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7 10:57:0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优秀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的自然清新的画面。体会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诗句,结合诗句内容想象画面,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2.展开同学之间的交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或者动手画一画,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采用同学互助的方法自主学习。

  在阅读课文时领悟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理解诗歌内容,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清新的画面,激发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雨后天晴的美文与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播放与介绍学生收集的资料、图片。(课件展示)

  (二)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同学们,在雨过天晴了的时候你们都想做些什么?

  (三)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过渡:我国诗人戴望舒就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题写下了一首清新的小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中,感受一下雨后的清新与美丽。

  二、初读课文,捕捉直觉

  (一)初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划出来。(展示课件)

  (二)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1.读课文,解决文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句。同学互助,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

  2.同桌互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一)默读课文,思考:诗人在雨后初晴的小径上看到了什么?(展示课件学习提示)

  (二)班内交流,把关键的词语划出来。板书。

  (三)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一)朗读全诗。说一说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师过渡: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吧。

  二、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一)指名读第一节。思考:通过诗人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展示课件)

  (二)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指导朗读)

  (三)品读第三节。思考:在这一节中我们还看到了些什么?读一读,议一议。

  (四)教师指导: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么明朗,溪中波光荡漾,天空云儿闲游,多么美。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五)你留心过雨后天晴的景色吗?说一说。

  (六)教师点拨:是呀,雨后景色多美!所以作者不断地提议我们在雨后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美好。读一读第二节。

  三、品味诗句,丰富积累

  (一)自由诵读,思考: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文?

  (二)搜集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歌、美文来读一读,积累在采蜜集上。(出示课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4、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的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出塞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巩固写事方法,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恰当选材,突出文章特点。

  3.指导学生如何谋篇布局、将事情记叙具体。

  教学重点、难点:

  1.恰当的选择写作材料。

  2.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情感,初拟作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课前预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人发现了长着脸谱的南瓜。有一户人家的大花猫和小老鼠竟成了好朋友……像这样有趣的`事儿不胜枚举。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找一些新奇有趣的事情,然后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二、指导课堂作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许多新奇有趣的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有趣的事。

  1.认真交流,共享素材。

  ⑴小组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趣事。

  同桌练说(要介绍得知趣事的来源;要突出这件事的有趣;要详细的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⑵全班同学交流趣事。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上述方法练说。在交流的基础上选择写作的素材。

  2.明确写作要求,初步完成作文。

  ⑴同学们,请你选择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写一篇作文。

  ⑵练习写趣事,要明确中心,指导学生在书写行文时要条理清晰,要层次分明,语言要准确、生动,真正写出趣事的“趣”以及自己对趣事的真实感受。

  ⑶学生练习起草,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修改草稿,誊写作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作文之后,互相阅读,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重点,该交待哪些方面内容?(或:你认为哪些内容应特别介绍清楚?)

  二、学生自读草稿,各自朗读修改。

  三、小组互读草稿,互相修改。

  四、誊写作文。

  五、教师批改后讲评,生再改,订正错误,并最终誊写在定稿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评学生作文。

  教学过程:

  一、点评本次习作情况,给予表扬,肯定成绩,指出问题。

  二、复习习作要求。

  三、优作欣赏。

  四、各自修改,订正。

语文教案 篇4

  内容预览:

  13、 山中访友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4、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5、[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①谈话激趣。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喜庆的季节。

  秋天多美呀,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枫林披上了火红的衣裳,苍翠的松柏绿得更加浓郁……秋天是多彩的季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景色宜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硕果累累。

  学了这组教材,我们真想出去秋游,走进秋天,感受秋天,我们还想为秋天的图画再描上几笔呢!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就一起商量商量,我们怎么来组织这次秋游活动。

