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七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投影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人新课口算(投影片出示)
(1)2412=
(2)2400012000=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第(2)题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它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二、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2412=2被除数除数商2.观察算式,分类整理。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42)(122)=
(244)(124)=
(243)(123)=
(2410)(1210)=
(24-8)(12-8)=
(246)(126)=
(242)(122)=
(243)(122)=
(245)(125)=
思考:与2412=2相比,上面哪些算题的商没有变化?再根据商的变化情况给这些题目分类。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商不变的这组题目,再次提出问题:商不变,谁在变?(被除数、除数在变)你能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再一次把这组题目进行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类?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分成下面两类:
第一类:(242)(122)=2
(245)(125)=2
(2410)(1210)=2
第二类:(243)(123)=2
(244)(124)=2
(246)(126)=2
教师陈述:被除数、除数都乘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扩大了几倍;被除数、除数都除以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几倍。板书:扩大缩小
3.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以2412=2为标准,分别观察上面两组题目的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商没有变。追问:都是什么意思?
生2:都的意思是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也扩大2倍。
引导: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可以这样说: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2倍。
生3: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生4: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3倍,商不变。
组织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上面的规律,并与书上的规律比较。
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组织学生举例验证,并板书课题:商不变规律。
(4)讨论:为什么(24一8)(12一8),(242)(122),(243)(122)的商发生变化呢?在同时、相同的倍数下面画着重号,引起学生重视。
[评析:有目的地放手对一些算式进行各层次的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而概括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讲一点而学很多的教学策略。]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以故事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师生一起欣赏一段录像故事《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心想每只小猴才分到2个桃子呀,不行,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喊了起来。猴王缓了口气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啊?小猴子得寸进尺,挠了挠头试探地说:大王请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这时猴王一准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去平均分给300只小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引导:同学们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2400012000等于多少?根据是什么?
2.口算。
3.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31226= 3120260= 156001300= 31200026000= 15600013000=
4.抢答。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
5.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1)(485)(125)=4( )
(2)(483)(124)=4( ).
(3)(484)(124)=4( )
(4)(486)(126)=4( )
(5)(483)(123)=4( )
(6)(484)(124)=4( )
(7)(482)(122)=4( )
(8)(482)(122)=4( )
6.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1)9030=(90口)(302)
(2)(405)(20○5)=2
(3)(1200口)(40005)=3
(4)(120004)(40004)=3
(5)(12000口)(4000口)=3
7.小游戏找朋友。
方法:一位同学手执328=4的卡片,说:愿意和我做朋友的请到台上来。对手执(324)(84)的卡片反问:你怎样改动一下,我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还可以怎么改呢?在做过一些类似的活动后小结:祝贺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好朋友,愿我们班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总结: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思考、比较,在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申看到了商不变的规律,这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评析:巩固练习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效果明显,既实又活。猴王分桃的故事,寓意深而颇有情趣,给数学内容赋予了情感色彩,让学生始终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判断练习,让学生说错在哪里,怎样改一下就对了,不仅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善于表达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问题探究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四、实践应用
第1题:对口令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7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每个小组四样奖品:糖、小星星、橡皮、铅笔各100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与学生自然和谐的交谈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认知基础,掌握学生口头唱数的情况,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使学生感知到口头数数容易,但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可不太容易,指导学生数数时要注意手口一致。)
教师与学生交谈:
1.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谁能从0数到20?(请一名学生数。)谁能接着往后数?(预计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数到100,但数到100后学生可能数得不整齐了,部分学生开始出错了。)
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啊!
2.那么你猜猜今天有多少位同学来上课吗?到底有多少位同学呢?请你们自己数一数,好吗?(学生自己数一数。)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
3.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这位学生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数。)
今天来上课的人数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多一些。
4.刚才大家数数的时候数得那么好,可是数人数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看来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真不太容易!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像刚才那位小朋友一样,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相信你们一定能数对!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整理,使学生掌握整理复习的方法,发现10以内的加法表的规律,提高计算速度。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明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数学竞赛,长颈鹿裁判听说同学们昨天回去写了那么多的加法算式,想把这些算式作为竞赛题,你们高兴吗?不过,长颈鹿裁判可是个特别认真的裁判,他可不喜欢杂乱的东西,他要从中挑选最整齐有序的一组题作为竞赛题,你们有信心把自己组的算式卡片整理好吗?
二、活动一:讨论整理的方法。
教师:这么多的算式要整理,我们从哪儿入手?怎样整理?
