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3-06-01 12:57:20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地理教案15篇

初中地理教案1

  教材分析:

  对一个省区的介绍,其自然环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绍其他各方面的基础。本区首先介绍了海南省自然环境。从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图介绍海南省在我国的位置,结合地图,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征,随后介绍了其范围和海南岛面积。教材通过"海南岛地形图"结合文字描述介绍了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和水系特征。地形和水系特征是相辅相成的,中高周低的 地形特点使海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受海洋影响,具备一定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总的来说是以冬季暖热,夏季高温多雨为主要特征。这种气候特征决定了海南省农业以热带作物为主,加之风景秀丽,使其成为我国热带风光旅游胜地。从这一角度看,海南气候特征是本节难点。海南省独特的。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和"丰 富的旅游资源"是本节的重点。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与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相关联的,也是海南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

  在我国南部有一 岛屿,因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历代封建帝王都将此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内陆的,人们把它视为天之涯,海之角,有去无回,故有"天涯海角"之称。你知道它是我国的.哪一岛屿吗?

  方案②:

  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红树林、珊瑚礁等热带风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欢歌等民族风情的录像片。引人对海南省新课的讲授。

  在讲述海南省 "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中国 政区"图(或出示"中国政区"挂图X请一个学生指出海南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2.结合地图说出海南岛的地理位置。(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位于 祖国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部和南部濒临南海,是我国最年轻省份,也是省级经济特区。

  3.展示"海南岛地形"挂图,进行以下练习:

  (1)找出五指山、万泉河、黎母岭、昌化江、南渡江。

  (2)海南岛地形有何特点?水系有何特征 ?

  (3)这种地形特点同水系特点有何关系?(海南岛中高周低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海 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

  3.结合 "中国政区"图,请学生描述一下海南所处纬度区域、当地的气候特点。(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深受海洋影响,高温多雨为其主要气候特征。全年无冬,最冷月 的平均温度为16~24℃。

  在讲述海南省"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时,按下列步骤进行:

  方案①:

  (1)为什么海南省农业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 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热带作物?

  (3)海南省有哪些热带水果?

  (4)为什么海南渔业资源丰富?你知道有哪些水产品吗?

  (5)完成教材 p.67活动题1,了解海南丰富的盐业资源。

  方案②:

  2.用多媒体展示天然橡胶、椰子、胡 椒、咖啡、腰果、剑麻、槟榔、菠萝蜜、芒果等热带作物画面 。

  3.出 示椰子、胡椒、腰果、摈榔、菠萝蜜等实物。(教师可去超市预先购买)

  讲述海南省"旅游资源"时,可按以下步骤:

  1.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等热带迷人风光,及黎村苗寨,黄火欢歌的民族风情片段。老师可补充讲述:在现代旅游业中,有所谓"三S"指的是太阳、海洋和沙滩这三种最受人 们欢迎的旅游资源,而此三者都与海 滨有关。中国海滨旅游最大的潜力在海南,这里一年四季都适宜海水浴。

  2.讨论:海南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照教材"海南岛地形"图)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66活动题3和P67活动题2。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

  2.范围面积

  3.地形特点

  4.水系特征

  5.气候特点

  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

  三、丰富的旅游资源

  1.秀丽的热带风光

  2.浓郁的民族风情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 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 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

  “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xx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 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 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 历史等因素。

  “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 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 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

  【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 教学手段】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 亿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 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

  (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初中地理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2)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与教具准备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动画:地球的运动。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动画地球的运动,完成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鼓励。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一)”

  让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单地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

  教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自转。

  说说对该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温习知识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观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后面“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学到了哪些地球公转的知识?用动画补充或强调。

  利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

  检验合作学习情况。

  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

  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

  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

  展示学习成果:五带。

  太阳公转知识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检验学习情况。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感想?

  总结反思。

  培养梳理知识、巩固知识能力。

  五、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1.自转:自西向东,时间24小时,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2.公转:自西向东,时间一年,四季变化、五带。

初中地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

  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

  2、过渡: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那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感受祖国河川的壮美吧!

  二、讲授新课

  板书:地形和地势

  (一)地形类型特点

  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基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共有多少种?

  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2、对于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

  活动:看图片识地形。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识别一下其中展示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3、明确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区别。

  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地形区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

  练习巩固:连线题

  左边一列是不同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名称,请同学们选择序号,然后再填入右边相应概念的框子里。

  那么属于地形类型的有哪些呢?

