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6 10:59:5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集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集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难点

  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一、回顾上节内容,提出本节学习要点

  二、赏析文章语言美

  1.玩陀螺曾经由于什么原因让“我”感到懊恼?又是怎样从懊恼变成了自豪?

  2.教师引导从关键语句来体会情感的变化。你能找到描写从懊恼到自豪的这一情感变化的文字吗?

  (1)“为此不知挨了多少责骂,可仍然不肯住手。然而一个孩子无论如何是削不出高质量的陀螺的,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2)“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3)“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4)“我的陀螺刚一露面,就招来了一顿嘲笑。”

  (5)“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无意中获得的‘荣誉’,虽然小如微尘,对于好胜的'孩子来说,也足以陶醉许久了——直到现在我还能兴致勃勃地写下这些文字,便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吧!”

  ?3.你们能通过朗读来体现我从懊恼到自豪的这一情感变化吗?

  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5.小结:一个不起眼的小陀螺主宰了“我”童年的忧伤与欢乐。与它相伴,“我”的童年生活无比精彩。

  三、朗读句子,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总结写作方法。

  1.用成语进行描写,生动。

  2.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

  3.注意刻画人物的心情。

  四、谈谈文后的体会

  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这句话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表面写的是陀螺,更像是说谁呢?谈对自己的启示。

  板书设计:

  陀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能只看外表?

  教学反思: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明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忖、媚、博、忖、坠、凸”;积累词语“阳光明媚、博士、控制、下坠、荒芜人烟、思忖、如愿以偿、合适、凸透镜”;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失控、失灵、思忖、如愿以偿”等词语的意思。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仿佛一道灵光闪过”这句话的含义;能常识模仿文中的句子用关联词“既……也……”句。

  3.了解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用冰点火”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用科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积累好词好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解比尔博士在困境中,如何如愿以偿地摆脱困境。

  教学难点:

  理解比尔博士身上所具备的品质:拥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遇事冷静。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科学知识可以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预习作业

  1.词语:

  思忖:“忖”的字音,并为“思忖”找近义词。

  失控:从文中划出相对应的短语

  如愿以偿:“偿”查字典

  银装素裹:“素”查字典

  2.问题:

  谁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结果怎样?

  你有什么最想问的问题?

  3.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平时我们是用什么工具点火的吗?(火柴、打火机)

  2.那么你们有没有看过用冰点火呢?

  3.揭示课题,齐读

  ●板书:用冰点火

  说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置悬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反馈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1.昨天回家,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讲了谁用冰点火?

  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适时板书

  ●板书:比尔博士(随机指导“博”的字形)

  2.那比尔博士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又是为什么?

  ●板书:(情况?)(目的?)

  3.打开书本,默读课文思考:比尔博士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为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板书:失控失灵身处困境摆脱困境

  4.辨析“失控、失灵”的不同:“失控”就是指——“失去了控制”,那“失灵”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联系这段话来说说吗?

  失控:机器或一起的运行不受外力的控制。

  失灵:机器或一起的零件、部件或身体的某些器官变得不灵敏或完全不起应起的作用。

  5.你能借助板书连起来说一说比尔博士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为什么?

  6.教师总结出示:

  比尔博士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因操纵杆失灵,飞机失控,被迫跳伞,落在荒山中,为了摆脱困境,他巧妙地用冰点火,向人们发出求救信号,人们看到了火光把营救比尔博士。

  学生自读、齐读。

  说明:在教学中渗透字词的教学,尤其是“博”字学生很容易写错。教师可让学生在桌子上书空,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独立说出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为什么,可能有些困难,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出一些关键词语,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最后出示完整的句子让学生读,这样使整个练习有坡度。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比尔博士身陷绝境

  1.在当时的情况下,比尔博士最大的愿望是摆脱困境?那他究竟身处怎样的困境呢?用括号找到有关句子。

  出示:天啊!他真是太不走运了,居然处在群山的包围之中。放眼望去,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里,惟一的生命痕迹,就是那些枯枝落叶。

  2.播放视频,感受困境。

  3.体会比尔博士处境的危险和艰难

  (1)理解和读好“银装素裹”和“荒无人烟”这两个词语

  i. 银装素裹:出示卡片,齐读。

  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了“素”这个字在这个词中的意思是指——白色。而“裹”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也特别要注意,是一个“衣”中夹个“果”。

  你们看,这就是那银装素裹的世界,被冰雪覆盖,一片白色。

  再读这个词,读好它。

  ii. 荒无人烟:出示卡片,齐读

  荒无人烟指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2)请同学再读读这句句子,并结合“银装素裹”和“荒无人烟”这两个词来说说为什么说比尔博士身处困境?

  (3)请同学想想,如果不离开,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谁能说一说?

