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4 09:42:4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进一步学习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能力目标:充分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热爱自然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以及联想、想象的手法。

  2、 难点:能够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美,并用心去感悟我们的周围美好景物。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句话叫“凡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在作家的笔下,有着或喜或悲的情感,如果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投身到大自然中,那时的景物又会有什么特点呢?让诗人李汉荣做我们的向导,我们到《山中访友》吧!

  3、 听读课文:

  (1)圈划字词;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写“我”独自一人在山中访问山水林木飞禽走兽的经历。

  美丽 亲切 神奇 等等

  4、自由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点出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并思考作者是如何称呼(对待)这些朋友的?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称呼(对待)这些朋友呢?

  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 ——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归鸟——伴我披月回家。

  如果可以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形容)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画面,你会什么呢?

  5、在作者拜访的众多“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在文中画出并朗读,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如果有同学讲到第5小节时进行拓展。选择一种景物,或者水果等等仿照第5节的句式:“你好, ”写一段话,要求有丰富的想象力。

  6、再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优美的画面呢?

  童话般的世界

  从表面来看,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山中景物画,而实际上是作者的好心情,作者的童心和对自然的热爱之心赋予了这些景物以情感。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

  山中访友访自然,心中蕴情蕴天地

  7、通过学习,你觉得作者对人生有怎样的思考呢? 学生思考.回答,只要能抓住其中一个景物的特点,展开来谈,并言之有理即可。

  a.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

  b.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

  c.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

  d.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

  e.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学习和生活。

  7、小结:

  中心:本文写了“我”独自一人回归自然的一次远足,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之旅,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以及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写作特点:

  (1) 篇幅短小,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2) 自由的联想与神奇的想象;

  (3) 第一、第二人称的运用与转换,更有利于抒发情感。

  四、作业布置:

  1、 抄写并解释词语。

  2、 假若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不限。

  板书: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古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白云 瀑布 悬崖 云雀 石头 落叶 小花 雷阵雨 老柏树 归鸟

  童 话 般 的 世 界

  比喻 拟人 联想等手法 好心情 童心 爱心

  (表 面) (内 在)

  山中访友访自然,心中蕴情蕴天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 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五、作业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阅读思考”第2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小池塘的生机与和谐之美,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小池塘的生机与和谐之美,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1、出示挂图。(一个清清亮亮的小池塘及周围景物全景图。)

  2、师生交流:“看见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表达喜欢小池塘的心情。)

  3、教师相机出示课题:“大家都喜欢小池塘,老师把大家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要求: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学生分四人小组学习本课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如果身边有小朋友不会读,就帮帮他。)

  4、检查生字词。(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形式多样。)

  5、全班交流,读准字音。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识记生字“爱”。

  (2)指名生分析“爱”字的字形结构。

  (3)仔细观察“爱”字在园FFKJ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地方?

  (4)师作示范指导,学生自己练写生字,再与范字作比较。

  (5)师选出写得较好的字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小池塘的.生机与和谐之美,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小池塘的生机与和谐之美,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二、游戏识字,走进情景

  1、(出示挂图:小池塘底图,周围的各种景物为灰蓝色。)瞧,天都亮了,可是小池塘的伙伴们还没有醒来,让我们叫醒他们好吗?(孩子们快乐地参加到读字词的活动中,读对了景物便恢复美丽的色彩。)

  2、小伙伴们都醒来了,让我们赶快和他们聊一聊吧!

  三、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1、教师环视学生,尽量和每一个孩子进行眼神的交流:清清亮亮的小池塘周围,有谁在陪着她呢?(学生自由回答)那,小花儿在哪里呢?哦,在这里(拿起一名学生桌上的小花头饰)还有蜜蜂呢>蝴蝶呢?(学生自然主动带上自己的头饰,此时,孩子们成为了小池塘周围的小生灵。)通过这种方式自然而然创设了小池塘的情景。

  2、师生谈话:有了你们,看,我们的小池塘不孤单了,而且更美丽了!你想对小池塘说什么?(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会下十分激动地表达自己人的情感,教师要注意请不同角色的小朋友发言,引导他们说为什么喜欢小池塘并结合课文内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如:请头戴花、草、树头饰的小朋友谈话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摸摸小朋友的头或拍拍他们的肩膀说:哦,花喜欢它;哦,草喜欢它;啊,树也喜欢它……等等。)