  A平原、D高原、E盆地,它们是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中的三个,而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就属于具体的地形区了。

  4、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类型对应的地形区,每种至少两个。

  由此可见,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多个相应的地形区。说明我国地形在种类方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地形类型多样(板书)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认识山脉走向和我国主要山脉

  (1)既然我国的地形类型复杂多样,那我们就分类来认识和了解主要的地形区。看五种地形类型图,感受:从哪种地形开始呢?

  引导:再类比一下,决定我们人类形态、能直立行走的关键是什么?(骨架)。那么构成地形的骨架的是哪种地形类型呢?请同学们观察23页图2、2来感受一下。我们可以看出是山脉,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所以认识我国复杂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始。

初中地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我国东部地区今夏南涝北旱》,引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2、空间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农民伯伯,搬到北方种粮食,由于他对北方的水土情况不太熟悉,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为他分析情况,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1)他应该种植的是什么粮食作物呢?

  (2)为什么要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你可以图文并茂告诉农民伯伯吗?

  【情景二】当农民伯伯种植小麦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资源不足,干旱严重的时候,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

  【小组讨论】(1)1、请结合右图为农民伯伯分析我国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况?并分析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对策,解决问题。

  【思维拓展】为什么要把水主要调到华北地区而不是西北地区?

  3、时间分布:

  【情景三】春天来了,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春雨贵如油”,农民伯伯准备播种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干旱,小麦迟迟不能发芽。

  【小组讨论】

  (1)为什么春季会遇上干旱呢?(通过看图指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

  (2)这种分布特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和不利方面)

  (3)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办法,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4、结束:“节水比调水更重要”(为后面“保护水资源”作铺垫)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兴建水库

初中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使用地区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增强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筑。

  【教学难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徐铮导演每一部“囧”系列电影的票房成绩都十分傲人。《港囧》上映期间徐铮曾表示,他会延续囧系列搞笑风格,把“囧”做成品牌,他的下一部“囧”系列电影也正在谋划中,可是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徐铮:

  1、跟《泰囧》、《港囧》一样,下一部“囧”系列电影的拍摄地选在哪里?

  2、剧情该怎样编写才会更有趣,也更加真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峥剧组决定来我们班招募一批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宗教等文化比较精通的人进剧组共商事宜。

  活动2【导入】组织教学

  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小组代表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最终选出得分的小组。

  (设计意图:借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电影及剧组招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小组竞选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活动3【讲授】一、世界的语言

  提问:1、假如剧组派你去采访并邀请下列人物来友情客串,你该说什么语言?

  展示人物图片:1奥巴马2齐达内3普京4阿拉伯人5梅西6姚明

  提问:2、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探究步骤:

  1、在“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的图例中,找出本组语言的代表颜色;

  2、根据颜色在图中找出本组语言的分布范围,并用彩笔在导学案上的“世界轮廓图”中画出该语言的大致分布地区;

  3、参照“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用大洲名称及方位词归纳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完成课本P79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步骤,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分布范围画在导学案空白图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直观印象。)

  活动5【活动】小组代表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分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画出的语言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小组代表结合展示画出的示意图说出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展示,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记忆。)

  思考:哪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

  过渡:边展示泰囧电影中关于佛教的图片,边提问学生能不能看出泰囧中反映了哪一个宗教的'文化?——佛教。世界上共有3大宗教,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两个。__

  (设计意图:借泰囧电影中的佛教文化过渡到世界的宗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跟课堂导入时的情境相呼应,也可以再次借泰囧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

  活动6【讲授】二、世界的宗教

  播放视频:关于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及一些习俗的介绍

  学生边看视频,边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教师小结:

  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更形象更直观,便于学生记忆这部分知识,比教师一味的灌输效果好。)

  总结:1、世界主要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及建筑特点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智勇大闯关

  1、选择去教堂结婚的人多信仰()

  A、道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2、到西亚、北非去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会()

  A、法语B、德语C、阿拉伯语D、英语

  3、下列国家中,主要信仰__教的是()

  A、伊拉克B、印度C、英国D、中国

  4、下列国家不是以英语为主的是()

  A、澳大利亚B、美国C、加拿大D、日本

  5、下列语言中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西班牙语B、阿拉伯语C、俄语D、葡萄牙语

  6、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是()

  A、犹太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7、看投影出的人物图片,他们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8、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解释这三部电影分别在中国内地、泰国和中国香港拍摄的原因?

