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29 11:55:17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精华【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精华【10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名称:

  《动物的尾巴》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愿意了解它们的功用。

  2、引导幼儿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妙用,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亲子作业:收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图片或书籍,布置展区。

  2、“动物尾巴妙用”的录像带。

  3、“动物尾巴妙用”的图片资料。

  4、鸟、鱼、牛、松鼠等动物的拼图每人一份。

  5、彩笔、胶棒、剪刀、彩纸、废纸盘。

  活动思路:

  “有趣的动物”这一主题为大班幼儿提供了探索动物奥妙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只小鸟误入教室,因尾巴受伤不能飞出教室,我向幼儿讲明了其中的原因及鸟的尾巴的用途,幼儿非常感兴趣。为了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我又给幼儿抛出了问题“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用处比较大?”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布置了图片展区、录像区等。此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并整合多领域的教学方式方法,利用多种资源,充分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满足孩子的兴趣及需求、实现家园共育、多领域整合的课程新理念。

  活动首先以邀请小朋友参加动物展览会为由,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开车到达图片展区后,邀请幼儿自选喜欢的拼图制作动物门票,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调动幼儿的探索欲望。进入交流展区,采取幼儿分组自由交流不同动物尾巴的用途和个别幼儿介绍门票上动物尾巴的用途等方式,引导幼儿相互分享经验学会倾听,满足了幼儿探索其他动物尾巴的用途的愿望,然后教师以“问答歌”——《小朋友想一想》总结鸟、鱼、牛、松鼠等动物尾巴的妙用。进入录像区,观看“动物尾巴妙用”的录像带,引导幼儿了解更多的动物尾巴的用途,丰富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活动的最后,进入作品区邀请幼儿以绘画或粘贴的形式记录自己参观展览会的收获——“最喜欢的动物尾巴”丰富展区内容,让幼儿获得的经验和收获得到升华。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收到“邀请函”参加动物尾巴展览会。

  2、自制拼图门票,进入相应的图片展区,自由讨论、探索鸟、鱼、牛、松鼠尾巴的妙用。

  3、进入交流区,互相交流动物尾巴的妙用。

  (1)自由坐位,互相交流所展示的不同动物尾巴的妙用。

  (2)请个别介绍自己所看到的动物尾巴的妙用。

  (3)教师以问答歌《小朋友想一想》总结幼儿所探索到的动物尾巴的妙用。

  4、进入录像区,了解更多动物尾巴的妙用,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你喜欢谁的尾巴?”“它的尾巴有什么用?”

  5、进入作品区,幼儿以绘画“我最喜欢的动物尾巴”记录自己参观后的收获。

  6、将自己的作品布置到图片展区,自由交流欣赏。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感知雷和闪电现象,对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视频 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见过闪电和打雷吗?

  (播放打雷和闪电的视屏,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觉)。

  二、出示图片,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

  1、教师:为什么会打雷和闪电?

  小结介绍:雷雨常尝会在夏季发生。因为夏天空气急剧上冲,使得云朵里带有许多的电。当云和云碰撞时,就会发生打雷和闪电的现象。

  2、请幼儿想一想,在刚刚观看的视频里,你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见打雷?

  小结:先看见闪电,然后听见打雷。告诉幼儿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传播得要快,因此先看见闪电,然后听见打雷。

  三、观看图片,交流保护自己的`方法。

  1、师生共同讨论:雷雨时自我保护的方法。

  2、看图说说:下雨打雷了,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做?这样做安全吗?

  ⑴雷雨时,在家里的小朋友关上电视对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雷雨时,要把家中的电源切断,最好不要使用任何电器。因为电线受雷击后,很容易把强大的电流传到电器上,使电视机、电脑等电器发生爆炸或烧起来,造成危险。

  ⑵雷雨时,不能在哪里躲雨?为什么?

  教师小结:雷雨时,不能在空旷的地方停留,更不能玩地上的积水,还不能在大树下躲雨,也不能在高压线附件走动。因为水、木、铁都会导电。

  ⑶雷电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

  教师小结:雷电会击中人或动物,还会引起火灾。因此现在人们在高楼上装有避雷针,使雷电不会击中高楼。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

  1、欣赏故事,感受鲁班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敢于尝试的任务形象特征。

  2、激起幼儿向鲁班学习的愿望,懂得从小就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多想、多问、多做,才能变得聪明。

  3、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准备:

  锯子实物一个,伞实物一件。

  活动过程

  一、以实物引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引导幼儿了解《鲁班造锯》的故事。

  1、师出示锯子。

  提问:你们见过这种工具吗?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

  2、师:“那你们知道这个锯子最早是由谁发明的吗?它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发明的。他发明锯子的时候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呢,叫《鲁班造锯》,你们想听吗?”

