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12 09:41:3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10篇【通用】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10篇【通用】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卖炭翁(节选)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抗议。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通俗。

  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为。会写倒白等字,积累立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茅以升是怎样立志造桥,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实践,勇于探索的。

  4、引导学生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并为之付出行动,努力实践。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了解茅以升是怎样立志造桥,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实践,勇于探索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了解以升是怎样立志造桥的。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各种桥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说桥,认识钱塘江大桥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那些桥,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出示钱塘江大桥,引导学生观察图感受钱塘江的雄伟壮观。

  二、介绍茅以升

  1、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座桥是谁设计的吗?

  2、教师出示茅以升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简单地介绍茅以升。

  3、导入新课: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关于他与桥梁,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来了解茅以升为什么从小就立下了建筑桥梁的志向。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把生字拼一拼,读一读,讲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

  (3)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读,集体纠错。

  (2)学生自由的.说说怎样识记这些生字。

  (3)玩摘苹果的游戏,加深巩固。

  3、检查读文的情况

  (1)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2)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3)指名反馈读,学生评议。

  (4)小组读。

  (5)全班齐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茅以升立志造桥的故事

  1、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指名反馈,引导学生读课文一到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了解以升是怎样立志造桥的。

  教学过程:

  一、了解茅以升立志造桥的故事

  1、了解端午节,体会人们对观龙船赛的向往。

  (1)小朋友还记得《粽子》这一课吗?什么时候吃粽子呀?

  (2)说说端午节的习俗。

  (3)导读:茅以升和乡亲们一样喜欢观看龙舟比赛,请同学们把课文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4)从哪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人们对龙舟比赛的热爱。

  (5)教师引导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情感。

  2、了解断桥故事,了解茅以升的悲愤和志向。

  (1)学生齐读课文2到6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造成了什么后果?

  (3)茅以升望着断桥心里会想些什么?

  (4)集体交流,反馈。

  (5)教师导读:所以,茅以升暗暗发誓.

  (6)指名反馈:茅以升为什么立下造桥的志向?

  二、了解茅以升为建桥付出的努力

  1、茅以升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他是怎样做的呢?

  2、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各抒己见。

  3、指导感情朗读:

  从那以后,茅以升特别

  4、引导学生想象茅以升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白、进、边、力、名、主等字。

  2、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启发感悟

  1、教师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茅以升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建造桥梁的专家?

  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

  (2)不懈努力,勇于探索实践。

  3、我们从茅以升的故事中想到了什么?或是受到什么启发?

  二、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字,指名读一读。

  2、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反馈自己觉得书写这些字的注意点。

  3、鼓励学生把字写得漂亮,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田字格的生字的示范作用,教学生读字。

  4、学生读字,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指名反馈。

  6、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回辅导。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理解本课“天才”、“干涸”、“祈祷”等词意思。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读懂“爱心”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

  3、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悟一个人,哪怕是天才要走向成功必须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赏识,而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赏识,自己也要懂得知恩图报,懂得去帮助别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天才”:你认为哪些人能称之为“天才”,为什么?

  2、小结引入新课:是啊,你们所说的艺术家,运动员,甚至自己身边的同学都在某方面有着过人的才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一位天才小时候的故事。

  3、出示课题,组织学生齐读。(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初读课文。(课件出示) 初读课文小建议

  (1)轻声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题中的“天才”指的是谁? 他在哪方面有过人的才能?

  2、交流

  (1)分小节读课文。

  (2)正音:干涸 祈祷 完毕 准确 别墅 圣诞节(课件出示)

  (3)理解词语: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先组织学生查字典了解“涸”的意思,最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用近义词组成的词语。)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交流:课题中的“天才”指的是谁?他在哪方面有过人的才能?

