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4 08:49:1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在组织户外活动时,一群男孩子在草坪中发现了几只黑灰色的小虫子,一碰它们就蜷缩成一团,像个小西瓜。就此孩子们产生并提出许多问题,“西瓜虫”成为他们每天关注的热点。天生对昆虫的好奇与喜爱,恰好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个契机。

  活动一虫子的名字

  (一)活动目标

  1、观察虫子的外型特征,发挥想像力,为虫子起一个险当的名字。

  2、初步学会调查,并能讲述调查结果。

  3、激发对虫子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观察虫子,起名字。

  (2)学名、俗名的调查活动。

  (3)关于虫子名字的口头报告。

  2、活动实录:

  (1)教师适时提供放大镜,引导孩子观察、讲述。孩子们把虫子放在手里,拿着放大镜观察、引逗。激烈地争论其名字:

  “一动,就变成小球,像个地球,叫它地球虫吧”;

  “不对,像个皮球,叫皮球虫”;

  “身上有7条花纹,叫七纹虫”;

  “有十四条腿,应该叫多腿虫”;

  “特像个小西瓜,叫它西瓜虫吧”……

  孩子们经过商讨,达成统一意见,暂且称为“西瓜虫”。

  (2)教师引导孩子调查“西瓜虫”的学名、俗名。入园、离园时,孩子们纷纷将家长请进幼儿园,一同观察西瓜虫,并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请教西瓜虫的学名和俗名。

  星期天,让家长陪同去新华书店、图书馆、上网查询有关西瓜虫的资料。

  (3)教师鼓励孩子积极地口头表述调查情况。

  苑金浩说:“奶奶不叫它西瓜虫,而叫它‘衣毛虫,,因为它生长在烂草里、长毛毛的地方。”老家是东 北的刘威全说:“它叫‘潮虫’,我妈妈叫它‘潮湿虫’。”

  关于西瓜虫的学名查了许多资料未查着。

  3、延伸内容:

  (1)查阅西瓜虫为什么会变成西瓜,让孩子们讨论西瓜虫的特征——假死性。

  (2)采访西瓜虫为什叫潮湿虫,让幼儿探讨西瓜虫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

  (三)活动反思

  在为西瓜虫起名字这一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观察、表达的机会。幼儿对西瓜虫的外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产生了新的疑问——西瓜虫为什么会变成西瓜、为什么又叫潮湿虫。教师应及时将问题列出,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将活动丰富多样化。

  小知识

  为什么西瓜虫变成西瓜

  如果发现了西瓜虫,只要稍稍动它一霞,它就会把身字蜷缩滚成一团,非常有趣。这种现象称为昆虫的假死。

  假死是昆虫躲避敌害的一种方法,这是西瓜虫自我保护呢!——查阅《十万个为什么》

  活动二 西瓜虫的家

  (一)活动目标

  l、通过寻找西瓜虫的家,了解其生存环境。

  2、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寻找西瓜虫的家。

  (2)喂养西瓜虫。

  (3)小实验:拯救西瓜虫。

  (4)给西瓜虫设汁新家。

  2、活动实录:

  (1)教师提供小木棍、小瓶子、小罐子,引导幼儿寻找西瓜虫。孩子们在水泥墙和草坪之间的缝隙里找到了许多西瓜虫,但在草坪上却很少找到。有的孩子过来问我,这是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去探究。

  (2) 小朋友挖到西瓜虫以后放在大碗和小玻璃瓶子里,过了几天,大碗里的西瓜虫有的不会动了,而小瓶子里的西瓜虫却爬得很欢。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触嗅两种不同器皿里的沙土情况,鼓励幼儿说出比较结果:碗里的沙土干巴巴的,瓶里的沙土湿乎乎的。——西瓜虫是被太阳晒死了。教师再引导 幼儿回忆捉虫时缝隙里多、草坪上少的原因,并鼓励幼儿查阅资料,请教家长,并将结果相互交流。

  (3)教师引导幼儿做实验——如何救活碗里的西瓜虫。有的幼儿往碗里放饼干、巧克力等吃的东西,有的幼儿往碗里倒水。结果发现,倒水后的西瓜虫没有再死去。教师引导幼儿总结:西瓜虫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的地方。

  (4)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像力,为西瓜虫设计新家。

  小知识——西瓜虫

  西瓜虫属多足纲昆虫,身体分为头部和去干两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单眼数个。驱干部偏扁而长,有多数体节合成,每个体节有一对足,用来爬行。呼吸器官时气管,生活在潮湿、疏松、有机物丰富的土壤里。

  为什么西瓜虫会被晒死?