  3、教师生动地讲述故事《鲁班造锯》。

  提问(1):鲁班怎么会想到把锯子做成这种摸样的?

  提问(2):以前没有锯子的时候,人们砍树怎么样?有了锯子以后有什么不同?

  二、引导幼儿理解《鲁班造伞》的`故事。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请聪明的小朋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师讲述谜语:“远看像座亭,近看没有窗,上边直流水,下边有人行。

  2、师:“是伞。咦,我国的第一把伞是谁发明的呢?请小朋友们仔细听。”

  3、师讲述故事《鲁班造伞》。

  4、提问(1):在我国伞最早是由谁发明的?没有伞,下雨时人们出门会怎么样?

  提问(2):鲁班看见孩子们头上顶着荷叶,想到了什么?回家做了什么?

  提问(3):人们夸奖鲁班,鲁班满意吗?他又是怎么做的?最后他造出了怎样的伞?

  三、简介鲁班及其发明,激励幼儿要向鲁班学习。

  1、师:“听了鲁班的两个故事,你觉得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2、师:“你们知道吗,鲁班不止发明了锯子和伞,还有许多的东西呢!”

  教师简介鲁班及其发明。

  3、师“你们今天从鲁班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本领?”

  四、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还了解了他的许多发明,听了他的两个小故事,从故事中小朋友们学到了许多的本领。你们还知道鲁班的其他发明吗?回家查阅资料,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吧!”

  幼:见过,是锯子,用来切木头的……

  幼:想听。

  幼:因为小草的边缘上有许多锋利的小齿,所以割破了鲁班的手。鲁班就受到启发,做成边缘有许多小齿的锯子。

  幼:没有锯子的时候,人们砍树很吃力,很累;有了锯子,就比较省力、方便了。

  幼:是房子、伞、蘑菇……

  幼儿倾听老师讲述故事。

  幼:是鲁班发明的。会被雨淋湿,会生病的。

  幼:鲁班想到了做一个跟荷叶差不多的东西顶在头上,就不会被雨淋湿了;回家做了……

  幼:鲁班不满意,他想把它做得能收起来,就动手把它改成可以活动的,能撑开,能收拢,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伞。

  幼:我觉得鲁班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是个仔细观察的人;是个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是个爱动手制作、爱尝试的人……

  幼儿仔细倾听教师讲述,有疑问的举手回答。

  幼:要学习鲁班,爱动脑筋,经常动手做东西……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房子不倒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3、初步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小常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搭房子的技巧,以及房子的一些简单结构,并可让幼儿收集一些房子的构造图。

  2、塑料杯、,塑料板,纸皮、纸筒、易拉罐、水管、水管接口、泡沫板做的实验演示台,水管、水管接口、细铁丝、小木棍。

  3、双面胶、透明胶、小剪刀、塑料绳子、细铁丝、小型电风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提问;小朋友因为地震很多房子都倒了,你们想帮助灾区的小朋友吗?

  你们想盖一间怎样的房子呢?。

  2、幼儿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材料自由地搭建不倒的房子。

  二、感知材料,提升认知。

  1、幼儿在实验测试区域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并在活动中初步

  2、了解房子不倒的各种要素,了解要让房子不倒必需要用框架进行支撑与固定。

  (1)发现新问题: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把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中会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2)提问:怎样才能把我们做好的'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上,不移位呢?

  三、动手操作,掌握技术。

  1、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实验。鼓励幼儿大胆地利用各种方法构建房子的墙体,并与框架连接起来。

  提问:小朋友,有什么办法把墙体和框架连接起来呢?

