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精品]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气象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和温度计做气象记。
3、有探究气象变化的兴趣个求知欲。
重点难点:
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和温度计做气象记。
活动准备:
1、提醒幼儿注意近期的天气,能经常听天气预报。
2、纸、笔、幼儿画册第三册p333、天气预报的录像。
活动过程:
1、启发幼儿将自己了解到的`近期天气变化情况告诉大家。
2、观看一周天气预报录像。了解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
为什么我们每天要看或听天气预报?
3、学看温度计。
提出问题:人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天不同的气温的?
提供气温表,教幼儿测量活动室内外地气温。
教师根据幼儿报的气温用图示或实物投影仪进行演示。
4、学习记气象记录。
幼儿分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将看到的、听到的天气变化记录下来、学习用图表的形式将观看一周天气预报记录下来。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并了解现代科技的一些成就。
2. 感知中国人民的勤劳、聪明,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活动准备:
1. 关于四大发明的视频、图片、资料。
2.挂图:四大发明。
活动重点、难点: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了解中国现代的成就。
活动过程:
一、 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
1.幼儿谈话,引出主题师:小朋友,我们是什么国家的人呀?你觉得中国人聪明吗?我们中国人很聪明,真了不起。
你知道吗?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就发明了很多东西。
二、幼儿探索了解中国的四大发明
1.幼儿操作,寻找四大发明的图片师:你能讲出古代的中国人发明的一样东西吗?(幼儿讲述)后面的桌子上有很多中国人发明的东西的资料,我们去了解一下,看看有那些是你知道的。
师:古代的中国人发明了许多东西,其中有四样东西是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的,叫“四大发明”。谁能把四大发明找出来呢?(幼儿操作)
2.利用图片,进一步介绍四大发明
(1)介绍造纸(出示图片)提问:是谁发明了纸?教师讲述蔡伦造纸的故事。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写在甲骨上的,叫甲骨文,到了后来将文字刻在木简上,用绳索穿起来,多不方便呀。东汉时代,一个叫蔡伦的人想出了个好办法,他造出了纸。
(2)介绍印刷术(出示图片)在还没有印刷术之前,书籍都是用手一本一本的抄写出来的,多辛苦啊!宋代的时候,毕N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方块,一端刻上文字,印刷时,将活字印台依照文章内容排列,然后在版上涂墨,再用纸覆压就可以印出文字了。这样就方便啦!
(3)介绍火药火药是方士在炼丹的过程中发明的。把火药做成火龙炮,好象一个火箭筒,在火龙炮的头尾各有两只小火箭,小火箭被点燃后会使火箭筒上升,我们现在用的礼花、鞭炮就是火药做成的。
(4)介绍指南针(出示实物)以前人们利用磁铁的磁力来指示方向,这样就不会迷路了,指南针是宋代的.时候制造出来的,它可以用于航海。
我们一起来做做指南针的实验把吧:(和幼儿一起做指南针的实验)3.小结师:我国最早结束人类用手抄文字的繁重劳动,发明了印刷术;我国最早使用火药,我国的烟花爆竹样式很多,很美丽。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四大发明。
师:我们古代的中国人怎么样?真了不起!老师这里有一首赞美中国人的儿歌,跟我念一下:中国人,真聪明,造纸火药指南针,还有一个印刷术,四大发明了不起。我们从小学本领,长大也做发明家,发明家。
你也是中国人,你也很聪明,你长大后,要发明什么东西?用来干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有积极创造的信心)。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3、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指纹画ppt)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种叫箕形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样;第二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三种叫斗形纹,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四、制作指纹画
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指纹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活动反思】
最能吸引他们的还是一些比较直观的东西,抽象思维不是很发达,学生活动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指纹有了一定的了解,如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成功的。在学习中我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的探究过程的完整,没有在表面上做文章,没有刻意地指挥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
“玩指纹、印指纹”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也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所能用到的东西进行探究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每一次实践的步骤、要求都让学生知道得清清楚楚。通过自主实践,不仅学会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端正了实践的态度,做到认真、细致。有的学生拓印的指纹不清晰,经过指导,经过重复实践,效果就变好了。当然,取指纹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有几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指纹是一样的,当时我就可以利用投影,把他们印出来的指纹放大,然后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还有3个学生说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好像一样”,我也应该利用投影放大指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结论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纵观整堂课,我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看,去“玩”,去“探究”,尝试选择相适应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解决。在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点会由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提升到制订一个研究的方案,自主探究等。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培养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分工合作,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
2、探索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垒高,发展幼儿空间想象力,及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牛奶盒40个(4份);卷尺一个;记号笔(红黑各一只);记录纸;黑板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形成小组
交代任务,四人一组进行小组游戏,并给小组起名。
师在黑板上设计表格,并将每队自己确定的`标记请队员画在表格上。如(草莓队、西瓜队等)
提出游戏要求:四人合作垒高,要求垒的稳,所有的牛奶盒必须搭完,铃声响游戏结束。
二、初次合作垒高
幼儿垒高,教师巡视。
三、小结初次垒高
成功了吗?为什么成功?成功用什么标记表示;失败又可以用什么表示。
请每组派代表在表格中作好记录。
讨论为什么垒的有高有矮?(不一样的搭法有不一样的高度)
四、再次垒高
提出新的要求,又高又稳。
五、讨论
1、哪组最高?怎么看出来?
