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2 12:01:3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例(9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例(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从不同途径,初步了起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名称及作者,培养课外阅读习贯。

  教学重点:"万花筒""我发现""我知道""读读背背"栏目的内容。

  教学难点:在"大舞台"上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段时间,同学们的读书兴趣十分浓厚。上读书,去图书馆读书,去书店买书来读,去朋友家借书来读,老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读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有人说"一个人的品质就是在阅读中形成的。"可见读书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很大。"幼学如漆",我们只要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乐在其中!在"四大名著"中,我们最熟悉的是哪部?

  今天,我们就走进《西游记》,展示它带给我们的快乐。

  (板书课题:走进《西游记》)

  二、分组准备

  1.调查阅读情况。

  (1)你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走进《西游记》的'?

  .(2)你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你读《西游记》的成果?

  2.根据不同的展示方式分组。

  大致共分4组读书笔记"组";讲故事"组",人物点评"组",绘画"组。

  三、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材料,布置好展板。

  四、在全班交流,评选优胜组

  1."读书笔记"组:推选2-3优秀读后感,在全班朗读,教师作鼓励性点评。

  2."讲故事"组:推选2-3名选手,上台讲故事,用热烈的掌声予以鼓励。

  3."人物点评"组:推选1-2名小点评员,就《西游记》中的最喜欢的人物,进行点评,说清为什么喜欢他。

  4."绘画"组:展示"情节连环画"或"人物画"从是否抓住人物特点来评点。

  5.评选优胜组,掌声鼓励。

  五、

  通过本次的"大舞台"展示读书成果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鼓励学生自由地、从多角度来谈)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表情、行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法指导: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小说的重要人物,分析其性格,再归纳主题。

  教学过程 :

  一、预习导学

  1、走近莫泊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 ) 栈桥( ) 煞白( ) 撬开( )

  诧异( ) 牡蛎( ) 别墅( ) 皱纹( )

  褴褛( ) 阔绰( )女婿( ) 嘟哝( )

  3、问题与思考:

  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 。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

  2、复述故事情节。(复述时注意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个阶段人物的不同表现)

  (三)再读文章,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1、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中的“我”起到什么作用呢?

  (四)研读重要文段,透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内心。

  默读课文,勾画出典型的语句,注意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变化,想一想:这种变化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五)探讨主题,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作者想借此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六)研读小说的艺术特色,借鉴写作方法。

  大家公认莫泊桑的小说艺术是精湛的,在本文中,你特别欣赏哪一点?就本文的写法,谈谈你的体会和发现。

  (七)展开想象,改写故事结局。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 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请你抓住人 物特征,口述一段文字,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结局。

  (八)联系实际生活,深入思考人际关系。

  你觉得在中国会不会发生于勒这样的遭遇?假如遇到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会怎样评价他,你希望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

  延伸拓展:

  痛苦的游戏

  罗小俊

  一次朋友聚会,有一位正在某个心理咨询培训班学习的朋友提出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他发给每人一张纸片,请大家在上面写下五件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爱情、朋友等。最后他再三强调:大家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它。

  我认真地考虑了一下,在自己的纸片上写下了:丈夫、女儿、快乐、满足感和父母。这时,这位朋友请大家考虑放弃其中的一个。我轻轻地划去了“满足感”。我的“满足感”,其实是“事业有成”的代名词。从小所受的教育告诉我:碌碌无为是悲哀的。所以,尽管只是一个中学教员,我还是希望能从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工作上的“满足感”,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就算工作上表现平平,我至少还拥有我的家人和快乐,他们于我何等重要……尽管这样宽慰自己,我心里隐隐约约地还是有些郁闷——毕竟我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个不大好玩的游戏。

  接下来,朋友请大家在剩下的四件中再放弃两件。我一下子懵了,放弃哪一个好像都是不可能的。我请求说:游戏可不可以就此结束了?朋友说:那哪行?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忍痛割爱吧。真的,我的心里好痛苦、好矛盾。划去“快乐”后,我以歉疚、负罪的心情划去了“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看到这篇文章,请千万千万要原谅女儿,毕竟你们不可避免地要先我们而去。

