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常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教案1
第1课时
教学课题:可能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3-1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难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具准备:课前预习、各种颜色的球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下跳棋吗?下跳棋时你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子?
由学生口答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办法,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跳棋比赛,李力和方明是四年级的种子选手,他们怎样决定谁先走子的?
出示情景图:摸棋子决定吧,摸到红子你先走,摸到蓝子我先走。
出示两袋棋子。
这里有两袋棋子,应该摸哪袋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一致认为摸甲袋棋子公平,(板书:公平)摸甲袋棋子为什么公平呢?
甲袋中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同吗? (甲袋中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一半)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二分之一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红子和蓝子的个数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所以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板书:可能性相等公平
摸乙袋棋子为什么不公平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乙袋中红旗子有1个,摸到红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蓝子有2个,摸到蓝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二,所以摸乙袋不公平。红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蓝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摸到蓝子的可能性大,所以摸乙袋不公平。】
这节我们就学习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可能性有大小不公平,老师就说,在甲袋中红子和篮子各一个,都占总数的,我们就说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和篮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然后问学生: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很篮子的可能性为什么都是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抛硬币
刚才李力和方明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子,用抛硬币的方法可以吗? 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任意抛出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李力先走,如果反面朝上,方明先走。
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其实抛硬币这种方法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是公平的,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验数据。
浏览抛硬币的数据:
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蒲丰的实验数据,他做了4040次实验,其中有xx次正面朝上,1992次反面朝上。
美国数学家费勒的实验数据,他做了10000次实验,其中有4979次正面朝上,5021次反面朝上。
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的实验数据,他做了24000次实验,其中有1xx次正面朝上,11988次反面朝上。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找学生回答
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实验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二分之一,所以抛硬币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2、转盘摸奖游戏
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摸棋子和抛硬币的游戏规则,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当可能性相等时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的知识做个幸运转转转的游戏好吗?
教师出示颜色大小不等的转盘。
老师决定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给第一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绿色区域给第二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给第三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给第四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紫色色区域给第五小组发奖品。这样抽奖公平吗?
怎样才能使转盘公平呢?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五等分的转盘,问:使用这个转盘公平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停在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都是。
3、装球游戏
刚才我们做了幸运转转转游戏,我们再来做个装球的游戏好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装球的要求。
你能按要求装球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我们的学具,请同学们按要求装球,装完后把你的装球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
班内汇报交流:你是怎样装的,为什么这样装呢?
(相同的'方法只说一次) 备注: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可能性是
4、砸金蛋
刚才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着许多可能性大小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走进非常6加1砸金蛋的现场。
你能解决这里面的可能性的问题吗?
出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砸到一部手机,第二次再砸,再次砸到手机的可能性是()
5、摸牌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扑克牌吗?在我们经常玩的扑克牌中也有有趣的可能性现象呢。
6、成语中的可能性
看来同学们对可能性的问题掌握的很牢固,解决问题已经是十拿九稳了,“十拿九稳”这个成语中用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的大小问题呢?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看来语文和数学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限时作业。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
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或
课件显示:1÷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b≠0
(引导学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最后教师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填空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4、“六一”联欢的时候,大家都会带好多自己爱吃的食品,你们愿意与同学们共同品尝吗?如果愿意的话,请说说你的打算,并编一道符合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情感教育,教书育人
同学们,我刚才听了大家的各种打算,感到很欣慰,同学们都打算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给大家一起享用,我都盼望着过“六一”儿童节了,到那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礼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但愿我们同学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亲如兄妹,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温暖的班级体!
