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将心比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这个以“真诚待人”为主题的单元里,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将心比心,那么,我们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故事显浅而紧扣生活,在情感态度教育方面,它通过揭示“多为别人着想”这一道理,突现了本组教材“以诚待人”的专题。从知识技能方面,它是“与文中人物进
行对话,感受人物思想品质”这一训练重点的有利承接。可以说,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的好文章。“将心比心,以爱换爱”的呼唤直逼人的心灵深处。本文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中将心比心,宽容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这个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辨别多音字“将”的不同读音;正确读出“扎”这个翘舌音字;理解“将心比心”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真正含义;
4.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以爱换爱。把“将心比心”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关心自己的长辈、朋友,体谅别人的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课文所写的.两件事,体会将心比心的真正含义。 难点: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以爱换爱。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广告视频《妈妈,洗脚》,音乐《爱的奉献》
五、教学时数:一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张图片。请看大屏幕
(1)如果你细心一点,你会发现,电梯里常常有一面镜子,那么这面镜子有什么作用呢?许多人可能回答不上来。当我偶然间知道了真实的答案时,我心里的感动,像微雨似的纷纷落下。这个答案是:当有残疾人摇着轮椅进来的时候,他(她)不必费力地转过身来,就可以从镜子里看到楼层的显示灯。
(2)一般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
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
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
吸引小孩子呢?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
(3)这两种现象蕴涵了什么道理?
这两种现象蕴涵了这样的道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也来题为“将心比心”的课文。(板书:8*将心比心)
全班同学齐读课题。(“将”是一个多音字,表示动作的时候,读第一声;表示名词的时候读第四声,可以根据意思判断它的读音,“将”的基本字义: 1.快要2.带领,扶助
3.拿,持(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形容做事应该替别人设想)
2.你是怎样理解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呢?这两个心的意思一样吗? 课文中谁将心比心,又是怎样对待别人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8页
1.各自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3.1)第一件事,主要讲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板书:阿姨 奶奶
( 阿姨帮奶奶推门是作者听说的事儿)
2)第二件事,又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板书: 妈妈 护士
(妈妈鼓励护士给自己扎针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儿)
4.体会作者的心理(温暖与幸福)
这两件事都让作者受到了启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所以作者在每一件事情的结尾,都讲到了什么?我们把它读出来。 第一件事,作者听奶奶讲完以后,她心里——温暖了许久 第二件事,她亲眼目睹之后,她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5.体会详略写法
两件事情,哪一件是详写,哪一件是略写?作者重点写了哪一件事情?(妈妈鼓励护士给自己扎针的事)
三、默读课文,寻找“感动”
1. 现在,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比较一下课文中的两件事,然后说一说这两件事情中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或者感动了你?
2. 导语:这两件事情都让作者感到了幸福和温暖,我想这也让同学们心里有所触动吧?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文中让你感触的地方?(指名答)
3. (课件)“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手。”“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1)阿姨和奶奶,体会“尊重”
(阿姨面对素不相识的老人,却愿意为她推开大门,用手撑着,一直等到奶奶跟上来才松手。从小事可以看出阿姨是个懂得关心尊重别人的人。板书:爱心、尊重) 阿姨为什么要这么做?她想到了谁?
(当阿姨看到了奶奶,她不由的想到了自己年老的母亲,将心比心,因为她希望——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体会“扶帮”,
当奶奶要谢谢阿姨时,阿姨说了什么?读出来
(当奶奶向她道谢时,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3)同学们,现在我有个疑问,我不明白阿姨说的“这个时候”指什么时候?
(我父母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有人给他开这扇门,也就是说,给他帮助与扶持(板书:帮扶)。人生当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之间能够相互帮扶,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4)理解“门”
当你为别人打开一扇门的时候,别人也为你打开一扇门,文中“开门”仅仅是指简单的门吗?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扇门,而是爱心的门,打开心灵的门,正是这样的故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许久”这个词,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换换?(很久)
5)除了可以帮推门,平时还能为老人做什么?
