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3 19:05:1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集锦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集锦9篇

语文教案 篇1

  生字

  本册生字共224个,其中要求会写的148个。本复习针对要求会写的148个,但课标要求的积累量远不止这个,因此复习必须体现前后联系。

  思路:字的复习首选归类、比较、前后联系等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明晰,在归类中强化。

  题例:

  一、形近字比较并组词。

  芬、芳绚、询耕、耘瀚、潮渐、惭婪、焚匆、勿竿、竽

  腮、鳃捧、棒禄、绿壁、臂俄、哦斯、欺诱、绣朴、扑

  摩、磨悦、脱详、祥卖、买纲、钢贩、返恋、蛮予、矛

  莱、菜骇、孩履、覆旬、甸役、设酒、洒羞、差诞、挺

  二、同音字、音近字比较并组词。

  昏、晕韵、均铜、筒昂、仰纺、访稍、艄筏、伐脑、恼

  劈、避暂、崭佩、配震、振均、匀废、费

  三、看下列各组字有什么规律。试着再加偏旁组字。

  尾、娓老、姥黑、墨吾、语昆、棍牙、讶卓、掉眉、媚

  采、睬扁、骗巷、港

  四、写同音字组词。

  yi——洋溢意思友谊异常意义

  jin——胸襟今天金银禁不住

  cui——翠绿干脆脆生生

  tian---恬静甜蜜填空

  lin——鱼鳞树林临近邻居波光粼粼

  mu——暮色幕布墓地屏幕

  li——厉害历史勉励利益例子

  chui—--锤子捶背垂头丧气

  yan—--砚台燕子大雁厌恶鲜艳

  ken——肯干恳切勤恳恳求

  lan——船栏栏杆阻拦篮子蓝色

  cong----匆忙葱姜聪明

  tao——波涛掏出来滔滔不绝

  五、加偏旁组字组词。

  欠:炊烟吹拂道歉饮食款待欣喜

  鬼:惭愧瑰丽魂魄魔鬼魅力

  录:绿色剥皮俸禄

  乍:奸诈昨天作文

  戈:戳穿穿戴栽树满载

  乔:华侨桥梁轿车

  竖心旁:不懈恒心

  “浅”右半部分:饯行一盏灯深浅

  “富”下半部分:逼迫福气一幅画副班长

  六、扩词。

  绚凛伦宏刹浊

  七、写带有下列部首的字。

  门

  (见各练习)

  八、写本册中表示“看”的意思的`字。如“瞧”。

  九、整理学生作业中的易错字集中复习。

语文教案 篇2

  一、复习字词,引导积累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引导积累。读读书上的“读读比比”中的词语。

  (1)在小组内读读比比,说说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说说每组字的不同之处。

  3、当个小老师考考大家。(如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组词、说话等)

  二、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1、自由朗读课文5——8自然段,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2、与同桌讨论问题,能解决的自行解决。

  3、在班中交流与同桌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疑难,感情朗读

  1、当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说没丢东西?”时,指导看图,引导学生读出惊奇的语气。

  2、当学生问“失物是什么?”时,全班交流,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

  (2)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你就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试着读读课文。

  3、当学生提问“看到塑料袋里的东西,有几位同学为什么脸红了?”时,指导学生读第7自然段。

  (1)指名读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

  (2)引导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那几位丢垃圾同学中的一个,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课文。

  如果你看到他们主动改正了错误,你会怎么想?那你就怀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4、当学生问“张爷爷和唐老师为什么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时,引导学生说话。

  唐老师和张爷爷看到……看到……看到……,所以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四、指导书写,掌握结构

  1、出示需要写的字“级、才、队”,读读。

  2、全班交流,找出共同点,掌握结构。

  3、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在写时该注意什么。

  “队”的耳朵高而小,以便给右边的“人”字的撇留出空来;“级”引导学生回忆“红”、“奶”的写法,学会迁移。

  4、学生描红、书写,老师个别指导。

  5、展示学生作业,评议。

  五、拓展延伸,实践活动

  1、请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该怎么做?

  2、将本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拼音儿歌,让学生知道北京香山秋天满山红叶,景色十分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儿歌。

  3、能借助拼音学会5个生字的音,认识6种基本笔画,能用笔画记忆字形的方法记忆字的形。

  教学重点:

  1、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顺序地看图。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学会5个生字及6种笔画。

  教学难点:

  学会5个生字及6种笔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看图读拼音识字。教师板书:

  (让学生小声读一读;再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一遍。)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学习有顺序地看图,借助拼音读儿歌,还要学习几个生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记得最牢。

  二、学习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1、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书中插图,整体感知。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秋天)从哪儿看出是秋天呀?(香山红叶)你能用一句话说说插图的意思吗?