  9、结合“世界语言的分布”,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为下一部“囧”系列电影剧组推荐理想拍摄地。

  闯关形式:学生抢答,教师给小组加分,最后算总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读图

  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课本P27页活动: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知识点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结合教材图6.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质 ,多 ,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护;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为原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 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知识点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读教材图6. 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 拦截坡地流失的 ,堆积形成肥沃的 (2)读教材图

  6. 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 ,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①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缓坡地应修建 耕作。

  ②退耕结合 ,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时要控制 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 ④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探究思考

  读图6.29,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确: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探究

初中地理教案9

  世界居民和国家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种族和民族,以及他们的分布状况;了解世界各地区语言的使用与宗教的信仰情况;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国家数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本节还介绍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风土民情、宗教、人种方面的录像,然后巩固重要知识点,在随堂作业中反馈。

  2、按教材顺序讲解课堂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一些风土人情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人口、人种、

  2、了解世界民族和语系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种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分布;

  2、教学难点:按具体情况区分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世界地图光盘、世界人种图。

  四、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长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亿人口日;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⑴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人口稠密,占全球1/3;

  ⑵极地、沙漠和热带森林地区人口稀少,南极地区目前无人定居。

  (二)种族和民族:(参考《人文地理》种族篇,P、8)

  1、种族:

  ⑴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人数世界第一,占54%;

  ①特征:肤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

  ②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人数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肤呈淡黄或棕褐色,眼珠黑、头发黑而直,面庞扁平;

  ②分布: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⑶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人数占8、5%;

  ①特征:皮肤黑、头发卷曲、鼻宽唇厚;

  ②分布: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乡在非洲)

  ⑷混血种人种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形成的;

  (2)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也有单一民族;

  (4)犹太人、吉卜赛人遍布于许多国家。

  (三)小结:

  语言人种

  居民(板书)

  宗教民族

  课后作业

  1、作业本:P、2—3第1—9题

  2、填图册:P、5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

  2、了解国家的分布,世界上和最小的国家;

  3、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4、了解中国的`国际交往,浙江省主要的友好省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三大宗教及居民和国家。

  2、教学难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三、教学准备

  《世界政区图》、世界各地的录像、中国的国际交往图

  四、教学过程

  (一)语言与宗教:(参考《人文地理》宗教篇)P、20

  1、语言

  (1)语言是区分民族的主要标志;

  (2)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其次是英语;

  (3)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

  2、宗教(社会现象)、

  (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流传于亚洲东部、东南部、南部(印、中、日、缅、斯里兰卡)《人文地理》P、25;

  (2)xx: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传入欧、美、大洋洲。《人文地理》P、22

  (3)xx: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西部,盛行于西亚、北非、南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中国称回教及清真教)。

  (二)国家和地区: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53个、亚洲48个、欧洲43个、北美洲14个、大洋洲14个、南美洲12个、南极洲无人居住);

  2、面积的国家是俄罗斯(S=1710万K2);

  3、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S=0、44K2);

  4、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人口12亿;第二是印度,人口9亿多;

  5、人口最少的国家是梵蒂冈,只有1000人左右。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发达国家: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高,经济发达;

  (1)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2)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

  (3)发展中国家:历曾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独立后经济发展虽然快,但经济实力薄弱。

  A、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B、不少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四)国际交往:

  1、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项基本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2、友好省州:

  (1)1995年底中国与15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友好省州:浙江省—美国的新泽西州、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日本的静冈县;

  (3)姐妹城市:杭州市—日本的岐阜市、菲律宾的碧瑶市、美国的波士顿;

  (4)绍兴市—日本的福光町、芦原町。

  (五)小结

  佛教

  1、宗教

  xxx

  发达国家

  2、世界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中国)

  3、作业布置:

  作业本:第二节

  填图册:P、2、3,

  课本P、3,P、6想一想、议一议

初中地理教案10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中地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二)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

  (三)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归纳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法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归纳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五)运用资料,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2个小标题:“欧洲的经济大国”和“文化与旅游”。分别介绍法国的经济特征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内容。

  “欧洲的经济大国”通过地图和文字材料,叙述法国的基本概况、地势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在此基础上,再介绍法国农业的基本情况和葡萄酒的生产,最后介绍其工业特点。“文化和旅游”部分既是“经济大国”的补充,同时也是法国的特色,教材用阅读资料“艺术之都——巴黎”来说明法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和旅游大国,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如下:

  本节教材提供了1幅“法国地形”图和3张景观图。法国地形图设计了6道活动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法国轮廓特点)、定位能力(临海和邻国、城市位置特点)、判断能力(河流流向和地势特征)、归纳综合能力(地形、气候与农业)等;三张景观图分别为“葡萄种植园”、“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法国葡萄酒行销世界,葡萄种植园风光为其作了注释。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既是法国首都巴黎的象征,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艺术极品。这两幅景观图无疑使我们恍如置身其中,来到艺术之都。

  本节的补充资料对法国的文化和旅游作了详细阐述,除上述两张景观图外,补充资料还列举了众多的艺术景观名胜和绘画雕刻稀世珍品以及时装、香水、艺术表演等,而这些又吸引了世界最多的游客,文化为旅游奠定了基础,旅游又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条件,文化大国和旅游大国相得益彰。

  教学提纲(板书)

  一、欧洲经济大国

  1.概况(面积、人口、首都、地势地形)

  2.气候与农业

  ①法国是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

  ②葡萄酒畅销世界

  3.工业发达,核电比重大

  二、文化和旅游

  1.接待外国游客人数最多的国家

  2.旅游业成为经济支柱

  [教学重难点]

  法国的位置、地形特征

  法国农业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法国地形图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

  方案①:出示埃菲尔铁塔图片,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著名建筑?”取一瓶法国造葡萄酒,让学生看法语商标,猜测:“这瓶葡萄酒是在哪个国家酿造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对法国有感性认识。

  方案②: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知道这是谁说的一句名言?他上哪国人?引入法国

  一、 欧洲的经济大国

  法国概况部分: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法国的位置,指出起位置特征: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

  2、引导学生观察P81图3-27,观察:法国的轮廓有什么特点?

  (过渡)法国的具体位置如何?请同学们讨论完成活动2、3题

  3、学生讨论完成上述问题,而后教师结合板图填注

  4、引导学生观察“法国地形图”上的颜色,得出结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5、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法国的主要地形区:巴黎盆地和卢瓦尔平原,西欧平原、中央高原、阿尔卑斯山

  (过渡)法国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特点对于法国河流影响较大

  6、引导学生找出法国境内的主要河流名称并分析其流向

  7、在地图上查找法国的主要城市,并分析法国城市分布特点:沿河流、海边分布。

  8、学生阅读教材P81第一段文字,说出法国的面积、人口和首都

  法国农业部分:

  方案①:1.自行设计“法国小麦种植区和葡萄种植区分布图”,引导学生归纳其分布特点:小麦主要分布在巴黎盆地和卢瓦尔平原,葡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

  2.设问:小麦和葡萄分布在该地区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3教师小结法国是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巴黎盆地是欧洲重要的小麦产区;法国葡萄酒虽价格昂贵,但畅销世界各地。此方案较适合一般地方学校选用。

  方案②:1、引导学生查阅“欧洲的气候类型图”,找出欧洲西部法国的主要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2、展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资料图,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气候的特征。

  3、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4法国工农业分布图观察:法国的小麦主要分布在哪里?葡萄主要分布在哪里?

  4、设问:为什么小麦和葡萄分布在这些地区呢?(学生联系气候、地形等因素分析)

  5、教师小结:巴黎盆地和卢瓦尔平原为温带海洋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雨日多,日照少,且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适宜种植小麦,而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日照充足,最适宜葡萄的种植。。

  6、小结法国小麦和葡萄酒的'生产情况。突出法国小麦和葡萄酒在世界的地位

  法国工业部分:

  1.介绍法国洛林高原的煤、铁矿产资源,可简单介绍其临海型钢铁企业敦刻尔克和福斯。

  2.介绍法国最大的汽车公司雷诺汽车公司和法国生产的“空中客车”宽体客机是世界最先进的客机之一。

  3.介绍法国发电量中核电比重为世界之冠,核电站数量和核电装机容量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本部分教材可提供给学生的有关数据:①法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日、德,居第四位。②法国进出口贸易额仅次于美、德、日,居第四位。③法国谷物产量次于中、美、俄、印,居第五位,农产品出口量仅次于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④法国是世界上第四工业大国。⑤法国航空和字航工业、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⑥法国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煤炭进口国。⑦法国95%的水能资源已充分开发利用。⑧法国汽车制造仅次于日、美、德,居第四位。⑨法国葡萄产量仅次于意大利,居第二位。法国葡萄酒产量居世界首位。

  (过渡)法国是欧洲的经济大国。不仅如此,法国经济的强大还体现在文化和旅游上,它有世界上众多的艺术极品,也是世界上接待外国人数最多的国家,旅游成为法国的经济支柱之一。

