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实用(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
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
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第 二 课 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
小说情节:守街亭——失街亭——撤汉中——斩马谡
人物形象:
诸葛亮:深谋远虑 料敌如神 赏罚严明
马谡: 刚愎自用 盲目轻敌 死搬教条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六年级语文《 清明上河图 》教案1。
2 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
这幅图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三 赏读,展开想象。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 美读,表达情感。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朗读“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一 尾段导入,了解意义。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 清明上河图 》教案1》。
学生读书,思考。
二 小组合作,专题探究。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三 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四 按专题习作。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k、h,配有一幅图。图上一只和平鸽叼着弯曲的橄榄枝飞来,鸽子的“鸽”提示g的音,橄榄枝的形状提示g的形。湖边有水草和小蝌蚪,蝌蚪的“蝌”提示k的音,小蝌蚪和水草构成的形状提示k的形。两个小孩坐在靠背椅上喝饮料,“喝”提示h的音,椅子侧面的形状提示h的形。
第二部分是g、k、h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g、k、h的书写格式和笔画笔顺。
第四部分是三拼音,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以音节guā为例,借助图画教学三拼音的方法;二是三拼音的练习。
第五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画面上一个小哥哥在湖边画荷花,弟弟拉着妈妈在一边看。
教学重点难点:
g、k、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g、k、h发音的录音带;g、k、h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的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单韵母和学过的声母
(二)学习声母g
1、看图,.教学声母g。
(1) 指导看图。提问:图上画的什么?谁能给小朋友讲一讲鸽子。
(2) 出示声母g。谁认识?请读对的同学当老师示范发音,让学生模仿、感悟,体会发音要领。(教师指导把鸽子的`“鸽”读轻一点、短一点,就是g音。可以边读边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3) 指名试读
2、学生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
3、利用图上的橄榄枝学习g的形。还可以用“9字带钩就是g”来记忆g的形。
小结:图上的“鸽”标音,用弯曲的树枝表示g形。讨论一下自己还有什么办法记住g的形。
4、教顺口溜:9字弯钩g、g、g。
比较读g—e、g,让学生进行感知比较,进一步掌握g的发音要领。
(三)练习拼音
1、复习拼音方法。
2、让学生试着拼读:g—a、g—e、g—u。
3、指名拼读音节。
4、范写g,学生书空练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区、滚、著、状”的字形。
2、查字典、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习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是:区。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
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七、作业。
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出示第一图)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学习。
1.第1自然段:
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
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习:
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就有这些呢?
(6)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分小组学习,任选一种展开想象,说说奇石的样子。
请三组同学分别说一说。
三、老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黄山石的奇妙,领略了黄山秀丽的景色。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亲自去目睹黄山奇景,看一看那里的奇松、云海、温泉是一番什么景象。
四、作业
写一写心目中的黄山石。
板书:黄山奇石
仙桃石:像个大桃子
猴子观海:蹲在山头,望翻滚的云海
奇特、有趣 仙人指路: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金鸡叫天都:伸着脖子,不住地啼叫
天狗望月 仙女弹琴 狮子抢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指导学生掌握比较同音字并组词的方法,正确书写单元中的重点生词和常用书面词。继续指导学生写句子,提高学生派句能力。
2、继续培养训练学生积累词语、成语和诵读古诗的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学习引号的使用,掌握方法,规范写法。
4、进一步指导并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以及阅读、习作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引号的用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完成习作。
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1、读一读这四组字,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组讨论,说说区分它们的好办法,并在小组里组词。
3、全班交流。
二、抄一抄。(这一题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完成。)
1、开火车读一读。
2、再次列举在抄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举行“错别字诊所”活动。
3、齐读。
三、填一填。
1、给学生10秒钟时间看题,并说说这个练习的要求。
2、指导学生回顾列举学过的和自己知道的偏旁部首。看看哪些可以和“石”字组成新字。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样的练习考一考其它小组。
4、完成“石”字组成语的练习。并指导学生平日积累成语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四、读一读,注意引号。
1、学生默读句子,思考每一句话中引号的用法。
2、小组里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教师强调引号的用法。尤其以第三个句子为重点,体会两个“祖国”的`意思。
4、设计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对引号用法的掌握。
5、齐读句子,加深印象。
五、照样子,写句子。
1、给学生时间,自由读题和句子,说说对要求的理解。
2、读例句,分别说说“当……的时候,就……”和“当……时,……”的用法。
3、指导学生说句子。
六、总结本课练习情况。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
1、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古诗读顺。遇到不认识的字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比一比,看谁能把古诗读顺、读准确。
3、评一评。
4、齐读。
5、老师大体讲解一下诗意,以帮助学生从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体会,把诗读懂,读出韵味、感情。
二、畅说欲言、笔下生花、开卷有益。
1、给学生5——10分钟时间,看明白这几个题目的要求,并想想它们之间的联系。讨论活动方法。
2、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开展活动,并完成手抄报及自己喜欢的汇报形式。
3、确定活动时间范围和纪律。
教学后记:
从听写来看,同学们对本单元的字掌握的较好。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筋、联、盟、络、某、择、垮、谨、慎、惯”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别”。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首尾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如何在习作时养成谨慎用字选字的好习惯,锤炼语言。
4.体会课文段落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
2.难点:体会如何谨慎用字选字;了解段落之间的连接。
教 具识字卡
一、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理解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
(1)思考:作者谈到习作时要如何用字呢?
