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过程
一、诵读
①自由诵读全诗,标注生字字音。
②小组分段齐读,教师辨正字音。
③自由吟诵全诗,画出动人诗句。
二、内容
①概括诗作内容
②抓住声音描写
三、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明确: 琵琶声是媒介
彼此心声有共鸣
点拨:
“我” 听 琵琶声(比喻) 识 琵琶女
帝京朝臣 长安倡女
江州司马 (谪居卧病) 商人妇(独守空船)泣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你怎么理解“司马青衫湿”,诗人的眼泪是为什么而流?
①学生讨论
②个别回答
③点拨:官场失意、人事茫茫;远别亲人、他乡孤苦;朋友离别、相见无期等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
五、分角色诵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有人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有不同理解,认为千百年来人们都这句诗当作对琵琶女害羞、矜持的'神态描写不符合诗人本意。理由在于:
①琵琶女早年学成琵琶,以卖艺为生,当众表演已成习惯。
②一曲终了,和诗人没有充分的交流了解而自述身世及内心隐秘,可见其性格外向。
③唐代社会风气开化,男女大防并不严格,琵琶女虽为有夫之妇,礼教束缚不会成为她心头顾忌。
④在白居易的小序中说琵琶女“曲罢悯然”,足见她内心忧郁、惆怅、凄苦,结合其身世不难看出琵琶女此时正处于失落、后悔、孤独、厌倦的情绪中。
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是她不了解诗人,不愿表演供人作乐,
自己衷肠无法倾诉,没有知音的郁郁寡欢的心理折射。对此种意见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短文谈谈。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看云识天气》电视短片”,并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
1、云的分类有哪些?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一边点击,一边对云的分类作讲解。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对照分析部分,使学生加深对不同云彩特点的了解。
三、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⑴朗读,指出本段概括说明的作用。
⑵“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3、讨论最后一段的作用。
⑴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⑵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四、研讨探究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⑴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⑵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
月光照在地上,像……
五、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七、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计]
《瀑布》是语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时体会诗的意境,强调学生独立识一部分生字。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瀑布》使一首包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德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本课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行为、壮观。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1、录像引入,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首先我们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游览瀑布的情境中。真实的瀑布,动人的音乐,激情的范读,三位一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生在小组内读文,自主合作识字。
3、细读课文,感悟课文。
4、运用多种媒体,理解诗歌。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第二小节“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可放录象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象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5、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瀑布,动情时结束新课,留给学生无穷的回味。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进行自学,同时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搜集所需的材料,扩展视野,让学生逐步养成勤学、好问、多思、善疑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评析]
本节课教师以展示自己在黄果树瀑布前的照片开始,一下子拉近学生与瀑布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亲近,自然的引入课题,接着教师在画面与音乐衬托下的范读,引领学生整体感受文章所蕴涵的美好意境。教师设计出在字词学习、问题提出、深入理解三个层面上展开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紧紧围绕问题展开,教好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最后,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显得自然而有意义。应该说,这是一节教好地体现新课改精神,富有创新意义的展示。
这是一节充满激情的课。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互动,画面与美文交融,通过欣赏瀑布画面,聆听松涛声音、朗读文章美句、联系生活经验的想象,全身心的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展现出来。从学生摇头晃恼、入情入境的阅读神态上,不难体会到学生的心灵在美好情感中得到熏陶。
这是一节充满探索的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重要理念。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千仗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珍珠的屏三个问题,将本文的难点一下子凸现出来,体现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教师及时围绕问题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体现教学活动的生成意义。在教师有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发表富有个性体验的理解,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读的充分,品的细致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范读、齐读、重点读、自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多样。读赏结合,读评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的讲解,而是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强化感性认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情感的激发,适时的点拨引导,以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化。
本节课重视读、说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又体现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在文本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自然神奇、体会语文学习的愉快等情感方面得到满足。师生互动,以情激情,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感染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影视评论的初步方法。
2、能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影视的看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平时除了学习之外,最喜欢什么活动(看电视、看电影),你们最喜欢看哪些节目,为什么喜欢看这些节目呢?(节目精彩吸引人)。最不喜欢看什么,为什么,说主理由。
二、学生交流:刚才同学们说的影片,节目的'好与不好,就是一种评论,那么怎么去评论呢?