  (5)出示“贝利”的简介,读一读。(课件出示)

  5、小结过渡: 刚才,大家都读了球王贝利的简介,我们惊叹于他在踢足球方面的过人才能,都被他为巴西足球立下的汗马功劳所折服。

  三、研读课文

  1、贝利获得了成功,他的成功之路怎么铺成的呢?让我们来读读文中的这句话(课件出示)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1)指名读。

  (2)齐读。

  2、句中的“爱心”指什么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从贝利和足球之间,贝利和教练之间找一找。

  3、交流体会。

  (1)贝利和足球之间:(热爱踢球) 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力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2)贝利和教练之间: 教练对贝利(关爱):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水塘里猛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

  贝利对教练(感恩): 小男孩跟妈妈祷告完毕,向妈妈要了一只铲子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园里,开始挖坑。 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你,我愿给你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4、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最后一节,谈谈理解。(课件出示最后一节)

  5、总结: 没有素不相识的足球教练的关爱,贝利连足球都买不起,更别说成为足球运动员了,当然也不可能显露他的足球才华;贝利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教练,因此他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最终获得了“球王”之称。

  四、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句子,联系句子意思,给带点词找近义词。 一个原来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 ( ) ( )

  3、想想说说:为什么课文直到最后才揭示这个小男孩的名字——贝利?(调动读者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进一步体现文章中心。)

  五、拓展作业

  1、照样子组词: “干涸”是一个由近义词构成的词语,你能照样子再说几个吗? (艰难、恶劣、美丽) ( ) ( ) ( )

  2、制作感恩卡: 一个人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爱别人,他绝不可能幸福,更不可能成材。请同学们静心写下自己对辛辛苦苦哺育我们的父母或不厌其烦教育我们的老师,或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朋友的深深谢意。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几方面有条理、比较具体地介绍一件小物品

  2、懂得对反映事物特点的材料要写得具体一些。

  3、培养喜爱小物品的情趣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明确要求

  1、揭题

  2、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是什么?

  ※课文要求从哪几方面来写小物品?

  ※应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小物品?

  3、反馈、订正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安排好介绍顺序”就是“有条理”“反映小物品的特点部分写具体一些”就是落实“比较具体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件小物品”的要求。

  二、学习教材中的例文——我的小花鹿

  1、指名读例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一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2、重点读议例文第二自然段

  ※通过引读法理清第二自然段的层次

  教师读第一句和圆圆的脑袋上

  学生接着读一对粉红……像要跟我说话

  教师读小花鹿的身体是桔黄色的

  学生接着读上面还有大红色的梅花斑纹

  …………

  ※讨论: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小花鹿”的`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句式说,教师用板书引导)

  3、齐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中的“小花鹿”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

  三、齐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以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

  第二课时

  一、观察小物品

  上课时请学生把小物品放在课桌上,老师可从中挑选几件放在讲台上作为教具,进行习作指导。

  二、说说作文构思

  1、准备介绍一件什么小物品

  2、准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

  3、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小物品。

  4、你准备怎样把小物品的特点部分介绍具体

  三、师生共同评议。

  四、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五、习作交流。(抽取有代表性的习作)

  1、指名读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有否基本达到本次习作的要求)

  六、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多看课外书的兴趣。初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2、 懂得日记的内容和格式。

  3、 初步学会按照日记的格式写一则观察日记,语句要通顺,意思要连贯。

  二、教学重点

  写一则日记,做到格式正确,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三、教学难点

  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教学什么叫日记和日记的内容。

  ⑴、 联系本单元学过的《雷锋日记》和《不合群的小蝌蚪》,告诉学生:写日记一般都是记自己做过的事,也可以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

  ⑵、 为了防止学生记“流水帐”,教师可提问“是不是一天当中所有做过的、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事都要统统几下来呢?”

  ⑶、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写日记要有重点,选择一天生活中自己觉得印象最深而且是最有意义的事做为日记的内容。一般来说,一天的日记写一两件事就行。由于记的事情少,所记的'事情可以记的具体一些。

  2、“理解坚持写日记是个好习惯”。

  ⑴、 讨论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重要的事情几下来,以后可以查看,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意义的事情记下来,对自己是个教育。写日记也是积累作文材料,作文练笔的好方法,作文练笔的好方法。经常认真地写日记,就不愁写不好作文了。

  ⑵、 要求学生从今天开始经常写日记,养成习惯,以后教师可以定期检查。

  3、复习日记的格式

  4、明确习作的要求

  写一则观察日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打开学生的思路:日记本来是写当天发生的事的,今天是作文练习,可写任何一天的事,写明几年几月几日。内容是“观察到的事物”。如果是“事”,这件事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如家里、上学路上、学校、公园等。如果是“物”,小动物、玩具、新开的商店都可以写。写什么内容想好后,注意日记的格式,再把要写的内容写成一段话。

  5、 提示学生,要写好日记,把所记的事情写具体,要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作个有心人,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多观察思考。