2、测量。师示范测量,幼儿在表格中记录。
3、为什么一样多的牛奶盒会搭的不一样高。
六、第三次垒高,决出冠亚军
幼儿自己测量垒高成绩,记录在表格中,决出冠亚军。
讨论用什么标记表示,如五角星、三角形等。
七、集体讨论
怎么样才能垒的高又稳?
高:竖起来的层数越多越高。
稳:底部要搭的牢固,可以两个横放在一起。
还要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二维码和3D电影都是孩子们经常接触到的科技产品,所以我抓住这一兴趣点,结合《指南》提出的5--6岁儿童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并且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了以探索滤色片找出数字密码的游戏(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引导幼儿在不断探索镜片组合的过程当中寻找走出“密室”的方法,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并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2.在活动中能大胆猜想、主动探究,体验“密室逃脱”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活动难点:
能在探究中发现滤色片颜色与二维码识图的关联,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
活动准备
“密室逃脱”PPT、红蓝滤色各一筐、空框眼镜人手1副、红色二维码图片3张(1.3.5)数字1、2、3各1张(桌子编号)、钥匙1把(贴在2号桌下)、观察记录单人手一份、红蓝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进入密室
1.教师:今天我们玩“密室逃脱”的游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密室,开始游戏。
2.旁白:欢迎来到眼镜密室,现在门已锁,要利用神奇的眼镜和聪明的大脑才能逃离密室。你们只有30分钟的时间(屏幕出现30分钟)。
(游戏提示单)请在旁边的框里取一副眼镜框,并穿上合适的镜片让眼镜变得完整。
3.教师和幼儿每人拿一个眼镜框。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副眼镜框,它并不是一副完整的眼镜,这里有两筐镜片,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
教师分别出示两种颜色滤色片,请幼儿观察并说出颜色(红色、蓝色)。
教师: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镜片让自己的眼镜变得完整。(幼儿自主取滤色片插入镜框)
4.旁白:接下来去寻找桌上的秘密吧!
(二)密室解谜
1.单色滤色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手中的眼镜找出1号、2号、3号桌上的秘密,时间3分钟。
(2)讲解观察记录单记录方法。(幼儿进行操作、屏幕上出现3分钟倒计时)。
(3)教师:看到了什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见的?(幼儿自由回答)
(4)教师:接下来看看我们找到的秘密是否正确。
--------出示第一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1、红色镜片)。
--------出示第二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3、红色镜片)。
--------出示第三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5、红色镜片)。
(5)小结:红色的二维码图用红色的镜片就能看清楚里面绿色的图形,红色的二维码不见了;这种现象就是滤色,有色镜片会过滤掉与它相同颜色的图案。
旁白: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嘿嘿,游戏才刚刚开始呢?这里有一把密码锁,解开三张图就能找到接下来的线索。
2.神秘的密码锁
(1)(游戏提示单):请根据要求猜出三个数字密码解锁。
①猜测三位数字(屏幕上出现3张图片,分别对应3个数字)
A.五边形(数字5)
B.双色点阵图(数字4)
C.前两位数字相加的总数(数字9)
(2)按照幼儿的各种解锁思路,教师操作课件,直至解开密码锁。
(3)旁白:“恭喜你们打开了锁。打开了这把锁,你们就会得到接下来的出门线索。
3.双色立体图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眼镜找出三张卡片中隐藏的线索,根据线索找到钥匙。
(2)屏幕上弹出3张叠放的二维码图片,观察3张双色立体图片寻求解谜途径。
A.出示第一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长方形”)我们来看一下,看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到的?针对没有看到的`孩子提问,你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得?那么调整再试一试。
(3)小结:原来同时使用蓝色和红色的镜片就能看出立体图像。那我们的密室里哪里有长方形?