  然而这游戏还没有结束!朋友请大家在仅剩的两件中还要划去一件,保留最后一件。这真是太残忍了!我的丈夫和女儿,我怎么可能舍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的丈夫,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我迷惘时为我指点迷津,在我失意时为我排忧解难,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他!而我的九个月大的小女儿,集聚了我所有希望的小精灵,她傻乎乎的笑脸,她无所顾忌的大哭,都是那样深切地牵扯着我的心,我的生命中也不能没有她!如果要选择舍弃他们中的哪一个就让我先舍弃自己吧。

  游戏结束了。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着这个游戏的现实意义,而我的头脑里一片空白。原来,生命中的种种至爱,在我心中的分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像,我的家人,我的事业,我的快乐心情,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尽管只是一个个假想的“放弃”,仍然让我感到痛苦和沉重。

  一个游戏参加者喃喃自语:什么呀,真是个无聊的游戏!我看了他一眼,不,朋友!这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让我们更诚挚地去爱、去珍惜吧,在我们还拥有着的时候!

  1、用文中的短语填空。

  (1)作者在纸片上写下的五件最珍贵的东西,可以分为“ ”、“ ”、“我的快乐心情”三类。

  (2)文中所述只是一次游戏,尽管只是假想的放弃,而作者却感到痛苦和沉重,这是因为她是“ ”对待的。

  2.作者划去“父母”时为什么感到歉疚、负罪?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游戏是痛苦的,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老王》教学设计1。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课文重点:

  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极“左”思潮在中国泛滥的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文章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反映了人物“善良”的性格特征。

  教学设计:

  1、导入:请同学们注意看文中的这副脸部特写,你从这张脸上读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

  (过渡)同学们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联想是丰富的,那么作者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课文。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识读。

  伛 攥 惶恐 滞笨 塌败 荒僻 骷髅

  (2)学生交流查找到的资料,交流对极“左”思潮的了解。

  3、整体感知课文。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谈谈文章中哪些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充分感受语言,感悟课文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线索、事件、文章的剪裁、语言风格、人物个性这些方面去感悟。

  接着,在充分阅读思考之后,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最后,让学生代表发言。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以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a、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b、文中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

  c、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为什么?

  d、文中人物哪个方面最使你感动?

  教师小结:文章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记叙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四件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我”和老王都是普通的人,但是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老王》教学设计1》。尤其老王,在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文中详写了老王给“我”送鸡蛋和油这件事。从这件事中,更见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的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如何细致的刻画人物形象,从老王至善的本性中,去学会善待他人。

  教学设计: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了文章,知道了文章记叙的是两个善良的人之间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也知道课文详写的是第四件事:老王在临死前送鸡蛋和油给“我”。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学习这一部分。

  (过渡)我们首先分析老王的生活境况。

  2、精读课文

  一、学生精读课文。

  思考:老王的生活境况怎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老王是生活中的不幸者。生活窘迫,孤苦伶仃,居住条件很差,眼睛又不好。当时的社会对他不够关心。

  (过渡)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幸者,需要别人关心的人,却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去帮助别人。我们下面就去学习第四件事,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二、研读第四件事。

  学生齐读:从“有一天,我在家听到大门”直到“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性格、描写的方法、细节的描写等方面去思考。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和讨论。

  教师小结:老王在死前,还给我送鸡蛋和油,可见他的善良。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刻画老王。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出老王行动的艰难。

  三、质疑探讨。

  学生研读这一部分有疑问的可以提出,共同探讨。

  学生发问举例:

  a、老王这么对待我的原因是什么?

  b、怎么理解文中80页的这段话?(“他赶忙止住我说”直到“站着等我”)

  c、怎么理解“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

  d、怎么理解“强笑”这一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人物的善良,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善良对待善良。

  3、拓展延伸

  问题:那么,我们周围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

  可以引导学生从关注班级入手,进而关注社会。

  4、总结全文

  一、让学生再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收获。

  二、小结:我们生活在幸福中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遇到不幸时,我们要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

  《老王》教学设计1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动画,画面音: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乘着风儿纷纷出发。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蒲公英的孩子们纷纷出发,你们知道它们去干什么吗?

  生:传播种子

  师:对,在它们播种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题目就是:蒲公英

  点评:以动画这种学生喜欢的形式及从旧知识来设置悬念,揭示课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不通的句子要多读几遍,不能随意放过。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二类词语,抽读,再齐读。

  2、出示要求掌握的词语,争做小老师领读,从几位同学中选出一位“最佳小老师”,得到一颗红五星。

  3、请同学进行新旧生字的比较,说说哪些词容易写错,应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描红。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来读,其余同学认真听,指出优缺点。

  四、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组织评议,引导学生读出景色的美。

  2、配上动画朗读课文。

  3、出示句子:

  “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落降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

  师:这句话中说什么东西可爱?

