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4-12-02 17:57:03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中班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中班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一、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愿意在同伴面前讲述。

  二、愿意尝试小段文字的阅读。

  三、认识“顶、蘑菇、伞、芭蕉、荷叶、折、手帕”等字词。

  事前准备

  一、故事相关的图片四幅,字卡若干。

  二、大图书一本,小图书人手一本。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放录音)“听,是什么声音?”(打雷、下雨)

  “放学的时候,突然下雨了,如果没有雨伞,怎么办呢?”(幼儿讨论)

  二、激发说话欲望,潜意识感知目的.字

  “放学啦,小白兔、小黄狗、小青蛙和小娃娃走到幼儿园门口,突然下雨啦,可是他们没有伞,怎么办呢?”(出示字卡“伞”)

  1.出示图片一:“兔妈妈来了,小白兔是怎样回家的?”

  活动过程

  (出示字卡“顶”、“蘑菇”)

  1.出示图片二:“小黄狗顶着什么伞回家的?”(出示字卡“芭蕉”)

  2.出示图片三:“青蛙妈妈带来了什么?小青蛙心里觉得怎么样?”(出示字卡“荷叶”)

  3.出示图片四:“娃娃的妈妈没有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帮她想想办法。”(出示字卡“折”、“手帕”)

  三、完整讲述,进一步感知目的字

  1.教师启发:“小动物们回到了家会怎么样?我们看着图来编一个故事,把小动物们怎么回家的、心情怎么样都编进去,好吗?”

  2.幼儿尝试看图讲述故事。

  3.幼儿讲述故事时,教师适当指点目的字,以加深印象。

  四、游戏“买雨伞”,巩固目的字

  提供音乐、背景,创设下雨天的情景。

  “我们要回家啦,看,下雨啦,你想买什么伞?

  五、尝试小段文字的阅读

  1.;教师启发:“刚才小朋友自己编了一个故事,现在,老师来讲一个故事,听一听,我是根据什么讲的?”(教师边看文字边讲故事)

  2.幼儿尝试阅读大图书。

  六、延伸活动

  幼儿边阅读小图书,边用颜色笔将认识的字圈出来。

  活动效果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并结合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轻松识字,活动构思巧妙,达到了“识字、讲述、阅读”的和谐统一。

  设计说明夏天经常会突然下雨,幼儿对雨天回家也有过担心焦虑,散文《下雨啦》正符合幼儿的心态,文章意境优美,想象丰富,非常适合中班幼儿阅读。在活动中,我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兴趣,把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在情境表演中理解故事内容,并能与同伴大胆想象故事情节。

  2、引导幼儿学说句式:大象,我的小花伞借给你,给你的×××挡挡雨。同时体验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同伴的讨论。

  活动流程:

  创设“雨中散步”的情境——讨论“为什么大象不出来”——发散思维帮助大象想办法——各种形式练说对话——延伸活动、自由表演。

  活动准备:

  实物小花伞若干把、动物手饰若干、轻音乐、故事磁带、实物投影仪、故事图片5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两两撑一把小花伞,创设“雨中散步”的情境。

  1、师:春天到了,下起了小雨,让我们撑着小花伞一起到雨中去散步吧!(播放轻音乐)

  2、打开实物投影仪。

  师:看,森林里的小动物也撑着小花伞出来散步了,我们一起跟它们打个招呼吧。咦!我的好朋友大象怎么没有出来?谁看见大象了?

  二、观察故事图片(一):

  1、师:哎呀,大象为什么不出来玩呢?

  (请幼儿大胆讲述理由)

  2、师:这个小秘密藏在一个故事里面,大家一起来听一听。

  (故事的名字“送你一把伞”贴在电视机上)

  3、提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可以多请几位幼儿回答)

  三、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发散思维。

  1、师:大家快帮大象想个办法吧!

  2、幼儿自由讨论时,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倾听。

  3、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

  4、教师小结,出示“笑脸”的大象。

  师:看,小朋友帮助了大象,现在它的表情是怎样的?你帮助了大象,心里也感到怎样?

  四、观察故事图片(二):

  1、师:现在大象出来玩了吗?它有没有雨伞呢?

  假如你是小动物,会对大象说些什么?会怎么做?

  2、准备一把小花伞,幼儿轮流撑伞、轮流说,教师扮演大象。(边表演边播放轻音乐,让幼儿感受一种“关爱”的美。)

  3、师:那故事里的小动物会怎么说呢?我们继续来听。

  五、利用动物纸偶,学说句式“大象,我的小花伞借给你,给你的×××挡挡雨”。

  1、幼儿个别说、集体说。

  2、讨论:为什么小乌龟的雨伞给脚趾头挡挡雨?而小熊的雨伞可以给大耳朵挡挡雨呢?

