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重点】
活动星图的制作和使用
【难点】
星等的规定;活动星图的制作和使用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按教材中的说明制作活动星图
教学器材:活动星图;蜡烛若干
教学课件:无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知道,太阳有东升西落的现象,月亮在夜空中也在缓慢地移动,那么星星呢?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熊座在四季天空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其实,星星也在夜空中缓慢地移动。
(学生活动)们观察教材的“星星的周日视运动”图,教师讲解星星的运动。
(提问)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那么星星的运动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星星是恒星,它们的运动是人类的观察结果,因此也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天空中的繁星位置虽然在变化,但是人类还是可以找出规律的'。古代人试图将夜空中的星座绘制出来,给航海者指示方向。这就是星图的来历。人们不仅将星星的位置标在星图上,还将星星的明亮程度也表示在图上,这就是星等。
星等是1850年由英国天文学家普森提出的,用来衡量天体的亮度。每相差一个星等,亮度差2.512倍,比如5等星比6等星亮2.512倍。因此如果星等相差五等,亮度便差了约100倍。由于星等范围太小,后来人们又引入了负星等,来衡量极亮的天体。太阳的亮度是-26.7星等。
星等只是地球上人的观察结果,恒星实际的明亮程度与我们看到的一样吗?学生讨论。教师点燃两支同样的蜡烛,请同学们观察不同距离下蜡烛的明亮程度,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真实亮度相同的恒星,距离越远,我们看过去它就越暗,它的星等就越大。因此,这种星等也叫做视星等,只是人类的视觉感受。
(提问)星星距离我们是有远有近的吗?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的“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图,教师讲解星星的实际位置是有远有近的,并介绍光年的含义。
在星图上,我们不需要表示出星星到地球的距离,只要将它们绘制在一个平面上就行了。由于星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某地某时的星空,人们发明了活动星图。
(学生活动)教师讲解活动星图的使用方法、制作方法。学生当堂完成活动星图的制作。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日期和方向的确定,使用星图时应该举过头顶,对照观察星空。
(学生活动)当堂完成练习3、4。
(教师总结)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习星图的知识,连带介绍星等的概念。本课要让学生培养起恒星在空间的运动和距离的概念,这是星图制作的背景知识。因此教案设计一开始,从日、月的运动引出恒星的视运动;然后,通过探讨星体亮度,引入星等的知识,进而让学生了解恒星距离地球是远近不同的。最后,介绍星图,并指导学生制作活动星图。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2、知道玉米营养价值高,爱吃玉米。
二、活动准备:玉米3条;玉米生长图片;
三、活动过程:
1、认识新朋友――玉米。
T: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哪位好朋友?(幼:是玉米)你们吃过玉米吗?喜欢吃玉米吗?(幼:吃过、喜欢)那你们知道玉米它是怎样生长出来的吗?(幼:不知道)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玉米是怎么生长的?
2、玉米的生长过程、玉米的结构。
T:玉米又叫包谷,是旱地作物。茎高大粗壮,有明显的节,靠近
地面的.茎节上能长出不定根,支持茎站立,以防倒伏。玉米的叶子宽而长,呈深绿色,茎顶开雄花,在茎和也的交际出长玉米棒。玉米棒外面有一层薄薄的包叶,包叶顶端露出玉米须,剥去包叶,可见玉米粒像一粒粒珍珠紧密地排列在一起,有白色的、黄色的,也有紫红色的。最里面的白色的玉米芯。
T:小朋友听完后,觉得玉米怎么样?(幼儿回答)你们记住玉米棒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吗?提问:哪里是包叶?哪里是玉米芯?长长的、一条条的是什么?(幼儿回答、巩固)
3、玉米的用途和营养价值。
T:你们知道玉米吃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吗?(幼儿回答)玉米是粮食,营养好,可磨成粉,做成玉米饼、玉米糕等食品,嫩玉米棒煮熟了可当点心吃,味甜可口。玉米芯可窄油,茎叶可做饲料和燃料。
T:吃玉米可以长高、可以长大、可以增强体质、可以把肚子添饱!
