给自己还是还给库伯曾经令父亲为难。课文是怎么写父亲的为难的呢?默读课文的3—8自然段,找出写父亲曾经因为这个事为难的句子画上波浪线,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父亲的为难?
2.反馈。
(1)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课件出示】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A哪些词句写出了父亲的为难?(神情严肃)
B神情严肃是什么样子的?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朗读走进当时那个场景,你仿佛看到父亲带着什么样的表情开着车从人群中缓缓驶过?师范读。
按常理,父亲好不容易中奖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汽车,他应该会是怎样的表情?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C指导朗读:他本应该兴高采烈,可是他却闷闷不乐;他本应该激动不已,可是他却眉头紧皱;他本应该兴奋,可是他却一声不吭。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呀?
是啊!父亲此时正是觉得留也不好,还又不舍啊。谁来读读这段话呀?读出父亲那种复杂的心情。练读 指名读 齐读
D小结:作者抓住了“神情严肃”这一个神态,就写出了父亲的左右为难。
(2)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课件出示】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A哪个词写出了父亲的为难?(“赶”)为什么?
B你觉得父亲是怎样“赶”他下来的,谁来表演一下?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毫不留情地 极不耐烦地 心烦意燥地。。。 )
C指导朗读:随机让学生把形容的词语带到句子里面读。
小结:作者抓住“赶”这一个动作,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了父亲的左右为难。
(3)母亲让我仔细辨认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课件出示】母亲让我仔细辨认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A这段话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的为难?
B父亲为什么要用橡皮去擦那个K字?
也就是说,父亲用橡皮去擦那个K字,是想要把那辆车留给自己,对不对?你觉得他有理由把车留给自己吗?(要从课文中找理由)。
C那么多的理由可以让父亲留下那辆车,父亲可不可以因为这些理由把那辆车留给自己?为什么?
是呀!这辆车,还又不想,留又不行。此时的父亲,一定左右为难。想象一下,父亲在擦这个K字的时候,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动作?
D【课件出示】小练笔:学着作者的样子描写一下父亲的表情、动作来写一写父亲擦去K字时的情景。
E反馈
a学生反馈。
b【课件出示】父亲满脸通红,额上冒着一层细细的汗珠。他呆呆地凝视着那张彩票,颤抖地拿起桌上的橡皮轻轻地擦着那个代表汽车是库伯的的K字。可是,他始终不能擦去05102右上角的那个K字。
c评一评,他哪个地方写得好。
d加上一些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词语,就更加让人体会到了父亲当时的左右为难。齐读再现
四、领悟“诚信”之美,理解重点句子。
1、 当道德的天平出现时,父亲曾经左右为难。但是最后,父亲选择了什么?
板书:天平
2、你们有没有想过,父亲虽然失去了一辆梦寐以求的车,他得到了什么?
板:诚信
3.、这正如母亲所说,我们一起读:
【课件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A你们觉得,财富包括哪些东西?老师从字典中查来关于财富的解释。齐读
【课件出示】财富:有价值的东西。有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B此处,“财富”指的是——精神财富。很多时候,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可贵。
4、所以,作者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齐读
【课件出示】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五、总结下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学习了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文中还写了“我”的情感变化,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把车还给库伯后全家人又会有什么表现呢?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到底还隐含着什么样的意义呢?咱们下一节课再探讨。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分析:
1 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2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由冬季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傲雪绽放,引出课题并板书。
2、教师提问拓展: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有关的诗词?重点分析梅花所具有的品格,为理解史可法的精神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将文章读通读顺,对于本文四字短语较多,文白交融的行文特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
2、学生初谈对文章的感受,尝试着说一说本文与以往所学文章有何不同。共同交流,在文章的行进过程中释疑答惑,对于基本字词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作好基础知识的积累。
酷爱:十分喜爱。拜谒:拜访、拜见。 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尸骸:尸骨。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戕害:杀害、残害。
3、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史可法感人事迹的描写,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联归纳出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几件事,再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件事的大致内容,最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尝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段义。并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每件事所蕴含的精神与品质。
4、情感脉络:
崇敬——由岳飞等民族英烈引入史可法的事迹
感动——①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②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③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肃然——“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体现出一位忠臣的拳拳爱国之情。
感慨——对比写法,更加突出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5、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次有感情诵读,并能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史可法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1)“他日夜忧虑国家命运,民族危亡……提出救亡方略”――用深沉朗读表现出史可法对国家与朝廷的一腔忠诚。
(2)“吾誓以身殉城”――用坚定的语气体现出主人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拔刀自刎”――高亢的语调体现无畏的英雄气概。
(4)“大骂气绝而死”――要体现出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学生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教者要围绕课文的主旨提出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借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1、史可法的精神源自于什么?
