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范例[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叠高活动感知纸盒、木片、积木、插塑从低到高的变化。
2.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初步体会到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类大纸盒、木片、积木、插塑、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纸盒,请小朋友来做建筑师把他一个一个叠起来。请小朋友试一试,看看他们能叠多高。
2.纸盒拼拼乐。
幼儿自由探索叠高,教师指导孩子叠高的`技能。
讨论:宝宝叠了几个纸盒呀?后来为什么就倒下了呢?怎样才能不倒下呢?(要一个一个对齐了叠)
3.物品叠叠乐。
教师说我们除了拼纸盒,还可以怎么玩呢?(木片、积木、插塑)教师出示记录单,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探索结果。
幼儿再次尝试用各种物品叠高,体验活动成功的快乐。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的实践和记录。
4.幼儿说说自己叠高的记录结果和感受。
表扬活动中认真探索和认真记录的的幼儿。
5.幼儿整理活动区域,回教室休息。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能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操作结果。
3.初步大胆尝试,探索让下沉的物体上浮。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
能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操作结果。
活动难点
初步大胆尝试,探索让下沉的物体上浮。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会记录实验结果。
2.物质准备:
a.各种实验材料(瓶盖、橡皮泥、雪花片、泡沫、回形针、橡皮泥、木块、钉子、记录表、操作盒子)人手一份。
b.自制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感知物体的沉与浮的现象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做实验了,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有:水、瓶盖、橡皮泥、雪花片、泡沫、回形针、橡皮泥、木块、钉子、记录表。请小朋友试一试,看一看哪些物体会沉下去?,那些物体会浮上来?用符号标记。
2.师:在操作时请小朋友注意以下几点:
a.请小朋友把你的记录结果记录到记录纸上;
b.操作时请小朋友尽量不要把水洒到桌子上;
c.每一种材料都要尝试。
3.师: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并对于个别操作较慢的幼儿进行指导和鼓励。
4.师:并现场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5.师小结:我们通过操作后发现金属类的物体放入水中会下沉像(回形针、钉子、硬币)木质和塑料类的物体放入水中会上浮像(泡沫、筷子、木块、雪花片、瓶盖)。由此可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材料有关。
二、尝试探索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刚才的结果中我们都看到了,物体在水中的现象都是不一样的,接下来老师要加大难度了,请小朋友尝试操作,如何让下沉的物体上浮?看看有什么样的办法。(有的是通过借助外力,还有的是改变自身形状)一起来探索。
2.师:鼓励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小结: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了,实心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会下沉,但是我们通过改变它的形状,由原来的下沉变成了现在的`上浮。橡皮泥在自身比重不变液体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它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了。它就会浮在水面上了。在此环节中渗透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引导幼儿对浮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熏陶幼儿对有关浮力的了解。
三、迁移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观看课件,轮船、游泳圈、竹筏等。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我们知道改变橡皮泥本身的形状可以让原本下沉的物体上浮。那你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什么物体也可以这样来操作?大家搜集一下,然后通过实验的方法自己来试一试,看一看吧。
教学反思:
1.通过幼儿亲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在活动中提供了适宜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满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动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增强了活动的目的性。
4.实验结果评价中我给幼儿了充分的肯定。
5.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拓展延伸时由于准备不足,孩子没能答出人们利用水的神奇力量都做了哪些事情。
6.以后还要多探究,并及时引导孩子为以后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秋天的水果的种类。
2.知道正确的吃水果的方法。
3.爱吃水果。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苹果、香蕉、梨子、橘子、石榴等水果若干,课件,秋天的水果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秋天都有哪些水果。
1.师:前几天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调查了秋天都有哪些水果,等一下请小朋友一起分享交流你们的调查结果,你们在介绍时要说出这种水果叫什么、长在什么地方,可以怎么吃。
2.幼儿两两自由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你傍边的'同伴说说你的调查结果。(幼儿交流讨论)
3.请个别有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
(1)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秋天有哪些水果?(个别幼儿回答)
(2)师:小朋友们调查了,秋天的水果有苹果、香蕉、梨子、橘子、石榴、柚子等很多水果。(根据幼儿回答小结)
(二)观察认识:还有哪些秋天水果。
1.师:老师也收集了几种秋天的水果,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2.教师边播放课件边讲解。
3.师:苹果、香蕉、梨子、橘子、石榴、柚子、荸荠等都是秋天的水果,水果有丰富的营养,我们要经常吃水果。
(三)游戏判断:它是秋天的水果吗?
