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10-25 11:18:43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教案范文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科学教案范文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教学重点

  重点: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课前准备

  1.一幅画有瓶子、小石子、大石块和草叶的背景图及一只头可以活动的乌鸦(可用破硬纸板做)。有条件的可准备一个与插图相仿的'玻璃瓶,瓶子里装好半瓶水,一堆小石子。

  2.分别抄录4段课文的4块小黑板。

  3.生字卡片。

  4.让学生留意观察或做一做:一只装满白开水或饮料的杯子,加入一些冰糖,水会怎么样?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2.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乌鸦的课文(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字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端正地拿书,专心看书,认真听读。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词儿连续,句子不读破。读完后给课文第一段标上序号。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呢?谁来读一段?(出示课文第一段)

  (2)渴是个生字,再读两遍。想一想,渴为什么是氵?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一个人淌了很多汗,太阳又火辣辣地照着,感觉很渴。想想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看?

  (4)乌鸦跑了许多地方去找水,真着争啊,谁愿意再读读第一段?注意找是翘舌音,全班多读两遍。

  (5)他读出了乌鸦着急的样子,全班读一读。

  2.学习第二段。

  (1)这时,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多高兴啊!谁来读一读这句?瓶是后鼻音,再读一读。(出示第二段课文)

  (2)看是生字,再读几遍。我们有时为了看清远处的东西,会这样做:(老师手搭凉蓬做出远望动作),所以这个生字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呢?

  (3)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乌鸦喝不着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谁业读第二句?

  (4)学生观察插图或实物,想象或演示乌鸦把嘴伸进瓶口喝不着水的情景。乌鸦多着急啊,谁再来读这句?

  (5)谁来读最后一句,注意怎和呢读音,多读几遍。

  3.学习第三段、第四段。

  (1)请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三、四段课文,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请学生个别朗读三、四段课文。(出示三、四段课文)

  (3)教师引读:乌鸦想出的办法是_学生接读第四段。

  (4)乌鸦把小石子怎么放进瓶子里的?谁来演给大家看看?学习放,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5)引导学生观察:随着投放石子的增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习升、高,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

  (6)演示乌鸦喝着水的情景。乌鸦多高兴啊,请学生读最后一句。

  四、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个别读,齐读全文。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描一描生字,记一记找、怎、呢、法的字形。完成课后练习2里4个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行思维扩展训练

  1.开展朗读竞赛,朗读全文。

  2.假如你是这只小乌鸦,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喝到吗?鼓励畅所欲言。

  二、复习,完成课后练习,适当补充拓展练习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天然“胶水”――水

  二、活动目标

  通过周围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使幼儿感知身边湿的物品与干的物品的不同特性。培养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盘子、水、树叶、花瓣、小纸片、熊猫纸片、布、毛线、塑料布、地毯、吹塑纸剪成的各种图形、手套、盘子、用布剪成的各种面具、画好的大灰狼等。

  五、活动过程

  试一试:哪张纸片能吹动起来?

  方盘子里放干纸片,圆盘子里放湿纸片。

  (1)干的纸片容易被吹起。

  (2)湿的纸片不容易吹起。

  探究的问题。

  (1)熊猫能站在指尖上吗?

  ①在手上蘸点水就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②干的熊猫纸片不能站在指尖上。

  ③手上有唾液、汗水也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2)戴干、湿两种不同手套有什么感受?

  ①湿的手套不易戴也不易脱。

  ②干的手套容易戴也容易脱。

  幼儿讨论:生活中的.现象。

  (1)裤子尿湿后不易脱下来。

  (2)下雨淋湿衣服后也不易脱下来。

  (3)洗澡后马上穿衣服会很难穿。

  画一画:把自己探索的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六、拓展思路

  雨后让幼儿做值日生,感知湿的落叶粘在地上不好扫,也不容易吹走,请幼儿提出解决的办法。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方式,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积极参与活动,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对动物世界产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

  活动准备:

  1、请幼儿预先搜集有关动物的图书、杂志、光盘。

  2、豹捕食斑马的光盘、录像:《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3、各种动物图片、字卡。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物世界》吗?那你们在动物世界中都看到过哪些动物?(请你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幼儿自由说)

  2.出示豹和斑马图片。

  师:今天刘老师请来了两个动物朋友,你们瞧!它们是谁?(豹和斑马)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下面就让我们到动物世界里去看一看。

  3、观看豹捕食斑马的'光盘。

  提问:谁能告诉我,短片中豹和斑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豹捕食斑马有没有成功?为什么?