  生:绒球。

  师:在平常的生活中,你还觉得哪些东西可爱?

  生:……

  师:这么多可爱的东西,谁能用“可爱”说一句话?

  生:奶奶家的小鸽子真可爱。

  ……

  师:我们可以说什么东西可爱,也可以说可爱的什么怎么样。谁来说说看?

  生:可爱的小白兔在吃青菜。

  ……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可爱”这个词安排在句子当中,可以说哪儿有可爱的什么。

  生:奶奶家一只可爱的小白兔。

  师:小朋友看,“可爱”这个词的脾气多好,它可以在句子末尾,也可以在句子开头,还可以在句子中间。其实,我们学过的词语中,有很多词都和“可爱”一样,能变动位置。希望小朋友们以后在用词造句时,尽量多考虑给它们多安排些位置。

  四、找出课文中人物语言,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抓住重点

  1、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出人物的语言,读一读。

  2、细读太阳公公、降落伞和另个两个小降落伞的话,

  ①太阳公公话:“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金光闪闪的地方,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师:老师要考考你们,太阳公公的话有没有读懂。

  出示卡片,让学生填一填:太阳公公告诉蒲公英的种子,能去,不能去。

  师:但是,太阳公公是这样说话的吗?

  生:不是。

  师:他是怎样说的?(指几名同学读一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要注意读出“亲切”的语气。)

  师:小降落伞们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他们是怎样说的?

  分别出示以下三句话:

  ①“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

  ②“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清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③“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3、指名读这三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评议,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第一颗小种子轻视土地、向往沙漠的语气和第二颗种子得意的语气。

  4、同桌分角色对话。

  5、抽几桌起来朗读,评出最佳小组,得红五星。

  6、前后四人一小组朗读课文3-4节,可小组商量决定采用什么方式。

  7、抽2~3组朗读,评出最佳小组。

  二、细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过渡:小降落伞们听了太阳公公的话,说法和做法各不相同,它们结果怎样呢?

  2、自读课文,指名说说有什么结果。

  3、小组讨论:它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4、派代表进行交流。

  三、故事表演

  1、师: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我们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在下次学校的文艺汇演中让其他的同学也得到启发,好不好?那怎么演呢?现在要请大家来当小导演,为我们的演出出谋划策。如果谁提的建议最多最好,那他这将成为我们班的最佳小导演。要想当上最佳小导演有一个窍门,那就是认真读课文,一定要认真读课文,才能导演同学演好故事。现在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该怎么演。

  2、学生读课文提表演建议,同学评选出最佳小导演,奖一颗红五星。

  3、分大组练习表演,教师指导:1、语言要通顺,所以第一步要熟悉台词。

  2、加上动作,表情,可适当加入想象。

  4、小组表演,评选出最佳演员,分别得一颗红五星。

  四、延续故事

  1、同学们,落在泥土中的蒲公英的种子茁壮成长,它们在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秋天,它们也有了自己的种子,当上了蒲公英妈妈。当她们的孩子即将出发时,她们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些什么呢?请你来当一回蒲公英妈妈,嘱咐一下自己的孩子。想一想,该怎么说,才能让它们落到泥土中去,不去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沙漠?

  2、学生练习说话。

  3、评议,选出最佳学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

  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2)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导语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导语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解说:张志公先生说:"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因为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造句的实践训练的,而不是只从一些语法术语和抽象定义学习的......属对是涉及方面很广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属对"重视得十分不够。本设计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文的典型特征,从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文言写作的第一步--属对练习。当然首先是对课文中无处不在的"对偶"进行"精加工",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习图示来指导学生的仿写。)

  2.对偶句仿写练习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习材料出自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写作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警句"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警句"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1、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抒发自己的情感。

  2、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感受秋天美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秋天么?喜欢秋天什么?秋天这么美,这么好,你们喜欢吗?你们想出去玩玩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和课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到郊外去“秋游”。

  二、板书课题,解题

  1、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课题。

  2、齐读课题。

  3、“秋游“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说。对,秋游就是秋天出去游玩的意思。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自由发问。

  5、过渡:秋天到哪儿去游玩?看些什么,玩些什么,看看图,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出示投影)

  三、指导看图

  1、我们按什么顺序来观察一幅图呢?从上到下观察一下,看看,秋天的天空、田野是什么样的?