老师请大家猜个小谜语:(关于玉米的谜语)
四、活动反思:
大家对玉米都非常熟悉,当我出示一根“玉米棒”时,大家都不确定这是不是玉米。在我的引导下,让幼儿了解了玉米的生长过程。最后,我把这根“玉米棒”的包叶一片一片的撕开,大家终于大声地叫“玉米”。看着玉米,大家讲出了好多“玉米的用途”,能看出小朋友都很喜欢玉米,知道玉米的营养价值!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要想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依据人体重量变化规律
2、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提高自我医务监督意识
二、学习内容:健美操与科学锻炼
板书:健美操与科学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深刻地说明了身体锻炼的作用和意义。如何进行科学的健美操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是每一位健美操锻炼者首先要明确的问题。要想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依据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加强自我医务监督。违反健美锻炼规律的冒险蛮干,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引起伤病事故。
(一) 健美操锻炼的生理负荷
从生理学角度看,只有适宜的负荷剌激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负荷过大,剌激量超过了身体所承受的范围,不但不能健身健体,反而对身体有害;负荷过小,不能引起身体的适应性变化,就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因此,科学地确定适合于自己身体情况的锻炼负荷,是获得健美操锻炼效果的前提。
1、用锻炼时的心率确定运动负荷
(1)对没有训练基础的人
220次/分-年龄=最高极限心率
例如:45岁的人其最高心率为:220次/分-45=175次/分
(2)有训练基础的人
205次/分-年龄的一半最高极限心率
以上是计算运动强度的极限指标,那么健身的心率范围多大为适宜呢?
美国健身研究协会推荐的健身指标区是:最大心率×65%-80%
美国人心脏学学会推荐的健身指标区是:最大心率×60%-75%
美国运动医学推荐的健身指标区是:最大心率×65%-90%
心率在上述指标范围内是属有氧运动。故称健身指标区。而百分比的指数越高,对身体的影响就越大,锻炼的效果就越明显,如果百分比指数超过上述范围则是无氧训练。但过低对身体又不起作用,只能是一般的活动而已。因此,只有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负荷,才能收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2、用锻炼时的感觉确定运动负荷(如下表)
主观用力感觉等级表(RPE)
自我感觉
等级
自我感觉
等级
非常轻松
很轻松
尚轻松
6、7、8
9、10
11、12
非常轻松
很轻松
尚轻松
15、16
17、18
19、20
(二) 健美操锻炼的自我监督体系
健美操的自我监督是在健美操锻炼时对自己的身体健美操状况和功能状况经常进行自我观察的一种方法。它不但能科学地保证锻炼者的健康和健美,而且也是自我评价运动负荷大小的一种方法。
自我监督的内容包括自我感觉和自我监测两个方面。
一、自我监督
(一)良好的自我感觉
参加健美操锻炼后,感觉身体轻松,心情愉快,性格开朗,食欲好,睡眠沉且无梦,精力充沛,记忆力提高,身体充满活力,皮肤光泽有弹性。锻炼后身体有轻微的疼痛,清晨起床后症状消失,并有强烈的活动欲望。
(二)不良的自我感觉
在健美操锻炼过程中,若出现下列现象,应引起重视,及时进行调整。
1、当锻炼过程中出现头痛、恶心、头晕、气喘、胸痛、心悸或其他部位的疼痛时,可能是没有做热身运动,突然活动,身体没有及时适应或运动量过大所造成的,应逐渐减小运动量或用放松走动等到形式给以调整、缓冲,不要惊慌。若严重应停止运动或请教医生。
2、若锻炼后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四肢软弱无力、容易激动等,则可能是教学方法不当或疲劳的象征,应停止锻炼,休息1-3天或调整锻炼负荷、缩短锻炼时间,当症状全部消失后再循序渐进地锻炼。
3、健美操锻炼后,若出现失眠、屡醒、多梦、嗜睡、清晨起床后头晕沉、精神不好、食欲减退等症状,则说明:①初学者还没有适应这种运动;②运动量过大,应作适当的调整,但不宜停止锻炼。