  4.简单小结,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

  师:在动物世界中,每一种动物都有可能被比它更强大的动物吃掉,没办法保护自己的动物就无法生存。为了生存当它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想办法来保护自己。

  二、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1.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谁知道小动物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呢?

  2.幼儿交流已有经验。请幼儿说出一种动物,它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三、观看录像,了解各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说得可真棒!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在动物世界中,动物们为了生存,有各自不同的保护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它们都用什么本领来保护自己。

  1、边观看录像,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各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2、介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保护色:青蛙、蚂蚱、变色龙、螳螂、蝈蝈(出示图片)。

  拟态:尺蠖、枯叶蝶、叶樇。

  盔甲:乌龟、蜗牛。

  硬刺:豪猪、刺猬、海胆。

  逃跑:斑马、鹿、兔子。

  自切:壁虎、螃蟹、海星。

  排脏:海参。

  放臭气:黄鼠狼、甲虫。

  喷墨汁:章鱼、乌贼。

  装死:负鼠、狐狸

  3、讨论:刚才介绍的这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叫什么?有哪些动物是用这个方法保护自己的?(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它们都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四、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出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加深幼儿对动物保护自己方法的理解。

  1、请幼儿说出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有哪些。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你们都记住了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看谁最聪明。

  小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有很多,其实有的动物不止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它可以用多种方法来保护自己。如:章鱼它会用保护色、自切、喷墨汁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2.教师出示各种动物图片,幼儿操作按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对动物们分类。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动物朋友,我听说它们马上就要遇到危险了,想请小朋友们帮忙,给它们找到适合保护它们的方法,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五、游戏:《快问快答》。

  教师出示动物卡片请幼儿快速回答出它是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如出示图片斑马,幼儿答:保护色。

  小结:在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它们保护自己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科学教案 篇4

  怎么除水垢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水垢的危害及简单的除垢知识。

  2、培养幼儿对化学小实验的操作兴趣,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白醋、水垢清除剂、玻璃杯、药匙、有水垢的热水瓶和新热水瓶各一个

  2、用醋、除垢剂分别除垢一半的热水瓶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水垢,知道水垢对人们的危害。

  1、幼儿观察瓶内的水垢

  2、认识水垢

  教师手持有水垢的热水瓶和新热水瓶,请幼儿轮流观察两个瓶内的情况,说一说两瓶的不同,

  知道水瓶内附着的物体就是水垢。

  3、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还在哪里、什么容器里见到 过水垢?

  4、教师小结,讲述水垢的危害

  教师:这些粘在水壶和水瓶里的东西叫水垢,它是水中的杂质和矿物质,在水中被加热、烧开以后变成的。

  水壶、锅炉烧水多了或者热水瓶、饮水机用时间长了会结成一层水垢。

  水壶里有了水垢,水就不容易烧开,浪费燃料;水垢的碎块如果被我们喝进身体里,会损害健康容易生病;

  工厂里的大锅炉如果不除水垢,还会有爆炸的危险。

  二、幼儿操作实验,观察除垢的过程

  1、幼儿观察玻璃杯中的液体:无色、透明,闻一闻气味,知道杯中的液体是白醋。

  2、教给幼儿闻液体的`方法:一只手扶住杯子,另一只手在杯口轻轻煽动,再用鼻子闻煽动的空气。

  3、幼儿观察盘中的水垢:黄色的、粉状或块状

  4、让幼儿用药匙把水垢放入白醋,观察发生的变化。

  5、幼儿讲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

  6、教师小结:白醋和水垢放在一起,水垢会产生气泡,渐渐变小,这种变化叫化学反应。

  三、观察用醋、除垢剂分别除垢一半的热水瓶各一个,知道除了用醋,还可以用专门的除垢剂来除垢,而且效果更好。

  四、请幼儿说一说,还知道哪种除水垢的方法,哪一种最省力最好用。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来源:

  在开展主题活动"我的社区"中发现,孩子们生活的社区里种植着许许多多的树木,孩子们觉得树木可以"美化小区环境,让小区变得更漂亮",为了让孩子对树木的作用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所以决定生成"树儿作用大"这节综合活动。旨在通过讲述故事、交流讨论,让幼儿自由探索树木的多种作用,萌发爱护树木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树可以防风、防沙、防尘。