  ②商量计划。

  a.分组商量秋游活动计划。

  全班讨论“到哪儿去秋游”。

  根据不同意见分组,意见相同的组成小组。

  各组根据《秋游活动计划表》的内容,商量制定比较详细的秋游活动计划。如:秋游的时间:几月几日几点到学校集合。

  秋游的'地点:某公园、某村、某山……

  秋游前的准备:联系各项事宜、发通知……

  秋游的活动内容:游览、做游戏、爬山……

  秋游后的成果展示:绘画、日记、河边的鹅卵石、山上的野花……

  b.推举小组发言代表

  提名推荐或自荐小组发言代表。

  推荐人说说推荐理由。

  根据推荐理由商量决定小组发言代表。

  讨论决定

  a. 各组代表发表意见,其他组同学及教师可对其进行质疑。

  b.各组之间充分讨论每个计划的长处与短处(教师作为学习伙伴之一参与讨论)。

  C.全班表决通过最佳秋游计划。

  d.分组讨论完善已通过的秋游计划。

  e.各组填写秋游计划表(可大家说,一个人填写人

语文教案 篇6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尤以诗最为精辟,堪称中国文学之精粹。

  从《诗经》到如今的现代诗,中国诗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历久弥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朴素的诗句道出了朴素的感情。“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简短的诗句表达了屈原对楚国的忠贞情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他老当益壮的暮年志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仿佛又可以看到陶渊明特有的那份闲适与自然。

  诗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内容也更加多元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站在分道的路口,告诉朋友切勿“儿女共沾巾”。“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身陷牢狱,只能望“蝉”兴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太白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将他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气娓娓道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身处乱世的杜甫,只能空叹国破家亡之恨。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举不完的优美诗句都在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来到宋朝,诗以词的形式继续发展。

  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开启了豪放派的大门。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又为婉约派作出了诠释。这两派交映生辉,造就了宋词的不灭地位。辛弃疾的“像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又让我们沉浸在宋朝这段半荣半辱的历史。

  接下来的元朝诗以“曲”的形式著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将游子的思念描绘得淋漓尽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又道出了百姓的苦难。 元朝以后,诗似乎逐渐没落,但却并未被人们遗忘。清朝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诗的希望。“我劝天公从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琅琅上口的诗句正表达着作者的心声。

  中国诗曾经的辉煌是无可磨灭的,现代诗也正被人推崇,我相信诗的将来会更加美好。 诗帮助我了解语文,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读诗的过程中,思想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刹那,我也就懂得了语文之所以被人推崇的原因——她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永盛不衰。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明确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2)通过探究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和人物品质。

  (2)通过默读了解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战士来头勇挑战自我、敢于战胜自我的.精神,懂得世界上根本没有鬼,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重难点、关键

  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明确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通过探究,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具准备

  部分课文片断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谈自己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独自睡觉时的情景。

  2、有一个小战士,也和你们一样,怕黑,以为有鬼,甚至吓的尿了裤子。

  二、速读课文边思考,边做标记

  1.来头为什么怕“从小怕鬼”?

  2.那一次来头吓得尿裤子是在什么情况下?

  三、讨论,交流

  1、因为来头小时候在财主家放牛时,厨子老宽总是在夜里对来头讲鬼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听得直起鸡皮疙瘩,所以来头从小怕鬼。

  2、是一个人在夜里独自站岗放哨时尿裤子,因为当时周围有鬼,所以吓的。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和脉络

  1、找出文中一个用来隔开两件事的表明时间的词语。(“过了没几天”)

  2、讨论课文的顺序和分部分。

  五、突破难点,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自由读文,划出文中描写来头心理活动的语句。

  2、联系自己比较,如果当时是你在坟地的话,你会怎么样?

