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一张纸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
1、人手一个乒乓球和几张纸。2、各种瓶盖、纸杯纸盒、橡皮泥等。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1.幼儿自由玩球。(导入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2.幼儿将球放在桌子上玩,师巡视引导幼儿发现小球在桌面容易滚落的现象。
二、提出问题,幼儿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用一张纸让小球站稳?(过渡:乒乓球说它有个愿望,就是想在桌子上站稳了,不想再滚来滚去的,可是材料只有一张纸,小朋友们能帮助它实现这个愿望吗?
2.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动手尝试,实践想法。
1.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纸帮助小球站稳.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五、再次分组活动:探索其他材料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1、过渡:小朋友们帮助小球实现了它的愿望,它真高兴,想再请你们帮助它一次,你们愿意吗?
2、师提出问题: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再让小球站稳来,行吗?你们试一试吧。
3、幼儿分组尝试。
六、结束:我们到班上再去玩一玩吧,帮助老师把东西收一收吧。
活动反思:
活动中始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育原则,每个环节都让幼儿先行探索、理解,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引导。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会”。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多渠道的感知尝试了解中药中几种常见的药材,产生对中药的探索兴趣。
2、尝试了解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具有防病、治疗功能。
3、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的中药。
2、李时珍画像、他的著作《本草纲目》、及相关的图片。
3、视频转换仪。
4、幼儿品尝药茶的工具;煎好的中药及袋装的'中药;中成药。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直接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你生过病吗?生了病该怎么办?
师:你生病的时候吃过什么药?
二、让幼儿初步了解中药,感知中药的组成材料。
师:前几天,黄老师也生病了,到医院配了一些药,和有些小朋友说的药不一样。
1、引导幼儿初步观察,了解中药中有哪些原料?
师:看!这就是黄老师带来的中药,我们看看中药是用什么包起来的?
中药里有许多秘密,老师把中药放到你们桌上,轻轻地把它打开,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地观察和讨论。
3、组织交流。
师:中药里你发现了什么?哪些药你是认识的,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它叫什么?。(请个别幼儿介绍,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把实物展示在大屏幕上)
师:中药里还有许多药我们不认识,许多秘密不了解。等一下我们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你还会发现有趣的秘密。把你知道的告诉别人,不知道的问一问旁边小朋友或者是老师?
4、再次观察、探索,了解中药的气味、特性、来源,并引导幼儿问老师、同伴等途径求知。
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感官去探索,看、摸、闻。
5、组织交流
教师拿出几种多数幼儿不认识的药材如:树皮、草干
1、师:有小朋友问我:这是什么?出示树皮、草(幼儿自由发言)
师:这是树皮、草干。平时树皮和草小朋友是最熟悉的,在这里怎么不认识他们呢?(幼儿思考和自由发言)因为这里的树皮和草是加工过的,晒干后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许多中药多经过加工的,有的把它晒干;有的把它炒一炒,有的磨成粉,这样放时间长一点也不会坏。
2、师:有小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个东西臭臭的”。(幼儿思考和发言)
师:这是药味。中药有他特有的气味,吃起来还比较苦,但对身体有有好处。这个中药只有中国有,外国是没有的。这么好的东西是一位很早很早以前的老爷爷发明的,他的名字叫李时珍,他每天到山上找草药,治好了好多病人。他还写了一本书叫《本草纲目》,里面记录了许多中药和治病的方法。(用大屏幕展示李时珍的画像和书)
3、有小朋友问我:这样能吃了吗?(幼儿思考和自由发言)
师:小朋友真聪明,连煎药都知道。我这里有一张关于煎药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
师:中药像小朋友说的一样是不能直接吃的,要放在药罐里加水煮很长时间,煮到一碗药水的时候才能吃。(出示手工煎制的中药)现在人们发明了一种机器来煎药,煎药的速度非常快,带着也比较方便。为了吃起来更方便还把中药做成药片、药丸。(出示中成药)
三、品尝药茶。
1、师:中药能治病,还能防病。平时吃一些像胖大海、枸杞、菊花等中药,对我们的喉咙、眼睛有好处呢。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杯茶,请你们来尝一尝,看一看茶里面有什么?喝起来有什么味道?我们现在喝的就是药茶。
2、幼儿自由地品尝药茶。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爱心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让幼儿懂得砍伐树木对人类、动物造成的危害。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画有小鲤鱼的两副不同的图。
2、画有小鸟的两副不同的图。
3、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师幼一起听音乐做律动以激起幼儿的兴趣。
2、出示画有小鱼的第一副图(小鲤鱼在水里高兴的游玩),问幼儿:这副图上都有一些什么?小鲤鱼高兴不高兴?