  3、幼儿把椅子下的动物纸偶戴上,分成四组,围成一个个小圈进行小组交流。引导幼儿想一想:自己扮演的.动物,雨伞适合给大象的哪里挡挡雨?(提醒幼儿可以交换纸偶)

  4、讨论:为什么大象不愿意接受小动物的帮助呢?大象在雨中淋着雨,时间长了会怎么样呢?

  六、观察故事图片(三)、(四):

  1、师:幸亏现在是春天,而且下得是小雨,大象还可以在大树下避避雨。可你们看,大树还在漏雨呀,该怎么办呢?

  2、幼儿自由讨论、出主意。

  七、观察故事图片(五):

  1、师:那故事里会有谁来帮忙呢?结尾究竟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听一听。

  2、幼儿简述故事的结尾。

  3、故事主题小结。

  八、结束活动:

  师:来,我们一起撑着小花伞,也到幼儿园的院子里去做一把大树伞吧!(播放“小花伞”的快乐音乐,幼儿两两撑着小花伞走出活动室。)

中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能观察比较出黄豆芽和绿豆芽的不同。

  2.知道豆芽是蔬菜,有营养,乐意吃豆芽。

  3.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豆芽,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豆芽。

  1.师:今天,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带来一样礼物,大家看看是什么?(豆芽)

  2.师:请小朋友拿两根不同的豆芽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粗细、长短有什么不同?

  3.师:两种豆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4.师小结:豆芽都分为三个部分:豆芽瓣、豆芽茎和豆芽根。黄豆芽比绿豆芽要粗一些、豆芽瓣也要大一些……

  二、教师出示两种不同的豆芽,引导幼儿根据豆芽的形状来区分不容的'豆芽。

  1.师:现在就请小朋友把混在一起的黄豆芽和绿豆芽分开,黄豆芽放在黄盘子中,绿豆芽放在绿盘子中,看哪一组的小朋友分得又快又准确!

  2.幼儿分豆芽。

  三、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豆芽哪里来?”,让幼儿知道豆芽的来历。

  1.师:前几天,我们小朋友都做了一个发豆芽的试验,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最后发现了什么?”

  2.播放课件,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师:那豆芽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录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四、尝豆芽

  1.教师煮豆芽汤,炒绿豆芽。

  2.幼儿品尝豆芽,教育幼儿要爱吃豆芽。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巩固10的形成,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10的实际意义,使幼儿懂得自然数列中前后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2、练习数数并正确书写数字10。

  3、培养幼儿良好的书写姿势。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数字卡1——10,图(由10个圆形、10个三角形、10个长方形拼成的一幅图画),数量为10的数群卡

  学具准备:本子、笔等。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数的形成和认识。

  1、手指游戏。(1122伸伸手,3344点点头,5566弯弯腰,7788扭一扭,9900抬抬腿,动手动腿和动口。)

  2、看数字取雪花片:教师出示数字1,幼儿取出相应数量的雪花片摆放在桌子上,教师再出示数字2,让幼儿想一想怎样让雪花片的数量变成2,并能说出1添上1是2,依次出示数字卡3——8。带领幼儿复习8以内各数的形成。

  3、会变的数卡(教师举数卡,幼儿根据数字的变化而变相应数量的手指,使之进一步感知自然数列中前后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二、认识数字10,进一步感知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1、引导幼儿观察挂图。

  图上有什么?它们用什么拼成的?有几个圆形?几个三角形?(10个圆形、10个三角形)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它的数量?(教师出示数字10)我们还可用什么来表示呢/(引导幼儿可以用小圆点来表示数量)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结合实际让幼儿说出10你还可以表示什么?

  10个笑圆点和数字10除了能表示10个圆形、10个三角形,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三、幼儿辨认数字10。

  1、小朋友看看10像什么?(棍子和鸡蛋)我们来学习写一写10吧!