B.第一个线索已经得到,接下来我们寻找第二个线索,出示第二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2”)看到了什么?密室里面哪里有2?我们回想一下线索1是长方形,长方形的又有2的是哪一个?
C.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线索,出示第三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下”),看到了什么?好,我们再想一下线索1、线索2,、长方形的2号桌下。
(2)根据刚才找出的3个线索引导幼儿找出钥匙。
师:现在我们去找一找钥匙。
(三)逃出密室
1.旁白: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2.我们终于逃出来了,我们在密室里发现了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镜片组合同时看,可以看出立体图形,我们平时看3D电影的时候也会用到眼镜,那我们今天的这副眼镜能不能看到3D电影呢?我们先放下眼镜看,能看清楚吗?是立体的吗?拿起你的眼镜再看看。
3.观看3D动画1分钟,离开密室。
4.结束语:3D电影好看吗?现在我们的密室游戏已经结束了,老师会把眼镜放到班级区域,你们可以用它发现更多的秘密,现在请孩子们有序离开密室。
活动总结
一、目标达成情况:
从本次活动当中,孩子对密室逃脱的这一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并能在活动中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寻找解密的线索,为目标1的达成铺垫了经验,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感知立体图形时只能用凹进去凸出来的语言进行表述,于是在环节中我直接为幼儿梳理概念“立体图形”提升幼儿经验,达成了我此次的活动目标。
二、优点与不足:
优点:1.本次活动用孩子们熟悉的科技产品为 这次活动增加了神秘感。
2.整个活动中教师只是提供线索的参与者,对于个别有需要的孩子老师适时提供帮助与引导。
3.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导,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发现。
不足:活动结尾时缺少总结,虽然每一环节都进行了小结,但是最后还是应该总结一下。
三、再教设计:
1.在结尾教师进行总结,在第一环节后面加入关于“滤色”的科学视频。
2.区域材料投放眼镜、二维码。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一、设计意图
现在的儿童类药物多带有香甜的水果味,易误导孩子超量服用,孩子们在学会看量尺后,对刻度也很感兴趣,有时还会在吃药时说:“我吃15毫升。”因此我从幼儿的生活中生成了《神秘杯》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物品的探索兴趣,了解服药杯的作用并学习使用带刻度的杯子,让孩子们在帮助小动物送药的同时也知道自己要按量服药。教材难易程度适中,幼儿对此内容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案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也始终围绕我班子课题《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时如何进行有效的介入》,活动中主要从教师设置问题的直接介入及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的隐形介入这两方面着手。
二、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带刻度的杯子进行测量,并体会刻度的作用。
2、教育幼儿正确服药,提高安全意识。
3、培养幼儿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良好情感。
三、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学习运用带刻度的杯子进行测量。
难点定位:理解目测结果与杯子大小的关系
四、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神秘杯》
2、大小量杯若干、记录表、笔、药水等。
3、贴有小动物的一次杯子若干
五、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认识刻度杯
1、教师出示刻度杯:小朋友你们瞧,老师带来了什么啊?(量杯),请你仔细地看一看、瞧一瞧能发现上面有什么小秘密呢?
幼儿人手一个量杯有大有小,进行观察
2、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认识量杯上的数字、线条及单位ml
3、认识大小量杯的测量范围:看着上面的刻度,它最多可以量多少毫升,最少呢?
4、教师小结:对了,这些数字和线条就是量杯的刻度。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摒弃了繁琐、复杂的言语,采用直接开门见山的方式:出示量杯,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在幼儿的观察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提问、围绕孩子的兴趣进行提问介入,逐一突破量杯上刻度的认识、单位的认识等。)
第二环节:学习如何正确使用量杯
1、如果要喝20毫升的药,你会选什么量杯,谁来试一试?
请两名幼儿分别用大小量杯进行喂药。(使用视频转换仪,请大家一起检查并由老师来纠正。)
2、幼儿操作完后教师小结给动物喂药的方法:
(1)量杯要放在桌上,不能拿在手里
(2)在倒药时身体慢慢蹲下,小眼睛与刻度线齐平
(3)什么时候才倒好呢?就是药的水平面与刻度线齐平。
(设计意图:为了让孩子真真正正的学会使用刻度杯,我摒弃了以前的教师手把手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先引导幼儿先上前尝试操作,在操作中将自己遇到的难点及问题表述出来,再由老师和同伴一同商讨解决,真正让科学走到了孩子的身边。)
第三环节:引导幼儿体验杯子大小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小朋友们这两个杯子都是多少毫升啊?(20),为什么都是20毫升的液体在两个杯子里会看起来不一样多呢?