  2、学习在操作中作出简单的记录。(附记录表)

  四、展示与检查,体验成功。

  师幼合作利用风扇和一起拍打泡沫实验台检验构建的不倒的房子是否成功,

  分享成功的快乐并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

  五、拓展活动。

  观看《自救小常识》的课件,初步了解地震自救的小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有趣的尾巴》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几种小动物的尾巴,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提高认知水平。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点:

  1、重点:通过探究几种小动物的尾巴,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2、难点: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提高认知水平

  活动准备:

  1、主题课件。

  2、各种动物头饰、各种布艺尾巴。

  3、"找朋友"音乐伴奏。

  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导入(启发谈话式)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幼儿:(喜欢)。师:你们都喜欢那些小动物呢?幼儿:(燕子、小羊、小鱼、小鸭子、小松鼠、孔雀等)幼儿模仿小动物的样子。你们观察过它们的尾巴吗?今天我们玩一个关于小动物找尾巴的游戏,好吗?

  二、准备活动(猜猜我是谁)

  1、出示课件。

  2、根据尾巴猜动物的名字。

  3、选择合适的尾巴,根据动物生活习性,判断各自尾巴的功能。

  三、游戏活动:"小动物找尾巴"。

  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头饰,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根据所戴头饰的小动物在布艺尾巴投放圈中找到合适的尾巴,进行接力游戏,那组完成用时最短,尾巴找的最准确,那组获胜。

  1、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扮演的小动物。

  2、开展找尾巴接力游戏。

  3、宣布比赛结果。

  4、在游戏中穿插讲解不同小动物尾巴的功能。

  四、活动延伸

  (参观园内科学发现室)带领幼儿参观园内科学发现室,观察和了解关于动物的各种信息。

  本节课通过出示图片及观看课件,让小朋友认识了几种动物,这样激发幼儿课堂兴趣,并了解到每一种小动物的尾巴都是有作用的,而且不同的小动物其尾巴的作用是不同的,更不能没有尾巴。小朋友听得很认真,课堂兴致很高。

  在为小动物找尾巴这一环节中不是会都能做好。既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深透到里,也有对第一部分老师告诉他们知识的记忆体现。动手能力差的及没有仔细观察的幼儿,就较难正确完成这个作业。不过在老师的巡回指导与启示下。孩子都完成了。这样既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感觉自己也不错。在游戏中让幼儿感到科学课的趣味性,也可以发展孩子个性的空间。游戏中力争照顾每位,让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教室里充满了欢乐。愉快的气氛。

  最后,活动延伸把孩子带进无限的思考,让孩子带着诸多的思考去观察自然界动物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特性。但也有不足之处,在探索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扩散以外的动物,我的知识面也不够广,今后要加强知识能力方面的修养。

  活动反思:

  1、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都特别强,加之他们又都非常喜欢动物,但通过了解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的某一身体部位,比如说“尾巴”的了解就比较少。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

  2、从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上,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教学。作为教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做好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另外,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幼儿从中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用途,同时克服活动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通过观察、描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游戏环节里,让幼儿在合作参与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如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科学始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促使他们探索的内在因素,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爱上科学、迷上科学,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中,我没有讲枯燥的尾巴知识,而是努力创设了和小动物们玩捉迷藏游戏这一情境,让幼儿由尾巴猜动物,并大胆探索、积极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巩固了动物尾巴的特征,我设计了拼图游戏,培养幼儿的大胆尝试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活动,我明白——幼儿活动的设计,要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他们的游戏来组织教学,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二是如何做到以教材为范例,教给幼儿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呢?在本节活动的设计上,我努力做到不局陷于教材,充分利用了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拓宽幼儿的视野。另外,通过幼儿利用已往获得经验的讲述,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通过询问家长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并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欲望。通过本节活动,我明白,要想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就要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中兴趣激发到位,课后拓展适当、争取家长支持,我们的幼儿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的“原生态”、“自然美”!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一、设计思路:

  “水的溶解”是一个科学活动,是“有趣的水”这个主题中的内容。水是幼儿物体,幼儿对水很感兴趣。而水是幼儿感兴趣的物体,通过探索“水的溶解”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欲望。因此,预设了《水的溶解》这一科学活动。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的活动内容,注重教学问题的提问有效性,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溶解这一现象。

  2、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每人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小勺若干个、筷子若干。

  2、认字卡: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溶解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t:小朋友们好!有没有发现今天李老师准备了很多的东西呀?

  你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有的还可以摸一摸,看看到底这都是些什么

  (幼儿观察讨论)

  有谁愿意来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呢?