三、例文指导:
1、示例:《哪吒闹海》的两评论
2、讨论指导:
⑴语言表达应清楚、明了,使人一听就明白。
如:少儿节目《大风车》同学们都看了,我觉得这个节目特别有趣,适合我们看,特别是节目主持我金桂子的语言动作,穿着常引得我们好笑,而笑中又使我们学到一些知识,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⑵评论的范围易小不易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
①人物的形象方面(长象(扮相)着装、性格)
②故事的情节方面(惊险、扣人心弦、感人泪下)
③画面或场景、插曲等。
⑶同学们在评论前,一定要注意想好了再说,好与不好,前后应一致,不能说到哪是哪,这样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
看图同桌练说。
四、小组交流,共同评议。
五、全班展示,巩固学法。
六、作业:练习写一评论电视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A: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读懂课文,明白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为什么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2、过程与方法
A:独立阅读,了解“好伙伴”的表现
B:抓住重点,体会动物的可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乌鸦与猎狗间互相关心、爱护的深情。
B: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
重难点、关键:
抓住“好伙伴”的表现,体会它们之间如亲人般互相关心、爱护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好伙伴》,(板书:好伙伴),我们来回忆一下课文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随生回答板书:马哈多
猎狗伙伴乌鸦
师:发生在猎人马哈多、猎狗、乌鸦三个好伙伴之间的故事,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谈初读课文后留下的感受)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好好的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把书打到52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二、细读文本,升华感动
师:读着课文你有没有被具体的内容所深深的打动以至于想说点什么?
(学生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师:看来,我们真的是被三个好伙伴的故事深深的感动着,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那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想一想为什么使自己感动。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感动)
师:好了,如果你有了感动就找你小组的伙伴说一说,把感动传递给他。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感动)
师:好了,谁愿意把你的感动与大家说一说,让大家分享?
(全班交流感动)
(1)第二段:“马哈多把受伤的乌鸦带回了家,给它抹药,帮它养伤。”
学生读后谈感动,从哪些词体会到马哈多对乌鸦的关爱?抓住带回家、抹药、养伤来理解。
师:是呀,交朋友就得用真诚打动对方,就得用心去交。板书:用心交。
(2)第三段:“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日子过得很富有诗意。”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你怎样理解富有诗意?
师:从中你体会到三伙伴在一起相处得怎么样?
师:是呀,好伙伴在一起生活会很幸福,很开心。板书:幸福、开心。
(3)第四段:“马哈多两天两夜都没见到可爱的猎狗了。他很担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得了一场大病。”学生读后谈体会。
师:你生过大病吗?当时你心里感觉怎样?你能想象得到马哈多当时的心情吗?
师:是呀,好伙伴就该互相牵挂。板书:互相牵挂。
师:你能把这种担心牵挂之情读出来吗?
感情朗读这一段。
(4)第五段:“‘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马哈多抬头望望乌鸦,那乌鸦也飞出飞进,焦急不安。”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焦急不安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把那种焦急不安读出来吗?
重点指导“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这句话。多找几个同学来读,读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读出那种焦急不安之情。
顺便课件出示: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
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地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
师:读读这两句话,你知道究竟在两个句子中意思吗?
师:像这样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叫做一词多义的现象。回忆一下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谁能举一个例子?(学生举出一词多义的现象)
(5)第八段:“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你怎样理解“一次一次”?
师:是呀,好伙伴就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板书: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6)第九段:“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马哈多心理在想什么?
师:是呀,拥有这样的两个好伙伴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三、回忆全文,质疑问难
师:刚才,同学们畅谈了感动,愿意与老师合作把这种感动读出来吗?
师:你们来读使你感动的地方,我来读
读剩下的部分。(师生配乐合作朗读全文)
师:读完三个好伙伴的故事,我们沉浸在感动中,再读读课文看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再读全文,质疑问难,全班解决)
四、升华理解,扩展再创造
师: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对“伙伴”有了更深的理解?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伙伴”的理解吗?
师:那就根据你对“伙伴”的理解按照这样的格式编一首小诗,送给自己的好伙伴。
课件出示:送给好伙伴的诗
伙伴就该……伙伴就该……伙伴就该……与好伙伴在一起会……
五、故事扩展
师:生活中什么样的伙伴才是真正的好伙伴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看一看谁才是玛莎的好伙伴?