(2)交流探讨。
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通过例举、比较的方法,一步一步深入地谈如何用字。首先,谈到意思相近的词也有差别,不能随便用,通过造句,把“上学”和“入学”进行了比较;接着,谈到“字面差不多的字眼”,不明白意思,不能马虎用,“最好打听明白”,举了“联盟一联合”、“联络一联系”的例子;然后,谈到明白了字的意思,用对了,但是如果不规范、不是约定俗成的,也不行,在这里把一对同义词“行一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了比较;最后,谈到即便是现成字,是规范的,还要比较选择最恰当的才行,又举了三个同义词“做一干一搞”,把它们分别放到同一个语境中进行比较,“恰当”与“别扭”一目了然。
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想一想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前后自然段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要注意给足时间,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体会,小组成员商量讨论,明白段落巧妙地使用了过渡句承上启下(如第三、四、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它们之间形成逐层递进、一环扣一环的构段方式,给人连贯通顺、一气呵成之感。
2、理解课文第六自然段。
(1)阅读思考:知道了用字的.困难,怎样克服它呢?
(2) 指名汇报。这个问题回答起来简单,但要做起来就难了。教师教学时,除了引用书上的句子外,还可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出示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语,仿照文中的比较方法试着分析,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习作训练谈体会。例如,“饮”和“喝”,都是一个意思,即把液体或流食咽下去,可以说“饮酒”、“喝酒”;但在“饮水思源”中,不能说“喝水思源”;在“他没喝过几年墨水”中,不能说“饮墨水”。从而得出结论:要字字想好,谨慎用字,养成习惯。
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可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写作方法等不同角度来谈。
2.你有谨慎用字选字的好习惯吗?如果有,请把经验介绍给大家。
3.课外阅读老舍的作品。
语文教案 篇7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E级。主要考查学生用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简约、合乎语境、得体恰当,语脉是否贯通,主题是否明确,语句是否有文采等能力。
①题型明确,主观题和客观题互现。考查“连贯”多采用选择题,其他采用主观题。如20xx年采用选择题的有北京、辽宁、广东、课标全国卷,20xx年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增加了福建卷、全国卷、湖南卷等。
②考查方式灵活。既可以综合考查,又可以单项考查,也可以几项结合考查,还可以结合语段压缩、图文转换、宣传语、公益广告、新闻评论和启事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性考查。如20xx年四川、安徽、广东卷,20xx年山东、天津、福建、安徽卷。
③考查重点明确。“连贯”“得体”是考查的核心和重点,“连贯”多考查语句的衔接,“得体”多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体现日常实用的特点。重点考查“得体”,如20xx年安徽、湖南、山东、重庆卷等。
④语言材料、背景环境多选用贴近现实和时代生活、贴近考生实际的鲜活材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20xx年的天津、安徽、全国卷,20xx年的广东、江苏、天津、浙江卷等。
真题体验
1.[20xx·课标全国卷]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解析]答案及解析参见本专题“现场指导”。2.[20xx·全国卷]请在下面画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不得超过20个字。(3分)
____________。音乐作品的“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比较重要的形态通常有两种:一是“深刻”,二是“深邃”。大致说来,“深刻”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深邃”是就作品的`意蕴而言。“深刻”诉之于意义,比较理性;“深邃”诉之于体验,比较感性。“深刻”如同在二维平面上的篆刻,是静态的;“深邃”却似三维空间中的景致,是动态的。西方音乐以“深刻”见长;中国音乐则以“深邃”著称。
[答案]作为一门艺术,音乐也要追求“深度”(或“音乐作品也需要追求‘深度’”)。(补写正确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表达出“音乐要有深度”意思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及补写的能力。总起的句子,关键词在于“音乐作品的‘深度’”,所以要填写的句子既要体现音乐作品,还要出现“深度”,同时要具有引起下文功能的作用,不必写得太复杂。例如:伟大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深度。
考点精讲
考点一 简明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即用语简洁,表达清晰。首先考虑“简”:句子里不要有表意作用完全相同的成分;能省略的虚词,就尽量省略;可以指代的内容尽量用指代性词语。其次要考虑“明”:句子的意思不要晦涩难懂,让人听不明白;句子的意思要确定,不要有歧义。考查形式一般为辨析和修改病句、语段写作等。
考点二 连贯
“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高考“连贯”备受青睐,考查形式包括排列句序、复位填空、续写语句等。
考点三 得体
“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文体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正确应用时须注重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还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题型的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
考点四 准确
“准确”,是指在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准确”在各种语言运用题型中均有考查,一般结合正确使用词语(考查范围涉及用词准确、搭配准确、筛选准确、转换准确,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辨析修改病句、图文转换、压缩语段、语意连贯等综合考查。
考点五 鲜明
“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态度鲜明地表情达意,不模棱两可,不含糊其词。具体是指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考查形式常出现在概括、修改病句、拟制广告词、邀请信、劝告勉励、请托拒绝以及致辞、演讲稿等需要表明观点态度的题型中,或出现在描绘场景、仿写扩写改写语句的试题中。
考点六 生动
“生动”,就表达效果来说,是指具体形象新鲜活泼,能使人感动。要求用语具体形象,注重炼字炼词和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灵活地运用句式。考查形式有选择题、改错题、分析鉴赏题等,常结合仿句和修辞等能力综合考查。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学习重点 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导入 :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课堂板书设计]
(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 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锦 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语文教案 篇9
一、从近五十年《教学大纲》有关“语文”的界定中来理解 。
1、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
