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18、19例2、例3。
教学目标:
1.在情境图中感受北京申奥成功,人民的喜悦心情
2.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方法。
3.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材分析:
本教材安排了情景图上不仅有北京申奥的喜庆场面,而且还有多伦多等四个城市申奥所得的票数,这些票数为后面减法计算提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素材。本课例选择了退位减法既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注重情景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和掌握退位减法的方法。
教学理念: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退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谁愿意说一说?
学生1:北京在第一轮就以超过半数的优势胜出了;
学生2:我知道还有法国的巴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日本的大坂,加拿大的多伦多;
学生3:当宣布是北京的时候,全国都沸腾了。
师:是的,这份激动真让人难以抑制,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自豪,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北京以34的优势胜出多伦多,(出示统计图表)从票数上你还想
了解什么?
学生1:北京比巴黎多几票?
学生2:北京比伊斯坦布尔多几票?
学生3:北京比多伦多与巴黎的票数和多几票?
师:你们想了解的问题可真多,别着急,我们慢慢来,先看第一个。(出示例2)
二、探求新知
1.学习例2。
北京56票,巴黎18票,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也就是求18比56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56 -18=
(1)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
a.请小组同学合作,试着摆一摆。
b.请学生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请个别同学在投影仪上用实物边摆边说。
思考问题:
a.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因为单根不够减)
b.现在整捆还剩几捆?为什么?
c.现在单根还剩几根?为什么?
拆开一捆是10根,从10根中去掉8根是2根,把剩下的2根与原来的.6根合在一起是8根。
(2)多媒体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教师跟随画面讲解。
2、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
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你们会列竖式解答吗?请小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列竖式时
怎样计算。
问题:
(1)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怎么办?
(2)十位上退1之后,还剩几?十位上的数相减时,是5减1,还是4减1?为什么?
3、汇报交流。
(1)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生1:个位上不够减,可以从十位借1当10,再减。
生2:不够减可以从十位借。
生3:刚才我们摆小棒是从一捆里减去8根,我想先从十退一,也就是10先减去8,再把剩下的
2和被减数个位上的相加得8。
生4:从个位上加十再减。
板书: 4 16
5 6
- 1 8
——----—
8
(2)十位上的算法。
十位上被个位借1之后,还剩4个十,减去1个十就是3个十。
板书: 4 16
5 6
- 1 8
——-----
3 8`
4、学习例3。
50 - 24 =
你们会算吗?谁能说说个位上0减少,该怎么减呢?个位上0减4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要算10减4。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4 10
5 0 个位:10 - 4 = 6
- 2 4 十位: 5 - 1 = 4,4 - 2 = 2
——------ 合并: 2个十和6个一是26。
2 6
三、积累运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做完后,集体订正,然后小组讨论,笔算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1)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4)“退位点”提醒我们从十位减1。
2、完成练习三中的第6题。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计算过程,并说说错误的地方,该如何改正。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习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来自的推荐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会利用“>”“<”和“=”来描述长度和个数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纸条的高低不等和高低相等形象直观引入“>”“<”和“=”这三种符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开学至今大家都长高了不少,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身高。谁愿意来比?(请两个小朋友)
大家看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下面请小朋友三人一组,自由组合,两人比身高,另一人说说比的结果,互相轮流进行。
2.出示投影P18第一题
图上有谁啊?(小胖和小丁丁)(小强和小胖)(小亚和小巧)
谁来比一比他们的身高,说一说比的结果
(1)小丁丁比小胖矮,小胖比小丁丁高。
(2)小强和小胖一样高。
(3)小亚比小巧高,小巧比小亚矮。
二、新授
1.出示P18第2题第一张图
请小朋友说一说图意。
师并介绍小于号画小于号,开口的方向表示大,合拢的方向表示小。一起书空小于号。
师:一个单位的计算条比三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数学表达方式是1<3。
念作1小于3。
用心爱心专心
谁来说?(多请几个)
练一练
摆计算条左边放2个,右边放5个,先互相说一说图意,然后写一写。
左边放1个,右边放4个,(独立完成,写一写)
2.左边放2个,右边放2个,问:现在是什么情况?
2和2相等也就是2等于2。等号两边开口一样,表示相等。一起书空等号,然后在书上写等号。
3.猜想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哪个符号?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名字,也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形状。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猜想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
A:形状,上黑板画一画
B:名称
C:解释形状
D:说图意
师:大家讲得真好,正如大家想的,确实我们接下来要学习大于号,谁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大于号?