  2、从远到近观察。

  (1)提问:远处是什么?(连绵起伏的群山)近处是什么?黄栌和枫树的叶子各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枫树的叶子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枫叶有五个角,就像我们的`小手。黄栌的叶子有点儿圆。

  3、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色?那里有什么?你觉得怎么样?

  三、学习读儿歌

  1、复习整体认读音节:yī、sigrave;、wǔ、yegrave;

  2、复习三拼音节:piagrave;n、liǎng、xiāng、tiān

  3、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读儿歌,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准的音节画上记号。

  4、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相互纠正。

  5、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小儿歌,请同学读儿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教师范读,学生随读。

  7、认识逗号和句号。

  8、再读儿歌,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告诉学生逗号的停顿比句号停顿时间短一点,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读到逗号击一下掌,读到句号击两次掌。

  9、指名读儿歌,读出香山红叶给你带来的喜悦。

  四、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一)学习生字的音

  1、指导学生看生字表。

  2、再读儿歌,找出本课的生字,在下面画“△”,再把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又快又准。

  4、做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的音。

  (1)出示生字的拼音卡片,请学生读一读,读后贴在黑板上。

  (2)再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读对的学生老师把卡片送给他,让他帮助手中的生字找到最好的拼音朋友。

  (二)学习生字的形

  1、学习6个基本笔画。

  2、电脑屏幕出现5个生字:一三五七九

  (1)请同学们读一读

  (2)点击鼠标:显示出六个基本笔画。

  (3)复习生字中红色的笔画。

  3、请同学们一起跟电脑博士书空生字。

  教师鼠标点击“一”:“一”放大。(1)读“一”字;(2)跟着电脑博士书空;“三五七九”几个字依次出现,方法同学习“一”相同。注意五、七、九的笔顺。

  (三)理解字义

  1、通过朗读儿歌,知道5个生字都是表示数字的,而且是单数。

  2、结合平时生活说说是怎样用这些字的?

  比如:一个人的“一”,三棵树的“三”,五本书的“五”,七朵花的“七”,九面旗子的“九”。

  五、教师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特别好!能看图借助拼音学习儿歌,而且学会了5个生字,真棒!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具准备图片。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板书设计

  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怀疑分析试验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品读体验(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

  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巩固延伸1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2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变、改换;②、经历;③、计时单位

  _______妄为:①胆囊;②胆量;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地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语文教案 篇5

  该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想起曾在博客上看过别人整理的黄厚江老师讲这首诗歌的实录,索性就模仿名师的课堂。

  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强调生字词的书写。

  找三位基础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各默写6句,都没有默写全对,其中一位还不会背,看来还要加强背诵。顺势着重强调了饮、散、着、薄、掣的读音及裘、衾、幕的书写。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两个字写的?

  学生们找出:雪、送

  2、同学们能否找出哪些句子是雪中有送,送中有雪?

  学生找出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基础好的同学能较完整的说出原因,基础不好的同学心里知道,但语言表达不完整,或者不会表达。

  3、有人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歌也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联,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共9联,分配任务每组一联。小组中基础好的同学站起来脱离资料能够描述出来,基础不好的拿着教参念。与同事讨论:描述画面与诗句翻译不同。描述画面要加入自己的想象,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但在这一环节上,我没有对孩子们加以引导,因为我不会引导。

  第三环节:名句探究与赏析(这一环节感觉不该这样说,但不知道说什么)

  1、这首诗共18句,有人说,保留两联4句就够了。大家来试试。

  学生们找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有同学说其他句子的,我却没有问原因。

  2、这四句诗是全诗的诗眼,顺势把黑板上其他的.诗句划去。

  带着同学们赏析这四句诗。(如何赏析名句?)

  3、如果把这四句诗转换成两幅画,画中应该画什么?

  学生们说画上:树、云、天空、雪、风、山、营帐、红旗、辕门、马车、酒席、将军

  4、如果给这保留的四句作成的两幅画取名字,该怎么取?

  学生们说雪景图,送别图,这样说也对。我提示看诗题,学生们立马说出: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5、那其他的14句不写,好不好?或者其他14句有什么作用?