  六、体会文章中写得妙的其他语句、词语

  1、根据学生找句来进行交流汇报。

  2、“来头不吭声,脸红了大半片。”

  七、指导改变顺序来改写故事

  1、出示课后问题2。

  2、讨论

  八、课堂总结

  谈谈本课给你的启发。

  板书设计

  鬼是一棵矮衫树

  原因:八岁时常听鬼故事 从小怕鬼

  事例:第一次值夜哨 吓得尿裤子

  申请在坟地值夜哨 战胜胆怯

  启发:世上没有鬼; 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语文教案 篇8

  一、注重整合,让资料袋“物尽其用”

  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使其“物尽其用”。

  【案例】《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之后的资料袋为学生提供了李四光经过长期研究,为祖国摘去“贫油国”帽子的资料。学生通过这个资料,反过来再读课文,就能够知道李四光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跟他小时候善观察、爱提问是分不开的。《我不能失信》之后提供有关宋庆龄简介,《孔子拜师》之后提供的关于孔子的介绍,都属于类似的安排。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料,可以课前预习,为学习课文做铺垫;也可课后延伸,让孩子感悟伟人的成功与儿时的因果关系,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觉得自己“也可以那样”。

  整合的课程观,还要求学生将资料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丰富语言积累,从而“一物多用”。

  二、鼓励创新,让孩子成为资料袋的主人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资料袋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可以这么用”“也可以那样用”,还要引导思考“怎样用最好”。在本册的九个资料袋中,由于资料内容的差异,使用时方法应该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案例】《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课后的资料袋,为孩子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场景,生动的画面可以丰富他们融入民族大家庭的幸福体验孩子如果想知道那些少数民族同胞在做什么,也可简要涉及,让想知道的同学课前查阅其他资料,比如阿昌族同胞吹起动听的葫芦萧,傣族姑娘挑起可爱的竹篓等等。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也可结合课文进行“我想和(什么族)的小朋友(做什么)”的说话训练,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孩子说说“我还知道……”。

  在引导孩子学习使用资料袋的过程中,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有意鼓励创新并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把资料袋越用越活,越用越好。

  三、培养习惯,让资料袋不断充实

  培养学生使用资料袋的良好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于用得好的同学一定要适时表扬,树立榜样,力争让收集资料、合理使用资料袋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教材上提供的资料袋其实不多,这为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更多资料,形成自己的资料袋提供了空间。

  【案例】《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这种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孩子们自身资料袋的补充。如果孩子们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速度加快了,丰富资料袋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大多数课文学习之前或之后自觉主动地进行。至于本身就有资料袋的课文,比如《蜜蜂》《玩出了名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鼓励通过查阅课外书或网络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资料袋的.内容,只是教师关注的不要停留在知识本身,而是应更多关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和资料的使用。

  建议老师们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人。教师对孩子自身资料袋的关注,就会激励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尊重差异,让资料袋焕发个性光彩

  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对于资料袋的使用一定存在差异,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多做“正面引导”,树立榜样,而尽量不要“强行要求”,打击弱势。如果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袋变成教师强制要求的行为,就使得原本很快乐的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费力低效。

  【案例】《给予树》课后关于圣诞节的资料,《“东方之珠”》课后关于香港的资料,孩子们一定都非常感兴趣,但这些资料比较少,许多孩子或许已经知道,于是“想知道更多”,这时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孩子查阅更多资料,然后共同交流。对于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也可让他们尽力而为,告诉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在与同学资料的“共享”中得到提高。另外,鼓励学生自身资料袋在内容、形式上以及命名、美化方面应尽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条件允许的话,那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资料袋就可以成为一个缤纷的展台,让孩子们在展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体验成功。

  拿到新教材,我们需要统揽全局,把握教材的特点,把资料袋这一种新的形式放到整个语文课程资料中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在资料袋的使用上灵活自如,不致顾此失彼。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二、预习:

  1、 强记字音:

  灰烬( ) 依偎( ) 摇曳( ) 睫( )毛 瞳( )孔 惆怅( ) 轻蔑( ) 脊( )骨 给( )予 不屈不挠( )

  2、 辨音辨形:

  摇曳( )—拽( )拉 睫( )毛—捷( )报 给( )予—给( )以 瞳( )孔—潼( )关 撞( )击—经幢( ) 惆( )怅—稠( )密—未雨绸( )缪—鸟声啁啾( )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第7节: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 炉台——

  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

  第2节: 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

  鲜花—— 凝露的枯藤——

  第4节: 腐烂的`皮肉——

  第5节: 脊骨——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二)表现形式

  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