3、出示第二副画有小鲤鱼的`图(水污染),问幼儿:这副图和上面那副图有什么不同?
4、通过比较引出以前学过的故事《伤心的鲤鱼》
5、幼儿讨论:(1)鲤鱼为什么伤心?
(2)怎样才能不让鲤鱼伤心?
(3)怎样爱护水资源?
6、出示画有小鸟的第一副图(小鸟快乐),问幼儿:小鸟高心吗?师总结:小鸟在树林里又是唱歌又是跳舞非常快乐,可是过了一个月树林变成了这个样:出示画有小鸟的第二副图(树林被砍伐),问幼儿:小鸟在干什么?(哭、小鸟很伤心)
7、组织幼儿给这两副画有小鸟的图起个好听的名字,幼儿自由发言(小鸟哭了、伤心的小鸟------)最后老师以《伤心的小鸟》为名。
8、组织幼儿为小鸟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小鸟高兴?对表现好的幼儿奖励“森林小卫士”帽子。
9、教师总结。
10、组织幼儿在展版上为小鸟画家,结束本课。
活动反思:
在这两次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准备
PPT课件、图片、字卡、记录卡、信封(人手一份)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蔬菜的不同特征,对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感兴趣
善于发现问题并乐意按提供的线索积极思考,能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幻灯片
让幼儿根据图片内容猜测是谁的家?
1、提问:这是谁的家?(南瓜的家)
2、出示南瓜图片提问1:"你知道他是谁吗?"(南瓜爷爷)提问2:"你从哪里知道他是爷爷?"提示幼儿:年纪大了会有什么变化?(胡子、眉毛)教师小结:年纪大了胡子和眉毛、头发都会有变化
二、请客人
1、猜猜是谁来了(出示图片的背面)我们来猜猜这些客人可能是谁,你们说的东西在哪里可以买到?
2.数客人师:今天南瓜爷爷的家里来了好多的客人,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几位客人?(图片背面围绕南瓜爷爷排成一个圈)
(1)幼儿自由"数客人"师:一圈客人数下来,有好几种答案。
(2)教师小结:平时我们数东西的时候都是排成一列小火车,一个一个数,今天这么多的客人排成了一个圆,我们有什么办法把一圈的东西数清楚呢?
(3)教师引导幼儿(以一直绕圈的形式让幼儿自己发现)找一个标志性物体的物体。
师:幼儿跟随教师的指引开始数数,教师以一直绕圈的形式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
(4)教师小结:数东西时一定要先找一个容易记住的物品开始数,数过的`就不能再数了。
(5)师:南瓜爷爷家来了这么多客人,我们给他们编上号。(教师在每个东西旁边都编上对应的数字)
3、"找邻居"
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南瓜爷爷家里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它到底有什么事呢?小朋友你们也想想你们家里什么时候会来很多客人呢?(过年)
(1)了解"邻居"的概念
师:出示图片,解释什么是邻居?(房子挨在一起,住在旁边的朋友)南瓜爷爷找谁做邻居呢?
师:南瓜爷爷要找蔬菜做邻居,请幼儿自由讨论什么是蔬菜,并出示卡片"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出示信封让幼儿把结果进行整理记录。
(2) 什么是蔬菜?
教师解释什么是蔬菜: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全班一起再一次将蔬菜找出来。并将找出来的蔬菜列出来。
师:所有的蔬菜我们都找出来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种蔬菜呢?
三、给邻居分配房子
师:南瓜爷爷家附近有几间房子?可是房子只有3间而蔬菜却有6个,那该怎么办呢?
出示图片,让幼儿思考怎样分房子合适。
师:那谁和谁挤一起比较好呢?
师:老师放一个,土豆和黄瓜,你觉得我是怎么想的?
我这样放是有原因的。蔬菜的分发有很多,除颜色、形状、高矮,还有很多,我们回去好好想一想。
活动结束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秋天的树叶是多种多样的。
2、学习给树叶分类或排序,体验玩树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本活动在室外进行。活动前选择有许多不同树木生长的草地,草地上积满了许多落叶。
2、人手一个小筐、分类盒。
3、电教设备:电脑。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观赏秋天落叶的自然景色,引发幼儿拾落叶的兴趣。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有多种不同树木生长的草地上,观看地上的落叶。
教师:小朋友的脚下都有些什么?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落叶?(秋天来到了。)引导幼儿观察秋风吹过的落叶景色:一阵秋风吹过,树上的小树叶怎样啦?它们是怎样落下的?我们一起来学学。
二、幼儿边拾落叶边观察。
教师:在场地的四周,有许多大小不同的树,它们的叶子一样吗?
