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1、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牙签若干。
2、面粉娃娃一个、环境创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
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轻轻的会粘在身上手上)
教师小结:面粉是白色,没有味道、粉状的、轻。
二、了解面粉的特性
1、面粉可以做什么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那么,你们知道用面粉做面包、馒头等这些东西时先该做什么呢?教师小结:先应该和面团的。
3、怎么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请小朋友动脑筋、动动手,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进一步让幼儿感受面粉粘的'特性。
小结:白白的面粉加了水后是很粘的,多捏捏就会变成面团。
三、中华小厨师
1、许多好吃的东西都是用面团做成的,都是厨师叔叔阿姨们发明的,今天我们也来当个中华小厨师,来发明好吃的东西好吗?
2、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4、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材料,发现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大小不一样。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的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3)说一说:有弹性的物体。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1、探究的问题:用同样的力,小桌子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浅一样吗?
2、试一试。
(1)把小桌子的桌面朝下放在沙箱的沙土中,用手指使劲按小桌子。
(2)把小桌子的'桌腿立在沙土中,用手指使劲按小桌子。
3、记一记我的实验过程。
4、说一说我的发现。
(1)桌面朝下时,可看到桌面只稍微陷入沙土一点。
(2)把桌子正放时,可看见桌腿陷入沙土很深。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弹簧的特性,培养探究意识。
2、运用弹簧原理制作跳跳蛙,体验活动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弹簧一根、跳跳蛙范例一个、两根同色的纸条、自制纸弹簧爱心卡一张。
2、学具:两根同色纸条、小青蛙图片人手一份。
3、双面胶、背景音乐,视频录像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师出示弹簧:这是什么?下面我们就和小弹簧一起来玩游戏。
二、通过玩一玩、说一说、演一演的'形式,了解弹簧的特性。
1、玩一玩小弹簧,让幼儿自由探索弹簧的特性。
要求:拉一拉小弹簧,你会发现什么?压一压小弹簧,它会怎样呢?压得轻与重,会有什么不同呢?
师:小弹簧,真有趣,拉一拉,会弹回去;压一压,会跳起来;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说明它是有弹性的。
2、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里面有弹簧的。
3、演一演:我是一根小弹簧,巩固弹簧特性。
三、根据弹簧特性,制作纸弹簧玩具--跳跳蛙。
1、出示纸弹簧跳跳蛙,激发制作兴趣。
2、让幼儿猜测折纸弹簧的方法。
提问:猜一猜,纸弹簧是怎么做成的?(幼儿猜测)
3、教师示范讲解制作跳跳蛙。
4、幼儿动手制作跳跳蛙。(轻音乐)要求:两根纸条要交替折,边线一定要对齐。
5、玩一玩跳跳蛙。
四、活动延伸。
师:好了,跳跳蛙玩累了,请他在你的大腿上休息一下,看,又有新客人来了,谁呀?纸弹簧小人,纸弹簧爱心卡,什么地方是纸弹簧做的?漂亮吗?纸弹簧还可以做好多好玩的玩具,等会儿我们区域活动时,大家再一起做一做、玩一玩。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在奔跑、跳跃、游泳等方面的高超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本领的兴趣,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点: 能够大方的说出动物的本领和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 通过观察,看出并说出动物的本领。
活动准备:
1、动物的超级本领视频
2、五禽戏图片
3、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1、看一看动物的超级本领,初步了解动物的各种本领 导入,动物要开运动会,引起幼儿兴趣。
T:小朋友们,动物王国要开运动会了,猜一猜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赛?小朋友觉得动物里谁跑的`最快?谁跳的最高?谁的力气最大?我们来看一看到底谁最厉害。
播放《动物的超级本领》
2、试一试动物的本领,理解动物的到底本领有多大
教师将视频中幼儿无法理解的单位、语言换算成幼儿能切身体会的方式,让幼儿理解。