  出示:如果不离开,即使不(),也会()。

  (4)再读句子,读出当时的情况的危险。

  是啊,看来比尔博士当时的情况真是太危险了,再读句子,读好这些词。

  ●指名读

  ●女生读

  ●男生读

  ●齐读

  4.此时,比尔博士想要摆脱困境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他不断的——(生)思忖

  出示:思忖(正音,开小火车读)

  找个近义词

  5.他想到了那惟一可利用的生命痕迹——枯枝落叶,想用它们来烧一堆火,这样——,可是那一天,他真是太不走运了,他发现——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出示:他想用枯枝落叶烧一堆火。这样,人们看见火光,就会来救他。可是,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指导朗读,读好“既……也…….”

  ●板书:既……也…….

  你能不能用“既……也…….”说一句话。

  6.看来,比尔博士真是身处绝境。

  ●板书:绝境

  7.师生配合读句子

  出示:

  天啊!他真是太不走运了,居然处在群山的包围之中。放眼望去,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里,惟一的生命痕迹,就是那些枯枝落叶。

  他想用枯枝落叶烧一堆火。这样,人们看见火光,就会来救他。可是,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说明:因为课文中描述的那种困境,可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因此让学生观看当时环境的录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因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加上阅读语言文字,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感受比尔博士身处的困境,在指导朗读困境的语言时就显得水道渠成。朗读指导,是最好的语感训练,而语感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最好途径。

  四、深入理解比尔博士是如何“用冰点火”的,体会他善于思考,巧用科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1.比尔博士因飞机失控被迫降落在冰天雪的山里,那里荒无人烟,只有枯枝落叶,比尔博士想点燃枯枝落叶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可是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那比尔博士怎么会想到“用冰点火”,从而摆脱困境的呢?读4~~7节,找找有关句子。

  出示:此时,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晶莹的冰面上,明晃晃的。

  齐读

  2.正是这一现象给了比尔博士启发。此时,比尔博士的脑中仿佛——一道灵光闪过。

  出示:比尔博士的脑中仿佛一道灵光闪过:阳光!冰块!有办法了!

  师适当补充说明“灵光”的`意思(这里的“灵光”就是指灵感,指他在脑中突然产生的想法)

  齐读句子。

  3.在这样的绝境下,居然能够想出这个好办法,真可谓是——绝处逢生(出卡片)

  那比尔博士心情会怎样?

  再读比尔博士的想法,读出内心的兴奋和狂喜。分小组读。

  4.有办法了,比尔博士的办法是什么呢?请同学再读课文4~~7小节,然后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填一填。

  出示:比尔博士的脑中仿佛一道灵光闪过:阳光!冰块!有办法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

  但比尔博士看到阳光和冰块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5.从比尔博士的办法中,从他的表现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1)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2)能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3)遇到问题可以沉着、冷静

  可以说他使用知识和智慧摆脱了困境。

  6.比尔博士希望用用冰点火的方法摆脱困境,而这一办法终于成功了,真可谓是——如愿以偿。

  出示卡片:如愿以偿

  再读词,理解“如愿以偿”

  说明:语言实践训练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联系:当比尔博士看见阳光和冰块时会想些什么呢?这样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读懂的基础上回答。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教学过程揉捏地更加流畅与紧凑。

  五、总结课文

  1.通过学习课文,你知道了课题中的“冰”指的是什么吗?

  原来比尔博士是把冰磨成了“凸透镜”,课题中的“冰”其实就是指用冰磨成的凸透镜。

  ●板书:“凸透镜”(指导“凸”的字形)

  当然这并不是真正的凸透镜,所以在这加上了双引号。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启发?

  说明: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检查、反馈学生在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如果时间允许应该让学生落笔写一写,学习了课文后,自己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你们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向人们叙述自己是怎样想办法在困境中用冰点火,使自己获救的经过。

  说明:让学生把了解的科学知道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写下来。这样既可以避免机械地抄写,又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内容勤练笔,读写结合,促使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字词。

  附:

  板书:

  44.用冰点火

  (“凸透镜”)

  比尔博士 失灵 失控 摆脱困境

  渊博的科学知识 身处绝境

  善于观察周围事物

  沉着、冷静

  参考资料:

  注释:

  失控:机器或一起的运行不受外力的控制。

  失灵:机器或一起的零件、部件或身体的某些器官变得不灵敏或完全不起应起的作用。

  失重:物体失去重量。是由于物体在高空中所受地心引力变小或由于物体向地球中心方向作加速度运动而引起的。如升降机开始下降时的状态。

  思忖:细细思索、考虑。

  如愿以偿:愿望终于实现了。

  课后反思

  一、激发兴趣是课堂教学立足之本

  在教学过程中,导课时激发学生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尤其是思想上的准备。这是老师会选择一些语言、图片、影象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上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在《用冰点火》中,老师会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于课文内容的资料选用同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针对课文内容,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补充,如:文字、图片、影象等资料。在《用冰点火》中,老师选用在冰雪世界的影象资料,让学生感悟当时的情况,感受当时比尔博士所处的困境。

