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7 14:00:0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7篇(通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7篇(通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的第二课时《跳伞表演》一课。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8 的退位减法后,进一步学习十几减7、6、5 等数退位的减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思维方法和计算方法,但学生掌握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比10 以内的减法要困难一些,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十几减

  7、6、5 等数的退位减法。

  2、在探索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的多种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特技表演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正在做什么?(课件出示)(板书课题——跳伞表演)?

  2、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呢?

  生2:蚂蚁比蜗牛多几只?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棒?参加表演的蚂蚁和蜗牛它们的只数谁多?多几只?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谁多、多几及退位减法。(板书——谁多、多几及退位减法)?

  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课件出示)蚂蚁有11 只可以用11 个圆圈来表示?蜗牛有7 只可以用7 个圆圈来表示。通过这个图我们一下就能看出谁比谁多呢?生:蚂蚁比蜗牛多。是的,蚂蚁比蜗牛多,那多多少呢?你能列个算式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板书?11-7

  提问:11 表示什么?7 表示什么?11-7 又表示什么?

  ()“11”表示11 只蚂蚁;“7”表示7 只蜗牛;“11-7”表示蚂蚁比蜗牛多几只。

  2、学习计算方法。

  (1)自主探索,小组交流。

  “11-7”到底等于多少、可以怎样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

  (2) 全班交流。

  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做得?

  方法1:我们再来看刚才这个图。(课件出示)上下圆圈一一对应,这样从图中一下就能看出蚂蚁比蜗牛多4 只。

  方法2:摆小棒。11 只蚂蚁可以用这11 根小棒来表示,从这11根小棒当中减去和蜗牛只数相同的7 根,还剩4 根。

  方法3:可以根据加法来算减法,想一想7+11 因为7+4=11 所以11-7=4。

  方法4:把11 拆成10 和1 10-7=3 3+1=4 ……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板书)

  (3)小结。

  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计算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

  老师认为在实际计算中用把11 拆成10 和1,先算10-7=3 再用3+1=4 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快捷。

  3、小练。

  猴子摘桃。(课件出示)

  11-2=9 11-3=8 11-4=7 11-5=6 11-6=5 指名回答。同学们请观察这几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都是减法,并且是11-几的退位减法。不同点:它们的减数在依次变大,而差在依次变小。】

  三、巩固练习。

  小朋友们学得真快、我们再来算几道题。

  1、看图列式。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看81 页第2 题。谁来读题?你会做吗?

  全班交流:

  (1)小鸡和小鸭的只数,谁多?多几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小松鼠和小兔子的只数,谁多?多几只?(同上)

  2、12-几的退位减法。

  12-6= 12-5= 12-8= 12-4= 12-9= 12-7=

  自由练习,指名回答。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

  3、口算。(摘苹果)?

  16-9= 12-4= 14-8= 14-7= 15-9= 16-8=

  你能摘到苹果吗?谁来试一试?

  4、看图列式。

  (1)(出示课件)你能给这道题提个问题吗?(麻雀比小燕子多几只?)你会做吗?在本上写出答案。

  (2)鸭梨比草莓多几个?(同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已经学完了,想一想你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多种方法来计算十几减7、6、5 等数的退位减法,我们也发现在实际计算中把十几分成10 和几,先用10 减这个数,再加上剩下的数,这种方法计算起来非常方便。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们要多加练习,使我们的计算能更加快速和准确。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谁多、多几及退位减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

  一、复习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习(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习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习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方法与过程: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并获得取胜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和重要的,获得良好情感体验。

  3、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二、【教学重点】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三、【教学难点】

  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游戏,也许大家可能在游戏中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呢?

