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对前面所学的观察物体、平面图形、乘法计算等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2.能力: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提出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3.情感:结合党的十六大召开,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的教育;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形象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哲理;同时渗透美育。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观察物体、平面图形等知识内容。
教学用具:课件;各种玩具、头饰;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1个活动角、1把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渗透德育
1.(事先让一名学生藏起来)昨天下午,全校都放学了,我看见一位同学还一个人默默的捡着花坛里的垃圾,他是谁呢?(这名同学背对大家出现,让学生猜测)
2.我们要确定他是谁,还必须怎样呢?
3.换一个角度,再看一看(让这名同学转过来,面对大家。同时揭题:看一看)。
二、看看摆摆,引导发现
1.(出示课件,图片1:十六大会场全景照片。)
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正在干什么?对,20xx年11月8日,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坐,率领全国各地的代表们,正在商讨着国家大事。
2.(出示图片2:十六大会场代表席照片。)
这又是什么地方呢?
(图片3、图片4依次出示十六大会场不同角度的照片。)
3.(4张图片同时出示)
同样一个地方,在照片上的形状怎么不一样呢?
对,记者们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角度拍下了十六大召开的盛况。
4.想像:每一张照片记者们站在什么位置拍下的?
5.小结:站在不同的位置,所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6.(出示小屋)老师带来什么?
你们在不同的位置上,分别看到小屋哪些面?
7.(出示课件)
你能将你所看到的形状用小棒摆出来吗?
8.(反馈)如果每边的同学都硬要说小屋就是自己摆成的这个形状,行不行呀?
不仅观察事物是这样,看待一件事情也是这样,我们要学会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这样大家才能团结、友好相处。
9.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复习了观察物体的有关知识。(揭题:摆一摆)
三、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出示课件:蓝猫和它的伙伴们出现在屏幕上)
蓝猫和它的伙伴们听说我们在这里开展摆一摆的活动,它们也赶来了,就请各个代表队来介绍自己吧!
(各组组长戴上头饰,一一作介绍。)
2.蓝猫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认识过哪些平面图形?能用小棒摆一摆吗?
3.动手操作后,让部分学生代表将摆出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数学问题。
(上台展示的学生提问,大家回答。)
复习关于等有关图形的特征。
4.淘气也摆了一个图形,看!(出示课件)
他摆了一个什么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9根小棒摆出更多这样的三角形吗?
小组操作比赛。
按计算,摆出4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减少了几根?为什么?
分组讨论后,反馈。
5.摆出6个,最少用多少根小棒?
6.菲菲摆了一个。
(菲菲摆小棒图。)
他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
摆这样的两个,最少需要多少根?为什么?
比较两种不同的摆法:
质疑讨论:为什么两种摆法所用的小棒根数不一样?
四、拓展深化,有机整合
1.出示课件:外星人将每组桌内放入了一个武器,我们要记录下它们的形状,向羊博士汇报。可是,手头的材料只有小棒。
2.6个组进行比赛。分组活动:先观察,分析从哪个角度去摆最像,最后合作完成。
3.反馈,汇报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的;互相评价。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和蓝猫家族的小伙伴们一起,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学会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王国里奇妙的问题可多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的更多呀?数学王国的大门专门为爱动脑筋的人敞开着。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探究,去发现,不断取得进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你还记得怎样做吗,让我们来看这些题,争做“快乐速算小蜜蜂”。
1、出示题目
23+15= 48+32= 30+57=
19+43= 36+27= 27+33=
64+29= 75+16= 76-23=
98-74= 60-18= 51-26=
95-27= 84-57= 49-16=
2、回顾方法
以第一组为例,请两名同学分别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3、全班汇报
以做题速度和准确率为准,评选出“快乐速算小蜜蜂”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习,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谈话:今天,我们再来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用昨天学过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热心帮助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1(2)
(2)讲解做法:要想解决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怎么估计的?又是怎么计算的?
(3)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2、问题高手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1(4)
(2)讲解做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3)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成员轮流出题,大家同做。
(4)全班汇报:根据每个小组提出问题数量的多少,评选出“问题高手小蜜蜂”
3、实践体验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2(6)
(2)解决问题一: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
(3)实践体验:找几组同学实际做,教师记录每组的数据,其他学生根据数据独立解决问题,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课本到生活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总结感悟。
谈话:这部分知识学完了,你觉得它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理清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用数学9加几
小学数学第一册101页,102页的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根据图意正确列式。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2.过程性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1台,录音机,算式卡片
学生每人准备两种颜色圆片各10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卡片,学生口算
9+2
9+5
9+4
9+9
9+7
9+6
9+8
9+3
2.拍手游戏
教师拍的次数与学生拍的合起来是10。
教师拍9下、1下、5下。
二、学习新课
1. 教学例3
(1)放录音(合唱)
教师:好听吗?这是我们学校合唱队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在合唱,我们一起去看看。
(2)投影出示,例3仔细观察,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告诉全班同学。请学生回答
(3) 老师想知道一共有凡人?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呀?
列式、板书:9+5
(4) 那到底一共是几个人呢? .