  2.探索树木的多种作用,萌发爱护树木的情感活动准备:经验准备:1.对树木有一定的认识2.收集"树木作用大"资料物质准备:PPT 记录纸 图片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前几天,我们在"参访社区"后发现,社区周围种植着许多的树木,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关于树木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从前,有一个美丽的'村子,它的周围种了好多树。在离村子不远处,住着三个恶魔王,风魔王、沙魔王、雨魔王。有一天,这三个恶魔王凑到一起要比试本领,风魔王说:"我的本领最大,我可以把村子吹得稀巴烂!"沙魔王说"我的本领大,我可以把村子用沙全埋了!"雨魔王说:"你们的本领都不如我大,我拼命下雨形成洪水,把村子全淹没!"他们的话被过路小喜鹊听到了,小喜鹊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全村的人,人们听了非常害怕,可是又没有办法,决定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这时,忽然听到大森林里树叶"哗哗"作响,一个声音在喊着:"别害怕,我会保护你们的!"风魔王来了,它鼓起腮帮子"呼呼"拼命地吹;沙魔王来了,狂风卷着黄沙"呜呜"地刮;雨魔王来了,倾盆大雨"哗哗"地下……二、互动学习(一)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树可以防风、防沙、防尘。

  师:聪明的小朋友,村子被风吹倒了吗?被沙埋了吗?被洪水淹没了吗?

  为什么?

  师:我们接着往下听故事:

  所有的树木都挺直了树干,撑展了叶子,叶子与叶子之间连在一起,变成了一扇坚不可摧的屏风,挡住了风魔王、沙魔王;所有的树木舒展了树根,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吸收了雨水,挡住了雨魔王。风魔王、沙魔王、雨魔王终于被森林里的树木打败了,村民们欢呼着、跳跃着,从此以后对大森林的树木更加爱护了。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大森林的树木有什么作用?

  师小结:(出示图片)原来树有防风,防沙,防洪的作用。

  二、幼儿讨论交流,完成记录表。

  1.师:树木还有哪些作用?请你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讨论。

  2.小组完成记录表3.小组个别幼儿交流三、出示PPT,归纳提升。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交流了自己的意见,那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出示PPT)1.美化环境的作用师:树可以把周围环境打扮的非常美丽,使人们心情舒畅、愉快,所以树可以美化环境。

  2.净化空气的作用师:刚才小朋友们提到树可以净化空气,你们知道树是怎么净化空气的吗?

  这两幅图片里的小区上空有什么不同?(乙图冒着许多黑烟,甲图冒着淡灰色烟)如果让你在冒黑烟的小区里生活,你会有什么感觉?(呛得咳嗽、恶心,时间长了还会生病)树多的地方为什么烟是浅灰色的?

  师小结:原来,人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树多的地方,空气特别新鲜,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和烟尘,排出氧气和水,使空气变得新鲜干净。于是,人们就在小区的周围种了好多树。

  3.调节气候的作用师:树是怎么调节气候的?

  这两幅图上正在玩耍的小朋友表现有什么不同?(表情不一样,一个小朋友满头大汗,树多的地方小朋友玩起来很凉快)师小结:原来夏天天气炎热,树木里的水分大量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它像空调一样可以使温度降低。

  4.减少噪音树木浓密的树叶对声音的吸收作用很强,当噪声的声波通过树木时,树叶就会吸收一部分声波,使噪声减弱。

  三、复习巩固树的作用,加深印象

  四、拓展延伸

  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许多多树木的作用,其实树的全身都是宝。(树叶可以做衣服御寒,遮体,可以做菜,可以为其他植物做营养来源,一些树叶(银杏树)可以做药材;树根可以做雕刻品;树皮可以用来做地砖,中药)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春天来了,小河里也出现了小动物——小蝌蚪。这一切吸引着孩子们总是谈论不完的的话题:“小蝌蚪真好玩”“小蝌蚪什么时候长腿呢?”“它的妈妈是青蛙吗?为什么和它的妈妈长的不像呢?……”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结合中班下册教材主题五《奇妙的动物》中的发现区《小动物怎样长大》,设计了《蝌蚪与青蛙》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名称:蝌蚪与青蛙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蝌蚪的出生和生长过程。

  2、激发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磁带;

  2、小蝌蚪生长变化图片;

  3、素描纸、彩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诗画导入,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

  1、诗画:

  大脑袋,长尾巴,

  变成蝌蚪小娃娃,

  游来游去找妈妈。

  一个桃子裂开口,

  两片叶子绿油油。

  再画两个小喇叭,

  变只青蛙呱呱呱。

  2、提问: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和妈妈长得像不像?它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二、欣赏录音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提问:故事里面都有谁?青蛙妈妈在水里产下的是什么?青蛙妈妈在哪个季节产卵?卵变成什么?小蝌蚪先长出什么?后长出什么?最后变成了什么?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蝌蚪变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1)卵——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小结:蝌蚪变成青蛙要以上四个过程,从卵变成青蛙要70多天。

  (2)青蛙生活在哪里?(既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是两栖动物。)

  (3)青蛙吃什么?(蚊子、苍蝇、蜗牛和田野里的许多害虫)

  四、教育幼儿要爱护小青蛙。

  (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五、幼儿绘画《蝌蚪》、《青蛙》

  幼儿自由选蝌蚪或青蛙进行绘画活动。

  六、结束部分:

  小青蛙饿了,我们送它们去捉害虫吧。

  活动延伸:在活动区养殖蝌蚪供幼儿观察。

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1.在实验中了解玩具打气简的进气孔、出气孔的构造及其作用。

  2.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准备:

  能拆装的玩具打气筒若干。

  过程:

  1.教师提出问题。

  师:打气简上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口子,这根打气管应该装在哪个口子上呢?

  2。幼儿预测。

  此前幼儿尽管使用过打气筒,但从没留意过打气管的装法。参加活动的16个幼儿中有9个幼儿预测错误,7个幼儿预测正确。

  3.幼儿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预测正确的7个幼儿很快就获得了实验的成功,另9个幼儿却遇到了困难,后来他们在同伴的启发下也获得了成功,并记录了实验结果。

  4.师幼共同探讨。

  师:你们的实验都成功了吗?

  幼:我的实验刚开始没有成功,我用脚踩打气筒,打气筒瘪了。不过后来我换一个口子插管子,结果成功了。

  幼:我的实验刚开始也没有成功,我看见某某的做法,一试也成功了。我刚开始猜错了!

  师:你们都成功了,都知道管子应该插在哪个口子上了!那谁能告诉我:这插着管子的口子叫什么?不插管子的口子又叫什么呢?

  幼:插着管子的叫进气孔,不插管子的叫出气孔!

  师:有不同意见吗?

  众幼:没有。

  师:按你们的`说法,这不插管子的口于是出气孔,那我来想个办法不让气跑出去。我把出气孔堵上,这样打气就更方便了!

  (教师的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支持,他们一致认为堵住出气孔,效果一定会更好。于是,教师使劲按住不插管子的口子,请一个幼儿脚踩打气筒,可是,打着打着孩子们发现打气筒瘪了,再也“抬”不起来了。)

  幼:这个打气筒肯定是坏了,我的打气筒是好的,试试我的吧!(教师再次实验,结果同前。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以。)

  师:怎么会这样?

  幼:你堵住的肯定不是出气孔,应该是进气孔!

  师:打气筒的出气孔到底在哪里?

  幼:那个插着管子的地方!

  师:有什么办法证明这是出气孔?

  幼:撕张小纸片放在出气孔前,若有气出来,纸片就会动。(结果实验成功,大家发现出气孔有气出来了。)

  幼:打气球!(结果实验成功!大家发现气球变鼓了。)

  幼:用手放在出气孔前面,也能感觉到有气。

  5.幼儿修正自己的实验记录。

  6.师幼共同收拾实验室。

  (点评:本次活动体现了“用事实来说话”的精神。孩子们通过实验不仅了解了打气筒的构造,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事实纠正了错误概念。利用玩具引导孩子们科学地探究其中的奥秘,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它能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科学教案 篇8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汇总

  第五单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3: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过让学生讲述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2、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让学生阅读书上54页的内容。

  4、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借此了解学生对于月球知识的前概念的情况。

  进行一些科学常识的渗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5、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6、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8、学生实验、记录

  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0、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11、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12、你们通过查找资料对人类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为我们做做解说员吗?