  2、教师书写数字10。(注意强调其笔顺及1笔写成)

  3、带领幼儿在空中练习。

  四、幼儿书写数字10,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业。

  五、展示评价幼儿作业。

  六、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反思:

  虽说每堂课都会有瑕疵,但只要善于反思修正就是在进步,所以在后面的复习中,我会尽量填补一下之前课堂中有些没讲到的内容和单独指导学习进度稍慢的幼儿。增强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是每天都要进行的事,教师的持之以恒才能让幼儿的知识开出花,结上丰硕的果实。

中班教案 篇5

  [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结合背景图和已有生活经验拼出一幅有情节的画面,并能用一段完整连贯的语句将画面的主要内容有顺序地表达出来。丰富词汇“美丽、静静的、可爱的、五颜六色”及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等句式。 2、鼓励幼儿大胆地在集体或小组中讲述。 3、学习评价他人的讲述。 4、认识各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 重点]

  认识小动物的家。

  [ 难点]

  完整连贯地讲述

  [ 设计思路 ]

  幼儿以前已认识了不少的小动物,了解了一些关于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但这些知识都是零碎的。幼儿的语言表达缺乏完整性、连贯性,为了对已有知识进一步加深了解。通过幼儿动手拼图并把拼图内容讲述出来,使幼儿在做中玩,在玩中学,激起幼儿动口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并可以使幼儿学到一些科学知识。

  [ 活动准备]

  1、录音机、磁带、VCD机、电视机,大背景图2张、小背景图12张,立体动物图片若干。 2、播放动物科教片,观察小动物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出示大背景图和小背景图,上面有小河、森林、房子、花草树木等场景,教师引导幼儿有条理地观察,并说:“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些小动物,教师一放 音乐 ,它们就纷纷回家了。小朋友跟着 音乐 想象,把这些小动物找出来放在背景图上。” 教师播放 音乐 ,乐曲中有轻快活泼的乐段,也有恐怖可怕、平稳舒缓的乐段,幼儿每二人一组,根据想象将小动物放在自己面前的小背景图上。 教师提问:这些小动物园的家在哪儿?家的旁边有什么?它们的'邻居是谁?请小朋友自己先讲讲。 2、中间部分: (1)幼儿分组讲述: 幼儿自由地讲述自己摆放的“小动物的家”,教师巡回指导,倾听幼儿的讲述,引导幼儿围绕着“家在哪儿?家的旁边有什么?邻居是谁?”等话题完整连贯地讲述。 (2)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教师根据幼儿自由讲述的情况,有重点地示范讲述“小动物的家”。 A、注意讲述的顺序。从背景图的上方开始讲,逐渐过渡到图的中间,最后讲图的下方。 B、讲述时注意词汇的丰富性。如“有的动物生活在池塘里,有的动物生活在草丛里,还有的生活在大树上。”又如“小兔子住在美丽的小河边,那儿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小兔子的邻居小鹦鹉住在高高的大树上,它每天都要准时将小兔子叫醒。” (3)集中倾听: A、幼儿再次摆放动物并自由讲述,教师提醒幼儿运用新学的讲述经验。 B、每组请一名幼儿到集体前面讲述,并评议他们讲得出色的地方,鼓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4)巩固和再实践: 每组两名幼儿相互讲述,或两名幼儿合作讲述“小动物的家”。教师提醒幼儿讲述时运用想象力,讲述的内容与众不同,词汇更加丰富,句子更完整连贯。 3、结束部分:教师评议幼儿的活动情况,对有进步的幼儿给予表扬。 4、活动的拓展:将背景图移至“娃娃家”,幼儿可以讲述“娃娃家”里的小动物,小动物的家在什么地方?也可以发挥想象,自由讲述“美丽的大森林”以及如何保护小动物。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和游戏活动,感受线条疏密与格子大小之间的关系,体验格子布简洁而富于变化的美。

  2、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尝试进行格子布的设计创作。

  3、能用自己的作品给他人装扮,体验创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教具“魔法格子”、格子布制品、彩绳、布、水粉颜料

  活动过程:

  一、 参观格格商店,引起幼儿对格子布的.兴趣

  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格格商店

  A、教师:“鑫鑫老师开了个商店,,在我商店里的东西有个共同的秘密,请你仔细找一找。”

  B、带领幼儿参观布店,引导幼儿发现所有商品都是格子布制作的

  教师:“原来,在我的商店里所有的商品都是格子布做的,你们喜欢这些格子的图案吗?你看到什么样的格子?你喜欢什么样的格子?为什么?”

  “其实我这里还有一个有魔力的格子布,你们想看吗?”

  “现在请小贵宾坐到贵宾区的位子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 幼儿观看讨论“魔法格子”,感受线条疏密与格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教具“魔法格子”

  2、引导幼儿移动线条使格子大小发生变化

  A、教师:“这就是一块有魔力的格子布,现在上面的格子都是一样大的。我想把这些格子变得更大,谁来帮帮我?”