  兴趣是成功完成任何事情的基础,只有想做,只有对内容本身感兴趣,才可能用心去完成任何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

  二、关注语言文字,品位语言魅力

  语文学习是什么?应该就是让学生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我认为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老师应该关注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品位语言文字,还不能忽略最基本的字、词的教学。

  1.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是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在部分字词的学习上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如果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忽略字词教学,那么 这些易错词将会在学生的笔下一直被写错。

  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设计的几个字词的教学则显得尤为有效。“博”字的偏旁部首是很容易被小朋友写成树心旁。右上部分也常常会写成横折钩;“裹”字的字型很有特点,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所点拨,效果则会大不一样。

  然而,这样的教学所需要的时间仅仅只有1、2分钟,效果则会很不错。

  2.品位文字,感悟内涵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细细品位文本中的语言。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再通过老师的指引,理解文字中的内涵。在《用冰点火》中,老师先让学生品位词语“银装素裹”“荒芜人烟”,通过反复朗读,品位主人公的困境。在“既……又……”的句型训练,老师也安排学生更进一步地让学生感悟到比尔博士当时处在的重重困境。

  文字的品读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平时的教学,要让学生懂得文字背后的内涵。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名言警句进行积累,这样的话,学生会在一定的时间“爆发”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做一个有优良品质的小公民。

  教学重点:

  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现在是怎样和朋友、亲戚保持联系的?(打电话、发短信、发电子邮件、用社交软件QQ、微博、微信) 在以前人们又是用哪些方式进行联系?(最多的是写信) 写信就得用到信箱,信箱的作用是什么?(寄存信件,传递信息的工具)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引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齐读课题:25、信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较快地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小任务: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完后,小组合作讨论,请代表发言。

  (1)段意合并法: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爸爸把信箱的钥匙交给了哥什提亚保管;

  第二部分:哥什提亚把邮递员送错的信丢在门外台阶上;

  第三部分:娃丽准备出去送信;

  第四部分:娃丽冒着风雪和黑暗,把信送到收信人家里;

  第五部分:娃丽家收到一封感谢信,娃丽和哥什提亚轮流保管信箱的钥匙。

  (2)要素串连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有一天,娃丽冒着风雪和黑暗把投错的信送回主人家,收到了主人的感谢信,结果娃丽和哥哥轮流保管信箱的钥匙。

  2、有一天,爸爸带回来一个信箱,把钥匙交给谁保管啊?为什么呢? (哥什提亚,因为他年龄大些。)

  3、一封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和妹妹娃丽各是怎样对待的? 哥哥:原文(课文第二部分第六段)“放在台阶上”理由是“这不是咱们的信。咱们住在大河沿,信上写的是小河沿。放在台阶上,邮递员来了,会拿走的”。 妹妹娃丽:天快黑了,冒着风雪,亲自去小何沿送信(归纳得出,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板书:哥什提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娃丽:急他人之所急 3、娃丽送信的原因是什么?指导朗读第三部分的倒数第二自然段,这是娃丽准备送信的心理活动,读出娃丽担心、着急的语气。

  4、在娃丽送信的`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她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在课文中勾画出娃丽送信艰难的句子。(突出表现娃丽的优良品质) 第一处:“风把街道吹得干干净净,街上滑溜溜的。行人都怕摔跤,很小心地走着。天快黑了。” 第二处:“风很大,雪也很大。娃丽踏着雪,很费劲地往前走,在黑暗里找门牌号数。”

  (三)深入理解,拓展升华

  5、娃丽给石铁潘诺夫家带去的仅仅是一封信吗?还带去了什么? (第五部分那封感谢信)带去了家人平安的消息,给予人很大的帮助。

  6、爸爸最后为什么让哥哥和娃丽轮流管理信箱的钥匙? 鼓励娃丽继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同时暗示哥哥向娃丽学习。

  7、娃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乐于助人、热心肠、心地善良、好公民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8、你身边有像娃丽这样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今天以后,你将怎样向娃丽学习呢?(根据时间,可现场口语交际或课后写作训练)

  9、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学习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学习准备:】

  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article/?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课题)

  二、释题明意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4.接读课文,纠正字音/soft/。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四、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

  2.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sjbwz/。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课堂总结接读全文,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5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3. 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存疑导入。

  1、 四人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说说自己观察了哪些花,它们在什么时间开放?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信息多。(可以得到观察小能手的称号)(板书:花)