  二、文化和旅游

  1、由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a.上述资料,从哪些方面说明法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和旅游大国?b.作为工业产品的香水、葡萄酒、时装在法国具有显著的文化特色,为什么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教师对讨论结果中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应予以鼓励和肯定。

  2、引导学生思考法国作为文化大国,和旅游大国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3、学生齐读P82第二段文字,了解法国的文化和旅游

  本节图表指导;

  1.图3-27:①识图定位:法国的六边形轮廓、临海和邻国;巴黎盆地、卢瓦尔平原、中央高原、勃朗峰;巴黎、里昂、马赛等城市。②判断:根据勃朗峰、塞纳河、卢瓦尔河等地理因素综合判断法国的地势地形特点。③归纳综合:地形与气候因素与法国农业之间的关系。

  2.景观图可以图旁配备说明性文字,以小型图片展览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也可补充收集法国的其他艺术景观图片。

  [作业布置]

  略

初中地理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4、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指导:

  高技术产业是 最具活力的产业。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设施,条件相差甚远,他们对高技术产业的了解和认 识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应根据各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联系学生所熟知的典型事例,因材施教,不强求千篇一律。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 们,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话在我们国 家还是稀罕之物,连城市里也只有机关单位才有,乡村几乎不见其踪影。人们大多通过书信联系。现在,电话已进人我国寻常百姓家,城乡都已基本普及,移动电话也已成为普通消费品。你们知道这一变化是由于什么带来的吗?(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高技 术产业"。

  方案②:用电脑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营造一种网络教学气氛。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与过去相比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录像设备等都已进人教室,轻点鼠标一下,我们就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深人知识的海洋,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打开电子邮箱,就可以测览从异国他乡发来的电子邮件,信息沟通方便之极。你知道这一切是什么带给我们的吗?对,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设问:同学们,高技术产业是如此神奇,如此独具魅力。你们知道哪些高科技产业部门呢?(学生会答出多种,教师略作总结,使学生对主要高技术产业部门有个大致的了解。)

  2.讨 论:(1)高技术产业 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实例说明。(2)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高技术产品,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3.布置学生从媒体上搜集有关材料,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概况。然后举行一 次小型讨论会或出一期墙报。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P.18~P.19正文部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当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其形成原因是什么?(2)将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区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在地域上将 有什么样的分布特 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参考本节的"教材分析"部分)

  2.学生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了解我国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了解居住地是否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如果有,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有 哪些?

  3.出示材料 :20世纪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我国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热潮,不仅大 中城市规划建设一个个规模大小不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少乡镇也圈起了一片片土地,作好了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前期工作。若干年过去了,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红红火火,一片繁荣景象,而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土地上却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就这一现象,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初中地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天圆地方

  2、浑天说

  3、麦哲伦环球航行

  4、地球卫星照片

  5、地球是圆的

  6、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在全球气候分布图中,准确说出温带的三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以及相应的气候特征。

  2.通过判读不同区域气温、降水统计图,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3.认识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从而树立区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带三种气候的特征。

  难点:温带三种气候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地图法、小组讨论法、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导入法,播放欧洲西部至中国东北地区的航拍视频,并提出提问:视频中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温带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找出温带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海陆位置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在温带沿海和内部,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教师活动】那么各种气候又有怎么样的特征呢?

  2.温带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的特征

  【教师活动】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中各种气候的统计资料图,总结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学生展示】分组分别展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下,降水少。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不冷夏季不热,降水比较均匀。

  【教师讲解】强调读图方法,总结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是常年温和湿润。

  3.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教师活动】同桌合作探究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内部,各地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自然景观的差异。

  【师生总结】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内部,各地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自然景观差异显著。通常,随着降水量由多到少的变化,依次呈现温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荒漠和温带荒漠景观。又因为该气候区南北纬度跨度大,在北半球大陆靠近寒带的温带范围内,形成了典型的针叶林景观。

  环节三:巩固

  【教师活动】询问同学们:从我国新疆一路向东到东北地区,景观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从我国新疆到东北地区景观的变化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

  【教师总结】从我国新疆到东北地区由于水分条件逐渐改善,所以景观呈现出由荒漠、草原到森林的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比较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01-06

初中地理教案12-04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02-13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02-20

【荐】初中地理教案02-24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11-16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02-13

初中地理教案精选15篇02-27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03-13

初中地理教案15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