  西瓜虫的表皮外面,有很薄的一层胶质层,厚度不超过千分之一毫米,起着不让身体内的水分蒸发掉的重要作用。西瓜虫最害怕失水,失水过多就会死亡。所以在土壤里生活的西瓜虫,表皮与土壤的摩擦破坏了胶质层,所以在太阳下一晒,水分就会很快从身体里蒸发掉,它就活不城了。——查阅《十万个为什么》

  活动三再现西瓜虫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方式自然真切地表达对西瓜虫的认识。

  2、相互分享新经验。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创编、展示有关西瓜虫的儿歌、故事、歌曲。

  (2)泥工制作、绘画:西瓜虫。

  (3)游戏:西瓜虫变变变。

  2、活动实录:

  (1)教师和幼儿刨编的儿歌:西瓜长,西瓜圆,西瓜爬爬洞里钻。创编的谜语有:有个小虫虫,身穿黑衣褂,遇到危险来,变成小西瓜。请你猜一下,它名字叫个啥。

  (2)孩子们利用土豆、地瓜及橡皮泥制作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西瓜虫。利用蜡笔绘画出不同形态、不同姿态的西瓜虫。

  (3)孩子们设计出“西瓜虫超级变变变”的游戏,尽兴地表演着西瓜虫的动作:爬行、翻身、滚成一团,变成西瓜……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发现纸盒悬空的现象,探索将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能将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并用完整的话大胆讲述。

  重点难点:

  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活动准备:

  1.自制纸盒娃娃、辅助材料:石头、木块、塑料板。

  2.大的记录表,幼儿人手一张小的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玩纸盒娃娃悬空的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纸盒娃娃,今天老师带来了纸盒娃娃,这个纸盒娃娃要给我们表演一个节目叫《悬空》,你们知道什么叫悬空吗?(悬空就是纸盒娃娃的一部分在桌子的外面)。那你们觉得它能成功吗?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孩子将没有装东西的纸盒娃娃悬空)我这里还有一个纸盒娃娃它也来表演悬空啦,看看它能不能成功?(教师将装有东西的纸盒娃娃悬空)看看它们悬空的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都是纸盒娃娃我的能悬空这么多呢?(里面装了东西)对了,老师的纸盒娃娃里面装了东西,所以他能悬空更多。

  (分析:通过两个纸盒娃娃的悬空表演,让孩子主动发现两个娃娃悬空的程度不同,同时结合教师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讲述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幼儿操作,发现悬空最多的方法。

  老师为你们也准备了纸盒娃娃和一些小木块,请你也去和纸盒娃娃玩一玩悬空的游戏,想想看怎样做才能让纸盒娃娃悬空的最多?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让纸盒娃娃悬空最多的?请一个幼儿来示范,教师讲解:要将放进去的木块让木块在最下面,然后慢慢移动到它正好能稳稳站住的地方,轻轻地放手,就可以悬空的最多了。

  (分析: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难点,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怎样做才能让纸盒娃娃悬空最多,而是采用让孩子去尝试、发现的方法,真正做到幼儿探究在前,教师小结在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幼儿比较借助不同材料后的悬空现象,并记录操作结果。

  1.老师这里还准备了木块、塑料板和石头,请你们猜猜看这些材料谁可以让纸盒悬空最多呢?(幼儿猜测)悬空最多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教师记录在大的记录表上。

  2.那到底是谁让纸盒悬空最多呢,我们等一会儿去试一试,每一种材料放进去都让它悬空最多,然后看看在纸盒娃娃数字几的地方,把这个数字记录在这种材料边上的空格里,等三种材料都试好了以后在记录这一栏,那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请下朋友说一说,对了这里是给它们比比分别得了第几名,悬空最多的是第一名,可以写数字1;接下来是第二名,悬空最少的是第三名,现在我们我们就去试试吧。

  3.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分析:运用猜测的方法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由于孩子有说过容易忘的特点所以教师的记录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来可以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猜测,同时在孩子们实践过后也可以有一个比较。在猜测后,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我提供了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和一张记录表,因为记录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将孩子们的操作结果展现出来为介绍自己的操作打下了基础。)

  四、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结果。

  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操作结果,幼儿在视频上展示记录表。什么材料让纸盒娃娃悬空最多?是第几名?