课件播放故事。
六、友谊格言欣赏
师:交朋友就得用心去交,课下我们收集了一些关于如何结交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的格言,读一读,选自己喜欢的读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选自己喜欢的格言背下来,作为自己结交朋友时的座右铭。
七、歌曲升华
师:最后让我们伴着《永远是朋友》这首歌,找到自己的好伙伴,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好文中的问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习词语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一直都很聪明,今天朱老师特意带来了几个谜语给大家猜!愿意吗?请听老师把谜面说完再举手回答,好吗?
谜语1:三瓣嘴,胡子翘,一动一动总在笑。(课件:兔子图片)认识生字兔子
谜语2: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课件:松鼠图片)认识词语松鼠
谜语3: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课件:猴子图片)认识词语猴子
师:看到大家表现这么棒,公鸡、孔雀、鸭子也赶过来凑热闹了,跟它们打个招呼吧!学习词语:公鸡、孔雀、鸭子。
4、动物们今天要进行一场比赛,想请大家做评委,可它们比什么呢?猜猜看。(课件:比尾巴)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观察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相机出示生字卡片:短、把、扁、最)
2、学习生字
①指名读卡片上生字
②请读得好的孩子当小老师带读
③齐读生字
3、识记字形,学习部首
矢字部、曰字头
4、说短、扁的反义词
5、认读生字(课件:不带拼音的.生字)
三、学习课文
1、师:动物们到底比尾巴的什么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前三问句)
2、指名读、教师范读、评价、齐读
3、指名说答案,(课件:猴、兔、松鼠图片)
4、分男女生以问答形式对读。
师:这组动物比得可真起劲!看另一组在比什么呢?
5、(课件出示三问句,齐读)
6、指名说答案,指导把话说完整(课件相机出示)
7、分大组以问答形式对读。
四、课中休息
五、指导背诵课文
1、开书自由读课文。
2、老师范读课文
3、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4、配乐背诵课文。
六、拓展
1、看图编儿歌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和用处。
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
(组织课堂,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还可结合当时的情况导)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心写两个字“母亲”我们把什么人称作母亲呢?
生:把生我的妈妈称作母亲。
(生:生我们养我们的人)
师:那有时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母亲呢?
生:祖国 土地 大海 地球 老师等
师:(鼓励性的语言)我们把土地、祖国也称作母亲,因为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一起的母亲。母亲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关心 照顾 呵护 和爱
师:(同学们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们也应该回报母亲以“爱”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祖国土地的热爱(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将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克服了一切的困难。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听听他是怎么歌唱对祖国的热爱的。(这里要不要听朗读带或者是老师朗读一遍)
二、进入课文
(这里会不会冷场,怎么启发同学)
师:诗歌,诗歌,诗是用来唱的,请同学们先以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首诗。读完之后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谈你初读的感受。
生:好象有一种很深沉的爱吧,因为最后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好象还有一种悲愤的感情吧“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生:好象读不太懂,为什么要说假如我是一只鸟,还有这些土地,河流什么指的是什么呢?
生:好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歌唱祖国的诗歌不一样。还有一点点悲伤在里面。
师:同学们真是些老实、坦率的人,老师初次读这首诗时也有同感。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又极富跳跃性,往往让我们发生一种距离感。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情况。
师: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任意践踏蹂躏中国的国土和人民,1938年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掠,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我们的祖国母亲遍体零伤,满目仓痍,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被任意的杀戮。中国人民没有退却而是奋起反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解说伴着影片同时进行)爱国诗人艾青正是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着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跳动着时代最强音的慷慨激昂的诗。
师:(这里有没有必要介绍一下作者呢?)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由法国回国,因参与爱国运动被捕入狱,狱中创作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主旨:诅咒黑暗和丑陋,讴歌光明与进步,抒发爱国爱明之情。
师:《我爱这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请同学们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读这首诗歌,讨论讨论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该怎么去读。(同学能不能到这个层次)(与上一次的读是不是在逐层深入,联系紧不紧密)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特别打动我“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感到非常的愤怒,还有一种抗争在里面。
(鼓励同学“声音真洪亮,读得棒极了,为大家开了个好头,等等)
师:能不能试着读读,表达强烈感情的地方我们要读成重音。
生:这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应该要读得深沉一点,有个省略号声音要拖一点。
师:体会的真不错,感情深沉我们可以把音调压低一点,语气舒缓一点,试试能不能用声音表示出来呢?