T:刚刚我们看了动物的超级本领,请小朋友想想,里面谁长跑最厉害?鹿每小时可以跑50英里,也就是每秒钟可以跑22米,小朋友跑跑试试。 谁跳的最高?袋鼠可以跳26英尺,也就是8米,小朋友跳一下试试可以跳多高。 动物中的大力士是屎壳郎,他可以搬动十倍体重的东西。 请十个小朋友抱在一起,再请一个小朋友抱抱试试。
长臂猿可以轻松跳过10米距离的树。10米是多宽呢?老师给你们比一比。 小结:动物的本领都很厉害,我们人类跑跳举重都比不过小动物,那我们人类有什么本领,我们一起来看看。
3、动物与我们。引起幼儿探索兴趣,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幼儿说说人类哪些运动是由动物那里学来的。
T:小朋友们看过过运动会比赛吗?都有哪些项目?我们人类很厉害,创造出这么多运动,但是小朋友知道吗,很多运动都是人类看了小动物的运动而创造的,我们人类的本领就是模仿,我们来看看图片,猜猜他们都是学的哪些小动物。 播放课件图片提示。
4、比一比学习动物的本领 T:动物的本领都很厉害吧,小朋友们想不想一起学习动物的本领呢?我们先仔细观察动物的动作,再模仿它们。 播放《五禽戏》图片请幼儿模仿
T:小朋友都做的很棒,我们来比一比谁做的最像,老师请小朋友来展示。
总结:动物都各有各的本领,小朋友们也要学动物多运动,锻炼自己的本领,经常运动可以拥有健康的身体。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一、创设学魔法情景,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老师最近向魔法师学习了魔法,你们想学吗?
师:魔法师们都有一样属于自己的宝贝:小仙子有仙女棒,老巫婆有飞天扫帚,那我的宝贝是什么呢?请你们仔细听“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要问它是谁?只有你知道”。
二、引导幼儿用摸、看的方法比较镜子和勺子,发现勺子与镜子成像的不同之处,进而了解凸面和凹面。
师:我的宝贝不是镜子,而是魔法勺子。你们仔细看一看,勺子是不是也可以“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呢?
师:在勺子里你看到了什么?你能在勺子的哪里看见自己?勺子里的你和镜子里的你一样吗? 为什么勺子里的你和镜子里的你不一样呢?请你看一看、比一比。
总结:原来镜子是平平的,而勺子呢,一面是凹进去的、一面是凸出来的。不过勺子也有平平的地方,谁找到了?我们叫它勺柄。这就是我们学魔法要用到的宝贝——魔法勺子。
三、填画“魔法秘笈”,感知并记录勺子的反射现象。
1、介绍“魔法秘笈”的填画要求。
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请小朋友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来照照自己,看看你在勺子的这些地方照出来是什么样的?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交流填画的结果。
3、教师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填画结果,从而揭示魔法的秘密:用凸面照出来的人,脸都变形了,这就是“变形术”;用凹面照出来的人,头颠倒过来,这就是“倒身术”;用勺柄照出来的人又细又长,这就是“瘦身术”。
4、集体检验幼儿的记录结果。
四、魔法考试,巩固幼儿所得经验。
师:接下来,我要考考你们是不是真的学会了魔法,学会的小朋友我要给他颁发魔法证书!好吗?
师:我来说魔法的名称,你们听我的'口令用魔法勺子照自己。例如:我说“瘦身术”,你们就要用勺子的哪里照自己呀? 提示语:你们可以看着魔法秘笈来变魔法。
五、迁移经验:凹面镜与凸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1、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讲讲凹面镜与凸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特殊的镜子有它自己的本领,你在哪里看到过它们?
2、教师补充。(播放幻灯片)凸面镜:汽车(摩托车)后视镜、路况反射镜(交叉路口及山路转弯处设的凸面鏡)、商店墙角顶端装设的监视镜。凹面镜:手电筒,探照灯,自行车尾灯,汽车灯、车前灯
六、活动延伸,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其他可成像物品。
师:我这还有一个魔法招术,更有意思,下次活动我们接着玩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一、设计意图
花生对幼儿来说是十分熟悉的,它通常是我们自然角中的常客。有时,“馋嘴”的孩子会忍不住偷偷地剥开它。同时,《纲要》中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中班科学《花生》酝酿而成,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拓展延伸”的过程,帮助幼儿从外到里的认识花生,鼓励幼儿自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
二、活动目标
1、观察花生的主要特征,感知花生壳内花生米数量的异同。
2、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花生米的数量,检验自己的猜想。
三、活动准备
1、带壳生花生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附)
2、小碟子、小篮子每桌一个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初步感知花生的主要特征。
1、小朋友看,在你们桌子上有什么呀?这些花生是怎么样的呢?