板书
分数与除法
a÷b= (b≠0)
3÷4=(张)
答:每人分得张饼。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2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商是两位数80……2商是三位数102……4
商是三位数150商是两位数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教学反思:
1.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2.学生对根据条件提问题还有困难,在教学时,要注重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应用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为教材第12~1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习二,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二段,教材第15~18页的例4、例5和练习三,主要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第三段,教材第19~21页的例6和练习四,主要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
第四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此外,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校园的绿化面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稍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进一步体会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学生还没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公式”的意识,相关的学习经验比较少,所以既要有宏观的策略指导,也要有具体的方法点拨。即,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学会“怎样转化”。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通过比较两组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些复杂的图形可以通过“分和移”转化成相对简单的图形。例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具体方法。例3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缺少的仅是具体的转化方法,所以教材着重指导“怎样转化”。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道例题。例4通过计算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面积,启发学生领悟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例5则通过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梯形面积时,考虑到学生不仅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而且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与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是类似的,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让学生自主操作并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2.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数学内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个过程,不仅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空间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领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要把吸引学生参与推导过程作为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为例,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先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而这一点可以通过例4的教学得以实现。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公式或数方格算出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直观判断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使学生在判断以及表达判断理由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由此,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此前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给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为下面的操作活动提供思考的基础。教学例5时,可以先让学生从附页中任选一个三角形剪下来,并提问:你选的这个三角形可以与例5中的哪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后,要求算出每个三角形以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把相关数据填在例题的表格中,从而建立初步猜想: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来计算吗?然后,引导学生综合小组内同学得到的数据,验证上面的猜想,并初步归纳出结论。最后,组织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使学生在合乎逻辑的推理中,进一步确认公式是正确的,并感受数学思考的严密性。
3.要充分发挥方格图(点子图)的作用。
教材利用方格图设计的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在方格图上给出一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与它面积相等的其他图形。如,第14页第1题,第23页第4题。第二,在方格图上给出一组图形,要求学生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关系。如,第17页第5题,第21页第2题,第22页第1题。第三,要求学生在方格图上自主设计图形。如第17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的优点在于:第一,有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图形相互关系的思考上,从而避免一些具体测量活动对数学思考本身的干扰;第二,有利于学生通过反复尝试,在不断的调整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便于学生直观地验证操作和思考的结果。教学时,一要让学生多准备一些这样的方格纸,以便随时开展此类活动;二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自觉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例如,第23页第4题,图中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等于15;要使画出的三角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三角形底与高的乘积等于30(15×2);要使画出的梯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梯形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等于30(15×2)。
4.怎样处理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的不同方法?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多样的。教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机会,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此有所体会,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自主探索的兴趣。首先,可以通过教学第16页的“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不是惟一的。具体教学时,可以先演示“以盈补虚”的过程,引导学生领悟“要使‘盈’和‘虚’相等,就先要找到三角形相应边的`中点”,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三角形底、高的关系,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高,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底的一半,因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半广以乘正从”,即等于底×高÷2。其次,在教学第25页的思考题时,适当提示不同的转化方法。例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可以先出示如下图的几个图形,启发学生看图说说图形转化的过程,再讨论转化前、后图形的关系。
也可以先让学生照样子剪一剪,再联系操作过程共同讨论怎样才能推导出面积公式。
5.“校园的绿化面积”要重视实际测量方法的指导。
“校园的绿化面积”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二是让学生在校园里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并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相应多边形的面积,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起来,前者的目标相对容易实现,因为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关键是把原图形进行转化,而这个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真正实现后一个教学目标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难点。教学时,关键是抓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帮助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要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第二,要选择合适的、便于测量的地块;第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通常可选择卷尺或米尺;第四,要具体指导图形高的测量方法;第五,要提醒学生适当地取近似值,以便于计算。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2≈(厘米)②×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习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先复习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的.分类。
2、教师引入: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质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汇报,教师填表(投影出示下表)
小正方形个数(n)拼成的长方形种数n的因数
(1)让学生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教师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1、在821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完成课件练一练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五、作业。
优化作业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内容及练一练。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知“升”和“毫升”这两个容量单位的大小,会读量杯和量筒上的刻度。
难点:理解容量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课件,水盆、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设疑导入
师手拿两个杯子,提出问题:如果两个杯子都装满了水,哪个杯子装的水多呢?这里面隐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谁来猜一猜是什么?(让生自由猜)
2、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升和毫升”(板书课题)
3、出示目标
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齐读)
1、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2、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我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认真自学,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2页的内容,然后动手试一试,比一比,思考:
1、哪个杯子装的水多?你是怎样比较的?
2、你认为什么是容量?容量的单位有哪些?
