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09 07:58:31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

  2、认识金属坚硬、有光泽、能导电、易传热、有延展性的特征,将特征与用途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出示一个密封盒子(盒子里有:泡沫和海绵),请一位同学从盒子里拿出海绵。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请你再次展示你的判断方法。(板书:捏) 师:用捏的方法可判断泡沫的硬度大于海绵的硬度(泡沫>海绵)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软硬(板书课题:哪种材料硬) 二、 探究活动 比较硬度: 1、提出问题

  ①出示木条、卡纸、铁片、塑料,并提出问题:你还能用捏的方法比较出它们的软硬吗? ②试一试。

  ③学生回答师提出的问题。

  ④否定捏的方法,继续提出问题:那你有什么别的办法判断这些物品的软硬? ⑤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可判断这些物品的软硬。

  ⑥生汇报、师评判方法科学或正确与否,导出“刻划法”(画痕) 2、猜一猜

  师:按硬到软的顺序排一排, 这四种材料的软硬。 3、实验验证 ①介绍刻划法。 ②解读表格及填表方法。

  ③示范操作,同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三种材料的平

  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但用同一种材料刻划时不能换人,防止用力大小不同。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填写在记录表上,并把材料整理到材料盘中。

  4、学生实验

  5、交流汇报(汇报方法,展示记录表,得出结论)。 6、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结论: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教育学生不在课桌刻划)。 三、认识金属

  1、由上面的.实验得出:金属坚硬

  师: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一般金属都很坚硬。你知道金属有哪些用途?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教师的演示用气泡图表示金属的其它特性(有光泽、易传热、

  能导电、有延展性)

  师:金属的性质不仅仅是这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来研究金属的有关知识。 四、 拓展与延伸

  师:金属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广泛。包括我们喝的饮料罐,易拉罐也是由一种金属——铝加工而成的。你知道易拉罐是怎样由铝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让我们看看饮料罐的故事。

  师:小小饮料罐经过了很多加工步骤才变成一个饮料罐,可是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就被人扔了。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它。

  总结,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变废为宝的材料,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这样既能美化生活,又能节能,为环保出一份力。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信息资料

  (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

  师述:鲫鱼是鱼类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认真观察鱼的外形、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鱼鳃的形态等。同学们若对鲫鱼其它外形特点感兴趣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将结果记录在“我们的发现”表格里

  2、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4、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26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5、你能根据鱼的外形特点,对鱼如何运动、怎样呼吸和运动,大胆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设想吗?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2、各学习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3、各学习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2、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一、(接上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1、你对鱼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用什么办法研究解决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进行板书)。

  2、根据实际,各小组选择一项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同时制定研究计划和步骤。

  3、分小组汇报研究方案,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分小组对选择的研究观察项目进行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统一意见。

  二、总结与交流

  (1)分小组归纳整理:“作为鱼类代表的鲫鱼在外形和生活、行为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2)拿鲤鱼与草鱼、团头鲂、鲶鱼等家乡水池中常见鱼类进行对比,看看鲤鱼有什么特点是它们共有的?

  (3)分小组汇报“鱼类共同特点,”各小组进行交流、辩论,将大家共同的观点记录在课本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出示各种水生生物图片实体或展示课件,辨别出其中的鱼类,并能分析说出其中原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点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自然水域中生活着许多动物,有的名称中还有一个“鱼字”,如甲鱼、鲸鱼、鳄鱼、娃娃鱼等,可它们不是鱼类;有的名称中没有“鱼”字,可它们属于鱼类,如泥鳅,海马等)。

  (2)课外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家乡池塘中各种鱼类的生活情况,看一看除了课堂上所了解的鱼类特点外,还有哪些特点是鱼类共有的?与此同时通过现场观察、比较、取回水样研究、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详见课本41页),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案目标:

  1、初步掌握制作树叶书签、标本和保存树叶的基本方法。

  2、引导幼儿观察形形色色的树种,了解树的名称、形态、特点、生长规律等。

  3、进一步增进幼儿对树的认识,理解人与树的内在联系。

  4、通过对树的认识和探究,激发幼儿爱树、护树的情感,培养其环保意识。

  二、教案准备:

  1、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

  2、教师准备一些市区绿化的录像带、照片等资料。

  三、教案安排:

  1.绿化植物知多少: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调查了解幼儿园和幼儿园周围有多少种绿化植物,并摄影,了解这些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

  2.树叶探趣: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幼儿园、公园、植物园等实地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采集树叶标本,制作树叶贴画、树叶标签,……

  3.树木护养:老师和家长一起教给孩子一些有关养护植物方面的常识。

  4.绿化植物摄影作品展和树叶贴画作品展。

科学教案 篇5

  一、引入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你们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出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纸)喜欢不喜欢?

  生:喜欢。

  师:要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今天我们来观察纸的特点。板书课题:〈纸的观察〉

  [评:这样的引入直观形象,任务明确,开门见山,节约时间,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观察一张白纸

  1.估计。

  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观察,你能找到白纸多少个特点?

  生:只能找到1个。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能找到3个。

  师:有没有更多的?

  (5个、7个、10个)

  师:他说能找到10个特点,你们相信吗?

  生(一起说):不信。

  师:但老师相信。他能找到10个特点。(教室顿时鸦雀无声)

  [评:用估计这个活动,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景。一张白纸要观察出10个特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从来不曾尝试过,不相信反映出学生的诚实品格,产生怀疑,而萌生想试一试的动机。]

  2.讨论

  师:想想拿到白纸后要找到10个特点,准备怎么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

  生:用手摸,用鼻子去闻气味、用眼睛去观察它、用放大镜……

  师:你们的方法真多!

  3.观察。

  师:呆会儿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我们以音乐为号,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给能观察到10个特点的小组加上小五星。组长拿出盖住的白纸。预备/开始。(学生每人一张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相互的讨论,记录……音乐停止后,组长收好材料,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出了10个特点,老师给加上五星鼓励)

  [评: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找出一张白纸10个特点,促使学生思维要参与活动——用什么方法观察,才能观察出10个特点。

  组织交流活动前让组长收好材料盖在盘子里,这样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学生暂时脱离材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转移到交流活动中来。]

  4.交流。

  师:请其中的一个小组的代表拿着记录上台汇报。

  生:这张白纸是四边形、白色、薄、特别软、很清香、很透明、滑折叠后有皱纹、轻。

  师:几点啦?(问听的同学)

  生:9点。

  生:折后是凹凸不平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用放大镜看有很多小孔。

  生:有影子。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多少点?

  生:12点,(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想说白纸的特点)

  师:想不到一张普通的白纸竟有这么多的特点,看来只要你动脑筋想办法去观察,就能发现纸更多的秘密。

  [评:在学生交流活动中反映出:只要综合运用自己的感官想办法去观察,是能够发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交流中出现白纸是很透明的这一观察结果,与白纸有影子是矛盾的。反映出学生对透明的表述不明确,老师可以及时提出来加以引导比如追问他一句:很透明是怎么发现的?用什么词记录你的观察结果比较恰当。]

  三、两张纸的观察

  1.讨论: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纸,出示一张牛皮纸,如果我把它发给你,就两种纸啦,拿到两种纸你又想观察什么呢?

  生:把这两种纸比较一下?

  师:比较它们的什么呢?

  生:比较不同点。

  师:大家想不想比较不同特点?

  生:想

  师:我们就来看哪个小组能比较出这两种纸更多的不同特点?