第四环节:引导幼儿知道杯子越大液面越低,杯子越小液面越高
教师小结:原来啊当液体一样多时,杯子越大液面越低,杯子越小也,液面越高。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这难点,我通过语言的巧妙介入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同样是20ml的药在两个杯子里会不一样呢?”)
第五环节:引导幼儿交流讨论多种给小动物喂的方法
1、收到一封由动物园医生阿姨寄来的信,信上说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都感冒了,请小朋友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给小动物喂药。
2、出示药量表:看看要量表上都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分别需要为多少毫升的药?
3、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并记录多种给小猴喂药的方法。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给小猴喂药,我想小猴肯定会很快好起来的。
5、幼儿分组操作
6、交流展示记录表
(设计意图: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为了激发幼儿更多的思维灵感,在操作前,我与幼儿进行了一次共同的操作示范,引导幼儿运用更多的方法给小猴喂药,在引导中我将操作要求逐一的渗透到其中,使幼儿在无形中感知了操作的要点,为幼儿的操作降低了难度。)
六、反思
整个活动的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循序渐进,并围绕我班的子课题——《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时如何进行有效的介入》。活动中主要从教师设置问题的直接介入及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的隐形介入这两方面着手。如:在问题的设置中我始终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灵活地修改和设计问题,如孩子发现了量杯上的刻度时,我及时的进一步引导幼儿加深认识“你们注意到了吗?谁还有不同的发现”等语言,刺激了更多的孩子去细心观察,从而让更多的孩子也发现了量杯上更多的秘密,对量杯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材料的隐形介入中,我不断的进行调整,从一开始的采用大、中、小三种量杯,到二磨只采用中、小两种量杯到后来的在操作活动中同时采用大、小量杯,这让孩子在操作中真正做到了认识量杯并学会使用量杯,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摆弄,引发幼儿对球在地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 不同粗糙、长度程度的板(洗衣板、木板、包地毯的板、滑梯等)积木、椅子、记录纸、笔等。
2、 已学过做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 幼儿在科学活动角对球的滚动产生兴趣。
4、 在户外大场地上活动。
活动过程:
一、诱发情趣:让球滚起来
1、 提问:球可以怎么玩?(滚、抛、踢等)
2、 教师将球放在地上。提问:这个球怎么又不动了呢?(因为没有去踢它,拍它,没有去推它等。)
3、 提问:我们那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呢?请小朋友去用那边你们自己带来的材料试试。看看到底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
4、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提示:想想用这个洗衣板、木板怎样让球自己滚起来?还可以不用这些材料,在你的身上让球自己滚起来。(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方法)。
5、 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让球滚得快的?
6、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情况。
小结:刚才大家发现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在斜坡上也能让球自己滚起来而且球滚得很快。
二、引导体验:尝试使球滚动的各种方法
1、 下面老师还想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请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想办法让2个球同时从2个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你会发现什么?想想为什么?想想怎样才能让2个球同时从不同的2个斜坡上滚下来?怎样做出不同的斜坡。
2、 请小朋友一边玩,一边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每玩一次都要把你的发现记下来。记录的内容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3、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引导。(提示:小朋友可以想出许多种办法。如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样。或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得一样高。)
三、创造表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录
1、鼓励幼儿想不同的办法进行记录,可以用(★、▲;1、2;Α、Β;√、Ⅹ;-、-;Ο、ΟΟ等等)
四、成果表示:表达自己的成果
1、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和好朋友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你的发现的?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3、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记录的幼儿。
4、小结:刚才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时发现了:不同的斜坡,球滚下来的速度是不同的:斜坡面一样时,坡度越大,球滚得越快;坡度越小,球滚得越慢。另外,斜坡一样高时,坡面光滑,球就滚得快,坡面粗糙,球就滚得慢。
5、那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图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6、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的幼儿。