2、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963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3、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198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4、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198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 6、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199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
7、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20xx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
从上述历史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对“语文”的认识发生着变化,变化的焦点落在“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方面。语文是工具,是用来交际的工具,而不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工具,所以,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交际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人类文化,也承载着人类文化,所以,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了解人类文化的。
二、从近五十年《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来理解 。
1、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规定教学目的是: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得到深切的感染,对学生发生切实的作用。
2、1963 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教学目的是:
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198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规定教学目的是: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情操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4、198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教学目的是: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6、199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规定教学目的是: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7、20xx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规定教学目的是: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比较上述规定,可见语文核心的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能力,特别是语文能力,即“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综合起来看,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言语能力。所以,学生学语文主要是用来培养言语能力的。
三、学生学语文学什么?
“语文”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交际的,是用来了解人类文化。并且通过教学目的的形式具体表现为是用来培养言语能力的。
四、学生如何学语文?
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的教学目的,通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实现。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理解和运用”体现了言语活动的两个方面,即表达过程和感知理解过程。培养言语能力必须在言语活动中进行。
2、“理解和运用”的对象是“祖国语言文字”。“祖国”体现了“母语”的特点。培养言语能力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相对于言语能力来说,是知识,一方面是语言文字知识本身,也就是陈述性知识,即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一方面是使用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知识,也就是程序性知识,即语言文字基本技能。
在这里需要注意,语言文字知识(基础知识和艰苦本技能)与言语能力的关系。语言文字知识和言语能力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不等于具有言语能力,不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也不一定没有言语能力。学生学语文根本目标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语言文字知识的掌握。当然,培养言语能力离不开语言文字知识,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只不过是培养言语能力的手段,因此,语言文字知识要体现“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
“精要”是指语言文字知识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因为,并不是任何语言文字知识对培养言语能力都有用,我们要选用适于并有助于言语能力培养的语言文字知识内容。
“好懂”是指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要落实在言语活动之中。不能把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僵化为知识训练。
“有用”是指语言文字知识有助于言语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的交际实际。
综上所述,学生学语文就是在言语活动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语言文字知识,来培养言语能力。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1.读通顺课文,体会文中妈妈的爱。
2.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问题。
二、通读全文。
1. 这篇文章比较长,保证学生通读全文,字字读对,句句读通。
2. 同桌相互检查,评价自读。
三、话题讨论。
课题《看不见的.爱》怎么理解?
1. 潜心读书,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来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步骤: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归纳要点—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四、体验爱心,快乐阅读。
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时,把对母爱的感受、体会表达出来。
五、小结
教学反思:
课 题:能说会写 转述
时 间:
教学目标:1.通过口语练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转述,生活中常常需要转述,怎样把听到的内容转述给对方。
2.知道转述时要说清楚转述的主要内容。
3.在与别人的交际中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
教学难、重点:1.能听清楚要求转述的主要内容,并能正确简要的转述。
2.积极参与角色表演,态度自然大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优秀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