1.介绍游戏玩法。
师:等一下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判断"它是秋天的水果吗?"老师播放图片,等一下请小朋友判断,如果是秋天的水果就拍手表示,如果不是秋天的水果就把手藏在背后。我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能干,认识最多秋天的水果。
2.游戏。
师:现在我们开始游戏。
3.师:小朋友们都很能干,都认识了很多种秋天的水果。
(四)联系生活经验:要怎么吃水果呢?
1.,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思考:水果可以怎么吃?
(1)师:请小朋友想想你吃过什么水果,这些水果是怎么吃呢?(幼儿回答)
(2)师小结:对了,水果可以剥皮吃,可以洗干净连皮一起吃,也可以用刀切开吃,还可以做水果沙拉,榨果汁。
(五)活动结束。
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许多水果成熟了,比如有苹果、香蕉、梨子、橘子、石榴、柚子、荸荠等,它们有着丰富的营养,小朋友们要多吃水果才会更加健康。水果可以剥皮吃,可以洗干净连皮一起吃,也可以用刀切开吃。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引导幼儿由外到内认识了各种水果,通过观察、触摸、品尝认识了水果的种类,感知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活动中幼儿敢于表现,热情大方与人交往,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及合作。
科学教案 篇4
一、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情绪与愉快参加探知活动,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鸡蛋在软硬不同物体上的不同结果。
3、 帮助幼儿学习用语言讲述活动。
二、 活动准备:
1、 盆、毛巾、海绵垫、沙、棉花、小石块、积木、鸡蛋等。
三、 活动过程:
(一)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产生探知的欲望。
1、 出示两个盆,其中一个盆垫上了软软的毛巾。
T:我这有什么?两个盆一样吗?
2、 出示两个鸡蛋:如果把两个鸡蛋丢到盆里会怎样?(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试)
3、 T:“鸡蛋壳怎么会一个破了,一个没有破?”幼儿感知两个盆的不同及不同的.结果。
(二) 幼儿动手操作、感知。
1、 幼儿人手一个鸡蛋,在周围环境中尝试。
2、 帮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探索过程。
(三) 讨论、扩展经验。
1、 鸡蛋丢在石头上怎么就会破了?
2、 我们小朋友吃鸡蛋时怎么吃的呀?
3、 还有什么东西碰到硬的上面会碎呢?
(四) 小实验:会游泳的蛋宝宝。
四、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是一节让孩子们认识各种各样的蛋,了解蛋的结构,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的科学活动。
本节活动,小班孩子们很活跃,对各种蛋特别感兴趣。唯一缺点就是,这事一节科学课,科学课是让孩子们自己探索、操作的活动。害怕蛋被弄碎,而没有给每个孩子发蛋,只是给他们看我在操作,忽略了给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能力。这点值得我去反省。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区分公鸡、母鸡和小鸡,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愿意与小动物亲近。
活动重难点:区分公鸡、母鸡和小鸡,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鸡的一家》,公鸡、母鸡、小鸡的头饰各一个。
活动过程:
1、猜一猜:
教师用谜语引出话题:
——“头戴红帽子,身穿花花衣,每天早上喔喔啼。”
幼儿猜谜语。
看小鸡的剪影,猜测动物;出示母鸡的局部猜测,请幼儿说出小鸡一家的名称:
“今天来了三个客人,它们是一家人,请你猜一猜,它们会是谁?”“原来是鸡的一家,鸡的一家有谁?”