4、若近期锻炼,突然大量排汗,除运动量过大外,则地身体功状况不良、健康状况下降的反应,应及时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注意观察,必要时应到医院进行检查。
二、自我监测
1、脉搏: 脉搏与参加健美操锻炼者的训练水平有关。经常参加健美操锻炼的人,安静时的脉搏较慢,间断地或很少参加健美操锻炼的人心率较快。当训练水平提高或下降时,脉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清晨卧位脉率若下降或不变,即说明身体功能反应良好,有潜力;若每分钟增加12次以上,说明机体反应不良,可能与睡眠不好或患病等因素有关,必须分析原因及时处理。
2、体重:
进行自我监测时,每周可测量体重1-2次,应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最好在早晨)。此外,还可测定运动前后的差数,以观察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如果出现体重“进行性下降”,身体有其他异常征兆时,可能是过度训练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查明原因。
三、疲劳的判断
疲劳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三种(见下表)。应根据程度的标志安排训练。如果是轻度疲劳可以继续练习;如果是中度疲劳,要适当减少运动量;如果是非常疲劳,则要完全停止一段时间的练习,必要时还需要请医生治疗。
疲劳程度的标志
程度
内容
轻度疲劳
中度疲劳
非常疲劳
自我感觉
无任何不舒服
疲乏、腿痛、
心悸
疲乏、腿痛、心悸、同时伴有头痛、胸痛、恶心、
甚至呕吐等现象。这些征象保持相当久
面色
稍红
相当红
十分红或苍白,有时呈紫蓝色
排汗量
不多
甚多,特别是
肩带部分
非常多,尤其是躯干部分,在颞部及汗衫和运动
衣上可出现白盐渍
呼吸
中度加快
显著加快
显著加快,并且浅(其中有少数深呼吸出现),
有时呼吸节律紊乱
动作
步态轻稳
步伐摇摆不稳定
摇摆现象显著,在行进时掉队,出现不协调动作
注意力
比较好,能正确执行指示
执行口令不准确,改变方向时发生错误
执行口令缓慢,只有大声口令才能接受
(三)健美操的科学锻炼方法
一、秩序渐进 持之以恒
参加健美操锻炼,首先应该有信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其是对初学者和减肥者,切忌心急,应遵守科学的'锻炼方法及秩序渐进的原则,避免造成半途而废及不良的身体反应。
二、灵活掌握 及时调整
在健美操锻炼时,若身体健康状况欠佳,有炎症或出现疲劳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锻炼,不要勉强。要注意区分疾病性和运动性的疼痛,若是肌肉的酸疼、胀疼,则不必停止锻炼,应尽量坚持,作适当的调整与放松,通过超量恢复,会使机体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若是疾病性的疼痛,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三、热身运动
在健美操锻炼之前,首先要进行热身运动,然后才能转入正式锻炼的内容,其目的是使健身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使机体从平静的抑制状态逐渐过渡到活动的兴奋状态,促使心脏功能逐渐加强,使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得到改善,新陈代谢旺盛,更好地适应锻炼时的生理要求。同时使肌肉、韧带、关节得到活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得到提高,使整个机体由安静状态逐步进入工作状态,为即将进行的较为剧烈的身体活动做好各种准备,从而提高机体的工作效率,预防运动创伤。(举例说明)
四、放松运动
放松运动是健美操的内容之一,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应引起健美操教师及广大健身者的高度重视,通过放松运动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放松运动可使静脉血液较快地回流到心脏,使心脏较快地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2、放松运动可使神经系统和其他内脏器官由坚强的工作状态,逐步转入正常状态,从而促进整个机体能较快地得到恢复。
3、放松运动能加速乳酸的消除,可避免肌肉充血、僵硬。如不注意放松,肌肉的收缩能力会下降,弹性会减弱,以致影响力量的提高,妨碍肌肉的增长。因此,参加健美操锻炼,必须做好放松运动。
思考题:
1、 通过健美操锻炼后,谈谈良好的自我感觉和不良感觉主要表现在哪里?
2、 健美操锻炼后通过放松可以达到哪些目的?