3、升和毫升用字母怎样表示?
师:自学时,可以边看边动手做一做,重点的地方用笔画下来。
(自学时间5分钟,看书-思考-动手-交流-汇报)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也可参与学生的活动中。
2、议一议(对子交流,疑难问题小组讨论,整合答案)
针对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先对子交流,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动手演示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学的怎么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成果。以小组为单位由老师指定题目进行汇报,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可以在期间举手示意要求汇报,但只展示不同方式或质疑补充。各组展示后,可以自评,他评或老师评价。对疑难地方师及时点评讲解。
4.小结归纳
生说,师生共同总结:容器中所能装液体的多少,就是容器的容量。
常用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四、学情展示。
1、课本第3页试一试。
2、练一练中的1题.
3、练一练中的第2题。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交流。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讨论、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每两组展示一题,预展速度快的组先展示,另外一组只展示不同之处,或质疑补充评价。由组长分工:展示题1可板演口答,展示题2可以边演示边说明理由,展示题3可以口答。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预展时间:2分钟)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由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它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它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5、操作指导:教师要在预展时巡视各小组,指导并帮助小组快速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到人人有事做。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你还存在什么疑惑?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说一说:1、知识点(表格、知识树等)2、方法3、易混易错点4、疑惑5、学情。
六、巩固提升
1、在()内填入升或毫升。
(1)一瓶大瓶可乐的容量是2()
(2)一瓶牛奶的容量是250()
(3)一瓶眼药水的容量是5()
(4)一桶饮用水的容量是15()
(5)一瓶洗发水的容量是200()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3、拓展: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4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练习:将练习十五的第五题做在书上,做完后集体修订正。
2.回答问题: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是?
3.求24和32的。
4.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12和36 4和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板书课题: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先让学生用上节课学的方法分别求出这两组数的。
(2)观察结果:通过这两组数的,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3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4页下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判断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解答出来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五的第6题,先让学生写,再让学生说,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让学生正确、熟练地说出它们的,并订正。
3、做练习十五的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再点几名学生讲打或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8题。
课题三:求三个数的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求三个数的。
教学重点 求三个数的与求两个数的的区别。
教学难点 会求三个数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求下面各组数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时,点几名学生说怎样求两个数的)
5和8 7和28 12和16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怎样求三个数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求三个数的)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4。
(1)请同学们把8、12、和30分解质因数,并指出公有质因数是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8=222
12=223
30=2 35
(2)分组讨论。
①8、12、30的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②如果先取这三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再取每两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和1个3,最后取各自独有的质因数2和5 ,(22235)这些质因数是否包含了8、12和30所有的质因数?
③8、12和30的是多少?
(3)归纳:8、12和30的,必须包含这三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2和5),这些质因数积(22235=120)就是8、12和30的。
(4)求三个数的的方法。
求三个数的与求两个数的的方法大同小异。(板书短除式)
8 12 30
①先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
②再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重点指导:另一个数要移下来)
③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④最后怎样做就可以求出三个数的?
(5)比较求三个数的与求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先可让学生说,然后老师归纳)
相同点:都是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都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不同点:求两个数的时,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这止;而求三个数的时,要先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再用两个数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商中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两两互质)为止。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75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五的第12题,先让学生看,再指出它的错误,使学生明确:错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还没有找完。在用6除时把8移下来,就等于在里多取了一个质因数2。
3.做练习十五的第13题,学生口答。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五的第10、11、14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十五的第21*~23*题。
课题四:最大公约数和的比较
教学要求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正确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
教学重点 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的不同点。
教学用具 在投影片上画好教材第80页的表格(留空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先让学生将能被2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5整除的数用□圈起来,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2.很快说下面每组数的。
5和7 9和45 9和12 2、3和11 8、10和40 3、4和6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5。
(1)出示例5(点2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8 42 28 42
7 14 6 7 14 6
2 3 2 3
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 42和28的是:
27=14 2723=84
(2)揭示课题:我们现在来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和的比较)
(3)出示留空的表格。
先让同桌的学生互相说说,再点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归纳填表。
(4)看表上的不同点回答。
为什么它们在计算时不相同?