  13、学生介绍、补充。

  14、阅读书上56页的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进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顾和解释 1、你想去月球旅行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科学教案 篇9

  一、活动背景:

  江南四月,草长莺飞,农村遍地草色青青,一片生机盎然,最近一段时间幼儿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春天的花、草、树、小动物,就连朴实无华的小草也吸引着幼儿,我园地处农村,平时幼儿尖刀的小草种类较多,能用方言说出小草的名称,农村遍地是小草,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活动场所,让孩子们走进田野,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小草、认识小草、探索小草的特征,让他们在玩中想、玩中学、既可满足幼儿的童心和需求,又能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a) 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小草,丰富有关小草的认识。

  b) 感知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c) 学习有关小草的制作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请家长带孩子到草地观察小草,获取一些小草的知识。

  (三)活动过程:

  1、了解小草的特征。

  (1)前几天,我们都去草地上玩小草、看小草,谁来说说小草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的?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草名字以及小草的根、茎、叶、花的颜色、形状等特点。

  幼A:我喜欢狗尾巴草,因为它毛茸茸的,像小狗的尾巴。

  幼B:这是蒲公英,它的叶子像锯子,花是黄的,以后会变成白色的小绒球。

  幼C:这是一种可以吃的草(荠菜),可以包馄钝吃,白色的小花像满天星。

  幼D:这小草断了,会流出“牛奶”来叫羊奶草。

  评析:幼儿虽未完整的'介绍根、茎、叶、花,但都能抓住小草的主要特征,这是难能可贵的,叙述中,有的幼儿用方言说小草的名字,这些有趣而直观的名字,教师没有否定它,而是改为大家根据小草的特点来讨论,给小草起个适宜的名字,再用口语表达。然后让幼儿用手按一按,光脚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再用鼻子闻,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就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小草。

  (3)找出你自己不认识的草去请叫别人。

  (4)让幼儿用手在草地上按一按,赤脚在草地上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

  有的幼儿说湿湿的、滑滑的,有的说很舒服,就像走在地毯上,有的说脚地有发痒的感觉。

  (5)引导幼儿闻一闻青草的气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评析: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是采用灵活和开放的原则,追随幼儿的兴趣,通过调动幼儿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了解小草的作用与人类时候的关系。

  (1)请养过家禽、家畜的幼儿说说,家禽、家畜每天吃的饲料是什么?草可以作哪些动物的食物。

  (2)观察草坪几周围的野草,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喜欢种草坪?

  幼A:草坪看上去很平整、很漂亮。

  幼B:有草坪的地方很舒服,空气新鲜。

  评析:通过引导使幼儿知道草坪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以及固土、保湿等作用

  (3)让幼儿在草地里找一找,并用已有的经验谈谈草还是哪些昆虫的家,它们为什么选择草丛为家。

  (4)向幼儿介绍小草还可以当燃料、制造肥料、有些小草还能做药材。

  评析:这主要是使幼儿了解到草与人类、动物、环境的生态关系,萌发爱护小草的情感,做出保护益草的行为。

  3、了解小草的害处。

  师:小草有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人们有时还要除草呢?

  幼儿A:小草和庄稼长在一起,营养都被小草吸收了,庄稼就长不好了。

  幼儿B:花园里长出了杂草,花园看上去就不好看了。

  小结:草的生长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养料,所以,庄稼地和花园里的草多了,就会影响庄稼和花的生长,就要把草除掉。

  4、对小草进行创作活动。

  (1)将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野草和野花进行盆景制作。尝试简单的插花艺术。

  (2)用自己喜欢的野花、草、叶进行粘贴活动。

  (3)用彩纸折制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

  评析:这一活动环节,通过美工活动自然而然帮助幼儿巩固对小草的认识,初步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课后反思:

  1、小草是农村幼儿熟悉的植物,对中班幼儿来说,既要正确认识小草,又要了解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活动教学内容容量较大,有一定的浓度和难度。正因如此,幼儿也因此有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所以活动的内容选择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

  2、整个活动遵循循渐进的原则,环环相扣,方法灵活,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治了情操。首先,教师把教学的地点由室内迁移到室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新颖、开放、直观、生动,大大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愿望。第二,将知识的传授与娱乐、游戏相结合,淡化了教与学的界线,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第三,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第四,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使幼儿观察的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学科学的特点,重视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幼儿自身主动探索中,发现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意图:

  每次到户外游戏,孩子们对吊绳总是百玩不倦,想方设法用吊绳去击打前方的攀登架,虽然总是打不到,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每经过都想尝试一下。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引导孩子探究绳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究长短不同的绳子摆动的距离不同。

  2、用简单的语言对活动中的发现进行描述。

  3、对“绳摆”科学现象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天花板上垂下的长短不同的彩色绳子、相同的瓶子、被击打物若干个(相同距离)、记录纸若干、幼儿姓名卡。