  B、幼儿想办法并尝试移动线条把格子变大

  C、教师:“现在我想把大格子变成小格子,谁来帮帮我?”

  D、幼儿想办法并尝试移动线条把格子变小

  4、教师小结:“原来线条在一起就会变成格子,线条靠得紧紧的就变成小格子,线条离的远远的就是大格子,格子里还可以有各种颜色。”

  三、 游戏“会变的格子”

  1、教师:“你们想变成这些会动的线条宝宝吗?”

  2、幼儿和教师玩游戏“会变的格子”

  教师:“现在我就是魔法师,请线条宝宝听好我的咒语:线条线条动起来,变成大(小)格子。”

  四、 幼儿创作格子布制品

  1、教师把幼儿变成小设计师

  教师:“线条宝宝们玩过游戏了,你们想自己设计好看的格子布吗?”

  2、教师介绍创作要求

  教师:“我这里有一些布,还有颜料,请你来设计格子的图案,你可以设计大格子,可以设计小格子。怎么才能画出大格子或是小格子呢?请小朋友们仔细想想好。如果格子设计好了还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在格子里加上颜色。”

  3、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指导重点:⑴格子的线条有疏有密

  ⑵一种颜色一只笔,换颜色的时候换笔

  四、评价展示幼儿作品

  1、教师选取部分幼儿作品进行评价

  2、幼儿随音乐SHOW作品

  教师:“你们这么好看的作品想不想展示给客人老师看看?”

  “还记得我们以前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的时装表演吗?现在就请我摸到的宝宝跟我一组,其他的宝宝和玮玮老师一组,我们面对面站好,听音乐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客人老师看看,好吗?”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进入中班以后,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大,他们渴望和更多的朋友在一起,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他人,从而为健康个性的形成奠定基础,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我选择这节课的意图。

  活动目标

  1、在学一学、听一听、说一说的基础上,让幼儿懂得笑笑脸能给人带来快乐。

  2、学会关心他人,初步体验当把快乐带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快乐。

  3、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5、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初步体验当把快乐带给别人时自己也得到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表情图四张(微笑、哈哈大笑、哭泣、哇哇大哭)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歌曲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好朋友后对好朋友做一个鬼脸,为朋友带来快乐。引发幼儿快乐的情感。

  二、做“变脸”的游戏,引发幼儿对快乐事情的回忆教师:小朋友真可爱,老师看到你们的微笑心里可高兴了。出示表情图,与幼儿做“变脸”的游戏。

  (1)我出什么样的表情幼儿变出他的样子

  (2)我说幼儿变。提问:

  1、你们喜欢哭哭脸还是笑笑脸?

  2、遇到什么事情才会有这些笑笑脸?(幼儿说一说)教师:老师看到你们的笑笑脸心里很快乐,原来笑笑脸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呢,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想把快乐带给别人,你们想知道它们都是用什么办法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吗?

  三、欣赏故事《微笑》(课件),借物喻人,萌发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初步体验把快乐带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快乐。

  第一段:提问:

  1、小鸟会想出什么办法给别人带来快乐?

  2、小象呢?

  3、小兔想出什么办法?

  4、小蜗牛呢?它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大家互相讨论,帮助小蜗牛想各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办法。)

  第二段:提问:

  1、小蜗牛用什么办法为别人带来快乐的?

  2、为什么把微笑送给大家?

  3、你们想把快乐带给别人吗?

  4、小鸟欢快的为大家唱歌,小象乐呵呵的为朋友盖房子,小兔快乐的为朋友们送信,小蜗牛把微笑送给了大家,你们想用什么办法给别人带来快乐?(引导幼儿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朋友说了许多高兴的事,想了很多带给别人快乐的好办法,让我们为客人老师带来快乐好吗?

  幼儿和客人老师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朋友后,要对朋友做一个引人发笑的动作或鬼脸,为她带来快乐。

  教师:你们感觉到为客人老师带来快乐了吗?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快乐的,走,让我们把快乐带给更多的人。

  活动延伸:孩子们在自己的一日生活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老师的小助手、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没有过多的让幼儿去回忆和体验哭脸所带来的不快,而是以引发幼儿快乐为主线,让幼儿初步体验当把快乐带给别人时,自己也得到快乐为重点,但是在引导幼儿回忆快乐的事情上,启发不够。活动效果从整体上来说,已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初步体验当把快乐带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快乐,不是一两次教学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继续加以引导。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聆听散文,引发美妙的遐想,进一步体验春天的气息。

  2、通过具体的情景,习得形象而优美的描述语言。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谈话导入

  1、回忆经验:老师和你们一起在我们幼儿园里捡到了很多花瓣儿。(拿出之前捡的的花瓣儿,说说花瓣儿的美丽)

  2、谈话讨论

  (1) 你知道这一些花瓣儿是怎么飘落下来的吗?(请个别幼儿模仿花瓣儿飘落,强调动作的轻柔、缓慢、优美)

  (2) 花瓣儿掉到小溪里会变成什么呢?