科学教案 篇4
执教: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美向阳
时间: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内容: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课前谈话:
中午我到你们教室里面,很多同学很热情,有学生问我贵姓。板书:姜,杭州。看到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题考考大家。一个啤酒瓶的盖和一个塑料球,请你比较一下,哪个重?哪个轻?
塑料球重,铁盖轻。
那我问:塑料和铁比较,哪个重?
铁。
哎,那怎么??
塑料球大,铁小,就塑料球重。
那同样大小的塑料和铁哪个重?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哪个重?
那谁来猜猜看,今天我们学什么?
黑板上写着。
140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你们会观察吗?
会。
怎么观察?
一生上台演示。
他是怎么观察的?
生:他是将物体扔下去观察的。
你认为他这种观察好吗?
生:不好。
为什么?
扔下去可能会将水溅出来,可能打破了玻璃容器。
1407啤酒瓶盖到底是沉还中浮?
教师演示:沉,浮。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观察?
生:竖的让它下去。
今天我们观察的是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所以我们将物体放下去的时候要让尽可能多的水浸到水里。
演示: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的。
刚才还有一个塑料块,那怎么来观察?
完全浸到水里,看看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浮的。
像铁盖那样,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塑料块这样,不接触容器底部的叫“浮”。
1411如果不给你们提供水,你能观察判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用2分钟时间来观察判断。)
学生:能。
为了让大家节省记录的时间,我建议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
请大家抓紧时间。
你们都整理好了,请大家把材料整理一下。
我刚才到各个小组收集一些判断比较快的同学,每个小组选择了一个。
你刚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1:根据重量。重的沉下去,轻的浮起来。
生2:我用手去感觉。
大多数同学都是用轻重来判断的。只有一种判断大家是一致的,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那到底它们在水中到底是沉的还是浮的,看来还是要将它们放入水中,然后分成两堆。(实物投影:把这些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观察,然后把它们按沉浮分为两堆。)
1419请你们将地下的水拿上来。
请你们将物体按沉的和浮的分成两堆,然后将水放到到地下。
1422建议卡A:观察:沉的物体和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的大小、轻重?思考:怎样的物体沉?怎样的物体浮?
1425怎样的物体是沉的?怎样的物体是浮的?
生:比较大的,比较重的都是浮的;比较小的,比较轻的都是沉的。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现在有很多同学又举起手来了?
生1:弹珠也是沉的。
生2:那如何石头很大很大的也要浮起来了。
生3:那铁的……
有人提出疑问了?
生1:如果木块是很小很小的,它也会浮起来的。
如果一块很大很大的铁,放在水里也是沉的。
师:跟轻重有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又有新的说法了??
物体的大小跟它的沉浮是没有关系的?物体的轻重跟它的沉浮也是没有关系的?可不能都是有关系的?
1430比如说,我们撇开物体的轻重,那到底是大的物体沉呢?还是小的物体沉?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是一种好方法。请大家讨论一下。
投入出示: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43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1433同学们,我们先静下来。
木块是大的,石头是小的,回形针是小的,
如果我们将回形针做成木块一样大小?那他的沉浮还是一样吗?或者说我们从木块上取下一块跟回形针一样大小的,那它的沉浮还会一样吗?
一样,不一样争论不休。
如果老师再为你们提供一套材料,那你们认为会有什么变化吗?
我这儿正好准备了一套材料,它们的大小都是一样,就是轻重不一样,大家先比较一下,然后再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先请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好。
把水拿上来。
1437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
1440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你们刚才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重的是沉的,轻的是浮的)
根据刚才你们的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像刚才那样几块一样大的物体在一起,我想看轻重和大小是可以看出他们沉浮的。重一些的物体容易沉,轻一点的物体容易浮。
生2:一些物体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他们的轻重和沉浮是有关系的。重的是沉,轻的是浮。
师:根据刚才的材料,我们通过观察以后发现是不是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大小相同的情况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球,看上去他们大小是一样,轻重一样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通过掂说明他们的轻重不一样。我把这些球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呢?