2、对于这样一个昏庸的朝廷,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有价值吗?
3、文中最后提到的两类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此时的史可法已经站在国家与民族危亡的高度来看待生与死,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民族的兴衰。这一点更加体现出民族英雄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回顾全文,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借物喻人,将具有特质的事物与具有相同品质的人联系起来,使文章含义隽永,回味无穷。
五、复习拓展:回顾以往所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古井》《白杨礼赞》《落花生》、
六、体味“梅香”与“浓”的含义。“梅香”是指民族英雄们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气节。“浓”字形象地指出这种精神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巨大而深远的。
七、总结与升华:如果将中国的历史比作浩渺的夜空,那么那些在历史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无疑就是那耀眼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得无比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所具有的铮铮气节犹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永远弥漫在我们的心中。
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梅花的诗句。
2、查找英雄人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梅香正浓
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语文教案 篇4
课题:
24画家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教师的指导下,画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难点:
识字、朗读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磁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你们的家乡在哪儿?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有几个小朋友把他们的家乡画下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抓住美的景色,指导观赏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欢吗?
2.抓住美的语言,朗读感悟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画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喜欢。
(3)学生自由朗读,识生字。
图文结合认识生字“宽、虾、脚、捡、贝、壳”
数数有几句话,每句写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指导读好“那么······
那么······”的句式,表达对大海的喜爱。“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很多。
3.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4.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三、小组合作学第三段
1.师讲清要求:(1)认真看图,这是谁的家乡?在哪里?有什么景物?他喜欢做什么?
(2)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然后小组齐声表演读。
(3)看图,有自己的语言解说。
2.小组合作学习。
四、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学生在第四、五、六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自学。
2.自学汇报。
(1)抢认生字:原、奔、密、匹、市、楼
(2)指名解说图画。
(3)指名表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4)自学相同段落的同学齐读整段。
3.出示“读读说说”,学生读句子、说句子。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齐读,开火车读。
3.游戏:师生对口形记生字。
4.给生字组词。
二、看图,指导背诵。
1.看图提示背诵。
2.指名背诵,其他同学倾听。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指导写字
1.师范写生字,并讲解,生观察。
2.师针对写字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指导。
3.生明确要求,在书上描红、练写。
四、实践活动
画自己的家乡,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家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依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宁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从而说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说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干有所作为。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分,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善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
教学这两篇短文,切忌把它上成纯文言知识传授的机械枯燥的工具课,而应遵循《语文课程规范》中提出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见解,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发明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释疑的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的能力”。两篇短文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受到深刻的德育美育的熏陶。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测文言文诵读技巧。
⑵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和通假字现象。
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⑷ 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
⑸ 动情背诵课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⑹ 多角度赏读课文,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⑵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身的心得,能提出自身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一起研讨,解决疑难。
⑶ 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⑷ 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考虑,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作品的倾心解读,实际上也就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本文采取“文言美文六步诵读法”来教学,六步为:初读课文,疏通句意;吟读课文,引情入境;研读课文,理解文意;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展读课文,飞扬神思;背读课文,积累语言。其核心就是强调“以读为本”。
2、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考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3、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景。“学则须疑”,疑能增进兴趣,疑能获得真知,心中有疑,才会探疑,主动探疑才会科学释疑,在这个过程中,将充沛突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比较阅读,迁移拓展。阅读两篇短文,要在比较中弄清它们在论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有何异同。这样联系起来考虑,将会更有启发性,同时还可以由此和彼,联系生活,进行必要的迁移拓展。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和加任务,防止上成纯文言知识传授课和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构思】