  2、 教师播放课件:欣赏一些美丽的花。问:你知道这些花的名字吗?它们是在什么时间开

  放的呢?(学生可以猜测。)有一位植物学家,他的做法真绝妙呀!连老师心里都痒痒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熟读课文,初步释疑。

  1、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算把课文读熟练?(遇到意思不明确的词,可以用自己已有的方法理解。)

  2、 交流自己读的过程。

  3、 请学生读1、2两段。

  4、 评议。

  5、 余下一段同桌读。(帮助伙伴纠正错误)

  6、 现在知道那位植物学家做了什么吗?(补充课题:钟)

  7、 你觉得他的做法如何?(讨论、交流)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这课题呢?

  (自由读课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表扬。

  8、 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

  出示填空:我知道

  9、 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

  三、探究课文,感情朗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读懂课文。)

  如:学生选择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2、谁想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请学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老师都被你感动了。你为什么会如此钟情于这一段呢?

  (说体会,谈感想)

  3、 用课件出示两段话,学生朗读进行比较。(一段是原文;一段是教师改编,描写花儿开放的句式单调、干巴。)为什么你喜欢原文?(说理由)

  4、 师生合作朗读本段课文。

  5、 交流自己的收获。

  6、 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课文。

  7、背诵喜欢部分,与同学交流。

  8、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

  小结: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不在一个时间开放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你们想去探究一下吗?要知原因,下节课再见。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2)学生自己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反馈结果。

  五、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抄写19个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认知目标: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 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学习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巩固反馈。

  (1)学生听写词语。

  (2)同桌相互检查。

  二、展开想象,推测原因。

  1、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2、学生自由推测。

  三、研读课文,探究解惑。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学生朗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 5、小组交流,说说其他植物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关系。

  7、 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植物学家绝妙的做法。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板书设计:

  13 花钟

  湿度

  温度 花钟 光照

  昆虫活动

语文教案 篇7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

  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土地平旷(kuàng)

  刘子骥(jì)诣太守(yì)间隔(jiàn)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

  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垂髫(tiáo))

  2、字词翻译:

  缘:沿着。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复:继续。欲:想要。

  尽:到头。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黄发: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3、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检查:(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的惩罚制度下,我相信大家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不陌生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比海子更没有奢求的人,他就是美国的梭罗。如何了解呢,那就要通过今天文章《神的一滴》了。

  二、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三、由于大家对梭罗及其作品不是很熟悉,我摘了一些名人的评论,大家迅速浏览一下: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4、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四、品味下面的关键句,组内交流,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关键句投影出来)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明确:是说从西端高处看瓦尔登湖,它的样子如同一个圆形剧场,四周的山林风物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因时而化,如同戏剧上演。

  3、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明确:“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作者看来这样的生活才是他自己的生活。

  4、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明确:“——”:解释说明。类比手法。

  五、写景手法、语言风格鉴赏

  1、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分析: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刚才分析过了,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还是在第1段,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2、本文语言别具魅力,虽是文学语言,但确是质朴本色,即使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国式的幽默也都弃尽浮华,显出一种凝练和意味深长。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读几处我认为是别具魅力的地方吧。(1)第一节;(2)第二节“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3)第三节“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4)第五节“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六、思考

  神的一滴也就是神的眼泪,神的眼泪与人的眼泪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神的眼泪为世人而流,客观的,是重生和轮回。而人的眼泪是为自己流的,是自私和虚伪的。

  七、补充

  梭罗有些议论很精彩:“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够准确地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是属于最高贵的阶层吗?”“许多国王疯狂地保留了大量经过仔细雕琢的石头,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们用这些心思来雕琢自己的思想,又会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纪念碑更值得纪念。”我们读到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心灵会一下子豁亮起来。

  在古西方的神话里,奥林匹斯山上有九位美丽而智慧的少女,她们是万神之主宙斯和记忆女神的女儿,是分司爱情、智慧、音乐、诗歌、戏剧、舞蹈、哲理、天文、数学的九位缪神,人们统称之为缪斯女神.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的起源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中阿波罗神主管音乐,下辖九位缪斯(Muse)女神——宙斯和记忆女神的九个女儿,她们每一个掌管着不同门类的艺术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

  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四、朗读《雨巷》

  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

  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

  1、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

  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侧面)

  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个性化解读)

  (2)“飘”不能换成“走”。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次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3)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这个“雨的哀曲”烘托气氛,渲染诗人的心情。

  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探讨主旨

  1、姑娘是谁?(个性化解读)

  我?理想?姑娘?

  2、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3、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

  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

  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八、朗读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

  1、象征手法

  2、三美

  3、词语的运用

  九、背诵全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优秀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