生:两沉两浮。
教师演示,两个沉下去了。
剩下的两个球会怎么样呢?哪个会浮起来一点,哪个会沉下去一点?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 ↑
重 轻
小 大
轻 重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
2、通过探究各种物体的影子,明白影子形成的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明白影子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知道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
教具:手电筒
学具:球、玻璃、记录表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师:今天老师要请神秘的嘉宾到我们的教室来,左边的靠窗同学把窗帘拉开,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来到了我们的教室?
生齐答:阳光
师:射进来的光线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观察并交流
阳光进入到我们的教室后,又带来了哪位什么嘉宾?
生找并回答(影子)
师:这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充足的阳光和物体
师: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影子。老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一只球和一块玻璃,(师拿出玻璃和皮球给学生看)大家到操场上以后利用这两个物体分别造出它们的影子,并把影子和物体画下来。还要把影子和物体的各自特征描述下来,最后初步归纳出影子形成的原因。在操作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2、画影子、研究影子(室外)
①学生四人小组合作造出球和玻璃的影子并画下影子。
②老师把学生带到教学楼的影子下面,师:我们现在站在大楼的影子里,你能看到太阳吗?(不能)要想看到太阳我们必须站在哪里?(站到影子的外边)
师:为什么呢?你想过吗?
③拿一根标杆立在太阳下,让学生给标杆的影子位置做好记号。
师:等下课我们再来一起观察这根标杆的影子
3、交流影子
①师:这形成的影子和物体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可以从形状、颜色、透光与不透光等各个方面来说
师:为什么影子和物体会有这些不同呢?
生回答
师:那玻璃的影子和球的影子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交流(球的影子颜色暗,玻璃的影子颜色亮)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讨论、交流
②师:影子、物体和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画上把太阳的位置画下来呢?
学生开始画图
师:影子、物体和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4、研讨影子形成原因
师:通过刚才我们在操场对影子的观察研究,你觉得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呢?
汇报形成原因:太阳光照到物体上受阻而在物体的后面形成了影子。
当学生回答阳光照到物体上时,被物体挡住了。师问:那光不会转弯吗?
师生共同探讨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利用窗帘让一束阳光进入到教室让学生观察阳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举例。(有点难,如中午十二点的影子、手电筒)
5、课外延伸
师: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原因,那么物体的影子会不会有变化呢?大家课后去观察观察刚才那把椅子的影子。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3、知道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解决了世界上五人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重点:
了解我国农和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理解。难点:列成对我国农业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发展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2、阅读与介绍。
在阅读袁隆平院的照片和文字时,进一步讨论:“袁隆平院科学研究的成果增产了那么多粮食,这说明了什么呢?”(科学技术具胡巨大的力量,是第一生产力。)
在欣赏玻璃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的照片和文字时,讨论无土栽培技术。对学生可能不十分清楚的这部分内容,老师可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片进行讲解。
在欣赏网箱养殖、规模化禽蛋养殖,现代化饲养牲畜的照片和文字时,讨论“这些是何生产公式?,这些生产技术有什么好处?”者可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延伸性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3、老师总结:“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上,才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我代劳的生活提供站越来越丰富的优质产品。”
第二课时:
1、导入。“前面我们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迈进了现代农业的门槛,科学技术又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甸的农业不仅为我国,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
2、阅读与讨论。(1)我们伟大的祖国用只占世界十分之一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免除了饥饿。(2)我国有4.7亿人口从事立契农业劳动,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着农产品的交流。通过讨论知道,我国既出口农产品,也进口农产品,这就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3、小组探究。指导学生分小组读教科书上的图,查找一下我国出口哪些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什么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进口什么农产品,是从世界哪些地方进口的。组织学生指图讨论。
4、发表与交流。
(1)各小组进行识图汇报和交流,同时也可以边汇报,边组织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我国出口和进口农产品的情况,老师引导学生我国的农产品销往世界各国,又从世界各国购进必需的农产品。
(2)学生汇报见过和吃过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
5、老师总结。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
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 6500 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
二、 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 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 38 亿年的历史。这 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知识: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
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过程
外形对应骨架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第1课。
教学要点:
感受风的存在,初步练习假设性解释。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对于风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会制作各种各样的纸风车。
3、能初步对事物或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
4、意识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接龙
同学们,这节老师想让同学们做一个游戏——问题接龙,大家愿意吗?(愿意)不过如果接不上来的同学老师可是要惩罚的哦!你要为大家学个动物叫或拌个动物的形象。(好)
二、猜想与假设
大家能对这些问题做出猜想和解释吗?