  (二)游戏一“堆一堆”

  1、赛前准备

  (1)分组:可以分为几个大组进行比赛。

  (2)比赛用品的分发:每组准备相同的几何体。

  (3)赛前要检查物品数量与形状。

  师:请大家数一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具中都有哪些好朋友?它们是什么形状?有几个?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开展比赛,并计时

  (1)游戏活动时间5分钟。

  (2)教师发出指令,开始游戏。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进行第三轮游戏,时间可限制在4分钟内。

  4、决出胜者。

  5、还可以进行全班赛。

  6、全班总结交流。

  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三)游戏二 “玩一玩”

  1.游戏前准备

  认牌识点数:

  (1)抽出其中的几张牌,请学生说出牌面的点数。

  (2)尤其是对A的认识,知道A代表1。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因为规则比较复杂,教师结合扑克牌做必要提示。

  3、教师根据主题进行讲解。

  (1)引导学生对游戏中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并进行判断。

  例如:每人的点数已知,现在淘气的点数是8,笑笑的点数是9,淘气不继续摸牌肯定赢不了,所以就要引导学生讨论:淘气摸到几才能获胜?

  (2)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计算、思考、判断。

  4、小组开展比赛。

  (1)分组:可以分为4人小组进行比赛。在明确游戏规则和小组成员后,开始游戏。

  (2)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进行帮助指导。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根据时间,可以进行第三轮游戏。

  (四)全班总结交流。

  全班交流,畅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以及游戏中发现的其他问题,或是游戏中要想取胜的“秘诀”等。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这些游戏好玩吗?

  回家后可以把这些好玩的游戏介绍给院子里的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玩一玩,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搭一搭 》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冊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中的起始课,它主要考察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

  本课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有具体图形观察,比较形象直观,而由形到立体图形则比较抽象。

  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知识障碍: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有的已遗忘,所以课前有必要进行复习。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立体图形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结合直观图形、深入浅出的分析。

  动机兴趣: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教学手段:

  1、采用情景教学法;

  2、“摆——画——议——讲”结合法;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充分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手段,直观形象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激趣促学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2、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

  此问题的出示,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复习的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3、导入,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

  1. 师:老师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摆好并画出来吗?指名演示。集体订正。

  2.用5个小立体块自己摆图形,再分别画出三个面的形状。

  3、交流汇报

  师:有没有小组摆得 不 一样的,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正面:上面:左面

  4、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小组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 出示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2、再出示2个方向的平面图形,让学生猜一猜有几种。再搭一搭,验证。

  3、归纳小结。

  三、尝试应用,深化认识

  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给出两个方向(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搭一搭。

  重视课本问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总结反馈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

  l、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明数量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8年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9年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页体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5一14题,练习二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教具准备:

  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文具盒、橡皮、粉笔盒等;练习二十第13题的长方体(用橡皮泥做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第5题。

  2.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更加清楚这样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体积的意义。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大小相同吗?大小不同就是什么不同?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哪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个物体体积最小,

  2.复习体积的计算。

  (1)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形体的体积?(分行板书画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图形)请同学们在课本第106页用字母表示出这样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边写一边看每个图形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关系,再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学生口答体积计算公式,老师接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板书相应的体积公式。提问:这些体积计算公式里,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推导出其他体积计算公式的?老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联系,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

  (2) 归纳柱体体积公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明: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它们上、下底面是完全一样的。像这样从上到下一样大小的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从上面统一的公式可以看出,这样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3.学生练习.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体积一般按体积计算公式进行。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追问:求容积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结果一般用容积单位。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第6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判断。指名学生口答,错误的说法要求说明理由。

  2.讨论练习二十第7、8题.

  提问:第7题里,沙填在沙坑里后成什么形状?第8题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说明了什么?

  3.做练习二十第11、1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提问每个问题求的是什么,再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追问:一般说来,求制作时所用的材料是要计算什么?求能容纳物体的重量要求出什么来计算?

  4.做练习二十第13题。

  出示橡皮泥长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怎样把它截成两个正方体?用刀把长方体切成两个正方体。谁来说说,增加的表面积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口答练习二十第15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估计,解释估计的方法。讨论后让学生交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按题意画出示意图。提问:求这个梯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与正方形哪个条件有关?梯形的一条底比另一条底长多少厘米?你有办法根据题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吗?请大家课后想一想,试一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79题,第11和12题里自己未做的一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第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学习内容:

  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

  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

  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

  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

  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4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1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