1、导语激趣,导入课题。激趣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方法多种多样,可由孟子众多的名言警句说起,可由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导入,可讲孟子的生平故事,……总之,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句意。辨析疑难字词句,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互相解疑,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解决。
3、吟读课文,引情入境。反复吟诵课文,揣测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相互心心交融。
4、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在研读探究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读。速读知大意,细读明道理,在范读、齐读、对读中质疑发问,研讨解疑,挖掘课文内涵,明了作者观点,懂得作者所讲的道理。
5、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引导学生学会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一赏其严密的逻辑思路。二赏其恰当多样的论证方法。三赏其精辟生动的论证语言。四赏其独到铿锵的政治见解。
6、背读课文,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诵中有思,思中有获。此项任务可延展到课外完成。
7、展读课文,飞扬神思。由此和彼,联系自我,链接生活,拓展阅读和考虑的空间,从语文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
语文教案 篇6
一、预期效果
1、 应获取的知识
了解老舍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镶、水藻、贮蓄、澄澈、空灵”等一批雅词;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应发展的能力
学会运用“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写景类的散文,进一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养成积累佳句的习惯。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明白在学生阅读中自己扮演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当好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要时刻牢记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2、课文分析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因此,反复朗读,深入赏读,延伸写读是教学的重点。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
3、学情认识
初一新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比较喜欢。另外,他们在小学时学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猫》。“喜欢阅读,方能有感受的乐趣”,加之在前一课学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对于写景类文章的阅读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也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学习本文的`难度可能不大,只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由读到写的过程中,要激之以趣,导之以情,授之以法,方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情和体验,方能使学生“在课本与生活里走个来回。”
4、教法介绍
1、 朗读法
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朗读需要很高的技巧,教师除了理性指导以外,应先范读,让学生模仿,再品读、想读、比读、写读,在朗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中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质疑法
质疑法是由教师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本文的教学就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查疑、揭拗的方法进行质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实施步骤
1、课前准备
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济南的秋天》是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印发给学生,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济南的冬天》的朗读录音带。
2、课时安排
共安排两课时。
3、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对策
引读激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领略了春草如茵、春花竞放的春的美景,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你们知道哪里的春夏秋冬是最美的吗最好能用学过的古诗文加以说明。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2、简介老舍生平及代表作品。
回忆平时积累的古诗文,背诵关于描写四季的诗句。
根据网上或课外阅读中查阅的资料,择要介绍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
导入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的关键,同时,导入 又能起到“定向”的作用。“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陶明睿《诗说杂记》)
让学生多背一些古诗文,多积累一些优美诗文,对学习语文大有裨益。
在学生背诵诗文“卡壳”时,教师可加以点拨。
由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可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介绍的不全面的,教师可作补充。
范读感知
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录音。)
听读课文,揣摩教师朗读(或录音)的语气、语调、节奏、感情。
边听读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
通过朗读,纠正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镶、贮蓄、澄清”等,并且以声传情,以读带教,使学生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研读探究
启发思考:
1、 我们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已经明确,写景的文章可按“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课文。请你运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课文围绕这些特征又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征
2、 课文是运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些景物的特征的
3、 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请摘录下来,并说明理由。
自主学习:
按照“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对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加以研讨分析。
“授之以渔”,非常重要。传授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并让他们掌握规律,运用方法学习课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从文中不难看出,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是温晴的;日光下的小山是慈善、和暖的;雪后的小山是秀气的;济南的是温暖、澄澈的。