2、那现在请你们用小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我们一起来摸摸,看看上面有什么呀?
原来花生壳上有许多小洞洞,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
3、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你们的花生有什么不同?
(评析:活动开始,调动幼儿的触觉和视觉神经参与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花生的形状、颜色等基本特征,并通过与旁边小朋友花生的对比,了解花生有长短、大小的异同,让幼儿对花生有一个初浅的认知。)
(二)记录花生壳中花生米的数量,检验自己的猜测
1、猜测活动
1) 那花生壳里面是什么呢?猜一猜,你拿的花生里面有多少颗花生米? 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请你们把猜的记录在这张表上吧,应该记录在哪个格子里呢?
3) 幼儿记录自己猜测的结果。
4) 你猜了几颗?你是怎么记录的?
2、验证活动
1) 那怎样知道自己猜的对不对呢?
2) 你来说说怎么剥? (幼儿说到的动作,教师学一学)
3) 小朋友刚才说的方法都很不错,可以捏、拧……那就用你们的方法去试一试吧,看看到底有几颗花生米,并把它记录下来。
4) 幼儿记录数到的花生米的数量。
(评析: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请幼儿先后进行两次记录。教师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让他们自由猜测花生壳内花生米的数量,但相信有经验的幼儿便会发现花生壳上凸起的地方能帮助我们进行猜测,无意中幼儿自己解决了困难,这时再引导全班幼儿用此方法有目的有根据的进行猜测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猜测结果。随后再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剥开花生,验证猜测的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三)幼儿展示、介绍自己的记录
1、你们猜的和数到的花生米一样多吗? 这样吧,请你们把记录表给旁边的小朋友看看。
2、谁是不一样多的?
猜了几颗?数到的是几颗?那你问什么要猜x颗呢?
3、师幼共同小结:你们都知道,猜的和剥出来数到的有的是“一样多的”,可有的是“不一样多的”,但是只有剥开来数到的才是最准确的哦。
(评析: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介绍自己前后两次记录的异同,幼儿可以尽情表达,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幼儿发现只有剥开来数到的数量才是最准确的。)
(四)拓展经验
1、那花生米有什么用呢?
2、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花生米不但用处多,而且营养还很丰富,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长生果。
(评析: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花生米的用处,不但再次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最后再此基础上让幼儿了解花生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长生果。)
五、反思
活动的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孩子们对花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因此,在活动中花生本身就吸引着幼儿的眼球,使幼儿全神贯注的投入于活动中。并通过幼儿自由的观察比较,无形中了解了花生的主要特征;通过幼儿的探索操作,了解了花生米与花生壳的关系;通过两次猜测与验证的记录,强化了记录的方式方法。可以说,活动是按照逐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开展的,孩子们在自由的探索与操作中,渐渐的掌握了新的知识内容。但整个活动给人感觉一切都在教师高度控制的状态完成,活动的提问可以更开放些,教师的指导语与肢体语言可以更夸张些,让活动的气氛更活跃,幼儿的情绪更高涨。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在了解水的三态时,孩子们对冰的知识经验的回忆显得格外热烈:我们在吃麦当劳时喜欢把可乐里的冰捏在手上,过一会儿就没了;我在哈尔滨旅游时看到了冰柱子,那冰柱子一敲就断了……教师决定引领幼儿从蕴涵着丰富科学知识的日常生活人手,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索冰的特性,尝试用多种方法取出冰中的玩具。
2幼儿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个四周挖有小洞的大纸箱,将冻有幼儿玩具的大冰置于大纸箱里。
2锤子、剪子、锯子、钳子、积木、塑料棒、热水、炉子、砂纸等各种工具材料。
3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及红星。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1幼儿将手伸进纸箱洞里触摸冰,感受冰的特性。
(1)用手捏一捏、压一压,知道冰是固体的,有一定的硬度。
(2)提醒幼儿一只手摸冰,另一只手摸沙纸,感受冰是光滑的`。
(3)将摸冰的手拿出来与另一只手比比看,这只手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知道冰是可以融化的。
2让幼儿自由感受、探索,说出自己发现的冰的特性:冰是光滑的、固体的、透明的、冰凉的、会融化的……
二、提出问题
1请幼儿观察冰中的玩具,并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取出自己心爱的玩具。
2幼儿在实验记录板上画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幼儿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并将设计方案贴在白板上。
三、实验论证1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和工具进行验证,教师巡回观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及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引导。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教师采用幼儿没有想到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2当幼儿取出玩具后,请幼儿在成功的方法处贴上一颗红星。
四、交流讨论1根据冰的各种特性,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从冰中取出玩具的?为什么这种办法能取出玩具?