  3、在此基础上,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断落,大声多读几遍,还可以下位读给教师和同学听。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学生自学生字。

  3、学生交流如何记忆字形。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5、指导写字,看清每一笔和田字格里的位置,再写排头字。

  六、复习巩固

  1、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第二题。,鄂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我爱门前的小池塘》教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喷射、火焰、驱寒取暖、驱赶、领袖、气急败坏、惩罚、敬佩、造福、违抗、狠心、双膝、啄食、肝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

  关于普罗米修斯的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火”导入

  1.导语:同学们,对于火,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你能说出火的用处吗?(比如:火能烧熟食物,火能驱赶野兽,火能照亮夜空,火能带来温暖,火能烧开凉水,火能通报敌情,火能传递信息,火能炼造工具,火能帮助人们战斗……)

  2.在发明电之前,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无一处能离开火。可以说,火启迪了人类的智慧,火赋予了人类腾飞的翅膀。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有了火的帮助,人类就开始有了技术发明,向进步和文明迈出了第一步。火,是光明的使者;火,是文明的象征。在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在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背着天神宙斯,把火从天上偷走带给人间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完成自学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认读生字新词。

  2.边读边思考:火是怎样来到人间的?火为人类带来了什么?为普罗米修斯带来了什么?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准备与大家交流讨论。

  三、初步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和生词。

  2.交流思考的问题。交流时,先说一说,再读文中相应的句子和段落。试着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书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交流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火?

  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能忍受那样的折磨?

  ……

  二、结合学生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

  1.自从有了火,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省略号加以补充。如:

  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

  自从有了火,人类不吃生的东西,减少了疾病。

  自从有了火,人类的夜晚就有了光明。

  ……

  三、小结:

  1对,在漫漫的长夜,火给人带来光明;在寒冷的冬日,火给人送去温暖。有了火,人类才领略了熟食的美味,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有了火,人们才能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制作更精细的工具和武器。普罗米修斯为人间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啊!

  2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间的变化时,他会怎样想呢?

  指导朗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3从哪里看出普罗米修斯的不屈?

  指名读六、七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结合插图,朗诵六、七自然段。

  四、引导评价,升华情感

  1.导语:尽管最终普罗米修斯结束了他的苦难,但谁又能忘记他所遭受的痛苦呢!作为人类的一员,你将怎样评价普罗米修斯的功绩呢?请写一写吧!

  2.学生自主写。

  3.交流朗读。

  例文:普罗米修斯,你这个盗火的英雄,你是那样的勇敢,你是那样的不屈不挠,你是那样的英勇顽强,至高无上的众神之神宙斯也不能让你屈服!人类永远都不会忘记你,永远都会感激你!是你,让人类走出了愚昧,是你,让人类走向了文明。

  五、鼓励拓展阅读

  我们不能忘记,故事中除了英雄普罗米修斯,还有几个人物,他们是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通过故事,你一定对他们也有了个初步的评价。他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他们,可以读读其他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熟读ang eng ing ng和他们的四声调

  2、拼读带有ang eng ing ng的拼音

  3、会书写ang eng ing ng

  4、熟读小儿歌,认识“车、羊”等生字

  二、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aebp等拼音,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好了基础

  三、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ang eng ing ng和他们的四声调,拼读带有ang eng ing ng的拼音

  难点:会书写ang eng ing ng熟读小儿歌,认识“车、羊”等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ang eng ing ng和他们的四声调

  2、复习带有ang eng ing ng的拼音

  3、熟读小儿歌,认识“车、羊”等生字

  二、教学重点

  复习ang eng ing ng和他们的四声调、拼读

  三、学时难点

  熟读小儿歌,认识“车、羊”等生字

  四、教学活动

  1、课前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ang eng ing ng这几个字母,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他们,这些拼音宝宝十分喜欢我们,要和我们玩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大家能不能把苹果摘下来呢

  2、复习(游戏方式)

  苹果树上挂满了带有拼音的苹果如cng,ding等。让学生采用开火车的方式,看谁能够一次性把苹果摘下来。为了照顾到全班的同学,此游戏可以反复玩,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摘到苹果的机会