先由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对于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疑问,教师要相机诱导,加以点拨。如对比与对偶,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区别,教师要予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学会辨析。
美读悟情
你比较喜欢文中的哪些自然段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来
安排3---5名同学上讲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人小组互读互评,并推选出朗读得比较好的同学。
几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听读、评读。
本文阅读的感情基调亲切、自然,语调要缓慢、柔和。
教师可根据标准和学生一起参与点评。
小结归纳
“三分文章七分读”,好的诗文,必须重视朗读和悟读。本文意境优美,耐人寻味,同学们在朗读时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情到。边读边要在脑海中印现出那一幅幅美景,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体会作者谴词用语的妙处。当然,“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复朗读,我们可能会对课文产生许多疑问,请你把这些问题及时记下来,留待下节课一起讨论解决。
“课虽尽,趣犹存”是课堂结语的最佳境界。本课时的结语意在承上启下,为下节课的质疑张本。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小池塘》一课,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意境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扮演、画图等多种手段来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同学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流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课文
上课起立,老师故意布置一位同学趴在课桌“呼呼”地睡觉。当其他同学感到奇怪,要去喊他(她)时,老师摇摇手,然后,走到这位同学面前,轻轻地朝他吹一口气,用柔和的声音说:“春天来了,该醒醒啦。”睡觉的同学在老师的呼唤下,睁开了眼睛,并朝四周张望。这时,老师和时引导:“呀,春风姐姐把这位同学吹醒了。现在,同学们朝窗外看看,柳树被春风姐姐吹醒了,发出了嫩芽;桃花也被春风姐姐吹醒了,开出了红花……一天,春风姐姐看到一个小池塘还结着薄冰,还在睡觉呢。春风姐姐是怎么做的呢?小池塘有什么变化呢?同学们想知道吗?那赶快读一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小池塘》吧。”这样,同学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迫不急待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以同学自读为主。可让他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了解意思;画出自身喜欢的语句,对照插图,体会意境;画出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准备质疑。同学初读后,可进一步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交流一下阅读的感受,讨论一下提出的问题,探究一下不懂的地方,让每个同学都有互助学习、表示的机会。这样,通过两个层次的自主学习,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有了一定的体味,对课文的意境也有了形象性的感悟,这些都为下一步的精读品味打好了基础。
三、读演结合,放飞想象
老师请那位“睡觉”的同学说一说,刚才老师一口气吹在脸上的感觉。再请他(她)扮演小池塘,老师扮演春风姐姐,演一演。老师引导同学体会春风姐姐为什么要“轻轻”吹一口气。(体现着爱心)然后,多媒体展示: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水动了起来。让同学想一想:为什么水波“一闪一闪”的?(春风吹的结果)再把景拉远,让同学感受小池塘的整体形状:圆圆的`,亮亮的,像一只大眼睛。之后,请同学观察一下周围同学的眼睛,看看有什么一起点。(都长着眼睫毛)接着,启发同学:那么,小池塘的眼睫毛在哪儿呢?老师边用多媒体展示,边动情地说:“春风姐姐把小池塘周围的芦苇也吹醒了,芦苇也长起来了,同学们看,像不像给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镶上了睫毛?小池塘美不美?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指导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在同学有了鲜活的感受后,老师激发同学探究:“现在,小池塘这只大眼睛要看东西了,它是怎么看的呢?”老师让同学一起参与做试验:端来几盆水,让每位同学就近凑上去看一看,发现水中就会有自身的倒影,以此来理解“倒映”的意思。
接着,老师进一步启发:“小池塘看到些什么呢?它不会说话,但只要看一下它的眼睛就能知道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把小池塘看到的东西画下来。”老师随着同学的回答,用多媒体分别展示动态: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老师点拨:“同学们,它们能一起出现在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吗?”让同学明白:在不同时间,小池塘倒映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同学朗读,引导同学边读边想象水中倒影:白鹅在悠闲地游动,鲜红的气球似乎正要放飞;弯弯的小船在轻轻摇荡,颗颗珍珠在闪闪发亮……老师还要提示同学:前两句要读得明快而响亮,表示白昼的热烈;后两句则要读得柔和而缓慢,体现夜晚的幽静。
同学诵读第二自然段之后,老师再作启发:“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就倒映了这四样东西吗?”让同学充沛发挥想象,用水彩笔也来画一个小池塘,并给它倒映更多美丽的东西。注意必需是同一时间出现的。当同学绘出了一幅幅多彩的倒影图后,老师让同学模仿课文中句式,用“()倒映在池塘里,像()”来练习说话。在同学充沛描绘的基础上,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最后一段:“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再启发同学:“五彩就是五种颜色吗?”(是泛指有很多种颜色)“小池塘里的倒影仅仅是色彩多吗?”(事物的姿态也很多)“谁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多姿多彩)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读出赞美的语气。
四、背诵积累,升华感情
在同学对课文有了较深的体味后,让他们朗读全文,教师再作适当指点。接着,引导同学选择背诵自身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再把它们摘录到自身的好词佳句本里,这样,从背诵、选摘两方面进行积累,有利于同学语文素养的提高。
之后,教师提示同学观察课文插图:“图中一条小鱼在池塘里游动,嘴巴也在快乐地张合着。它在说些什么呢?”引导同学积极揣测小鱼的心理,说说小鱼的心里话。接着,再观察想象:“看图中小池塘边也有两个小朋友在拍手、欢呼,他们又在说什么呢?”在同学充沛想象、发表见解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它们的美是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的,而且,还要靠我们像维护自身的眼睛那样去维护它们。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去维护它们呢?”让同学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升华感情,受到环保教育。
五、开展活动,拓展延伸
课后,老师可组织同学去郊外活动,并带好笔和纸,观察一下池塘、小河、山林、田野等等,把自身看到的景色画下来(或描写出来),还可以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和自身的感受记下来。回来以后,作一次交流活动,这样,从课堂上的描摹体味,到自然中的真实感受,同学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生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利于其认识的提高。
语文教案 篇8
一、导入新课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三、探究学习
(一)小组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1、 首诗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3、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4、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二)通过班级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1、第一节写的是:月光──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景物构成的.景象: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第二节写的是:天河──海雾──鲛人──流珠。给人的感觉是——空灵、美丽。突出了夜晚的“静”。