  学生们回答说衬托、反衬,我为了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没有问他们哪些句子是衬托、反衬,衬托出来什么?反衬出什么?

  最后一个环节:诗歌朗读

  没有给予学生有效的朗读指导

  虽然自己驾驭的不好,或者说还难以驾驭,但总体感觉学生的参与度高,因为设置的问题学生愿意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而且也能思考出结果。这就是名师的课堂。

  有位名师说: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扭转被动课堂的局面。我觉得这里的提问艺术指老师的提问用语及设置的问题都要着眼于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一节课如何设计,如何安排自己的课堂活动,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全在于老师。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语文教案 篇6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一块地非常往前西瓜进行天空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猴子下山经过了好多地方,看见了好多好东西。这节课让我们来看看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哪些事。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第1自然段用了什么词来形容玉米?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又大又多。还有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又__又__”式词语:

  又高又瘦又矮又小又高又壮

  又香又甜又白又亮又惊又喜

  又说又笑又哭又闹又蹦又跳

  又长又细又鲜又嫩又气又急

  2.想一想: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想了些什么?

  明确:哇!这么多、这么大的玉米啊!看上去好好吃!我要掰一个回家!

  3.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明确:因为小猴子这时看到桃子又大又红,真惹人喜爱,馋得不得了,就顾不得玉米了。

  4.从小猴子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明确: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都很惹人喜爱。小猴子见一样,馋一样,摘一样,又扔一样,说明它没有明确目标,做事不专一。

  表示“不专一”的成语示例:

  三心二意喜新厌旧心猿意马

  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有始无终

  表示“专一”的成语示例:

  一心一意心无二用心无旁骛

  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5.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明确:因为他见一样拿一样,但是见到一个更好的东西,就会把前面拿的东西扔掉。他扔下西瓜去追小兔子是错误的`,明知道小兔子会跑还去追。最后,小兔子不见了以后,他就只能空着手回家了。

  6.小猴子走在回家路上,心里会想些什么?

  明确:唉!真是不该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还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真是后悔啊!现在搞得两手空空,等会儿回家妈妈一定会批评我的。唉!

  7.找出课文里描写小猴子手的动作的词语,结合字典,理解词语的含义。

  明确:“掰”指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扛”指用肩膀承担物体;“扔”指把手上的东西丢掉;“摘”指用手采下或取下;“捧”指用双手托;“抱”指用手臂围着。

  8.你能用上面的词语造句吗?

  明确:

  ①小猴子掰了一个玉米。

  ②爷爷扛着锄头往田里走去。

  ③小华把垃圾扔进了垃圾桶。

  ④小华帮奶奶摘苹果。

  ⑤小周捧着几个苹果回家去了。

  ⑥这个西瓜太大了,他抱不动。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猴子下山,先来到__________,再来到__________,又来到__________,最后回家了。

  (2)小猴子下山,先掰了__________,再摘了__________,又抱了__________,最后去追__________。

  明确:

  (1)玉米地里桃树下西瓜地里

  (2)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2.选择生字填空。

  ①扛②扔③抱④捧⑤掰

  (1)今天我跟着奶奶到玉米地里( )玉米。

  (2)我看见平平在教室里乱( )东西。

  (3)妈妈一回家,我就想要( )妈妈。

  (4)小猴子( )着玉米一边走一边玩。

  (5)我( )着心爱的玩具,舍不得放下。

  明确:

  (1)⑤(2)②(3)③(4)①(5)④

  3.总结。

  课文写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来到玉米地,看到玉米又大又多就摘了玉米;又来到桃树下,看到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摘桃子;又来到瓜地里,看到西瓜又大又圆,又扔了桃子摘西瓜;在往回走的时候,看到一只小兔子,又扔了西瓜追兔子,结果一无所获。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专一,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略)

语文教案 篇7

  本课通过三字一顿的韵文,揭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协助同学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同学初步的认字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预设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力、手、水"3个字。

  2、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放在字音和会意字构字特点上,理解字意

  教学准备

  1、课件

  2、师生一起制作构成本课会意字的那些独体字的卡片,主要为"小、土、大、一、火、田、力、人、木、手、目"

  3、其他独体字卡片,信封

  教学时间:1.5~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新字"明":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我们先来看几个老朋友。(出示太阳)这是老朋友"日",(出示月亮)这是老朋友"月"。(课件出示:一双手)这双手表示什么?