  6、 学生写日记,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学生互评日记,教师指导,学生自行修改)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学习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2.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一)学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回答爬山虎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植物。)

  (二)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宏亮,读准字音。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这种植物的哪两部分?(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一)学生看生字表,分析字形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1.读生字表中的字,口头组词。

  2.分析字形结构,说说每个字的结构和部首。

  3.两人一组,说说每个生字需要注意的笔画和记法。

  隙:右上边的小不要写勾。右半部分的记法是小日小。

  拂:笔顺不要写错。第六笔是,第七笔是丿。最后两笔不要都写成竖。第六笔中的第二个折要写短一些。

  漾:右上边是秃尾巴羊,右下边是永。永的第二笔横折中的横要写得短。注意不要写成水。

  柄:右边丙里的人,最后一点不要和勾连起来。柄在这里当把儿讲。

  萎:容易写得很长,各部分要尽量写扁。第八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二)读词语卡片。

  舒服空隙漾起叶柄刀柄把柄嫩茎均匀

  拂过吹拂萎了枯萎休想荡漾重叠新鲜

  枝状触角痕迹牢固瞧不起

  (三)抄写本课后第4题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学习课文一至二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1、2自然段,想每段各写了什么?(第一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第二段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二)重点学习第二段,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练习给第二段分层。

  1.听读第二段,标出共有几句话。(四句)

  2.默读第二段,想想每句话说的什么意思。(第一句介绍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第二句说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说了叶子绿得新鲜和排列情况;第四句写了叶子的动态。)

  3.用‖给第二段分层。(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是第一句话;第二层是二、三两句;第三层是第四句。)

  教师问:为什么把二、三两句合成一层?(因为这两句都说的是长大了的叶子什么样,绿的颜色和怎样排列的。意思上连得很紧密。)

  4.请一位朗读语气好的同学读第二段,其它同学闭眼听读,头脑中要想象出一幅画:青翠欲滴的满墙绿叶,铺得是那样均匀,排列是那样整齐,看着是那样舒服,微风一吹,漾起波纹。

  5.每人说一个比喻句,把爬山虎的叶子可以比喻成什么?要求用的比喻词不能一样。(犹如碧绿的湖水,好像农田中绿油油的禾苗;如同人工培植的草坪;像从飞机上看到的一片树林。)

  6.练习朗读。爬山虎的叶子这样好看,真像一幅神奇的画面,请几个同学读这一段,看谁的语气最好,把爬山虎的叶子读得最美。

  四、反馈验收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听写第二段最后一句话。

  (二)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师导入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本课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呢?(围绕爬山虎的脚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段是围绕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二、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一)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确定了要写的是什么。(板书)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满墙碧绿的叶子,从小到大,从红到绿,又从绿到红,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们为什么能那样牢固地铺在垂直的墙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风雨也不会把它们打落下来。但却很少有人扒开那密密的叶子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二)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根据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板书:选择好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要写爬山虎的脚,选择了哪些内容呢?

  1.请三个同学分别读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说了什么?

  (1)分小组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请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什么样;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三)作者选择好了要写的内容,还要安排好写的顺序,这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一)默读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6句)

  (二)这6句话分别说了哪几个意思?(一、二句写了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三、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和形状;第五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三)指导朗读。当作者发现爬山虎是有脚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非常惊喜。)

  1.学生小声练习读出惊喜的语气。

  2.教师范读。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读出疑惑的语气。第二句中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尤其是有脚的三个字语气更要强烈。

  (四)在书上画出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注意要画准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过看图或投影让学生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弄清茎、叶柄、反面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给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手势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五)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看图加深理解,产生直观印象。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换句话说:爬山虎的脚就像六七根蜗牛的触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什么样。

  (六)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像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八)再请两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语气。(第二句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后面几句要读得像解说员一样,介绍要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请一个同学读第4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墙上爬的。)

  (二)读这段中的第三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爬?从上文找答案,划在书上。(前面的两句话。)全班一齐读一读。

  (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弯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贴到黑板上。再用同样的动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学齐读(或背诵)这一部分。说说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五)每个同学都要边背边演示动作。

  (六)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为什么看到那些细小的脚就会使人想起蛟龙的爪子?(太像了。)当两种事物很相像的时候,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形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细小的脚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换一个词,句子内容不能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练习说句子。(好像、像、犹如、如同、像似的)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一人读,其它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

  (二)看投影:

  1.填空。

  2.回答问题

  (1)灰色的脚指什么?原来是什么颜色?