  2、秋天的天空怎么样?你们看白云像什么?

  秋天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草地上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呢?他们是怎么玩的?(出示小黑板:小朋友有的(),有的( ),有的()。要求学生用“有的”组成句式说话。

  四、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自学生字词。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小节号。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出课文中带有田字格中生字的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重点领会“郊外、追逐、打滚儿“的意思。

  (2)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3、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提出了什么问题?现在你们能回答了吗?

  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意思分别写在了下面,对照课文想一想,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同学们玩得很高兴。

  ( )同学们跟老师到郊外游玩。

  ( )天空美。

  ( )农田美。

  想一想,给每个自然段选择正确的意思。如果想不出,可以再读读课文。

  4、同学们已经把课文初步读懂了,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教学生字

  1、自学课后的生字笔顺表,把生字的笔顺描一遍。

  2、你在生字的字形上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

  兔:最后一笔是小兔的尾巴,不能丢。

  凉:“两点水旁”,与“冷”有关,不能写成“三点水旁”。

  逐:第七笔是“点”,不能写成“捺”。

  3、刚才在描红中,你们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呢?谁来帮帮这些同学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范写。

  4、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说说。

  5、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所学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汇。

  2、指导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能不能先说“天气渐渐凉了”,再说“秋风起了”?(因为是秋风先起的,天气才渐渐变凉的。)

  (3)出示:A、天气凉了。

  B、天气渐渐凉了。

  比较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加了“渐渐”后好在哪里。(说明天气不是一下子凉的,而是慢慢变凉的)。并指出“渐渐“的近义词就是“慢慢”。

  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秋游要到郊外呢?郊外是什么地方呢?

  (1)过渡: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看到了些什美丽的景象呢?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天空、农田美在什么地方?可以用笔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2)学生作全班的交流:

  ①“蓝蓝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可以为“蓝蓝”换个词语吗?

  (蔚蓝、碧蓝、瓦蓝、水蓝、天蓝……)

  ②除了写天空的颜色以外,还写了天空的什么?(大——一望无际)

  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示“一望无际”这个意思呢?(一望无垠、无边无际……)

  ③天空中白云又是怎样的呢?它像什么?指名说说,再用上“有时像……有时像……”说上一长句话,看谁说得又美又生动。

  ④让我们美美地来读好第二小节吧。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⑤农田也美,你从哪些句子中可以读出来?指名读第三小节。

  ⑥出示:A、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

  B、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加了个“了”有什么变化?(第一句话只说出了庄稼的颜色,第二句话还说出了这些庄稼都成熟了。)

  ⑦庄稼成熟了,农民们的心情怎么样呢?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第三小节。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老师范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想想什么是“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谁能来试试。

  (3)第二句说了什么?“奔跑”和“追逐”两个词语完全相同吗?

  (4)这一段第一句用“有的……有的……”,第二句用“大家”,想想有什么不同?

  (5)“多开心哪”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学生练读。

  (6)齐读第四小节。

  4.总结:这篇课文写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秋天的天空和农田都很美,大家玩得很开心。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5.秋天的郊外是多么美丽啊,同学们也玩得很开心,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景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有感情地齐读整篇课文。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背诵课文。

  2、会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朗读和背诵指导

  1.指名读课文。

  2.这篇课文里哪一句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所以整个课文都要用欢乐喜悦的语气读。

  (1)第一自然段用陈述口吻,要读得平缓。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2)第二自然段的“蓝蓝”、“白”、要重读;“一望无边”、“有时像”要读得慢;“几朵白云”、“一群白兔”、“几只绵羊”要读得轻快,流露出喜悦心情。

  (3)第三段的“黄了”、“红了”、“白了”要重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第四段中三个“有的”,声音要逐步提高,语速加快;“大家”、“多开心”要重音读,读得缓慢。

  3.个人练读。指名读。齐读。

  4.读得真好!愿意把这美好的秋景永远留下来吗?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吧!学生看图或看板书来练习背诵课文。

  5.指名背诵课文,师生齐背课文。

  二、说话指导

  1、齐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体会“有的……有的……还有的……”一般会用在什么情况下?