  经验准备:

  有对物体摆动的经验。

  活动重难点:

  了解绳子长短不同是影响摆动远近的重要因素。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绳摆和以往的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绳摆,和昨天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孩子们很快就回答了,这些绳子刷上了漂亮的颜色,绳子有长有短,绳摆下面挂的都是满瓶水。

  幼儿l:红色的绳子长,绿色的绳子短。

  幼儿2:瓶子是一样的,都是满瓶水。

  幼儿3:昨天我们玩的,有的是半瓶水,有的重的是满瓶水,有的很轻,没有水。今天都是满瓶水,都是重的。

  2、探究不同长短绳子的摆动情况。

  (1)引导幼儿操作绳摆。

  教师:我们上次是怎么让瓶子动起来的?

  幼儿:把瓶子拉起来,再松手就动起来了。

  妞妞上前演示,将瓶子稍稍拉起,再松手,瓶子小范围来回摆动。

  周皓辰马上说:往后推,瓶子就摆动得更远了。

  一帆:绳子拉得越远,瓶子荡得越高。

  教师:那绳子拉得近一些呢?

  幼儿:荡得可能就近一些吧。(一副得意的样子)

  安全提示:幼儿在绳子摆动的过程中注意摆动方向,幼儿站在一边进行实验,另外一边不要站人,不要从中间穿行。

  (2)请幼儿猜想:这些长短不同的绳摆都能打到前面的“怪兽”吗?

  (绳摆前面放有纸盒做的“怪兽”教具)

  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

  (3)请幼儿验证:摆动长短不同的绳摆,来击打前方距离相等的“怪兽”。提示幼儿站在起始线后,手臂伸直,自然松手,让绳摆自然摆动。

  小朋友开始依次用两种长短的绳摆,击打前面的“怪兽”。

  芳芳用短绳尝试了三次都没成功,绳子末端系的瓶子始终够不到“怪兽”。于是,她又尝试用旁边的长绳子,这回成功了。她重新回到短绳子处,试了两次,还是够不到(怪兽)。这时教师问:“芳芳,你刚才用两根绳摆试了几次,有什么发现吗?”

  芳芳:“我用这个绳摆(指着短的绳摆)瓶子怎么也打不到怪兽。用那根(较长的绳摆)就成功了。”

  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旁边的'几个小朋友说:“因为这根绳子太短了,那根比较长。”

  佳依:“长绳子打得远,所以就够得到。”

  教师:“请把你们的结果记录下来吧。”

  (4)及时记录:请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集体用的大表中,在可以击中目标的绳摆标记中贴上自己的名字。

  3、分享及经验总结。

  (1)幼儿根据记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享。

  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实验过程。

  教师:“刚才辰辰第一个打倒。陉兽’,我们先请他来说说。”

  辰辰手指长绳:“我是用这个瓶子打倒的。”

  教师:“为什么这个瓶子能打打倒‘怪兽’?”

  辰辰:“因为这个水装满了,它很重。”

  教师指短绳子:“那这个瓶子也是装满水的,为什么它没有打倒‘怪兽’呢?”

  辰辰恍然火悟:“哦!我知道了,因为这根绳子长,所以能打倒(怪兽)。那根绳子太短了,所以就够不着(怪兽)。”

  (2)通过记录表帮助幼儿小结“今天的新发现——绳子长短影响摆动”。

  教师:“绳子的长短不一样,你们发现摆动有什么不一样呢?”

  言言:“长绳子摆动得远,短绳子近。”

  辰辰:“短绳子摆得太近了,够不到‘怪兽’。”

  教师:“哦,小朋友发现绳子的长短不同,所以摆动的远近也不一样,长绳子摆动的距离——”孩子齐声说:“长。”

  教师:“短绳子摆动的距离——”孩子齐声说:“短。”

  4、延伸活动。

  提供长短和重量相同的绳摆,请孩子自由探究,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活动反思:

  活动先请孩子随意摆动系有瓶子的绳子,来感受绳子摆动的现象,并收集孩子的问题和已有经验。在孩子猜想和验证、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原有经验是解决新问题的基础。活动充分调动了每位幼儿的积极性,甚至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也积极参与了活动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不足之处:

  结束部分,应把发言的机会交给幼儿,帮助幼儿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有助于幼儿梳理自己的经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科学教案(经典)10-02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科学教案(经典)10-11

科学教案[经典]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