教师:你喜欢这些落下的树叶吗?
请幼儿每人拿一个小筐和同伴一起去收集自己喜欢的、不同的落叶。
三、互相交流各自收集到的树叶。
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发现树叶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捡来的'落叶。
四、利用落叶进行分类、排序和拼贴等有趣的游戏活动。
教师:大家收集了这么多漂亮的树叶,打算怎样玩呢?
幼儿尝试用自己想出的方法“玩”树叶。
请幼儿在集体前展示、讲述自己的玩法。比如:给树叶分类(按大小、颜色、形状等)、排序(从高到矮或从大到小等),用树叶拼贴图画等。
教师鼓励幼儿自己的创新玩法,进一步增强幼儿在玩树叶中产生的积极感受。
活动延伸:
1、日常活动:利用散步等活动,鼓励幼儿继续捡各种各样的落叶。
2、区角活动:将树叶放在科学区中,让幼儿继续进行多种分类、排序等游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用书中有音乐活动《蚂蚁搬豆》,孩子们对小蚂蚁非常感兴趣。有一天,在户外活动中,有一个孩子大声的喊:“快来看呀,好多小蚂蚁呀!”孩子们蜂拥而上,叽叽喳喳,议论开来。我就想:利用孩子们“好奇”心理,让孩子们对蚂蚁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活动目标
1、对小蚂蚁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有一定了解。
2、让孩子知道团结起来力气大的道理。
3、在生活中,大家相互帮助,团结友爱。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
难点: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蚂蚁。
活动准备
活动前引导幼儿对蚂蚁进行观察;蚂蚁图片;PPT课件; 歌曲《蚂蚁搬豆》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准备活动。
在音乐《蚂蚁搬豆》的乐曲声中,组织幼儿进活动室。
二、基本活动。
1、出示蚂蚁图片,幼儿观察蚂蚁外形特征。
2、回忆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特点。
3、看PPT课件,对蚂蚁进一步了解。
(重点:团结起来力量大。)
讨论:“蚂蚁精神!”
三、结束活动:
游戏:“我是一只小蚂蚁。”
四、延伸活动:
绘画《蚂蚁精神》。(画出自己看到的“蚂蚁精神”)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能循序渐进的进行,孩子对蚂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发展了幼儿的探索精神。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幼儿的情绪一直都很饱满。但是,在引导幼儿观察的时候,引导还不够:怎么样让蚂蚁出洞?蚂蚁队伍是怎么样的?蚂蚁之间是怎样合作的?……对幼儿的观察,应该进行记录,这样,孩子们的印象会更深刻。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气球吃什么》是中班的一个科学活动,平时幼儿都非常喜欢气球,但孩子们只知道玩冲好气的气球,如遇到气球爆炸则会非常害怕和难过。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就是要培养幼儿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因此,我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知道气球与充气玩具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知道氢气有危险性。
2.探索冲气的多种方法。
3.体会与同伴合作才能扎住“气球嘴”的必要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没充气的气球若干份,气球头饰一个,饼干、糖果、馒头实物,脚踩打气筒,各种充气玩具若干,细线一卷。
2.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气球吃什么?
1.情景表演,一个头戴没充气的气球头饰的幼儿在角落里哭,老师问大家:“是谁在哭?”引起幼儿注意,沿着哭声找到哭泣的幼儿。作惊讶状:“哦原来是气球宝宝。”
师:“原来是饿了呢,好,别哭了,我们拿东西给你吃。”
师:“我们给气球宝宝吃什么呢?”
(二) 我帮气球吃空气。
1.师:“哦,原来气球宝宝要吃空气,谁知道气球宝宝是怎样吃空气的吗?(引导幼儿讨论,说出用嘴吹、用打气筒)
师:谁愿来帮这个气球宝宝吃空气呢?(幼儿争相举手,请一幼儿吹气球)
2.空气还有这么个怪脾气,没绑嘴就从气球肚子里逃出来,那怎么办呀,一会气球宝宝有要哭了,小朋友能不能想个方法,让气球吃得饱,又不让空气溜掉?
3.幼儿讨论:结论——用线绑个结。
4.老师把刚才的气球吹起来,并请一幼儿帮忙绑线。
(三)探索充气的多种方法
1.师:“气球弟弟和气球妹妹,吃得胖呼呼的,说谢谢小朋友的.帮助,小朋友觉得累吗?有没有什么办法即能吹气,又不累?”小朋友真聪明,现在气球宝宝的朋友也来我们班了,谁能用打气筒喂它们吃空气呢?