幼儿分别介绍自己在实验中采用过的方法。
2教师小结:可用热水或太阳来晒,使冰的温度升高,冰就会融化成水,玩具就取出来了;当用硬的物体敲击冰时,物体比冰硬,冰就会碎,玩具也就可取出来……
【活动延伸】
如果冰里面还有一些没取出的玩具,可以让幼儿想一想:放在室外,它们会出来吗,为什么?哪种方法能更快地取出玩具?活动可根据情况进行延续。
【设计评析】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接近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所以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符合目标的需要,特别是活动前,将孩子心爱的玩具冻于一大块冰中,增强了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和积极性。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遵循了科学活动的新理念:幼儿是主角,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大胆的、主动的尝试与探究;教师则更多的是鼓励、关注、等待与支持。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 与同伴合作制作再生纸,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 利用再生纸进行自由创作,发展创造力。
活动准备
1. 再生纸、用再生纸制成的物品。
2. 旧报纸、盆子、搅拌器、网架、毛巾。
3. 干花、广告色。
活动过程
形式 :小组
1. 请幼儿欣赏再生纸及利用再生纸制成的.物品,强调再生纸是用废纸制作成的。
2. 提议大家来制作再生纸,向幼儿介绍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幼儿分组制作再生纸,步骤如下:
3. 把旧报纸撕成碎片,浸在水中;
4. 把碎纸放进搅拌器打成纸浆,在这个过程中可加入干花或广告色,以增加香味和颜色;
5. 把纸浆倒在网架上,晾干;
6. 纸浆干透后,从网架上小心取下。
7. 制作完成后,请幼儿摸一摸再生纸,说说有什么感觉,请各组介绍自己制作的再生纸,如什么颜色、有没有香味等。
8. 鼓励幼儿在再生纸上绘画或拼贴,进行不同的创作。
活动评价
1. 能与同伴合作制作再生纸。
2. 能利用再生纸进行创作。
3. 懂得珍惜用纸。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尝试种子发芽试验。
知道春种秋收,种子在春天发芽
知道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温度、水分、阳光、空气。
活动准备
黑板画种子发芽过程。
花盆、种子;空纸壳箱
活动过程
1、老师实验;将一粒黄豆种子种在花盆里,在放入纸箱 里。
提问:这粒种子能发芽吗?为什么?
小结:种子发芽需要阳光。
提问:如果把这盆放入冰箱里会发芽吗?
小结: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师:如果有了阳光、温度种子就会发芽吗?对了,必须浇水就象小朋友一样,每天必须喝水才会长大。
师:你知道种子是怎样长大成一株植物的吗?老师出示黑板 画让小朋友了解植物发芽长大的过程长大。
小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外界条件氧气、温度、水、阳光。
2、游戏:《种子发芽》,用肢体语言演示植物生长过程。
活动延伸
老师将种子种在花盆里放在教室一角,让小朋友观察种子发芽过程。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5
中班科学教案07-02
中班科学教案07-20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06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8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1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16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8
中班科学教案05-02
中班夏天科学教案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