学生想计算方法,可以用喜欢的.圆片摆摆看(两种颜色的圃片)
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想到的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说一说
2.完成做一做
(1)投影出示图
(2)小组合作,要求
①观察图,看到了什么?知 道了什么?记录下来
②要求什么?记录下来③怎样列式?
④怎样计算?(有几种方法?)
三、师生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圆锥的体积教学目的:使同学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8组,比圆柱体积多的沙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
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同学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是不是和圆柱体积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同学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同学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生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同学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一起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同学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正好3次可以倒满。
多指名说
接着,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 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同学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1/3 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2、巩固练习
(1)已知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45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已知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20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求下面圆锥的体积。
已知底面面积是9.6平方米,高是2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3.5厘米。
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
在列式时注意什么?( ) 在计算时,我们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3)判断:
(l)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的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 )
(3)假如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 )
(4)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体积是6立方厘米。( )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是的倒数,也就是说和互为倒数.
和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1)
(二)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2)
(三)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3.0没有倒数.()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师创设的途径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一个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长方形白纸、圆片,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到来了,你们刚入校园时觉得我们学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换了新课桌,有了新的洗手间,有了文化走廊,有了开心农场),说到开心农场,还有一个小故事,开学初,校长决定把这块地的三分之一分给四年级,六分之二分给五年级,九分之三分给六年级,四年级同学认为校长不公平,分给六年级的同学多而分给他们的少,校长听了,笑了,谁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告诉老师校长笑什么?
生1:四、五、六年级分的地一样多。
生2:……
师:到底校长分的公平不公平,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按平时的分组习惯四人一组,用你们的学具来代替这块地,像校长一样来分地吧。
2、汇报结果
师生交流:你们是怎样做的?谁能说一说,请几个同学上台演示并口述演示过程。
生1:用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的纸来代替这块地,分别涂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2:用三个同样的圆片分别涂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3:用三条线段分别画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4:把分数化成小数,他们的商也一样,所以三块地的面积一样大 。
生5:……
3、课件展示,得出结论。师:校长分的和你们一样吗?我们再来看看小电脑是如何拼的,(利用优质资源课件演示分地的过程,师生共同观察总结得到校长分的地一样多。)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进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由的猜想,使实验成为自己的需要,同时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验证,使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进入探究新的学习活动之中。)
4、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三个年级分的地一样多,那么你们觉得、 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
生:相等。
师:同学们请看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板书 =)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从左往右仔细观察,第一个分数和第二个分数相比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一个和第二个,第二个和第三个呢?
生:分子分母同时乘2,……
师:谁能用一句换来描述一下这个规律?
生: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师随着板书)
师:同学们在反过来从右往左观察,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师:像这样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板书 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结合我们的预习,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0除外。
师:为什么0要除外?
生:因为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师:(补充板书0除外)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那几个词比较重要?
生:同时 相同 0除外
师:(把这三个词用红笔加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谁比较相似?
生:商不变的性质。
师:为什么?
生:我们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所以他们是相通的。
师:数学知识中有许多知识如像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因此平时学习中我们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才会举一反三。
三、应用新知,练习巩固。
(一) 练一练
(二)摸球游戏。老师手中有一个箱子,里面装有许多水果,水果上面写着不同的分数,如果你摸到一个水果,说出一个与它大小相等,而分子分母不同的新分数,这个水果就奖励给你。
(二) 判断(抢答)
1、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过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2、 把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
3、 给分数的分子加上4,要是分数的大小,分母也要加上4。( )
(四)测一测
1、把和都化成分母是1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和都化成分子是4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的分子增加2,要是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几?
四、总结。
1、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谁能说说你这节课你都知道哪些知识?