  3、过渡:有一天,花瓣儿飞到小溪流里,变成了花瓣儿“鱼”。你想听听这样美妙的故事吗?

  【活动分析:活动中教师设计简洁、生动、准确的导入方式,为引发有关春天美妙的遐想做思想准备。用恰当如分的动作体态表现着花瓣儿的轻盈,感知花瓣儿“鱼”的特征。】

  二、分段欣赏故事的内容

  1、花瓣儿“鱼”的产生

  问:在这个故事里你听到了有哪一些花瓣儿?

  花瓣儿飞到哪里了呢?变成了什么?

  为什么花瓣儿“鱼”比小溪里的鱼漂亮?(强调颜色、强调香味,用动作表示香味)

  2、花瓣儿“鱼”的魅力

  过渡:花瓣儿“鱼”那么的漂亮,有很多人都知道了,他们拿着鱼竿渔网来了。

  问:他们拿着鱼竿渔网来准备做什么?

  有做这件事吗?为什么没有那么做?他们是怎么想的?(强调舍不得,情感的体验)

  3、花瓣儿“鱼”的回归

  问:花瓣儿“鱼”想念谁了?他们有没有回去?你怎么知道的呢?

  4、表演花瓣儿“鱼”的回归(教师做树妈妈,请个别幼儿表演花瓣儿的回归,强调欢乐,蹦蹦跳跳的')

  【活动分析:散文诗意境优美,含有深沉的意蕴,通过从颜色、香味等的欣赏,感受花瓣儿“鱼”的美丽。 “不舍得”是故事中情感的重点体味,真情正确的理解着对花瓣儿“鱼”的感情。花瓣儿的“回归”说明着春天的到来,感受着春天的气息的临近。】

  三、添加配乐完整聆听故事

  1、故事好听吗?我们再完整地欣赏一遍吧。

  2、听了以后,你感觉怎么样?

  3、我们一起来给这个好听的故事想一个题目?(把名称写在背景图上)

  4、我们好象看见许多花瓣儿飞向小溪,变成了花瓣儿“鱼”真美啊!现在,我们回把这些花瓣变成花瓣儿“鱼”,好吗?

  【活动分析:加入配乐完整欣赏故事,在优美的意境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发美妙遐想。】

  活动反思:

  1、道具的有效使用。活动中,我采用的道具是让幼儿从花的飘落感受花变鱼的美丽。但活动完成以后,发现教具还有修改的空间,可以用两面来表示花瓣儿“鱼”,一面是花瓣,一面是画有鱼形图案的花瓣,这种道具更能让幼儿联想。采用了这种道具,点题会更明确,幼儿对其遐想更充满空间。

  2、活动中,教师的言语一定要正确。这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但在我的语误中,讲出了三次的故事。这急需要注意,幼儿的隐意识教育同样不可忽视。

  3、点题更明确。春去秋来,这是四季的循环,是不可变更的自然因素。就如同只有一个地球一样,一定需要在加强对这个的理解。

  4、语言中词汇的强调与学习,这是存在片面的,有清亮、彩色、香喷喷,色彩斑斓等词汇来描写,但更存在着句式的运用,如有的……有的……有的……还有不但……还有……等句式。着同样不可忽视,也需要强调。

中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一、运用长布进行游戏,学习攀索向前爬行,发展幼儿手脚的协调能力。

  二、发展创造力,引导幼儿大胆尝试。

  三、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相互合作,一起完成游戏。

  活动准备:

  两块六米长的花布平铺在地毯上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幼儿做小海龟在教师带领下爬进象征大海的`花布。

  2、听音乐做小海龟模仿动作:转头、伸臂、踢腿、挺腰、打滚、跳跃等。

  二、复习游戏:涨潮了、落潮了教师导语:大海马上要涨潮了,我们一起躲到海浪下去吧,海浪高,小海龟就跳起来,海浪低,小海龟就蹲下来,海浪往前移,我们也往前爬。

  三、指导新授游戏:海上索道

  1、小朋友尝试着在在平地上练习两手撑地,两脚蹬地向前爬。

  2、请小朋友尝试其它坐着爬行的方法(可以侧着爬或反着爬)教师导语:小海龟们,海浪平静了,我们一起来划水,好吗?那怎么划呀!除了这种方法还有那些方法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3、在用布卷起的"索道"上练习攀索爬行(请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先来示范,然后请别的幼儿一起再试一试)

  4、在两条"索道"上进行比赛。鼓励幼儿爬过索道。

  教师导语:看,这里有一条海上索道,小海龟们敢不敢爬过去呢?谁能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本领来试一试!