使学生明确:①因为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只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所以只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②而两个数的不仅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还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所以要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然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六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的异同点。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3、4、5、6*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分数的认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将为后面的分数的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引导学生从现实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合作,与人分享收获,并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原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制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学法上谈一谈。
教学教法:
我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探究体验、参与合作、互动讨论。
教学学法:
引导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小明和小红在手工课上折纸鹤)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提问,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引出算式1/2+1/4(板书算式)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成本节课的.问题,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怎样计算让学生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在生活中确实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因猜想而紧张的沉思,从而达到风起云生的效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投石问路
在提出1/2+1/4得多少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己的通过画图、折纸、探索计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曲径通幽
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交流——水到渠成
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其他还有别的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请况
1/2+1/4=1/6
1/2+1/4=2/6
1/2+1/4=2/4+1/4=3/4
不管是哪这种想法,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抛回去:请同学们想想,你同意那种意见为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
出示提出的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学生独立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小结计算方法
观察算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吗引导学生总结提醒大家注意的事项。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讨论,让学生探究有实效,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汇报交流抓住知识的突破点,以求达到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我会设计基本练习(课本练一练1—3题)、提高练习(练一练第4题)、综合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先看清题意,再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关注有什么不一样的或是不对的
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学到的知识,还有情感体验。
此环节抓住新知识增长点,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深刻地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自学21页的例10
(1)导学单
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
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
1)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
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我的例子)
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
(1)生独立计算。
(2)生展示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再求相关基本图形面积之差。
2、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3、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3.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简写和略写乘号.
4.使学生学会应用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
18+34=34+□
(35+55)+45=357+(□+□)
35×□=59×□
(1.2×2.5)×4=1.2×(□×□)
(4+8)×□=□×3.5+□×□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学生叙述各运算定律的内容,并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教师板书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
2.观察比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有哪些优点?
优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更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教学用字母表示图形面积公式(出示图片:图形面积公式)
(1)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2)表示平行四边的面积,、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3)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4)表示梯形的面积、、分别表示梯形的下底和高.
2.教学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正方形周长的书写格式.
(1)读出下面各式,并说明表示的意义.
(2)把下面各式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5×5
(3)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根据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字母或数.
(□+□)+□
□·(□·□)
(5)如果用表示长方形的长,表示宽,那么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小节: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省略,但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
不能写成;在两个数相乘的时候,乘号不能省略不写,可以改为“·”,但容易与小数点混淆,所以一般仍记作“×”.
3.教学例1.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教师说明:在我们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或周长时,实际上是把数值代入有关的公式,算
出的结果就是它的面积或周长.
(1)说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说出梯形面积公式中每一字母表示的意义.
(3)说出字母所代表的数值.
(4)学生尝试解答.
教师强调: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计算的结果不必写出单位名称,只在答题时注明就行了.
(5)练习: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4厘米,宽是4.6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课后作业
(一)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8分米,高是1.5分米.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二)先写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再把数值代入公式计算.
1.一个长方形,长7.2厘米,宽1.8厘米.
2.一个正方形,边长24毫米.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运算定律
计算公式
可以写成
读作:的平方
表示:两个相乘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3.5+5.5)×4÷2
=9×4÷2
=18
答:梯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探究活动
找规律
活动目的
1.能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活动题目
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然后填空.
35=3×10+5702=7×100+0×10+2
72=7×10+2123=1×100+2×10+3
16=1×10+6564=5×100+6×10+4
…………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a,个位上的数是b,这个两位数是().
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b,个位上的数是c,这个三位数是().
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
活动过程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汇报思考过程和答案.
3.仿照题目类型,每个小组自编一组练习,相互交换解答.
参考答案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a,个位上的数是b,这个两位数是(10a+b).
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b,个位上的数是c,这个三位数是(100a+10b+c).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自学P43内容
指导方法自学P43
思考:
1、底面积是什么?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怎么求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怎样?
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43的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统一。(完成P43内容及P45第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部分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巩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新课标第一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03-27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数学教案11-08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02-07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1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15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22篇)07-17
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02-18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