一起书空大于号。
4.请学生观察三组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大于小于看左边,尖头小小是小于,开口大大是大于。
5.练一练:同桌合作摆学具,并写一写。
编一编,说一说
出示学具:○○●●●我们把它们看作是巧克力,你能编个故事吗?
(左边有2块巧克力,右边有3块巧克力)
2个单位的'计算条比3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所以2小于3。
三、巩固练习
1.P18的第三题
2.P18的第四题的左边3列(要求独立完成)
3.比一比,赛一赛P18的第四题的右边3列
4.在()里填数。
用心爱心专心
5>(),3<(0="("2="">(),()<4,()=1,()<3>3
5.发散思维练习
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四、总结
用大于,小于和等于号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比较高矮,比较多少等。
作业设计:练习册P11习题集《比一比(2)》
板书设计:
小与,等于,大于
<,=,>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伊始,先安排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在比较多少时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一样,都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第一行摆5个圆形纸片,第二行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三角形纸片。边摆边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我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摆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不用数就看出来了,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吗?
预设
生:我是一一对应着摆的。
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大家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
师: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摆法再摆一摆,摆的三角形纸片要比圆形纸片多4个。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摆的)
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能很清楚地发现谁多谁少。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量的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方法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1页例6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请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预设
生1: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
生2:已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
生3: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①摆一摆:用圆形纸片将小雪、小华套中的个数分别摆一摆。
②分一分:将小华的圆形纸片分成两部分,看看小华比小雪多多少。
③说一说:图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生:12-7=5(个)。
师:谁能说说算式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2”表示小华套中的个数,“7”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5”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
(3)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
思考:如果没有小雪套中的7个,能确定小华套中的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吗?
小结:把小华套中的12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5个,所以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用减法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并通过举例说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最后通过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特征,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运动形式的理解,能利用所掌握的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与用8个方向描述地图上两地的相对位置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图形的`运动及位置有关的问题,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剪刀 彩纸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图形的运动的相关知识。
(1)出示教材97页回顾与交流第1题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轴对称图形,请大家看大屏幕,谁能说一说图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独立汇报。
(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是轴对称图形,第四幅不是)
师: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前三幅是轴对称图形,而第四幅不是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学生个体汇报:
生:因为前三幅图通过对折,折痕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而第四幅图无论怎样对折,折痕两边的图形都不能完全重合。
预设
师:大家能从学习过的图形中或是生活中找出轴对称图形吗?
生1:我们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2:有的京剧的脸谱是轴对称图形,还有妈妈过年时剪的窗花有的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3:……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凡是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个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
(2)复习平移和旋转。
师: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
学生互相交流后个体汇报。
预设
生1:推拉窗户的运动是平移。
生2:风车的运动是旋转。
生3:电梯的升降是平移,自行车车轮的运动是旋转。
生4:……
师: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与同桌交流后个体汇报。
生1:物体平移的特征是沿着一条直线的方向运动。
生2:物体旋转的特征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运动。
生3:……
师小结。
2.复习图形与位置。
(1)用方位词描述相对位置。
师:在教室中用上、下、左、右、前、后说一说物品之间的相对位置。
学生个体汇报。
师:同学们还能在操场上找出东、南、西、北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个体汇报。
师:这四个方向按顺时针的顺序应该是什么?
生:东、南、西、北。
师:按逆时针的顺序又应该是什么呢?
生:东、北、西、南。
(2)在地图上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师:除了认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外,大家还认识哪些方向呢?
生: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编排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了动物运动会这一场景作为主题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图中的动物运动员有狗、兔、猴三类,按照参加运动项目的不同,又可以分成跳高和长跑两类。可教材并没有把“同一类事物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告诉学生,而是在热闹的场景中,通过卡通人物的提问,来启发学生自己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通过以上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使学生充分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情境中进行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4、结合教学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倾听、表达、合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并用当节课所学的统计知识对以上三个方面统计,发现问题,提出可行计划。
教学重点:体验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难点: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自我介绍及本节课教学内容简单说明。
2、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又开始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都赶来参加这难得的盛会。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去参加呢?那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正在干什么!(引导学生看主题图)
二、收集信息、感受不同。
1、观察与交流。
2、解答。
项目合计跳高长跑
只数
动物种类合计狗兔猴
3、比较、感受统计。
三、应用实践、体验不同。
1、做课本第93页的第2题。(1)读题 ;(2)解答; (3)订正;(4)说一说。
2、做课本第93页的第1题。(1)理解“最”字;(2)建议调查方式;(3)学生调查;(4)你发现了什么?