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个“嘶哑”似乎有一种很执著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感情真的是非常细腻,读得把老师都感动了)再读几遍肯定会更好,我们来听听朗读带,注意听他的节奏、重音和感情是怎样掌握的。
三、品位、感受诗歌(这里单独列出来好象有重复的感觉,不流畅)
师:(同学假如在跟读或者是在标停顿和重音,和时的鼓励褒扬)通过反复的朗读,我们已经体会了诗人一局部的感情,比方说对祖国、土地的爱,对敌人的恨等等,诗人的感情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呢?(用什么方式同学是否明白)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诗,动动脑,大胆的发现问题,并将你们发现的问题先在小组进行讨论,待会推选代表汇报小组学习的效果,还不是很明确的,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是找到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爱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河流、风等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掠者践踏的国土,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应该是说面对侵略者中国人民感到很愤怒,奋起反抗,但是这个温柔的黎明不知道指什么?
师:你们小组可真棒,刚刚你们提到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略者践踏的国土,这种通过对一种事物具体形象的描绘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一普遍意义的表示手法就是──
生:象征手法。
师:这些事物也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饱含着诗人感情的事物。
师:那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以和百折不挠的反抗”经过人民的反抗,我们中国就必将迎来什么呢?
生:胜利。所以这个温柔的黎明应该是指革命斗争的光明前景,敌后根据地的希望。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找到了这两句话“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认为“嘶哑”应该也能表达对祖国的爱,但是我们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用“圆润或者是嘹亮来形容他的喉咙呢?”
师: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会换一个词语来体会诗歌。同学们无妨假设自身是这只鸟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因为什么,都已经嘶哑了还要歌唱,我们看哪个同学回答的又快又全面。
生:应该是当时的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感到很悲愤,所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应该是他一直在歌唱,唱到喉咙都嘶哑了还在唱。
师:嘶哑了还在不停的唱,标明了什么呢?
生:对祖国执著而深沉的爱
师:所以歌唱的不只仅是鸟,还是作者,是作者借鸟的形象来歌唱对祖国的爱。
生:我们这小组还认为“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很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死了之后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死了都要和祖国大地融为一体,充沛表达了对祖国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师:生前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死后魂归这片自身深爱的大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呀。诗歌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
生:没有,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直接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但是这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第一节是借鸟的形象抒发对祖国的爱,第二节直接抒发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是因为有了第一节的感情的抒发,才会有第二节直接的抒情,应该是一种升华。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这首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将鸟儿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诗意层层递进。贯穿始终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爱。请同学们顺着这个思路,满怀深情的读读,我们等下请同学们结合关键词语齐背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1、常用意象的积累:
师:诗人的感情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体现出来,它们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他往往象征着另一普遍的意义,就象本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他们使诗歌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文,哪些意象或者象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
(同学一下说不出来老师可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花草树木等就有它常用的象征意)
生:荷花是纯真、清高的象征 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不错,讲过的东西记得很牢固,还有没有,
生:明月象征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生:柳树象征离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见好就收,鼓励“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平时就很注意积累了)
2、我也会:
师:“诗缘情,言志”诗歌是表达感情抒发志向的很好的方式,同学们对于自身的祖国、故乡、自身的亲人朋友应该也有许多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就以“假如我是……”来写一首小诗,能用象征就最好了,一两句能够表达你的感情志向就可以了。
(准备几个提示的句子,让一两个同学说说就可以了,注意对同学的点评)
3、诗歌阅读欣赏:
师:学习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要阅读欣赏一首诗歌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生:时代背景、重点词句、意象象征等等。
师:概括,课件展示,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课外多搜集一些诗歌进行阅读欣赏,提高文学修养。
五、结束全文
音乐(爱国歌曲)或者是齐背。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 具: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与“山东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问题:“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概括简析: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问题:“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概括简析: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问题: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问题: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如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9-0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蜗牛》教案07-30
语文园地教案08-13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