  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

  小结: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

  石头摸起来硬硬的,有点沉;黄沙看上去是黄色的,摸起来细细软软的;芝麻油闻起来有股芝麻的香味;红糖看上去和盐一样是一粒粒的,但是红糖是红色,盐是白色的;咖啡粉是咖啡色的,有咖啡的香味;冰糖像是一粒粒透明的`小冰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物质,有的可以用来做菜,有的可以泡茶喝,有的可以玩,但是今天我们要用它们做什么呢?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t:请你猜一猜,如果我们要把这些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几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t: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t: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t: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请一桌上的4位小朋友为一组,一起把桌子上的材料都要一一进行实验,然后由一名小朋友进行实验记录,把最后得到的有趣的现象画出来。现在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3、交流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t:你记录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把这些材料放到水里后,石头沉了下去,芝麻油浮了起来,黄沙也沉在水底,盐、冰糖都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它们在水中溶化不见了。咖啡粉变成了好喝的咖啡,颜色也变成了咖啡色,红糖也把水变成了红褐色,原本透明五味的白开水变成了甜甜地的糖水。

  三)、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并进行交流。

  t:现在我请你们用调羹试试,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到底哪些能取出来?哪些不能取出来?

  能取出来的我们可以怎么记录?那不能取出来的呢?

  t:这个实验有趣吗?

  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啊?

  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和黄沙放进水中,沉下去了,芝麻油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但是它们都能用调羹取出来。红糖咖啡粉放进水中,水的颜色和味道发生了变化;盐和冰糖放进水中,虽然颜色没有改变,但是通过充分的搅拌最后看不见了,溶化在水中了,最后调羹取不出来。

  水宝宝把红糖、盐、冰糖、咖啡粉吸收了,而这些物质也溶在水中取不出来,还把水宝宝的颜色、味道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我们叫“溶解”。

  石头、黄沙和芝麻油能取出来吗?

  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t: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白糖、味精、果珍、奶粉……)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五、活动自我反思:

  这是一节科常活动,设计活动时候,想给孩子们充分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一点在互动进行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我的准备的教具中,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我来“说”,这一点有点背离设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六、活动点评:

  教研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组人员的积极参加。从说课活动到第二研,组员们每次讨论都非常的积极,从中寻找问题,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效果也是非常的良好。

  李佳老师在前面第一研的基础上上了第二研,活动中针对大家的意见,李佳老师也是做了一定的调整,将第一研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改善。活动中,李佳老师将记录表进行了修改,提问也更加的简练。可以看出,经过大家对提问的推敲,提问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当然活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活由于李老师的准备的教具中,各种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老师来“说”,这一点背离了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大胆提出假设,并乐意在探索活动中验证。

  2、知道线、笔、光、气等物体能否穿过弯管。

  3、培养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初步学习记录的方法。

  活动准备:

  1、记录表、弯管、线、笔、手电筒。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了解弯管的主要特征。

  1、小朋友,这是我们经常玩的积木,看,这个积木是怎么样的?这个洞洞有什么特点呢?

  2、师:“很多东西都想到弯管里面做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东西?”老师一一出示教具,让幼儿熟悉并了解。

  二、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设想。

  1、你认为哪些物体能穿过弯管?

  2、引导幼儿预测所准备的物体能否穿过弯管,并做记录。

  3、老师介绍表格的用法,请在“猜一猜”这一栏里,用“√”表示能穿过弯管,用“×”表示不能穿过弯管。幼儿在自己的实验表格中进行猜想记录。

  4、老师与幼儿一同猜想,在黑板上的'表格进行记录。

  三、幼儿动手操作,在实验中验证猜想。

  1、老师发放材料,强调用同样的方法在表格的第三栏“实验后”做上记录。

  2、老师巡视,并做个别指导,提醒幼儿有顺序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做好记录。

  四、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了解哪些物体能穿过弯管。

  1、统计实验结果。

  2、分析哪些物体能穿过弯管,哪些物体不能穿过弯管?为什么?

  3、小结:气是会流动的,会从弯管中流出来;铅笔是直直的、硬硬的,不能拐弯,不能从弯管中出来;线是细细的、软软的,能根据弯管的形状穿出来;手电筒里射出来的光是直线的光,不能从弯弯曲曲的管里跑出来。

  五、迁移弯管的作用。

  1、你还在哪见过弯管,它有什么作用?