  (2)从哪儿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六、再读课文三、四、五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爬山虎的脚的?

  七、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来写的,但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分小组讨论)

  原因有三:

  (一)因为平时人们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课文就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入手,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熟悉。

  (二)爬山虎这种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对人类最有贡献的部分就是叶子。

  (三)用叶子来衬托爬山虎脚的重要,如果没有爬山虎的脚,就不会有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那样舒服,铺得那样均匀,荡漾得那样好看的绿叶。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游客在景色迷人的曼谷正兴致勃勃地观赏美景时,所乘坐的汽车却陷进泥坑无法拉出来。大家心里非常着急和无可奈何!正在这时候(幻灯)阿铃带着小象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二、新授:

  (1) 现在请大家先朗读课文4到8节,然后再思考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幻灯)

  这头小象是怎么帮助中国游客的呢?

  (2)小组讨论:找出描写小象拉车的句子。(幻灯——齐读)

  交流:找出小象拉车的动词(幻灯——点出掀,撬,拉)

  掀:使遮盖覆盖的东西向上离开。(示范:掀开铅笔盒)

  撬:把棍棒或刀等的一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压另一头。(示范:撬起铅笔盒)

  师述:小象会用鼻子“东一掀,西一撬”说明它什么?(说明它会观察地形,会动脑子,选择合适的用力方法。小象拉车方法巧,速度快。

  (3) 面对这么聪明的小象,难怪作者会不由地发出赞叹。(幻灯)

  (4) “奇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练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过渡:对!因为面对庞大而沉重又陷进泥坑的汽车好几个人都没有办法,而小象却轻松又快速地把车拉出来,这一绝技真是一种奇迹。那它还有其它绝技吗!(还会洗车)

  (5)分组朗读第6节,并找出描写小象洗车的句子。(幻灯)找出小象洗车时的动词?

  同桌有感情地把这句话读一读,看哪组读得最好。

  (6)师:看着洗得干干净净的汽车,中国游客再一次地被小象的绝技所惊呆了,难怪作者又一次地发出赞叹(幻灯)范读

  小结:小象的绝技真令人佩服,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小象天生就会这些本领吗?

  过渡:是呀,如果没有阿铃我们就看不到这么聪明和乖巧的小象。阿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幻灯)我们来找一找描写阿铃外貌的句子。(幻灯——齐读),你能用哪个字来形容阿铃的外貌。

  (7) 美丽的阿铃究竟是如何指挥小象拉车的呢?

  男生读第5节,然后请各组找一找书中的有关句子。(幻灯)

  师述:阿玲一见中国游客的车陷进泥坑,是不是立刻就让小象“上去拉车”?(对,她没有)。

  (8) 同桌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把阿铃指挥小象的句子说一说。

  指导朗读:齐读,体会阿铃做事认真观察,考虑周到。

  (9)找出阿铃指挥小象所用的词语。(幻灯——拍拍,贴贴,指了指)

  那这些叠词体现了阿铃对小象怎样的态度?(亲切,温柔)。

  过渡:面对阿铃小象听懂了他这些亲切却无声的语言。轻松地把汽车拉了出来。

  (10)说话训练

  1,阿铃的动作变成对小象说的话,把她的指挥过程说出来。(幻灯)

  小组讨论,交流

  (11)那阿铃又是怎样指挥小象洗车的`呢?

  个别读第7节,各自找出有关句子。(幻灯)女生读,用了哪些动词?(幻灯)

  (12)说话训练

  2:阿铃轻轻摸着小象的长鼻子,又指了指车身上的污泥,好象对它说什么?

  过渡:聪明乖巧的小象非常清楚主人的意图,把车洗得干干净净。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整件事情中,面对中国客人自始至终阿铃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一而再地对我们微笑。阿玲的“三次笑”是什么含义呢?同学们能不能从她的微笑中读懂她是在说些什么?