  2、提供句式练习说话。

  (1)在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大家玩得多开心哪!

  (2)放学后,值日生留下来打扫卫生,他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多     !

  3、讨论交流:在农贸市场里,在商场里,在家里过年时……

  板书设计:

  1、秋游

  天空美  蓝天 白云

  同学们 看到 农田美  黄 红 白

  游玩  开心  有的……有的……有的……

  【教学总结】

  本课主要目的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改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缺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以秋游图片欣赏为引子引出情景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

  二、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调商的过程,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标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我根据本课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从而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能够抓住重点,层次分明,不至于让学生走入误区,从而浪费学生更多地宝贵的`精力。

  四、在练习的安排上也比较有层次,由浅入深,学习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有二点:

  一、我在本节课也有点拘束,不能做到“收”“放”自由,对学生的思维“收”得太紧,也太快了,感觉她们好像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一样,我应该相信学生,应该再“放”开些。

  二、在交流算法过程中,虽然我抓住了“调商”这一教学重点,但没有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发言,也没有达到强化、巩固的效果,好像走了一个过场,没有深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认读生词

  溅()抵()搔()浑()胜()簪()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述律诗,各联和近体诗(二)简述平仄(三)梳理诗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溅泪:落泪恨:悲伤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连:连续三——复数,几个月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搔:抓短:稀疏浑:简直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七、迁移拓展: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习。(学生讨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结束语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初、茫、塔、厚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

  2、教师出示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季节的特点?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景色,板书课题《初冬》。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3)看投影,读词语:

  初冬

  田野

  庄稼

  耀眼

  光芒

  柿子

  模糊

  白茫茫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4)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厚:先写“厂”字头,再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日”不是“白”字,最下面是“子”。要写紧凑。

  塔: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草字头”与一个“合”,注意与“答”的'区分。

  茫、芒:这两字的相同点是:两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读音相同;不同点:“茫”比“芒”多一个三点水旁。注意“亡”字的笔顺:点,横,竖折。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刀”。

  淡: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火”字在一起,“淡”的反义词是“浓”。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5)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地谈一谈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读一读生字能把生字和音节用线连起来。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初冬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简析:

  本次实践活动包括四个板块。分别是“准备材料”、“整理材料”、“设计版面”、“评价”。通过活动,给学生走进普通人、发现他们高尚精神的机会,培养学生口头、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共同办墙报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做事要有计划性。

  2.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学会合作,培养学生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

  3.通过活动,对高尚精神又明确的认识。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1-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我、他,我们都是普通人。走进普通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可以发现许多普通人的高尚精神。让我们办一期板报,主题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采用读书、看报、咨询、上网等方法搜集资料,选择目的地。

  二、准备材料

  采访父母单位敬老爱幼的叔叔、阿姨,写成稿子。

  给班里的热心人拍张照片、配上简练的文字。

  从报纸上剪下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的事迹。

  ……

  三、整理版面

  1.根据稿件内容、形式进行筛选。

  2.做到体裁多样,内容精彩,版面图文并茂,书写整洁。

  3.按要求进行缩写、改写。

  四、设计版面

  1.带领学生在黑板上做一个草图

  2.提示进行小组分工

  五、评价

  标准:

  1、内容范围是否广泛

  2、表达是否多样化

  3、装饰排版是否合理

  4、整体效果是否吸引人

  5、书写是否整洁、及有突出的创意

  评价:

  1、组织学生观看

  2、发评价表

  3、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单元小结(第4课时)

  教学内容:

  单元小结

  教学过程:

  一、提出要求: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情况的评价要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过一段就要“回头看”,进行总结,如发现不足,就要调整学习方法。一个单元学完了,做一个小结。

  二、评价过程:

  1.自评:说说自己开学以来的进步与不足。

  要求:语言要通顺一些,说具体一些。

  2.小组互评:组员们互相评价进步与不足,要实事求是,不能以主观意愿去评价别人。

  3.老师评价:客观的评价每个学生的进步与不足。

  4.自己经几方面的评价总结一下。

  5.写出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以及应该怎样努力。

  要求写的具体不空洞。

  6.老师全面总结班里的普遍进步现象以及个别不足的情况。

  指明努力方向,尤其是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根据同学老师自己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在这一单元的学习小结,语言要通顺,可以从学习这方面,可以学习,习惯等多方面总结。

  及时总结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可以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教案08-29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