2.请幼儿说说用打气筒充气时的情况,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充气玩具变鼓的过程。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太阳的作用(发光、发热、光合作用、发电等),知道太阳给生物带来的好处。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活动。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个谜语——天上有位老公公,圆脸庞,红面孔,天一这就出工,人东到本照大地,直到傍晚才收工。
2、小组讨论太阳的作用。
老师:你们知道太阳有什么作用吗?请你先和小组里的朋友们讨论一下。等下来告诉大家,好吗?
3、集体交流太阳的作用。
4、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了解太阳有哪些作用呢?
(1)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请你找找太阳有哪些作用呢?
(2)老师总结:太阳的本领可大了,人们需要它,动植物需要它,有了太阳,我们的世界是亮亮的(发光),植物才能更好地生长(光合作用),太阳还可以帮我们做许多事呢,暖暖的太阳可以把湿衣服晒干(发热),因为太阳的能量很大,人们很聪明,想出办法,利用太阳的.能量发电,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其他能源,而且还很环保呢!
5、延伸活动:太阳还有什么作用呢?回家去找找并收集一些资料过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今天孩子们的表现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思考,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做过有心人,带着孩子们多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孩子们的善于观察习惯,提高孩子对未知事物探索的能力。我愿和孩子们一起努力,一起走进美好的大自然中去探索和发现科学小秘密。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索冰的特性,尝试用多种方法取出冰中的玩具。
2.幼儿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个四周挖有小洞的大纸箱,将冻有幼儿玩具的大冰置于大纸箱里。
2.锤子、剪子、锯子、钳子、积木、塑料棒、热水、炉子、砂纸等各种工具材料。
3.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及红星。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幼儿将手伸进纸箱洞里触摸冰,感受冰的特性。
(1)用手捏一捏、压一压,知道冰是固体的,有一定的硬度。
(2)提醒幼儿一只手摸冰,另一只手摸沙纸,感受冰是光滑的。
(3)将摸冰的手拿出来与另一只手比比看,这只手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知道冰是可以融化的。
2.让幼儿自由感受、探索,说出自己发现的冰的特性:冰是光滑的、固体的、透明的、冰凉的、会融化的……
二、提出问题
1.请幼儿观察冰中的玩具,并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取出自己心爱的玩具。
2.幼儿在实验记录板上画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幼儿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并将设计方案贴在白板上。
三、实验论证
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和工具进行验证,教师巡回观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及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引导。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教师采用幼儿没有想到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4.当幼儿取出玩具后,请幼儿在成功的方法处贴上一颗红星。
四、交流讨论
根据冰的各种特性,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从冰中取出玩具的?为什么这种办法能取出玩具?
1.幼儿分别介绍自己在实验中采用过的方法。
2.教师小结:可用热水或太阳来晒,使冰的温度升高,冰就会融化成水,玩具就取出来了;当用硬的物体敲击冰时,物体比冰硬,冰就会碎,玩具也就可取出来……
活动延伸:
如果冰里面还有一些没取出的玩具,可以让幼儿想一想:放在室外,它们会出来吗,为什么?哪种方法能更快地取出玩具?活动可根据情况进行延续。
设计评析: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接近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所以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符合目标的需要,特别是活动前,将孩子心爱的玩具冻于一大块冰中,增强了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和积极性。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遵循了科学活动的新理念:幼儿是主角,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大胆的、主动的尝试与探究;教师则更多的是鼓励、关注、等待与支持。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发现转动并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产生兴趣。
2、在试试、玩玩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3、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二、活动准备:
1、人体图一张、录音机、磁带、记号圆点。
2、“转转转”展览会:筷子、线圈、伞、风车、牙签、钟表、卷笔刀、盖子、转动玩具、筐子等等。
3、摄像机、电视机等。
三、活动过程:
(一)、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老师做转手腕动作,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现象。
2、试一试、找一找,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
3、听音乐做各种不同的转动动作,激发幼儿兴趣。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
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1、用“转转转”展览会吸引幼儿注意,引导幼儿操作、探索:用什么方法能够把物体转动起来?
2、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3、交流操作探索的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在玩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和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2、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转动?它们的转动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五)、幼儿观看VCD,进一步感知生活中转动的运用。
(六)、延伸活动:是谁把转动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1-17
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1-29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01-18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11-09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中班科学活动03-17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沉与浮教案12-27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转动02-19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球站稳了02-21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管子03-07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