2、看一看: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鸡的一家长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引导幼儿从身体的.大小、羽毛、鸡冠等方面观察。
——“它们的叫声一样吗?怎样叫的?”(学一学)
“它们是怎样走路的?”(走一走)“它们爱吃什么?你喜欢鸡的一家吗?”
教师归纳小结:鸡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
3、学一学:
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装扮公鸡、母鸡小鸡,听到相应指令做出不同的动作、叫声等。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瓶子的大小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2.感知蜡烛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和与人们的关系。
3.能在活动中大胆想象探索实验原因。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见过蜡烛燃烧的经验
物质准备:蜡烛大小不同的瓶子
【活动过程】
一、以给同伴过生日上午活动,引出活动的兴趣。
教师为幼儿提前过生日,通过点蜡烛,吹灭蜡烛引出下面活动。
二、探究问题,大胆想象探索实验答案。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探索
小结:原来,有风就可以把蜡烛吹灭。
2.出示瓶子,提出问题,怎样用瓶子把蜡烛熄灭?
提问: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一样东西,看,瓶子,
想个办法看看能不能用这个瓶子把蜡烛熄灭呢?
小结:把蜡烛放在瓶子里,没有氧气就不着了。
三、动手操作实验,交流实验结果,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出示瓶子,教师讲解实验注意问题。
提问: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过程有什么变化?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实验过程,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1:你的蜡烛灭了没有?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蜡烛熄灭的?
提问2:我们发现原来这个盖子盖上去蜡烛就会熄灭,想想为什么?
小结:原来把瓶子盖住之后,外面的空气跑不到瓶子里面去,然后蜡烛燃烧把瓶子里的空气一点点燃烧掉了,最后蜡烛就熄灭了,说明了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四、进行谁的蜡烛燃烧时间长的游戏比赛,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1.讲解游戏规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要比赛了,比赛之前要将规则,那我的`规则就是把你的蜡烛点燃后放到自己的桌子前面,然后我说开始的时候,我们统一把瓶子盖下去,盖下去的时候我们就要数数,刚刚你的蜡烛燃烧到5熄灭了之后,说明你的蜡烛燃烧到了几呀?5,我们用计数的方式,比一比,看一看谁蜡烛燃烧时间长,好不好?
2.交流比赛结果,探索实验过程,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的长短。
我们看一看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燃烧到55,有的可以燃烧到19就灭了为什么?
小结: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空气越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所以这个游戏关键在于瓶子,瓶子越高,装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
五、玩“拯救火焰”游戏,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提出问题。
我们玩一个游戏,叫拯救火焰,我们把自己的蜡烛再次点燃,点燃之后盖上瓶子,你看一看你的蜡烛快要熄灭的时候,有没有办法让它再次燃烧起来?
2.幼儿动手操作探究,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为什么把瓶子拿开,蜡烛就会燃烧?
小结:瓶子里的空气快要燃烧殆尽的时候,我们猛的一拿瓶子,外面的空气迅速跑到里面去了,然后蜡烛就又可以燃烧了起来了。
六、观察不同种类的蜡烛,感受蜡烛的多种用途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我们今天玩了好多燃烧蜡烛的游戏,知道了很多蜡烛燃烧的秘密,今天老师还带了别的蜡烛,你们去看一看。
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不同的蜡烛,它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小结:老人过生日用的蜡烛,可以开花有声音;这叫电子蜡烛。你看蜡烛种类有很多,作用也不同,刚才我们说的风景蜡烛,电
子蜡烛,都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过生日需要它,有时候可以给我们营造很温馨的氛围,也可以照明,,可以装饰我们的家,把我们的的家装饰的更漂亮。
七、活动延伸:
教师在区角投放各种大小高矮胖瘦不同的瓶子,引导幼儿继续探索不同的瓶子与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和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和验证(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做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教师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菊花在杯子里慢慢"开放"的过程,体验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由小变大的感知和理解。)活动延伸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