五、延伸活动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球,这些不同的球它们在不同的地方还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小朋友可以先去观察一下,以后我们再一起来讨论。
活动反思:
大班的科学活动《球的滚动》中有两点目标一是对球滚动时的速度变化感兴趣,乐于进行比较观察。二是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操作中的发现和体验。在活动中老师的导入环节首先是让孩子将球滚起来,让幼儿在球滚动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球滚动时候速度的快慢关系,然后自己主动的寻找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并且大胆的进行交流。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经验的建构是在与材料、与老师、与同伴的互动中形成的,但更需要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这也是有效互动的关键。教师的“把”和“推”就是为幼儿“动”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把”是教师把握幼儿基本的发展情况,在活动中的第一、第二环节老师把握了幼儿能够自己主动地发现让球滚动的方法,鼓励幼儿自主的进行探索,没有过多的进行指导。“推”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指导促进幼儿的提高,例如在活动的第三环节,当幼儿将球自由的滚动起来之后,教师推了一下:一起合作玩“快快慢慢”的游戏,想办法使两个球滚动的速度不一样。这样幼儿就有了一个目标,一起合作向着这个目标进行探索。“动”则是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放手让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在探索、操作、交流、讨论中完成的,没有老师过多的说教,有的只是幼儿自主的探索,并从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从而丰富自身经验。
《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看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活动的第三环节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制订游戏的规则,由大家商量、讨论,最后形成了游戏的规则,所以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幼儿都能遵守游戏的规则,使得活动有序的开展。其次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与启发者,在操作中,教师鼓励幼儿与同组的同伴互相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建议。每一次的操作结束后进行集体交流,由每组选出一位代表,描述本组幼儿的做法。这样,在小组、集体相结合的方式交流,使幼儿都真正有表达的机会,教师再适时加以梳理与点拔,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在这样的师幼互动关系中:幼儿体验了合作、探究的快乐,幼儿的经验从模糊、零碎到清晰、完整的过程,主动学习历程得以推进。活动中不管教师扮演什么角色,都是在朝着让幼儿在快乐中发展的目标努力。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从风的形成、风的种类到风的作用,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让幼儿浅显地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制造风",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开发幼儿的潜能。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风的种类。
2.动手"制造风"。
3.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一些与风有关的现象:挂在室内的装饰小花、小鸟挂件在飘动;树的摇动;水中的浪等。
2.物品准备:注射器、气球、扇子、羽毛、吹管、细绳、喷雾器、电吹风、蚊香、风扇、碎纸屑、纸板、饮料瓶等。
3.知识准备:风的谚语;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
师:气球有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师:为什么变大了?
幼:因为有"气"进入气球。
师:"气"从哪儿来?
幼:从针筒中来。
师: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
幼:从空气中来。
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师:现在将风扇关闭,小朋友还能感觉到风吗?
幼: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各组小朋友从自己的工作台上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羽毛比赛。
1)羽毛放在桌子上,提问:如果让羽毛动起来(不用手触到)怎么办呢?(扇,吹动)
(2)幼儿分两组,老师同时从高处放下两片羽毛,看哪一组的羽毛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幼儿共同向羽毛吹气,运用手中的物品扇动空气)4.分组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什么时候发现风或制造风(骑车,汽车开动,快跑的时候)。
三、归纳总结,分析风的种类
1.根据活动准备,寻找生活中不同的风。
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风。
(1)空调吹凉风;
(2)刮大风时很冷;
(3)打开冰箱有凉风;
(4)台风;
(5)妈妈洒完香水后有香风;
(6)电吹风里的风很热。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风,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这些风。风是一个大家族,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型的风可以按等级分,按季节分,按风向分。如一级炊烟随风偏,二级风来吹脸面,三级风吹叶动彩旗飘,四级风吹飞纸片……;夏季的风温暖潮湿,冬季的风寒冷干燥。
请幼儿根据儿歌判断现在室外风的等级。
2.实验风的干湿、风向。
用风扇将喷出的水雾吹向孩子,让大家感受风潮湿的感觉,并引导孩子回忆下雨时风的特点(有点凉,吹在身上有湿的感觉)。再用电吹风吹向幼儿的头,感觉风很热很干燥!