学生猜想。
想一想,我们看不见风,怎样才能证明风的`存在呢?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到室外,去寻找风的踪迹。
三、设计与制作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有没有寻找到风的存在?说一说你找到的风。
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还有一位好伙伴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风,知道它是谁吗?对,是纸风车。纸风车能帮助我们找到风,它的形状有好多种,尽情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
学生制作。
你们的纸风车转得快吗?解释一下原因。
我们的纸风车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四、课外拓展
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中是怎样描述风的?留心电视或报纸等媒体,连续记录一星期风的预报,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进行交流。
科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从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杆,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能够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认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杠杆。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本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主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2.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与分类,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实验中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
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突破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给学生。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处理。在学生探究时,教师有扶有放,在教学活动中将讲解与指导相结合。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和一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看清实验步骤,明白实验的注意点。在师生合作完成示范实验之后,引领学生分组合作,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木棍、大石块、撬棍撬石头图片等。
学生: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
哎,总得想个办法呀!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板书:杠杆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认识杠杆。
什么是杠杆?
1、出示撬棍撬石头图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结合撬棍撬起讲台和教材内容,分析杠杆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第四页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学生画三个点,老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个点的正确位置。
7、分辨杠杆
观察第4 、5页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分别找出三个点)
8、学生通过逐一的观察分析,说出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简单说明理由。
9、集体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师对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3、教师提问: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六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六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第6页的“杠杆尺的记录表”内。
6、学生动手实验,并按要求记录数据。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填写: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7、学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8、学生分析数据,说出大体意思,但表达不够简洁和完整。
9、师生一起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即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三、拓展活动
1、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2、学生思考,各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骤。
3、老师引导发现: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完整:1.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五、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阅读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书设计
2.杠杆的科学
活动一:认识杠杆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数。
教学反思
优点:在导入的时候,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突破难点的时候,通过“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的方法,使学生突然就明白了,这种“一点击破”的感觉很开心。
不足:学生做实验不能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在分析与归纳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准确的表达。
改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安排好,把时间留给学生,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的
1. 初步认识空气和皮球的关系。
2. 享受集体做游戏的乐趣
3. 发展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皮球、气球、打气筒。
活动过程
1.出示未充气的皮球和充了气的.皮球,让幼儿触摸和辨认,说一说它们两个有什么不一样。
2.启发幼儿想办法怎样给未充气的皮球充气。
3.老师示范用打气筒给皮球充气,让幼儿感受皮球在充气过程中的变化,并说说皮球为什么鼓起来了,里面有什么。
4.老师再出示未充气的气球,请幼儿说说它的玩法。然后给气球充气,老师协助用橡皮筋把口扎紧,让幼儿尝试接抛气球。
5.解开橡皮筋,放开气球,让它飞出去。(在这个阶段勿须深入解释,只当作一种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
6.请幼儿也来玩放气球的游戏。给每位幼儿分发一个充了气的气球(不必充得太大),请幼儿用手捏紧,然后一起放开,看看谁的气球飞得最远。
总结分享
请幼儿双手围圈,表现气球在充气过程中的变化。
活动评价
1.对活动感兴趣,能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2.知道气球充气前后的变化。
活动建议
1.内容可以扩展,组织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碰击气球,促进身体的协调发展。
2.在益智区投放各种充气玩具,供幼儿在分区活动时间自由操作,进一步感受空气和充气玩具的关系。
3.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气球,提高幼儿运用多种材料表现物体的能力。如画、剪贴、装饰气球、设计动物气球等,可由幼儿一人单独完成,也可集体制作“气球小世界”画卷。
4.教师可组织内容丰富的亲子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气球的喜爱之情。如组织家长与幼儿一起吹气球,并在气球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悬挂在活动室;以家庭为单位,组织运气球比赛,感受气球易飘浮的特点。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经典)科学教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