  [评:这里老师利用材料的暗示作用,巧妙的将研究的`问题缩小,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作可行性判断后提出问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很短的时间里找到下一步想研究的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两张纸的比较活动充分体现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定位。]

  2.观察:

  师:组长拿出抽屉里的牛皮纸,准备/观察(播放音乐:学生每人一张牛皮纸,闻、摸、看折的方式观察,老师发记录表,每组有一名记录员做记录)

  3.交流:

  (师请一个组的代表拿上记录表放在实物展台上汇报)

  生:白纸比牛皮纸要小一些,白纸是滑的,牛皮纸有一面是滑的有一面是粗糙的;白纸很白,牛皮纸是黄色的;白纸投放的影子浅,牛皮纸投放的影子深;白纸撕开以后有毛,而牛皮纸没有毛;白纸是透明的,牛皮纸不透明;白纸比牛皮纸要厚。(师用简洁的字,记录学生的发现)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白纸没有黑点。

  生:白纸轻牛皮纸重。

  4.质疑:

  师:下面听的同学对前面的发言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牛皮纸的气味不一样,白纸是凹凸不平的?

  生:两种纸厚薄都是一样薄。

  生:牛皮纸厚。(有不同意见)

  师:其他同学你们赞成哪种意见,举手表决,(不能说明厚薄的问题)

  师: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出纸的厚薄?

  生:摸的。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看、按在桌面比较。

  师:还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用尺子量。

  师:怎么量纸的厚薄?(方法解决了下课后去量)

  [评: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对纸的厚薄问题争议时:老师采用让学生举手表决的方式,使更多学生开始关注这两个学生争议的问题——到底哪张纸厚?卷入到怎么比较纸的厚薄这一活动中来,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科学教案 篇6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汇总

  第五单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3: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过让学生讲述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2、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让学生阅读书上54页的内容。

  4、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借此了解学生对于月球知识的前概念的情况。

  进行一些科学常识的渗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5、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6、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8、学生实验、记录

  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0、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11、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12、你们通过查找资料对人类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为我们做做解说员吗?

  13、学生介绍、补充。

  14、阅读书上56页的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进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顾和解释 1、你想去月球旅行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温度表的基本构造。

  2、使学生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

  3、使学生学会表示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

  杯子、水槽、温度表模型或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引新

  二、温度表的初步认识

  三、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温度的读法。

  四、温度的读法与写法训练

  五、总结、结束本课

  1、师:(出示两杯冒热气的水)如果要判别这两杯水,哪杯水温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讨论)(可以凭眼观察)

  师:如果这里又有两杯水都不冒热气,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哪标水温高呢?

  生:(讨论、试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感觉器官来判别水温的高低,这办法不错,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体的温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才能用手去感觉物体温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热过的油,从外表看不出它温度很高,随便用手摸,就会出事故的。

  2、师:刚才经过讨论,我们知道用手能感觉出温度的高低。但是,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温水、热水)请一同学上来,用两只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请同学说说两只手对两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过了一会儿请这同学将两只手同时放入中间一只水盆中,然后让他说说对这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

  师:同一盆水,这两只手对它温度的高低的感觉,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说明手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

  生:(讨论)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温度。(板书课题)

  师:(出示温度表)这是温度表,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它的构造,温度表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观察桌上的温度表并讨论。

  师:(小结)一般我们把温度表分成封闭的玻璃管和管内的水银两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还有刻度。

  师:温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观察、思考。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温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内有水银,水银液柱随温度的高低会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显示出温度的高低了。

  师:那么有谁知道单位是什么呢?(生答)现在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如今天的气温就读成(板书)20摄氏度(具体数字可根据上课当天的气温)。如果要书写就写作“20℃”(板书)。

  1、师:谁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正确的读法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写呢?

  生“读100摄氏度写100℃(板书)

  师:那么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怎么写?

  生:读0摄氏度写0℃(板书)

  师:有时温度比零度还要低,该怎么表示呢?