(展示图片)比如,公车让座,扶摔倒的老奶奶、、、、、、 情境创设:
1.场景:在公车上,一名少先队员见到年迈的老奶奶上车后,主动让座,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2.表演,仿造文中阿姨与奶奶对话的句子
把你们的对话写下来
总结:她帮助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是一位素不相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
目标
1.搜集各种反映世界奇妙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交流同学们所了解的世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自由写一篇习作,培养习作兴趣。
3.积累词语、诗句,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4.感受语文的趣味,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
过程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二、小组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3.组内成员以“新闻发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四、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1.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这节课同学们交流了大量自己搜集的资料。你们每个人介绍的'内容,就像打开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了解到的是色彩缤纷的世界。这么多的信息,你们是从哪里搜集到的,请同学们谈谈。2.学生交流。3.同学们这么喜欢交流信息,那我们办一个“世界真奇妙”小小电台,利用课前时间发布信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
习作
一、谈话激趣
二、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写最想写的,内容要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三、开启思路
四、再读习作提示中的要求
1.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最想写什么?初步打算怎样写?如何把它写具体?互相帮助提提建议。2.全班交流,说说写什么,打算怎样写,互相启发,鼓励其他同学,想他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的内容。
五、试写初稿学生试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六、评议初稿,修改习作
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1.请同学们各自轻读词语,读不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同桌请教。
2.开火车轮读词语。
二、想一想读了这些词语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三、比一比
1.根据这些词语的规律,你还能想出这样的词语吗?现在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请学生写在黑板上。2.比赛速记:一分钟时间读记,看你能记住多少词语。
四、说一说任意说一句话或一段话,用上一个或几个词语。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轻声读每组词语,要求读正确。2.投影打出词语,请学生轮读。
3.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4.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条中的12个生字。
5.朗读巩固。6.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学习汉字的方法。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古诗,很多古诗的内容是反映纯真的友情、浓浓的乡情和永恒的亲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各自轻声读书上提供的诗句,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4.品味这些诗句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7.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如,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反映送别的诗句等。
趣味语文
一、故事引入
二、趣说“言”
1.猜一猜:表示吉祥的话叫──“吉言”名人说过的话叫──?
精炼著名的话叫──?宣誓所说的话叫──?
临走写下的话叫──?
2.读一读。a.自主轻声读课本中的内容。b.指名读。
3.想一想。类似的话,你还能说出一些来吗?如毕业之际,送给同学的话叫“赠言”。
语文教案 篇3
1、课型:作文课
2、教学目标:
1、认识秋天
2、描绘秋天
3、感悟秋天
(说明: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在秋天里,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充分体现出新课标所规定的作文课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捕捉事物特征的要求。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节课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3、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构新的作文教学。学习策略有:搜集、积累、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拓展强化与感悟思索。
4、课前准备:
学生:
1、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
2、搜集有关秋天的词语。
3、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诗篇。
教师:
1、搜集有关秋天的画面,制作成多媒体辅助教学。
2、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诗篇。
5、课时:1课时
6、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教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我们北方四季分明,不同的季节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享受和乐趣。
提出问题: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
请同学讲述自己的喜好,并说明其原因,与大家交流。
从而导入现在正是收获的秋季,这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走进秋天》作文课,同时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认识秋天、描绘秋天、感受秋天。
(说明: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课堂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写作氛围,在教学的开始就提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二、资源共享认识秋天
1、首先让学生找出标志着秋天的事物。(如:落叶、枫叶、秋霜、寒蝉、芦苇花、成熟的果实、中秋的月亮、菊花等等。)