点燃蜡烛,让孩子拿着站在窗口、门口和走廊上,观察火苗的方向,并说出风是从哪儿吹来的。
教师总结:小朋友了解了判断风的等级、风向和风的干湿的方法,这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负责天气预报的科学家是怎么预测风的等级和风向的吗?(风向标,测风仪)3.动手制作风向标。
(1)将红蜡光纸条两头对折剪出头,粘在细木棍儿上。
(2)将吸管插入装有沙子的饮料瓶中,再将细木棍儿插入吸管。
四、作品展示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风向标,最后把孩子们的作品摆放起来集中展示。
活动延伸:
带幼儿用自制的风向标到户外观测风向。
教学反思:
风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虽然每天都能遇到,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事物。上这节教育活动,就是为了让幼儿了解关于风这一自然现象的一些简单常识。我最大限度的调动自然资源,选择生活中可利用的实物进行了此堂课,让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到风,只有让幼儿亲自感受到风的存在,才可以体会到单凭口说理解不了的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溶化》这单元是选自 “神奇的水”这一主题中的。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根据大班幼儿的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引导幼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探索操作中、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中提到:在探索操作中、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挂图《溶化》、每个幼儿杯子4个、水、盐、砂糖、冰糖、沙、小勺若根、小石子、泡沫板、奶粉等。
【活动过程】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要和水来做游戏了,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看不见了、溶化了)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沙子,让幼儿观察沙子放入水中怎么样了?(还能看见、不溶化)
二、唤醒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1、观察比较糖、泡沫板、盐、小石子在水中的变
教师出示糖、泡沫板、盐、小石子说:“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最喜欢做实验了,在你们的桌上,老师为每组小朋友准 备了糖、泡沫板、盐、小石子,一会儿我们就取一些这些材料,一起放入装满水的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糖、泡沫板、盐、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轻轻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怎样描述糖和盐在水中的状态?泡沫板和小石子在水中的状态呢?
小结:观察到的哪些现象,使幼儿说出“糖和盐在水中溶化了?泡沫板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化?”
三、观察挂图
让幼儿了解水中的方块糖为什么小了?不是正方形了?说明方糖正在被水溶化中。
四、探索活动
1、指导幼儿认识水的的温度可以加快溶化,初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1)讲解:
在两个杯子中倒入同样大小的冰糖,为幼儿提供冷热水和小勺, 在老师发出口令同时幼儿将冰糖放入杯中,然后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操作,比一比谁的糖先化完。
(2)幼儿自行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水的的温度与搅拌可以加快溶化。我们学到一种实验方法,要验证糖的溶化速度可以根据水的温度能加快,可以用两个实验进行比较,一个是凉水,一个是热水;其他条件——搅拌、冰糖的数量及大小、放入水中的时间等都必须相同,只有这样,才能验证出水的温度高是不是有加快溶化的作用。
2、指导幼儿认识用不同大小的物体也可以加快溶化,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1)讲述:什么样的物品溶化的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刚才,有的小朋友还提出用不同大小的物体可以加快溶化。下面,我们来验证这种方法行不行。教师提供不同大小的的冰糖,在老师发出口令同时幼儿将冰糖放入杯中并开始搅拌,幼儿在确定自己的化完后在表格做记录。(先化完的在表格里表上1,后化完的表上2)
(2)幼儿自行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幼儿一起看记录的结果,明确两种糖的溶化速度)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了物体不同形状、大小可以加快溶化得速度)。
五、课外延伸
教师引导幼儿回家后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溶化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课中幼儿经历了从猜想、实验、记录,到讨论和交流的基本环节,注重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让孩子在自己的动手操作试验中验证猜想的结果,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这种现象让幼儿探索的兴趣始终积极高涨,孩子们自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在实验中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记录并表达,初步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等换关系。
2、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活动重点、难点:
明白等量代换的关系
活动准备:
尺、色带、吸管、小棒、绳子、筷子、记录表、水彩笔等等。
活动过程:
1、教师设疑讨论:
教师设置问题情景。
——“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要上电影院看电影,从家里到电影院有两条路可走,走哪条道路比较近呢?”
幼儿根据目测对此问题作出判断。
教师提问,引出测量工具。
——“怎样才能确切知道答案呢?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测量?”
小结:可以用尺、色带、吸管、小棒、绳子、筷子等工具来测量。
2、幼儿动手测量:
教师提出测量的要求与方法。
——“测量时注意首尾相连,连续测量时记住数量;记录的.内容自己能说清楚,别人能看懂。”
幼儿实践(1):用一种工具测量教室中的两件物品(如:桌面与椅面),体验两种物品表面长度的差异。
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
幼儿实践(2):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感知理解测量工具的等量代换关系。
幼儿交流实践(2)的结果。
3、教师解惑释疑:
请幼儿提出自己在测量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师生一起解答。
明白等量代换的关系,学会寻找替代物进行测量等方法。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14
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04-09
大班《鱼》科学教案04-27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6-12
大班《电》科学教案06-05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空气大班科学教案05-27
变化大班科学教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