调查一个小组,组中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种电视节目和最喜欢的球类活动,再在全班交流,把结果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合计体育文艺动画人数
最喜欢的球类活动合计羽毛球篮球乒乓球人数
四、课堂评价、提出计划。
1、其他教师评一评。
2、互评。
3、统计。
4、说一说。
五、回顾总结、设想运用。
1、你今天学了什么? 2、生活中你想用统计吗?
2、生活中你想用统计吗?
可能让学生自己观察表格,说说表格的.具体意思,独立思考应该怎样收集图中的数据,然后再小组讨论。在填表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要有遗漏。
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表中得到的结果。思考:我们把刚才的这个过程,称之为什么?引出课题统计。
思考讨论:上面这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从自己的统计经验出发,讲讲自己的体会,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三、联系实际。
教师谈话:看完了动物王国里的运动会,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开展一次自己班里的运动会呢?要开运动会,得调查一下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比赛项目。
学生小组合作,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并完成以上的两张表格,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整理填在老师准备的表格中。
四、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张表格。
思考: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张表,对同样的图形进行统计,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比较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五、整理归纳。
在小组里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想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做些什么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 + 加数 =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3 -1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2 0 7 9 2 0 7 9
+ 8 4 5 8 4 5 1 2 3 4
2 0 7 9 1 2 3 4 8 4 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 2 4 7 1 2 3 4
9 8 7 + 9 8 72 4 7
2 4 7 1 2 3 4 9 8 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还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21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并班上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专题性的活动,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旨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旨在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填空:
(1)6个十是( ),12个十是( ),12个百是( ).
(2)40是( )个十,800是( )个百.
(3) 表示( ),结果得( ).
3.师列式 , ,同时问: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整十、整百数同一位数相乘)师明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的乘法口算.(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主动参与学习例1.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猜猜得多少?说说你怎样想的?
问:我们用小棒来验证一下,这个答案是否正确.
教师出示1捆小棒,说:这是10根小棒扎成的一捆,表示几个十?(1个十)
师:怎样表示 呢?请你们动手试一试.
学生分组,动手摆小棒,然后汇报: 表示3个20是多少,用小棒表示就是两捆小棒为一份,摆这样的3份,共6捆.
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动画“口算乘法(例1)”.
问:看图说说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 )
说明: 表示把3个20合并在一起,就是6个十,所以得60.
师板书:2个十 个十
齐读算式及结果:20乘3等于60.
(2)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①读算式,写得数,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出示:
要求全班动笔把得数填在书上.再观察讨论:分别观察每组题中因数和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口算算法:当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时,只要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中国共产党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请你用这一方法,口算 , , .
2.迁移类推学习例2.
(1)看图列式并口算得数.
出示动画“口算乘法(例2)”.问:这幅图表示什么?该怎样列式?(表示4个300是多少,列式为 ).板书:
问:你是怎样想的?板书:3个百×4=12个百=1200
追问:还有更快的方法算出得数吗?(先算出 的积,因为300的3后有两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巩固算法.
①读算式说得数.
②出示:
讨论:怎样做题迅速而准确地写出得数?(每组都先算好第一题的得数,后两道题的积添上相应的数的“0”;
③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要求学生独立填写)
三、巩固练习:
1.看卡片写得数,比比谁最棒.
2.填空:
(1) 读作( )乘( ),想:( )个( )乘7是( )个( ),是( ).
(2)3乘600得( )个百,就是( ).
3.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1)幼儿园买来6箱水果,每箱30千克.一共买来水果多少千克?
(2)果园里栽了4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在8倍.梨树有多少棵?
4.游戏:小猴摘桃(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怎样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表内乘法和万以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观察讨论来理解算式的含义和算理,再通过巩固练习来使学生领悟算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发现规律,探索得出简便算法并加以运用.
教师注意以基本概念为核心,抓住新旧知识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掌握新知识.
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尤其是口算算理的推导过程.为学生探求问题创设了宽松愉悦的氛围.
探究活动
放爆竹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练口算乘法,进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率.
活动准备
教师将口算卡片制作成爆竹形状.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或指名说出得数.
2.全班同学做裁判,答对了就发出“叮、嘡——”的爆竹声,答错了就发出“喇”的声音,然后一起修改答案.
小小邮递员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练口算乘法,进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率.
活动准备
1.用纸盒做成信箱模样,前后两面都标上数字即算式的结果.
2.制作若干卡片(信),上面写着一些算式.
活动过程
1.请4至6名同学到前边,每人手里拿一个信箱.其它同学每人各拿一封或几封信.
2.游戏开始,学生找算式所对应的得数投入收信箱,双方互查互动.
3.教师可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加以点拨,指导他们讨论,辨析,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 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 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 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 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 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 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 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 连一连,说一说。
4. 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4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8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