  3、运动词语拼读

  (1)创设情境:动物界举办了一场运动会,我们来看看他们都参加了哪些运动呢

  (2)展示熊猫游泳图片,让学生试着拼读游泳的`拼音ung

  (3)展示大象和老鼠骑自行车图片,让学生试着拼读拼音qizixingche

  (4)展示昆虫打乒乓球图片,让学生试着拼读dapingpangqiu。

  (5)请学生观察以上几个拼音,找出上节课新学的拼音宝宝。

  (6)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一遍,起到巩固作用。

  4读小歌谣《两只羊》

  (1)教师领读小歌谣,学生跟读

  (2)请学生挑出标红的字和拼音,自己读一读。

  (3)教师教授学生生字“车、羊、走、也”。先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结构,在跟老师一起认识他们

  (4)玩识字游戏。先让学生自己认识这些字,然后全班学生一起,看投影上的字,抢答。

  (5)玩拼音生字连线游戏。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连一连这些生字和拼音,再让挑几个学生连一连,其他学生则评价他们连得对不对。

  5、课下任务

  把小歌谣读给父母听

  试着给今天学习的生字“车、羊、走、也”组一个词。

语文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 能说出常见的几种病句形式

  2、 能正确的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二、学习重点

  常见的几种病句形式

  三、学习难点

  正确的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四、教学设计

  这是语言实践课,修改病句的能力不是靠讲出来,应该通过实践训练的手段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读短文,指出常见的语病种类短文介绍的语病种类

  1、句子结构残缺

  2、语序不合理

  3、表达不合理或自相矛盾

  4、表达不自然

  5、 表达不简明

  第二板块

  做一做,

  完成文后练习一、

  1、'凯旋'和'归来'重复不简明,删去其一;'热烈欢迎'改为'迎接'2、'解决并分析'语序不合理3、'立下'后缺宾语4、'基本上'与'完全一致'矛盾二、1略

  第三板块

  拓展练习

  判断下面语句有无语病,如果有,指出病因并加以改正

  1、中学生是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阶段。

  2、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有关科技知识

  3、 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4、 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5、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天坛等。

  6、 多读多写是正确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7、 遵纪守法是衡量每一个公民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准。

  8、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多年的美籍华裔作者之手。

  9、 考试的.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空气几乎紧张得要冻僵了。

  10、回首再看看那条走过的路:有的崎岖,有的坎坷,有的平坦,有的通畅。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①帮助、辅佐,读。“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2.古今异义: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3.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2.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提示: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2)“胜”:①尽。“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文后练习一、二、四题。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语文教案 篇8

  课题: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作业:熟读课文

  小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作业: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方法。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感悟作者的情感,了解方法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这节课,我们就去感悟作者的.感情,了解方法。

  二.感悟理解,指导朗读。

  1.巧设问题,品读理解。

  1)地球这个大信箱里都有些什么爱的信件?都是谁写给谁的?

  交流:

  落叶写给大地母亲

  太阳写给大地

  冬天写给春天

  遥远的过去写给今天

  2)你最喜欢那一封信?为什么?

  出示问题后,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那里有它刚一泛绿,就开始写给大地母亲的思念。叶儿越写越多,叶片越写越大,直到把碧绿写成了黄色,才把满载的情思,托付秋风邮发。“

  这两句,采用拟人得手法,把叶片生长凋落的过程,当成落也写给大地母亲的信。发信的使者是“秋风”。多么精巧恰当的比拟啊!读起来十分形象生动,令人感觉含英爵华。

  3)这些多情的信件给作者和读者怎样的启发?

  学生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感悟。

  交流汇报:

  课文的中心: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2情理交融,诵读吟咏。

  1)指导朗读:

  课文2~5自然段,要读的轻柔舒缓,读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第6自然段要读得稍微激昂,语速稍快一点。

  2)学生朗读,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3)指明朗读

  4)全班齐读

  5)自由朗读

  3体会写法

  1)。读2~5自然段开头,体会好处及写法

  他们都是个段总起句,全段都围绕这句来写,这样写是重点突出。

  三.拓展延伸

  学生写一封爱的信笺,写给沙漠、荒山。

  板书设计:

  12地球信箱

  落叶

  地球信箱{云}爱的信件

  煤

  雪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燕子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