  (13)再次朗读4到8节,联系上下文,展开自己合理的想象完成下面的训练。(幻灯)

  1.在()时,阿铃“她冲我们微微一笑”,仿佛在说“”。

  2.在()时,阿铃“她笑眯眯地摇了摇头”,仿佛在说“”。

  3.在()时,“阿铃摆摆手,笑眯眯地用红润的脸蛋紧贴着小象的大耳朵,仿佛在说:“”。

  (14)分组演一演,阿铃指挥小象拉车和洗车的片段。

  三、总结:

  通过对全文的学习聪明乖巧的小象,你认为阿铃是个怎样的人?(幻灯:人美心更美)

  其实,阿铃仅仅是泰国人民中的一个代表,我们从阿铃身上感受到了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材说明:

  本次练习安排三个项目,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读读背得,学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训练。其中,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拟声词,初步掌握拟声词的构字规律,并运用拟声词将句子补充完整。

  2、朗读、背诵4个成语和古诗《鹅》。

  3、写铅笔字,认识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4、观察图画,按要求进行口语交际,知道如何向别人道歉和接受别人的道歉。

  知识与能力:掌握拟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学会运用。背诵4个成语和古诗《鹅》。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留意身边的事物,要会看、会听,善于模仿,不断搜集加工身边事物。

  情感与态度:学会如何向别人道歉和接受别人的道歉。

  教时安排:4课时。

  教具安排:小卡片,田字格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一些拟声字,初步掌握拟声字的构字规律,并运用拟生字将句子补充完整。

  2、朗读、背诵四个成语和古诗《鹅》。

  重点难点:学习拟生字,掌握拟生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显示4组拟声词,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

  2、引导学生说出四组拟生词分别是鸽子、小鸡、小猫和小青蛙的叫声。播放它们的叫声。

  3、对口练习,让学生再次亮开嗓门模仿。

  二、教学第二题。

  1、指导学生说说这些表示动物叫声的词语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讨论:为什么表示动物叫声的'词语多是口字旁?

  3、归纳:人或动物发声与口有关,所以表示它们声音的拟声词一般都是口字旁。

  4、启发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口字旁表示声音的字。

  5、归纳引申,一些物体的发声,拟声字也加口字旁。

  教学第三题:

  1、小鸡一边地叫,一边在找虫子。

  2、指名读句子,想想横线上应填什么词。

  3、在横线上填上“叽叽叽”。

  4、比较读,体会加上小鸡叫声后句子显得更加生动。

  5、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余下的两道题。

  6、交流反馈。

  7、比较读,进一步体会。

  8、迁移运用。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林海》第2—5自然段。

  教学目标 :

  1.思想认识: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基础知识: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新词。

  3.基本能力:①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②结合课文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③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明确任务

  1.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学到了些什么?(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

  2.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这节课大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出:课文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方面?怎样表达作者亲切、舒服之情的?)

  二、自由初读,整体感知

  1.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2.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岭、林、花)

  三、精读“举一”,熟读“反三”

  (1)精读“举一”

  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细读,在草稿纸上写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画——用横线画出写“岭”的特点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写景美的词句。

  议——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解——搜集各组不能解决的较集中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读——先读画横线句子,通过范读、抽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的特点;再读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出对大兴安岭的喜悦之情;最后抽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闭目想像,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谈——说说学习这段的收获。比谁说得多,说的最有价值。(老师总结指出:①借景抒情表达真情实感;②通过“读”体会思想感情;③写“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岭”形成对比,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学习比较构思的表达方式。训练:以《我的家乡》为题,说说用比较法该怎样构思?)

  小结学法:读、画、议、解、谈。

  (2)熟读“反三”

  1.按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学习写“林”的两个自然段。

  提示:谈学习这两自然段收获。

  ①借景抒情,体会感情;

  ②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

  ③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训练:以《课间活动》或《野炊》为题,“面”可写些什么,“点”可写些什么?

  ④理解课文内容后,限时间背诵课文。

  2.运用前面的学法学习写“花”这一自然段。

  提示:画,用简笔画画出经打扮了的像小姑娘一样的大兴安岭。(先读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再想像作画,比比谁画得又快又符合课文内容。)训练:一个句子中用上两种或三种修辞手法。

  四、巩固练习,落实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同桌互相背诵3—5自然段。

  2.说说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写景抒情)

  3.从本册教材中各找三课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文章。

  4.下面这些题目应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秋天的校园》、《我爱老师》、《家乡的田野》、《啊,好大的黄桷树》、《环卫工人,我赞美您》。

  5.(选作题)从上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1)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2)表达方式:用上比较构思、点面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懂得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朗读课文;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话。

  教学重点: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带、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你一定喜欢童话吧,说出你学习过的一篇童话的题目。

  (二)《群鸟学艺》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读读课文,想想

  “群鸟”是指哪些鸟?它们是怎样学艺的?你知道这些鸟的窝是什么样吗?