2、然后让学生积累代表秋天的词语。(如: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落叶枯黄、层林尽染、寒蝉凄切、秋风萧瑟等等。)
3、最后教师补充,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和词语,实现师生课前搜集到资料在课堂上共享。
(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并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从而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三、探究合作描绘秋天
1、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描绘出最令自己感动的秋天的场景,或绚丽、或多彩、或厚重、或肃杀、或冷寂,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抗与撞击,在其描述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想象,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片段,对这些优秀的文章进行朗诵,进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3、在引导学生欣赏佳作的同时,进行写作指导。
片段1:峻青《秋色赋》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象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方法:
1)、要抓住秋天的特点:通过比较来表现。
2)、视觉:颜色(大小、形状、图案)
3)、修辞:比喻、对比。
片段2: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秋雨打着他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藓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方法
1)、融入情感:喜、怒、哀、乐。
2)、要有层次:整体——局部、远——近等。
3)、要善于联想和想象。
4)、修辞:拟人。
4、学生看画面描绘秋天。分两步:
1)可以用“秋”字来描绘。
2)不着“秋”字,尽显秋意。
(通过以上二个环节,从而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描绘秋天。)
四、心灵涌动感悟秋天
1、先用一首古诗和一首现代诗切入,让学生从别人的感悟中有所延伸,学会用心灵来感受自然。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说明:由落叶对故林的留恋,联想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秋水》
沈天鸿
我总是说:秋水在远方
总是忘了
这句话就是秋水
我说这句话时正是夏季
这句话一出口
秋水就已淹没了
我的脚背
站在秋水里我总是说:
秋水在远方
日子,就是这么过去
(由秋水的流逝联想到时间的匆匆而过,联想到时间的可贵。)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对秋天的深入思索。
如: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团圆之乐和未团圆之苦。
由秋天的天空联想到人应该有广博的胸襟。
由落叶归根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
(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显现,强调学生的个体独立思考,通过对秋天的深入思索,激起学生内心的狂澜,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与人交流,并善于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感悟秋天的目的。)
五、作业:
把认识秋天、描绘秋天、感悟秋天三个部分连缀成文,写成一篇散文。
六、结语:
教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秋天的美丽,描绘了秋天的色彩,感悟到了秋天的深远,单单一个秋天,就让我们如此动容,那么,春天、夏天、冬天又何尝不是呢?这些季节所带给我们的思索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最后,希望我的学生勤于耕耘、勤于收获,每年都有一个成熟的秋天。无数个这样的秋天累加起来,就构成了我们充实的人生。
(这样设计是为了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永远带着思索去生活,并鼓励学生为收获的人生而努力。从而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情感培养。)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刺激学生早已麻木的感官,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自然界,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学会亲近自然并善待自然,并从中有所感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借鉴,吸收前人的写作精华,达到传承与发展的统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带领学生亲自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只能在林立的楼群中寻找秋意,只能通过画面来认识秋天。
总之,这节作文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力求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并力求做到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正确导向。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霍金同疾病顽强搏斗,取得伟大成就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
1.板书并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①谁向命运挑战?②是什么样的命运;③是怎样挑战的?④为什么要向命运挑战?)
二、初读课文,读通顺。
1.自由读课文,努力做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谁愿意大声给同学们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注意听出问题。
3.评读,注意以下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结合我们提出的四个问题,你能试着在书中找到答案吗?把有关的要点标注在书上。
2.小组间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
(1)谁向命运挑战?
(课文中讲的是霍金向命运挑战的事。)
(2)谁愿意把课外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在座的同学们?
学生简介霍金资料。
(3)霍金有着怎样的命运呢?
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幻灯。
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霍金的人生面临着挑战。
②请同学们比较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体会呢?
(正要开放的花朵是含苞欲放的,是美丽的,有着无限的生机。严霜却是残酷的,在严霜面前,花朵更显得脆弱。而霍金的人生就像这要开放的花朵,命运就像严霜,这个比喻很恰当。)
③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4)怎样向命运挑战?
①在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汇报。
②仔细默读“霍金向命运挑战”的段落。谁能概括一下,霍金从哪几个方面向命运进行挑战?