中班教案 篇10

  中班数学《山下果园》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2间房与3间房的分配方法。

  2、解决房间的分配问题并讨论其合理性,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重难点:

  1、探索给小兔分配住房的多种方法;

  2、初步了解哪种住房的分配方法合理,并能说出理由。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材料《山下果园》游戏大图1张,小兔子卡片六张,蘑菇房卡片3张;

  2、幼儿操作材料《山下果园》游戏图1张,兔子卡片6张,蘑菇房卡片3张。

  3、动画光盘《山下果园》1张。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山下果园

  教师:在美丽的兔子村庄里,住着6只可爱的小兔子(出示兔子卡片),它们每天在一起玩游戏、学本领,生活可快乐啦。有一天,小兔子们在山的那一边发现了一个美丽的果园(同时出示游戏大图)。于是,它们决定搬去住。它们首先搬来了2间蘑菇房(同时出示蘑菇房放置在游戏大图上),可是,到晚上睡觉时,6只兔子遇到了个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小兔子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说:“那么,小兔子们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是不是和你们说的一样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2、师幼共同探索:2间房怎么住。

  ①、播放动画光盘至“6只兔子住2间蘑菇房,怎么住呢?”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小兔子遇到什么问题了吗?原来,小兔子搬来2间蘑菇房,可是6只兔子怎么住啊?请聪明的孩子帮小兔子想想办法吧!

  ②、请幼儿尝试给6只小兔分配2间住房。

  ③、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分享自己的分房方法,并说出理由。

  ④、探索各种分房方法

  教师:你们真能干,帮小兔子想出了好办法。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让我们来看看聪明的猫头鹰是怎么帮助小兔子的?

  播放动画光盘至“我们可以选择这3种方法中的1种”。

  教师:猫头鹰的.分房方法一共有多少种呢?(3种)

  教师小结这三种方法:

  方法一:一间房住1只兔子,另一间房住5只兔子。

  方法二:一间房住2只兔子,另一间房住4只兔子。

  方法三:每间房住3只兔子。

  ⑤、讨论:哪种分配方法最合理

  教师:小兔子们按这三种方法各住了一天后,发现在这些方法中,有的方法合理,有的方法不合理。请你们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好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猫头鹰是怎样说的。

  播放动画光盘至“我想,我们应当选好的方法”。

  ⑥、教师小结:

  小兔子们认为“每间房里住3只兔子”是合理的,因为,这样住不会拥挤 。

  3、幼儿操作:3间房怎么住

  教师:后来,小兔子们又搬来了1间蘑菇房。现在有了3间蘑菇房,它们该怎么住呢?

  ① 、发给幼儿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分房方法。

  ② 、请个别幼儿分享分房方法

  教师归纳小结幼儿的分房方法。

  ③ 、集体讨论方法的合理性,并说出理由。

  ④ 、教师小结:

  在这些方法中,“每间蘑菇房里住2只兔子”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住不拥挤。分房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

  小兔子们谢谢小朋友了!

  4、师幼有序收拾整理学具,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启发幼儿探索多种分房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习数的分解。我的教学思路很清晰,主要有三大环节,第一个环节由故事导入,借此提出问题:小兔子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为后面的探索活动做准备。第二个环节就是引导幼儿探索2间房怎么住?第三个环节就是探索3间房怎么住?在教学方法上能运用教学光盘,结合教学图片及教学卡片等多种手段进行操作,因此教学形式是比较多样的,这些教学手段能紧密的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能积极的参与操作,踊跃的回答问题,和老师的互动非常好。不足之处就是对多媒体的运用不够熟悉,如果能自己设计多媒体课件,那么,在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中会更有趣。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精选]09-15

教案中班教案07-15

[精选]中班教案07-25

中班教案[经典]08-05

中班教案07-20

【经典】中班教案08-20

中班教案04-15

中班教案04-15

中班教案04-15

中班教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