  (三)在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查。

  二、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fèng huáng xuǎn chà lěi

  凤凰 选 好树 杈垒 起

  wěn yán tu shù

  安 稳房 檐唾 沫舒 服

  cāo jìn qiě

  粗 糙不 仅 而且

  三、听课文录音,思考预习题2

  四、读懂课文内容

  (一)提问:“群鸟”指的是哪些鸟?向谁学艺?学什么?

  1.“群鸟”指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

  2.群鸟向凤凰学艺。

  3.群鸟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

  (二)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许多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哪些鸟仍旧不会搭,哪些鸟搭的窝很粗糙?为什么?)

  1.猫头鹰仍旧不会搭窝,没有窝住。因为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凤凰讲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读有关课文。)

  2.老鹰、乌鸦、麻雀搭的窝很粗糙,因为他们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

  老鹰听刚说要在树上搭窝,就想,原来就是找个树杈,就飞走了。所以老鹰的窝只是几根树枝搭成的。(读有关课文。)

  乌鸦听说要把叼来的树枝,一层一层地垒起来,以为自己会搭窝了,就飞走了。所以乌鸦的窝是用许多树枝垒成的。

  麻雀虽然把窝搭在房檐下,却不舒服,因麻雀只听凤凰说应该把窝搭在房檐底下,不怕风,不怕雨。他想和我想的一样就飞走了。他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三)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小燕子搭的窝为什么这么好?)

  小燕子认真地听完凤凰讲怎样搭窝,学到了本领。

  小燕子很虚心,从头至尾都认真听凤凰讲怎样搭窝,听完还向凤凰表示感谢,他真学会了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四)谁能给这些鸟的学习态度,按从差到好排排队,并说出排队的理由。

  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了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他没学到本领,不会搭窝。

  老鹰、乌鸦、麻雀都是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他们搭的窝都很粗糙。

  小燕子学习态度认真,搭的窝最漂亮、结实又暖和。

  五、按课文内容填表

  六、教师先指导填一行,再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七、小结.

  提问:这篇童话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童话讲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结果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唯独小燕子搭的最好。

  八、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板书(同上表)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提问:小燕子学习用泥垒窝一共有几道工序,按顺序说说各是什么

  先在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再回答问题,并用带点的'词说话。

  “你要先叼泥,用唾沫把泥拌匀了,再一层一层地垒起来,然后叼些毛和草铺在窝里。”

  1.叼、拌;2.垒;3.铺。

  用“先……再……然后……”造句。

  三、学习了这篇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一)不虚心就学不到本领。

  (二)不认真学习,就学不好本领。

  (三)要耐心地学完,才能学到本领。

  (四)只有虚心、认真、耐心地学习,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四、指导朗读

  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出各种鸟的不同语气。

  (一)凤凰: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教,它的话要读得亲切而耐心。

  教师示范:“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

  学生每人自己练习,只读凤凰说的话,然后指名朗读。

  (二)提问:读猫头鹰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猫头鹰不虚心,认为凤凰“不见得有什么真本领”。应读出骄傲的语气。(读猫头鹰的话。)

  (三)提问:读老鹰、乌鸦、麻雀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1.老鹰、乌鸦、麻雀只听了一部分就以为学会了,也表现很不虚心,应读出洋洋得意的语气。

  2.课文中三、四、五小段写凤凰的话时,为什么后面都用了省略号?

  这里表示凤凰的话还未说完,这些鸟就不耐心地打断凤凰的话,朗读时这些鸟的话,要和凤凰的话紧紧接上。

  练习这三段朗读时,只读对话,不必读提示语。对话的连接要紧凑。

  3.分角色朗读练习。

  (1)一人读凤凰的话,三个小组分别读一种鸟的话,注意语气和对话的衔接。

  (2)指名4人练习朗读。

  (四)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可排练成课本剧)。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5-30

小学语文教案02-25

小学语文猫的教案03-14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22

小学语文教案07-21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02-07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01-10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01-07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22

小学语文绝招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