  (分析:当幼儿完成记录表后,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了解到同伴的操作结果,我将孩子们的记录表进行了展示,同时让幼儿观察、发现记录结果存在的差异,然后将孩子们的统一意见记录在大的记录表上,帮助幼儿归纳、小结。)

  活动延伸:

  原来纸盒娃娃能悬空多少和里面所装的物体有关,纸盒里的东西越重纸盒就悬空越多,下课以后老师会把这些纸盒娃娃放到科学区,小朋友可以再去找一些材料来试一试,看看还有什么材料能纸盒悬空的更多呢?

  (分析:通过这样一个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让孩子的探究活动更为积极、主动。)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试一试、记一记、比一比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气氛非常活跃,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我充分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把主动权留给孩子,而我则只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活动一开始,我就以提问“为什么两个纸盒娃娃悬空的程度会不一样”充分调动幼儿的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们说出的猜测有些出乎了我的意料,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允许孩子有不一样的意见教师及时进行记录,这样当孩子探究过后也可以有一个比较。而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动手尝试借助各种材料让纸盒娃娃悬空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积极尝试各种材料,并细致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已经有较好的观察、记录的能力了,所以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尽可能多为幼儿提供记录的机会,帮助幼儿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结合我的个人子课题《探究式活动中问题的提出》在活动中我以开放式问题“为什么两个纸盒娃娃会悬空的不一样多呢?”探讨式提问“你们觉得哪些谁能让纸盒娃娃悬空最多?”进展式提问“这边都记录好了,那这一格中应该怎样记录呢?”,通过这一些列的提问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不同材料可以让纸盒娃娃悬空到不同程度并记录下来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学习的过程,即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经验的过程。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桥

  活动名称: 科学:牢固的纸桥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A4纸,两个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盒塑料积木。

  3、折纸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

  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

  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

  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瓦、折纸扇、瓦楞纸等等)

  5、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制作山形的纸桥,通过弯曲次数的变化,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一、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索区分生、熟鸡蛋的不同方法。

  2、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生蛋、熟蛋、玻璃杯若干,苹果、小旗标签每人一张。

  2、电筒、盘子若干。

  3、口袋一个、小箩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形式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今天,有两个朋友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来猜一猜他们是谁。(口袋里放入生、熟鸡蛋,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猜一猜。)

  二、尝试探索区分生、熟鸡蛋的不同方法。

  1、幼儿自由探索,区分生蛋和熟蛋。利用已有经验尝试区分生蛋和熟蛋。

  操作结束后请孩子们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来区分的。好的方法大家一起学一学。

  如:摇一摇,通过感官感知生、熟鸡蛋的不同。

  验证幼儿的发现:晃动的是生鸡蛋、不晃动的'是熟鸡蛋。

  转一转,通过旋转区分生、熟鸡蛋的不同。

  验证幼儿的发现:转得慢的是生鸡蛋、转得快的是熟鸡蛋。

  2、照一照,利用光线区分生、熟鸡蛋的不同。

  (1)鼓励幼儿利用电筒尝试、探索,区分生、熟鸡蛋。

  (2)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互相说说再回答)(3)验证幼儿的发现:透光的是生鸡蛋、不透光的是熟鸡蛋。

  三、再次尝试。

  1、讨论区分的方法。

  (1)说一说:自己用了那些方法区分生、熟鸡蛋。

  (2)总结区分方法。

  2、用标识区分小篮内的鸡蛋(生蛋贴小旗,熟蛋贴苹果)

  四、看标识分享熟鸡蛋,进行自我验证,活动结束。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科学教案06-14

大班科学教案04-09

大班《鱼》科学教案04-27

大班《电》科学教案06-05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