  2、现在,太阳想和月亮手拉手,交朋友,成了一个新的字:"明"。(课件出示)

  3、这个字读什么?(正音、齐读)你们以前有没有见过"明",你能用"明"组什么词语?(随机出示卡片:明白明月)

  4、"日"和"月"这两个老朋友住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特别是"日",它作为老大哥让着小弟弟,它把大局部位子让给了"月"。这样组成的字才好看。

  二、学习"鲜"

  1、另外有两个老朋友听说"日"和"月"交了朋友,它么也飞了出来,(出示课件)一个是"鱼",一个是"羊"。这个字念什么?

  2、你们以前有没有看到过"鲜"?我们可以组什么词?(组词)(随机出示卡片:秋日中秋)

  3、你们发现"鲜"合起来的两个字:"鱼"和"羊"味道都很鲜美,合在一起味道就更鲜美了。

  三、举一反三,自同学字

  1、像这样有趣的字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自学其他生字,同桌可以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做小老师,汇报学习情况。(随机出现课件)

  四、诵读韵文,巩固认字

  1、同学自由读

  2、同座位用"对口令"方式读

  3、边拍手边读

  五、扩词造句,拓展认识

  1、刚才学的字,你们记住了吗?(认读"读读想想"中的词语,课件出示)

  2、本课生字扩词或造句。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两个词语来说一句话吗?(小组合作交流,指名回答)

  4、自由组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

  六、巩固练习

  1、还有许多字,也是由两个字组成。请小组长打开信封,拿出纸片,大家合作,看哪个小组拼的字多,注意笔画的变化,用水彩笔修改。

  2、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

  (备注:拼字资料中出现的'是独体字,一局部是本课中出现的,另一局部是学过的字或认识的字,如:木、羊、几、玉、禾、口、中。)

  七、练习写字

  1、同学自身描红,了解字的笔顺和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请同学做小老师来说说写好这三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相机提醒同学比较"力"中的""与"目"中的""的不同。

语文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我校国家级课题“学生自由习作指导研究”的实施为背景,通过借助课件与链接课文,达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在学生的习作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导写过程】

  一、观察照片,感知内容

  1.老师这里有这么一张相片儿,(出示照片)请大家看一看,猜一猜,看谁最聪明,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地跟周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想。)

  2.现在由我来揭示它的谜底。这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同学们,你说对了吗?

  [设计说明: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由形象向抽象发展的,因此,在学生观察照片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鼓励学生不加约束地表达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激发习作的欲望。]

  二、拓展思维,丰富内容

  (一)借助课件,想象事情的经过

  1.出示课件。

  (课件内容为美伊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场面。看,随着战争的打响,硝烟滚滚,倒塌的建筑物,不断发生的流血与牺牲,那场面是触目惊心的。年老的双亲在为失去儿女而心碎,年轻的妻子在为失去丈夫而悲泣,年幼的孩子在为失去父母而痛哭……)

  2.看了这些画面,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的感受,但都表达了同样的一种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3.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说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和平不要战争。因为战争必将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带来痛苦。你看,这个小孩在哭,哭得多伤心、多无助啊!可你知道他为什么哭吗?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父母呢?(出示习作要求: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二)链接课文,想象孩子的命运

  1.通过学习《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结合学习谈收获。

  2.是的,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夜莺”、雨来、雷利等儿童英雄,再一次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那么,谁能来说说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呢?(出示习作要求: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如何?)

  3.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如:

  ★ 孩子被一有志之士救起,抚养长大后加入抗战队伍,成为一名“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少年英雄。

  ★ 孩子无父无母,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日子,饱受战争之苦。

  ……

  [设计说明:“硝烟”“流血”“牺牲”等与战争相关的一些字眼,对处于和平年代的中国孩子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课件的运用让学生的认识变得感性化,结合课文对学生的想象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这些训练又使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三、再现照片,构思内容

  1.谈话引渡,指点迷津

  (出示照片)望着照片中的人和景,倾听着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要和平,不要战争!(出示习作要求: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 你想以怎样的身份来讲述这照片上的故事,看谁的想法最与众不同。大家分小组互相说一说。

  ★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大家比一比,看谁拟定的题目最新颖。

  2.自主写作,教师巡视

  [设计说明:学生看懂了图意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身份去讲述照片上的故事,能够使学生在相同的题材下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习作。而指导学生根据图意及讲述的身份来拟定题目,引导学生多角度命题,能够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3、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4、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1、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2、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作者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简陋 古迹 斗争武器

  摇篮 最坚韧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