  2、直管用起来很方便,为什么人们还要用弯管呢?

  3、小结:弯管能改变物体前进的方向,让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六、延伸

  1、在科学区中,教师准备一些物品,如水、沙子、米粒、绿豆、纸片等等,供幼儿继续探索,并粘贴表格,帮助幼儿整理归类。

  2、教师另外准备大大小小的弯管。提问:铅笔不能穿过小弯管,能否穿过大弯管呢?请幼儿继续探索发现。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有兴趣地进行推断并参与科学实验。

  2、感知冰加热变成水,继续加热变成蒸汽,而蒸汽遇冷变成水,继续降温变成冰的过程。

  [活动准备]

  (1)幼儿学习用书《玻璃哪儿去了》。

  (2)故事录音《玻璃哪儿去了》。

  (3)冰块、烧杯、铁架台、石棉网、玻璃片、酒精灯(依分组数确定,保证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教师戴头饰出场)

  师:“小朋友们,小兔奇奇,昨天我遇到一件怪事,想也想不明白,想请聪明的你们帮我解决一下,行吗? ”

  师:“那咱们就一起来听听小兔奇七=奇到底遇到什么事情?”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幼儿学习用书“玻璃哪里去了”),并放故事录音,一起边看边听故事。

  2、讨论:

  (1)请幼儿发表意见,帮奇奇找玻璃。通过关键词“小河里”(只有河面结冰小兔才能走到河里)、“添了几根柴火”、“一摊水”等引导幼儿猜出那是冰快,而非玻璃。后来屋子里温度升高逐渐化为水,变为水蒸气蒸发了。

  (2)将小朋友们的答案告诉奇奇。

  教师:“小兔子,知道了吧?那是冰块,不是玻璃。”(装与小兔子对话)“你说什么?噢!原来这样呀。”“小朋友们,小兔子说小朋友们只是嘴说,谁能证明给它看?”

  (幼儿讨论有什么能证明的办法)

  3、分组实验:

  (1)做实验。师“今天,咱们就来做个实验,让奇奇心服口服。”

  出示实验器材:冰块、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烧杯、玻璃片,并做一一介绍。

  (2)观察冰块,看看(透明的),摸摸(滑滑的,凉凉的),敲敲(硬硬的'),与玻璃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奇奇误当作玻璃。

  (3)分组实验,观察冰块在加热时的变化:部分融化、完全融化、有汽冒出。反之,汽遇玻冷璃片有水滴落下变成了水、结合水放入冰箱会结冰。感知水的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三态变化。

  (4)请幼儿自己将这个结果告诉小兔子。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帮奇奇找到了玻璃的去处,也认识了水的奇妙变化。其实,在我们美丽的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奇妙的事物,这就需要每个小朋友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让我们都有明亮的眼睛好吗?”

  温馨提示:

  1、在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可分组进行实验。

  2、本次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进行,可让幼儿学讲故事,也可让幼儿在科学区做小实验。

  附故事:

  寒冷的冬天来了,小兔奇奇在它的蘑菇房子里安静地坐着,开门一看,呀,下雪了!好漂亮的小雪花!奇奇兴奋地接着小雪花,与它玩耍。可没一会儿,“阿嚏!”好冷呀,把奇奇都冻感冒了,于是,奇奇赶紧把门关上。可是,关上门以后,就看不到美丽的雪景,这可怎么办呀?想呀想,想呀想,奇奇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墙上开一扇小窗,再装上透明的玻璃就能看到雪花啦。

  想到这儿,奇奇便拿出工具来开窗户,不一会儿,一扇漂亮的小窗就做好了。正在欣赏这扇小窗,一阵冷风吹来,又是好几个喷嚏。“不行,得赶紧找玻璃。”奇奇便出门找玻璃。

  走呀走,走呀走,终于在小河里发现了一块“玻璃”,量一量, 比一比,奇奇乐了,原来,和窗户的大小正好合适,奇奇便抱着 “玻璃”回家去了。

  安好玻璃后,奇奇也有些累了,它往炉子里放了几根柴火,便躺在床上睡着了。“阿嚏”睡梦中的奇奇被冻醒了,它赶紧又往炉子里添几根柴火。咦?奇怪,怎么还有些冷?一看窗户,玻璃不见了,只有地上的一摊水,过一会儿,地上的水也不见了,这下,奇奇可真糊涂了。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能告诉奇奇它的玻璃哪儿去了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发现天气是经常变化的,初步了解变化的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2、培养幼儿关注天气,探索自然变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已做好的气象记录。

