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利用地图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通过分析地图描述印度的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以及人口增长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以及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以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教学难点在于教学过程中对农业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进行深入讲解。
三、学情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如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来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通过设计导学案和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开场导入
课间多媒体播放带有印度特色的歌曲和舞蹈视频,引出印度这一话题,提高学生兴趣。
(二)小组探究
教师通过地图和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借助印度气候特征,帮助学生认识到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上一节课讲授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分组导学案:探索学生自主学习之路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亚洲、日本、东南亚以及印度,我们采用了分组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掌握了从哪些方面入手学习一个区域,然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增加他们动笔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填空和注明重点,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思考,真正将知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方法,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思维障碍,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活动一是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我们在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是否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二是完成导学案的第一个活动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我们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适时巡视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提醒学生要获得信息,就要从教材中的文字或图片中查找。在各小组完成导学案后,让小组代表和同学们分享他们小组的成果,教师给予肯定。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多次学习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所以在活动一结束后,教师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活动一涉及到的知识点再复习一遍。
活动三是完成导学案的第二个活动题——热带季风气候和粮食生产。同样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讨论并完成这部分内容。在各小组完成之后,选一个小组代表分享成果,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仍然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知识点加深印象,尤其是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在此,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代表在前面完成,在填表的时候,一次叫两个同学同时上来合作完成,这样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印度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题,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课堂反馈、巩固提高是我们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及时反馈教学的效果,并在之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同时我们会进行课堂巩固和提高,让学生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
通过分组导学案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自主,更积极地探索学习之路。
活动四:让学生重新查看学习目标并检测自己的完成情况。这个活动不仅可以让整节课的开头和结尾呼应,而且可以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所有内容。学生可以锻炼处理重点和非重点知识的能力,并自主整理课堂知识,这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活动五:进行课堂练习反馈。导学案上含有四个难度级别的题目(A、B、C、D),课堂练习时学生可以解答A级难度的题目。这些题目涵盖了最基本的知识点,难度较低,让学生迅速解答,产生成就感。
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印度地图上的位置和特点。
2. 了解印度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特点,理解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和图表等资料分析和归纳印度人口增长情况,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 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与资源和环境协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的地形特点。
2. 教学难点:
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 学生准备:
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讲授法:通过讲解印度人口和地形特点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2. 互动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多媒体法: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展示地图、数据、图片和视频等资料来加强学生的视觉化感受和学习效果。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促进他们对印度人口和地形特点的深入理解。
5. 思维导图法: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
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个方面。在教学印度时,我们主要采用了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印度主要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并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我们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建立了对知识的初步认识,通过自我展示,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通过自我总结和评价,更好地凸显了个性发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增强了群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提高了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增强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角色体验,促进了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在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引领作用,采用正确的评价手段调控课堂氛围,形成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合作。
为了组织课堂教学,我们采用了读图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
共计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们之前学习了亚洲分区,那么你们认为亚洲有几个分区呢?学生回答。接下来,请看一张图片,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人口密集。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探究这个神秘国家,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教学标准意在激发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认识到印度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让学生拥有全新的认识,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接下来,我们从印度的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了解这个南亚大国。
任务1
学习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数量,了解印度的重要性。
(1)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习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和人口数量,认识印度的重要性。
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10°N、北回归线和30°N纬线,谈谈印度的纬度位置的特点。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谈谈印度的海陆位置的特点。找出印度所在的邻国,谈谈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对位置的特点。
阅读教材中有关“南亚大国──印度”的阅读材料,谈谈印度的面积的特点。
根据“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计算,回答20xx年印度的总人口数量是多少亿,每隔10年,印度的净增人口数有什么变化趋势,印度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思考一下,目前印度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上排第几,印度政府采取了哪些人口政策来控制人口数量,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
思考一下,在教材第32页的活动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印度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本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拓展和发展。地理位置是研究区域地理的关键,也是影响地理特征的重要因素。这个教学任务以地理位置为突破口,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印度,有助于他们形成空间位置概念。通过进行定位、阅读、计算、分析等活动,学生将掌握印度是南亚大国这一基本信息。
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用学生的群体优势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提高他们对于合作的认识和态度。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的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进行适时的补充、点拨和解答。
具体教学活动包括:
1、通过展示地形图,重点介绍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空间概念,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查找印度的邻国,在阅读图表和数据的基础上强调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通过分析图表,让学生了解印度的人口数、人口增长趋势以及印度政府为控制人口数量采取的人口政策和成效。让学生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南亚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4、通过图片和其他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以及印度政府为控制人口增长所制定的人口政策。
(5)解析疑惑:印度庞大的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在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视角看待问题:印度人口众多不仅具有有利影响,而且也存在不利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活动内容之前,也帮助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6)概观总结:印度是南亚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约占了南亚总面积和总人口的19/25,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领先南亚。然而,过量的人口增长已经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
承接转化:作为世界文明的古国,印度在大自然的赠与下拥有独特自然环境条件,使得印度人民早在古代就在此繁荣生息。
任务2
从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来认识印度的自然环境特色。
(1)寻找要素:
①寻找地形: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并简单说明印度地形布局的特点。
②寻找河流:在“南亚地形图”上寻找印度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河流?