(霍金向命运挑战,不仅仅是指他能活着,更是指他的创造。)
③分别请同学读(4—6)(7)自然段,思考:这几段分别讲的是什么?
(4—6自然段)霍金向命运挑战,他还活着;(7)霍金向命运挑战,不断创造。)
④体会利用过渡句概括段意的方法。(前半句承上,概括前面的内容,后半句启下,引出下面要说的内容。)
(5)霍金为什么要向命运挑战?
出示幻灯:
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4.霍金的生命留下了怎样的辉煌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只能提出三个问题,你准备提什么样的问题呢?(可以围绕霍金的生平,精神以及成就进行提问。)
(3)如果霍金正在接受采访,你是个记者,该怎样提问呢?(角色表演,引导学生说话要有礼貌,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四、扩展
将你搜集到的“向命运挑战,创造生命奇迹”的人的资料与大家交流。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清楚,观点明确,事迹感人。因此,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培养。体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
向命运挑战*
标签: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向命运挑战*,
中,以“阅读提示”中的四项要求作为讨论自学的核心焦点,并以此分步安排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充分读书,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小组间交流“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然后在班内交流、评议。模拟完成“网上聊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深刻地领悟霍金顽强的意志品质。最后交流你所搜集到的“向命运挑战,创造生命奇迹”的人的资料。在此鼓励学生联系古今中外那些身残志坚或敢于与病魔抗争而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去畅谈,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探究活动
标点变魔术
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加在下面句子的不同位置,可以分别表达不同的意思(注意:汉字的排列顺序不变。)最多可表达七种不同的意思。同学们,试试看,你能变几种?
你给我不给
答案:
1.你给我不给?(生气地质问)
2.你给,我不给。(要求别人给,自己却坚决不给。)
3.你给?我不给?(提出两个反问。)
4.你给我不?给!(先威胁地反问,然后再次要求。)
5.你给我!不给?(先要求,然后反问。)
6.你给我?不给?(先猜疑地反问,然后反问证实别人的意思。)
7.你——给我不给?(既惊异又无奈,然后气愤地问。)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使用。
2、领会古人是如何写“木”的,作者又是如何体察“木”的特征的。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精髓。
4、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精髓。
教学难点:
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体读法。
一、教学导入:
教师朗读几首写树木的诗歌,引入课题。或请学生背诵一两首写木的诗歌入题。
二、预习诊断:
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A)
A、陆厥(jue)招徕(lai)橘颂(ju)
B、寒砧(zhen)涔阳(qin)锭药(ding)
C、窸窣(cui)曙光(shu)号咷(tao)
D、亭皋(gao)竹筌(quan)干燥(cao)
2、用课文前面列出的词语组一个短语:
炊烟袅袅、北风萧萧、风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绵密、情意缠绵
3、“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按时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三、理清全文内容,归纳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1段:“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3段:说明“木叶”“落叶”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段:说明“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诗歌语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
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四、画出文中所引的古诗文语句,再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体会其中的“木叶”包含的意味。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教老师。
五、完成课后的第二题。
1、朗读这三首诗词。
2、学生先独自体会其中“梅”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与同学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3、另外再搜集几首写梅花的诗词,体会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潇湘神
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长相思·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
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
空阶滴到明。
菩萨蛮·落梅
孙舣
一声羌管吹呜咽,
玉溪夜半梅翻雪。
江月正茫茫,
断桥流水香。
含章春欲暮,
落日千山雨。
一点着枝酸,
吴姬先齿寒。
六、你同意作者对“木叶”的理解吗?请提出你的看法。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小小的学术气氛,激发学生对学术兴趣,塑造学生做学问的信心。
教师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牵强附会,但作为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值得重视。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选取一首咏物诗,体会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3、了解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示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沛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测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身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掌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身融入诗歌中去,用自身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沛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沛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和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一起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绩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一起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身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身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⑴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示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⑵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协助学生理解。
多媒体显示: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xxx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悔恨。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身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真、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实际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全诗着力表示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依照自身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关怀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