  活动过程

  一、讨论气温的变化。

  1、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天的气温有什么变化?(幼儿发言谈及每天气温是不同的。)

  2、温度变化说明什么道理?(天气是多变的,有时气温很高,有时气温很低。)

  3、温度高的时候你感觉怎么样?温度低的时候你感觉怎么样?

  4、温度高的时候你穿的衣服怎样?温度低的时候你穿的衣服又怎样?温度高的时候草、树木长得怎样?温度低的时候又怎么样?

  5、小结: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的高低与我们的穿着、生活有关系,与植物的生长也有关系,温度很低时农民就要注意防冻。

  二、讨论近期天气的变化。

  1、今天是什么天气?大家回想一下,上个星期的天气有什么变化?哪几天是晴天?哪几天是阴天?哪几天是雨天?

  2、晴天是什么样的?在晴天你感觉怎么样?阴天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有阴天?阴天会变化成什么天气?(因为天空中积多了云,遮住了阳光,就变成阴天,阴天可能变成雨天,也可能变成晴天。)

  3、你喜欢什么天气?为什么?引导幼儿讨论天气与人生活的关系,晴天光线好,教室里亮堂堂舒服,大家在太阳底下晒晒太阳暖和,洗的衣服容易晒干……阴天使教室里黑乎乎的,不舒服,雨天出门不方便,要带雨具。

  4、小结:天气是不断变化的.,有时晴天,有时雨天,有时阴天,有时还会下雪。

  三、讨论近期风力的变化。

  1、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天风也是不一样的?幼儿充分讨论。

  2、你怎么发现风力不一样的?风力大小与我们生活有没有关系?你知道风力大小与什么人关系最大吗?为什么和渔民的关系最大?(风大浪就大,船出海就有危险,渔民最关心天气预报中的风力大小。)你们有没有注意过风吹过来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以后你们多注意幼儿园里的国旗,看看国旗往哪个方向飘。

  3、总结:天气是不断变化的,今天和明天就可能不一样,上午和下午也可能不一样。天气变化与我们大家的生活有关系。我们每天应听听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四、延伸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气象,听天气预报。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了解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2.学习根据问题猜测原因,培养幼儿勤观察,爱动脑思考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按照幼儿用书上的方式种植豆芽。

  材料准备:

  幼儿用书,每人一个小纸盒,1把剪刀。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教师出示豆芽:“小朋友们请看,老师手上的豆芽是从菜场买来的,请小朋友记住它的样子,等会儿老师要提问。”

  二、组织教学

  1、引发幼儿回忆豆芽的种植情况。

  教师:

  (1)上次我们观察了泡过水的豆子的变化吗?都有哪些变化?(大小、颜色、硬度)。

  (2)后来我们将豆子种在哪里了?我们现在把它拿出来看看吧。

  2、引导幼儿讨论豆子不一样的`生长情况。

  (1) 教师:现在豆子长成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豆子都发芽,长高了吗?它们和老师从菜场买来的豆芽一样吗?

  (2) 教师鼓励幼儿猜测原因。

  教师:想一想我们的种植方法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3、教师总结:

  教师:原来植物是需要阳光的。因为我们将中间的豆芽全部盖在了一个小盒内,它见不到阳光,进行不了光合作用,所以长的很慢。而且植物是向着阳光的地方生长的,哪里有阳光它就往哪里生长,所以当我们将盒子的口向旁边(或向上)开时,叶子就会向着有阳光的地方往旁边(或向上)生长。

  4、鼓励幼儿再次做植物生长试验,进行验证观察。

  (1)教师:这里有一个纸盒,请你先想一想你向让豆子往哪个方向长。然后动脑筋改造纸盒。

  (2)幼儿思考并动手改造纸盒。

  (3)教师在盒内铺好塑料袋,请幼儿自己把改造好的纸盒内铺卫生纸,浇水种植豆芽。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1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4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

大班科学教案06-14

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