2、第一小节是写景(实写),第二小节是想像(虚写)。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3、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4、本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A、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
B、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
语文教案 篇9
复习的总目标:
1.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生字,重点在于通过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字。
2.认识406个汉字,能正确书写276个汉字。
3.掌握所教汉字中的笔画和偏旁,知道汉字书写的一般笔顺。
4.初步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能够正确地说出汉字的结构特点。
5.继续巩固正确的读写姿势,把字写正确、规范、端正,保持书面整洁。
6.培养学生大胆说话,并且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能用指定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
7.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吐字清晰,声音响亮,不指读,不唱读。
8.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一些名句名段。
9.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熟练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体会不同的语气。
10.熟练地运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找汉字。
11.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对联、古典诗词、格言警句。
12.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复习课时安排:
本学期复习时间共两周:
1. 第一周,以分类为主,重点是字词及要背诵的知识。
2. 第二周,以测试为主,进一步查漏补缺。复习重点:
拼音(复习汉语拼音,能做到正确地书写大小写字母和音节)
字词(看拼音写词语;比一比,再组词;填上合适的词;换部首组词;写出同部首的字;查字典等)
句子(用规定的词准确地造句;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连词成句等)
段(排序;阅读短文;围绕主题写几句通顺的话等)
篇(按课文内容填空;默写古诗)
复习措施:
1.生字认读的措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说,多找找易忘易错易混淆的字词,互相检查、背诵、听写。
2.识字巩固,配合一定量的强化书写。
3.阅读写话复习。
a 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学会答题。
b 进行写话指导。
4.其他综合性复习思路:
a 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注意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性。
b争取家长配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家校联手展开学习。
c 组织“一帮一”互助对子,让学生互相帮助,假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d利用好复习练习卷,在晨间和家庭作业时让学生练习。
复习内容:
1.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加强生字词的书写、理解及运用的'训练。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课文的大意,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3.加强句子的表达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句子的概念。并能围绕主题,按顺序写几句话。
4.以归类的形式突破复习重点和难点,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1)汉语拼音: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字:看拼音写字词,形近字辨析组词,多音字(组词,在句子中选择字音),总结易错的字,写出相同偏旁的字(独体字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复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合一合等)。辨析本册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音近字。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偏旁,来判断它们的用法,重在引导学生在运用和积累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出它们各自的用法。结合具体的语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句子中找出反义词,或者进行一些口答或者书面的填空。
(3) 词语:反义词、近义词、填合适的词(数量词、词语搭配)出现形式有:直接填空、连线、在句子中填写。拓展积累词语:你能写出这样的词语吗?(四字词语、aabb式,abac式,abb式)
(4)句子:加标点、造句、被字句和把字句、比喻句。通过把句子写完整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完整的一句话,以达到让他们写一句完整话的目的。
(5)古诗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能填空或会默写。
(6)阅读:数句子和自然段。按要求画有关的句子。(注意画准、画全。)根据短文内容填空。(要找到有关句子注意标画,写正确。)选择文中的多音字的正确读音或正确的字,选择恰当的词。词语搭配、找近义词、反义词。(连线、填空)加标点符号。拓展(如:你想对文中的某某说点什么?)注意抓住主要人物说,句子要通顺。
(7)看图写话:重点指导学生如何看图。单幅图看图写话:抓住图上都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最重要的是抓住谁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当时会说什么,神态怎样。(由图展开想象。)[本册的写话复习,重点要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仔细观察画面,弄懂图意。积累一些句式,如:谁干什么。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并能运用指定的句式来写话。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认真检查写好的句子,发现错别字及时改正。立足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练习巩固。
期末复习要以课本为基本出发点,重视课本内容和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扩宽知识面,要加强各种句式的训练,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把句子补充完整的方法。注重词语、句子、古诗的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要经常设计一些语言迁移的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文语言的能力。加强阅读写话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扩大阅读量和阅读面,努力在教学中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
还应加强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注意培养学生先仔细读题目,弄清题目的意思后再做题的习惯。学生卷面的整洁性。
总之,在语文复习中教师要把基础、阅读、写话同时作为复习重点,让学生多做多练,并且还要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分析、阅读、写作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9-02
语文《蜗牛》教案07-30
语文园地教案08-13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关怀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