  师:(指导)零下温度要标以“零下”多少摄氏度,写时在数字前面用“—”符号表示。例如零下5摄氏度写作“—5℃”。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动“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变化)

  生:(根据“液柱”的位置进行读、写练习)

  2、师:刚才通过练习,大家知道了表示温度的读与写的方法,但有时温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线上,那怎么读呢?(出示模型)由于我们在数学课还未学到小数,现在我们就采用这个方法来表示温度:当液柱超过半格时,我们就加一度(举例);当液柱不足半格时,就不要加(举例)。

  师:(在模型上拉动“液柱”出题)

  生:进行练习

  课后感受

  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水温。多数同学测量较准确。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 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 9月3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 1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9月6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 2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 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科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安排在物理学入门《1.1希望你喜爱物理》和《1.2动手做实验》之后,在1.1节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进而知道物理,喜爱物理之后;1.2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物理实验,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而1.3节进而将实验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渐进、更上层楼的.教师在中要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理念】: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生: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生: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师:好,前面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猜想,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没有,那么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设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学说对了,还是有若干同学正确?切忌从老师的表情上揣度答案,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a、如果你认为,摆锤的轻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轻的快,还是重的快.

  b、如果你认为,摆动的角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摆角大的快,还是摆角小的快.

  c、如果你认为,百的长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师:对于以上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秒表测量摆动的时间.

  师: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在此,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下面请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

  生:探究步骤如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

  生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师: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下面请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你的实验结论.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重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板书』:摆动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与摆重、摆角无关.

  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6、评估:

  师:探究过程是否恰当?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再进行充分的考虑.

  生:如果我们再多做几次,总结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可靠.

  生:我们测的摆动时间还真准确呢.

  生:我认为结论是可靠的,刚才看见张师傅把螺母往下拧,估计起了增加摆长的作用,使摆动变慢,原来走快的钟就准了,张师傅的做法和我们实验的结论一致.

  生:我认为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钟的快慢可能跟它所处的地点有关.

  7、交流:

  生:……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祝贺学生成功完成了探究实验.总结探究的环节

  三、自我评价与作业

  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玩荡秋千。小丽把小红、小玲分别轻轻推一下,细心的小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一样。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有关。

  猜想2: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

  猜想3: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摆动时离开中心线最大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她们来到实验室,找来刻度尺、细线、秒表、小球,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按右图进行实验,得到下表中数据。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4)实验结论:小球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与有关,

  与无关。

  五、板书设计: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2、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过程与方法

  做污水净化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增加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做污水净化实验,理解污水净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水污染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准备简易的过滤装置(可乐瓶和细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生活污水可让孩子们选择既有泥沙,又含有油污或洗涤剂的)、自来水一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水污染”组图,提问:看到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或问题?

  学生汇报(老师可在黑板上随汇报板书关键词,使后面的学习更有的放矢。)

  2、小结: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水污染的有关问题。

  二、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

  1、谈话:课前老师让各组同学准备生活污水和自来水各一杯。下面,我们就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2、示图介绍“沉淀”、“过滤”的方法,开展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用自己课前制作的简易过滤装置做净化污水的.实验。

  3、提问:比较净化前后的水,有什么区别?经过沉淀和过滤,原来的污水达到自来水的洁净程度了吗?

  学生汇报

  4、讲述: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三、污染源的讨论

  1、提问: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哪儿?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一起完成教材82页的网状图。

  学生汇报,完成网状图。

  2、小结:

  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水最终会流向河流、湖泊,我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最终会影响整个水环境。

  那么,如何让我们每天排出的那么多脏水不给水体“添麻烦”呢?建造污水处理厂就是最主要的措施。

  四、污水的处理

  1、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污水处理图。

  2、提问:污水处理一般要经过哪几道程序?在每一个环节当中,污水得到了怎样的处理?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思考、汇报

  3、归纳,小结: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一种叫“格栅“的装置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处理的核心。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一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污水经过处理,一般可以无害地回归环境,还有一些污水经过处理后,还是不能作为饮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因此,我们要特别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饮用水是否洁净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注:如果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污水处理厂,由技术人员为学生介绍污水的处理过程,是最理想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刷子09-20

关于科学教案11-03

《种子》科学教案09-30

科学教案范文07-21

科学教案优秀11-04

科学教案模板03-26

昆虫科学教案11-28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幼儿园生活科学教案03-06

奇妙的声音科学教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