2、把板书最后补充成一条鱼,希望大家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肚子里装满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完成板书)
五、作业
练习册2、4题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81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学生知道1时=60分。
3.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读出接近整时的时间和1时=60分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学生准备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让课铃响)
师:上课……
师:哪位同学说说,刚才早读下课是几时吗?(8:00)你知道我们学校第一节的上课时间是?(边问边出示课件,课件显示一个钟面,定格在8:15)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引出8时多)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几时几分》)
二、直观演示,探索新知
(一)认识钟面
1.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
2.学生反馈,教师用课件演示并板书。(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二)认识时间。
1、认识“时”
(1)引导学生观察时针
师:时针是用来表示“时”的,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
2.认识分。
(l)引导学生观察分针。(屏幕显示放大的钟面,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的,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感受1分钟有多长,1分钟能做什么。并教育学生要有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边在课件中演示,边提问:
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
师: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时针指着3多一点,是3时,分针指着1,是5分。)
师:那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3时5分)
(2)教学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在些让学生注意在写3时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如:“3:05”)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三个钟面。
4.认识时、分的关系。
(1)学生分组操作。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闹钟,拨一拨,看一看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大格,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让生思考4个问题1、分针和时针有没有一起走?2、分针走了多长?3、时针走了多长?4、谁花的`时间多?)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
学生反馈,教师出示课件:分针走一圈,同时时针走一大格。
(3)引出“1时=60分”。找板书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拨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拨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习时,先说一说: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再把时间写在每个钟面的下面。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大格的刻度分别对应多少分,再说一说第一幅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读出时间是几时几分,再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
学生完成后,两人为一小组,
相互说说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是什么样的,边说边用小闹钟把时间拨出来。
3.练习十五第2题。
先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再连线。
五、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下课铃响,屏幕上的钟面显示出8:55)
师:你能说出我们第二节课下课的时间是几时几分吗?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优点有:
1、导入自然,很好地结合了学生的生活情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旧知,为新课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2、在提问8:15分时引出8时多,为后面学生学习接近整时的时间提供了有利的重要条件
3、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
4、在教学9:05记法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又注重学生与生活实际的沟通,使学生乐意接受。
5、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6、4个问题问得好,使学生能较好的推导出“1时=60分”
本堂课的缺点:
1、4个问题最好提到前一张课件。
2、教师还是讲了多了些,认识时间时,教学学生怎么看时间,还讲得不够,还要让学生多讲讲。
3、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会看几时几分,不要让学生拨出时间,最好下一节课再拨。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在本单元主要教学用画图等方法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教学内容编排成两段:
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91~93页教学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遇问题和其他稍复杂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发现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步骤。
1.让学生学会画图和列表。
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因此,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怎样让学生学会画图和列表?不是告诉他们怎样画、怎样列,也不是把画成的图、列好的表展现给他们看,而是让学生在画图、列表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1) 第89页例题中白菜卡通说的一句话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告诉学生两层意思: 一层是如果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暂时想不到解法的时候,可以先画示意图帮助思考;另一层是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图,这样的图能正确、清楚地表达题意,直观显示数量关系。
例题用三句话表达,可以把画图分成三步进行,每步画的图分别表达一句话的意思,画成的示意图就完整地表达了题意。学生看图想到要先算原来花圃的宽,就达到了画图的目的。
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学会画示意图,运用画图的策略,想想做做的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解答。教材根据实际问题的前半段意思,画出了一部分图,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这样适当降低了画图的坡度与难度。
(2) 第91页例题是相遇问题中的求路程和,配合文字叙述画出了小明、小芳两人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的情景,在对话中有两人行走的速度。学生画图整理的时候,会主动借鉴情景图的结构和形式,简化其中的非数学成分,把人物、道路、房屋的图画改成圆点、线段、小旗等简单的符号。把小明和小芳各按自己的速度步行4分后相遇这些数学信息细致地表达在图上。这道例题图文呈现的时候,把数学信息都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上,清楚地显示了小明和小芳两家之间的距离包括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和小芳家到学校的距离,这两段距离分别是两人按自己的速度步行4分钟的路程。学生很容易依据这样的线索进行列表整理。
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辣椒卡通的解法往往出自画图整理,因为图中清楚地显示了小明家、小芳家分别到学校的距离之和就是他们两家间的距离。萝卜卡通的解法往往出自列表整理,因为表格里能看到两个乘积有相同的因数,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曾经见过这样特点的表格。对多数学生而言,前一种解法容易理解和接受,后一种解法稍难些。因此,教学时要侧重对后一种解法的交流和评价。
让学生用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目的是体会它们的联系。首先应搞清楚这两种解法不同的思路和数量关系,不同的解题步骤与过程。在此基础上,体会两种解法的联系,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种解法,沟通两种解法,从而更好地选择解法。
2.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要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具有应用方法的意识。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充分地体验画图、列表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地、灵活地、有效地选用这些方法的态度和能力。
(1) 让学生体验方法。第89页例题是计算原来花圃的面积,虽然题目的叙述很清楚,也很有条理,但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有些学生读题以后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教材及时提示学生画出示意图,并在图中用不同的颜色表达了画图的`步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里,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应用了画图方法,而且对这种方法能产生新的体会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体会使画图从具体的行为上升成意识,策略在此形成。教学的时候,要把握住两个时机: 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引导他们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解答问题后,要引导他们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对这些整理方法产生好感,从而在以后的解题时自觉地使用。
(2) 让学生学会画图整理的方法。
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有相应的画图技能。如果学生不会画图,那么绝不可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这一方法,也就不可能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材把初步学会画图落实到想想做做的练习里,提出先画图整理或列表整理,再解答的要求。
(3) 让学生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给学生解答的数学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已经学过并且记住了的题,学生一看就知道怎样解答;另一种是以前未见过的陌生题,学生暂时不知道可以怎样解答。在解答前一种情况的题时,主要活动是识别提取模型重复已有的解决方法,通过再现与重复巩固知识,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在解答后一种题的时候,则需要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从而在解题的活动中发展策略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中这两种情况的题都需要,显然本单元应该安排后一种情况的题。
仔细研究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我们不难发现变化多于重现。有的是题材和情境变了,有的是条件与问题变了,有的是数量关系变了。许多题对学生都是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但是,有一点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都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数学信息,都要经过整理才能形成思路、找到解法,都是为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必须以不变应多变,坚持让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理出解题思路。让学生学会方法、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千万不能见一题教一题,过多地补充范例,把教学变成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8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1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