三、活动二:引导学生对所写的算式进行整理
(一)按得数分别是10、9……0进行分类。
教师:长颈鹿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组试题夹,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些加法算式卡片分分类、整理整理,得数是几的算式就放入几号试题夹中(每个试题夹中的`算式竖着排列开)
教师:看一看,你们组的算式写全了吗?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二)把算式顺序整理按一定的排列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些算式还是没有一定的顺序,有些乱,我们能不能把每个试题夹里的算式都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整理好呢?
1.学生继续整理,使算式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排列。
2.排列情况:
第一种:第一个加数从大到小排列
第二种:第一个加数从小到大排列
四、活动三:通过全班交流,得到10以内的加法表
(一)展示几组有代表性的整理方法。
选几组有代表性的整理结果进行投影展示,并让该组的同学介绍一下是怎么整理的。让学生明白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方法。
(二)通过全班交流,得到加法表,展示给学生。
五、活动四:让学生独立观察加法表,找规律
教师:我们在帮助长颈鹿整理竞赛题的过程中,复习了知识,并整理得出了10以内的加法表。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张表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1.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2.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3.找几个小组汇报观察的结果。
横着看,同一行的算式,第二个数都相同,第一个数依次小1,得数也依次小1.
竖着看,同一列的算式,得数都相同。第一列得数都是10,第二列得数都是9……
斜着看,同一斜行的算式,第一个数都相同,第二个数依次小1,得数也依次小1.
……
六、活动五:加法表的应用
教师:我们已经整理出了10以内的加法表,如果现在再让你们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你能不能写得又快又全?说一说,怎么写才能既不漏掉又不重复?
做游戏:找朋友
游戏者每人发一张数字卡片,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得10(9,8)的两人将成为朋友,看谁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朋友。看看谁的答案多。
七、活动六: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感受,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案点评:
以帮助长颈鹿整理数学竞赛题的形式,激起学生复习整理的兴趣,同时也渗透了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整理,完全放手对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于是采用了引导学生先按得数进行分类,然后再排序的方法,这为下次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减法表及20以内加减法表提供了方法。对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排列方法都进行了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通过这种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整理结果的多样性。后来在加法表的应用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漏掉,学生说出了要按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来写,这样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要充分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探究活动
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
游戏准备
1.若干套1到9的数字卡片。
2.每次游戏前发给每个学生1张。
游戏过程
1.把几套从1到9的数字卡片分分别发给全班同学,戴在胸前。全班同学围成一圈做丢手帕的游戏,捉到谁,谁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来搭救自己。
2.数字凑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两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还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3.根据找到朋友的人数多少,大家用掌握声进行奖励,找到一个朋友,鼓一次掌,找到两个朋友鼓两次掌,以此类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复习引入课题: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方位词语,谁来说说是哪几个词?
学生说一说。
2、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辨认这些方向的呢?
学生做一做。
3、在地图上我们又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呢?
教师课件展示四个方向,学生看一看。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辨认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引语:同学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准备带大家到笑笑的学校去参观。
教师课件展示学校及周围建筑物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最后老师要请同学们向全班汇报。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将汇报到的建筑物贴片贴在黑板上。
4、怎样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将另外的四个方向统一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5、请同学们用描述方向的八个词来说一说笑笑学校四周的建筑物。
教师课件展示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制作方向板:
1、教师展示方向板,学生观看。
2、教师指导方向板的制作方法: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最后把纸摊开后再对角对折。在出现的八条折痕上标出八个方向。
3、同学交流谁的方向板做得好,谁的需要改进。
四、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五、实践综合应用:
1、教师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学生观察。
2、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吉林、上海、四川和自己的家乡。
3、完成书上第23页的第1题。
4、学生看书第23页第2题,说一说图中建筑物的方向。
5、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做游戏:说一说小乌龟的周围的数字各在小乌龟的`什么方向。
6、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六、全课小结:
1、除了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的关于方向的例子,你们在生活中还了解到哪些和方向有关的知识或者例子吗?
2、说说你在今天的课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哪些地方表现最棒?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七、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每天放学回家所走的路线,设计出自己的回家路线图。
教学反思:
1、我以“参观笑笑的学校”为引子,以解决“笑笑学校的四周有哪些建筑”为导线,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
2、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
3、为了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提升、建模,抽象出数学的规律、方法,我在体验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制作方向板的练习。
4、在“说说你的周围什么方向上有哪些同学”的过程中,我请相邻的的同学说方向,从而让学生感知方向的相对性,知道以不同的事物为中心,同一事物会处在不同的方向上。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预设
生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4x=10×14。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独立解决。
(师巡视,适时指导)
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8.教师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 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4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12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2-15
小学数学教案【精】12-05
【精】小学数学教案11-28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1-28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02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