学生活动:学生们首先自主学习与学习相关活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与形成共识,小组代表将他们的交流结果展示给其他小组,其他小组则对这些内容进行完善补充。
教师活动: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并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信息,并适当地进行强调、解决疑虑、总结与指导。
(2)使用“印度地形图”进行强调三个主要地形区域的分布
(3)使用“印度地形图”强调恒河的相关知识,提供一些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恒河和它对印度的影响。
(4)反思与总结,建立框架
1.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评估收益与成本,并试着建立知识框架结构,然后教师指派1-2名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总结与汇报成果。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对自身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反思与总结,以不同的方式展示,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概括表达能力,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特点。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归纳成果进行点评和整合,并建立知识框架。查看地图,回答以下问题。
(1)海域:A.印度洋, B. 阿拉伯海;国家:②巴基斯坦,⑤斯里兰卡。城市方面,⑥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
课后小结:
本节课讲授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人口三个问题。人口问题与我国相似,便于学生理解。本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思想,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且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我深刻认识到,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过程有趣味性尤为重要,同时也需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乐学、易学。
在课堂活动的设计方面,要注重实际情况,紧凑有序,利于调控。不应该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而应该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手段,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不同的活动中。
此外,对于理解第二人口大国的海陆位置和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纳。例如,在海陆位置方面,可以看出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在人口数量方面,针对不同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重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3.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4.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5.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6.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8.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9.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10.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11.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12.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4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马普特拉河C.红河D.印度河
2.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
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
3.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4.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风B.6—9月盛行的东南季风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风
5.下列情况中,易形成印度水灾的原因是()
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
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麦、谷子D.水
稻、小麦
7.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孟买D.班加罗尔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区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
9.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
不合格
10.以下关于印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独立后大量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工业
B.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D.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高科技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略图7-8,回答下列
问题:
(1)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空
格上:
邻国名称:①②
③④
河流名称:⑤
地形区名称:⑥首都名称:⑦海、湾、洋名称: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
是
12.读图7—9,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国家
是。该国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该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
心应该是图中城(填数
字),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图
中城(填数字)。
(3)该国的主要矿产有等,主
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区)上。
(4)图中的阴影区为该国的主要工业区,试分析该国工业区的分
别与原料、燃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5)图中④是该国的计算机软件的生产基地
13.读南亚地区风向图7—10”,回答问题:
(1)图A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
向,称为季风。
(2)图B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3)能给印度带来丰富降水的是
(4)在这两种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这
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图A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人季,该季
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图B中季风的
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季,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
至月。
(6)请把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变化关系用直线连接起来
A旱灾B水灾
①来得早②来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风力不足⑥
风力强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2)喜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铁锰德干高原(4)工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工业原料和燃料产地(5)班加罗尔
13.(1)东北大陆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陆夏季
(3)西南季风(或夏季风)(4)热带季风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地理教案素材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02-13
七年级地理教案12-12
七年级地理教案模板05-04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25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01-02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1-16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最新02-15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06-05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8-27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